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人老谭:《天一阁纪事》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交易风云录   2021-5-21 22:03   13591   0


谭伟鸿,全国期货实盘交易大赛金牌导师,香港公开大学浙江校友会副会长,岁月静好资产有限公司董事长。精研交易,却又神游于交易之外,意爱旅游、反曲弓、诗词等等,因兴趣爱好广泛,被圈内人亲切的称呼为:“花草谭”、“谭木匠”、“谭大厨”、“神箭手老谭”等。


《天一阁纪事》是老谭旅行笔记系列的其中一则,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期货人真挚的情感、旷达的胸襟、深而广的思维和视野。借用老谭文中列举到的一句话,“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如此期货而不“期货”的老谭,堪称期货界思想和行为的楷模。


本文5月14日首发于《期货日报》。







天一阁纪事


        江南的暮春,天色如黛,阴晴不定。举目四望,天地混沌如未开,而城河两岸的柳叶,在濛濛中泛着新绿的光芒。


        这样的时节,我想,应该适合访古吧!


        关了电脑,走出金融市场的信息樊笼,驱车两百公里,到达浙东名城宁波。宁波自古人文荟萃,“书藏古今、港通天下”。而书藏古今的,就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


        明嘉靖年间,兵部右侍郎范钦辞官回乡。四百年前的迢迢归乡路,范侍郎心中所羁绊的,是五湖四海收集的书籍。湖广闽赣、滇陕豫京,在30多年辗转为官的旅途中,爱书、集书,是宁波府鄞县范进士一生的执着。同为明朝的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有云:“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如此想来,范进士称得上是个真真正正深情的人。


        嘉靖末年的1561年,回到东南滨海的人文故乡,秉着“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建筑理念,范进士终于可以造楼藏书了!是为天一阁。


        清乾嘉时期学者阮元曾言:“范氏天一阁,自明至今数百年,海内藏书家,唯此岿然独存。”天一阁,在漫长的中华文化发展旅程中,以看似“笨拙”的归纳收藏,将自明至清数百年间的书籍文明,归拢到了家族传承的严密规矩之中,也归拢了中华民族漫长历史中的断残零落的精神。


        言以交流、文以载道。在人类文明艰难的发祥过程中,中华文明,既创造了独特的象形文字,也顺理成章地发明了造纸术和印刷术,自此,书籍,承载着思想、传播着文明。但是,农耕时代的贫瘠与战火,一次次地,把脆弱的书籍淹没在时空深处。


        “代不分书、书不出阁、定期曝书、英石除湿、芸草辟蠹”——在范氏家族历经十几代的岁月更迭、人事动荡中,天一阁,被牢牢地守护成了文明的堡垒。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天一阁藏书楼由家族的传承守护,终于迎来了第一次广泛的文明分享。这一年,中国古代最大的文献整理工程——《四库全书》启动。此时的天一阁,已是范钦八世孙范懋柱在恪尽家族职守。天一阁为《四库全书》的编撰,进呈珍本图书641种。其中清初人的著作只有7部,其余都是前代人的著述,收入《四库全书》里的有96种,列入存目的有377种。乾隆三十九年上谕:“浙江宁波府范懋柱家所进之书最多,因加恩赏给《古今图书集成》1部,以示嘉奖”。乾隆帝赋诗嘉奖:“四库广收罗,懋柱出珍藏”,并谕昭天下:“藏书家颇多,而必以浙之范氏天一阁为巨擎”......


        历史的声音,纵然历经风雨磨难,似乎依然清晰地回荡着。进入21世纪的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存储、传播已远非古人所能想象。然而纸张印刷的书籍,依然是读书人心中不可替代的精神皈依。


        在这样暮春的雨中,当我走近天一阁,才二层高的楼宇,仿佛需要巍然仰望。在可谓移步换景、引人入胜的亭台楼阁之间徜徉,抬头是成片的古樟树,高耸入云、苍翠繁茂;阁前的天一池,“春来江水绿如蓝”,既是防火的关键设施,更是园林小品的艺术作品,湖中的太湖石,以象形的方式,布局了“九狮一象”,生动、吉祥;主石的构建,远望之下,一个繁体的“寿”字赫然在目。


        在园中赭红色的石板路上躅躅而行。一块块润湿的石板,犹如包浆的文物,仿佛泛着时空的隧道之光,令人战战兢兢。每一件楹联晋砖、方志古籍,记载着多少历史的沧桑,一一看去,令人感怀。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90
帖子:36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