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读书《金融的谜题》|③德国银行为什么“雨天少收伞 ...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期权匿名问答   2022-3-29 01:48   8518   0
在之前的两篇文章中,我们分别对德国金融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德国近两百年的金融史进行了梳理。
接下来的几篇文章中,我们会将问题更加聚焦,分析德国银行、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等领域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本篇文章将从德国银行说起,探讨为何德国银行能够与众不同的“雨天少收伞”。
谈起银行,相信每个人都不陌生。古今中外,人们对银行业的看法一直褒贬不一,有人爱它也有人恨他。比如,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就不喜欢银行家。他曾说,所谓银行家就是在阳光照耀时借给你伞,开始下雨时又想要收回去的人。这句话虽有些戏谑,但其中逻辑却很好理解:
从微观视角来看,当企业发展良好时,银行乐意发放贷款“晴天送伞”,企业进一步扩张。当企业陷入困境时,银行倾向于收回贷款“雨天收伞”,企业困境加剧甚至破产。从宏观视角看,当经济处于繁荣期时,银行业倾向于扩张业务,经济容易产生泡沫;当经济处于萧条时,银行业倾向于收紧业务,经济可能会进一步紧缩。实际上,站在银行家的角度,这样的操作貌似“合情合理”。不过,也有些银行会选择“特立独行”。比如,德国的银行就很少会在“雨天收伞”,甚至还会“逆风而行”,在企业困难期仍为其提供支持
德国银行“雨天少收伞”的“证据”

首先,让我们通过一些宏观数据来感受下德国银行的“雨天少收伞”。
一是德国银行贷款增速很稳定,波动性小。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数据显示,1970-2019年间,德国非金融私营部门贷款余额平均增速为5.43%,低于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同期,德国非金融私营部门贷款余额增速的波动率为4.19%,也明显低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而信贷供给的平稳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投机泡沫的形成和破裂。



图1 1970-2019年主要国家非金融私营部门贷款增速波动率
数据来源:国际清算银行,https://www.bis.org/
二是德国没有出现过持续性的大幅信贷紧缩。根据BIS数据,自1949年以来,德国非金融私营部门银行贷款增速连续两个季度出现环比下降的时期只有四个,分别是2004年第一季度至2005年第一季度、2009年第一季度至2009年第四季度、2010年第四季度至2011年第一季度、2014年第三季度至2014年第四季度。这四个时期的紧缩幅度也很温和,跌幅分别为2.3%、1.2%、3.3%和0.5%。即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德国企业也未明显感受到信贷收缩。欧央行对国际金融危机后欧洲中小企业融资情况的调查显示,欧盟国家中小企业在2009-2010年申请银行贷款的平均拒绝率为13.67%,而德国仅有9.33%,在欧盟主要国家中最低。
三是德国银行对陷入困境企业的救助率较高。在企业陷入困境前后的一段时间内,德国银行往往不会对企业抽贷,而是会广泛地参与债务重组和救助活动,停贷行为仅仅发生在企业经历了长期困境阶段后。有数据显示,2000-2013年间,德国发生过财务困境的6.1万家企业中,近半数的企业曾在陷入困境时获得了银行的融资。
德国银行为何能做到“雨天少收伞”?

那么,德国银行为什么敢在雨天放心的借伞给企业呢?通过梳理,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确保稳定的“三支柱银行体系”。三支柱银行体系被认为是德国银行体系最重要的结构特征,三支柱银行体系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储蓄银行部门和信用社。通过这个体系,不管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能够得到比较好的金融服务。
这里要注意,德国的商业银行与中国的商业银行不同。德国的商业银行是一个所有制的概念,是指私人所有的银行,区别于公共性质的储蓄银行和信用社;中国的商业银行主要是指商业化导向的银行,与所有制无关。)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三类银行在所有制性质、经营区域范围和经营目标等方面均有差异。商业银行是私有制,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储蓄银行部门和信用社是合作制性质,整体比较“佛系”,不追求利润最大化。其中,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主要以储蓄银行和信用社为主。
此外,储蓄银行和信用社被视为“稳定器”,其运行有三个特征:整体没有亏损、整体没有信贷紧缩、几乎没有破产清算。实际上,要做到没有信贷紧缩的目标极其不易,德国的商业银行就曾在2013年发生过比较明显的信贷紧缩,但是整个储蓄银行部门和信用社总体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态势。
数据显示,2019年年底,德国的商业银行、储蓄银行部门和信用社的机构数分别为259家、384家和842家。总资产分别为3.44万亿欧元、2.15万亿欧元、0.98万亿欧元。除此之外,德国还拥有庞大的政策性银行部门,其资产总规模约为1.03万亿欧元。也就是说,从机构数看,有超过80%的德国银行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从资产看,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银行资产占比超过50%。
德国银行业最引人瞩目之处不是三支柱,而是三支柱结构如此稳定。毕竟,在金融私有化浪潮下,欧洲其他国家银行体系的三支柱特征几乎消失殆尽,中国大部分农村信用社已转制为股份制的农村商业银行。德国之所以“巍然不动”,是因为他们并不认为私有化和股份制化是提高效率和维护金融稳定的灵丹妙药。与其他国家诉诸私有化不同,德国更倚重支柱内并购和规模化来提高效率、增强抗风险能力。
二是德国特色的“管家银行制度”。管家银行是德国银行服务企业的典型模式,属于关系型融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会选择1家银行作为主要的结算行、贷款行、金融服务主办银行。这家银行既是主要融资提供者,同时也会参与企业公司治理。在长期互动中,银行可以获取许多企业的“软信息”,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有深入了解,有效降低了银企信息的不对称性。因此,即使企业出现暂时的流动性危机或者经济陷入衰退,银行也可以基于“软信息”继续为企业提供贷款,而这种贷款主要是需求驱动的。
与关系型融资模式相对应的是交易型借贷模式,银企之间保持所谓的“一臂距离”,两者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比较高。贷款主要是供给驱动的,银行顺周期行为强,在经济繁荣时,两者区别不大。一旦进入经济下行期或风险暴露期,交易型银行由于丧失风险辨别能力,资本就会倾向于从企业部门撤走。
三是防止企业被银行挤兑的制度—银行池制度。一旦某家企业成为了问题企业,债权银行之间就会达成一个协议,将非抵押类贷款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池子,然后采取共同行动。银行池成立后,银行的行为就会受到约束,要履行不抽贷断贷的承诺。因为企业已经遇到经营困难了,竞争性抽贷断贷并不利于债权价值的维护。一旦有银行违反约定对企业抽贷断贷,该银行就对其他银行负有重新补足相应额度贷款的义务。不仅如此,如果银行认为企业在技术竞争能力、市场份额和技术含量上都没有问题,还有可能会进一步注入新的资金来救助企业。这种银行池制度就降低了企业在困难期被银行挤兑的风险。
四是偏好自我融资的德国企业。专注主业,发展核心竞争力,是德国企业非常突出的特点,也由此造就了大量的隐形冠军企业。相关统计显示,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约为1300家,占全世界隐性冠军企业的50%左右。而这些企业又奉行谨慎的财务政策,主要以内源性融资为主,外源融资比例较低。由此,德国企业部门杠杆率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BIS数据显示,德国企业部门的杠杆率平均水平为54.3%,长期低于60%,远低于多数发达经济体水平。



数据来源:国际清算银行,https://www.bis.org/
值得注意是,德国的企业外源性融资较低,并非因为外源融资渠道缺乏,而是企业自身盈利能力较强。此外,由于管家银行制度,企业普遍担心大量向银行部门融资,会丧失部分控制权。
总体来看,德国银企关系之所以富有韧性,主要归因于确保稳定的“三支柱银行体系”,也得益于管家银行制度、银行池制度,还离不开保持适度和节制的企业部门。
思考和借鉴

近些年来,我国银行业抽贷、断贷、压贷问题比较突出,企业抱怨较多,银企关系与德国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反差。如何通过借鉴德国经验,改善我国银企关系,让金融能够更好的支持实体经济,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是保持金融机构的多样性。
在德国的三支柱银行体系中,商业银行的顺周期特征明显,而公共银行则有明显的逆周期性,既有助于满足实体经济的多层次需求,又可以维持德国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我国在鼓励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等银行按照市场化原则做优做强时,也应该引导城商行、农商行等更注重当地经济发展。
二是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
上个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启动了私有化浪潮,初衷是为了解决国有企业效率低下问题;其后,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以及中、东欧等转轨国家也把它作为整改经济的灵丹妙药,也卷入了这个浪潮中。但是德国依旧坚持保留了公有制的银行体系。事实证明,德国储蓄银行可以在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同时,保持相对高的资本收益率和比较好的财务稳健性,这个现象值得深入研究。
此外,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在国际上看似“理所当然的结论”,一旦用到德国,似乎不再那么“理所当然”。一定意义上说明,固化的思维也可能会打破,更多的理论和实践需要探索。中国的金融体系也是一样,未来中国的金融体系一定不同于美国和英国,也不同于今天的德国,但是这个特色究竟是什么,有待探索。
三是完善银行公司治理功能。
德国银行之所以放心雨天少收伞,主要是掌握了更多的信息。数据显示,在德国144家最大的制造业公司中,银行拥有监事会席位的企业占比高达70%。在786家德国上市公司中,银行有监事会席位的企业225家,占比29%。不仅在监事会中有席位,银行在监事会的代表通常还是监事会主席。
而在我国的银企关系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十分突出。一方面,企业抱怨银行雨天收伞;另一方面,银行掌握的企业重大经营决策信息、财务信息和一些软信息都非常有限,很难对企业持续监督或持续支持。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重要观点:金融要发挥公司治理的作用。现阶段,我国资本市场发挥了比较明显的公司治理功能,但是银行部门在借款企业中的公司治理功能比较有限,这可能是我国银行体系改革上需要完善的地方。
以上,我们就德国银行“雨天少收伞”的原因和值得借鉴的经验进行了梳理,如果你有更多的问题想要探讨,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参考文献
张晓朴等,《金融的谜题:德国金融体系比较研究》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400157
帖子:80032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