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住相布施的意思是指不应该相信自己的付出一定有回报么?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1024   2021-5-17 11:26   5284   5
那所谓功不唐捐,努力必有回报,有因必有果我们不该相信么。
为什么这样理解的不住相布施,让我觉得生活没很没干劲。
各位有非教条的,而是主观感性直接融入生活的理解么。
--------------------------------------------------------------------------------------------------------
知友凌丽:“布施,只是一个例子。可以是任何事情。你在做事的时候,不要执着于你在做的事情。不要有期待,做事就是做事,做了就是做了,不要期待着这么做会有回报。因为心有期待,心就会计较,这个回报是否小了,是否还不够,这样心就落入执着里,得不到安宁。”
我也是这么理解的。可是,学禅学道,多是行有不成反求诸己,生活不免消极。凡事随顺,不敢有所求,不免觉得虚度。在生活中也有使不出全力的感觉,活得并不精彩。
------------------------------------------------------------------------------------------------------------
知友傅驥:"......而不住相布施,严格来说非是见与不见,而是清净、平等、正觉。”
金刚经说,无上正等正觉需要不住相修一切善法而得,这反过来说当然也是对的。清净心难能可贵,但是从操作层面,做事应如何发心而不违清净心呢?我也清楚这一问就太过教条,但可能自己误就误在细节中,请各位烦劳指正。比如我大龄应当婚配,我接触女生应以何心态。我中意的女生因不了解我而准备放弃,我是应不住相而随顺,还是应尽力排除困难争取感情,其中的度在何处?是应行动到位,心中不做成功想,还是心中做成功想,然后在行动呢。以世俗见前者成功率不高。我随便举一例,但在工作,生活中类似的情况很多,绝不是拿各位开涮。
-----------------------------------------------------------------------------------------------------------
我这种消极的理解,问题出在哪?请各位善知识给那关键一句点醒我。
----------------------------------------------------------------------------------------------------------
类似这样的问题,对于我,不时出现,而心态好时,经常也不答自解。而一有得胜解的心得,又很快会若有所失。正是清净不能保,业障常翻涌。。。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7 11:26:44 发帖IP地址来自
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十法修行檀波罗蜜。何等为十。
一者 法施具足。
二者 无畏施具足。
三者 财施具足。
四者 无反报施具足。
五者 怜愍施具足。
六者 不轻慢施具足。
七者 殷重施具足。
八者 供养施具足。
九者 无所依施具足。
十者 净洁施具足。

善男子。云何菩萨法施具足。善男子。菩萨无希望心受持正法。不为利养不为知识不为名闻。种种因缘但为欲灭一切众生剧苦因缘。以无著心于诸众生而为说法。一向平等无二心故。如于国王王子朝臣富贵之处。而为说法。于旃陀罗及下贱人。平等说法亦复如是。无二心故。何况于诸万民都邑一切众生。如是说法不生憍慢。善男子。是名菩萨法施具足。

善男子。云何菩萨无畏施具足。善男子。菩萨自身舍弃一切刀仗。不令一切众生怖畏。以所行法传劝化他。于诸众生生父母想眷属妻子想善知识想。何以故。如佛所说。生生世世流转无始。无一众生非是汝等昔时父母眷属妻子知识。乃至蠕动一切众生四生之类。是故应施其无所畏。割肉饴之勿令怖畏。何况于大众生。善男子。如是菩萨无畏施具足。

善男子。云何菩萨财施具足。菩萨若见众生心性弊恶行不善业。即施财物。施财物竟止其恶业令修善行。复更思惟。如来所说菩萨行施。即灭三种恶法。所谓嫉妒 悭惜 贪爱。是故我等依如来教而行布施。如是行施不生傲慢。善男子。如是菩萨财施具足。

善男子。云何菩萨不望报施具足。善男子。菩萨行施。不为自身不为眷属不为世俗。往还因缘而行布施。是诸菩萨如法布施性乐布施。以是因缘菩萨无有求报恩心。善男子。如是菩萨不望报施具足。

善男子。云何怜愍布施具足。善男子。菩萨见诸困苦众生。若饥若渴若裸若袒若披破弊。无救无护无归依处。无所安身福德微薄。见已则生怜愍殷勤之心。为是众生利益安乐。是故我应急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众生困苦无救无护无归无依。流转生死遍于六道。受诸剧苦无暂休息。我当独于一切众生。为尊为师为将为上为首为导为救为护为归为依。以大怜愍逼切其心。以怜愍故摄受众生。如是怜愍摄受无量无边一切众生。修是善根不生憍慢。善男子。如是菩萨怜愍布施具足。

善男子。云何菩萨无憍慢施具足。善男子。菩萨行施。非掷与施不轻他施。不骂辱施不前恼施。不恃富贵恍惚而施。不求名誉不恃多闻。夫欲行施殷重而施。前作恭敬然后方自手施与之。善男子。如是菩萨无憍慢施具足。

善男子。云何菩萨殷重施具足。善男子。菩萨若见和上师僧可尊重者及诸同学。以身恭敬而心殷重。合掌礼拜奉迎送去作和合意。于诸种种修行法事。与善相应常为朋友。善男子。如是菩萨殷重施具足。

善男子。云何菩萨供养施具足。善男子。菩萨若于佛前于法前僧前而设供养。若至如来塔庙之处。以诸香华而供养之净洁扫洒。若如来塔有破坏者即为治理。如是供养诸佛。复于所听如来正法。读诵受持书写演说。思惟其义如法修行以无颠倒故。如是供养正法。以诸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种种资生。乃至冷暖汤水悉皆施给。如是供养僧众。善男子。是名菩萨供养施具足。

善男子。云何菩萨无所依施具足。善男子。菩萨行布施时不作是愿。以此善根令得生天若次诸天若生国王朝臣宰相富贵之处。善男子。如是菩萨无所依施具足。

善男子。云何菩萨净洁施具足。善男子。菩萨如前所说。种种行施善观察之。如是观察布施过失布施垢秽布施障碍悉令不生。善男子。如是菩萨净洁施具足。

善男子。以是十法菩萨檀波罗蜜满足。
3#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7 11:26:45 发帖IP地址来自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这一段是解释六度波罗蜜的布施波罗蜜。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这一段是解释无相心解脱。不能混肴。
仅回答布施。
按注释书中诸论师的方法先从四种角度解析布施。
一。 布施的相是舍弃。
二。 布施的「执行作用」是消灭对布施之物的执着;「成就作用」是获得无瑕的财富。
三、布施的现起是:不执着,即是在施者的心中感到从执着中解放出来;或者是知道布施有助于投生善道和获得财富,即是在想到布施的成果时,施者知道 布施将会使他投生至人间或天界和获得许多财富。
四、近因是拥有可布施之物。 若没有东西可布施,则不可能有布施的善行发生,而只是空想罢了。 因此布施之物是布施的近因。
应该避免什么布施。
用剩下不要、劣质与残坏的东西来布施是残施(ucchiha-dāna);用非剩下不要、非劣质与非残坏的东西来布施是非残施(anucchiha-dāna)
在无可避免的情形之下,不情愿与恼怒地布施。
不懂得因果法则而愚痴地布施。
由于害怕受到指责,或害怕投生恶道受苦,或害怕受者会伤害他而布施。
基于布施是自己祖先之传统的想法而布施。
布施后感到后悔。
布施时祈求获得世俗的快乐是奴隶施(dāsa-dāna)。 这种布施使施者成为贪图欲乐之奴隶;做这种布施只是在服侍主人,即是贪欲,以满足主人的欲望。 要享受感官的快乐,即享受色、声、香、味、触。 这种享受感官快乐的欲望即是贪欲。 在生命中的每一刻里,众生都在尝试满足贪欲,为贪欲提供所需,因此已成为它的奴隶不满意今生的生活,如果布施以确保来世生活富裕。 这种对来世的世俗欢乐含有强烈欲望的布施肯定是奴隶施。
生活中可以把物质的拥有权给别人,也可以舍弃对物质的拥有权。
布施应该翻译成施舍一是把拥有权(我所)施于人,一是舍离拥有权(我所)。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金刚经这一段是解释修行布施波罗蜜应该避免成为奴隶施。

4#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7 11:26:46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的理解是,不觉得自己在布施的布施。当我深刻的的认识到我帮你其实就是在帮自己的时候,我虽然干着在帮助你的事情,但是我不觉得我是在帮你。因为我在为自己而做,我不会期待你的回馈,因为有机会做这件事已经是对我最大的回馈。
对未来无期待于过去无悔恨于是无恐惧,才可能活在当下,而当下人是唯一可拥有的时刻。
5#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7 11:26:47 发帖IP地址来自
只管耕耘,莫问收获。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6#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7 11:26:48 发帖IP地址来自
经云:菩萨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所谓无相布施,并不是说你不执着外相就是布施了。如果你不住外相,那么这个“你”是不是相呢?
如果这个所谓的你也是相,又是谁不住呢?不分辨执着外相,却留下一个本是外相的你,这算什么无相布施呢?
更何况,外境外相现你眼前,你蒙眼不认就是不住相了。那么掐你一下你疼不疼呢?
布施布施的是心,外界的众生也好,所布施的财物法宝也好,都是因你的心而现的,将你的贪吝心,嗔恨心,喜爱心,获得心,恐惧心,种种心都布施出去,心从僵硬变得柔软,从寒冷变得温暖,从堆满垃圾变得越来越无挂,心空则相灭,相灭则无所住。
故菩萨布施乃在恒时,穿衣吃饭行住坐卧,皆在布施。
后人不解布施本义,都在相上用尽功夫,冲量结些善缘福报罢了,与佛所言的布施实在是沾不到半边儿。
——善知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36515
帖子:27303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