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梦华录》斗茶这一段?

论坛 期权论坛 金融     
_yb_k   2022-6-14 18:09   3607   5
斗茶过程的评判标准是否合理?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6bh4q  1级新秀 | 2022-6-14 18:09:30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我是一名建盏爱好和收藏者。所以,对《梦华录》中斗茶这段还是可以评论一番的。最近比较热播的宋朝剧里面都少不了关于茶文化的展示,比如《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里面多次展现出来类似情节。《梦华录》里斗茶一场戏,在剧评角度讲影视中东方美学的完美体现。
从唐朝开始《封氏见闻记》里面有这样的描述:“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这就表明了饮茶已经成为全国之风,百姓对饮茶的喜爱程度之深。
文人骚客大多都有斗茶的爱好,唐宋文人的地位越来越高,这就使得平民百姓也会跟风“斗”茶。到了宋朝因为皇室喜欢,喝茶、斗茶更是盛行了。
剧中赵盼儿开了茶楼,生意好,惹同行不开心了,上门滋事,必定是要一番斗茶一决胜负的。所以我们讲一下怎么个斗茶法,如果不厘清宋代点茶的步骤,不了解宋人记载的“茶色白”所指为何物,可能就不知道点茶在宋朝的风靡程度,就难以理解这段剧情在剧中的重要性。



那么,什么是斗茶,《梦华录》里面这段斗茶表现是否讲究呢?

首先说一下,茶文化在宋朝的地位

宋朝喝茶跟我们现在喝茶的泡茶方法完全不一样,而且情景也不一样。在宋画中,也可体现茶在宋代的流行程度,比如刘松年《茗园赌市图》、《卢仝烹茶图》、《撵茶图》、《斗茶图》等。


在宋朝茶文化兴起跟宋徽宗赵佶的推崇有很大关系。宋徽宗在宫廷之中以茶宴请群臣、文人雅士,甚至有时还会亲自动手烹茶、斗茶娱乐。宋徽宗亲自画的《文会图》就是北宋时期文人雅士品茗雅集的一个场景。


宋徽宗 赵佶 文会图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纵 184.4,厘米 宽 123.9 cm

名画里面《清明上河图》里也有茶坊。茶坊茶肆在街市上几乎随处可见。


然后,我们看看《梦华录》里斗茶的步骤和工具的使用

先用“夹”夹着茶饼在微火上烤,取下适量粗茶用“研钵”或者“茶碾”研碎成茶末。






接着用“汤瓶”在火炉上注水,建盏也要加温。


点茶的时候,把建盏放在茶托上。


之后把大约一钱七的细茶末放在建盏里面,用开水绕着边倒进去,用茶匙把茶末调成均匀的膏状。我们常见的不是用茶匙而是用的茶筅。从画面呈现的角度讲,茶筅相比较大个好展现,有气势吧。


太多影视剧里面看的都是用右边的刷子,相比较《梦华录》这部剧是考究的,道具很良心,加十分。


建盏。上门滋事的同行用的这个叫斗笠器型,看这釉面又不像建盏了,现代有这种釉面,宋代是以黑为贵的,我不好断定。赵盼儿用的兔毫束口就是标准的宋朝建盏了,也是最常见和当时最流行的盏。
蔡襄在《茶录》中写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或许,从茶器选择上可以洞察出导演的设计,肯定是偏向更为专业的赵盼儿。


点茶的过程中多次注水,用茶筅击拂茶膏,让茶膏起泡沫咬紧盏边。这样就可以观色,闻香最后加上品味道就能定个胜负咯。
斗茶评判标准

蔡襄《茶录》记载:“色,茶色贵白……既已末之,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鲜明,故建安人斗试,以青白胜黄白。”,“点茶,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
宋徽宗《大观茶论》记载:“色,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
点茶法的茶汤色,是由茶筅击拂浓稠茶汤后着盏泡沫的颜色。这样就很好理解为什么赵盼儿使用黑色盏了吧。


赵盼儿点茶的时候跳舞可以吗?

原本点茶在宋朝就是附庸风雅的事情。一般是约几个好朋友一起去一个风光宜人的庭院里,一个人做画,一个人唱歌或者演奏,一个人吟诗,一个人点茶。等画完画了,表演结束了,大家一起吃茶。一个人嘬一口,慢慢品。


斗茶过程展现着宋朝的茶道精神,茶道精神其实就是儒家精神的表现,茶道中包含的“清、寂、廉、美、静、俭、洁、和、敬”是儒家精神演变而来的。
因此,《梦华录》里面斗茶这段不仅在内容和画面呈现上表现了东方美学,还传递出中国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
3#
3a6aq  1级新秀 | 2022-6-14 18:10:24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说实话看得有一点点尬,但是对比其他剧里小说里的各种斗各种赢,我又觉得心理能接受了,不算太荒谬。
还有不要在煮茶时跳舞呀,灰尘全点进去不说,万一裙摆把茶具扫下去了,这可咋收场。
也许编剧很努力的给三姐妹找赢面才想出这么几个破剧情
4#
a86w3  1级新秀 | 2022-6-14 18:10:53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宋代的点茶、斗茶与茶百戏前言

电视剧《梦华录》的背景属于北宋时期,不仅可以磕刘亦菲的颜,还可以了解宋代时期盛行的茶文化。不过虽然这部电视剧对当时的茶文化有一定的考究,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在第16集赵盼儿和茶汤巷老板斗茶的情节。本文不讨论具体剧情,只是单独把电视剧里面的斗茶拿出来做一些探讨,指出一些问题,同时希望以后有更多电视剧能更加专业考究和还原历代的茶文化现象。
宋代茶文化科普

一般认为,中国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宋朝是中国历史上茶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期之一,而唐宋时期的饮茶实质上还是“吃茶法”,通过将茶饼研磨成粉末进行冲点(打发)饮用,感觉更像是吃“茶沫”。
宋代的饮茶方式是点茶法。这种饮用方法继承了唐代的饮用风俗,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更多趣味性和观赏性。点茶法源自煎茶法,开始于晚唐到五代间,宋代点茶法是将茶粉置于茶盏中用茶筅击拂,使茶粉均匀分布在水中,然后饮用茶汤的制备方法。
1. 点茶

宋代的点茶大致分为以下的12个步骤:列具、炙茶、碾茶、罗茶、烧水、熁盏、置茶、候汤、调膏、点汤击拂、鉴赏汤花、闻香尝味。

  • 列具:就是准备好点茶的器具。
  • 炙茶:用茶夹夹住茶叶置于火上烤干,以散发茶叶水分和提升烘烤香,便于碾茶。
  • 碾茶:先用干净的纸包住茶叶捣碎,然后放在碾中反复碾压成粉末状。古人以金银所制的茶碾为上,是认为用这样的材质碾茶不会改变茶色,保证碾出来的茶粉鲜白。
  • 罗茶:将碾好的茶末放入茶罗中进行筛分,筛出细腻的茶粉。
  • 候汤:掌握点茶用水的沸滚程度,这是点茶中比较难掌握的一步。水的沸腾程度对点茶有一定的影响,水未熟则沫浮,水过熟则茶沉。
  • 熁(xie,二声)盏:预热茶盏。如果茶盏温度不高会使茶末不容易浮于水面。
  • 调膏:将茶末置于烫热的茶盏中,向茶盏中注入少量的沸水,用茶筅搅动使茶末呈有粘度和浓度的膏状。
  • 点汤和击拂:点汤是在茶盏中继续注入一定比例的沸水,击拂是在点汤的时候用茶筅在茶盏中来回“搅动”,使之泛起汤花。点汤对茶水比例和手法有较高的要求。水过多,使汤花容易消散,”咬盏“效果不好。
  • 后面的鉴赏汤花和闻香尝味就是到了鉴赏和品鉴环节了,斗茶常以这几个环节的表现以决胜负,后面会讲到。
在调膏到击拂直到完成点茶这个阶段,对注水有一定的要求,一般分七次注水。第一次注水是少量用来调膏;第二次注水(大概为茶盏容积的三分之一)直冲茶汤表面,急冲急止,同时用力击拂,其实出现乳沫堆积;第三次注水量如前,茶筅可往上挪,击拂的力度减轻,搅动均匀,乳沫可逐渐浮起盖满茶汤表面;第四次少量注水,击拂再轻一些,茶筅也逐渐上移,让乳沫在茶汤表面增厚和堆积;第五次注水,击拂宜轻宜匀,乳沫不多可继续击拂,若足够则停止击拂,一般以乳沫堆积如雪花为理想状态;第六次注水要看乳沫形成的情况,乳沫多而厚,茶筅只沿碗壁轻绕即可;第七次是否注水,要看茶汤的稀稠程度和乳沫的多少而定。若茶汤足够稠,乳沫堆积很多,则不必注水。经过大约7次的注水和击拂,乳沫堆积很厚,紧贴碗壁不露出茶水,这种情况称之为”咬盏“。这时候可用茶匙将茶汤均分至茶盏内供饮用。
2. 什么是斗茶?

所谓斗茶,事实上就是点茶比赛。斗茶并非宋朝独有,在唐代的时候,就有斗茶一说。唐代的《记事珠 茗战》言:”建人谓斗茶为茗战。”意思是但是的京城一带叫斗茶,而福建一带叫茗战。宋朝的斗茶主要有三个标准:汤色、水痕和茶味。如电视剧《梦华录》中茶汤巷的老板所言。


具体意思如下:

  • 汤色,看茶面汤花色泽和均匀程度。宋人尚白,茶色以纯白色为上等,青白、灰白、黄白等级依次下降。汤花面要求色泽鲜白,像白米粥冷却后凝结成块的形状,同时汤花要均匀。
  • 水痕,看茶盏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无水痕。汤花保留时间长,紧贴盏沿而不易退散的,称为“咬盏”。如果斗茶时先出现水痕(咬盏消失),即为失败者。
  • 茶味,即品尝茶汤的滋味。要求茶汤有真香、回甘和滑口。
3. 茶百戏

斗茶技艺强调鉴赏汤花,不断追求技艺和情趣,导致了“茶百戏”和“分茶术”的出现。茶百戏和分茶术是在点茶时让汤花呈现出诸如山水雨雾、花鸟鱼虫、诗词等图案,需要比较高的技术。分茶在宋代十分流行,但是茶百戏和分茶术都不能直接等同于斗茶,更不是点茶,而是点茶之后进一步发展出来的产物。相比起现代,就是先出现普通的喝咖啡,然后发展出在咖啡表面上拉花。
但是茶百戏也不等同于咖啡的拉花。咖啡拉花需要的是奶泡,但是茶百戏出现的茶沫则是通过击拂使茶粉自身产生的。
PS:以上科普可以查阅《大观茶论》和《茶录》等相关著作。
《梦华录》的斗茶情节解读

本人认为赵盼儿在斗茶中取胜,更多是由于观赏性更高的原因导致,而且存在着有一点偷换概念,投机取巧的问题。不过舞是真的好看~
首先点茶的时候,茶汤巷老板用的是金碾,这都会上面科普时候所说的:古人以金银所制的茶碾为上,是认为用这样的材质碾茶不会改变茶色,保证碾出来的茶粉鲜白。但是赵盼儿的茶碾比较普通,自然是比不过的。但是在点茶的过程中,老板是“规规矩矩”地点茶;而赵盼儿则加入了舞蹈(听说是扑蝶舞),还有剧里头一次说的她熟悉音律(好像是古琴)的事,在击拂的时候演奏出了《阳关三叠》(一古琴曲),加上本来的就有十分的姿色,引起了众人的注意。本来气势较大的茶汤巷老板反而被她的“富有观赏性的技巧”所压倒。
但是大家要先明确斗茶的评判标准在哪里,是汤色、水痕和茶味。其他富有观赏性的东西都只是附加值。
1. 汤色

第一点,在汤色上的比较,不是很合理。我们知道宋人尚白,所以为了更好衬托茶沫的白色,一般会用暗色系的茶盏来做对比,这也是为什么宋人喜欢用建窑黑釉茶盏。


茶汤巷老板知道金碾对保证茶粉色泽的重要性,怎么就不知道用深色的茶盏来衬托茶沫的白色呢?而这里赵盼儿就十分聪明,用了深色的茶盏点茶,使茶沫看起来更加发白。但是我认为这里如果要准确鉴别汤花颜色,应该要选用颜色一样的茶盏才能做出更加准确的结果。
当然有人认为老板之所以用的是金碾,是因为这个金碾的身份,并不是因为他真的懂这个道理。因为剧里提到这个金碾是卢仝传下来的,自然名气大。但是撇开老板这个bug,单从茶盏的颜色上进行讨论也是有点不是很合理的。




ps:这种茶盏是比较重的,端起来击拂需要较大的力气,而且不容易操作。
2. 水痕

水痕这一局有明显的偷换概念。这局比的是谁的茶沫咬盏更持久,谁的茶沫最先出现水痕,先出现即输。而剧里那位小书童已经说了赵盼儿的茶沫先出现了水痕,也就是说这一局其实赵盼儿应该是输的。但是剧情话锋一转,不讨论茶沫,却讨论起茶百戏了。刚才已经说到,斗茶不等于茶百戏,斗茶看的是水痕,而不是在茶沫上作画有多精美。这里的剧情有点问题,笔锋一转,把斗茶变成了茶百戏,会给观众对这两者的区分造成一定的误解。


其实在剧情里,老板和赵盼儿都有做茶百戏,赵盼儿用的是茶匙沾水作画,而老板用的是汤瓶注水写字,两者都是茶百戏的表现形式,并没有谁比谁更高贵一说。
3. 茶味

茶味这里比较难考究,但是可以说一下里面这两款茶的一个信息。


北苑先春,北苑是地名,应该是在建瓯的北苑御茶园,这个茶园在唐朝末年开辟,后来在宋朝由丁谓、蔡襄等人负责;而先春是茶叶的一个别称。组合起来就是长在北苑的茶叶。在剧里也说道北苑先春为今年的贡茶,至于到底是什么时候采摘的,具体没说。不过在查阅资料的时候显示:丁谓任福建转运使,监制御茶时,尤重御茶采摘制作的“早、快、新”。如“社前十日即采其芽,日数千工繁而造之、逼社即入贡”。春社是最为古老的汉族传统民俗节日之一,一般为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约在春分前后,也就是说在清明之前。如果是最早采制的那批茶叶的话,那就是明前茶了。一般来说,明清茶在滋味上更加偏鲜醇,因为氨基酸含量比较高,酚氨比低,是做绿茶最好的原料。


而赵盼儿的茶叶是来自钱塘的雨前径山茶。但是令人迷惑的是,径山茶虽然当时不是非常出名,但也不至于没有听说过。径山茶从唐朝开始就有,位于杭州市余杭区,为径山寺的和尚所种植。而且唐代的陆羽在《茶经》中也给径山茶“打过广告”,所以宋朝名士应该不可能不知道径山茶的。
径山茶在宋朝的影响还挺大的。例如宋朝径山寺盛行的“茶宴”,是径山寺僧侣以茶论道的一种清规,也是古寺以茶代酒宴请宾客的一种仪式。并且日本的一些留学僧人,也是通过访问径山寺和接触到径山茶之后,才进一步带到日本去发展日本茶道的,可以说日本的茶道源于径山茶宴。宋代的蔡襄也在《茶录》中夸过径山茶,所以这里的剧情不是太合理。
这里剧里提到的雨前茶是谷雨前采制的茶叶。一般来说,雨前茶的滋味会比明前茶更加醇厚一些,但是搞不好也会导致苦涩味比较明显,因为这时候的茶叶多酚的含量比较高了。


第三局比试的茶味,也存在避重就轻,没有着重评判茶味本身的特点。剧里只是简单描述了北苑先春的“香醇”、径山茶“入口无涩”,并没有说缺点,其实这样并看不出哪个茶更好,只是一些“高情商话术”罢了。




但是,编剧为了让赵盼儿赢,用过度的主观感受去描述茶味,这是有问题的。评茶的时候虽然人的感觉体验是主观的,但是我们要尽量减少主观上的臆想。因为这些联想常常跟环境等外部因素有关。例如剧里赵盼儿跳舞、击拂奏乐、茶百戏作画等等都会给人营造出更加美好的氛围,也就会进一步通过心理层面影响对茶味本身的判断。
所以,你喜欢坐在一间雅致的茶馆里,有漂亮的茶艺师给你泡茶、抚琴、聊天;还是喜欢坐在工地上,用水壶闷一壶茶自己喝呢?环境的选择和冲泡者的技巧对品茶的影响是很大的,但是这不应该出现在茶叶评判里面。茶叶审评不等于茶叶品饮。
除此之外,龙凤团茶主要是因为茶饼上印有龙凤的纹饰,是宋代的贡茶。当然可能会加入一定的龙脑香,但不应该是因为加了龙脑香而称为龙凤团茶,加入龙脑香可能也是因为防腐,保证茶叶不变质的缘故。
以上是我发现的一些问题,希望以后的剧可以更深入考究一下。如果这是一场点茶表演,那么赵盼儿是完胜的,但是作为一场斗茶比赛,剧情的安排还有强差人意。不过这部剧里面的对宋代茶文化的还原还是比较用心的,值得表扬。
对于其他人错误解读的辩论

某个高赞回答里有不少错误的地方,为了大家不要被误导我且简单更正一下。
其实在电视剧《梦华录》里斗茶的情节中,编剧想要表达的就是赵盼儿在茶、水、器三者都不足的反差下来表现她能通过其他方法来赢得成功的机智之处。
首先是茶,有人说雨前茶会比明前茶更好,但是其实并不准确。如果只是根据茶树生长特性和内含物的积累情况,不考虑其他因素,明前茶应该要比雨前茶要好。宋朝制茶工艺还是蒸青绿茶饼茶,如果研磨成粉状冲泡,量多了必然会苦涩。而雨前茶积累的多酚会比明前茶高,酚氨比也高,所以对于雨前茶来说,滋味应该更浓,同时苦涩味应该会更明显(一般情况下)。而且,宋代的团茶是以细嫩为佳的,例如郑可简改制的小龙团,创制出银丝水芽,采新茶的芽尖,蒸后“将已拣熟芽再剔去,只取其心一缕,用珍器贮清泉渍之,光明莹洁,若银线然,以制方寸新銙,有小龙蜿蜒其上,号龙团胜雪。”可见宋朝也是最求细嫩的茶叶,但是雨前茶相较于明前茶则没有那么细嫩,理论上是吃亏的。
其次是水,有人说寻常雨水是无根水,相当于现在的蒸馏水,其实也是错误的。雨水不是蒸馏水,蒸馏水是指经过蒸馏、冷凝操作的水;虽然雨水是通过水蒸气冷凝而来的,但是在下降的过程中会接触到空气的各种物质,即使那个时候没有什么污染,但是空气中适中会有各种水溶性物和非水溶性物杂质,例如空气中氮、氧、硫还有各种矿物质元素都会再次“污染“所谓的”雨水型蒸馏水“。不管是不是接触到地面,都会有杂质,并不是蒸馏水。
在水质这里,明显也是老板占了优势。饮茶用水以山水上(山泉水),江水中,井水下。放在现代的科学视角下,是因为山水流动性强,水中可以吸收空气中氧气、二氧化碳等其他,会使口感更加爽快;其次是流行性强的”活水“污染更少,微生物更少;再次是山水会溶解一些当地的矿物质元素,也会使水质发生变化,口感也会变得不一样。现在泡茶所用的水一般以软质水为主,其次可以选用山泉水,尤其是用茶叶生产当地的山泉水是最相配的。
再次是器,有人说赵用的银器汤瓶而老板用的瓷器汤瓶,银器金属对热量的传导快,所以保温比瓷器好,这是错误。确实,金属器具导热快,就是因为它导热快,所以更难保温。这里其实不需要作过度的解读。其实重点在老板用的是金碾,在科普环节已经提到了:宋代点茶的时候会追求用金银所制的茶碾进行研磨茶叶,目的是为了保证茶粉的鲜白,不损伤茶色,而不是单单因为它是卢仝传下来的宝贝。
最后就是关于茶百戏的表现方式,无论是茶汤巷的老板还是赵盼儿,无论是写字还是作画,无论是用汤瓶还是用茶匙,都是茶百戏,而不是只有赵盼儿用茶匙在茶沫上作画的才叫茶百戏,两者只是表现的手法不同。用毛笔写字叫做写字,用粉笔写字就不是写字了吗?
目前暂时发现有这些问题是需要纠正的。
往期推文:

新人喝茶,有哪些茶好喝且性价比高,以好喝为主,其次追求性价比,求大神们推荐推荐?
苏点点:普洱茶测评,你更喜欢哪种口味?
2022 年 618,有什么可以「无脑买」的茶推荐?
茶的主要分类是不是就是绿茶,红茶,乌龙茶?每种分类下都有哪些优秀品种?
如何定义茶树,茶叶,茶类?
5#
f2v  1级新秀 | 2022-6-14 18:11:08 发帖IP地址来自 福建
【以下回答,特别多答主自以为是的言论,一点儿都不客观。请谨慎观看以免上头。】
终于有人邀请我这个问题了。
作为一个深刻研究了斗茶,宋代点茶的茶叶商人。
我只能这样评价,戏剧性很好,刘亦菲好美。
宋代点茶是从唐代煮茶法进化来的,其实这一点片中解释的挺好。毕竟,物资丰富了,人们就开始要求品质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嘛。茶也是一样。
先说一个本剧中我觉得最大的漏洞。就是龙王在结尾时候给大家的那个普及知识环节。
宋代的茶百戏。这个东西,实际上存世的资料很少。唯一能找到的文,就是被用烂了的《荈茗录》。这种技法实际上是利用了茶汤足够混浊,粘滞的特性,以勾勒的方式作画。和咖啡拉花本质上区别很大。毕竟,咖啡师玩的是俩液体或者说悬混液,而茶师玩的是一种液体或者说悬混液。
这其实要求茶师有两个技巧足够好,一是对茶汤的处理,要均匀,二是画工,要好,要快。转瞬即逝才是正经东西。那种能保持很久的一般都是两次加茶,一次加深色浓汤,二次加浅色茶沫。那算投机取巧。
斗茶这种玩法,斗的实际上有三个东西。
第一是茶汤,茶叶好不好,水好不好,火候怎么样是关键。这里,炙烤火候控制如何,碾茶够不够细,用的什么水很关键。《十六汤品》讲的很细,就不废话了。有兴趣自己搜一下。
第二是茶师技术,就是所谓三昧手。《送南屏谦师》,诗曰: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这里说的是茶师的技术。
第三是器皿。剧里有一段,刚开业,有一道可贵的茶,九九归元。




九具茶盏,秘色,粉青,梅子青,红窑变,黑色,白色,米黄冰裂,天青,兔毫。
这是宋代最好的茶盏展览了。宋代茶盏并没有被建盏统治。这几个分别是明越唐,邓耀柴,龙泉,饶,定所出。所谓宫中所爱九色器。分别是越州的秘色瓷,龙泉的粉青,龙泉的梅子青,钧窑的红窑变[这里推荐陈宝国老师的大河儿女。那龙凤大盘是真的狠],定窑的黑瓷,汝窑的白瓷,龙泉的米黄冰裂,汝窑的天青,还有就是建阳窑的兔毫。
别再相信建盏商人忽悠你们的那些话术。
宋代皇帝在当皇帝上是废物这没啥好说的,但在享受上绝对是个顶个的高人。
但是,为啥斗茶时候用的是黑瓷?
很简单。对比。
黑色,尤其是纯黑色,黑又亮的茶盏配合汤色,更容易看出汤的好坏。
好了。说了这么久,咱们回到这场斗茶。咱们用当时公认的茶道大家,没人敢反对的倒霉皇帝赵佶这篇《大观茶论》来做评判。毕竟人家是当时最大的裁判长,所说的标准也符合当时的情况。现在的江河水你敢用来泡茶我还不敢喝。
[茶]
茶汤巷选的是北苑先春,就是北苑茶,而且是明前的。
菲菲选的是雨前径山茶。
这里要说明的是,径山茶和北苑茶都是当时的贡品。北宋的贡品可不是后来明清的那种土特产,北宋皇帝要的是最好的东西,所以能入选不是简单的事。其实严格来说,这两种茶没有高低。但明前和雨前就有了。
明前就是清明前采摘制作,而雨前就是谷雨前采摘制作。明前讲究的是金贵,也就是稀缺性。而雨前。茶叶才算是长的饱满合适,茶味自然赢了。即使这个标准放到现在,就拿西湖龙井为例子,我一般是品明前,喝雨前。明前喝到就行了,没必要。而且雨前味道更丰富,更好喝。
所以菲菲赢了,赢在懂茶科学。
[水]
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古人品水,虽曰中泠惠山为上,然人相去之远近,似不常得。但当取山泉之清洁者。其次,则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若江河之水,则鱼鳖之腥,泥泞之污,虽轻甘无取。
茶汤巷用的天台山的禅泉,而菲菲用的寻常雨水。
泉水自然是好的,禅泉更是加上了和尚的加持,算是满分。但是雨水无根,从天上来,所谓天泉。难道不算赢?而且,雨水,一定是经过镇水的,古人不傻。当时没有工业污染,沉淀之后,自然好喝。
而且从我们现代茶艺上来说,茶汤巷用的是矿泉水,而菲菲用的则是蒸馏水。肯定是蒸馏水赢,毕竟,是菲菲。谁敢说不直接拉黑。
【还有这段儿。评论区大哥说,雨水还是不行。有核。雨水形成一定是水蒸气包裹这个凝结核形成,那就脏。但是实际上,当时的空气污染来源主要是正常的灰尘,不是工业废气也不是重金属颗粒。所以脏也不至于。镇水之后,核们沉淀,再取表层以下的水,自然就行。至于离子作为凝结核的,口感上估计分不出。】
茶汤巷逼逼叨叨,言必称陆羽茶经,实际上是一种落后。毕竟陆羽唐代人,他们都宋了,陆羽那套在宋代早就行不通了,否则也不会出现煎茶,这就是发展,以过去的标准衡量新的世界,焉有不输的道理。
[器]
茶汤巷选的碾子是卢仝传下来的金碾,瞅瞅,又是一个古董。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那套茶具,实际上是纯金,在陕西博物院。其实,宋代所用的器还是沿用着唐的东西,这无可厚非。
菲菲家里穷,用不起。所以咱跳舞来扰乱对手心智,吸引观众,这就是技术。
所谓,形而上者为道,形而下者为器。菲菲这叫道。以自身的技术对抗凭借外物的器,这是境界的胜利。
[汤]
实际上这才是他们剧中评价的标准。分成三个部分,汤色,水痕,滋味。




你们注意这个细节,茶汤巷用的是瓷的汤瓶,而菲菲用的是银瓶。
记住这个细节,就是水温。
瓮用来盛水确实没错,镇水之后拿来用旁边的小炉煮水,煮水以后再放进汤瓶。这个过程菲菲只用了三十秒左右。而对面大哥,倒进瓷瓶以后还看了一会儿菲菲跳舞,才用汤瓶注水。这个时间在三分钟。
所以,水温自然不如菲菲。






这里说的是摇盏击拂。茶汤巷是把茶盏放在桌子上,然后一手扶着茶盏,一手击拂,其实,这没问题。但是,咱之前不是说技术进步么。菲菲是一手摇盏一手击拂。中间也说了阳关三叠的梗,这就是说,两只手是有配合的。节奏上是有把控的。
大家都打过鸡蛋,同样用筷子,是把碗放着打还是端起来打,打的更散?其实当时的点茶也是这个道理,人们喝的其实不是茶汤,是茶沫。泡沫细腻就会让口感变得更好,而泡沫细腻也会让泡沫更白。
这一点还是请大家联想一下打鸡蛋。




等到茶汤水痕出来,这才是碾压胜利。
茶汤巷做水痕用的是滴水成线,其实就是咖啡拉花的思路。但菲菲玩的是画,是茶百戏。一个是字,一个是画,而且,用茶匙来勾勒,还会让画有种慢慢显现的层次感。
这就是我说的,茶百戏比咖啡拉花高级的地方。
【补充下,我说的高级是艺术层面的高级。】
水痕自现。
最后有个细节,大多数人肯定注意不到。


这个眼神,她看了一眼对面,然后放了第三勺。
而且。之前跳舞,也不仅仅是跳舞吸引观众,实际上是为了掩盖自己煮水更长时间。
我们先说水。宋代用的不是天然气,水温上升的速度是很慢的。其实也有学生问过我,茶艺比赛用炭炉怎么样。我一般回答都是你想输在茶汤你就用。水温不够,茶叶中的有效物质就很难析出,水温过了,鲜嫩的茶叶表面就会被烫过了,也不行。要掌握好水温,才能达到最好的茶味。
而,我们现在评价茶好不好喝,实际上是三个要素。水温,投茶量和出汤速度,也就是浸泡时间。
宋代玩的点茶,实际上和我们差距并不大。水温和投茶量也是关键。
菲菲这地方玩了策略。她知道,对面肯定会先完成。也就是评委会先喝茶汤巷的,再喝自己的。那么如果两个茶味道相近,那么一定会觉得第二杯差点儿意思。怎么赢就很关键了。她在看了一眼对面的茶粉量之后,加了一勺,就是加大了投茶量,茶味肯定更浓。我做评委的是遇到过这种玩策略的孩子,人家第一个投茶量3克,她就5克。茶味就更明显,再对比第一杯,就会觉得很特别,很出众。体操比赛,跳水,都是这个道理。后面的要比前面的难度更大,这样赢面才大。
所以,综合来说,菲菲赢在技术了。
所以,问题解决了。
多说一点题外话。有的人泡茶好喝,有的人不好喝,有的人特别好喝[比如杨洋同学]。区别就在这一句话,对茶的了解和对人的了解。
给茶友小白和给老茶客,或者我们这种成天喝的人,茶汤一定是不一样的。时间越长,越喜欢浓厚的。而,一款茶怎么能泡的更好喝,那就得对茶了解。所以我才说,目前大部分茶艺师在技术这一块都不合格。要么茶叶知识没学好,要么对人的分析没做好。所以,真正爱喝茶的朋友,还是得选那种从业时间长一些的茶艺师来泡茶。而想要精进的茶艺师,也得把知识学扎实,把人心摸摸透。
好了。最后一句。
菲菲真美。
6#
yjgsniper  1级新秀 | 2022-6-14 18:11:25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十六集斗茶这里一下子增加了这剧的厚度!!
格局打开!对内以后学校历史课可以拿来对学生进行观影科普、对外这段可以直接拿去进行文化输出宣传!奥利给[打call][打call]《梦华录》你真了不起!你是有点子东西和追求的!同时提一嘴刘亦菲你真了不起![打call][打call][打call]
你以为还有多少剧组愿意费尽心思给你们这么用心的坐下来给你认真还原时代文化特色的真实性?
如果一部剧播完了!以后剧里的很多片段可以反复拿出来寓教于乐、是不是更有了不起的意义?
请看幕后工作人员回答导演的这一段用心:为什么要花四十分钟专门讲斗茶?
一:以后不会有机会再如此完整地拍斗茶的全部过程
二:因为是刘亦菲在斗茶!以后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即使有、也不会有这么美的人了!(天仙懂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