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魅族「卖身」吉利,为什么手机市场难容「小而美」 ...

论坛 期权论坛 金融     
qk8   2022-6-14 11:27   5065   5
6月13日下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收购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股权案案件公示。根据公示信息,星纪时代已与魅族科技以及涉及交易的股东签署协议,星纪时代拟收购珠海魅族79.09%的股权。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l5jlv  1级新秀 | 2022-6-14 11:27:17 发帖IP地址来自 江西九江
这个问题其实同样适用于汽车行业。以前的车真的只是车,功能属性就是出行。现在的如果你生产只会跑的车,你觉得卖得出去吗?
从目前车企的商业模式来看,把车造出来能跑只是基础。用户需要更好的服务、更个性化的设计以及更智能的产品功能体验。
华为为例。华为目前的成功,不仅仅在手机领域,也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领域。以问界M5为例,实际终端来看,冲着华为影响力来的人不少,华为靠着出众的品牌口碑与鸿蒙座舱体验,还是能留下一些用户。用户日益高涨的智能化需求,以及行业智能化的军备竞赛,让其他主机厂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产品定义。如果华为只是小而美...那么也就没有现在的统治力了。
再聊聊魅族被吉利收购。
首先吉利的优势在于:
1.资金、人、扎实的造车技术、资源整合与成本控制
2.丰富的产品线,涵盖油车、混动、电车中高端。
3.海量用户的市场口碑
但最大的劣势不在于没有新能源技术,雷神混动、极氪的高性能、几何C的真续航,确实有着独到的技术:稳定、节能、高效、性能。缺的是更好交互体验的车机生态。当初浩瀚平台发布的时候,吹出的智能生态的牛,全都没实现。
收购魅族意味着:
1..好的产品不在埋没于车机,因车机的负面,目前领克、吉利、极氪背负了太多太多。应用生态、操作系统适配车辆终端直接拿来就用。
2.造车模式跟造手机模式天壤之别,让更擅长的团队研发车机系统,省时省力省钱,吉利做好资源整合。
3..对于魅族而言也是一件好事,市场基本被蚕食,沦落为配件厂商。背靠大树,或许有转身归来的那一天。
4.小米未来也要造车,华为造车或许不无可能。手里有手机行业的团队、资源,也好对抗潜在的竞争对手,知彼知己。
3#
md31g  1级新秀 | 2022-6-14 11:28:15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红海之下,没有小而美的生存之路。
卖身吉利,未尝不能再放异彩。
今年是2022年,不是2012年,不是移动互联网爆发+4g给智能手机流量解放的元年。
2012年市场很大,大公司转型不便天天吃旧时代红利,做山寨机的小公司趁机浑水摸鱼,不少人捞了不止一桶金。
那是蓝海市场,你铆足劲吃,就怕你体量跟不上市场的呼唤。
小米就是这样,差点把自己撑死。
小而美的公司也有话语权,当年手里有钱的就想入局分一杯羹,差异化卖点很多,也容得下小而美。
现在呢?
疫情三年,国内巨头贴身肉搏,为了活下去,线上王者的线下开店,线下的巨头卖起了性价比机型。
还不到10年,就天翻地覆了。
魅族呢?
魅族守着小而美,成于斯,败于斯。
路径依赖,死得快。
上一个10年,倒下去的是诺基亚。
这一个10年,输掉一个魅族不成问题。
坚持到现在,也算是不容易。
刚好现在这一个风口是新能源车,搞汽车的雄心勃勃,与其重复造轮子,不如买个现成的。
现在买魅族,未必不是继续延续与扩大原有的手机业务,与造新能源汽车形成协同。
也算是大家都不亏。
最后欢迎吉利来到红海市场,欢迎来搅局。
4#
ur6n9  1级新秀 | 2022-6-14 11:28:54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我看大家在市场上都说了挺多了,那我就聊聊我的实战体验吧。
当时我买了了魅蓝NOTE 魅族 MX4,以及魅族Pro5
买魅族MX4,是因为当时1799刷屏
Pro5是因为,那个时候810翻车了,Pro5的7440加上硬件反而是当时最优秀的硬件配置。
魅蓝NOTE,是因为颜值相当不错。
然后这三台手机给了我的什么震撼呢?
MX4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系统已停止运行”“通话已停止运行”“相机已停止运行”
当时还在深圳的我,夏天的时候赶着去面试,结果硬生生连通话都打不通,这你敢信?
而且搭载了MTK6595的MX4,最大的体验就是太热了,室外大概36度的时候,兜里的MX4已经开始发热起来了。
这个发热已经烫人了。
同时搭载的还有FLYME4,当然,当时号称BUGME 4,除了好看,一无是处。
后来不信邪的我,买了硬件无敌的Pro5,
Pro5别的问题没有,就一个问题,当时在深圳已经开始了联通4G了,结果我手上的Pro5硬生生在独立4G的情况下,无信号。
也就是说,深圳联通4G这块,Pro5是没有的。
后来我去魅族“神坛”询问时,各种解答组的意思是“你去找联通啊”。
离谱。
相反,魅蓝NOTE 999元的价格,真的堪称一代神机,相当稳定。。。
后来嘛,大家都知道了,李楠被称作“废财”开了,原本年出货一度到了2000万水准的魅族,直接变成了OTHER。
我说句不好听的,消费品市场,其实是没有所谓的“小而美”。
大家觉得之前魅族小而美,其实是当时整个手机市场出货量不大,MX2的销量一度达到过400万的水准。
现在大家可能被动辄几千万的出货习惯了,当时十年前,魅族所谓的“小而美”,其实也是市场上的老大哥之一了。
其实想要小而美,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你有一个老大哥。
举个例子,像游戏手机,这种小众的细分领域的产品。
黑鲨之前是小米,拯救者背后是联想,红魔背后是中兴,ROG就是ROG。
一加背后是OPPO,IQOO背后是vivo。
所以什么小而美?全靠大哥在后面支持。
所以现在大家也能够经常感觉到,套娃机越来越多了。没办法,市场探索的过程中证明了小而美是问题,那么套娃机就是能够解决研发成本最好的办法,一个设计模型,我TM直接套5台手机。
没错,我说的就是欧加,欧加现在一个模型,realme套,realme套完K系列套,K系列套完还有一加,大家一起降低成本,套起来了。。。
那有什么小而美?不过是老大哥在背后背负前行罢了。
另外吉利收购魅族,其实我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


吉利现在作为一匹千亿市值的大白马。
其实整体发展的还是相当不错的,现在最大的槽点就是,大家觉得汽车的下半场是智能化,智能化的核心是手机
于是蔚来说要做手机,吉利也要收购手机,手机厂商们,纷纷进军做汽车,比如说OPPO,比如说小米,还有华为在帮着小康造车。
大家相互侵略彼此的市场。
与其让我相信吉利收购魅族是为了进军一个不断萎靡的消费市场,我更加愿意相信,吉利是打算收购好魅族的FLYME以及硬件,顺便做做手机和智能穿戴。
用过智能穿戴和手机的朋友,尤其是华为系的产品应该都知道,这种优势的体验在于整个汽车场所变成了一个强硬交互和内容流转。
现在吉利最大的缺点和槽点其实就是车机这块。
领克的车机已经是掉出了及格线的水准了。
吉利旗下的新能源极氪的车机之前更是负分水准。
在这方面,一家成熟的手机及系统厂商还是很有优势的,在功能交互,颜值,体验上,手机厂对汽车厂真的是降维打击。
那么FLYME一旦遇上了不需要考虑续航,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交互,颜值以及体验的市场时,能否彻底解决吉利的槽点,这个还是值得期待的。
但是,即使是千亿市值的吉利不断输血,我依然不看好魅族重新崛起的哪一天。
即使魅族的铁粉是真的多。
说白了,当巨头林立已经瓜分了市场后,一个从颇有名声被打成OTHER的品牌能够再度崛起?
谁信呢?
5#
i17  1级新秀 | 2022-6-14 11:29:07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作为大众消费电子,几乎不存在「小而美」,如果有,那可能是奢侈品,魅族也从来不是「小而美」。
魅族更多的是小,在设计上有一些自己的独到之处,但是这个手机绝对不美,之前因为太小众,导致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魅族的手机问题很多,这些都是小规模家族化不可避免的。工业化时代、大规模生产才能控制成本、增加收入、进而投入研发、增强品控,如果美只要价格离谱就会做大,如果小,对不起只能看起来美。现实就是这样,所以到后期存活下来的厂商就只有几家大的了,因为规模的原因,这些小厂最终会被淘汰。
美并不容易做到,背后需要大量的研发,严格的品控,精美的设计,这些根本不是小厂能养活的,所以不是手机市场容不下小而美,而是根本不存在小而美,小就面临被淘汰。
下文是2015年别人转载的我写的魅族的文章,仅供参考。
魅族手机的质量到底如何?
6#
吴宇  管理员  伦敦金丝雀码头交易员 | 2022-6-14 11:29:32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不是市场难容小而美,而是手机这个成熟的市场,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小而美。
手机是一个天然的大投入产业,随着行业竞争进入深水区,软硬件一体化的研发需要投入的资源,供应链体系的话语权建立,渠道体系的搭建,营销资源的投入,服务体系的支持等等,都需要足够的体量来支撑。
就连小米、OPPO和vivo这样体量的大品牌都遇到了不小的麻烦,何况是魅族。
曾经的魅族,可能的确是小而美,但行业发展到今天,小意味着的绝对不是美,而是资源投入不足下的竞争力不足,这种竞争力不足会在方方面面体现。
比如影像系统,在堆料思维难以为继的当下,计算摄影是各家竞争的核心,这里的投入,和硬件堆料是完全不同的,魅族这种还依靠三方算法的模式,必然难以为继。
关于魅族被收购
魅族的未来早就注定,这是我在2018年评价魅族的内容:
小蒜苗:魅族16和小米8,病入膏肓的春药和对症下药的治疗!zhuanlan.zhihu.com/p/41717859?utm_source=wechat_session&utm_medium=social&utm_oi=929678060211478528&utm_content=group2_article&utm_campaign=shareopn
乐视已经黄了,金立、中兴、酷派也已经黄了,我希望魅族能够自救,而不是在做最后的虚无狂欢,对于自救,魅族16不行。
煤油们,懂我在说什么吗?真的以为我是在黑魅族吗?
魅族16真香,只是,不要让这句真香成为绝唱,黄章是时候好好睁开眼睛来看看这个真实的世界了,而不是如同某些煤油一样,在三尺目光里,感动余生。
魅族的高光有两个:

  • 一个是M8时代,以最快的速度从MP3切换到智能手机,在那个智能手机发展的蛮荒时代,魅族是整个国产阵营里走得最早的。
  • 二个是魅蓝时代,魅族充分认识到小米的规模效应模式的力量,引入阿里的战略投资,全力突破规模,魅蓝的出现,把魅族从一个小众品牌达到了年出货量2000万台的主流品牌。
魅族的精神领袖是黄章,然而,成业黄章,败也黄章。
我们纵观魅族手机的发展史,有两个极其骚的操作:
一个是Pro7,在魅族整体的发展态势还行的情况下,完全不考虑自身的状况,向线下盲目扩张,那是魅族由盛而衰的起点。
另一个是砍掉魅蓝,黄章出山,妄图回归所谓的小而美。在资本时代,哪来的什么所谓的小而美?一手缔造魅蓝王国的李楠被黄章贬为“废财”:


在黄章的带领下,魅族除了今天,没有其他的选项。
当然,这些只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背后的骚操作简直可以拍成一部传奇剧,如此好的开局,13年后,做成如此局面,黄章要负大部分责任。
我们不聊这个,聊聊吉利的收购。
吉利进军手机行业这个事儿已经吹风了很久了,但对于吉利造手机这个事儿本身,我看不到多少利好。
手机企业造车,品牌感知是优势,手机品牌以亿为单位的用户群,哪怕是1%的人选择手机厂商造的车,那也是百万级的。
但反过来,车厂百万级别的用户规模,哪怕是一人手一台,那也只是百万级,于手机市场,约等于无。
尤其是当前中国这个手机行业的血海时代,后来者的机会,我是完全看不到的。
手机品牌造车已经是如今这个时代的热门话题了,小米官宣造车已经一年多了,华为联合小康打造的问界大红大紫,之前还传出过OPPO造车。
反过来,车企造手机也同样开始成为新的潮流,包括之前蔚来李斌提到的造手机计划,当然,这里最先落地的还是吉利。
车企造手机,最关键的还是手机和车之间的联动,汽车智能化已经是行业公认的大趋势,这里面,手机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汽车启动钥匙、远程控制等等,以及手机行业积累的人机交互对于汽车车机的价值,等等。
而目前的吉利,短板恰好在车机上。
所以,虽然吉利收购之后,一定程度上能够给魅族以资源支撑,但这个支撑很难在苹果、华为、OV、小米和荣耀的竞争下寻得新的空间,更大的想象力还是对于吉利汽车版图的支撑上。
我最看好的不是收购魅族造手机,而是收购了魅族之后,用手机行业成熟的消费品思维来打造吉利汽车的智能化。
智能化是汽车的未来,这点已经没什么疑问了,但这条路,吉利走得显然并不顺利。
在自主品牌里,传统车时代,吉利可以说是典型代表了,09年我上大学学车辆的时候,行业内对吉利是极不看好的,当时毕业的学长,首选合资,然后是上汽、一汽的自主品牌,次选老牌国企,如江淮、重汽之类,最后实在没得选了,才去吉利。
但到了今天,这个形势完全扭转过来了。
吉利、长城、比亚迪,基本成了国产传统车品牌的三大代表了。当然,后续红旗的崛起另算。
然而,现在吉利遇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新能源化和智能化。
无论是国际巨头特斯拉,国内三大造车新势力,还是2021年一举封神的比亚迪,都是个中代表。
吉利在传统车时代,收购沃尔沃,打造领克,整体的品牌矩阵快速形成,高中低端全面覆盖,出海策略稳步推进。
但到了智能车和新能源车时代,市场突变。新能源市场,除了沃尔沃、领克和吉利本身的新能源化,还推出了中低端品牌几何和高端品牌极氪,本身发展其实还可以。
但这和比亚迪的封神比,差距还是太大了。
新能源时代,汽车三大变化,一是动力和能源变化、二是自动驾驶、三是座舱智能化
动力和新能源这个是稳步推进的,各家差别不会很大,比亚迪DMI封神了,但吉利也推出了自己的雷神智擎Hi·X,自动驾驶这个是未来,但未来何时来,有待商榷。
所以目前各家很重要的一个竞争点,其实是智能座舱,尤其是车机系统。
吉利这一块的能力确实不够,所以能不能在收购魅族之后,借助Flyme的团队,在这事儿上有个质的突破?
如果能,我觉得这个收购会很有意思的。
如果不能,如果吉利收购魅族真的只是为了造手机,我觉得吧,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