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Linux系统中为了提高文件系统性能,系统利会用一部分物理内存作为缓冲区使用,主要用于缓存系统操作和数据文件。当内核收到读写的请求时系统会先在缓存区找是否有请求的数据,有就直接返回,如果没有则通过驱动程序直接操作磁盘。缓存机制的优点是减少系统调用次数,降低CPU上下文切换和磁盘访问频率。
查看缓存区及内存使用命令
[root@localhost ~]# free -h
释放缓存区内存的方法 清理pagecache(页面缓存)
[root@localhost ~]# echo 1 > /proc/sys/vm/drop_caches 或 # sysctl -w vm.drop_caches=1
清理dentries(目录缓存)和inodes
[root@localhost ~]# echo 2 > /proc/sys/vm/drop_caches 或 # sysctl -w vm.drop_caches=2
清理pagecache、dentries和inodes
[root@localhost ~]# echo 3 > /proc/sys/vm/drop_caches 或 # sysctl -w vm.drop_caches=3
上面三种方式都是临时释放缓存的方法,如果需要永久释放缓存,要先在/etc/sysctl.conf文件中配置:vm.drop_caches=1/2/3,然后使用sysctl -p命令生效即可。
另外,还可以使用sync命令来清理文件系统缓存
[root@localhost ~]# sync
注意事项
上面操作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对系统造成伤害,只会有助于释放不用的内存。 但是如果在执行这些操作时正在写数据,那么实际上在数据到达磁盘之前就将它从文件缓存中清除掉了,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避免这种事情发生,可通过修改/proc/sys/vm/vfs_cache_pressure文件,来告诉系统当清理inoe/dentry缓存时应该用什么样的优先级。
vfs_cache_pressure=100 这个是默认值,内核会尝试重新声明dentries和inodes,并采用一种相对于页面缓存和交换缓存比较“合理”的比例。
减少vfs_cache_pressure的值,会导致内核倾向于保留dentry和inode缓存。
增加vfs_cache_pressure的值,(即超过100时),则会导致内核倾向于重新声明dentries和inodes
vfs_cache_pressure的值小于100的值不会导致缓存的大量减少,而超过100的值则会告诉内核你希望以高优先级来清理缓存。
其实无论vfs_cache_pressure的值采用什么值,内核清理缓存的速度都是比较低的。
如果将此值设置为10000,系统将会将缓存减少到一个合理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