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诉我们不要着相,那执于“不着相”是否是着相呢?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1024   2021-5-17 14:42   7768   5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7 14:42:29 发帖IP地址来自
的确,若变成执着于“不着相”,当然,也是一种执着。

就如,末学常强调,不要被因缘、境界或自己的五蕴牵着走,一个人若不练习中性觉观,就只是每天提醒自己,别被因缘、境界或自己的五蕴牵着走,而若执着于此,可能会让自己表象上没被因缘、境界或自己的五蕴牵着走,但事实上,还是在被这句话(自己所执着的)牵着走。

人习惯于在无明、渴爱、执取及习性中,若真想要从无明、渴爱、执取及习性中解脱,中性的觉观自己的五蕴是很好的方法,觉观的能力,随着自己的练习会越来越强,自己刚开始会觉观到自己的渴爱、执取及习性,渐渐也能发觉自己被自己既有的认知及概念束缚,而体认自己的无明。
练习觉观的好处很多,它不只能让我们觉观的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细微,还因自己的亲身体验体会烦恼的过程及辗转,知道烦恼都因自己的不如实而生,而会自己越来越趣向如实,也就是越来越行于中道(中性不被牵着走的表现),这都是可以因自己熟练中性觉观,而亲身体验体会的。

人会着相,都是因为自己没觉观清楚着相的坏处,贪嗔癡都是着相。
许多人也误解佛教将富贵类比为贪,其实,真佛教徒,是若在富贵或贫穷中,都不会是自己的负担,不是不敢拥有财富,而是知道运用财富,让社会真正的更好,任何状态(如:富贵或贫穷)都不会是佛教徒的负担,佛教徒活在时时明觉的状态,也就是时时都不被牵着走,过着自在无烦恼的生活。
也有人将慈悲误解,以为慈悲是对别人贪心或懒惰的施舍,其实佛教的重点,在于,让一个人能对自己慈(予乐)悲(拔苦),自己熟练了教导别人,让别人也能过着慈(予乐)悲(拔苦)的自在生活,让人人觉而不迷,时时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然后放下问题。
能做到这些,都是因为佛教徒练习了佛陀所教导的四念处及四圣谛,熟练了,而渐做到的。

学佛若能实际练习觉观及学习正见的观念,是最重要的,有兴趣的同修,请从这篇末学的回答开始,后续还有相当多篇,轻松的慢慢了解,看到后来会有讲解练习的次第,若能练习个几年,就能亲身体验体会觉观的能力及不被牵着走的经验:
恩情也是一种因果吗 ? 他的报应又是什么  是现世报还是来时报 - 自在之路的回答

感恩!
祝福!
3#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7 14:42:30 发帖IP地址来自
现在一个孩子脏了。
佛说,要洗干净这个孩子得先打盆洗澡水。
您说,我要的是干净孩子,要洗澡水干嘛。

用洗澡水洗掉无垢,然后倒掉脏水。才有干净孩子。
用觉正净的相去降伏遮破贪嗔痴的相,然后把觉正净也放下。才有真正的圆满无上正等正觉。

众生在河这边儿,佛已经到了对岸。
佛说,要弄条船,开到对岸,下船上岸
不著相的圆满境界是在彼岸
您现在河这边说,那我要船干嘛?!
佛说——没船你咋过来?!

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佛说了,连不执着也不能执着,连放下也要放下,
没毛病啊……
[h1]此答案转载自新浪微博-嘉言嘉话[/h1]


点此下载
4#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7 14:42:31 发帖IP地址来自
确实,执于不执着也是一种执着,执是惯例,当你试图摆脱他时会发现,原来它涵盖方方面面,不过发现它时已经迈出一大步了。
5#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7 14:42:32 发帖IP地址来自
就像跟管教所里的孩子说:“你不可以吸毒!”
孩子还嘴说:“'不吸毒'是不是也是一种吸毒呢?”
我无语了,只好顺势“表扬”他一下:“孩子,你好聪明哦”!
。。。可惜世上总有这些人,拥有自误的“聪明”,却没有自救的“聪明”。
6#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7 14:42:33 发帖IP地址来自
这个问题,逻辑上成立。但是。
但是,概念有误。
“不着相”不是执着,而是什么都不执之后的自然状态。
行为有“执”和“不执”两种情况,不会有“执于不执”的情况出现。
“不执”是自然发生的,不是执来的。
“执于不执”仅限于你心里的活动,不会出现在行为上。只有你在没搞清啥叫“不执”的时候才会发生,当你弄清楚啥叫不执了,你就不会执于这个不执——它不用你执就会出现,不需要你去故意追求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36515
帖子:27303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