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发生物种大爆发?

论坛 期权论坛 金融     
jqiu7   2022-6-29 19:00   6176   5
为什么会发生物种大爆发?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v7j_g  1级新秀 | 2022-6-29 19:01:04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解读五亿年前的天书

距今约五亿年前的寒武纪是生物演化历史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自从生命在地球上出现,在经历了漫长而荒凉的30多亿年后,复杂的门一级动物类群和现代海洋生态系统在这一时期爆发式出现。这次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的快速演化事件为人们带来了惊喜,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疑团。
在破解寒武纪大爆发谜团的相关新闻中,从广为人知的“澄江动物群”到几年前横空出世的“清江生物群”,各种“生物/动物群”和“特异埋藏化石库”等字眼往往不会缺席。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又为化石群家族添加了一位称为“临沂动物群”(Linyi Lagersttte)的新成员。
那么,特异埋藏化石库为什么能够成为理解大爆发的中坚力量?临沂动物化石群与之前已发现的动物化石群相比,又会带给我们什么新的认识?



多门类化石在寒武纪的爆发式出现(朱茂炎等,2019)

化石只是过去生命的吉光片羽,我们对地球历史上生物演化的了解自然也会受到化石保存程度的影响。虽然学者们在十九世纪末已经发现了一些无硬壳的寒武纪动物化石,但相比较而言,一百年前的科学家们了解寒武纪生物演化的主要途径局限在三叶虫、腕足、小壳动物等的矿化外壳。虽然多门类骨骼化石在寒武纪早期的大量出现已经证明了当时生物演化面貌的重大转变,然而骨骼化石并非等同于动物本身,并不能完整地提供动物的全部解剖信息,加之海洋生物中仍有很大比例的生物是完全没有矿化骨骼的软躯体动物;因此,种种因素使得人们无法从当前已有的化石记录中窥见真实的寒武纪海洋多样性,无法充分了解寒武纪动物与现代动物的亲缘关系,更遑论了解寒武纪的生态结构了。那么,如果我们能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窥得寒武纪动物的软躯体信息,必然能极大地促进人们对这一时期演化面貌的进一步认知。
大自然在大部分情况下吝啬地隐藏了生物的软躯体信息,但也留下了秘密彩蛋。古生物学界将这些能够保存额外信息的层位称为“特异埋藏化石库”(Lagersttte)。美国著名古生物学家沃克特(Walcott)成为了首位窥见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秘密的人。
1909年,沃克特在加拿大落基山深处踏勘时,捡到了一些保存了软躯体信息的寒武纪节肢动物化石。他很快确定了这些珍宝来自附近的寒武纪中期地层:布尔吉斯页岩(Burgess Shale);这成为了沃克特其后14年研究工作的开端,也开启了人们认识寒武纪时期海洋生物演化面貌的第一步。通过数年的采集,沃克特在布尔吉斯页岩中发掘了上万块精美的动物化石,包括十几个门类的各式各样的海洋生物,其中许多是完全不具有矿化外壳的。虽然沃克特在当时并未完全发掘布尔吉斯页岩中化石的科学价值,但随着一百年来的持续研究,时至今日,布尔吉斯页岩已成为研究寒武纪大爆发最具代表性的地点之一,而具有类似保存形式的寒武纪化石库也会被称为“布尔吉斯页岩型特异埋藏化石库(Burgess Shale-type lagersttte)”。



沃克特1913在布尔吉斯页岩的采集工作,照片来自美国史密斯学会



布尔吉斯页岩中的明星化石,加拿大奇虾Anomalocaris canadensis(Daley & Edgecombe,2014)

寒武纪大爆发的光芒注定不会被某一处化石产地所独享。1979年,澳大利亚学者报道了来自澳大利亚南部寒武纪早期地层中的数种软躯体化石;1987年,一些发现自格陵兰荒原上的软躯体化石也被报道了出来;在这一时期,美国西部大盆地地区的软躯体化石也在不断被发掘。科学界认识到这些精美的寒武纪软躯体化石并不是布尔吉斯页岩的专利,而是分布在全球不同地区、不同层位中。不过,在八十年代井喷式报道的许多新的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中,最惊人的还要属1984年在我国南方发现的“澄江动物群”。自其发表以来,来自云南寒武纪早期玉案山组中的精美化石就不断刷新着人们对寒武纪生命的认识,也使得澄江动物群成为布尔吉斯页岩之外的另一处寒武纪大爆发研究的核心。随着澄江动物群的深入研究,华南板块的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层出不穷,从八十年代的“凯里生物群”,到本世纪初的“关山生物群”,再到近年来的“清江生物群”,华南已经成为了相关研究的热点地区。
虽然不同化石库均反映的是寒武纪大爆发时期,但它们却有着各有的研究亮点。比如格陵兰西里斯帕斯特(Sirius Passet)中的具鳃叶足类、凯里生物群中的棘皮动物、西伯利亚辛斯克层(Sinsk)中的奇异节肢动物亲藻虫等等……因此,每一个特异埋藏化石库都是寒武纪大爆发拼图中的一部分,发现新的,尤其是新的地理区域内的特异埋藏化石库,将对寒武纪生物演化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澄江生物群中的明星化石章氏麒麟虾Kylinxia zhangi(Zeng et al. 2020)



格陵兰西里斯帕斯特中的独特具鳃叶足类Kerygmachela kierkegaardi(左,Park et al. 2018)和西伯利亚辛斯克层中的奇异节肢动物亲藻虫Phytophilaspis pergamena(右,Ivantsov. 2005)

虽然目前已有许多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陆续被发现,但这些化石库的时空分布并不均匀,大多数著名的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都集中分布在上面提到的华南板块和劳伦大陆(Laurentia,布尔吉斯页岩所在的今北美大陆的主体)。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均衡在寒武纪中期(距今5.09-4.97亿年)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特异埋藏化石库都位于劳伦大陆,而此时恰恰是寒武纪演化动物群最为繁盛的阶段。因此,这些客观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们对寒武纪演化动物群面貌和格局的全面认识,使得寻找劳伦大陆之外的寒武纪中期特异埋藏化石库的工作变得非常必要。
想要寻找新的特异埋藏化石库,就要选择有潜力的地区。我国的华北板块在寒武纪是一处四面环海的独立块体,具有不同于华南板块的独特演化历史。这里的寒武纪中期地层序列完整、化石丰富,且前人已在此处的寒武纪地层中发现过软躯体化石的蛛丝马迹。
在这些优良条件的吸引下,来自南京古生物所的研究人员在这里展开了数年的化石采集工作,终于在山东省临沂市西郊的寺口剖面寒武纪中期地层中揭示了一处物种丰富、生物结构保存精细的新特异埋藏化石库,这就是我们在开头提到的“临沂动物群”。那么,这位特异埋藏化石库的新成员,能为了解寒武纪大爆发之后动物早期辐射分异、迁徙扩散、群落结构和生物古地理提供怎样的启示?



全球16个主要的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的时空分布和多样性,及临沂动物群在其中的位置(来自Sun et al. 2022)

正如我们在上文提到的,每个寒武系特异埋藏化石库都有自己的特点。临沂动物群中最具特点的就是以线纹心虾Cordaticaris striatus为代表的奇虾类(radiodonts)和迷音虫Thelxiope为代表的莫里森虫类(mollisoniids)。线纹心虾Cordaticaris striatus是奇虾中赫德虾类(hurdiids)的一个新属种,以具有线状装饰的心形的头壳中板和具有刀片状内叶的梳状前附肢为典型特征。在临沂动物群中,除了线纹心虾新物种外,还有许多新属种,如唐氏迷音虫Thelxiope tangi,山东等刺虫Isoxys shandongensis等,这些化石新类型与保存精美的新解剖结构,极大丰富了这一时期海洋生物与群落的多样性面貌。
另一方面,临沂生物群作为这一时期全球唯一发现在劳伦古陆之外的特异埋藏化石库,它能够为研究古生物地理学提供独特的视角。虽然临沂动物群与同期的北美特异埋藏化石库之间存在许多相同的生物类型,但其中一些珍稀节肢动物,如迷音虫Thelxiope和莫里森虫Mollisonia,却是在原产地北美十分少见的,这暗示了华北与北美软躯体动物群在这一时期的密切联系。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手段也支持了华北在该时期可能充当着东冈瓦纳地区与北美之间的生物地理纽带。
如果说一般的化石保存下来的是地球编年史的只言片语,那么特异埋藏化石为我们提供的就是较完整的章节。想要寻访寒武纪大爆发的秘密,既要有出人意料的幸运一锤,也少不了严谨持续的野外探寻。临沂动物群作为华北板块第一个被综合研究的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即是长期努力的结晶,也是未来探索的希望。正如澄江动物群的发现揭开了华南板块一系列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研究的序幕,相信关于华北板块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的故事也仍会不断续写下去。



临沂动物群中的代表性类群(来自Sun et al. 2022)



临沂动物群生态复原图,画面中心最显眼的两只长刺动物为迷音虫,左上方游泳者为线纹心虾(杨定华绘,赵方臣指导)

主要参考文献:
朱茂炎, 赵方臣, 殷宗军, 曾晗, & 李国祥. (2019). 中国的寒武纪大爆发研究: 进展与展望. Scientia Sinica Terrae, 49(10), 1455-1490.
Sun, Z., Zhao, F., Zeng, H., Luo, C., Van Iten, H., & Zhu, M. (2022). The middle Cambrian Linyi Lagersttte from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 new window on the Cambrian evolutionary fauna.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9.
Park, T. Y. S., Kihm, J. H., Woo, J., Park, C., Lee, W. Y., Smith, M. P., ... & Vinther, J. (2018). Brain and eyes of Kerygmachela reveal protocerebral ancestry of the panarthropod head. Nature communications, 9(1), 1-7.
Zeng, H., Zhao, F., Niu, K., Zhu, M., & Huang, D. (2020). An early Cambrian euarthropod with radiodont-like raptorial appendages. Nature, 588(7836), 101-105.
Daley, A. C., & Edgecombe, G. D. (2014). Morphology of Anomalocaris canadensis from the Burgess Shale.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88(1), 68-91.
Ivantsov, A.Y. (2005). Trilobitomorph arthropods. In Ponomarenko, A.G. (ed.): Unique Sinsk Localities of Early Cambrian Organisms, 73–88. Nauka, Moscow.
3#
timego11  1级新秀 | 2022-6-29 19:01:21 发帖IP地址来自 福建
用一个现在的例子:人类大爆发。
人类种群扩大,绝对是近万年来进化史上最显著的物种爆发之一。
一、一个超级快速爆发的物种
假如把地球46亿年历史压缩成一天24小时,会很精彩。


而人类出现的这段时间,在地球的24小时里,也就是0.1秒,可谓弹指一挥间。


但是这个物种,却从几千人的规模,迅速扩大到如今70亿的规模,累积近1060亿的人类规模,并且改造地球,进入人类世。


这绝对是地质史上一个重要的物种。
而且,不要自我贬低,哪怕是单纯从生物物种的角度,人类这种大型哺乳动物,这么大的规模,这么广泛的分布,也是很罕见的。
二、如果外星人看地球?
假如下一秒,全人类灭绝了。
那么外星人来到地球,他们会十分好奇。
首先,人类的规模已经非常显著了。
尤其是如此体型庞大的群体,绝对是他们看到地球后最显著的物种之一。
对比下,大象才40万头,牛羊猪鸡倒是挺多的,但是牛羊猪没有人类规模大,鸡你太美但是太小了。
其次,人类的爆发,堪称生物界的奇迹。
人类的爆发太快了,在万年前,人类的规模可能才是万,而且这个数字可能持续了上百万年,所以外星人可能几乎看不到古人类的存在。
但是万年内剧烈爆发,这种增速,堪称奇迹。
三、人类爆发的传统因素?
我们在谈宏达叙事的时候,往往会有一系列大的描述。
比如,气候巨变?
然而过去百万年,气候并没有像冰冻星球之类的巨大变化。
比如,地质巨变?
事实上,过去百万年,甚至千万年,地球的总体是非常稳定的(大陆巨变那种)。
至于大气成分啥的,也是比较恒定。

那外星人就头大了,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四、人类的一些性状,并没有生物学上的巨变
可能,我们开始思考,是不是人类的生物学性状发生巨变了?
这是个好思路,毕竟我们解读很多古生物巨变的时候,生物性状是很关键的。
比如眼睛的出现,比如硬骨骼的出现等等(对寒武纪贡献巨大,留化石)。
那么人类发展到今天,有哪些巨变的影响?
直立行走是个显著特征,但是人类直立行走,至少是几百万年的历史了,而这漫长的几百万年,人类就是非常普通的一种动物。
脑容量变化,这也是人类另一个特征,也是能够显著区分的,但是,人类脑容量变化也是百万年的事件了。
你很难解释这一万年之间的巨变。

五、小尺径下的巨变
所以,如果你从直立人算起,到现在几百万年,99%的时间,人类没有任何显著地种群扩大。
但是就是那1%时间的巨变引发的。
而那1%的时间,其实几乎没有生理上的巨大变化。
我们今天认为人类的巨变,在于从农业时代开始,人类诞生了文明,开始用农业来驯化植物,并甚至发展出了工业,使得人类规模发生巨变。
就比如像玉米、土豆之类的引入,直接让人类规模狂飙了。

但是这些,你单纯地质、环境、甚至是进化来看,几乎都找不到原因。

所以,你会看到,很多你觉得的因素,未必是直接原因。
甚至你看到的大局势变化,都不一定能解释一个物种变化。

而反过来,又有一种总体的解释:优势积累。

就是一些优势,在出现初期都无法展现其特点,而直到某个契机的出现,于是这个物种就大爆发了。
4#
b7if7  1级新秀 | 2022-6-29 19:01:52 发帖IP地址来自 云南
为什么会发生物种大爆发?
每天,我们都会和各种动物打交道。我们身边的鸣叫的鸟儿、家中的猫狗、餐桌上的小龙虾、花甲和禽肉蛋奶、路边的昆虫和蚯蚓、皮肤上的螨虫、周围的人类,等等。我们似乎对此已经习以为常,感觉这些动物就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亘古不变。
但是你是否曾想过,这些动物包括我们人类自己,是如何出现的,世界上一直都存在这些动物吗?
答案是否定的,几百年来的古生物学研究和进化生物学研究表明,今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包括动物都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演化而来,并不是凭空出现的。
但纵观整个生命演化史,我们会发现,在某些时间点,某些生物类群似乎拥有更快的演化速率,会在几百万年到几千年万年的时间尺度中突然产生大量的新类群,而在此之后,它们的演化速率似乎又有所下降,在原有产生的类群框架下“修修补补”,产生更次一级别的生物类群。
在众多这样爆发式的生物演化事件中,最著名也是最宏大的当属寒武纪大爆发了。如果我们追溯整个动物界的化石记录,我们也会发现,所有现生动物门类的确切化石记录,如果能找到的话,都不会老于寒武纪。也就是说,单看化石记录,我们今天常见的动物比如脊椎动物(鱼、青蛙、蜥蜴和蛇、猫狗、麻雀)、棘皮动物(海星、海胆、海参)、节肢动物(蜈蚣、虾、螃蟹、蜜蜂)、软体动物(生蚝、田螺、蛤蜊、河蚌)、环节动物(蚯蚓、蚂蟥)等动物的祖先似乎都同时在寒武纪突然出现。
那么,寒武纪大爆发是如何发生的呢?
一、什么是寒武纪大爆发

想要知道为什么会发生寒武纪大爆发,我们要先准确了解什么是寒武纪大爆发。
前文已说过,从化石记录上看,寒武纪大爆发就是各个动物门类最早的化石在寒武系地层中的集中出现。但肯定有的读者会问,会不会是老于寒武纪的地层缺失了呢?导致化石没有保存下来,或者寒武纪之前的动物体型很小,为软躯体,缺少容易保存成化石的结构,所以没能保存成化石。
其实这些考虑并不是没有道理,早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第一版第九章“论地质记录的不完整性”中,达尔文就已经注意到了动物化石在地层中突然出现的这个现象。达尔文发现,“志留系”地层中的动物已经十分发达,有些甚至和现生动物形态相似,但是在化石记录中却找不到比这个更老的更原始的动物化石,似乎这些动物是突然凭空出现的一样,而达尔文认为动物是逐渐演化而来的,并不是上帝创造的,所以理应存在更古老更简单的动物化石。这个现象令达尔文十分困惑,甚至认为可以用来推翻他的生物演化理论。
在这一章的最后,达尔文认为,没有找到“志留系”之前的动物很可能是“志留系”之前的地质记录的缺失造成的,否则他将无法使用演化论论解释这一现象。
后来的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研究表明,寒武系地层中动物化石突然出现的现象并不是更古老的地层缺失造成的,老于寒武系的地层在全球是普遍存在的。在寒武纪之前的一个纪,叫埃迪卡拉纪,距今约6.35到5.39亿年。最近几十年,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在世界各地发现了大量埃迪卡拉纪生物的化石记录,其中不乏一些被认为是动物化石,比如磷酸盐化的胚胎状化石和海绵化石、顶端具有触手的碳质压膜化石、形态奇特的埃迪卡拉生物化石以及管状化石等等,但这些化石难以被归入现生的动物门类,甚至有些学者认为其中的有些化石是否属于动物仍不确定。所以,能确切归入现生动物门类的化石记录仍未超过寒武纪。这证明了寒武纪大爆发确实是自然存在的现象,并不是化石记录的缺失造成的,但这让人们也不禁疑惑,为什么直到寒武纪才开始出现现生的动物门类?



埃迪卡拉纪的一些疑似动物化石。A: Cloudina. B: Namacalathus. C: Corumbella. D: Dickinsonia. E: Kimberella. F: Haootia. G: Eoandromeda. H: Palaeophragmodictya.图片来源:10.1002/bies.201600120

写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我一直在用“现生动物门类”这个词。因为寒武纪大爆发并不代表动物的起源,也不代表动物门类的分异,大量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这两个事件的发生都在寒武纪之前。什么叫现生动物门类呢,你可以认为是现生一个动物门类中所有动物的最近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后代,或者明确具有某一现生动物门类典型特征的动物。比如5.18亿年前云南澄江生物群中发现的脊椎动物昆明鱼、海口鱼和钟健鱼,这三种动物已经具有明确的脊椎动物特征,包括脊椎、鳃裂、肌节、三分脑、肛后尾等等,虽然它们可能并不属于脊椎动物冠群,即所有现生脊椎动物的最近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后代,但它们的解剖特征已经足够定义其为脊椎动物,所以它们可以被归入脊椎动物亚门-这个现生动物门类的范畴。



早期后口动物亚界演化谱系图。以及重要的器官的起源。寒武纪大爆发就是现代动物门类躯体构型形成的过程。图片来源:澄江动物群的核心价值:动物界成型和人类基础器官诞生

而埃迪卡拉纪的那些动物化石,由于缺少现生各个动物门类的典型特征,很难被归入现生的动物门类,但这并不是说对于研究寒武纪大爆发来说它们就没有意义。其中一些化石被人们试图归入现生的动物门类中,比如狄更逊虫(Dickinsonia)被可能是栉水母或扁盘动物,Haootia可能是刺细胞动物,金伯拉虫(Kimberella)可能是软体动物,斯普利格虫(Spriggina)可能是节肢动物。夷陵虫(Yilingia)可能是环节动物或节肢动物,克劳德管(Cloudina)可能是环节动物。如果这些生物化石代表了现生动物门类获得典型特征之前的干群演化阶段,我们就更容易理解分子钟揭示的动物门类之间的分异要早于寒武纪了。



动物门类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以及化石出现的时间,其中冠群化石具有典型门类特征,可以很容易被归入一个门类。干群化石的解释上存在疑问,可能属于上方的门类。图片来源:中国的寒武纪大爆发研究: 进展与展望

同时,寒武纪大爆发中,并不只是产生了现生动物门类,也出现了一些与现生动物亲缘关系密切的已灭绝的动物门类,比如软舌螺类、开腔骨类、古虫动物、以及一些形态奇怪的小壳化石,这些动物也是寒武纪大爆发的产物,只是在后来的自然选择中未能存活至今,惨遭灭绝。关于这些动物与现生动物门类的亲缘关系,也是研究的热点,比如软舌螺类究竟是与腕足动物亲缘关系更近还是和软体动物亲缘关系更近,一直争论不休。
总之,寒武纪大爆发代表了是现生动物门类的集中形成。体现在可以明确识别的现生动物化石在距今5.4到5亿年前的寒武系地层中的集中出现。但这些化石的年龄就代表了寒武纪大爆发发生的时间吗?当澄江生物群于5.18亿年前存在于地球上时,其中那些复杂的动物可能已经经历了几千万年的演化,因为动物的演化再迅速也是需要时间的。寒武纪大爆发之所以称为大爆发,是因为其几千万年的时间尺度与地球46亿年的历史相比只不过一瞬,并不是说其真的只发生于一秒钟、一分钟、一天、一年甚至几万年,其尺度是几千万年的。在5亿年之后的化石记录中,人们已经不会再找到新的动物门类,这意味着的寒武纪第二世到苗岭世(5.21-4.97亿年前)的特异埋藏化石库所展现的动物门类多样性,是寒武纪大爆发的结果,不是过程。当5.18亿年前的澄江生物群出现的时候,寒武纪大爆发已经结束了。而根据化石和地层记录,在寒武纪开始不久之后,小壳化石和遗迹化石的多样性相比于埃迪卡拉纪晚期迅速上升,代表了动物多样性、运动能力和生态类型的迅速增高,所以寒武纪大爆发的开始时间大约和寒武纪的开始时间大约是一样的。目前的国际地层年代表中,寒武纪开始于5.388亿年前,所以寒武纪大爆发开始于约5.4亿年前。



寒武纪动物门类(Phyla)、纲(Classes)和属(Genera)在各个时间段的数量。布尔吉斯页岩型沉积(BST deposits)存在的时间,以及文石海(蓝色)和方解石海(红色)的转换。图片来源:10.1073/pnas.1819366116

综上所述,寒武纪大爆发作为一个真实的动物门类爆发式形成事件发生于5.4到5.2亿年前,如果可以延伸至埃迪卡拉纪的话,可能在5.6亿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它并不是动物门类的分化事件,也不是动物的起源事件,而是现生动物门类的形成事件。简单来说,在寒武纪大爆发中,动物变得更像我们熟悉的动物了。
二、寒武纪大爆发发生的原因-环境因素

那么寒武纪大爆发是如何发生的呢?
直到今天,这个问题仍然没有确切的答案。寒武纪大爆发的发生有很多原因,是众多因素综合在一起的结果,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总体来说,寒武纪大爆发的原因分为外因和内因。
外因即一些环境因素,比如氧气浓度、海水盐度、温度、钙离子浓度、磷元素含量等等,这些环境因素在埃迪卡拉纪晚期或者寒武纪初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可能促进了寒武纪大爆发的产生或者为寒武纪大爆发提供了先决条件。
1.海水的氧气浓度与温度

在众多与寒武纪大爆发有关的环境因素中,氧气被人们关注的最多。绝大多数动物都是好氧生物,强大的运动能力、体型大型化以及细胞与组织的多样化都需要充足的能量供应,而氧气是动物有氧代谢中必不可少的氧化剂,只有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能够高效提供能量的有氧代谢才可以持续进行。
目前的研究认为,大约在距今5.8-5.2亿年之间,地球大气中的氧气浓度存在剧烈的上升,寒武纪大爆发的发生与这次氧气浓度的增高或多或少存在关系,但究竟有多大的关系,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遗迹化石表明能够在海底沉积物中运动的两侧对称动物在5.6亿年前的海洋中已经存在,这意味着动物对底质的改造已经开始。强大的运动能力对于氧气的需求是毫无疑问的,可以说早在埃迪卡拉纪晚期,氧气浓度的升高就可以通过增强动物的运动能力来完成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改造。后来在寒武纪早期发生的动物体型大型化、普遍发生矿化以及新器官的出现也需要较高的海水氧含量。



在埃迪卡拉纪晚期到寒武纪早期(5.8-5.2亿年)氧气可能存在大幅度的上升,当时的大气氧含量在10-40%之间,到了5.2亿年前大气氧含量应该不低于25%。图片来源:10.1007/s12583-016-0690-8

那么埃迪卡拉纪晚期到寒武纪早期,氧气浓度是如何上升的呢?目前的研究偏向于认为,氧气浓度的上升可能与大约同时发生的冈瓦纳超大陆的聚合有关,超大陆聚合引起的大规模构造运动形成了几条绵延数千公里的巨型山脉,风化与剥蚀作用将组成山脉的各种物质带入海洋中促进了大气和海洋氧气浓度的升高。2019年的一项研究认为造山带中大量富含硫酸盐的蒸发岩进入海洋,在硫酸盐还原细菌的作用下消耗掉海水中的有机碳,这些有机碳来源于海洋中生产者比如蓝细菌和真核藻类的遗骸,正是这些长期存在的有机碳阻止了海洋的进一步氧化,所以在消耗掉有机碳后生产者产生的氧气才有可能有盈余,能用来氧化海洋和大气。



蒸发岩风化与海洋有机碳库氧化的正反馈模型图。图片来源:http://www.nigpas.cas.cn/xwzx/ttxw/201909/t20190903_5375456.html

同时,硫酸盐氧化有机碳向大气中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得埃迪卡拉纪晚期地球温度升高,全球的气候温暖或炎热。由于寒武纪早期的海洋动物并不是内温动物,温暖的海水更适合动物们的代谢和活动。这种炎热的环境可能进一步驱动了大陆的风化,导致更多的硫酸盐进入海洋,消耗更多的有机碳,形成正循环。



寒武纪早期年平均海洋表面温度。20摄氏度等温线可以维持在南北纬60度左右,当时海洋的温度可能远高于今天。图片来源:10.1126/sciadv.aar5690



现代地球上的年平均海洋表面温度,20摄氏度等温线维持在南北纬30°左右。图片来源:10.1002/lol2.10227

2.海水的化学成分(盐度、钙离子和磷元素)

寒武纪大爆发中出现的动物门类都生活在海洋中,所以海水的化学成分比如盐度、钙离子浓度、营养元素比如磷元素都会对动物造成影响。
早期的一些研究认为,埃迪卡拉纪末期海水盐度突然降低到现代海洋的水平,为动物提供了合适的生存条件,而在此之前的海水盐度可能是今天海水盐度的1.5-2倍,不利于动物的生存。最近关于澄江生物群生活环境的研究认为,澄江生物群的动物生活在盐度起伏较大的三角洲前缘环境,波动的盐度可能促进了动物的多样化。不过由于海水盐度难以定量化研究,所以海水盐度变化对于寒武纪大爆发的影响只停留于假说阶段。
相比之下,钙离子对于寒武纪大爆发的影响则重要且明确许多,古海水包裹体证据表明,在寒武纪早期,海水中的钙离子浓度增高了3倍之多。在距今约5.4-5.2亿年之间,大量壳体矿物成分以碳酸钙、磷酸钙、二氧化硅为主的动物出现在了化石记录当中,当你面对桌子上的海螺、蛤蜊、生蚝的时候,不要忘记它们的碳酸钙壳体可能就是在寒武纪初期钙离子浓度急剧上升的情况下起源的。[1]



距今5.4-5.2亿年之间,生物矿化产生的动物壳体、骨骼、骨针化石记录集中出现。非两侧对称动物和冠轮动物的矿化化石先出现,蜕皮动物和后口动物的矿化化石后出现。方解石矿化在钙离子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才出现,图片来源:10.1007/s12542-021-00568-5

为何当时海水中的钙离子浓度会升高呢?有学者认为,在寒武纪早期,由于构造运动和气温上升,当时的海平面急剧升高,全球存在一次大规模的海侵事件,海侵事件造成了陆地上大量的钙离子进入海洋,而钙离子过高对于动物是具有毒性的,动物可能会主动将这些钙离子以矿物的形式排出体外,比如成分为碳酸钙的方解石、文石以及成分为磷酸钙的磷灰石,而这些矿化壳体在寒武纪大爆发中对动物具有绝对重要的意义。



寒武纪()早期,钙离子浓度(蓝色虚线)急剧上升,镁钙比(红线)急剧下降,大约在5.3-5.2亿年前,地球上的海洋由文石海转换为方解石海,这可能促进了一些生物选择方解石作为壳体成分。图片来源:10.2110/jsr.2010.011

至于磷元素对于寒武纪大爆发的影响,争议比较大。磷元素作为一种对于海洋藻类至关重要的营养元素,在充足的时候可以促进藻类的生长和有机碳的快速埋藏,产生大量的氧气,但如果浓度过高也可能导致藻类爆发造成水体缺氧。有些研究认为冈瓦纳大陆聚合的造山运动加剥蚀风化作用使得大量磷元素进入海洋,促进了氧气的产生,但也有研究认为新元古代海水中溶解的磷的浓度就已经很高了,甚至有可能比寒武纪还高(这可能和寒武纪大量出现的动物对海底沉积物的扰动作用增加了海水中磷元素的沉积埋藏有关),并不是藻类生产力的限制条件。
寒武纪早期,一些动物的壳体成分为磷酸钙,海水中磷元素的增加也为这些动物产生磷酸钙壳体提供了先决条件。说到这里,我们的骨骼、牙齿这些坚硬的结构,主要成分都是磷灰石矿物,虽然脊椎动物的生物矿化在化石记录中出现的时间要比大部分动物晚得多,要到寒武纪晚期才出现,但其可能并比寒武纪大爆发中那些动物的矿化事件更为重要,因为脊椎动物在具有生物矿化能力之后获得了骨骼和牙齿,大大增强了运动能力以及取食能力,其在生态系统中逐渐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3.总结

总之,环境因素对于寒武纪大爆发的影响,仍然是目前地球科学中研究的前沿方向。但毫无疑问的是,在寒武纪大爆发发生的时候,地球上的海洋环境是适合动物生活的。这种适宜环境是寒武纪大爆发发生的前提条件,但是否对寒武纪大爆发的发生有促进作用仍有疑问。环境变化和寒武纪大爆发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也不一定代表因果关系,毕竟适宜动物生存的海洋环境可能在埃迪卡拉纪晚期就已经存在了,当时的海洋中也存在多样性较高、形态怪异奇特的埃迪卡拉生物,具有运动能力的两侧对称动物也已经出现,随着时间的过去,动物自身的基因改变、动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动物对环境的改造可能引起了寒武纪大爆发,这些来自动物的内在因素比来自环境的外在因素更为重要。
三、寒武纪大爆发发生的原因-遗传基础

1.寒武纪大爆发是因为新基因大规模突然出现吗?

在寒武纪大爆发的众多内在因素中,动物门类产生的分子遗传基础是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因为基因以及基因表达的调控可以直接决定一类动物长什么样子。
为什么不同动物门类之间差异如此之大,门类内部的动物拥有相似的躯体构型?
早年间的研究认为,寒武纪大爆发是基因的爆发,大量决定门类性状的基因在寒武纪大爆发中产生,比如Hox基因假说,认为调节身体前后轴和体节形成的和Hox基因在寒武纪早期的扩增导致了众多动物门类的产生。但实际上Hox基因在所有动物的共同祖先中已经存在,在两侧对称动物起源时发生扩增,要早于寒武纪大爆发发生的时间。
后来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所有动物门类的基因调控网络的基本构成元件是一致的,所有动物的共同祖先与两侧对称动物享有同等复杂程度的基因构成。这意味着决定两侧对称动物发育的基因在动物起源的多细胞化过程中就已经形成,这个事件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成冰纪甚至拉伸纪,要远早于寒武纪大爆发的产生。



动物总界谱系关系以及基因调控网络的动态演化过程。可见在埃迪卡拉纪,动物的复杂基因调控网络已经形成。图片来源:寒武纪大爆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所以说,从基因的构成上来看,寒武纪大爆发似乎并不是新基因的产生导致的,那么从遗传上来说到底是什么造就了门类之间的不同呢?
2.基因调控网络的演化

实际上,在不同动物门类之间,基因调控网络上的差异可能比基因上的差异更为显著。只看基因和DNA序列,你与一只蜜蜂的差别可能并没有那么大,大量的基因都来自你们共同的祖先,甚至你的一些基因被拿到蜜蜂中仍然可以使用,但显然你们的形态差异很大。
但如果说到基因调控网络,即这些基因是如何表达的、什么时候表达、什么条件下表达、谁与谁之间有关系、谁控制谁,那么你和蜜蜂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所以说,寒武纪大爆发中不同门类的形成过程很可能与各个门类独特的基因调控网络的形成相关,当然这需要建立在具有一定复杂程度的基因调控网络之上,可以说两侧对称动物的共同祖先的基因调控网络已经达到这个复杂程度了。
基因调控网络的不同是如何导致动物躯体构型不同的呢?我们举两个例子。
生物矿化对于动物来说极其重要,因为动物之所以能有稳定的外形很大程度上与它们的矿化骨骼有关。那么不同动物门类的矿化是如何起源的呢?矿化不是一个基因表达就能解决的事儿,需要很多基因在同基因调控网络的指导下合成矿物。在对于棘皮动物中海胆的研究表明,它们的方解石骨针形成于具有合成方解石的细胞的小管中,这种合成骨针的小管的形成受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通路的控制,而在脊椎动物中,VEGF信号传导控制着血管的形成,来自共同祖先同样的基因调控网络在不同的动物门类中具有不同的功能,这也造就了不同的躯体构型。[2]
第二例子,在脊索动物和节肢动物中,神经索和消化道在背腹分布上是相反的,在脊索动物中,从背部到腹部依次分布着神经索、消化道和心脏,而在节肢动物中它们的心脏位于最上方、其次是消化道和神经索。在脊索动物中,调控神经索长在背侧的基因是Bmp蛋白和脊索蛋白(Chordin)基因,Bmp蛋白负责抑制外胚层的细胞发育为神经细胞,而脊索蛋白负责阻止Bmp蛋白对于神经细胞发育的阻止,Bmp蛋白基因会在胚胎的腹侧细胞表达并释放Bmp蛋白,这样大部分外胚层细胞是无法发育成神经细胞的,而胚胎背侧的一些细胞释放了脊索蛋白,促进了神经组织在背侧的形成。在节肢动物中,这个过程是相反的,节肢动物胚胎的背侧细胞会释放抑制神经生成的Dpp蛋白,而腹侧细胞释放Sog蛋白来组织Dpp蛋白的功能并促进腹神经索的发生。令人惊讶的是,脊索动物中抑制神经组织产生的Bmp基因和节肢动物中的Dpp基因是同源的,而促进神经组织产生的Chordin基因和Sog基因是同源的,只是它们在不同的基因调控网络的作用下,在不同位置的细胞中表达,导致了脊索动物和节肢动物背腹发育方面的不同。



脊索动物和节肢动物神经和消化道位置不同的原因。图片来源:https://www.eduse.cn/index.php/2019/11/28/jisuodongwuyanhua/

其实,基因调控网络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新基因的加入和原有基因的丢失来完成的。寒武纪大爆发不是基因的爆发,不代表大量新基因的集中出现,基因的大量丢失也可以导致动物的分化。比如后口动物、蜕皮动物和异无腔动物的形成都涉及到基因的丢失。
那么独特的网络是如何形成的呢?生命的演化具有随机性,不通门类之间不同的基因调控网络之所以能在门类形成时被固定下来,应该具有一定生物学上的意义,这很可能与寒武纪大爆发时期不同门类在各个形态空间和生态策略上的尝试有关,而这就涉及到了寒武纪大爆发中与动物本身有关的生态因素。
四、寒武纪大爆发发生的原因-生态效应

1.军备竞赛(捕食、矿化、大型化、神经系统与感官)

寒武纪大爆发中出现的各种动物当中,最令人着迷的就是那些以奇虾为代表的顶级捕食者了。在寒武纪大爆发之前,海洋中缺少大型的捕食者,埃迪卡拉纪末期克劳德管化石上的钻孔被解释为捕食的痕迹,但和我们想象中的血盆大口咬来咬去的捕食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克劳德管(Cloudina)的生活方式,2指示被捕食形成的钻孔。图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7-05753-8

动物的捕食是如何起源的?至今仍然未知。但是动物的捕食行为是多起源的,不同门类的动物各自独立演化出了捕食行为。捕食需要动物具有较强的运动能力、复杂的口部和内部消化系统、以及善于寻找猎物的感官系统,这些都以海水中较高的氧气浓度为前提。
谁会是最早的捕食者呢?是某些蠕虫状的早期蜕皮动物吗?还是某些软体动物?但不论谁是捕食者,捕食行为的出现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在这个军备竞赛中,动物开始大型化、出现复杂的神经系统与感官、运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开始具有坚硬的矿化的壳体、骨刺和骨骼系统、在沉积物内部的活动增加(躲避捕食者)。



澄江生物群复原图。寒武纪大爆发中捕食行为促进了动物矿化的产生、运动能力的增强、内栖行为的产生。图片来源:https://oumnh.ox.ac.uk/learn-first-animals

动物的这些改变可能奠定了各个动物门类最早的形体构型,虽然原始的器官和系统在埃迪卡拉纪晚期的两侧对称动物中可能已经存在,但各个动物门类的器官和系统具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是在寒武纪大爆发中出现的,比如脊椎动物的脊椎、鳃裂、三分脑和心脏、节肢动物的外骨骼和分解躯干与附肢、各个动物门类的矿化结构等等。
同时动物在寒武纪大爆发中的改变相互之间也有促进作用。比如骨骼系统的出现是动物大型化的前提,也可以通过为肌肉提供附着点来增强动物的运动能力。矿化的外壳和刺不仅可以用来防御捕食者,也可以被捕食者形成坚硬的捕食结构对猎物进行捕食。神经系统和感官的发育能让动物更好地寻找食物或者注意捕食者,而没有一定的运动能力作为基础,这一切都是徒劳的,躲避捕食者需要动起来!捕捉猎物也需要动起来!
2.空的生态位

为什么寒武纪大爆发中可以出现大量新的动物门类,简单一句话就是之前没有出现过这些动物。
虽然看起来是句废话,但是在寒武纪大爆发中动物面对的是一个尚未被动物大规模探索过的世界,动物本身也是一类十分不同于其他生命的生物类型,它们体型大、具有复杂的器官和系统、异养、需要氧气、具有运动能力。一个新出现的生命类型,来到一个空空的世界,大量的生态位尚未被其他生物占据,所以动物们向不同的方向演化,漫无边际地探索各种形态空间和生态策略。所以动物门类的形成十分迅速且相互之间差异巨大,中间的过渡类型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后来不断改良的类型所淘汰掉。可能今天地球上各个动物门类的躯体构型,就是对于地球这个环境的最优解,在寒武纪大爆发中这些最优解已经确定,之后的地球历史中没有再出现新的动物门类,只是在门类内部进行此一级别的分化。
在不断探索新的生态位的过程中,动物也通过改造环境不断创造新的生态位,这可能是寒武纪大爆发生如此迅速的另外一个原因。
3.环境改造(底质革命、生态系统工程)

环境影响动物的演化,动物也可以通过它们的生命活动影响环境再反过来影响自己的演化。如果是正反馈作用,这个过程可以加速动物在各个生态领域的扩张。
遗迹化石是化石记录中最容易观察到的寒武纪大爆发中动物影响环境的证据,因为其直接反映了动物在它们生活的环境中的活动以及对于环境的改造。在5.6-5.39亿年的埃迪卡拉纪晚期,遗迹化石的形态复杂程、分异度和多样性都相对较低,在此时两侧对称动物的运动能力有限,可能运动速度十分缓慢,只在沉积物的表层或者很浅的内部运动。但是在寒武纪纽芬兰世(5.39-5.21亿年前),遗迹化石的形态复杂程、分异度和多样性急剧增加,并在在寒武纪第二世第三期(5.21-5.14亿年前)早期达到高峰。



从埃迪卡拉纪晚期到寒武纪第二世(5.6-5.09亿年前)遗迹化石的分异度(黄线)和多样性(红线)。可以看到从埃迪卡拉纪到寒武纪和从寒武纪纽芬兰世到第二世存在两次突然上升的趋势。图片来源:10.1098/rsfs.2019.0103

动物对沉积物的改造在深部的沉积物与海水之间形成物质上的交换与混合,海水中的氧气和沉积物表层的有机质可以进入沉积物内部,让沉积物内部也变得更适宜动物生活,所以在从埃迪卡拉纪晚期到寒武纪早期,动物能在沉积物内部生活的深度也越来越大。由于寒武纪早期的动物普遍都生活在海底,不太会游泳,所以沉积物深度上向下的扩展大大增加了各种动物能够存在的生态空间,能允许动物们探索和利用的新的生态位。
动物对环境的改造使得环境变得更加多变,为其他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这反过来促进了动物的多样化,这整个过程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ecosystem engineering),底质革命就是寒武纪大爆发中生态系统工程最好的一个体现。
除了底质革命以外,其他动物的活动也将寒武纪的环境改造的更适合动物生存,或者创造新的生态位能够让动物演化出独特的结构填补空缺。比如古杯和海绵礁体的发育让动物的生活环境变得复杂,叶足动物的附肢末端普遍具有爪,在软泥般的沉积物表面作用不大,可能与用来攀爬古杯或海绵有关,它们可以爬到高处滤食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有机质颗粒。同时,古杯和海绵对于水体可以进行“过滤”作用,消耗掉其中的有机质颗粒,促进了水体的氧化。



通过后端数对附肢锚定在海绵上的叶足动物欢呼虫(Ovatiovermis)。身体前部的附肢用来滤食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和有机质颗粒。图片来源:http://spinops.blogspot.ca/2017/02/ovatiovermis-cribratus.html

总之,动物的生态系统工程让寒武纪早期的海洋环境变得更适合动物们生存,同时也增加了更多的生态位,寒武纪大爆发之所以发生的如此迅速,很可能是动物自己在给自己加速。
五、总结

所以说,为什么寒武纪早期会发生寒武纪大爆发?
埃迪卡拉纪晚期氧气浓度的上升、寒武纪早期海洋中钙离子浓度的升高、适宜的海水温度和盐度以及其他适宜动物生存的环境因素是不可忽视的外部先决条件。而在埃迪卡拉纪晚期到寒武纪早期(5.6-5.2亿年前)多变动荡的环境(氧气浓度和海水氧化范围的波动、生活环境盐度的波动等等)可能对于动物门类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动物复杂的基因调控网络是不同动物门类形成不同躯体构型的内在先决条件,只有祖先的基因调控网络足够复杂,在寒武纪大爆发中动物们才会在此基础上创建自己独特的基因调控网络,创建自己的躯体构型。
而寒武纪早期荒芜的尚待开发的海洋、动物将环境改造的更适合动物生存并创造了更多的生态位,是动物在不同方向上探索并形成躯体构型的生态基础。动物-环境、动物-动物、环境-动物……之间的正反馈作用就像滚雪球一样让动物迅速演化。
所以,寒武纪大爆发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是众多因素在一起形成的结果,既有其偶然性又有其必然性,偶然性在于每个因素都决定了寒武纪大爆发的产生,缺一不可,比如如果没有钙离子浓度的上升,也许生物的矿化就没有那么顺利,寒武纪大爆发就不会发生,但是钙离子浓度即使不在寒武纪早期上升,在后面的地质历史中也肯定会上升。在寒武纪之前,氧气浓度已经开始上升,两侧对称动物已经出现且具有复杂的基因调控网络,这些情况如果不存在的话寒武纪大爆发也不会发生。
同时,在寒武纪之后的显生宙,没有再出现新的动物门类,动物的辐射演化往往限制在更低的层级内部,比如白垩纪末大灭绝后哺乳纲的辐射演化,出现了目一级别的现生的哺乳动物。这显示了寒武纪大爆发发生生态背景的独特性,是在躯体构型尚未形成的动物在没有被探索过的海洋环境中发生的,之后显生宙的辐射演化事件中动物的躯体构型都已经固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也已经建立,生态位的基本类型也已经确定,这时就不会再产生新的门类了。
六、推荐阅读与主要参考文献

这些参考文献是研究寒武纪大爆发中生命演化的中国学者的最新综述性文献,本文的写作主要基于这些文献,如果想进一步更深入的了解寒武纪大爆发,可以阅读这些文献以及文献中引用的参考文献。
[1]张兴亮.寒武纪大爆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古生物学报,2021,60(01):10-24.
[2]张兴亮,舒德干.寒武纪大爆发的因果关系[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4,44(06):1155-1170.
[3]朱茂炎,赵方臣,殷宗军,曾晗,李国祥.中国的寒武纪大爆发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9,49(10):1455-1490.
[4]张志飞,刘璠,梁悦,胡亚洲,陈飞扬,张志亮,陈延龙,任心宜,姚金龙,李国祥,郭俊锋,华洪.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与地球生态系统起源演化[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51(06):1065-1106.
[5]舒德干,韩健.澄江动物群的核心价值:动物界成型和人类基础器官诞生[J].地学前缘,2020,27(06):1-27.
5#
y330c  1级新秀 | 2022-6-29 19:02:38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朝阳
为什么会发生生物大幅射?
谢邀 @知乎科学!我是 @中科院南古所 研究员、@南京古生物博物馆 名誉馆长冯伟民。此外我还是中国科协全国古生物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曾是第七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还担任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南京科普教育基地应用协会理事长等,还是地球杂志、中国科普创作杂志、生物进化杂志等编委(以上不是凡尔赛)。今天简单地与知友们聊一聊这个问题,如果有疑问或者更深入的兴趣,也欢迎在评论区继续交流。
辐射是地球生命进化史上一种重大演化现象,是指生物类群快速增加,生态空间快速扩张,以致生物多样性快速增长,出现新的和有效的摄食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过程。当生物辐射范围涉及到全球大多数地理区和多个生物类群时,生物界便呈现出爆发式的规模宏大的辐射现象。
20亿年前的地球第一次大氧化事件,导致了真核生命的出现,使得生物的多样性第一次获得快速的发展。而第二次大氧化作用,迎来了多细胞后生生物的大发展,开启了一系列尝试性的生物辐射事件,展现了寒武纪大爆发之前的动物黎明时刻的生命世界。并在距今5.18亿年前迎来了生命史上最壮观的“寒武纪大爆发”。正是这次大辐射,造就了现代动物界绝大多数门、纲级生物的最早生命形式,特别是产生了所有具有骨骼的两侧对称后生动物类型,形成了现代海洋生物多层次生态格局的雏形和复杂食物链,由此拉开了通向现代生物多样性发展的帷幕。寒武纪大爆发以来,生物从海洋登陆大地,又飞向蓝天。这一次次演化大幅射,最终铸就当今生物多样性面貌。


生物大辐射是地球生物适应环境,并与环境协同发展的结果。当环境适合生物生存,生物就会获得大发展。而生物界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总是极尽其能,将多样性演化到极致。同时,生物发展又明显受到环境的制约。
例如,距今约23亿年前,地球从无氧大气环境转变为有氧大气环境,使得真核生物获得大发展。同时,地球历史上一些重大的生物辐射事件,往往伴随着生物器官的大量创新。如果没有器官的创新,就没有生物对新环境的适应,也就没有生物大规模辐射。寒武纪大爆发尤其集中产生了诸如眼睛、脊索、口器、鳃腔、消化道甚至脑等一系列新颖器官,使得生命的足迹扩散到了海洋不同的层次。而这些生物器官的产生也表明,大气含氧量达到了足以使生物体获得合成有机能量的水平。
生物具备新颖器官,促进生物大辐射,还表现在:鱼类自从有了颌,即上下嘴巴,能够主动捕食,从而很快成为海洋霸主。植物自从志留纪时代拥有了维管束,从此告别了对水体的依赖,开始绿遍大地。后来的动物也因为有了羊膜卵,可以在陆地繁殖后代,横行大陆。生物有些器官即便只是改善或改变,也能使生物获得新的大发展。如鸟类只是在恐龙的基础上强壮了前肢,弱化了后肢,中空了骨骼等,同时武装了新颖的羽毛,便飞上了蓝天。
生物辐射是如何实现的?除了所述的外在环境因素,还有内在生物自身因素。生物多样性源自于生物的“变异”、“遗传”和“成种”的过程。变异是起因,通过变异,产生遗传,由遗传而成种,构成辐射的基础,而成种的成效则取决于自然选择,自然选择之所以成功又受诸多因素制约。固然全球气候温度变化和自然地理隔离等都是重要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生物对温度等环境因素的适应,适者生存乃是自然界不变的法则。
这次受邀为“写给未来的答案”活动写一篇回答,我看到“圆桌”里还有不少与古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很多都是古生物学家们一直在研究的课题。我一直说,“古生物学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对自然和生命的认知”,我本人也经常写科普文章,除了出许多科普图书,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好书等三十多项国家及省部院颁发的优秀图书荣誉证书。还是科普时报、化石杂志、金陵科普杂志专栏作家,是环球杂志、地球杂志等刊物的特约撰稿人。每年都在各地的大中小学、博物馆、科技馆、书城、图书馆等做讲座。之后也希望有机会和 @中科院南古所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 @中科院古脊椎所 等古生物学界的同仁们,在知乎与大家更多地交流古生物学知识。
6#
E哥  1级新秀 | 2022-6-29 19:03:23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寒武纪大爆发”可能是十九世纪的科学家搞错了,当时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并不比历史上其他时期快。也可能有下面谈论的各种原因。
“人类世大爆发”,当前的种化加速现象,可能是因为人类歼灭了百万个物种、击退了不少生物量、创造了覆盖陆地百分之三的新型生活环境、到处搬运入侵物种,仍然生存的生物对此进行适应。与旧种群隔离的入侵物种及其和新接触的生物产生的杂交后代可能会种化。
多细胞生物的起源比寒武纪早得多,14 亿到 21 亿年前的地层已经有相关痕迹,确定为多细胞生物、能进行有性生殖的红藻物种 Bangiomorpha pubescens 有约 10.47 亿年历史[1]。埃迪卡拉生物群在“寒武纪大爆发”前繁荣了至少 4000 万年,出现了一些身长超过 1 米的疑似动物物种[2]。化石证据显示动物界的一些门级分类比埃迪卡拉生物群还古老[3][4]。十九世纪提出所谓“寒武纪大爆发”时根本不知道这些。
“寒武纪大爆发”本身持续了约 2000 万到 2500 万年,比十九世纪以为的要缓慢得多。统计上看,动物在寒武纪发生的演化辐射(多样化)并不比其他时期快[5]。历史上归因于寒武纪大爆发的一些演化辐射其实是在奥陶纪发生的[6]。
历史上,学术界对寒武纪大爆发进行解释的主要流派可总结为以下五种:
一、假象说
认为前寒武纪沉积物及其所含的化石大多被地热活动和压力破坏,过去的生物并不比寒武纪少,只是留下的化石较少;
认为动物到寒武纪才演化出能高概率形成化石的坚硬躯体,过去的动物并不比寒武纪少,只是形成的化石较少;
认为寒武纪初期生物多样性的增加是 S 形曲线上升段的正常表现。一些化石记录显示,晚埃迪卡拉纪生物的多样化速度在数千万年间较为稳定[7];
诸如此类。意思就是根本没有什么寒武纪大爆发。
二、氧气说
认为地球大气直到寒武纪才积累足够多的氧气来支持动物体型增大并形成臭氧层。
这被埃迪卡拉生物群作为反例驳斥[8]。臭氧层也不是那么站得住脚 ,宇宙线强度高可能促使地球生物种化。
另一个方向,认为多细胞生物擅长在埃迪卡拉纪末期贫瘠的海水中取得食物、能运动的动物擅长在周围海水缺氧时逃走,因此受到生态选择青睐。这可以和灾变说接轨。
三、军备竞赛说
认为动物在寒武纪首次演化出眼晴,捕食者与猎物间的生态选择变得激烈,促进新物种生成。
但是,动物可能更早就有了眼睛[9]。而且,化石证据显示,更擅长在水中工作的压力检测和嗅觉的出现并没带来“大爆发”[10]。
另外,埃迪卡拉动物之间可能已经有捕食关系[11]。亦有认为多样性从那时就持续以较为稳定的速度增加的,可以与假象说接轨。
四、灾变说
认为埃迪卡拉纪末期的灭绝事件(尤其是海底缺氧造成的底栖动物大量死亡)空出了大量的生态位,促使幸存物种频繁种化去接管。这似乎是每次大灭绝后的正常举动[12]。人类世大爆发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认为雪球地球事件让冰川将大量营养物质刨下来送进海洋,剧烈的火山活动和山体侵蚀将大量矿物质送进海洋,促使生物繁荣[13]。
五、偶然说
认为某些基因从细菌或病毒水平转移到动物体内并发挥功能,促使生物繁荣[14]。
认为动物的结构、受力等达到一定程度后引起了形态复杂性的自组织[15]。
认为动物的基本条件、物种间互动和对环境的改造可能偶然地积累到超过了某个阈值[16][17][18]。

此外,无性生殖的动物可以种化为多个物种。事实上,由于只需要地理隔离、生态位差异等因素而不受有性重组影响,无性生殖的动物种化的速度快于类似的有性生殖动物[1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