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经总结过,一个人的认知过程一般要经历这么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第二阶段:知道自己不知道;
第三阶段:知道自己知道;
第四阶段:不知道自己知道。
这一认知过程,恰与Dunning-Kruger Effect(达克效应)的总结相类似:越是无知的人就越自信。当一个人知识越来越多,自信心会下降,但是突破临界点以后,自信心会回升,但之后不论怎么回升,都不如一开始一无所知时那么自信。即越是知识丰富的人越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也越能发现、承认与学习别人的优点。
这些认知阶段也恰好可以对应达克效应曲线的不同分段:愚昧山峰(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绝望之谷(知道自己不知道),开悟之坡(知道自己知道)与平稳高原(不知道自己知道)。
达克效应曲线
达克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这种偏差既可能是那些能力低的人过高估计了自己的水平,也可能是那些能力高的人过高估计了他人的水平,但不论是哪一种,都是由于个人错误地评估了特定人群的认知水平。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达克效应的现象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不仅是那些本就不屑于、不善于学习进取的人总是有着谜之自信,即便是那些身居高位或被视为社会精英的成功人士,都无法避免自己表现出这样的认知偏差。
梭罗曾在《瓦尔登湖》中写道:“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就是真正的知识。”(Know what you know,and know what you don't know, this is the real knowledge.)回到个人建设的角度,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到“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转变,本身已经是认知水平的一大飞跃,它意味着你已经跳出大多数人的思维模式,开始走上独立思考的道路,这一飞跃能让个人从自满变为谦卑,从懒散转向勤奋,从狭隘走向开放,但是要从“知道自己不知道”进阶到“知道自己知道”的境界,比起第一阶段需要更为漫长的学习、感悟与历练,它要求已经意识到“自己不知道”的个人通过努力学习来理解那些自己不知道的领域,通过理性思考来掌握批判性思维的工具,通过开阔眼界来让自己变得更为开放与宽容,最后通过发现与总结规律,到达“知道自己知道”的境界,即“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直到最后到达“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自觉阶段,即“始终认为自己不知道,但其实已经属于理解程度最高的那一群人”。(此处,“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哪个阶段在前其实有争议,如果是把“知道自己知道”放在前面,强调的是对知识与技能的获取过程;如果是把“不知道自己知道”放在前面,强调的是对自身认识能力的评价。)
这样的人,对事物的认知将不再仅仅停留在“求真”的检验真伪阶段,而是在“求真”的坚实基础上进一步达到了“求善”的追求价值阶段。不过在“求善”阶段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即“善”本身的标准应该是什么,什么样的价值才值得我们去追求呢?这恐怕是一个至今难以回答的问题,不过有一个标准我相信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那就是为了人类更加全面、平等、自由、健康、持久的发展。
8/17/2019
这是我的微信公众订阅号“求真者”,会发一些原创的文献解读文章、科普文章、科学资讯、文学小品。欢迎关注。
扫码关注、点击文章开头“求真者”或搜索微信号关注:qiuzhenzhe20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