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颗恒星的引力非常强大,周围物体摆脱它所需的能量达到了一定程度,它就成了黑洞,且任何东西都无法逃离。
如果我们把地球的所有质量挤到一个半径 1 厘米的球体中,我们也可以把地球变成一个黑洞。
▎ 几个难题
物理学家口中的宇宙代表着「万物」。宇宙正在膨胀。但是如果宇宙是万物的话,它又能膨胀到哪里去呢?所有星系都在远离我们的星系。这难道不说明我们正处在宇宙的中心吗?这难道不奇怪吗?宇宙在大约 140 亿年前诞生。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如果这是真的,在此之前又是什么情况?宇宙怎么能是无限的呢?如果它不是的话,怎么能是有限的呢?
想回答这些问题,你首先要知道一些关于宇宙的事实,而很多这方面的事实都是最近才发现的。当我们说宇宙时,我们指的是我们能看到、探测到,或者用某种方式了解到的所有物体和地方。它是我们现在能看到,而且未来将可能看到的全部空间以及其中的万物。宇宙学指的是对这些大型物体与大规模空间的研究。宇宙是由原子、恒星、许多由恒星构成的星系,以及星系团所组成的。要想理解前面问题的答案,我们就要先理解太阳系。
▎ 太阳系的形成
当我们说太阳系时,我们指的是所有通过万有引力附属于太阳的物体。其中包括行星、小行星、彗星,以及其他我们还没有发现的东西(比如科学家假设中的昏暗地隐藏在 1 光年外的一颗伴星——涅墨西斯星)。
我们相信太阳系是在大约 46 亿年前形成的,由星际碎片,即一颗称为超新星的恒星爆炸后形成的灰烬——构成。这就使太阳成为第二代恒星。我之所以认为太阳是第二代,是因为地球含有诸如碳和氧这类产生于恒星内部的元素。如果这些元素要形成行星的话,它们就必须先以某种方式逃逸出来。此外,第一代恒星不会含有像铅和铀这样的重元素,但是太阳有。这些重元素只有在恒星经历超新星爆炸时才会产生。
所以,我们是这样认为的:46 亿年前,太空里的某一块区域充满了来自一颗爆炸了的恒星的灰烬。这些灰烬开始通过引力吸引彼此,并逐渐凝结成块。很明显,灰烬对旋转有一点作用,因为物质集结在一起后就开始转得更快(就像是滑冰者收回手臂一样,参见第 3 章的「角动量和扭矩」部分)。因为物质在旋转,所以它就会把自身展开成一个圆盘。位于圆盘中心的大质量物体变成了太阳。分布在圆盘上的小质量物体没有向内塌陷是因为它们在做圆周运动。它们聚集成了行星和小行星。
太阳如此巨大,以至于它自身的中心被压缩并且变得炎热,这就点燃了热核聚变。行星太小了,所以它们的核心永远都不会达到这种温度。但是早期的行星是熔融状态的,它们发出红外辐射,最后形成了一层地壳。有些行星完全固态化了,但是地球没有——它的核心仍然是熔融态的。
尽管太阳系中的物质大部分是氢和氦,但是早期地球仍然失去了这些气体,因为它们的速度很快(见第 2 章)。仅剩的氢,就是结合了其他元素形成水、碳氢化合物以及其他化合物的氢。
来自太阳的光需要经过 8 分钟、穿越 9300 万英里(1 亿 5000 万千米)才能到达地球。我们就此说,我们到太阳的距离是 8 光分。已知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是半人马座阿尔法星-比邻星双星系统。这些恒星大约在 4.2 光年以外。光年不是时间单位,而是距离单位,是光在一年中行进的距离。通常,恒星之间的距离都会以光年来衡量。
彗星
在比所有行星更边缘的地方,太阳系被彗星所占据。它们是在很远的距离外环绕太阳的小冰体。除非轨道引领它们靠近,否则它们对于我们都小到看不见。有一些彗星的轨道会使得它们靠近太阳。出现这种情况时,这些彗星就会被加热,它们的大量冷冻气体将会蒸发,制造出使彗星得名的「尾巴」(彗星的英文 comet 在希腊语中是尾巴的意思,英语中的逗号 comma 一词也是由这个词衍生而来的。)
天文学家扬·奥尔特发现,我们看到的只是众多彗星中的一小部分,他计算出一共有超过 1010 颗彗星。即便如此,它们的总质量仍然比木星要小。我们现在把这成群的彗星称为奥尔特彗星云(Oort comet cloud)。只有一小部分彗星能到达距离太阳足够近的地方,这样的彗星我们才能用肉眼看见——通常 10 年左右会有一颗。这种现象非常稀有,足以让古人认为彗星的到来是非常重要的,且通常带有坏兆头。你可以上网找找历史上的彗星恐惧,很有意思。当然,这样的物体偶尔可能会击中地球并造成灾难。导致恐龙灭绝的要么是一颗彗星,要么是小行星。
涅墨西斯星
大部分恒星在形成时都会成对或三个一起产生,就像半人马座阿尔法星-比邻星系统一样。大多数人相信太阳是个意外,它是一颗孤星,与之相伴的只有行星。
在 1984 年,我和两个同事(马克·戴维斯和皮特·胡特)共同发表了一个理论,假定存在着另一颗恒星在环绕太阳。我们半开玩笑地给它起名为「涅墨西斯」。严格来说,太阳和涅墨西斯星在环绕彼此。我们之所以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是因为涅墨西斯星位于 1 光年以外。
我们设计涅墨西斯理论是为了解释一些古生物学证据,这些证据显示每隔 2600 万年就会发生一次大灭绝。涅墨西斯星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它每 2600 万年接近一次奥尔特彗星云,届时就会引发彗星暴雨。彗星暴雨会使几十亿颗彗星进入内太阳系。地球很小,所以它被任何一颗彗星击中的概率都是十亿分之一。但是在几十亿颗彗星飞过来的情况下,地球就很有可能会被几颗击中。
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涅墨西斯星真的存在,所以大部分天文学家假设它不存在。但是,即将到来的恒星调查,例如「泛星计划」(Pan-STARRS),很有可能会在未来的几年中发现涅墨西斯星;如果调查没有找到它,那就说明它并不存在。
其他恒星的行星
我们曾猜测太阳系是独一无二的,但是现在我们知道大部分恒星周围都环绕着行星。大部分已知的太阳系外行星是被伯克利的教授杰弗里·马西发现的。
围绕在其他恒星周围的行星都很昏暗,但是如果它们离明亮的恒星不是那么近的话,我们大概能在望远镜中看到它们。科学家看出这些行星对其环绕的恒星造成的影响,因而发现了它们。它们使恒星颤动,而我们可以根据多普勒频移,通过观察恒星速度振荡时光谱线频率的小变化,来探测这种颤动。(我在第 7 章解释过多普勒频移。)
星系
在一个晴朗的冬日夜晚,望向天空。如果你在一个足够暗的地方,你可能会看到一个模糊的小点,角大小(angular size)不比月亮大,看起来就像是从银河上撕下来的小碎片。但是它却比银河远得多。事实上,这个星云状的点是你用肉眼能看到的最远的物体。它有 300 万光年那么远。通过望远镜的长曝光模式拍下的照片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多细节。这个星系在天空中非常大,最好的照片得由不同的部分组合而成,如图 13.1。
492-01
图 13.1 仙女座星系。不用望远镜的情况下你能看见的最远物体。它包含超过 100 亿颗恒星(图片来源:NASA)
埃德温·哈勃(哈勃望远镜就是以他命名的)发现了这个模糊的点实际上包含了 10 亿颗以上独立的恒星,它们形成了一个扁平的圆盘,每颗恒星都在一个引力旋涡中围绕着彼此盘旋,我们现在把这种旋涡称作星系。图 13.1 中的星系就是仙女座星系。
银河也是一个星系。它看起来不像图 13.1 中的样子,因为我们身在其中,我们在从里往外看。我们能看到的天空中的银带(最好的观察时间是夏天),实际上是我们向外望向圆盘边缘时看到的上百万颗恒星发出的光。当你直直地向上(下)望时,你看到的只是一层恒星组成的薄层。但是你眼中的所有东西,每一颗恒星,都是银河的一部分——除了那一小块模糊的仙女座星系。
仙女座星系和银河系就像太阳系一样,它们因为自身的引力而聚集到一起,但是它们没有坍塌,因为内部的恒星在做圆周运动。银河系中地球的速度约为 100 万英里/时。我们一般不会注意到这点,因为附近的恒星正和我们一起环绕着银河系运动。需要约 2 亿 5000 万年,太阳和地球才能绕银河系中心一圈。(你可以称它为「银河年」。)我们现在知道我们星系的中心是一个巨型黑洞。黑洞不会发出光,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附近恒星的快速环绕运动,得知黑洞的巨大引力。
其他星系
再来看看仙女座星系的照片。在中心的下方偏右侧有一块模糊的亮点——这是另一个更小的伴星系。你还能看到很多亮点——这些是恒星。但是这些恒星不属于仙女座星系。仙女座中的恒星太远了,所以我们在这张图片上看不到。你看到的恒星是附近的或就在银河系中的恒星。虽然它们看起来像是背景中的恒星,但这只是一种视错觉,因为你的经验告诉你,恒星总是在背景中,而事实上它们在前景中。
除了仙女座星系(包括它的伴星系)和银河系之外,还有很多星系。观察一下图 13.2,它其实是由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很多图像组合而成的。它看起来充满了恒星,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确实如此。但是几乎所有你能看到的亮点都不是单独的恒星,它们是各种各样的星系,是由数十亿颗恒星组成的旋转的恒星团。哈勃团队在这张图中已经找到了 1500 多个星系(并非都能从这幅图上直接看到)。有些星系要再明亮 40 亿倍才能被人眼所见。这张合成图像花了 10 天的曝光时间,因为这些星系实在是太远了。这张照片的拍摄方向朝向北斗七星。之所以选择这个区域是因为这里没有太多会使遥远星系看起来模糊的前景恒星。有一颗恒星很显眼——它带有明亮的尖刺。这其实是望远镜的光学器件所导致的。
493-01
图 13.2 哈勃深空照片。图片中的所有物体几乎都是星系(图片来源:NASA)
这张图片只覆盖了天空的极小一部分,充其量不过是 23 米远的一枚硬币所能覆盖的大小。虽然这只是天空的一小部分,但是我们相信它具有典型性。根据这张图,我们可以估算出,使用这样的仪器我们能够看到的星系总数约为 400 亿个。这就是说,宇宙中的星系数量比我们银河系中的恒星数量还要多。这些星系填满了可观测的宇宙,但是其间还有很多空的区域。
暗物质
我们的恒星——太阳,绕着银河旋转,被其他恒星的引力约束。但这里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我们估算恒星的数量和每颗恒星的质量,把它们都加起来,就会发现这个质量的总和不足以约束太阳。但可以确定,我们确实是处在一个环形轨道中。那么是什么吸引了我们?
我们猜测,其他质量都来自某一种物体,但这种物体却不像恒星那样发光,所以我们看不见。这种物质被称为暗物质。在网络上搜索这个词,你会发现百万条结果。
此外,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向那些在互相环绕的星系团,就会再次发现质量不足,除非假定存在巨大质量的暗物质——比银河系中现存所有恒星的总质量还要多。
仔细想一想。结论令人震惊:宇宙的大部分质量存在于暗物质中,而我们根本不知道暗物质是什么。说得更戏剧化一点:我们根本没搞清楚宇宙是由什么构成的!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