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 2022 年全国甲卷高考数学题?

论坛 期权论坛 金融     
i17   2022-6-10 10:34   4453   0
因为有亲戚的孩子是高中生(非今年高考),经常找我远程辅导,所以在离别高考多年后,最近一些时候又重新关注高考的情况,也把近些年的各种高考题都找来看了一遍,找回了曾经熟悉的感觉。
今年已经出来的语文和数学两科,题目出得都比较灵活。
不过作为母语,语文考题再怎么难,也总能拿到相应的基础分,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只要考生在高中期间能稍微学学、平时有一些基础知识的积累,起码七八十分是能拿到的。连网上诸多可能在中学期间学得不怎么样、考试也从未得过很好分数的“超龄”发言者,如今也多能扮一扮“世外高人”,谈论几句语文作文题,品头论足一番,再编几个段子也不费什么事。
可数学不同。估计绝大多数高中毕业超过五年的人,再去做今年的高考数学题,已经拿不了多少分了;毕业超过十年的人,说不定现在去考,都未必考得过马嘉祺同学,所以网上张牙舞爪“献丑”的人远不及谈高考作文的人多。对于数学差的考生,数学的分数是没下限的,选择题如果不能猜中分数,其他题目连拿分都困难,理论上,如果将来有一天,高考数学全部考问答题,不少考生是敢拿1-10分的(满分150),等同于什么都不会。别说高中数学了,就是让有些高考生回去答中考题,他都未必能考及格,数学的基础很差很差,数学思维近乎于无。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不要看网上动辄有些吹牛自己考130+、140+轻轻松松的人。这种高分考生有吗?有。会在网上胡吹显摆吗?可能性不大。反正网上吹牛不用晒准考证,还可以p图、编瞎话,想怎么说都行,真让他练练,他就麻了。基本上,这种半瓶子咣当的性格,极少出现在真正的优等生身上。
还有很多在昨天考后就在网上高强度发言吐槽今年数学题的考生,我看到有部分发言甚至是半夜发的,这样的学生怎么可能考得好呢?你高考期间都不断网,心态得浮躁到什么程度?平时还不得天天上网冲浪啊?某论坛上,有一位自称是高考生的人,ID都刷帖刷成高等级了,一查近期发言记录,还挺多,你说说你这高中是怎么上的?你怎么可能考得好?除非你是天才,你学一个小时的效率顶别人三个小时,你的悟性远强于同龄人。如果不是,你有什么依仗,觉得自己在高中阶段高频上网,甚至高三都不收收心,这学是怎么上的?
围脖上,关于今年高考数学题难的话题,上了好几个高位热搜。我翻了一下,下面很多考生(或自称“考生”的人)吐槽、抱怨、悲伤。我特地点进了几个人的主页,好家伙!考试前的一年里,没间断地追星呢,动辄给偶像做数据、买代言,还时不时激动地与“对家”的粉丝互撕,收集“对家”粉丝黑自家哥哥的材料时,做得那叫一个详细。做这些肯定要花费很多精力的,而且影响踏实学习的心态。你说说,你数学怎么可能学得好?别说数学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你哪个能学好?你的心都不在学习上。恕我直言,都这个时候了,如果你在数学考完后,你的第一反应是刷博吐槽,而且刷了半天还停不下来,你这个心态本身就不是一个踏实学习的学生的心态,你还把自己当成一个自由自在的网友呢,即便是高考数学题不难,你也考不了多高的分数。你就是大部分学校老师最不喜欢的那种浮躁、心不在焉、事儿多、半瓶子咣当的学生,会一点就得意洋洋,不会一点就怨天尤人,即便偶尔反思后痛定思痛,也顶多三分钟热度,没恒心、没毅力、不踏实。别抱怨题难不难了,先好好地、彻底地反省一下你自己吧!你自身的问题比命题大得多。
正确的心态是——考完一门,立刻调整心态,不管是考得好、还是考得不好,过去的已经无法更改,马上把目标瞄准下一门。这是非常基本的,相信每一个高三的老师都跟学生反复强调过。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网络上有些大学生喜欢搅风搅雨,显摆自己,手段包括但不限于:(1)假装自己是考生,然后说题很简单,自己如何如何轻松;(2)拿大学的数学工具来“巧解”高考题,把真正的高中生弄得晕头转向,尤其是高一高二的学生看了,影响今后学习和练习的方向,学歪了,这非常害人,这属于非常缺德的装币行为,有损阴德;(3)出于好心,或者至少没有坏心,给了一些关于高考数学的讲解,但要么讲得不准确,误人子弟,要么方法太“巧”,巧到更像一种巧合,而非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或思维,对高中生的帮助不大,听了等于浪费时间;(4)讲得太快,太潦草,这也“显然”,那也“同理”,间有“易得”,动不动就跳步,你秀得挺欢快,高中的中等生跟不上,差生等于在听天书,优等生人家自己会做,用不着听你讲,所以你是在干嘛?而且按照高考评卷标准,你写的那个步骤得零零碎碎扣不少分,很不规范,你得意什么?一些二级结论和推论,高考根本不允许直接使用,某些超纲的东西高中不怎么讲,你都拿来用,你怎么不直接把结论一抄就“得证”呢?
所以,我建议高中生不少太相信网上那些“高人”的讲解,尽量不看杂七杂八的网络教学和所谓的“科普”。它们没有质量保证。如果一定要看,就看一些扎根于高中数学教育的一线教师的讲解,或者长期坚持做中学数学教育和考试研究的知名博主的文章和视频,这些资料是相对比较可靠的。
就拿2022年的高考数学来说,考完之后,网上很快就有人发文章或做视频,给了题目的讲解。我随便翻看了十几条,里面讲得挥洒飞扬、夹杂着一些自吹自擂的文案,竟然有超过一半是不对或不全对的。换句话说,这帮“网络名师”和“大学数学大神”去考的话,可能连100分都上不了。为了抢时间、蹭热度嘛,根本就没踏实做题和验算。你说,你跟着他们学,能学出什么来?当然,随着答案的公布,他们会很快修正先前的错误,然后继续扮演“我很懂”的名师、大神。这就是浮躁的互联网风气。你跟着他们浸染久了,你很难不浮躁。
要想学得好,踏实是第一位的,——如果你不确认自己是超级天才。要多算、多练,做题的时候心要静,思考要全面,应试要冷静。这些宝贵的特质和习惯,不是你在网上冲冲浪、吐吐槽、刷刷视频就能养成的,甚至刚好相反,你越是上网,你就离这些特质和习惯越远,你走在了错误的道路上。
这里建议绝大多数的高一、高二学生,要想学习好,断网!如果你忍不了不上网,或者确有学习资料要上网查阅,给自己一个严格的规定和限制,在网上看完了,就下线。
不要抬杠,说我现在要上什么网课,巴拉巴拉。学校规定的网课,或者家长给你报名的网课,这当然可以上。我说的是,上完了网课,其他时刻严格执行戒网,让你的父母严格监督你。不要高估自己的自制力,觉得自己可以控制每天上网15分钟看看娱乐内容,你控制不了。你一个高中生要是有这份自制力,你早成仙成圣了。
对了,抬杠也是高考生的大忌。你在网上抬杠,说些段子、玩些梗,阴阳怪气一番,觉得自己挺厉害。有什么用?养成了这种习惯,考试要吃亏的。阅卷老师可不惯着你!不信你就去杠,看扣不扣你分就完事了。

再多说几句今年的高考题。
客观地说,题目确实是较难的,但也没有说难到很夸张的程度,比起历史上那些著名的难题年份,今年的高考数学属于“正常”的难,不是“怪异”的难、“偏诡”的难。
选择、填空考的基本都是平时老师复习强调的重点,大题的考察点也大多数落在合理区间,也就是说,在这些知识点上出题是意料之中的事。比如圆锥曲线、三角函数、数列的通项与求和、不等式、导数及应用、概率与统计、指数对数的性质、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至于集合、向量和复数的概念也是小题的常客了,差不多年年都是那些东西。
题目涉及的解题技巧,大部分是练过很多遍的,像大题里的数列题、圆锥曲线、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的恒等变换,这三个大题共三十多分,对于学得比较好的同学,等于是送分题了,都不用怎么想,思路是现成的,分数应该基本拿到。立体几何那道大题也是很眼熟的,拿分也不难。
不过,也得承认,对于中等水平的考生,即便是平时模拟和练习过很多遍的题型,他们拿分也不轻松,因为临场发挥可能会失常,压力之下,平时做过的题也可能忘掉了,做不出了。圆锥曲线的题计算量是不小的,虽然解法很老套,却不一定能算得对。
至于学习不太好的同学,反正题难或题简单,他们拿分都很难,没啥区别。平时上课老师讲过很多遍的题,他们都未必听得懂一两成,拿讲过的题的原题给他们高考,他们都是做不出来的。高考数学对于这些同学来说,他们唯一得分的希望就是选择题多猜中几个,然后填空题全写1,0。
概率和统计的题目,一旦出现在大题里,以应用题特有的“长篇大论”来描述场景,很多同学就懵了。有些中上等的学生,做这类题也非常不适应,该拿的分没拿到,平时该背的公式也没背。其实,这类应用题在绝大多数的年份里,不是难题,有些小问甚至是送分题,小学级别的算术。你只要不自乱阵脚,这个分数是容易拿到的。对于这类题,平时在听课的时候,就要听懂基础知识,多看课本,把课本里的习题和练习踏踏实实地做上三遍,每道题都扣明白,彻彻底底地明白,然后再看高考题,你会发现拿分拿得理所应当,轻轻松松。
那么今年的高考题里,真正是难题的题目有多少呢?选择题2道,填空题1道,大题1道。
这里面,难度最高的是1道选择题和1道大题。那道选择题的计算量比较大,不过可以用做题经验直接猜中答案;那道大题是真正考验数学能力的,从第一小问就不容易,后面更是考验数学思维和观察能力,有点接近竞赛题的考察角度,即便是数学平时学得不错的优等生,也有很大可能只拿一点步骤分,因为第一小问的基本解题思路还是较为明显的。
选择题里,除了2道题难度较大,其他还有3道题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可能你是会做的,但没考虑周全,考试时粗心大意丢分了。
填空题里,即便是不算很难的题目,也不是很简单的送分题,都需要一定的水平。放在平时的习题课上,都属于老师需要讲一讲的题目,不是一带而过的那种简单题
说来说去,我们上面是站在一个时间充裕、从容作答的旁观者的立场上分析的。
实战中,考生是有时间限制的。这次高考的数学,选择题和填空题的运算量明显高于往年,特别是最难的那道选择题,如果不用投机取巧的猜答案法,老老实实计算,该题的计算量堪比一道大题,而且这道选择题竟然还不是选择题里的压轴题。这就很可怕了。
今年的大题倒是计算量与往年相当,没什么特殊的。圆锥曲线和最难的那道大题的第一问是其中计算量较大的,不过圆锥曲线那道题是平时老师讲过很多遍的老套路,轻车熟路,细心、耐心点就能拿分;最难的那道大题,反正大部分考生也做不出来,混点步骤分就行了,也花费不了多少时间,这个题的难点不在计算量,而是思路。
综合题目本身的难度和时间限制,今年的高考数学确实不容易拿高分。
中等学生能拿90分,就可以接受了;能拿110分以上的,都是比较好的学生;尖子生想上130分,相当不容易。这个考卷对于平时数学学得越好、期望的分数越高的学生,体现出来的挑战性就越强。
对于本就数学很差的考生,这个卷子的难度高与低并没多大影响,反正他们都不太会。你就是让他们做往年比较简单的那套题,他们也还是考十几分、二三十分。题认识我,我不认识题。说不定可能因为大家数学成绩普遍不高,倒还相应地部分缩小了他们与中等生的分差呢。

尽管今年的高考题难度不小,但我们仔细观察并亲手作答后发现,其绝大部分的命题仍然是在考察【基本概念】、【常见方法】和【传统考点】。并不偏,也不怪。
往年高考数学的重点和难点,今年依然是重点和难点。以前经常考的解题思想和套路,今年依然在考。
所以,一定要重视课本,重视基本概念,练熟常见的解题套路和技巧,把精力放在老师总结了一百遍的重点知识、重点章节上。尤其是课本,很多高中生在三年级、甚至是二年级、一年级就不怎么喜欢翻看课本,整天就是做练习册、看辅导书、听网课,这是很糟糕的学习习惯。有些学校的老师也纵容和带领学生这样学习,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高中数学的思想就在课本里,很多高考的题目其原型就在课本里,你不把课本吃透,学的是什么高中数学?一定要重视课本,重视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每一道都要熟悉,牢记在心,完全理解、吃透。今年高考的数学卷子里,很多题目的原型就在课本的习题里,它们把课本习题的结论当做高考命题的思维原点,衍生出来的考题,有的题目是比较难的,但它的出发点就是课本的习题。你为什么在考场上觉得题目陌生啊?因为你不看课本,你早忘记了课本上还有过那么一个习题了。
全国卷的命题,基本上还是很正的,不像那些年的浙江、安徽卷,乱出一些偏题怪题以满足命题者的炫技心理。
还要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高考时间紧张,容不得浪费时间。无论是选择题,还是填空题,哪怕它的题位不是压轴的、靠后的,只要你觉得难,计算量大,一时搞不清楚,就先放一放,赶紧往后做。像今年的选择和填空题,计算量不小,有些题还挺难,你就快速地过一下,做不出来就先放着,赶紧做大题,大题里有很多可以轻易拿到的分数,有些题是平时练过很多遍的题型,思路一清二楚,明摆着的。如果你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前面算选择题上了,比如第7题你就卡住了,算了二十分钟,那不是完了吗?你后面哪有时间答大题?该得的分数也拿不到了。
我们在考场上,平均每分钟至少要拿1分。说白了,如果一个5分的题目,你花了5分钟还没做出来,就放弃吧,再跟它耗着、较劲,就是亏了,你做对了也是亏。一个大致的《用时观》——一旦你花了10分钟做出一道5分题,等于净亏5分,你的高考分就剩下145分了。
太难的大题,尤其是大题的压轴题,如果实在是做不出来,就试试第一小问能不能拿点步骤分,能拿就拿,不能拿就放。即便你是尖子生,也不是说非要跟压轴题的最后一问死磕的。假如思路一时不明确,就先把前面的题做完,然后验算检查一下,最后如果还有时间,再死磕最后一道大题。有些尖子生心气太高,非要把最后一道大题拿全分数,花了很多很多时间,结果前面选择题错了一道、填空题错了一道,划得来吗?错一个就丢5分,错两个你就等于白做最后一道大题了。
做题一定要有规划,心态要平和、冷静,有策略。统筹方法也是一种数学。高考不但是考察你知识学得好不好,也考察你的心态、习惯和综合应变能力。什么是素质啊?这就是素质。应试考核与素质考核是可以统一在一个框架内进行的。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万丈寒潭澈底清,锦鳞夜静向光行。和竿一掣随钩上,水面茫茫散月明。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