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完整投资体系(2022版),供您参考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期权匿名问答   2022-1-12 14:01   12492   2

                                                                                                                                        ——零城逆影画像
前言:投资是一辈子的事情,长期优秀的投资收益,不太取决于入场时点、好运气、短期市场风格。
我认为决定长期投资收益率的:一是投资理念,二是投资框架,三是能力圈,四是与时俱进。强调可解释,可复制,可持续,可适应变化。
这篇文章,是我的完整投资体系,是我多年的投资,用真金白银总结出来的。这是我花大量时间,修改打磨次数最多的文稿之一,也是我自己的投资指引。
分享给大家,大家可以参照制定自己的投资体系。跟投了重装基兵的朋友,也可以借此判断是否要跟投我的组合。不足之处,也欢迎大家斧正。
基础投资理念:价值投资、质量风格、长期投资

一、如何看待股市,筹码还是股权?

股市有两种派别,把股票当成筹码还是股权?我倾向于当成股权,这才是价值投资。
把股票当成筹码的派别,更偏向投机,是与人做博弈,该派别的方法有行业轮动、波段操作、短期择时、估值博弈等,关注点偏中短期,换手高。
需要看技术指标、研究资金面、研究大众心理、研究成交量、基本面趋势、行业景气度、宏观经济等因素。对于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要求也比较高,还需要不断的调整,反应迅速。这些对于我来说难度很大。
而且我认为投机是有人成功即意味着有人失败。这次成功也不意味着下次能成功,很难有持续性。我不认为自己是属于比较聪明那一类,难以在长期零和博弈中持续战胜他人,所以倾向于做正和博弈。
我把股票视为股权,信奉价值投资,按照股权投资的理念,长期持有质量风格的基金,如张坤、焦巍、唐颐恒等,或质量风格的股票,如贵州茅台、五粮液等。通过长期持有优秀企业,赚企业盈利的钱。
其实也可以从博弈的角度来看待价值投资。市场上大多数人最不愿意接受的就是慢慢变富,因此,选择长期投资,也算是站在了多数人的对立面。这可以理解为一种更终极的博弈。
二、投资目标:期望借助投资复利,早日实现财富自由

投资目标会决定你的投资方法、投资理念和日常操作。
我的人生规划是50岁左右实现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Retire Early经济独立,提前退休),然后更加自由的做自己想做、喜欢做的事。
我不希望我死的时候,还留有很多钱,我没打算留钱给子女,我更愿意花更多的时间精力把孩子教育好,让他们有独立生活、赚钱养家、学习进步、幸福开心的能力。
我的开销并不大,而且我会控制自己的欲望,进而控制自己的开销。
我的赚钱目标是攒够这辈子需要花的钱就行了。通过投资收益加速这个目标,并在人生后期利用投资收益覆盖自己的日常开销,最后在死前把钱花完就行了。
所以我对短期的投资收益要求并不高,对收益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要求比较高。我希望我的长期收益高于通货膨胀率几个点,这样我的本金不至于贬值,在后期如果有一定的资金规模,收益还有可能能覆盖我的日常开销。
当下来看,平均每年有15%就很不错了。

三、投资期限:超长期投资,投资到死

既然是财富自由,肯定没那么快实现,我现在30多岁,计划50多岁退休,这期间一直会有收入,可以覆盖家庭基本开支,所以用于投资的钱,至少是20年不用的长钱。
所以我的投资期限是很长的,这20年我可以承受一定的波动,优先追求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兼顾追求高收益。
退休之后,可能需要吃老本,所以后面20-40年,我的投资会稳健一些,投资体系需要调整,波动率要降下来,收益率可以低一些。
我期望能到死都一直在做投资,不管赚不赚钱,这是我热爱的一项事业,所以我理论上至少还可以投资40年。

四、投资什么品种,买股票还是投基金?

我以前炒过一段时间股票,发现想要做好,很难!对专业知识要求很高,也需要很多精力。
我是业余投资者,非专业出身,也没干过相关工作,亦没有从商阅历,不太懂股票分析和财务分析。没有经过训练,每天只花几个小时,单打独斗,怎么比得过那些专业投资者?市场上那么多股票,怎么研究的过来?
另外股票的波动太大,年化波动率可能有50%以上,我承受不了那么大波动。
买基金,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只需要交很少的管理费,就可以享有最优秀的人来帮我做投资,收益还比自己做要更好,在我看来是很幸福的事。

五、主动投资还是被动投资?

我选主动,主要是认为目前A股以散户为主,主动投资能创造更好的收益。
如果将来A股有效性增强,难以做出超额收益,被动投资可能会越来越有效,也未来我可能会投资指数基金,所以我也花了很多精力去研究指数基金,研究指数也便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投资。
另外,随着股票数量的增加、投资品种的丰富、世界经济的联通、信息的不断增加,未来的投资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超越人类的理解能力,所以我也不会排斥量化投资或者人工智能投资。这个以后再说。
公募还是私募:我倾向于公募基金,更公开透明,便于研究,费用也更低。如果有机会遇到合适的私募,也可以投资。
六、我认可什么投资理念(偏好什么投资风格)

虽然买基金是通过基金经理间接投资,但是也必须要自己对投资有一定的认知。否则,很难选到合适的基金,也很难拿的住。
世界上的投资方法有很多很多种,比如低估值价值投资、趋势投资、套利交易、行业景气度等等。其中我最认可的还是质量风格的价值投资。
质量风格即长期持有一些有护城河、竞争优势强、管理层优秀、行业稳定的高质量公司。代表性的投资人有巴菲特、陈光明、张坤等。
关联阅读:什么是质量风格?
我希望找到一些伟大的偏质量风格的基金经理,把他们基金作为组合底仓,长期持有。我觉得这样一是比较省心、不用换来换去;二是更容易积累研究的复利,而不是频繁的回到起点。
第二投资理念:风格轮动,行业增强

由于我是一个散户,投资经验不多,认知不够,我对自己的投资理念也不是100%有把握。
另外,我是个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心理,也不应该要求自己做出太多非常人能及的事情,不要让自己承受太大的波动、回撤和逆向压力。
所以,在构建组合的时候,我不会将所有的仓位全部押在一种投资理念上,还会有一部分仓位采用第二种投资理念。
我认可的第二种投资理念是风格轮动,兼顾做一些行业增强。即将部分仓位偏向于某种市场风格,或超配某些行业。我的组合大约有20%-50%的仓位用于这部分。
质量风格的底仓相当于我的战略性配置,无论市场怎么办,我始终追寻投资中长期不变的东西。
风格轮动和行业增强相当于我的战术配置,适应市场变化,这样我的组合也可以收益来源多一些,波动小一些。
另外,有时候我还会做一些纯投机,比如套利、打新等,就不展开说了。
一、为什么要做风格轮动

A股经常会有某种风格特别明显,持续跑赢市场。最显著的有价值两年、成长两年的风格切换。
比如2016-2017年,是价值风格年,陈一峰、丘栋荣、曹名长、300价值都表现较好,跑赢沪深300↓


2019-2020是大盘成长和质量风格表现较好,张坤、归凯等基金经理和大盘成长、成长40等指数表现较好,跑赢沪深300 ↓


再仔细的划分,还能划分出更多风格切换。比如,2019年以来,总体是成长风格强势,其中2021年小盘成长表现比大盘成长好。


每种风格(或板块)在一段时间会明显跑赢其他板块,一般持续半年到两年。
市场风格变化不是玄学,海外市场也出现过这种规律,背后的逻辑可能是经济的周期变化、产业机构的变化、政策导向、资金的松紧变化、人心情绪的变化、行业的发展周期、估值的均值回归等等
例如,2013-2014中小创表现好,有4G周期的因素;2016-2018中小创表现不好,有金融去杠杆、资金面收紧的原因;2019年以来的成长风格优势,有5G周期、新能源汽车、疫情放水等因素。
作为基金经理,由于投资理念、能力圈等关系,很难转变风格。当他们不在风格年的时候,会有很大的业绩压力、排名压力,甚至会有大量赎回、基民谩骂等。
下图某个基金吧里的帖子


即便如此,他们也不应该跳出能力圈、轻易改变投资风格,这是更危险的事。
持有逆风的基金会很难受,散户心理承受能力差,可能抗不到最后,底部割肉卖出。
如果我们持有的全都是不在风口的基金,持续跑输大盘,甚至会影响自己的整个投资生涯。
但是作为基民,我们换个风格的基金还是比较容易的,这是我们的优势,可以利用好。
如果踩对了市场风格或行业,一是可以获得更多超额收益(smart beta收益和行业beta收益),二是降低逆向对抗市场的压力,避免自己承受太大的逆向心理压力。
而且我认为目前A股散户还比较多,趋势比较强,波动比较大,许多投资方法都有可能产生超额收益。

二、什么是风格轮动,如何操作

如果我观察出了风格强弱趋势,例如成长风格近1个月、3个月、6个月都强于价值风格,则代表成长风格更强。并且判断它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就会选取更强的1-2种风格重仓。
我不做短期的风格轮动,一般至少会持有半年到两年。
调仓的时候对一个风格加仓,另一个风格减仓,保持总仓位不变。说白了,就是风格上的追涨杀跌,用风格择时代替仓位择时。
当单只基金的风格不够纯粹的时候,我会同时配置多只同风格的不同基金,增强对该风格因子的暴露。例如,同时配置谭丽、刘旭、姜诚、丘栋荣的基金,增强对价值风格的全方位暴露。
有时候,我也会对某种风格做一定的逆向投资。当某种风格已经估值过高,蕴含了较大风险的时候,我会在左侧减少一些仓位。
三、谨慎投资行业、主题基金

行业轮动比风格轮动要难得多,所以我不做行业轮动。
行业\主题基金和全市场基金虽然都是基金,投资难度差异很大,我们作为散户,对行业的研究肯定是不够专业的,万一自己判断错了怎么办。行业基金波动也很大,经常和大盘走势完全不同,风险更大。
所以,投资行业\主题基金我会很谨慎。大部分行业的短期投资机会我是放弃的,短期的主题炒作也放弃(例如元宇宙、中药),只关注少数长牛行业的投资机会。
对于散户来说,想要持续超配行业获得超额收益是很难的,如果发现不了很有把握的行业投资机会,或者机会结束时,不如把仓位交给全市场选股的基金经理去做,获取优秀基金经理稳稳的alpha收益。
四、当一些行业出现投资机会时,适度做增强配置

大部分时候我的组合不配置行业基金,没有很有把握、很明显的机会,我一般不投。即使投的话,单一行业也不会超过15%。
什么叫明显机会呢?——这个机会可能会使该行业在未来一段时间跑赢大盘。
①行业发生重大变革
比如光伏行业在2018年531新政出台后,很多光伏企业倒闭,龙头企业在行业变革中趁机扩大份额,产生投资机会。再比如2019年在5G技术创新带动下,科技板块大幅跑赢市场。
②估值进入历史估值的较低区域,且属于被错杀的概率较大
比如2018年底的医药板块,在医保局成立、药品带量采购的政策出台后,跌幅较大,但其实医药行业中的药店、医疗服务都不会受到该政策影响,部分药企实际上还受益,属于被错杀,我也在那时候积极抄底了医药。
五、主要关注和参与哪些风格和行业?

风格:成长、价值、质量、动量
市值:大盘、中盘、小盘
市场:A股、港股、中概股
行业:医药、消费、科技、互联网、先进制造、金融等
以上可以排列组合或叠加。
资产配置层面:根据自风险偏好和投资预期选择合适的资产

资产配置是千人千面的,我的资产配置是根据我个人的风险偏好、投资理念、投资目标、预期收益等因素综合考虑的,并且随着我的情况变化而变化。不一定适用于其他人。
一、长期配置权益,长期保持满仓

古今中外长期来看,股票是收益最高的投资品种。《投资者的未来》统计了过去两百年主要大类资产的收益率。



由于我的投资目标远,期限长,所以我选择长期投资权益类(股票、基金、可转债等)。
在我还有固定收入,没退休之前,优先考虑资产增值而不是保值。所以我基本上不太配置债券、黄金等其他大类资产,可以接受较大的波动。
虽然A股短期难以判断,但是当整体处于估值合理区间时,我一般都愿意满仓。估值太高或市场过热的时候,会根据情况减仓或调仓,不过这种情况很少。
理论上年轻人承受波动能力更强,我认为在年轻、资产少的时候,在用闲钱投资时,不应该为了降低组合波动率去做太多资产配置(比如黄金、债券、原油等),更不能存银行,这样只会降低自己的收益,导致资产增值速度跑输同龄人。80后90后这代人错过了房价的康波,不能再错过股市了。

二、主要配置权益,极少配置其他大类资产配置

虽然是资产配置非常重要,但是许多大类资产难度很大,也要耗费很多精力,所以我不会轻易投多种大类资产。
比如黄金、原油、期货,需要较强的宏观判断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属于通过价格波动赚取收益的博弈资产。作为散户,缺乏宏观能力也缺乏信息来源,自己也不是特别聪明的人,不认为自己在这种博弈中持续获胜,所以干脆放弃。
我更喜欢股票这种有内生性收益的资产,因此,在选择大类资产时,我也主要考虑配置国内和国外权益类基金。
债券也会考虑,不过收益率还是不如股票。我不是说债券没有投资价值,债券的稳定性也是一种价值。但我目前更看重收益而不是稳定。我的工作收入已经算稳定了,家里也没有什么负担。今后退休后可能会配置一些债券。
最后,不管什么大类资产,我都倾向于买基金,而不是直接买该资产,中间通过了专业机构,会好一点。

三、长期做多中国,酌情配置海外资产

长期来看,中国的成长性最强,确定性最高,我们最容易认知。因此我会大部分配置中国资产。
美国的发展可能也还行,而且他们更偏向自由市场,注重股东回报,纳斯达克100的ROE较高,我可能会在合适的时机配置一些,比如A股热度较高、整体估值非常贵的时候,或者美国连续暴跌时(类似2020年疫情期间)。不过国外市场难以研究,难以形成很深的认知,因此不敢重仓。
印度、巴西、中南亚等国或许有较大潜力?但是我对这些国家完全不了解,暂时不会投资。
考虑到国内外资金流动的问题,我会将大部分仓位配置在A股。港股在组合中的一般配置20%左右,中概股不一定配置。
港股和中概股一直估值较低,缺乏足够的价值发现,主要是港股流动性不好,关注度低,所以我不会因为港股估值低就大幅配置港股。今后如果港股流动性改善,会加大力度关注港股。
宏观研究层面:慎用宏观指导投资,只关注少数指标

宏观策略很多专业投资者都做不好,我作为散户,更难研究和把握,所以我基本放弃宏观层面的研究,谨慎用自上而下指导投资。
只在关键时刻考虑参考宏观因素,只关注少数指标:
1、货币政策的倾向和市场流动性方向
2、关注放水、去杠杆、加息等重大事件
3、关注市场整体估值水平
4、关注重大事件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如金融系统爆雷、疫情、贸易战等等
对宏观的关注主要通过一些专业机构的解读,少做自己的解读。
常关注的媒体有:戴康、张亿东、雪涛、任泽平、申万宏源、郭磊、李迅雷等
常关注的擅长宏观的基金经理有:刘彦春、焦巍、姚秋、过钧、张清华、王创练等。
中观研究层面:做好风格和部分行业的研究和观察

中观分为风格研究和行业研究。我主要研究各种风格,关注少数行业。
一、深入研究各种市场风格

主要研究:
·有哪些市场风格
·每种市场风格的特点和优缺点是什么
·什么样的宏观环境会出现什么样的市场风格
·目前各种风格的趋势和估值水平是怎样的
·风格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风格能持续多久
·什么时候会出现拐点
·各种风格的相关性
·某个股票,某个基金属于哪种风格?
1、识别各种市场风格
将那些呈现出一定不相关性的市场风格区分识别,分类研究。
大类有成长、质量和价值。进一步细分,有:深度价值、质量价值、质量成长等。
如果加入市值(大盘、中盘、小盘)和板块(A股、港股),还能细分出更多风格。
2、观察各种风格的方向和相对强弱
基金经理的风格难免有时会漂移或者是不够纯粹。所以在观察风格的时候,主要还是看各种风格的指数。
比如300成长指数和300价值指数,分别代表成长和价值。进一步细分还有代表港股成长风格的港股通新经济指数、代表质量风格的MSCI A股质量指数等。
3、寻找市场风格的变换规律
市场风格变化是有一些规律的。
比如,熊市末期,经济复苏,在熊市抗跌的白马股开始补跌,质量风格会表现差。出来的资金到低估值股票中捡便宜,价值风格会表现好。
这张图是2014年熊末牛初期间,300价值 VS 沪深300 VS 央视50的对比,价值风格跑赢


再比如,牛市中期,散户进场,市场的炒作情绪渐浓,小盘股由于盘子轻,更容易被拉起;成长股概念多,容易炒作,因此成长和小盘风格表现好。价值股估值偏高,价值投资者开始离场,价值风格表现一般。
这张图是2015年上半年,300价值 VS 沪深300 VS 中证500 VS 中证1000的对比


·牛市末期,泥沙俱下,白马股由于质地优良更加抗跌,质量风格表现较好;低波动策略由于其特殊的编制规则,也会表现较好;小盘股由于流动性差,表现最惨。
下图是2015年下半年,央视50  VS 沪深300 VS 中证500 VS 中证1000↓


一般流动性宽松则利好成长风格、流动性收紧利好价值风格,风险偏好降低利好质量风格等。
不过这种情况近几年发生了变化,随着机构投资者越来越多,市场越来越结构行情,有些风格规律可能会失效,这种情况需要持续关注。
二、研究行业的投资机会,适度配置

买全市场的基金,只需要研究经理就行;但是买行业基金,除了研究经理,更需要研究行业。
投资行业或主题基金时,我会要求自己把行业的投资逻辑搞清楚,掌握这个行业的前景、风险、政策、特点、估值、竞争格局等。有些行业比较大,有很多细分行业,那还要把这些细分行业搞清楚。
只有熟悉了行业的基本面,才能拿的住行业基金。进而知道什么时候买,什么时候卖,安排多少仓位,大概要持有多久,出现什么情况要卖,等等。买入之后,。
方法主要是把擅长该行业的高手的观点看一遍,还要持续的跟踪研究。
行业很多,并不是每个行业都有投资机会,也不是每个行业机会都能把握,我尽可能只研究那些能存在10年以上、有复利的行业。比如消费、互联网、医药、科技;少关注那些经常发生变化的品种,偶尔才有投资机会的行业,比如有色、钢铁、煤炭等。
三、偏向在左侧时进行中观研究

右侧可能涨的会很快,等到右侧已经涨上来了再去研究,就来不及了,容易追高。心态上也容易变形。
左侧有充分的时间研究,且不容易受心态影响。
在左侧进行研究后,我会给一个心理仓位,比如计划安排5%,随着研究深入或市场涨跌,可能进一步调整心理仓位。
但这个心理仓位不一定会买入,一般会等到右侧确认了再买入。节约资金的时间成本。
在左侧比较极端的时候(例如估值分位数跌破10%或突破90%),也可能少量买入和卖出。

微观(选基)研究层面:做好选基日常工作

一、做好贴标签的工作

不管是主动基金还是指数基金,都是根据一个固定的规则或方法选出来的一篮子股票,就会体现出一种风格。比如成长、价值、质量等等。或者专注于某个板块(比如中证500、科创板、港股),或者投资于某个行业或主题。这些都是标签。
所以我拿到一个基金,第一步就是识别出它的策略、板块、风格或行业,给它贴上合适的标签。
标签要尽可能的细分和准确,相当于工具分类,以便于在构建组合的时候选用合适的基金。
我主要用标签有:
按风格:质量、质量价值、质量成长、深度价值、成长、景气度(趋势)成长、均衡
按方法:自上而下、量化、择时、绝对收益
按结构:股债均衡、股债动态调整、积极债基、稳健债基、纯债、固收+
按板块:中小盘、港股、美股、中概股
按行业:医药、消费、科技、新能源、制造业、周期、互联网、金融、军工

二、日常研究各标签下的基金或基金经理

研究主动基金的方式主要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定量分析看业绩、换手率、规模、持仓等,定性分析主要看访谈、发言,并对照实际表现。
基金经理数量太多,淘汰很快,时间精力是有限的。我一般不研究任职3年以内的基金经理,不研究规模超过400亿的基金经理,不研究近一年涨幅较大的基金经理。
对感兴趣的基金经理会进一步分析他的整体投资框架,进行基金经理画像,看看是否完整、可持续,并将文章发布。
研究指数基金主要看编制规则、历史业绩,还需要思考该指数的因子拆分、分析收益来源是什么。

三、同一标签下优中选优,定期跟踪,积极排除

研究后看好的基金要分类进行定期跟踪,如果发现管理规模过大、离职、担任管理层、管理过多基金、出现负面新闻等影响“基金基本面”的情况,要酌情剔除。
同一标签下的基金要经常做对比,优中选优。在这个过程中,做排除法,只保留前几名,其他的排除,不再关注和跟踪,节约精力。
对比的时候,会有一个benchmark,比如质量风格,我习惯拿张坤的基金做benchmark,成长风格拿朱少醒做benchmark,价值风格拿陈一峰做benchmark。这些都是风格稳定、经验丰富的老将,如果一个新基金,跑不赢这些老将,那我觉得可能就没必要再多关注了。
有时候甚至会把同标签的指数基金和主动基金放在一块对比分析。

四、同一个经理管理的基金,尽量选到最好的

一个经理经常好几只基金,这些基金业绩也会有差异,如果选中了好的基金经理,但没选到他最好的基金,那就很郁闷了。
我优先选投资范围大的、规模小的、基金经理单独管理的、机构占比高、管理时间长的、基金经理自己持有较多的、基金合同限制小的基金。
五、影响基金业绩的专题性研究

管理总规模、管理基金数、基金合同约定、基金公司、担任管理层、换手率、市场风格变化、投资者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等许许多多的因素,都会对基金的业绩产生影响。
例如随着管理规模变大,基金经理超额收益可能下降;随着宏观经济变化,小盘股不再有明显超额收益,擅长小盘的基金经理或指数基金也会难有超额收益。
平时我需要研究这些因素进行集中研究,判断如何对基金业绩产生影响、影响的大小、每个因素的影响权重等。
以上5个方面是日常基础性的研究,有时间就要做。有时候也会借鉴其他基金自媒体或者是研究机构的成果。在研究中如果发现了更好的基金,就可以纳入组合。
微观(选股)研究层面:关注重点股票,个别行业探索投资个股

一、了解更多个股信息,可以更快的了解基金的投资理念

既然选股层面的工作都交给了基金经理,那就没有必要对个股再做太多的研究。
但是也会关注一些重点股票的投资逻辑,例如茅台、万科、招行、腾讯、平安等等,这样有利于理解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
看到一个基金经理的前十持仓,如果你都了解这些公司是做什么的、公司有什么特点,你就能更快的了解该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


二、有些行业更适合配置股票

有些行业,如果个股可以明显稳定战胜行业指数的,我可能会配置一些个股。一是为了获取更多超额收益,二是可以获得打新市值。
这种行业一般是银行、地产、券商、保险、白酒、互联网等。
行业的特征是:
·龙头明显、选股相对比较容易;
·龙头的护城河比较稳定,竞争格局明显;
·龙头历史上对指数的超额收益比较稳定;
·很多大佬也会投资这些行业,相对比较容易抄作业。
股票的投资框架需要另行构建,这里不展开说。
组合构建:预设比例,动态调整

投资要有组合思维,不能盯着单个品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管理组合就行管理足球队。
1、重视持仓之间的相互关系,组合中要有攻有守;
2、重仓持仓比例的调整,而不是频繁换基金;
3、组合的目标是服务自己的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而不是简单的追求收益最大化或风险最小化。
我的组合收益来源主要分为:一是价值投资;二是风格投资;三是行业增强;四是投机。
一、预设组合结构比例

我会有一个预设的组合结构比例。
目前我是配置主动基金为主,指数基金为辅,行业基金做一些增强。
组合大致的结构是:20-65%底仓 + 20-50%轮动/行业+ 0-25%均衡风格 + 0-1%投机仓位。
其中:
·轮动仓位包括风格轮动和行业增强;
·单一基金的配置不超过15%,整个组合里行业基金不超过30%,也可能不配。
·均衡风格是用来填仓位的,力争稳定跑赢沪深300;
·投机仓位只参与极少数投资机会,大部分时候不参与。
预设的比例不是固定比例,但是它可以指引我的组合构建方向,所以还是很有必要的。
随着市场的越来越成熟,我相信只有投资于好行业、好公司才能持续跑赢市场,质量风格的有效性会越来越强,我也会逐年提高底仓的占比,比如每年增加1-2%的仓位。
关联阅读:我的基金组合构建思路之组合底仓
二、动态调整组合比例

我会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动态的调整。组合大部分时候,保持比较稳健的配置。
如果估值处于高位、累计涨幅较大,那么倾向于减仓;如果是估值是低位、累计跑输较多,则倾向于跟踪、观察,尽量在右侧布局。在极端的时候,甚至做出更大幅度的调整。
比如2018年底的时候,我应该全仓配置质量风格,2021年初的时候,我应该减仓大部分质量风格。
为了确保组合的灵活性,我会在组合中尽量保持一定比例的场内基金或场外C类,减少手续费磨损。

三、尽量让投资组合覆盖更大的投资范围,配置一定的港股和中概股

美股和港股也有很多优秀的中国上市公司,甚至是A股缺少的行业,比如教育、生物医药、互联网、物业等。配置一些港美股一方面可以平滑组合波动,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收益来源。
有些基金是不能投港股的,大部分基金都不能投海外市场(只有QDII可以),那么我就要保证自己的组合,尽量投资范围更大,覆盖到更多市场。一是经理选那些可以投资港股的基金,二是适度布局一些QDII基金。
范围更大的基金,也可以给基金经理更大的发挥空间,有机会获得更多超额收益。

四、构建模拟组合,探索组合构建思路

投资是拿自己的真金白银去做,肯定不能乱来。一个人或许可以建立几个组合来服务自己不同的投资目标,如育儿、养老、买房等。
但是组合方法有很多种,自己在实盘投资的时候,不可能建立太多组合,否则很容易精神错乱。
可以建立一些模拟组合,用于探索组合构建的思路,如果发现了更好的组合构建思路,可以用来优化自己的实盘组合。模拟顺便还可以解决一下频繁交易的手瘾。
我自己的实盘基本上和重装基兵差不多,我另外还构建了21个模拟的权益类基金组合,
他们的名字分别是:
基业长青、追寻伟大的基金经理、黑马组合、看好就买、各显神通、季报看好、均衡教派、风中追基、一基必胜、五基登科、放浪不基、价值风格组合、成长风格组合、均衡风格组合、质量风格组合、重装基兵指数版、基业长青指数版、科技互联网增强组合、医药主题增强组合、消费主题增强组合
上面这些组合,大部分看名字就能猜到是干嘛的。有机会我再给大家详细介绍介绍组合思路。后续我还会探索一些资产配置组合和固收组合。
交易、换手和持有:右侧交易,不择时

一、偏向右侧交易

作为散户,我们更多的是市场上的跟随者而不是引领者;作为一个普通人,有着正常人都会有的心理,很难承受太多逆向的压力,这是我的重要约束条件之一。所以我倾向于右侧交易。
1、右侧买入可以规避压力
左侧早早买入带来的折磨会让很多投资者心态失衡,怀疑自己,忍不住在底部割肉。
右侧参与投资,不会自己太多的心理压力,更能帮助持有。(下图仅为举例,不代表实战)



我的逆向承受能力较差,如果我在左侧投资一个品种,在别人都赚了20%,我亏了20%,虽然事后证明我是对的。但是我是个普通人,可能承受不了这么多,容易中途割肉,坚持不到最后。
右侧交易是承认自己只是一个普通散户,研究能力有限,情绪控制能力一般,无法承受太多逆向的压力。
2、右侧卖出可以享受趋势
市场总会呈现出周期性,像一个摆锤,很少会在中点。尤其是A股,趋势性会比较强,常常会在不理智的幅度上偏离很大,处于不理智的时间很长,常常会演绎出泡沫。
右侧卖出,或许还能享受到市场的泡沫,到行情真正往下拐的时候再卖出,这样可以充分享受趋势。(下图仅为举例,不代表实战)


3、右侧可以减少看错概率
左侧,一般是买入下跌的东西、卖出上涨的东西,人弃我取、逆向而行。散户研究水平、信息来源都有限。我们真的能确保自己是对的,市场是错的吗?(下图仅为举例,不代表实战)


随着市场有效性增强,越来越多时候,可能下跌的真的是不好的东西,上涨的是好东西。如果自己总是逆向而行、左侧买入,很可能会买到错的东西。
右侧交易,相当于自己的观点得到了市场的认同,可以避免自己看错,风险更小,时间效率更高。虽然属于从众行为,但是心态上会好受很多,减少情绪对投资产生的影响。
二、如何判断左侧右侧?

我的右侧交易,包含了趋势线的右侧交易和风格上的右侧跟随,说实话,目前技术层面比较粗糙。
趋势线主要看均线↓观察主要是看10、20、30天线是否排列整齐。


风格主要看代表性指数的强弱对比↓主要观察近1、2、3、6、12月的风格强弱。


右侧参与一是要果断,因为右侧速度很快,发现趋势变了要立刻调整;二是循序渐进,不要一下子买到很多仓位,而是慢慢加仓。
三、在市场底部、行业景气度不好或黑天鹅的时候集中仓位买入质量风格

我长期最看好质量风格,但是质量风格大部分时候都没有好价格,没有也没关系,耐心持有就好。
如果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大幅下跌,质量风格出现低估,类似2018年那种情况。我会将大部分仓位逆向买入我最看好的质量风格和医药消费。这时候不太会考虑什么左侧右侧、风格强弱。
四、投入方式:有钱就投,不做仓位择时,不挂单,不盯盘

我过去有过大量择时的经历,有时候做对,有时候做错,总的来说,贡献的都是负收益,此外还耗费了很多时间成本,所以我干脆放弃,把时间用在研究上。在估值合理期间长期满仓,不做仓位短期择时。
我认为用大笔的资金分批买入或按日定投也是一种择时。有人做过测算,长期来看,哪天定投都差不多。
对我来说,【何时买】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买什么】和【如何构建组合】,只要组合的构建是合理的、符合市场的,那么哪天买入区别不大的。无脑定投可以节约大量的交易时间和盯盘时间。
所以,在有新增资金的时候,我不会刻意选择哪天买入,或者视当日涨跌而定。长期来看,单日A股上涨的概率一定大于下跌的概率,所以我无论何时,有钱就投。
买什么是在组合构建层面决定的,而不是买入时才决定的。具体买入时,我更多的是在执行组合管理的决定。有时候我甚至会在晚上或周末买入。
当我在场内买入时,一般是开盘就买,不挂单,即使成交。(当然明显溢价时不买,明显折价时不卖)
总结一下:我会择价、择基、择机但不择时,择时和择价、择机有什么区别呢?我认为择时一般是短期判断,而我不擅长短期判断,短期我判断不出价格究竟是多少,我就不会择时。
比如单看某一天,我不知道当日股价会上涨还是下跌,那么在场内交易时,我就不会去挂单等成交,直接在卖一价买入。

风险控制:追求稳健的相对收益,可以适度承受波动

自我评价我对风险的感受是:比较可以承受波动,对波动率和最大回撤不太敏感,但是不太喜欢组合大幅跑输市场平均水平。
因此,我的风险控制主要目标是获取稳健的相对收益,不会刻意降低组合的波动和回撤。
一、规避大幅跑输市场平均水平的风险

大部分基金经理都是做相对收益的,我的基金组合也是以相对收益为目标的,长期来看,就会有绝对收益。
我的组合3年期以工银股混为基准,一年期以沪深300为基准。
如果短期跑输沪深300,这意味着我的风格错配了,我可能会调整轮动那部分仓位,尽量跟随市场。
如果长期跑输工银股混,这可能意味着我的投资理念有问题,那我就放弃抵抗了,打不过就加入,直接买工银股混、其他基金组合、或者投顾产品,不再做自己的主动投资。
二、适度分散配置,可以忍受一定的波动

主要采用风格和板块分散的方式来降低波动,一般不会让组合集中于某一种风格,同时配置多种市场风格,同时配置A股和港股等。
如果别人都在跌,那我跌也是正常的。甚至波动略大一点,回撤略高一点,我也能接受。可以承受年化波动率25%左右,最大回撤35%左右。
相比波动率,更要控制的是最大回撤。主要是通过分散和控制组合整体估值来控制回撤,较少控制仓位。
三、规避系统性风险

如果市场整体估值很高,或出现系统性黑天鹅,基金经理普遍认为风险较大的情况下,会尝试主动降低仓位,或者配置一些擅长择时的基金经理,规避系统性风险。
但是大部分时候不会有这种情况,一般都能找到结构性估值合理的板块,所以极少调整仓位。
四、通过研究将风控前置,通过提高认知提升承受能力

股市的波动是常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要不断提高认知,提升波动忍受能力和跑输市场的抗压力。
将风控前置,在研究阶段就注意风险,尽量买入净值和股价能屡创新高的品种,不要买入可能会造成本金损失的品种。
我的能力圈和不做的事

一、投资能力圈

·擅长权益、擅长基金
·擅长分析基金经理、横向对比
·擅长指数基金、smart beta策略基金
·擅长思考投资理念
·擅长构建基金组合
·对封闭基金有较多研究
·对医药、消费、互联网等有一点的研究和关注,其他行业相对薄弱
·固收领域正在慢慢研究补强
·对FOF、基金组合、基金投顾有一点的研究
·不擅长股票
·不擅长判断市场
·不擅长做交易和择时
·保险配置需补强
二、性格上的能力圈

我不知道性格会不会决定命运,但我知道性格一定会决定投资收益。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性格是可以改变的。曾经我也是个很挫的人,走了很多弯路,投资也遭受过很多亏损。现在我通过改变自己的性格,也改变了自己的投资收益。
·重视学习、擅长学习、愿意学习
·善于总结、反省
·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
·诚实、诚恳、有正能量
·积极向上、追求进步
·擅长写作
·不擅长沟通,情商较低
·逆向承受能力不足
三、不做的事情

市场里可以投资的品种太多了,可以采用的投资方法也太多了,很多时候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
1、不做空,也不想去学怎么做空
做空不是时间的朋友,不看好的不去投就是了。
2、不融资,借钱容易影响心态
绝大部分情况不去融资或借钱去做投资。
除非利率很低、借款金额很小、可以灵活还款,当时股市估值很低,才可以考虑。比如有500万,借个20万,每个月还个几千还是可以的,或者临时套利借点钱也可以。绝对不能融资超过自己的能力
3、不做不懂的东西
看不懂的不投
不认同的不投
研究性价比不高的不投
长期收益不好的品种少投
尽量不做交易
四、一般不碰的投资品种

1、投资风格
不太喜欢那种高换手、偏好做交易的风格,这种投资风格很不稳定,而且容易受到规模影响。只适合短期持有。
港股价值,我也倾向于放弃,因为港股流动性不好,价值发现和价值回归可能会很慢,在港股主要还是投资好公司。
2、行业
煤炭、有色、钢铁等,周期性较强,都是跟上下游的宏观联系较大,长期来看收益并不好,研究性价比不高,干脆放弃。类似的还有国企改革、京津翼这种偏主题性的投资。
3、大类资产
黄金、白银、期货、原油等等。
投资纪律——执行投资框架的重要保障

投资是常常是逆人性,很多时候以为自己是理性的做出的决定,其实并不是。尤其是在贪婪和恐惧的极端情况下,我们很难理智。即使一两个决定是理智的,但投资是长期重复多次的事情,这过程中难免会迷茫或走样。
所以,投资框架一定需要有投资纪律作为保障,严格执行,并不断优化。这样才能避免投资框架成为一纸空谈。
一、研究纪律

(1)一定要研究后才能买入
风险源于无知,不买没研究的投资品种。不能盲目的认为有投资机会,在缺乏深入研究的情况下买入。既要研究基本面,也要研究投资机会。
比如买一个基金,肯定要对基金经理进行详细的研究,买指数基金,也要经过完整分析。行业基金更要多加研究。
如何确定是否研究清楚?设立一个研究清单,清单上都完成了之后,才算研究清楚。
·指数基金研究清单:编制规则、历史走势、因子分析、成分股、集中度、估值、横向对比。
·主动基金研究清单:
①定量分析:从业经验、持仓情况、换手率、管理规模变化、持有人结构、基金经理持有情况、持股集中度、能力圈等;
②定性分析:基金公司、访谈路演全看一遍、定期报告、分析投资风格、看好方向等;
③同类型横向对比:业绩表现、风险控制、夏普比率、超额收益稳定性等等。
·行业研究清单:行业前景、估值情况、行业投资逻辑、投资风险
(2)一定要持续跟踪
包括已买的和自选的,都要跟踪。关注:定期报告、管理规模、新发基金、市场观点、基金经理任职等情况。
还要经常做同类型横向对比,看看自己选出的基金是否是最优秀的基金。
当基金经理出现问题时,要及时关注或做出调整。比如跳槽、管理规模过大、离职、怀孕、抑郁症等等。
(3)定期梳理下阶段的研究方向,有计划的开展研究
以年为大方向、以周为小课题,给自己制定研究计划。
比如我自己短期目前最重要的是研究均衡、价值、小盘、港股的基金经理。还要研究管理规模对基金经理影响程度。
大方向就是尽快写好一本书。
(4)把研究结果写出来,完善投研体系
通过写作梳理出来,一方面可以思路更清晰,写作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另一方面文章发出来,也可以与大家交流探讨提高。
还要定期梳理过去的文章,修改错误,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研究认识。
(5)注重研究性价比和研究复利,谨慎扩大能力圈
多关注长期投资机会,构建能力圈。
那些短期的、偶尔的投资机会,容易分散精力,不关注也罢。
二、投资、交易纪律

(1)控制换手率
统计每年的基金换手率,主动换手率最好不要超过50%,并且尽量要比上一年有所下降。倒逼自己加强研究,提高成换手功率。
(2)减少看盘次数
看盘非常容易影响情绪,进而影响投资;也非常浪费时间,把时间打碎。
我会控制自己一天只在上午下午开盘、收盘的时候看四次,其他时间,如果不需要交易,就不看盘。
以前收盘我老是看自己组合的净值,还做横向对比,如果跑输了就会很难受。现在我已经改正了,基本上只看自己的净值。后续我要改成一周看一次。
(3)预设持有时长和卖出条件
每个持仓,我都要明确是底仓还是轮动还是投机,计划好怎么买,持有多久,什么情况卖,观察跟踪的重点是什么。
以下是我部分持仓的操作计划


制定计划后尽量按计划执行,中途有变可以调整,如果发现买入逻辑发生变化则立即卖出,无论盈亏。
(4)具体交易
·尽量在晚上或周末制定调仓计划,不在盘中做决策
·不择时,无脑交易
·场内买入时,尽量在开盘时就买入,这样不需要一整天都看盘
·场内买入时,不挂单,即时成交,可以节省交易时间
·套利时,只在收盘前操作,其他时间不用看
·场外买入时,开盘前即做好决策,尽量不在盘中做决策
·连续大涨时不追涨,相信会有回调,耐心等回调时买入
·不做T
总结反省和学习提高

一、总结反省

我有记日记的习惯,日记主要是反省和总结,每当我发现自己的投资错误时,会及时总结。检视自己有没有执行投资纪律。每年年底也会有一次投资总结,主要总结错误。
我过去通过这种方式改掉了许多坏习惯,比如抽烟、晚睡等,培养了更加自律的自己。
二、学习提高

学习是投资的基础,更是生存的根基。
·做投资,学习可以不断进步,适应时代变化;
·做自媒体,学习才能保证持续输出好的内容;
·作为一个组合管理人,学习是一种责任;
·作为一个家长,学习也是一种示范。
我希望自己每年阅读不少于24本书,并且要做读书笔记。
要开阔视野,博览全书,除了看投资书籍,平时还会看一些人文、社科、心理学、传记的书,建立查理芒格说的多元思维模型。
我还会每个季度阅读定期报告,经常阅读基金经理访谈。我也会通过看公众号,获取一些信息和分析。我自己经常看的公众号有:
中国基金报(资讯)
聪明投资者(资讯、基金经理访谈)
华尔街见闻(资讯、基金经理访谈)
点拾投资(基金经理访谈)
投资体系的弱点

任何投资体系都不可能在所有的市场环境下有效。因此一方面要与时俱进的进化。另一方面,也要知道框架的不足之处,知道什么时候可能会失效。这样才能坦然面对,而不是反复横跳导致整个体系崩塌。
我的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弱点:
1、质量风格可能会存在长期收益率偏低的情况,也可能波动较大。
任何单一风格都可能存在阶段性跑输市场的风险,质量风格也不例外。这不一定是真正的风险,可能只是短期波动。面对这种情况,要学会坦然接受。
真正的风险可能是收益率偏低。因为好公司是有目共睹的,而且确定性强、收益稳定,买的人很多。这就会降低该品种的预期收益率。
比如贵州茅台,大家都知道好,本来公司可以带来年化20%的收益。但是买的人太多,推高了估值,年化收益率就降到了15%。有些人能接受10%的年化收益,他们进一步买入,就会进一步拉低预期收益。
这时要么只能也跟着降低自己的预期收益。要么就是降低质量风格仓位,去承受一些不确定性,看能不能换取更好的收益。
另外,市场普遍给予好公司较高的估值,一旦出现错判或者是踩踏,很容易产生较大的波动。
2、风格轮动最害怕的就是市场风格来回变换
如果市场没有主风向,每种风格强势的时间不超过半年,这时候跟随反复调仓,就会被来回打脸,损耗手续费。比如像2018年,所有风格全都表现不好,市场全无热点,上半年价值风格跌的多,下半年成长风格跌的多↓


遇到这种看不清市场风格、市场情绪整体低迷、成交量低的情况,就要尽可能均衡的配置。就算没有smart beta,还是可能有alpha的。
3、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很容易顾此失彼
我的投资框架既要判断市场风格,又要研究行业机会,还要日常研究基金,又要学习投资理念。要做的事情还是比较多的。
而且自己并不是专职投资,还要工作和带娃,很容易顾此失彼。
因此当时间精力有限的时候,还是要有所取舍。我一般倾向于减少对市场的研究,多持有一些不需要反复调整的基金。
本来我对判断市场也不是很擅长,对信息的获取能力和对信息的反应速度也不太好。
此外,在基金的挑选上面,我有时候也会参考一些其他自媒体或研究机构的结论,避免自己事无巨细的去研究。
结语:以上就是我的完整投资框架,再概述一遍:在投资理念、投资目标和约束条件的基础上,从资产配置、宏观、中观、选基、组合、交易等维度搭建起的投资框架,并通过纪律约束、学习、反省等完善巩固投资框架,最后,认清自己的不足,当方法失效时坦然面对。
功夫在诗外,想做好投资,并不能一心全部砸在投资上面。培养良好的习惯,提高自己的自控力,改善自己的家庭关系,培养健康的爱好,交到良师益友,锻炼身体,健康饮食,改善睡眠,这些都有利于做好投资。
这些就不展开说了。
文章很长很长,如果觉得有用,希望大家“点赞、评论、转发”三连支持我,谢谢大家!
零城投资,专注基金研究,关注我们,获取更多相关分析文章。
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仅为个人研究分析,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盈亏自负。
分享到 :
0 人收藏

2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期权匿名回答  16级独孤 | 2022-1-12 14:02:14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成长、价值、质量、动量各有什么区别呢?
3#
期权匿名回答  16级独孤 | 2022-1-12 14:02:24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这个一两句说不清,可以翻翻我的历史文章,基本上都介绍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400157
帖子:80032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