是否真的存在天才?

论坛 期权论坛 金融     
7e_2e   2022-7-6 15:48   9722   5
有人认为,人的智力差距微乎其微,天才不过是机会比大家好,有高人带着他,他的智力被开发出来。 真的是这样吗? 像爱因斯坦、特斯拉、黎曼这些人物,在他们各自的领域,智力是否真有过人之处。 还是靠机遇和努力,才取得成功,跟先天素质无关? 换句话说,地球上有60亿潜在的爱因斯坦,人人都能成为梵高、李白、托尔斯泰、韩信,天才的名号,只是被拍马屁的人附加上去的光环。 是这样吗?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lk6hr  1级新秀 | 2022-7-6 15:49:25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当然存在,像徐寿这样的人,除了用「天才」,找不到其他词形容他。
看看他到底做了什么吧——
中国第一个蒸汽机,他造的,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他造的,
中国第一家专业翻译机构,他组的,中国第一篇《自然》论文,他发的......
他创造了太多的中国第一,以至于让人不得不想:
他到底是从哪穿越回清朝的!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 年),嘉庆皇帝还沉浸在和珅跌倒的福荫中,快乐得无法自拔,做着万国来朝的美梦。
而在世界的另一面,马克思出生了。
今天听起来,仿佛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完全不同的两个年代,但在历史上,确实就这样硬生生地交织在了一起。
一边是代表着极端保守的封建帝王,自嗨之余丝毫没有想到,20 多年后,看起来坚不可摧的帝国会被一场由鸦片引起的战争打得颜面扫地。
一边则是引导着人类未来走向的伟大思想家,他可能更加没有想到,自己的理论在遥远的东方,被一群人继承并发扬,成为了人类未来的希望。
1818 年,经历了康乾盛世的清帝国,开始逐步走向衰落;而被工业革命锤炼的欧洲,则做好了一飞冲天的最后准备。
在这个历史的交汇点,傲慢的古老帝国内部,有一些人注意到了外面的新世界,他们审视自己的不足,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睁看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他们给这个腐朽的国度带来了一丝新鲜的空气,让压抑在封建统治下的人们得以第一次接触到现代化的气息。
今天我们说起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总喜欢在林则徐和魏源之间争来争去,毕竟一个意识到了鸦片的危害,一个则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但是很多人却忽略了另外一个人物,一个用双手一点点改造自己落后的国家,努力去追赶世界的天才人物——出生在 1818 年的徐寿。


徐寿启智

天才都是很有性格的人,徐寿也不例外。
他极度厌恶科举考试,在他看来,考那些诗词歌赋、锦绣文章有个啥用,这些东西还能当饭吃不成?老子不学。
说得文雅点就是:尝一应童子试,以为无裨实用,弃去。
不学八股文,那么学什么呢?
其实这时候的徐寿也没有什么明确的人生规划,他只是单纯地认为八股文没用,但具体什么东西有用,徐寿也说不上来,只是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天文、地理、历法、数学,什么都学,什么都看。
放到现在,这样的人我们会尊称一声:全才。
但放到清朝,这就是典型的不务正业、游手好闲。
不光看,徐寿还喜欢实践,书里面看到的稀奇古怪的玩意,他都要亲自动手做一下。
不得不说,徐寿的动手能力是真强,不管什么东西,只要他看上一眼,就能仿制,甚至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谁家东西坏了找徐寿准没错,就没他修不好的物件。
一来二去,徐寿成了十里八乡出了名的手艺人,谁提起来都赞不绝口,就两个字:活好。
事情如果这样发展下去,也就没有这篇文章了,徐寿大概率会经营个维修商行为生,成为乡亲们口中的巧匠。
然而命运之弦很快被触动了。
一次偶遇,改变了徐寿的一生。
1852 年,34 岁的徐寿受邀前往无锡县城修理七弦琴。
修这玩意对他来说驾轻就熟,徐寿一边熟练地摆弄,一边跟围观的众人天南地北地胡侃。
他的灵巧和卓越的见识吸引了人群中一个人的注意,此人名叫华翼纶,是道光二十四年的举人,在当地算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
华老爷子有个烦恼,他的宝贝儿子华蘅芳已经快二十岁了,还没个日后的发展方向。
华少爷继承了父亲的高智商,但可惜没有用到正地方,他拿起四书五经就瞌睡,但一摆弄一些奇奇怪怪的物件就精神了。
眼看科举这条路是走不通了,华老爷只得退而求其次,想顺着儿子的意,给他找一个「臭味相投」的伴,万一真能鼓捣出点什么名堂,好歹也算有门手艺,自己百年后不至于坐吃山空。
你说巧不巧,正瞌睡就有人递了枕头。
就这样,徐寿成了华家的特聘员工,工作内容只有一个:陪华少爷玩好。
华老爷看徐寿顺眼,他儿子华蘅芳看徐寿更顺眼。两人虽然年纪相差 15 岁,但是兴趣爱好高度一致,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心好友,这份宝贵的友谊,持续了一生。
两人都是能折腾绝不闲着的主,在家呆时间长了早感厌烦,想要出去见识下花花世界,看看有没有什么新鲜玩意,这就打起了去临近的大通商口岸上海玩玩的主意。
晚清的上海,各国商人云集,许多新书籍、新思潮也在这里萌芽。在一家书店中,两人发现了一本宝藏书,书名叫做《博物新编》。


《博物新编》《博物新编》是晚清时英国人合信翻译的一本西方科学技术入门书籍,也是近代西方科技输入中国的第一本著作。全书分 3 集,每集 1 卷,介绍了物理、化学、天文、生物、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本书大概就是相当于小学到初中的数理化课本,其中的知识无比浅显和基础,甚至还有不少谬误之处。
比如物理卷中,介绍了光能、热能、蒸汽机、火车、冷水柜、火炉等。就拿光来说吧,主要讲了光的用途、光的分类、光的特性和行为等方面,对海市蜃楼、日晕、月晕等现象做了解释。
而化学卷中称「天下之物,元质(即化学元素)五十有六,万类皆由之而生」。
当时西方的化学认知水平的确如此,现在的我们都知道,已经探明的元素种类别说五十六,早就超过一百了。
但就是这样一本入门书,在民智未开,只知道之乎者也的晚清,犹如晴天霹雳,轰开了天地间的混沌,给无数人展现出了一道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
这其中,就有徐寿和华蘅芳。
拿到书的徐寿,就好像拿到了心爱玩具的孩子,茶饭不思,陷入了魔怔的境界。每日里就是对照书里的内容,开始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实验。
徐寿超强的动手能力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用水晶图章手工打磨出了三棱镜,验证了光分七种颜色。
他甚至还自制了一块墨西哥银元,从做模子到浇筑银汁熔炼,全部自己一手操作。做完的成品无论纹路还是雕花,都惟妙惟肖,能以假乱真。
由于徐寿用的银子量足,超过了正品。以至于自己的「伪钞」更加得到市场追捧。英国传教士韦廉臣离开中国前,还特意买了几十枚带走,并把他们带进了大英博物馆。
这个时期的徐寿,空前地痴迷于搞科研,他经常手里捧着书,目光凝滞注视前方,口中念念有词,已经接近了练武之人走火入魔的状态。
然而不疯魔,不成活。不管是唱戏还是搞科研,这就是从登堂入室到登峰造极的前兆,接近不惑之年的徐寿终于找到了自己一生的方向,他要疯狂地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经验,来发展我们的国家。
机缘

徐寿在等待机会,而机会也找到了他。
186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清政府输掉了底裤,圆明园被洗劫一空,连皇帝都被赶出了老巢。而洋人们,仅仅只是出动了几万个士兵,几千条枪。
这是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碾压,连最顽固的统治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需要改变了,不向西方学习,只能亡国灭种。
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在我国历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的洋务运动就轰轰烈烈地拉开帷幕,大清国的台柱子,远在南方同太平军作战的曾国藩也响应号召,就地成立了安庆军械所。
军械所成立之初,曾总就立下了一条规矩,大型国企只要中国人,不要洋人。
曾国藩认为,只要「智者尽心,劳者尽力,无不能制之器,无不能演之技」。
想法很美好,可是现实却很骨感,当时中国不缺摇头晃脑的书生,但却几乎找不出一个懂西方科技的人来。
招工遇阻,眼看企业就要胎死腹中,有人给曾国藩举荐了人才:「曾公,无锡人徐寿、华蘅芳聪明绝顶,会做很多西洋的新奇玩意,何不请来一试?」
曾国藩大喜过望,当即派人送去了聘书。
正愁报国无门,空有一身抱负却无处施展的徐寿一口应承下来,并带着儿子徐建寅和好友华蘅芳一起来到安庆上班。
三人很快得到了大老板曾国藩的接见。
曾国藩很直接,没有什么客套寒暄话,第一句话就把三个人问懵了,雷了个皮焦里嫩:「你们能造出火轮么?」
火轮就是蒸汽轮船,在刚过去不久的战争中,曾国藩亲眼所见洋人的蒸汽船在大清的人力船面前驰骋纵横、飞扬跋扈,心中对此恨恨不已。
可是作为一名科举出身,熟读四书五经的高官,纵使曾国藩被称为半个圣人,对西方现代科技仍然如孩童一般懵懂无知。
蒸汽轮船的核心在于蒸汽机,虽然自瓦特改良蒸汽机到现在已经快 200 年时间了,但对中国人来说,制造蒸汽机仍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首先我们连原理是什么都不懂,其次制造蒸汽机需要的机器,我们一样没有。难不成要用纯手工制作出一台蒸汽机么?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徐寿等人自然明白其中的难,但是看到曾国藩满怀期待的眼光,他咬了咬牙,痛快地答应道:「只要大人给我时间,我就一定能造出来!」
回到家,徐寿就忙活开了,手头只有一本参考书,就是徐寿视若至宝的那本《博物新编》,上面毕竟还有一副蒸汽轮船和蒸汽机的图样。
但这只是一副示意图,相应的原理,材料的参数都没有。不过徐寿也有办法,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3#
i02tj  1级新秀 | 2022-7-6 15:49:39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今天去刚看完了一篇新闻,就给我推送了这个问题。
“国之重器”歼20的总设计师——杨伟。了解一下
我只想说,这位中考六门课差一分满分,中考后两星期后,申请破格参加高考,然后清华北大中科大少年班报下来,就差一两分。








天才总会有,然而不是我_(:з」∠)_
4#
jikisoft  1级新秀 | 2022-7-6 15:49:54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邮电大学
说到天才,你不得不承认,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单凭天赋,起点就比你奋斗多年后的终点还要高。
随便举两个例子吧,脑体各一。
一、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伍德沃德
8岁,别的孩子在玩泥巴的时候,他在自家地下室里做化学实验。
11岁,别的孩子小学刚刚毕业,他已经开始阅读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研究有机合成中著名的“Diels-Alder双烯合成”反应。
16岁,他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同年入学的同学们表示压力很大)。
17岁,因为严重偏科,他被麻省理工学院开除(同年入学的同学们表示轻松了很多)。
18岁,麻省理工学院再次录取了伍德沃德(同年入学的同学们为自己领先了两年而沾沾自喜)。
19岁,伍德沃德获得学士学位(同年入学的同学们:???)。
20岁,伍德沃德拿到了博士学位,去哈佛执教了……(同年入学的同学们:_(:з」∠)_)。
二、举重神童,三届奥运冠军苏莱曼诺尔古
著名的举重神童苏莱曼诺尔古以15岁即打破成年组世界纪录而著称,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他为什么能那么早就脱颖而出,在举重这个“成年人”项目上大放异彩呢?
话说1977年的时候,苏莱曼诺尔古还只有10岁,刚因为父母身材矮小而被体校选去练举重。那时的保加利亚举重训练体系正处在训练量最疯狂的阶段,即便像苏莱曼诺尔古这样只有10岁的孩子每天也要完成6小时的举重训练。
一天的训练结束后,孩子们都疲惫地躺在床上,教练进来查房,很快就发现了异常:“苏莱曼诺尔古去哪里了?他怎么不在房间里休息?”
室友有气无力地抬起头来:“苏莱曼诺尔古踢足球去了……”

麻省理工的学生够学霸了吧?遇到伍德沃德这样的天才一样被碾压。
体校里经过精心选材的学生运动天赋够好了吧?遇到苏莱曼诺尔古这样的天才瞬间变弱鸡了。
希望这两个例子能让大家体会到真正的天才和芸芸众生间的差距有多大。
5#
5oaun  1级新秀 | 2022-7-6 15:50:09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我拜托你们能不能别再瞎逼吹刘招华了???吹的时候点赞的时候动不动脑子啊? @毒辩律师王如僧

刘招华制毒的方法,甲基丙酮通过甲胺氨基化成甲基苯丙胺,这tm是上世纪70年代的技术,成熟的不能再成熟了,随便找一个化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都能搞定。某些古老版本的本科化学实验教材里面甚至都有《甲基苯丙胺的实验室制法》。
以防你们不知道,甲基苯丙胺就是冰毒。
还吹“纯度高达95%”?那是因为刘招华根本就不懂手性催化,生产出来的冰毒R构型与S构型各占一半,而S构型的冰毒致幻作用极弱,根本无效。他生产的冰毒纯度再高也超不过50%的有效成分。传统方法用伪麻黄碱路线,是不需要考虑手性的,出来的直接就是有效产物。
顺便说一句,以前之所以用麻黄碱的路线,只是因为这是感冒药的主要成分,容易获得而已。
天才个屁,他什么都不比普通化学学生多,他只是少一点良心罢了。


化学方面的天才,吹谁都行能不能别tm盯着刘招华啊??提到“化学天才”却想到一个毒贩,这让我们化学学生很没有面子的。随便举个例子吧,
1927年,鲍林返回美国,哈佛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争相聘请他担任教职,哈佛大学甚至同意依照鲍林的意思建立一个量子化学系,而在那个时代,量子化学还是世人闻所未闻的概念。但是鲍林最终选择了加州理工学院。
这一年鲍林26岁。刘招华这种货色能办到这个??
6#
f4gs  1级新秀 | 2022-7-6 15:51:05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有。栗子多的我都不想举。
算了还是来一个吧,1770年,不满15岁的莫扎特在西斯廷教堂听到圣歌《求主垂怜》(Miserere of Allegri),转头回到旅馆,凭记忆写下了这首歌。
包括每个声部和旋律。
顺便说一下,当时的演唱有一远一近两个合唱队,分五个声部,再加上四个独唱,一共九声部。
乐曲高潮部分是九声部一起合的。
你们感受下,我觉得除了天才没什么好解释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