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汇集了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的宏观报考建议与 50 多名清北、上交、央财、上外学子的微观专业建议,对各类考生而言都有相当参考价值。一万字讲清楚报志愿的核心原则,步骤与建议。
报志愿初看起来相当复杂,根据教育部 2021 年数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达到了 2756 所高校,开设专业 500 多个,听着就头晕。
但实际上,因为孩子的高考分数已经局限了可选范围,只要搞清楚专业、学校、城市这三个核心原则,基本的方向也就清楚了,再根据往年学校和专业的录取分数,自然不难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专业:高分学生需要避开天坑,普通学生需要学对技术。
学校:学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当可选学校有门槛性质区别时一定优先学校。
城市:到西部上一个 985、211,还是到北京、上海上一个普通学校?这取决于家长对孩子,以及孩子自己对未来人生的规划和预期。
在这三个核心之外,剩下的都是一些报志愿时的技术、细节问题。关于这些技术问题,包括报志愿时的具体步骤,以及新高考报志愿时需要格外注意的几点,本文会在分析过上述三个核心原则之后做进一步说明。
核心原则 1:好学生需要避开天坑,普通学生需要学对技术
常见问题:哪个专业好就业?大学报哪个专业好?
不同分数的考生适合的专业完全不同。
名校学生(985+顶尖 211)选择权更多,试错空间更大,因此原则上除去少数天坑专业外并没什么不建议选择的专业;而在与自身兴趣不矛盾的前提下选择网络上的各类热门专业如计算机,金融,法学也没什么问题;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经济也是不错的选择。
但对普通考生而言,能值得推荐的专业范围有限,很多热门专业和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在这一层次上性价比较低。
值得推荐的专业反而集中在对名校生而言性价比一般的师范、临床、英语,以及电气,土木,核工程等工科专业,甚至生化环材、农学这些「劝退专业」对以学历提升为目标的群体而言也是具有高性价比的。
第一,高分学生选专业时,重点在于「避开天坑」,其它选择都没有决定性差异
1、在不与自身兴趣矛盾的前提下,选择热门专业自然是最优解
热门专业之所以热门,自然是因为其对口行业的火热与给毕业生开出的可观报酬。
横向来看,网络上讨论热度最高的计算机、金融、法学、中文、临床这些个专业给头部院校毕业生开出的报酬都不是小数,专业能力过硬的毕业生拿到 30 万以上的年薪谈不上有多困难。
金融、法学、中文这些热门专业在就业时会有较为严重的两极分化问题,且内卷程度较高,因此这几年也出现了不少劝退贴。但如果你有足够的实力进入头部院校,那么即便两极分化的问题存在,通过一定程度的努力和计划,进入掌握更多资源的,相对高端的岗位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而计算机类专业更是一个特殊的专业。由于各工业门类交叉式发展时总要交叉到 CS 头上,因此虽然不再像前些年那样出众,业界的需求也依然不会明显萎缩。在这个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显得尤为可贵。
如果既不想在两极分化的专业里内卷,也不喜欢学计算机写代码,那么临床医学专业也是值得考虑的热门专业。医生行业里相比技术和理论,更侧重具体的经验,因此虽然培养周期长,工作辛苦,但有一个稳定的收益预期,不用担心自己被公司裁员。
2、若对热门专业并无兴趣,也可以打好基础或选择交叉学科
热门专业虽然出路好,但兴趣不能强求。如果对这些专业没有兴趣甚至厌恶,自然没必要为了热门的名头硬着头皮去选。这时可以选择一些注重基础,择业自由度高的学科。
数学、物理这两个基础学科的学生拥有最高的自由度,只要基础扎实,基本上可以凭借自身的数理基础随意换专业。与之类似的是电气工程、电子信息这两个以电学为核心的专业,在理工科范围内算是万金油。
与之类似,文科里的中文,经济这两个专业也算是基础学科,换专业相对容易。但因为文科的知识体系不像理工科那样层级分明,能拿到的优势与数学、物理相比有限。
此外,像精密仪器、自动化这些本质交叉学科的专业的学生也拥有相当高的自由度。凭借本科阶段打下的基础,硬件、软件、系统都是可选的方向。
以成为就业市场热衷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规划专业选择也是一条可行路径。金融、法律、新闻等行业都偏好且欢迎有其它专业基础的人进入,如理工科本科+法律硕士/新闻硕士,或理工科硕、博转入金融行业做咨询,法学专业学生辅修金融或管理类学位后进入金融行业做非诉等,都是常见的选择。
3、某些「天坑专业」高端岗位少,转行成本高,不推荐高分考生选择
生物,化工,环境,材料这四个专业的知识体系与其他专业相对独立,出路窄转行难,同时我国生化、材料类行业目前处于发展初期,高端岗位稀少。二者结合,使得这几个专业常被 211 以上的学生称为「四大天坑」。
机械、土木这两个专业也与之类似,因我国产业结构限制,高端岗位相当少。而有些学校的培养方案设计缺陷使得转行极为困难,同济土木本科就业时一半人要下工地,就是这种问题的一种极端体现。高分学生在报考这些专业前,需要了解清楚情况。
第二,对普通学生而言,推荐报考注重核心技能的应用学科
某双一流学科高校毕业去向中,就业签约率在前十的专业基本都是教技能的专业
1、选择理工科专业时,一定注重技能而非知识
注重知识的专业如数学、物理一类基础学科,电子信息、通信一类较为基础的学科,以及自动化、精仪一类交叉学科,都需要系统性地理清大量知识才能较好的掌握,学习难度相对较高。虽然对高分考生而言出路更广,但这种优势建立在学会的基础上,一旦学不会,你将在这些以知识为核心的专业里度过痛苦的四年。
而注重技能的专业如建筑、机械、土木、水利、电气工程、核工程等,有直接的工作技能和对口的就业方向。工作环境、待遇如何暂且不谈,至少学习难度相对低,在本科四年期间学会一门足以养活自己的核心技能是不难的。
2、不要选择表面光鲜但缺乏核心技能的专业
很多专业看似高大上,但缺乏核心技能,行业两极分化严重。尤其是金融类、管理类、人工智能类专业。前两类专业注重资源而非技能,后一类专业注重知识而非技能,都不适合普通学生。
这些专业对应的行业中不乏高薪岗位,但一般都集中在头部,并且也不是单纯依靠本专业的技能就可以取得,而是需要大量依托院校平台才能实现的,额外的学习、科研与实践。名校学生可能待遇光鲜,一副精英气派,不过这和大部分普通学生都没什么关系。
3、若对工科没有兴趣,可以选择医学等应用学科
如果孩子对工科没有明显的兴趣,而且本身理科思维偏弱,可以选择临床医学专业。医学专业对数理基础理论的要求不高,是一个拼努力的学科。也就是说即使资质一般的学生,只要愿意下功夫,积累足够的经验,在医学专业也能够有不俗的成就。
4、无论文理,从就业角度出发,首先可以考虑师范
教育是最基础的公共服务,任何一个国家再艰难,也不会在教育上含糊,尤其是中国,甚至是无止境地提高标准与要求。比如现在高中几乎普及了,大学也在快速普及中。因此,即便生源减少,但国家在教育上的投入大概率不会减少,因为对教育的追求越来越高了。而对教师待遇,国家说的很明确:不低于公务员。
5、对于文科生,从就业与升学角度出发,可以考虑会计、法律、经济、英语等
会计与经济等,主要是会学习较多数学知识,而法律,马列等,会强化我们的基本逻辑训练,这些都给我们在未来升学考试与公务员考试、以及各种用人的考试与面试中,奠定很重要的「科学」训练。而不是逻辑混乱,在很多考试中很容易败下阵来,尤其是公务员考试。
而英语则是一个工具性极强的专业,学校环境对于专业能力的决定性作用较弱,不同学校的英专生差距较小,能有逆风翻盘的机会,不少出色的双非英专生甚至可以成为年薪 20-30 万的体制内老师,
第三,选专业时的一些重要建议
1、不宜过度依赖高校对专业的解读,尽量问问该专业的学长学姐
学校对自己专业介绍本应是最权威的,但遗憾的是,也有很多不足。我们不能过于依赖这高校给的信息,而是要辩证地理解。
第一,很多学校强调某专业是学校的王牌专业,但可能只是出论文、出科研成果的王牌,而不是就业的王牌。如果说并不打算搞科研,或者并不喜欢这个专业,那么这个王牌和你有什么关系?
第二,学校在介绍就业情况时,经常报喜不报忧。比如很多公共管理专业的介绍,都是说这个专业是培养公务员的,但实际上公共管理学科下只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考公相对容易。还比如武汉大学 2018 级土木工程的学生一半人转专业。你觉得这个消息会出现在招生页面上吗?
2、行业有周期性,没有哪个专业或行业能永远火热
2019 年高考,财经院校录取分数线全面出现大跌,包括中财、上财、对外经贸等炙手可热的高校。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2018 年中央金融政策调整,宣告了金融行业黄金时代的结束,让银行「抢钱」的好日子过去了,行业的衰退带来了报考的退潮。
10 多年前,高校大家一窝蜂去办物联网专业。但就在 2018 年,最早开设物联网专业的高校之一,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宣布该专业将逐步停招,原因是不好就业,学生转出率高。
再比如上世纪 90 年代初,高校毕业生对中石油、中石化避之不及,因为当时能源行业大萧条,同时叠加国企发展困难等因素,这些公司连一个月几十块钱的工资都发不出来。我的朋友们都避之不及,纷纷逃离石化行业国企。但大约 10 年后,伴随着能源行业的再次崛起,中石油、中石化又再次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著名企业,成了大家眼里的香饽饽。
回顾这 40 年就会发现,每 10 年很多行业就有一个轮回或者波动。花无百日红,几乎没有一个行业一直是蒸蒸日上的,今天的热门可能就是明天的冷门。
同时,每一个时代也都有不同的价值选择。在我大学毕业时,最优秀的人是去留学,其次去外企,当公务员都有点委屈了似的,国企是很多人不愿意去的。但到了 20 年前,这一切就都开始改变了。国企、公务员成为热门,外企全面没落,出国也只是一个学习路径的选择,而非终极目标或最好的选择。
3、文科类专业普遍缺乏保底
2022 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再创新高,总人数达到了 457 万,比上年增长 80 万。考研人数连续 5 年高增长,背后反映的是就业难。
在这些增长的考生中,大部分是社科专业学生或者说文科生。
原因比较简单,除了一些所谓「天坑」专业以外,理工科尤其是工科毕业的学生,很容易就有一份管饱的工作。而文科中除了会计,财政,市场营销等教技能的专业,其他专业大量是没有保底的。即便是 211 高校毕业生也很难有一份满意的工作,于是不得不去参加研究生考试,通过提高学历增加竞争力。
这些也可以从各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报考录取比得到佐证。在很多大学,大量文科专业基本都是 2、30 个人报名,录取一个。但到了很多工科专业,往往就是几个人报名录取一个,即便是著名的 985 高校也是这样。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有些同学选择人文社科可能并非出于热爱,但若考虑到头部院校以下的人文社科专业的就业和收入压力,以及考研的激烈竞争,这看起来可能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4、不妨从 7 年去长远考虑专业规划与选择
对于很多孩子,家长并没有打算让孩子本科一毕业就工作,而是继续读研究生。同时,伴随高等教育普及,学历水涨船高,考研正在高考化,研究生学历成为了标配。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不妨从更大的视野,更长的时间角度去规划孩子的专业选择。
在不完全确定的情况下,本科专业尽量选出路广的基础学科,为未来改变留下余地,也为打造复合型人才做专业规划。包括金融、法学、新闻、国际经贸、英语、小语种在内的诸多文科专业偏好复合型人才。
比如,如果你想从事资本运作,那就不妨先学经济、金融,再学法律。你如果想从事媒体,也不妨先学计算机,再学新闻,或者是先学经济再学新闻,你在选择经济媒体时,优势就非常突出。
5、不宜过度相信网络上对各专业的「数据统计」
对大部分考生与家长来说,一些相对权威的统计数据,尤其是薪资类数据,比如「十大高收入行业」成了很多考生、家长眼中的「救命稻草」。
但这种平均数据参考价值并不大。具体的薪资预期来自于 学生个人能力+家庭背景+专业+岗位类型+最终学历+就业地域+经济周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里面专业只能占据较小的一部分。归根结底,高考志愿选择是一次综合性的、复杂的人生规划,仅考虑专业一个变量的薪资数据统计,很难说会有多少参考价值。
上面这张图是金融行业分从业方向的薪资数据统计,都是金融专业,不同方向上平均工资能差出三四倍。使得「金融专业平均工资」这种数据没有什么参考意义。
6、学什么不干什么常见,不必执着于具体专业
我经常跟很多孩子说,你回去问问你爸爸妈妈学的是什么,现在做什么,问问你叔叔阿姨原来学什么,现在干什么。大家环顾四周就会发现,「专业=行业」的观念在多数人身上都不适用。
实际上,除了医学等个别专业,我们大多数人最后往往没有从事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对口就业」,并不是一件必然的事情。
核心原则 2:学校比专业更重要
常见问题:学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
讲完第一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就比较明确了。在你分数有优势,还有选择权的情况下,一般学校优先,不必过度纠结专业。
1、学校优先,因为就业歧视客观存在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