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者胜!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作品初评评委有话说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NEWS全媒体采访与写作   2021-5-24 06:10   9549   0
编者按:5月8日至9日,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作品初评会召开,来自全国新闻界的11位评委参加了初评会。他们对本届参评作品有何评价?对作品拍摄、编辑还有哪些建议?今天让我们听听新闻摄影作品初评评委怎么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 罗自文


参评作品佳作频出 特点突出
本届参评作品每一幅(组)都有闪光点,都凝结了新闻摄影工作者的政治意识、新闻意识,创作智慧和劳动汗水。获推荐参加定评的作品在新闻性、时效性、感染力和社会意义方面都很突出。具体表现有:

紧扣时代脉搏,题材重大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抗击疫情、决战脱贫攻坚是这一年新闻工作的主题主线,是时代不可磨灭的印记。入围作品反映了这些事件的感人瞬间,以及所涌现的英模人物和时代标兵。注重图片叙事,视觉表现力强摄影是光影的艺术,无论是单幅的“决定性瞬间”,还是组照的“视觉叙事”,都非常注重光线、色彩和构图,注重突出图片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让图片自己说话,告诉观众更多的东西。新闻要素齐全,标题突出新闻摄影必须体现新闻性,新闻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原因等要素要相对齐全,如果图片不能完全体现这些要素,那么文字说明就应该补全。优秀新闻摄影作品,不仅是对新闻事件的凝练,而且还能折射出其内在的主题。



新华社摄影部部务会成员 王建华


同场竞技 匠心者胜
摄影比赛的评选,既是摄影作品之间的较量,也是新闻摄影人的竞技场。抗击疫情、脱贫攻坚无疑是2020年新闻摄影人报道的两大主线,参评的作品占比比较大;而珠峰高程测量、洪水灾害、航天发射、直播带货等同一题材、同一事件甚至是同一场景的比拼也颇见“真功夫”。总体感受是参评作品整体水平有提升,但是细节的打磨还可以优化,对今后摄影作品创作有很大启发。要注重作品主题表达大部分初评作品都展现了作者在镜头使用和拍摄技巧方面的高水平,但是也有很多时候这种语言和技巧的使用显得有些“生硬”,比如夸张过度的广角、失去环境交代的仰拍、机械式的合照、突然出现的无人机航拍画面等等。组照中突然出现这样一个画面,如果没有情节发展的必要性,就会显得比较突兀。这样易使读者的视角变得不连贯,破坏自然的叙事,进而影响主题的表达。要注重图片细节打磨无论多么优秀的摄影作品,都必须经过图片编辑的流程。一般来说,单幅图片的编辑应尽可能强化某个瞬间的表达,而组照整体的逻辑性和内容的深度则更为重要。有这样的情况,就是摄影师把最好的瞬间放在组照中,而该组照片中的其他照片略显“普通”。如此一来,不如直接作为单幅作品参评更具竞争力。要注重图片说明写作图片说明的写作对于完成新闻图片的有效传播至关重要。很多摄影师存在重“拍”不重“编”的情况,尤其对图片说明的写作重视不够。很多作品在图片说明这个环节没有处理好几个关系,如标题与图片说明的关系、图片说明与推荐理由的关系、图片说明与文字报道的关系以及客观描述与主观抒情的关系等。评选过程中有一幅作品影像上本来还比较有竞争力,但是当评委审看图片说明时,发现连必要的时间、地点等要素都没有交代,结果只能遗憾地淘汰这幅作品。一般来说,图片说明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标题要求简洁、醒目,正文叙述既要对画面本身的新闻要素作出交代,也可包括必要的新闻背景。图片说明的写作要求客观、准确、平实、简洁,一般不要使用过于主观的表达。



经济日报中经视觉主任 李景录


用思维“说话” 才能用镜头“讲”得精彩
516幅(组)初评作品囊括了2020年国家大事、社会热点。好作品频频登场亮相,被高票推荐参加中国新闻奖定评,可喜可贺。
可喜之余,评委们也看到了一些不足。
参加初评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有的作品题材重大,选题也很好,但镜头语言表述“欠火候”,缺少 “灵感”和“细节”;有的作品标题“高大上”“大全空”,对作品的内容内涵提炼不到位。质量上乘的作品比较“单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手法比较“单”。例如,决战脱贫攻坚题材数量位居第二但表现手法缺乏新意,有深度、有高度的作品较少。二是题材比较“单”。2020年后疫情时代,在“双循环”大背景下,全国各地出台系列政策,鼓励各行业复工复产,助力经济复苏取得重大成效;受疫情影响,催生许多新业态,体育赛事也出现了新项目,但是,这些方面好作品几乎为“零”。摄影记者要踩着时代的鼓点前行,真正践行“四力”要求,增强对新闻事件时代主题的把握能力、呈现能力,在新闻现场用心、上心、专心,用思维“说话”,才能用镜头“讲”得精彩,感染人,打动人。   


江淮时报视觉总监 袁家权


摄影记者要会讲故事 用细节情节打动人
本届516幅(组)摄影初评作品中不乏精品佳作,但是纵观整个参评作品,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评价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应该从拍摄难度、拍摄技巧和新闻性三个方面综合考虑,摄影记者在新闻现场对形象元素的选择、现场光线及构图的布局,都影响着照片的优劣,特别是专题摄影,不能是数量的堆积。“赶场式”的采访拍摄方式,导致记者没有思想就摁下快门,这说明记者拍摄功夫在弱化。       作为长期在一线采访拍摄的摄影记者,我感觉近年来新闻摄影越来越难了。原因在哪里?过去照片拍得好看就可以得奖,现在不行了,组照如果没内容,只是形式好看是很难抓住评委的。因此,摄影记者要会讲故事,要讲真故事,用细节情节打动人。需要提醒的是,摄影记者一定要有编辑能力,用新闻现场的拍摄体验来编辑作品。   本届评选最深刻的体会是,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在拍照,摄影变得似乎很容易,给我们带来的挑战越来越大,新闻摄影事业任重道远。作者评奖办;编辑:温娟 张君
来源于中国记协(获授权转载)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7
帖子:2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