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蕴和识蕴的区别是什么?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1024   2021-5-15 08:51   15832   6
这两个有什么区别?看了许多定义,还没懂,都昏头了。
分享到 :
0 人收藏

6 个回复

倒序浏览
推荐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5 08:51:23 发帖IP地址来自
没辣么复杂,识蕴是意识存在之因,我们能认知到的只有果即意识本身,就像我们没法看到自己的眼睛,只能通过看到这一事实推导出有视觉这么一个东西存在。
至于想蕴,众所周知【想】的堆积会产生记忆,反过来去思考哪种行为会产生记忆的延续,就是所谓的想蕴了。话虽如此当你真的尝试去体会认知这种行为时,自然会发现“感受”总是相伴而行根本没法轻易隔离开来,五蕴间的作用绝不是单纯的叠合在一起,而是自始至终都相互交错、相互影响,在根本上又互不共溶,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一般说的xx心(嗔心,快乐的心,色界心),无论是着重描述“感受”、“心境”或是其他什么,本质上都是对于五蕴在某个状态下的总体概述。说实话在实修有成之前,这类问题真没必要刨根究底(偏的太过另算....),基本上任何具体的、能被常识理解的行为均是五蕴聚合物,在缺少如实观察的手段时注定要被众名色法现象迷惑在其中,即使是正确的知见也只能作为没有色彩的信息被存储,连切实的记忆都成为不了。
不过除了把四念住修到一定程度外,其实也存在着非常简单的观测方法(迫真)。无色定直面意识本质,空无边处之上由于已不再有色法存在,要想进一步往深处探索就只能将支撑意识基础的想与受进行精(xue)微(jian)化处理,某种意义上说“识无边”与“无所有”其实就是从“空无边”这个我们认知中完整的意识至“非想非非想”的过渡,这个过程见多了连猴子也能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
3#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5 08:51:24 发帖IP地址来自
根、尘和合生识,根、尘、识三事和合生触,触生受、想、思。
举个简单的例子,眼识识别到色彩,而想蕴对所看到的色彩进行认知、辨别,例如辨别所看到的色彩为“黄色”、“蓝色”等。
引用一段《念住,通往证悟的直接之道》关于五蕴的解说:
“以下提出一个实例,以说明五蕴。例如: 在目前的阅读过程中,「识 」透过眼,这身体感官的门,去觉知每一个字。「想 」理解了每个字的涵义。而「诸受 」是造成情绪的原因,无论阅读者,对于这特定的资讯片段,产生正面的、负面的或中性的感受。由于「行 」﹝意志﹞的作用,阅读者或继续阅读;或停止阅读以深入思索其中的一段文字;或甚至参阅注脚。”
-------------
详细可以参阅《念住,通往证悟的直接之道》第十章
下载链接:http://pan.baidu.com/s/1hqhhp1U
4#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5 08:51:25 发帖IP地址来自
以我多年的经验观察,题主不仅仅是想问想蕴和识蕴的区别,可能连带色蕴、受蕴、行蕴,也应该有模糊和不清楚的地方。


五蕴:色、受、想、行、识蕴,各有自相和共相。
所谓自相,就是独有的以区别于其他的特征。譬如色以变碍为自相。受以领纳为自相。
所谓的共相,就是诸蕴共有的特征。诸蕴都有:无常、苦、空、无我这四个共相。


下面重点说一说五蕴的自相。
宣说的角度有两个,一个是五蕴的定义,一个是定义本身所指向的外延,方便在实际操作中落地。
1、色蕴,以变碍为自相。
1.1色,又分为眼所对色、耳所对色、鼻所对色、舌所对色、身所对色。五根所对,皆名为色。(吐糟一下那些把「色」解释成「物质」者)。以上诸色,皆以「变碍」为共相。先举圣教。
《大乘五蘊論》卷1:云何為色?謂眼境界……云何為聲?謂耳境界……云何為香?謂鼻境界……云何為味?謂舌境界……云何為所觸一分?謂身境界,……云何名為無表色等?謂有表業及三摩地所生色等,無見無對。」
什么叫做「色」呢?说地水火风四大可能有些人无法理解,换个说法即:令诸根有所对有碍者。
比如说眼前的「手机」,能令眼有所对,若无此「手机」,眼应该无缘见的对象。此时,凡是能令眼有所触对、对于眼来说有碍者,皆名为色。
其他诸根也是。
所以,对面的张大婶刘大妈王尼玛山河大地日月星城等,皆是眼所对,乃是「我的眼所对」,乃我自己的色蕴。
低头看见的大腿,也是眼所对。和对面的墙壁应无差别才是。由于对于大腿有执受,所以在大腿那里生起了不平等见,取眼所见、身所对等法,以爱为集,见那一团一聚是「身」,生有身的邪执取。
另外,对于眼来说,眼前正对的,才是色。不是正对的不名为色。
比如说,身后的墙壁是色吗?
身后的墙壁是色吗?
身后的墙壁是色吗?
呃,对不起,那不是色。不满足于「眼所对」的定义,「身后的墙壁」是因为眼缘色后所引生的「想」,摄属于「想蕴」,而不是「色蕴」。同理,远在千里之外的老父亲也是「想」,而非色。
在这里,有灰常灰常多的人会误会「色」的定义的边界。


2、受,以领纳为自相。
受,以「领纳」为自相。本质上说,它就是我们体验到的「领纳之心」。
对于「受」的领会,不同阶段的练习在各自层面会有不同的理解。对于初学来说,我们说「受」就是你体验到的酸麻胀痛痒、漂亮美丽恶心等等。
如果在密集的禅修阶段,你将体验到的是:酸麻胀痛其实色,还有一个领纳酸麻胀痛痒之心,那个心就是「受」。
再进一步练习的人会发现体会的不是「受」(或者说不仅仅是),受后面紧跟着爱和欲,也一并被当成了「受」在体验。那如何来理解和体验这个「欲」并从中领会「受」的内涵呢?
《大乘五蘊論》卷1:云何受蘊?謂三領納:一、苦(领纳),二、樂(领纳),三、不苦不樂(领纳)。樂(受),謂滅時有和合欲;苦(受),謂生時有乖離欲;不苦不樂(受),謂無二欲。
譬如乐受,当领纳心出现以后,乐着其生而不乐见其灭,这就是乐受。比如说躺在温暖的洗澡盆里,对于这种这种领纳我们是比较乐于见到并愿意它持续的出现(长时间躺在洗澡盆里),而不乐见灭去(从洗澡盆里出来)。
譬如苦受,当法刹那出现以后,乐着其灭(或者说意欲乖离)而不乐见其生,这就是苦受。比如说手被开水烫了,于是迅速的甩手,这个动作体现出来的就是对于「疼」这个领纳心的出现不乐见,而对于「疼」的灭去则乐见。
什么是不苦不乐受呢?对于法的生灭,无欲相随。比如说看见地上的一块普通的石头,在眼相应的层面,即无厌离,也无贪着,此时的心境就是「舍」。
由此,不同的人在不同阶段体验深浅不同,针对各个阶段的人,引导他练习直观是主要的目的,而不是为了以体验到某种境界为目的。
另外,受,结合六识来说,有六种受,即眼相应受、耳相应受、鼻相应受、舌相应受、身相应受、意相应受。又,结合苦、乐、舍三种受来说,又开六种受为十八种受。在实际观察的时候,可以随个人情况开合。


3、想蕴。
终于说到题主关心的议题。
《大乘五蘊論》卷1:「云何想蘊?謂於境界,取種種相。」
想,以「取相」为自相。看了其他几个答案,都是背书。最后的结果是看了以后还是无法在实际操作层面理解如何是「想」。
为了弄清楚什么叫做「取相」,在下试着从「不能取相」这个角度来解释,以方便理解什么是取相。


先看下面的图片,请问黑色的小点,到底在什么地方?能确定吗?



再看下面的图片,先从上往下看,然后从下往上看,请问你能看出来柱子是圆形的,还是方形的?能确定吗?





下面的这个三角形,是立着放的,还是平放的,能确定吗?





下面的这些人,谁在上面,谁在下面?



看完上面的几幅图,想必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总有那么一个地方,无法「确定」下来。而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就是活在无数个确定当中的,只是这个确定太多、太普遍、太密集、太迅速,反而不太容易去体会。由此,借助上面的几个无法确定的例子,去体会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如何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着各种确定的。
界定完无法取相的边界,再来看想蕴的定义:
想,以取相为自相。取相的结果就是能够获得决定,并能安立种种名言。
什么叫做「相」呢?长短方圆、青黄赤白、大小远近、高矮胖瘦、声音大小粗细美妙难听、味道好闻难闻好吃难吃、难过悲伤忧愁兴奋激动幸福等等,这些统统都是「相」。建立这种种「相」的心行,就是「想蕴」。
又如下面这个图,哪根横线长一些?





看到这个图后,心识开始活动,然后「确定」,最后得出上面一根更长的结论。从心开始活动,直到获得确定,这中间的整个过程,就是想蕴。这个过程很快,并且到处都是,睁开眼,映入眼帘的一切法,刹那间就获得了决定,由此体会想蕴,需要特别投入,也更需要细致入微的体验能力。
下面再结合取相成功和取相不成功的例子来说明「想蕴」的取相及获得决定的过程。
场景:黑夜里,伸手不见五指,对面隐约可见有什么东西在动。
在这里,「对面」、「黑夜」、「有东西」、「运动着的」,这些就是想蕴于境界上所构了出来的决定之相,而对于无法获得决定的,比如说是人是狗,就无法取相,也无法施设安立相应的名言(比如说无法说出那是「人」还是「狗」)。
举这个例子想说明
第一,什么是取相。
第二,什么是不能取相。
第三,刹那间,有大量的取相。
第四、无法取相的同时,伴随着大量的确定取相。乃至「无法确定」本身也是一种所取之相。
所谓的广大,体现在一切见闻觉知之境,凡是有心得决定相,无不是想蕴。睁开眼睛,这是板凳,那是椅子,这是墙壁,那是马路,红橙黄绿,车水马龙,酸麻胀痛,开心快乐安详等等,一切一切,无不是想蕴所取之相。若体会深切,乃至所谓的「色」、「受」等,也只是色之想,受之想而已。
所谓深细,乃至只是针尖,对于这么小的东西之取相,也是无穷无尽,描述起来也是不可能停止的。比如说针尖的颜色、形状、大小、色泽、光洁度、观察的角度等等细节,无不是想各种取相、构了之结果。所以,任意一法,我们所领受到的相状,都是想蕴的结果。
另外,上面比较横线长短的例子还说明一个问题,想蕴最后所取之相,不一定是正确的。比如说,夜晚走夜路,由于光线昏暗,见到草绳以为蛇,这里虽然取了相,但非正确的取相。如上这个箭头,虽然确定上面的那个横线较长,可是当拿出一根尺子去量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是一样长。由此,我们很多时候的取相分别,并不是如理的。而五蕴观的目标,主要改造的也是在于想蕴这里。即让想蕴取相分别的时候,如理取相。
所以相蕴的行相非常广大、深细,遍一切处,实乃操作精髓处,实证紧要门。
4、行蕴。
行蕴,以造作为自相。(除了受蕴、想蕴所摄的法,)凡一切「变化」、「运动」的「色心」均可以标记为「行蕴」。(换个角度说,其实受、想等,也为行蕴所摄。所以观察到一定阶段会悟入「五蕴皆无定相」,从此五蕴的定义任意开合而不相妨碍)
行蕴比较简单,略而不说。


5、识蕴。
最后说最容易体会,也是最难体会的识蕴。
识蕴,有两种定义。
第一,凡是上面色、受、想、行四蕴所不摄的一切法,皆是识蕴。
第二,所谓识,以「了别」为自相。眼耳鼻舌身意识相应的了别的蕴集,叫做识蕴。
什么叫做「了别」呢?了,知道。别,差别。了别,知道差别的心行,就是识。
(未完待续)
5#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5 08:51:26 发帖IP地址来自
想的定义是于境取相为性,安立名言为业。通俗的讲,想就是直观的感知能力,对形象的识别能力就是想蕴,比如看到红色知道是红色,闻到香味知道是香味,这叫想。识的定义是了别,也就是指识别能力,所以识是一个概括的说法,因为识别能力分很多方面,比如对形象的识别,这就是想蕴了,对苦乐的识别就是受蕴,所以识蕴是对受想行三蕴的一种概括,称为了别,它和想蕴的关系用现代话讲,就是一个概括,一个具体,识代表识别,而想就是对一切形象的识别,用佛教的术语,识为心王,想为心所,心王和心所永远不会独立分开,两者是相应的关系。
6#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5 08:51:27 发帖IP地址来自
想为入,识为出。
凝神入思为想,这个动作只有入,不出,一旦有了出的概念,就是识。识性上有分别的能力,所以,有情众生又称为含识。三界中,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还没有出离识性的范围。不过在那里,识性是不动的,意思是不分别,而不是空性中的不起分别。所以说,要想出离三界六道,这五蕴六尘都要看破,如若不然,又成了轮回的种子。
7#
制感111111  1级新秀 | 2022-12-8 21:22:49 (来自手机浏览器) 发帖IP地址来自 中国
有关回应 发表于 2021-5-15 08:51
以我多年的经验观察,题主不仅仅是想问想蕴和识蕴的区别,可能连带色蕴、受蕴、行蕴,也应该有模糊和不清楚 ...

你好  请问这篇段落出自哪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36515
帖子:27303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