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朋友真的接纳了「内向」这种性格,他是不会因为朋友少自杀的,反而会活得更自在。
对于内向者而言,朋友少是一种潜意识的选择,而不是努力后的结果。
一个人到底是内向性格,还是外向性格,最简单的判断依据只有两个:获取能量的方式;获取安全感的方式。
1.内向者从内部获取能量,朋友少能量消耗最少
人在承受压力或者精疲力竭的时候,会通过做一些事情恢复精力。
有一类人,通过与别人互动来补充精力,比如说,工作了一周非常辛苦。和三五好友一起 K 歌,老老小小一大家子人聚餐。通过外界的刺激恢复到元气满满的状态。热闹欢快的气氛,身体上的接触,情绪上的碰撞,语言上的交流,这些都是他们渴望的放松方式。
这样的人,通常都是外向性格的人。
还有一类人,则恰恰相反,越是疲惫的时候,越需要独处安静。一个人待在家里读书、看电影、追剧,或者找一两个好朋友聊天,又或者煮自己爱吃的菜,静悄悄地享受时光。用非常平和的方式放松自己,杜绝一切刺激性的活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回到满血状态,应对新一轮的压力。
这样的人,通常都是内向性格的人。
对于外向性格的人来说,能量更多地来自外界刺激;对于内向性格的人来说,能量更多地来自内在世界的自我修整。
外向的人,像风力发电机,外界的刺激越大,他收获的能量就越大。风风火火的,才是最舒服的状态。
内向的人,像蓄电池,需要静静地慢慢地积蓄能量,有他自己的节奏,有一定时间的准备阶段,急不得。
外向性格的人喜欢体验大量的外界刺激,而内向性格的人喜欢整理自身的体验。
在内向性格的人还没有整理完内心体验的时候,外界的刺激只能让他们的大脑进入紧张运转的状态,压力陡增,选择逃避,封闭自我。在热闹的、有攻击性的环境中,他们的能量被迅速消耗,很快进入亏电状态,需要立刻安静独处。
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内向性格的人容易给大家留下脾气古怪的印象。
前一刻还谈笑风生,分享有趣的观点,你跟他聊得正投机,后一刻却大变样,好像你说错了什么,做错了什么,得罪了他一样,跟你多说一句话都是对生命的浪费。你也肯定遇到过这样的亲戚或者朋友,明明是他邀请你去家里做客,作为主人他却早早离席,冷落客人。
但,你也肯定有一个这样暖心的朋友,你请朋友到家里开派对,大家玩得很嗨,他却一个人跑到厨房洗洗刷刷收拾残局,默默无闻地为大家准备醒酒的水果,之后道别回家或者躲进一个房间早早休息。
这是因为「电池没电了」,需要回家充电,但内向的人说不出口。
你也肯定有这样一位朋友,在你伤心难过几近崩溃的时候,他不会说宽心的话劝你想开些,而是静静地陪在你身边,过了好久才会谨慎地帮你分析,你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这些让人困惑无语的怪脾气,还有这些让你感动的举动,都是内向性格的体现。
他们喜欢安静,没有那么多精力应对外界的刺激,但,在限制外界刺激的同时,他们会集中精力对这些「小额度」的刺激进行深度体验,与自己的原有经验、当下的感受、未来的需求进行系统性的比对和匹配,不断整理,充分内化。这造就了内向性格者的深度思考和谨慎发言的优秀品质。
2.内向者通过保护自己的隐私来获得安全感,朋友少焦虑更少
每个人对安全感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安全感属于个人内在精神需求,融合快乐、满足、可确定、可控制的感觉。安全感不足时,我们就会想要调整、改变,让我们回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但外向与内向的人,感受与追求安全感的方向不同。
外向性格的人获得安全感的方式,主要来自「得到」。他们寻求刺激,喜欢新的活动、新的朋友、新的伴侣、新的团体,崭新而不断变动的新世界,让外向的人相信这世界有无限的可能。
外向性格的人是天生行动力强于思考力,需要与外界进行频繁的互动,交换信息,不断修正,不断证明自己现阶段的状态是妥当的、适宜的,安全的。有时外向的人因此变得冒进而承担了一些风险。
而内向性格的人恰恰相反。
内向性格的人对每一项外在刺激都会反复思索,如果在没有想清楚前就采取行动或必须有所反应,就会带给内向性格的人水漫金山般的焦虑。
所以内向性格的人获取安全感的方式,更倾向保护自己的隐私,不让别人察觉到自己。内向性格者,不喜欢过多地谈论自己,不让别人盯着自己,把自己藏好,不暴露,不高调,构建安全的距离,不喜欢别人对自己产生稀奇古怪的认知和评价。
习惯于藏起自己隐私的内向者,能交到朋友吗?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