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国际碳市场新机遇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期权匿名问答   2021-12-25 11:29   11823   0
根据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ICAP)的报告,截至2021年2月,全球共有1个超国家机构(欧盟)、8个国家、18个省/州以及6个城市的碳市场正在运行,合计经济体量占据全球GDP的54%,覆盖全球16%的温室气体排放。由于欧盟、北美、亚洲等各地发展不均衡,市场交易产品、管理规则和标准存在差异,导致目前全球统一的碳市场仍未形成。尽管在部分区域之中的碳市场已经有相互联动的实践,如瑞士和欧盟之间允许碳排放配额共享和转移,但在欧洲以外大部分地区的碳市场还处于独立运行的状态。
海南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是中国面向东盟地区的“桥头堡”,也是“环南海经济圈”的核心地区。作为目前海南第一大贸易伙伴的东盟,已经有不少成员国正在积极考虑构建自己的碳排放交易体系(ETS)。这些国家的碳市场一旦建成,其碳交易主体将很有可能成为首批参与海南国际碳市场交易的海外主体。其中,印度尼西亚目前已完成了ETS的相关基础研究,包括本国碳排放概况、电力和工业部门的减排成本曲线,并于今年3月起开展电力产业的碳排放交易试验,纳入了80家燃煤发电企业。越南的试点碳市场预计于2025年启动,并于2027年建成全国碳市场。与其他国家的发展方向不同,新加坡则计划在今年年底前推出一个全球碳排放权交易所CIX,由星展银行、渣打银行、新加坡交易所和淡马锡控股的合资企业。
政策背景
2018年4月14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中,首次提出“支持依法合规在海南设立国际能源、航运、大宗商品、产权、股权、碳排放权等交易场所。”自此,海南建设国际碳交易场所计划提上日程。2019年7月,海南召开了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场所设立方案论证会,明确该交易场所将紧紧围绕中央对海南碳排放权交易场所“国际化”的定位,探索引入境外投资者。
2021年7月28日,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海南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出“在符合国家气候外交整体战略的前提下,探索依法合规在海南设立国际碳排放交易场所。”这意味着海南国际碳市场可能最迟在2025年就会建成。今年9月1日,海南发布《关于贯彻落实金融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意见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晰了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场所的定位,即“突出差异化发展定位,连接全国碳交易市场与国际市场。”
海南碳交易市场定位的关键词之一是“国际化”,这与海南自贸港在新发展格局下的定位与担当密不可分——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和重要开放门户。因此海南要打造的碳市场将会是一个连接国内、面向国际的“交汇点”。另一个关键词“差异化发展”,则表明了海南国际碳市场将不同于现有的试点碳市场,而是借鉴国内成功经验后建设的“新型碳交易市场”。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近期北京和广东的案例可供参考。
经验借鉴
随着我国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一级市场即将在明年重启,北京已经把包括碳排放权交易在内的绿色金融体系接轨国际的计划搬上了台面。今年11月18日,北京市发改委发布《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出将“高水平建设北京绿色交易所,承建全国自愿减排(CCER)交易中心。”随后在11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推动北京绿色交易所在承担全国自愿减排等碳交易中心功能的基础上,升级为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自此,全国碳市场形成了三个中心:上海的交易中心,武汉的登记中心,以及北京的自愿减排(CCER)交易中心。
在全国碳市场建设逐步完善的同时,试点多年的各地方碳市场也在前期基础上进行了深化发展。今年9月14日,广东发布《广东省深入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提出“推进基于广东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基础,研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动港澳投资者参与广东碳市场交易,建立碳排放权跨境交易机制”。依托这一跨境交易平台,符合条件的境外投资者能够以外汇或人民币的方式参与中国内地碳排放权交易。不仅如此,今年11月5日工信部等四部门发布《四部门关于加强产融合作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表明支持广州期货交易所在中国证监会的指导下建设碳期货市场,积极稳妥推进碳排放权期货研发工作,规范发展碳金融服务。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碳排放权和自愿减排量的跨境交易是碳市场国际化的必经之路;与碳排放权挂钩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将会是碳市场业务纵深发展的巨大机遇。海南打造的国际碳市场不仅从这两点着力,还能够充分利用自贸港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走出一条更加宽广的国际化道路。基于此,笔者认为海南国际碳市场的“国际化+差异化”有三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设想和建议
1. 连接国内碳市场与海外碳市场,建成面向全球的国际级碳交易市场。
国际化碳市场的基础是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碳市场实现联动和互通,以实现碳排放权的跨境流动,以及国外投资者可以借此参与我国碳市场交易。要做到这两点,必须依托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政策和跨境资金自由流通的机制。而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具有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和试验最高水平开放政策的独特优势。2021年6月10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指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立适应高水平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需要的跨境资金流动管理制度……推动跨境贸易结算便利化,有序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与境外资金自由便利流动。海南的政策优势为打造一个真正国际化的碳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达成跨境碳市场连接协议、统一标准并设置了合理碳抵消比例的前提下,国内的排放单位和投资者可以在海南国际碳市场上购买部分来自海外碳市场的碳排放配额和CER(核证自愿减排量)或VER(各自愿减排标准组织签发的自愿减排量)用于抵销自身的配额清缴。这使得在CCER抵销比例受限(不超过配额5%)的情况下,国内的重点排放单位有了更多的碳抵消产品选择。
而对于海外排放单位来说,他们可以通过海南国际碳市场购买中国的碳配额和CCER用于自身在其他国家/地区碳市场的清缴。由于目前中国的全国碳市场刚刚起步,碳配额和CER等产品的价格相对成熟的碳市场较低。对于部分海外的排放单位来说,从中国碳市场购买的碳配额和CER能够降低其减排成本。除了拓展买方市场,积极减排并有多余碳配额的企业以及开发了CER的实体也能够通过海南国际碳市场找到更多的买家。
从更大的层面来说,海南国际碳市场通过扩大交易主体,将提高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活跃度。在中国碳市场的发展期,中国能够通过海南国际碳市场成为碳配额和CER的净出口国,获取的资金可以用于发展减排技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2. 连接国内与国际碳金融市场,打造综合性绿色金融产品交易市场。
与碳交易结合的绿色金融产品包括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和碳汇质押贷款等。但这种尝试并非是新鲜事物。作为碳交易试点之一的湖北早在2014年9月就落地了全国首单碳排放权质押贷款项目。湖北宜化集团以自有400万吨碳排放配额中的一部分作为质押担保物,从兴业银行获得了4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
自全国碳市场线上交易正式启动后,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各省市快速落地,而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也相继推出碳金融产品和服务。今年1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对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相关企业发放的符合条件的碳减排贷款。
2021年9月1日,海南发布《关于贯彻落实金融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意见的实施方案》,明确将“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基于知识产权、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抵质押品的绿色信贷产品”。相比广州的碳期货和各地金融机构推出的贷款产品,海南国际碳市场将能够交易更多种类的创新型绿色金融产品。海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丁玉龙表示:“《实施方案》将融入国家在全球的贸易和投资布局、RCEP协议、海上丝绸之路等,借鉴国际经验,对标国际规则,全面满足海南市场主体跨境贸易和投融资自由化便利化的需求”。这意味着海南国际碳市场能够连接国际绿色金融市场,并带来更丰富、更国际化的选择。
在拓宽绿色金融产品的基础上,海南国际碳市场可以逐步建成一个跨境气候投融资中心,涵盖更多类型的交易产品。目前海南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与世界500强大型能源企业和国内外重要能源类公司合作,通过打通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为国内外用户提供能源与化工产品多种交易服务。未来,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可以并入海南国际碳市场,使其能够将国内各大期货交易所和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与海外能源交易中心连接,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促进更多投资与合作。正如磐之石环境与能源研究中心副主任林佳乔所建议:“比照洲际交易所(Intercontinental Exchange,ICX)的模式,海南要打造的碳市场应该同时覆盖多种相关交易产品,如天然气等能源产品,以能源产品交易带动碳产品交易”。
3. 疏解北京CCER交易中心部分功能,打造国际化蓝色碳汇交易中心。
作为全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海南拥有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海域面积和全国面积最大的红树林湿地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具有十分优越的蓝碳资源。再加上面向东盟国家的最前沿和处于RCEP区域中心点的区位优势,海南国际碳市场是发展跨境蓝色碳汇交易的绝佳场所。国内基于蓝碳碳汇项目开发的CCER,可以在海南进行交易,为北京的全国CCER交易中心分担部分功能。
当下,已经有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构建海南碳汇交易市场的建议,以推动蓝碳资源的开发和交易。中国南海研究院党组书记、院长王胜表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海南的重要战略定位之一,海南更应抓住自身作为海洋大省的优势,积极推动蓝碳事业创新发展,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海南力量。发展蓝碳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海南应该先行先试,积极探索蓝碳和蓝碳交易的可行路径。”
今年6月1日,在海南自贸港企业政策需求座谈会上,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依托特殊的开放政策,海南可建立面向东盟的各类交易市场,其中之一就是要在海南建立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建立海南碳汇交易市场,加强与国际碳汇交易市场的合作,完善信息共享与沟通机制,助力区域内绿色发展。全国政协委员陈马林也指出,应尽早在海南自贸港设立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重点开展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和跨境碳资产交易等碳金融市场业务,挖掘绿碳和蓝碳资源潜力。由于本文第二点提到的海南碳市场的发展定位之一是国际碳金融市场,也可以引入金融机构开发海洋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等产品。
经过多年的筹备,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海南也做出了接下来五年里相关的工作安排。2021年8月印发的《海南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探索开展蓝碳交易示范,通过碳市场、碳普惠以及碳中和活动等方式提升蓝碳价值”。我们可以期待海南蓝碳交易试点市场的建成,并在未来成为海南国际碳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面临的挑战
基于以上三种设想的海南国际碳市场将会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大机遇之一,但海南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对于一个面向全球的国际级碳交易市场,需要克服的困难也会更多。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刘冰冰认为,中国要建立面向全球化的绿色资产或者绿色交易中心,至少有几个点需要突破:一是标准的全球化,二是资金交易和资产发行的全球化,三是能力的全球化。具体来看,首先要有符合全球投资人、金融机构和交易所互相认可的相关绿色资产的交易标准和认证标准,甚至不排除我国要建立引领全球的相关标准。其次交易所需要真正实现全球资金的自由流通。当定位国际时,不仅要符合全球性交易所标准,借鉴海外经验,还要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做出不一样的创新。
对于海南自身,要想挑起国际化碳市场的重担,仅靠政策和区位优势还不足够,仍需要更充分的准备和更扎实的基础。林佳乔指出,国际碳市场对海南IT、金融业配套、人才引进、国际化程度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要求。此外,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也是影响海南国际碳市场能否成功的不利因素之一。他认为当前中国可链接的国家或地区碳市场较少,且成熟度可能与我国不匹配。从体量来讲,中国的市场规模要远远高于这些国家和地区,这些差距会导致交易量可能不会很大。加上碳抵消信用的需求有限,CCER国际化还需时日,都会影响到交易的活跃度。
而针对第三点所说的蓝碳交易,王胜认为海南现阶段面临的挑战在于蓝碳的衡量手段和认证标准还不成熟,针对蓝碳和蓝碳交易的政策文件、法规制度还不够健全,蓝碳交易体系和交易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发展,社会对蓝碳资源的保护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等。
海南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来源:海口江东新区管理局)
尽管挑战重重,但建设国际性的碳排放权交易场所是我国实现“双碳”战略的必然之举,也是海南加快推进自贸港建设重要任务之一。无论海南国际碳市场的发展通往何方,都会受到国内外碳市场发展情况的影响,比如大湾区碳市场的跨境交易和基于《巴黎协定》6.4机制的全球碳市场的未来走向。
笔者期待海南能够充分发挥自贸港的优势,在自贸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战略定位下,将海南国际碳市场打造成我国参与国际气候合作,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名片,为配合国家气候外交战略、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海南力量”。
来源:全球科技影响力投资大会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400157
帖子:80032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