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芳华》中的刘峰那么惨?「奉献性」人格是否更容易被社会淘汰?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1024   2021-5-16 12:39   6031   5
最近看到很多讨论《芳华》中刘峰的文章,讨论为什么「乐于奉献」的刘峰会过得那么惨。这种现象和传统的「好人好报」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似乎现在大家开始反思「利己」和「利他」的边界在哪里。
那么,想请问社区的各位,从演化角度「好人真的会有好报」吗?「利己」和「利他」的边界在哪里?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6 12:39:46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觉得这和奉献不奉献关系不大,主要看爹和命。


刘峰在文工团是副连级,后来又在一线部队干了几年,在自卫反击战中也许提成了正连,当然也可能因为作战失误而没有提正。


80年代初,副连级退役后安排个地方国企、基层公务员、事业单位问题不大。


如果就在体制内这么干下去,像刘峰这样努力的人,考个电大、拿个在职文凭,中年时混个在职研究生,当个中层小领导,一辈子也算衣食无忧。


当然了,这里就体现出"命"的重要性,刘峰得祈祷自己没被分到行将就木的内陆三线军工企业或者那些在90年代会破产下岗的地方国企,最好是在电力石油银行电信等这些后来没有被私有化的领域。凭刘峰的干劲,中年时混到省公司小领导,退休时省会几套房应该没问题。


当然了,刘峰没有等到这一天就下海了。


片中刘峰下海跑运输送货的原因是媳妇嫌弃他在体制内收入太低。


90年代初的南方大城市出租车司机工资比北京部委的处级干部还高,大货车司机也是高收入阶层——也难怪刘峰的媳妇跟大货车司机跑了。



我的京剧老师也说,80年代时,他的许多同事同学都下海倒货做生意。他最后坚持了下来,终于熬成了国家一级演员。


刘峰在90年代初的海南当个送货员,收入应该不会比体制内低,但面临的风险也不小。片中那样的车子被没收是小事,更大的选择还在后头——比如有没有参与到那会儿海南的炒房大军?


也许刘峰看着自己老婆跑了,看着身边朋友炒房赚了大钱,于是在92-93年压上所有身家,再借高利贷,在海南买了套5千一平的房子,然后眼睁睁看着它崩盘到1千。





90年代初,疯狂的除了房子,还有股票,当时有一部很著名的电影叫《股疯》,讲述了上海开市初期让许多人爆发又让许多人赔光的故事。





当然了,刘峰也可能没有参与房子和股市的投机,一直老老实实的在海南拉货、做小生意、甚至做做导游,90年代一个月赚个一两千,比体制内的几百块强。到21世纪初期,估计也能有个十万存款 + 一套房了。


然而千算万算,命运还是给刘峰开了个大玩笑,如片中所说,2005年时,刘峰得了重病。


作为体制外小生意人的刘峰,可能都没给自己上医保,也许刘峰就是因为这场重病,自己十多年的十来万积蓄就赔了进去。刘峰也因此失去了2005年投入十多万首付买一套房,2017年变成几百万资产的大好机会。


当然了,不光是刘峰,其他人也受着命运的摆布。


比如片中那位军长女儿的军区副司令员二代老公,在92年时正在海南拿地,我们可以脑补一下这两口子在93年的惨状。


当然了,背景深厚的人,其抗风险能力也比刘峰这样的木匠儿子强得多。也许在93年泡沫破灭时,他们有能力和坏账切割,把烂账和烂尾楼甩给政府,自己拍拍屁股走人,换个地方重头再来。


再说那个刘峰的初恋情人,80年代初远嫁澳洲华侨,估计对方也没有很好的个人条件和物质条件,所以才到当时贫穷的祖国找媳妇。


30多年过去后,这位澳洲太太恐怕已经被上海老家的同龄同阶层好友们所碾压——毕竟她们是70年代末就能戴名表、出入国际酒店的阶层。


当儿时伙伴们现在在悉尼全款几百万澳币买独栋时,当自己也开始做奶粉保健品代购时,那么物质的一位上海小姐,其内心会是怎样一种体验。


当然了,他们的结局都比刘峰好太多。像刘峰这样的普通家庭出身,想要翻身的话:


一不能入错行,得精准的待在没有太大波动、不被下岗的行业。

二不能站错队,在单位里得跟对领导,忍气吞声几十年,最终混出个人样。

三不能乱跟风,楼疯、股疯、传销、气功、邪教等等一个别沾。

四不能生大病,在体制内nb单位还好,要是自己单干,一场大病一辈子就完了。



都说新一代年轻人没有赶上改革开放前三十年飞速增长的好时代,但真正在前三十年混出头的,许多时候也还是看爹和看命。


社会变化太快,分配方式和价值观几年一变,许多老实人会感到无所适从。


一些80年代初还红火的军工企业,随着裁军和削减军费,80年代末就干不下去了只能军转民。当90年代初军转民稍有成效时,其产品又被沿海新开的合资企业给碾压,90年代末只能破产清算大下岗。


上有老下有小,还得"我不下岗谁下岗"。


而由于下岗导致缺乏资本积累,在21世纪初开始的新一轮房产大潮中,他们和命好的人就拉开了数量级的差距。



刘峰不是个例,他的悲剧也不是奉献精神所造成的,而更多的在于他在那个变革巨大的时代,在命运的大潮里被抛到了谷底。


而那些浪尖上的弄潮儿们,他们往往能获得超出常人的信息、他们制定着游戏规则、他们有着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不会像千千万万个刘峰那样,命运的一两个玩笑就能将他们打倒。


看完电影后,我跟媳妇说: 有些咱们从小学到的,觉得人类社会理所应当的东西,比如其乐融融、幸幸福福、健健康康的走完一生,其实真的是一件很奢侈很昂贵的东西。对于普通人而言,一点点小小的变故就可能会打断这一进程,所以咱们一家人在一起,每一天的日子都要好好珍惜。
3#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6 12:39:47 发帖IP地址来自
放个烂好人没好报的纯数学小游戏。
The Evolution of Trust游戏规则特别简单。两个人一起做任务,
如果两个人都选择合作,各自得一分,
如果一个人选择合作,另外一个选择欺骗,选择欺骗的得3分,被欺骗的扣1分,
如果两个人都选择欺骗,那么两个人都不得分。

所以,如果两个人永远不合作,那么他们任何分数也得不到。但是如果你选择合作,就有扣分的风险。


这个游戏不是只玩一轮,你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策略,比如一个人骗过我一次以后,我就再也不和他合作了(grudger),或者他之前怎么对我,我就以牙还牙(copycat)。



当这样5个人在一起的时候,10轮比赛以后,以牙还牙的人拿了最高分,乐于奉献的只有29分。



但是现实世界不是这样的,不可能5种策略的人数一样多。
游戏里,可以加入适者生存模式。
有一群随机人群,淘汰掉失败者,然后复制赢家策略补充进人群。



假设游戏开始的时候,有烂好人(永远合作),大坏人(永远捣乱),以牙还牙。

3回合后,所有烂好人被淘汰。




从第四回合开始,大坏人开始内斗损失。以牙还牙队伍开始壮大。最后全世界都是以牙还牙。

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抱有更好的善意,假设人群中只有一个坏人和一个以牙还牙。



好人越多,坏人越容易得逞。很快坏人越来越多,最后又是坏人打跑好人,以牙还牙打跑坏人。



游戏里,还有各种修改任务,比如假设两个人都合作,每个人得到2分,总分4分,所以合作可以带来双赢。但是这不会改变结果,最佳策略还是以牙还牙和grudger(我只容忍你骗我一次,以后我就再也不相信你了)。


游戏的最后,可以修改不同配置,看结果。基本上烂好人都会很惨。



4#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6 12:39:48 发帖IP地址来自
刘峰确实如题主所说,是「奉献性」人格,是好人:
  • 食堂吃饭时,专挑没人愿意吃的煮破的饺子
  • 南方女战友不喜欢吃饺子,便给她煮挂面
  • 战友长途跋涉脚上起水泡,主动为其挑破
  • 战友让去北京顺带修个手表,因为手表太贵没人愿意修,他便自己钻研修好了
  • 主动请缨与被人排挤的何小萍搭档练舞
  • 拱手相让来之不易的大学进修机会
  • 为了给结婚的战友省钱,连夜为其打造了俩沙发


这些给他换来了连年「标兵」,他也被热情地称呼为「活雷锋」。
然而这并没有给他带来很好的结局。


鲁莽地表白、拥抱心仪的姑娘林丁丁,被撞见后,战友的第一反应是:「林丁丁,你竟敢腐蚀活雷锋!」
林姑娘听到这种言论,怕自己清白被毁,便主动告发刘峰,控诉其「耍流氓」。


接着便是天翻地覆的转变——
刘峰被下放到连队,送至前线。他在战争中一心寻死,以求洗刷冤屈。
失去右手后的他退伍到了海口,穷困潦倒地当上了小商贩,屡屡被城管刁难。


片中最令我难受的一幕是,刘峰被下放离开文工团的那天,除了同样被大家所孤立的何小萍,竟无人送行。瓢泼大雨中他渐渐远离,战友们的避之不及,似乎是对他平日善行的否定。


原著作者严歌苓说:「刘峰,就是过剩的善良。」
善良一旦泛滥,就会被当作懦弱,就会如同题主所说的,「被淘汰」,或者更通俗地说,就是「好人没好报」。


然而,「好人没好报」这个诅咒其实并不是必然,而是因为好人在做好事时会遇到三个大坑,也因此导致了三种常见的死法。只要能识别这三个大坑,其实「刘峰」们还是可以做个「有好报」的好人、避免「被淘汰」。


先说说「刘峰」们的三种常见的死法:

图/ 《无间道 2》[h1]死法1:累死[/h1][h1]资源有限需求无限[/h1]

雷锋叔叔有句名言:「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这句话揭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每个人遇到大小困难你都要帮,你只能活该累死。


而且,有限的不仅仅是时间资源(生命),还有其他资源,比如钱。


92 岁老人 Olive Cooke 是英国著名的慈善家。21 岁时,Olive 的丈夫战死沙场。此后 20 多年,老人坚持通过制作、售卖塑胶花,为皇家退伍军人协会筹款,从未间断。同时受其捐赠的还有 27 个慈善机构。


然而她的善行带来的并不是大家的厚待,而是一个月内超过 260 封的求助信和无数电话,其内容不是感谢,而是逼捐。


不善拒绝的 Olive 也因此陷入财政危机,患上了抑郁症。在准备邮寄给儿子的 250 英镑离奇失窃后,老人对社会的信任彻底崩溃,最终选择跳桥自杀。



图/ SWNS.com

老人曾坦言:「我已经付出太多了,然而我再也拿不出更多了。」


[h1]死法2:哭死[/h1][h1]真爱离你而去[/h1]

以前的一篇 文章 中我提到过,人际距离是分层的。

而你的朋友们之所以能感知到这种分层,全然取决于你对他们的区别对待。


有这么两个可以选的对象——
  • 对象A:对所有人都是 10 分的好,对你也一样。
  • 对象B:对其他人是 5 分的好,对你则是 8 分好。


理智上我们应该选 A,但现实中大多数人都选了 B。


作家姬霄说:「我们看金庸小说里哪一种人最不可爱,就是什么都想照顾,想同情,想爱的人,没有偏颇和喜恶的人最无聊了,郭靖没有杨康可爱,洪七没有黄药师可爱,令狐冲没有田伯光可爱,他们太讲公平,可我们来到世间爱人,就是为了得到不公平。」


刘峰对林丁丁很好,但他对大家也很好。这种好是一致的,没有任何分层。
所以林丁丁压根都没想过他会喜欢自己。刘峰表白她后她的话也便可以理解了:「谁都可以喜欢我,但活雷锋不可以!」


[h1]死法3:被骂死[/h1][h1]完美人设随时崩塌[/h1]

社区有道问题:「为什么好人成佛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而坏人只要放下屠刀就可以立地成佛?」
背后的道理很简单——期望管理。


好人做好事是「应该的」,坏人做好事就是「浪子回头金不换」。


电影里头有个小细节:
厨房的猪跑了,炊事班第一时间跑到餐厅大吼:「刘峰!猪跑了!快来帮忙!」
这不是刘峰的责任,可炊事班的战友却觉得让他帮忙这件事情一点违和感都没有。
刘峰却是说走就走,留下背后其他战友的一片笑声。


刘峰的「活雷锋」称号让他的种种善行都被当作「理所当然」。


你的人设给大家预设了对你的期望,只要你没有满足大家的期望,人设就会崩塌,只能任由大家口诛笔伐。


这也成了刘峰的直接「死因」:莽撞地「触碰」林丁丁这件事跟大家对他的期望相去甚远,所以大家对他的态度急转直下。


[h1]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打破「好人没好报」的诅咒,做一个结局幸福的好人呢?[/h1]

有三个原则我们应该恪守。


[h1]原则1:先利己再利他[/h1]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只有先「利己」才能「利他」。


就像在飞机上缺氧时会要求你先帮自己戴好氧气罩再帮同行有需要的人佩戴一样,如果你自己是泥菩萨自身难保,本身也没有余力对他人付出更多善意了。


我常提到的一个例子是买保险:很多朋友开始有钱了,首先想到的是给爸妈买保险。其实这并不明智——你一般是家里最挣钱的那个人,如果你出点小意外暂时没法工作了,整个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断了,爸妈的保费也没人继续交。


[h1]原则2:按角色分配资源[/h1]

你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期望,撇开时间、金钱等资源不够的问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其他人的需求会冲突。晚饭时间要陪客户自然就不能陪家里人,年底奖金花在爸妈身上自然就没办法跟老婆去旅游。


所以我们要建立自己的资源分配机制,并持续地贯彻这个机制,让你周边的人都可以理解。


在 Google 打工时,我的 mentor 东硕有一次给我们做时间管理的培训。
方法论的核心只有一个:梳理、定义你的所有角色,然后按角色分配时间。


举个例子,你的角色可以是:
  • 对于你的伴侣而言,你是「伴侣」
  • 对于你的小孩而言,你是「父亲」/「母亲」
  • 对于你的爸妈而言,你是「儿子」/「女儿」
  • 对于你的朋友而言,你是「朋友」
  • 对于你的同事而言,你是「同事」
  • 对于你的客户而言,你是「供应商」
  • ……


当你梳理好你在社会在家庭的所有身份后,你可以根据这些角色的相关方在你的人际距离中的分层,给不同身份分配相应权重:





示意,供参考然后按照这个权重去分配你的所有资源。
当然,除了时间,财务资源也可以用一样的方法论(不过权重可能会有所不同)。


而且你需要持续贯彻这个资源分配机制,让你身边的人都理解并接受。这个过程很重要,你是在设置你身边的人的预期——比如「我的价值观里,朋友比情侣重要」、「我觉得家人比工作重要」。


[h1]原则3:保持不完美[/h1]

完美人设的代价就是大众对你的容忍度几乎为零。
那么多偶像人设崩塌的案例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不过我可以再提一下之前在「如何靠“臭不要脸”和“自黑”来扭转刻板印」一文提到的一个小技巧——自黑


深谙此道的是明星杨幂,随时随地自黑。
比如她一直被黑脚臭,之前有段子手在圣诞前夕发了条微博:





随后杨幂发了条微博,顺带回复了任泉的调侃:







接着,大家纷纷路转粉。
这其实是心理学里头的出丑效应(Pratfall Effect,也叫瑕不掩瑜效应)。指的是精明的人犯了个小错误或者有个小缺点,反而会提高自身魅力(Aronson, 1966)。


要牢记:你是人,不是神,不要给人距离感,要接受你的不完美。
所以在所有超级英雄电影里面,我最喜欢的是 DC 的《守望者》(Watchmen),有暴力倾向的罗夏,强奸犯、战场屠夫的笑匠,为了和平不惜牺牲数百万普通民众的法老王…他们的不完美让他们有血有肉,让我觉得他们也只是「普通人」。



图/ 《守望者》最后例行来个图总结一下:



好人难做,但只要有方式方法正确,我们还是可以享受做好事的福报的。


参考材料/推荐阅读
[1] Dailymail. Were charities SHARING tragicOlive's number with each other? Grandson of kind-hearted poppy seller who wasdriven to her death by cold calls claims her details may have been passedaround [R/OL] (2015-05-14)[2017-12-29].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3081294/Britain-s-oldest-poppy-seller-dead-Avon-Gorge-aged-92.html
[2] E. Aronson; B. Willerman; J. Floyd. . 1966
题图/ 《芳华》


作者肖璟,写过畅销书,创过几次业。理财教育者,曾供职于麦肯锡金融机构组,也曾在Google打过工。Linkedin、36氪、南方周末等一线媒体专栏作家。


社区专栏原文/ 《芳华》:佛系好人三种常见的死法
公众号/ imjietizhe
5#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6 12:39:49 发帖IP地址来自
“先度己,再度人”可能是我个人的准则吧。

社区上找我借钱的私信很多(我也不知道他们是什么脑回路觉得我会借钱出来),我一般让他们先看看我曾经的答案,以示对借钱这事儿表示慎重和对我表示基本的尊重。

-------

台词中有一句话:

“也许人人都需要刘峰,然而大家好像都不愿意跟他一起生活”。

扩张猜测一下:

“用得着刘峰的时候,就用一下;用不着的时候,就可以说再见了。”

刘峰离开文工团,大家并没有感觉到异常的缺憾,继续日复一日重复着机械的生活。

还有一句台词:

“然而刘峰是幸运的,他有爱他何小萍,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刘峰,是没有这样幸运的。”

是的,现实中的很多奉献型人格的人被所有人看成傻子,没有何小萍的陪伴。
-------

刘峰是学雷锋的标兵,去北京开会,会义务帮文工团的同志们带东西。

有人给他报酬吗?

没有,大家觉得这是刘峰应该做的分内之事儿。

帽子戴高了,不容易取下来,不见得是好事儿,条条款款太多。

单身同事结婚,他自己花三十几元打一把沙发,嘴里念叨着:

“他农村出来的,三十好几了,不好讨媳妇儿,我帮他打一把沙发。”

这三十几元,谁来买单呢?

刘峰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上大学的机会,读完了就可以当个干事,但是他却坚定地认为:

另外一个人比他更需要上大学的机会。

而另一个人,并没有在未来的日子里对他感恩戴德。

刘峰,是一个道德标杆式的悲情人物,战争中英勇负伤,成了残疾,妻子不会考虑到他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高光表现,妻子嫌他挣不了钱,跟货车司机跑了。

后来,还得了重病,多亏有何小萍。

-------

他的转折,来自于对心爱的女人耍流氓。

在我看来,那个动作,不算是猥亵,但在那个时代,老实人刘峰,百口难辩。

他不精于算计,他习惯于沉默寡言,少说多做。

他的确有奉献型人格的影子,以满足他人需求为第一位,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二位。

最诡异的是:

奉献惯了,他没有索取的资格,你刘峰想谈恋爱,就不是圣人了,就是耍流氓了,荒谬绝伦。

我不评判这种价值观的优劣,只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谈谈我对电影中刘峰宿命的看法。


-------

时代风云突变,改革浪潮来临。

英勇负伤致残的战斗英雄,在三亚街头,依然被混混起家的联防吃拿卡要。

讽刺吗?

见多了,并不荒诞。

刘峰不爱求人,习惯了别人有求于他。

那个官二代女的帮他给了钱,他一直记着要还钱,那一千多元,在90年代,不算是小数目啊。但是对于主动帮他缴纳罚款的那个女人来说,这一千多元,可以算作是“战友情”的纪念。

生活中,有些人的原则性很强,不拿任何人一分一毫,当作个人的准则。

我老大用了宋思明的一句话教育我:

关系关系,要常走动,才能搭上联系,一来二往,也就熟了,不必分得那么清。

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就用不着为了内心的准则去打肿脸充胖子了。

当然,前提是别人愿意给你花钱,而不是道德绑架。

------

我认识一个人,我对他很冷,一般不搭理他,他找我,我也是爱理不理的,突然有一天,我很热情,他觉得我对他真好。

我也认识另一个人,对他很是热情,也常常帮助他,突然有一天,我忙起来了,不理他了,他说我变了,对他不好,要跟我绝交。

丛飞,大家都熟悉吧?

他也是奉献型人格,结局的确让我心寒。

本来他这样崇高的人,应该有更高的归宿的,哪知道天意竟然如此残酷。

-------

客观地说,奉献型人格是很难在社会上出人头地的。

公务员虽说是人民公仆,但是人家也收税了,也拿了工资不是?

他们在自己拿工资的时候,力所能及地帮助更多的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是应该的。

社会上的奉献型人格,没人发工资的。

我帮助人有个原则:

我帮了,不求回报。

据我个人统计,我帮过的人,回过头来感谢我的,百分之五十左右吧,一半一半。

你不能期待每个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不靠谱的,现实的利益很靠谱。

两个人让你做事,一个人让你打一把沙发给你一千元,另一个人说;

“哥哥,谢谢你啊,未来我会报答你。”

你选哪个?

我先一千元。

-------

但是从主观上来说,有的人即便是如此,他觉得自己很幸福,是否病态我不知道,他的诉求是:

用个人身上尽可能的光,照亮社会中的黑暗。

他们的追求是高尚的,是脱离低级趣味的,但是也是注定被这个时代淘汰的。

他们一般不留存于主流社会之中,一般呢,是这么发现他们的: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某某某坚持”

我看过很多遍感动中国的直播,当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但是我现在能记住名字的,也就那几个顶尖的科学家,钱伟长先生,不知道你们会记得那些普通人吗?

奉献型人格,一般高光闪现在新闻媒体中,我们看了,感动了,也就忘了。

真正在当代社会中冲锋陷阵,吸引人们关注的是:

有权力的,有钱的,能让你有钱的,有名的,有巨大价值的一些人。

马云和马化腾都做慈善,都捐几百亿,他们这么做的前提是:

物质极大富足,追求精神上、名誉上的满足。

-------

我也认识奉献型人格的人,我的态度是:

也许那是他们想要的人生吧,主观上他们幸福了,也就好了,希望他们长命百岁,我做不到这种人,但是不会居高临下觉得自己很聪明,他们很傻,反而会崇敬。

崇敬归崇敬,生意归生意,生活归生活,诚如那些文工团的年轻战士,如果我要一起生活的人是舍己为人、先度人,再度己的话,我说老实话,这样的生活质量很差,我不高尚,也不纯粹,所以我不会愿意的。

-------

好人好报本就是一种唯心主义价值观,是激励更多人做好事,是让做好事的人得到心理安慰的话语。

我的经验是:

做了好事儿,不要奢望回报。

回报来了,是你幸运;
如果不来,这很正常。

人性很复杂,也跟你们遇到的人有关。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但是可以问问自己的钱包,也问问自己开不开心吧。

奉献型人格会不会过得好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坚持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原则,人这一生就不会太差。

有人问过我是好人还是坏人,我说:

“我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我是想让自己过得更好,但是尽可能不伤害别人的人,付出相应劳动,索取相应报酬,拿一分钱,办一份事儿,你觉得我是好人还是坏人?”

晚安.

最近迷恋的黄轩镇楼.

6#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6 12:39:50 发帖IP地址来自
在我看来,刘峰人设崩塌以及其凄苦的生活,不是他自己性格上善良、乐于做人的原因,本质上是被当时社会舆论裹挟,不得不维护他“圣人”一面的必然。这不是他一厢情愿的选择,而是在其社会背景下的无奈。

刘峰这种一心为公,从不为己的日常行为,本身是一种病态。这种思想是在当时社会的背景下,被社会舆论塑造出来的。这种舆论的能量,已经成为刘峰行动和思想的枷锁,以至于让他一直压抑作为一个正常年轻人所需要的爱情。所以,本质上来说,刘峰在剧中的人设,是他被舆论绑架后的必然行为,是一种“病态”的奉献。

我们的社会需要好人好事,也需要奉献精神。但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谨记一句话:“过犹不及”。像电影中刘峰这样的人物,已经进入到所谓奉献的“病态”状态。他从来不把自己的需要放在首位,所有的一切都以集体或者他人的需要为先。所以在电影中,大家都把刘峰当成圣人,而不看成一个和大家一样的“普通人”。普通人可以谈恋爱,可以倾诉爱情,但圣人不行,圣人只能一心为公,不能有半点私欲,否则就会让人“感到恶心”。

从某种程度来说,刘峰是一个受害者,他是一个善良的青年,但却没有学会如何“自私”,只是知道一味“奉献”。所以当他第一次为了自己而向倾慕的女生表白时,几乎把女孩子吓坏了。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一个行为也立刻让自己服务多年的集体所唾弃,因为“圣人”竟然变坏了,这是一种信仰的崩塌,是所有人都不能接受的,这样的“圣人”必须被打倒,必须被清除。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应该要学会爱护自己,然后再学习爱护他人。我们应该要为社会做出奉献,但前提是拥有我们自己必要的生活和空间。比如:献血是一项很有意义和必要的奉献,我本人上周到上海后想去献血捐骨髓,当时被血站阿姨制止了,你没有好好把自己身体养好,一心想就想着奉献,对你对他人都是不利。我们的社会是由一个一个的个体组成的,先保证个体自身的健康和幸福,再在自身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尽量的帮助他人,这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所需要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36515
帖子:27303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