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武汉从来没有做过大一统朝代的首都,甚至没有出过东晋这种占据半壁江山的像样的割据政权?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1024   2021-5-14 22:33   6576   5
感觉武汉的地理位置很优越,在长江和其最大支流汉水的交汇处,历史上一般这样的地方都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很诡异的是武汉不仅没有出过大一统的朝代,甚至没有出过像点样的割据政权。这是为什么?
有人说武汉无险可守,但是同样无险可守的开封(武汉好歹还有长江天堑)却是古都。而且和南京杭州比起来,似乎武汉的位置要更好,但是古代武汉的重要性却远不如后两者。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不如襄阳,多少大战发生在襄阳。但是谁能马上想到古代武汉发生过什么重要的事件。
相关问题武汉在历史上为什么没能成为一个国家的首都? - 社区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2:33:06 发帖IP地址来自
太长不看版:拉到最后吧,贼长,在尾巴上——没准一拉,就……
  • 在昨天写完那个大内斗省“(江)苏联”后,很快就被人发了一个这个问题——我一看也挺应景,那就把这个也写了吧——
[h1]1,古都三角,何为中原[/h1]在前一个回答中,我曾提到过这个“首都三角”问题,那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特点的三个都城“西安、北京、南京”正好再大地上围成了这么一个三角形——而且几乎是等边的——

图 中国最著名的三个古都围成的三角。你会发现,中国历史上所有统一王朝的都城,甚至南北朝的分立,如邺城、洛阳、开封等等,也都未曾出过这个三角形的范围内。(平城大同和临安杭州这两个奇葩的问题已经在评论区说了,这里就不解释了。)
那么这个三角里,到底有着什么奇葩的魔力呢?
其实在之前的内容我也说过,如果你到过黄河,无论上游下游,可能都会大失所望——因为狭窄的河道、满满的泥沙,让你难以相信它是一个从古到今都无数被提及,甚至成为中国人“灵魂”的母亲河。

图 相对很宽的黄河下游也不及长江的一些支流。那么这位黄河大神何德何能呢?我们上一张图大家应该就会明白了——

图 黄河历史河道。发现一个啥问题没——那就是黄河这条河,历史上从来就不是“一条河”——它最北侧的入海口曾到达如今北京、天津一带——最南边入海口曾到达如今江苏的淮河——也就是说,除了突兀的山东泰山地区——在中国低矮的东侧,从来就没人能约束的了这位母亲
黄河不仅滋润了东方的大平原区,也让自己的泥沙不停地“赠送”给我们土地,从先秦到今天,无论南北,海岸线都向后推进了100公里有余。
虽然如今,黄河已经基本稳定在古代“济水”一带的河道,但在黄河南北的“淮河流域”、“海河流域”,仍是母亲河的“双小弟”,共同诉说着“黄淮海平原”——这一中国最大的农耕区——而这一切,正好被约束于这一神奇的三角地带——

图 三角区域中的三角平原地带“黄淮海平原”。那么黄河的泥沙是哪里带来的呢?进入到黄河中上游阶段,你会发现黄河的道路变得固定,不仅不像个后妈乱打人,还十分包容,有如渭河、汾河这样的河流投怀送抱——这就是黄河的上游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带——大部分的黄河所携带的泥沙,都是从此而来。
所以,比起水患不定的下游,这个看似干旱的高台,却塑造了比比皆是的上古文明,同样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图 黄河中上游和中下游的对比。黄河流域独特的“阴阳互补”——共同组成了传统意义的“中原”,或者说“北方”——如果我们以“黄河南北”+“黄土高原东西”画成一个坐标轴,它则正好形成了“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四个区域——

图 北方坐标轴。这个坐标轴的原点,也是那个三角形的正中,正是著名商代的殷墟所在处——河南安阳河北邯郸一带,是实实在在的文明龙兴之地,而山东、山西、河南、河北这四个名字,直到如今仍然是中国北方四个大省的名称——也是后来已经经济重心南移后的中国,仍然保持的人口的高密度区。

图 中国人口密度。可以看出,我们的这个“古都三角”内部,正好也是中国人口分布密度最高的片区,这也正是所谓“黄河文明”——这个中国文明摇篮的本质,更是中国上古三代的主体疆域。
当然,这一部分也是想告诉大家整个文章的核心,那就是——“水”塑造一切
  • 不过到了这里,肯定也会有人产生疑问,那就是大多数时候,为啥定都不定在三角中心呢?这个问题,我们在说完湖北的问题后,在文末大家自然会迅速解开。
首先,我们会看到——上面的三个古都中,“南京”是唯一的一个江南城市,但我在前一个问题里也说了——南京虽是江南,但位置其实非常靠北,和河南信阳平行——比起河南的驻马店也南不了多少——它正是长江入海的最后阶段中,长江向北方拐过去的一个大弯形成的长江下游三角洲

图 南京所在位置,同比河南的驻马店、信阳。所以,自南京以下的区域,很早也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独特的长三角—太湖文明,从古老的河姆渡到著名的“良渚文明”,皆源于此处,他们的血缘、语言可能都不同于中原华夏,但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而且也作为农耕民的本质——等到了西周时期——这里产生的吴、越两国,很快就被中原文化同化掉,纳入“中华”范围内。
然而在上图中,如果溯长江游而上,你会发现,长江会经过了一个肉眼可见的“大峡谷”,在地质学上,这里叫做“郯庐断裂带”——

图 郯庐断裂带(其实在地质学上它一直延伸到山东,只不过北边被黄淮海泥沙给“填平”了)。至此你就会发现,长江流域完全不同于黄河流域,它是在多山的中国南方的各个“夹缝”中求生存,以至于径流量远大于黄河的它,却被约束的服服帖帖。
不过,在往上游走,一个意外出现了——因为你即将进入到一片广阔的盆地——这正是我们这次的主角——湖北省一带——

图 湖北省位置。当你注意到湖北省后,再看一下这个“古都三角”你就会发现——我去?为啥我大湖北被巧妙的避开了?
[h1]2,火神后裔,筚路蓝缕[/h1]我们先来看一下湖北省所在区域的特点——

图 湖北省周边山脉。可以看出,整个湖北省是一个典型的“一圈是山、中间盆地”的地形,不过比起我们一会要说的四川那种纯粹的大盆,湖北省所在之处更像是一个破盆,一个“四处漏水”的破盆——
我们在图中可以看到,在湖北东北处,横亘着桐柏山、大别山两条山脉,这里是淮河水系的发源地,也是李云龙编筐的地方。
这一条山脉地带,让古都三角的黄淮海地带,在此则彻底画上一个句号——所以你能看出,这一山系基本和古都三角的底边是平行的。
然而正是这个山系西北侧“漏水”的一个缺口,彻底改变了大山另一侧“化外之地”的历史。
要不是这些年清华收到的一批古老先秦竹简的整理(《清华简》),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这样一个上古的创业传奇——
鬻()熊,中原氏族“芈姓”部落人,此部落号称“火神祝融之后”,但事实上,芈姓部落可能是一个以观察天文星象擅长的部族,据说主要通过观察“大火星”(心宿二,天蝎座α星)来预测吉凶的巫师世家,古称“火正”
  • 中国有个成语,叫“七月流火”,这可说的不是夏天热,恰恰相反,是指的天蝎座大火星向西行走,天要转冷的含义。
所以你看,“火神山”这么一看,不就浪漫了嘛,不过要知道,这时候的他们家,还和湖北半毛钱关系都没。
在商朝末年,鬻熊曾投靠西方周部落的老大“昌”,成为周王昌的老师,得以被器重。从此,鬻熊的后代,则以“熊”为氏,号称“芈姓熊氏”。
然而,就在鬻熊的儿子熊丽出生时,他心爱的老婆妣厉难产,最终剖腹死掉以换取后代的存活——妣厉死后,巫师用荆条(原本为“楚条”,楚、荆同意)包裹其腹并下葬。
至此,芈姓家族,开始以“楚(荆)”作为自己的部落名,为了纪念自己这一伟大的母亲。
熊丽以及儿子熊狂时代,周王发终于彻底战胜商朝,问鼎中原。本居于河南的楚人知道,平原的好地方都是人家姬家人的,肯定轮不到自己,于是开始逐渐迁徙到豫西南山区(伏牛山)——也就是在此时,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曾因避祸曾逃亡楚人处,被好生招待,攒了一大波人品。
  • 注:周王发就是“姬发”,但先秦不这么叫,周公旦你不能叫他“姬旦”不是?
果然,不久周王发早逝,儿子周成王继位,强大的周公旦辅政,此时楚人首领已经是鬻熊的孙子熊绎了,他终于得偿所愿的被封为诸侯——但是地方和大小都十分可怜——
  • 丹阳之地的“子男之田”。
那么这个“丹阳”是哪里呢?我相信这时候会有江苏人说,我知道,就是我们那边的丹阳吧!
emm,不是——

图 丹水以及“丹阳”(图内红圈以及红点)。其实,这个丹水就是如今河南湖北交界的“丹江”(你一定听过“丹江口水库”),而这个丹阳,乃是河南省南阳市的一个县——淅川县

图 楚国国宝云纹铜禁,河南南阳淅川县出土,现保存于郑州的河南博物院。所以说,刚建国的“楚国”,不过是在如今河南的一个县,地盘十分狭小——清华简《楚居》记载——熊绎建国后为了纪念自己的火神祖宗以及难产太奶,建造了一个小小的祠堂,但却连用来祭祀的贡品都没有——只能从隔壁的鄀国偷了一头小牛犊子,做贼心虚连夜宰杀。
就这样的一个可怜国,却在熊绎的努力下,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模式——中原河南既然混不下去了,我干嘛不向南寻找希望呢?
  • 其实,正是这个丹水一带,成为了中原进入“湖北”大地的一个“缺口”。
丹水只不过是一条小河,但丹阳最终汇入的却是一条大河——古人称之为“汉水”,当时人认为天地互联,各有“分野”,这条叫做汉水的大河,乃是和上天的银河同属映射,所以银河也被称为“星汉”。

图 丹水和汉水以及长江的关系。汉水,起源于秦岭南麓的一个小盆地,也就是如今的陕西汉中(宁强县,约瑟翰庞麦郎的故乡)——它一路披荆斩棘,跑到河南和丹水汇合后,开始向南奔向长江。
我们的小熊,据说沿着汉水,乘坐破车、身穿被荆棘刺破的衣服跋山涉水,开始默默扩展地盘——这也就是史书中所谓——“筚路蓝缕,以事天子”
但是,虽说是“以事天子”,楚人可有着自己的算盘——在楚国几代人的努力下,他们不惜化身“蛮夷国度”,开始攻伐同化汉水沿岸的百濮诸民族(可能是孟—高棉人,和柬埔寨、越南人同源),芈姓部落遍地开花。
——周朝开始慌了神,他开始把自己在山西汾河一带的封国“随”、“唐”、“应”、“鄂”等地贵族,迁往汉水一带建立兄弟国,号称“汉阳诸姬”,不知道你还以为是形容武汉的某片洗头房。
这回你也会发现,这正是如今湖北的襄阳(古称唐城)、随州、应城(孝感)、鄂州等地的前身,都是山西的古地名
总之,在西周时期,凭借周天子的实力还能压住野心不断膨胀的楚国。但等到西周末代,周都镐京被犬戎等攻克,周平王迁都东部的洛邑(洛阳)后——所谓的“周天子”开始被中原强权郑国欺负,最终沦为自己分封的诸侯手里的吉祥物时,楚国的机会终于来了——乱世春秋拉开帷幕。
春秋时期,东部的姜姓齐国在齐桓公带领下吆五喝六,天天要当老大,楚国一直认怂闷声大发财。私下里却不断吞并汉水的姬姓封国,最终让自己形成了一个“汉水王国”

图 楚国从丹阳开始沿汉水流域的扩张。所有诸侯中,比较惨的其实是这个鄂国,你看上图我给标了1、2。因为这国本在山西临汾一带,一支被迁到南阳—襄阳这边防楚,没想到山西老家很快被晋国灭了,新地盘又被楚国迅速占领,打到汉水下游,最后又被彻底干掉——尸体就在如今的湖北鄂州,武汉旁边不远,用血肉有幸成为这一带最早的邦国。
  • 他们自己可能也想不到,自己混这么失败,咋如今成了湖北省的简称了。
总之,随着楚国制霸汉水,他们知道自己定都在丹阳已经不太合适了,于是举家搬迁到了长江沿岸另立新都,开始了更大的野心——这个地方,就是如今的湖北荆州,楚人称之为“郢(yǐng)都”
之前的历史学家,一度以为郢都就是荆州的代名词,后来才知道,这楚人TM管自己的都城都叫“郢都”……

图 楚国的第一次迁都——从老郢都丹阳迁到新郢都荆州。没想到就在此时,楚国东部大别山一带的“黄国”竟然联合起来苟延残喘的随国(今湖北随州)打算干掉楚国,最终被楚成王熊恽一举灭掉。然而这个黄国被吞并后,大批贵族被楚国收编,战国著名的春申君黄歇就是这一支的后人——除此之外,湖北东部一票“黄”字头的地名,也就这样出现了。
话说回来,春申君后来跑到还没啥人的上海,疏浚了一条河沟——正是2000年后闻名中国的“黄浦”。
没错,随着楚国灭黄,诸侯才意识到,这个曾经被看做是偏远南蛮之地的国家,已经不可小觑了。
在诸国中,身为子爵的楚国毫不在乎周王的分封等级,公然称王,早已是脱离周体系的存在——论面积,除了在北方同样牛X闪闪的山西晋国已无人可比拟——但楚国庞大的地盘和落后的大酋长议事一样的政治制度,让内部矛盾非常激烈,直到一个人的产生——
那就是传说中“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楚庄王熊旅。其实庄王这个人没有从根本上改革楚国体制,但他却明白一个问题——只要楚国这个战争机器一直开下去,所有的内部问题,都从来不是问题。
至此,楚国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一方面向南继续同化分封,把触手伸向了更遥远的湖南甚至贵州地区,一方面开始准备自己的“北伐”大业——最终,楚国一路占据淮河流域大量中原国家——一路反攻洛阳,这才有了传说中的——
  • 楚庄王:周王老哥,听说大禹治水留下九个鼎,是天子之宝,这玩意几斤几两啊?
  • 周王:emm——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尝闻也……
  • 楚庄王:害~我逗你玩呢,我们就是蛮夷,稀罕你们中原这一套啊(我自己加的)。
这也就是所谓“问鼎中原”的来源,总之,已称霸中原南半壁的楚国,一路打到了黄河边上,至此北方霸主晋国与它的矛盾开始不可避免。
最终,在著名的晋楚“邲之战”(郑州一带)中,晋国大败,楚国国力一时达到顶峰;但强大的晋国也没这么脆弱,楚庄王死后,晋国实力不断复苏,扛把子地位逐渐恢复。

图 春秋时期“齐、秦、晋、楚”——“四皇”的形成,曾经的春秋第一霸郑国等中原国家只能苟延残喘。总之,这春秋“四皇”实力过于强大,虽然后来又有超新星吴国、越国的挑战,但这几位老哥还是压住了场子,维持了天下的稳态,如果不出现大事件,没准直到如今,中国也是这样的。
  • 那时候,没准社区楚国版就会问了“为什么我国没能一直把首都定在丹阳呢?”
言归正传,很遗憾,这个“大事件”最终还是发生了——那就是,“四皇”里的一个出现了崩塌——这崩塌的还不是别人,正是最强大的白胡子(划掉)——晋国
在多年和楚国的斗争中,晋国兴起了一系列军功贵族,如赵氏、魏氏、韩氏、荀氏、中行氏、智氏等,在几家贵族的把控下,晋国国君已经名存实亡,六家打来打去,最终赵氏、韩式、魏氏三家获得了最终胜利。
三家一合计,我们都这么吊了,还要晋国干啥?于是,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事件,庞大的晋国轰然解体,领土大部被韩赵魏三国瓜分,天下平衡被彻底打破,更为血腥的新时代——战国开始了。
如果说春秋时代还只是各个老大抢地盘争当扛把子,那战国时代,就是实实在在等待“海贼王”出现的斗争。在这个时代,楚国一开始仍能保持既有战争能力,北上灭亡驻马店地区的蔡国、蚕食中原又进一步,同时灭亡本来已经制霸东部沿海的越国,随后又和齐国爆发徐州之战,占领徐州——
——拿下富庶的蔡、徐两地的楚国,被动掌握唱跳rap和篮球,成为战国超话榜的第一位。

图 战国初期的楚国,国土面积达到顶峰。别看楚国总自认为“我蛮夷也”,但实际上,楚人已经成为在华夏文明涉足薄弱的南方地区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从版图上看,“中国”终于从原来的北方黄河政权,彻底成为黄河—长江的混合国度
如果在这个时代,楚国能一举灭掉所有诸侯,那么如今的这个问题可能就不存在了。但也正是这之后楚国急转直下的国运,使得湖北地区最接近“大一统王朝”首都的可能性,在2000年前就彻底消失。
强大的楚国为了自己的霸业,收编了一个带领魏国从弱小走向强大的军事家吴起,他锐意改革庞大的国土和混乱的政治制度不匹配的楚国,却被保守派群起而射杀之。
没想到,吴起的头号粉丝卫鞅却来到楚国隔壁的秦国,锐意改革,被封秦楚交界的商地,号称“商鞅”——虽然最后也落得一个身死人手,但一个全新的制度——中央集权、军功序列,开始彻底在西垂的秦国扎下根。

图 秦(橙色)楚(蓝色)两国发家时的样子。你会发现,秦、楚两国,就如同双生子一般,一个是依靠黄河最大支流渭河起家,制霸陕西的古国。一个是依靠长江最大支流汉水起家,制霸湖北的古国。——两家作为诸侯眼里的西戎、南蛮小兄弟,从春秋时代关系就很好,到了战国时期,更是代代通婚,秦国的娘家人基本都是芈姓的存在。
不过,就在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越过难于上青天的秦岭、大巴山,天梯石栈相勾连的进入到中原政权从未涉足的西南土地——四川盆地——灭掉了这里神秘的古国——古蜀国、古巴国,迅速扩大自己地盘。

图 越过“蜀道难”的秦岭、大巴山,占领长江流域最上游盆地“四川盆地”地区的秦国;四川盆地基本四面环山,所以“蜀道难”,只有东侧沿着长江穿越巫山才能进入湖北江汉,这个通道就是著名的“长江三峡”。可以发现,自此的秦国和楚国的地理优势就产生了极大的逆转,你秦国这个浓眉大眼的西戎子也知道占南蛮子的地盘了?
  • 此时,在经济上,秦国在四川盆地这个大宝贝里大修水利设施,使之成为商品粮基地;在战略上,楚人的母亲河汉水被秦人抓住了脑袋不说,长江上游也全被控制——
随后,在纵横家张仪的撺掇下,两方因“商地”的问题,沿丹水爆发“丹阳—蓝田”之战,楚国大败,秦国彻底占领汉中,楚国的“命脉”开始急转直下。

图 商地以及丹阳—蓝田所在位置。惠文王死后,他老婆宣太后摄政,也就是电视剧里那个“芈月”,这个嫁到秦国的楚国老娘们,开始亲自着手瓦解自己的故乡——把持整个长江、汉水、丹水上游的秦国,顺流而下攻打楚国易如反掌,但楚国反击却难上加难。
此后的楚国在各个战役中基本就没赢过,丹阳、鄢、郢都先后被攻克,所以就一直被打一直迁都,迁都到陈(河南周口)还是不行,最后已经迁到了安徽的寿春,还是按照惯例叫做“郢”,但是却再也没脸说自己是“湖北人”了。

图 秦楚战争。总之,秦灭亡六国深刻印证了一个事实——在中国这片大地上——“从西到东顺流而下、从北到南攻克长江”——都是统一天下的最好模式,纵强大如楚国,缺少后方、地处东南的它,也最终伴随着最后的希望项燕战败于王翦,给这个国家奏响了绝唱。
当然,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虽然是句吹牛x的话,但无论陈胜吴广还是项羽刘邦,某种意义来说他们都是曾今庞大楚国的一份子——要知道,秦始皇仅仅比刘邦大三岁,刘邦这位爷大半辈子都是战国楚国人,他亲眼看着秦始皇长大、统一六国、挂掉、农民起义,已经快50的他,打死也想不到天命能砸到自己的头上。
[h1]3,汉水、汉朝、汉族[/h1]但是,如果我们看到刘邦的发家史,你就会发现——他真正的好运来,都是从他被项羽封到“汉中王”开始的。占据汉中的刘邦,南控巴蜀,向北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控制陕西关中,直接把自己的“汉”政权变成了秦国第二,而汉统一天下的模式,本质和秦国也并无差别。
楚国虽然没赢,但楚人赢了。汉水王国虽然没能创造奇迹,但一个“汉王”,却让这条大江成为了一个伟大王朝,乃至于我们这个民族的名字。
就在荆州无人不知、汉中名震天下的时候,现在的武汉在干啥呢?要知道,这武汉可是汉水和长江的交汇口啊。
很遗憾,汉水这条江,比起北边的黄河,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对江汉平原湖泊成因与地质钻孔资料的分析表明,这一地区的第四纪地层是河流相沉积旋回的多次重复,说明该地区在第四纪时呈现出河湖交错的地貌景观,因而江汉平原的发育过程是一个典型的泛滥平原。
也就是说,在第四纪的很长时间里,汉水下游河道非常不稳有关定,曾有过多次迁徙,或者表现为漫流状态。——《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提防》
就在当年宣太后彻底反攻楚国的“鄢郢之战”中,已经崭露头角的白起将军,正是靠着掘汉水河道,淹了楚国的陪都“鄢”,也就是今天的湖北宜城,最终彻底搅乱楚国,最终攻陷首都荆州。

图 汉水中下游城市分布。那么从宜城再往下,就到了不太好玩的汉水下游了——
  • 上古时期气候非常温暖,就连北方都广泛分布大象、鳄鱼,降雨量极高,这就导致黄河流域都有着大量的洪泛无人区——
这样就更别说降水量更高的长江中游江汉盆地了——先秦乃至秦汉的中国,气候仍相对温暖,北方逐渐稳定,但江汉下游仍难以开发。

图 汉水中上游一带城市同下游地区的云梦泽平原对比。而如今荆州市这个地方,不仅离云梦泽较远,还贴近“汉水上游城市线”——古时长江在这里曾拥有一条分流,直接在仙桃一带注入汉水,这个分流加上汇合后的汉水最下游,又被称作“夏水”
  • 也就是说,现在的荆州才是曾经“大江三角”的重镇,所以它从楚国的郢都后,又先后成为了汉南郡、设江陵城,一直闻名。
而在“夏水”那边可就没人控制得住了,它泛滥出一片非常不适合人生存的“古云梦泽”平原——别说“武汉”了,就算整个汉水下游,都就没什么像样的城市——比如如今位于这里的仙桃,曾被屈原称为“沧浪之水”,话说回来最近那个很沧浪的网课女老师就是仙桃的,希望你们不要忘记这里。
总之,因为“江、夏”在这里纠结,这里又被定为“江夏郡”,治所在如今武汉郊区的郊区“新洲区”,此郡早期一直默默无闻,勉强算是“武汉早期历史”了。
  • 等到秦始皇,这个强大的帝国,这个一大半血统都是楚国人的帝王,究极进化,开始升级楚国未竟之事业——
他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东南最后一个没解决的区域——如今的广东、广西——当年曾是壮傣系民族“西瓯越人”的地盘(壮族先祖,语言和泰国近似)——这样一来,长江南部的支流湘江,开始走向更为重要的位置上。

图 从长江—湘江—漓江—珠江一带的“水运动脉”的构建,秦始皇最终征服广东广西。我们可以发现,从长江以南,湘江——漓江——珠江(西江)被彻底打通,对岭南的开发直到汉武帝时期才算彻底结束——在这一过程中,湘江沿岸的长沙也开始崛起。
这样的开发,继承了秦朝的汉朝有过之而无不及,汉武的纵横捭阖,也从不亚于秦皇。
这样一来,曾经作为广阔南蛮地的荆楚,因为更南的岭南的纳入,开始成为真正的“中转站”
所以,在上有荆州下有长沙的湖南湖北,已经足以应对这里的局面,而正如前面所说,无论汉水和长江交汇的云梦泽、还是湘江和长江交汇的洞庭湖,都并不适宜居住,但这里却正是如今武汉、岳阳两个大都市的所在,不过这就要继续往下看了。
(注:岳阳如今为湖南第二大城市,长沙并未如荆州一般被赶超。)
虽然武汉那边不咋样,但因为“中国”版图的彻底扩大,湖北地区从原来的“南蛮”彻底成为“天下正中”,它顺长江上游过三峡可到四川盆地,下游可到吴越三角,向上可到河南中原,向下能到广东岭南,成为事实性的“通衢”。

图 在“新版中国”作为通衢的湖北。
  • 那么按理说,湖北不是可以取代河南,成为“新中原”了么?
其实,此时从版图上看似平衡的中国南北,实际人口分布非常不平衡,中国南方所在的华南地块不同于阶梯状的北方,多为密密麻麻的河谷山地,平地实在太少,所以看似广大的南方,人口容纳能力本就不如北方。
其次,此时的中国北方仍是纯粹的经济重心、龙兴之地,南方只不过是充满沼泽的“卑湿水热”之地,野生动物极多的岭南更是充满人类难以抵抗的传染病,号称“蛮荒烟瘴”——所以三国时期的魏国只不过占领北方,却可以被认为“三分天下有其二”
所以就算在湖北省,真正的战略要地也绝不是什么武汉,而是那个把守汉水上游,和中原接壤的著名地区——襄阳—南阳盆地——这个我们从“丹阳”开始就提到的,中原和江汉之间的“玄关”

图 早期湖北的重镇——襄阳—南阳(南阳古代多属于荆州)。其实,有这么一句诗,就很直观的描述了湖北西部的战略价值——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 不过,早在东汉时期,这一带就已经成为一场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地带——
前面说过,江汉平原群山围绕多沼泽,而且就算泛滥严重的江汉平原,毕竟地处南方,也有着大量小山坡(比如珞珈山)、矶(水边大石头)等粗糙地带,有山有水乱糟糟,就是土匪军阀的天然滋生处,类似的“好汉乐园”还有山东西南一代的黄泛地和山区的交汇处,比如梁山泊等。
所以,正是在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后,在湖北随州一带兴起了声势浩大的“绿林军”,直到如今,绿林都是土匪草莽的代名词(很神奇,正是山东也兴起了“赤霉菌(划掉)赤眉军)。
绿林军造反后,皇族后裔,湖北襄阳人刘縯、刘秀兄弟也同时在宛城(南阳)起兵,加入绿林。刘縯这个人很能打,为剿灭王莽政权起到重要作用,也参与扶持绿林首领,皇室后裔刘玄称帝。
没想到刘縯功高,又是个大直男,很快就被刘玄猜忌设计弄死,而一直比较低调的刘秀,却回到宛城重振旗鼓,最终以河北为根据地,一路剿灭天下所有势力,给汉朝再次续命,建立后汉(东汉)王朝
不过东汉这个王朝,从一开始就是刘秀联合一帮地方地主土豪军阀建起来的,所以终其一朝,也没有解决各地豪族士族的问题,最后也成为了“东汉末年”的乱世之缘起。
  • 此时的湖北一带,仍然是由襄阳、荆州等老大带飞的状况,但是武汉一带的开发出现了巨大进展,在这片沼泽地上,有一个凸起的小山“龟山”边上,建立了一座叫做“却月城”的城池,成为武汉建城之始。
这之后的故事,很多人就耳熟能详了——在北方被打成筛子的刘备,在进入南阳到达荆州后,虽获得从非酋变欧皇的重要人物卡牌诸葛亮,又一次被追着打,你所听到的什么新野、博望坡、长坂坡也都是南阳—襄阳—荆州这一片。
襄阳的重要性,直到大家熟知的《射雕》中,南宋防御蒙古时,都是全力守护的重镇,甚至直到如今,都是仅次武汉的副中心。
  • 对呀,这时候的武汉在干嘛呢?
一切的转折,都系在了之前并无存在感的——荆州东部的夏水泛滥地了,在这里的刘备孙权,连同他们手下的大神诸葛周瑜,全都看到了自己人生的新希望。
因为这地方河流变迁太严重,这个曹操和孙刘于荆州江汉地区的决战——赤壁之战,我们到现在也无法确定到底是哪里打的,但是可以确定,已经出不了位于古云梦泽的“江夏”,也就是武汉一带的范围了——
——武汉这片儿,终于有能力决定中国的命运了。
[h1]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h1]
图 爆发于江夏郡的赤壁之战,从西北汉水破南阳、下江陵,舳舻千里顺流而下的曹操,和以东南为大本营的孙吴的决战。结果——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苏轼。
赤壁之战之后,天下三分的局势开始确定,而三分的节点正是荆州湖北地区——荆州北部的襄阳南阳归于曹操,西部的江陵(南郡)成为刘备的地盘,东部的江夏则被孙权控制
(注:东汉时期的荆州不同于如今的“荆州市”,而是包含如今河南南阳、湖北、湖南等的广大地区。)
至此,本来在苏州(吴郡)起家的孙权,终于有信心开始自己的称霸大业,他在长江南边的小城秣陵修筑了坚固的“石头城”——并且起了个大名鼎鼎的名字——“建业”,义为“建功立业”,此为南京建都之始——至于南京的位置前面已经讲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要说孙权这个爷们起名虽然不咋雅,但是非常大气——建都建业后,他为了对中原更大的野心,在江夏的“鄂”(今鄂州),又建设了一个崭新的新城——武昌,义为“武运昌盛”,不知道还以为是个鬼子要突击了。

图 武昌(鄂州)和武汉的位置关系。所以,注意了(敲图片),这个武昌,和如今武汉的武昌毫无关系,它在鄂州,不在武汉——也就是说,虽然江夏一带走上了历史舞台,但是武汉这一带的军事意义仍高于经济意义,比如孙权在夏口(反倒是今武汉武昌区)一个叫做黄鹄矶的上面修了个瞭望塔——号称“黄鹤楼”,目的是看看小姨子有没有跑了(划掉)。
  • 可能到了这里大家有些乱,武昌到底在哪里?别担心,这个我们一会会讲,但甭管这些,最起码这个名字是出现了。如此重视这里的孙权,甚至短暂迁都此处,但前前后后也不超过一年,因为这个地方,实在是太危险了——
  • 就看后来的吴主孙皓在吴国苟延残喘时,听说“荆州有王气”,也曾想迁都武昌,结果南京人大呼“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
其实,整个三国的历史,从“天下三分”开始,荆州地界就彻底成了主战场,尤其是占据荆州大部的刘备好不威风,作为一个通衢,刘备顺利溯游而上巴蜀,占据这个封闭的后方宝地,而留守荆州的关羽都差点打的中原的曹操迁都。

图 荆州的七个郡,尤其是位于北部的“南阳、南郡、江夏”已经成为三国最重要的冲突点(注:当年三家都还没称帝)。
  • 但悲剧的是,最终关羽还是败走了麦城,而这个地方还是湖北——就是那个张飞喝断了桥梁水倒流的“当阳”。
  • 刘备为了报仇,最终于荆州和四川的交界“夷陵之战”被火烧连营,也终于尝到狭窄三峡的强大——刘备或许也知道,他从湖北穿越三峡回到巴蜀的白帝城后,可能就再也出不来了。
  • 至今,夷陵也就是湖北宜昌,也是把守三峡关口的湖北第二个副中心,被誉为通向巴蜀的咽喉。
  • 彻底丢掉荆州的刘备势力,只剩下四川一地,但他仍不是没可能拿下中原——那就是“向北打到陕西关中去”,成为“秦国3.0”,再造大汉——但后面的故事,你们就都知道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也可以一句概括——湖北地区的交通优势是它的天然优势,也是天然的劣势——它是一个天然的英雄博弈、王者称霸的中转站,但绝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根据地。
  • 在这之后,历史又走向了三国被晋朝短暂的统一,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和南迁的东晋,鲜卑人的北朝和汉人的南朝,可以说——从汉末三国到后来隋朝统一天下的400年间,南北的分裂斗争几乎没有停止。
但正是这样的乱世,却形成了本贫瘠南方发展的契机,大量北方士族南渡、开荒,那么处在东西南北枢纽的湖北也一直履行着自己军阀策源地的使命——
东晋大军阀桓温的根据地是荆楚,基本缔造了东晋后期的兴衰;
南朝齐时代的湖北军阀萧衍,也是占据江陵后,最终顺江而下灭齐,建立了著名的“南朝梁”。
南北朝时期,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寒冷期,云梦泽一带开始变得越来越稳定——曾经分不清河道的汉水,也开始听话起来——这一来便直接造就了位于如今武汉的“夏口”的繁荣——一直等到隋唐统一天下。

图 唐朝人口分布。等到唐朝的时候,湖北地区人口密度仍然不高,不过,敲黑板,正是在唐朝——“武汉”这个名字终于出现了。
唐朝时,夏口的发展程度已经越发高于鄂州的“武昌”,于是唐朝新设立军事机构“武昌军”,就彻底的定在了曾经修建过黄鹤楼的“夏口”——
这样一来,一个神奇的情况出现,那就是鄂州一带仍叫“武昌县”、如今武汉一带却还有个“武昌军”并行——等到后来元朝时,又把武昌军彻底变成行政编制,最后演变为“武昌府”,曾经的江夏成为“武昌府治所”,要是绕晕了就再看一遍。
——好玩的是,因为清末时期江夏的“武昌府”发展的太好,最终在民国时期废除武昌府,彻底把江夏先改为“武昌县”——与之相对的东边的“武昌县”因为名字冲突,你也配叫武昌?——最终改回“鄂城”,成为如今鄂州前身——至此两地“武昌”之名彻底完成调换。
而在隋朝时,夏口对面的汉水入江处也比以前稳定的多,于是便在汉水以北建立“汉阳县”(山南水北)为阳,不过这一区域不是如今的汉阳,而是湖北的一个叫做“蔡甸区”的近郊——

图 武汉地区,至今你还能看到古云梦泽留下的大量湖泊。可以看出,就算到了隋唐,汉水的河道仍非常不固定,两江交汇处仍是大量湖泽——如果你把目光投向下方就会发现,其实相当长时间,汉水在这边都有一条故道(今东荆河),从这个角度来看,位于如今蔡甸区的“汉阳县”,是实实在在的“汉水之阳(北)”
但是到了宋元时期,汉水的主干道就变成了北侧黄陂一带入江,汉阳自此变为“汉阴”,但这个名字也就没法改了——直到明朝一次著名的改道事件,武汉的命运才彻底改写——
550年前,明朝的成化年间,全球进入到了一次最严重的冷期,汉水从原来不固定的河道,开始汇聚成一条河道——从武汉郭师口一带决口向东走去,在那个最早建城的龟山以北进入长江——
这样一来——江汉泽国面积越来越小,尤其是新兴的“汉口镇”作为中原物资的集散地开始迅速发展——江东的武昌、汉南的汉阳以及汉北的汉口形成的“武汉三镇”——逐渐走向历史舞台。
  • 在成化改道之前,整个湖北省还是纯粹的多中心省份,它有着自古以来的重镇襄阳、向西通往巴蜀的宜昌、荆州,都是各自地区的扛把子——从汉口崛起,武汉三镇大繁华后——稳定的大地和河道,开始彻底改变这个亚欧大陆第一大江和它的最大支流交汇处的命运。
时间进入到清末,随着英法各国开始逐渐打开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珠三角、长三角开始迅速发展的同时,武汉作为长江中部的天然良港也“被迫”开放——武汉三镇成为华中内陆地区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都会。
随着清朝的洋务运动,张之洞在汉阳地区开启了汉阳铁厂的尝试,武汉地区又一次从商贸城市开始向工业城市转型
进入到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越发危机的清朝已经无力支撑全国财政,但就算再昏庸的清政府也知道,如果不修建一条沟通中国南北的铁路动脉,这个国家将再无希望,这个重任,自然又落到了在汉阳开铁厂的张之洞身上。

图 下面要讲的几条重要铁路。至此,本来就没有技术,已经信誉破产又筹不到钱的清政府,在张之洞的妥协下打开了一个最坏的先例——向比利时借款筹建从北京到汉口的京汉铁路(卢汉铁路),至此,从北京到河南—湖北被彻底联系在一起。
无论经过如何,成功修筑后的铁路大振民心,粤、湘、鄂三省的绅商自行提出集股,修筑从武昌到广州的“粤汉铁路”——但此时的清政府心思已经活泛了,既然和洋大人通过担保铁路就能借钱,这我大清不就好办了么。
  • 于是,历史上出现了著名的粤汉铁路风波,在清政府的默许下,美国等外资集团狠狠的敲清朝的竹杠,最终张之洞于宣统元年(1909 年),与德、英、法三国银行团签订《湖广铁路借款合同》,“借款五百五十万英磅,五厘起息”,一时之间引起广东湖南湖北商人极大不满。
尝到甜头的大清开始迅速用修铁路的方式贷款,直到当年一条奇葩的铁路出现了意外,那就是著名的“京张铁路”
京张铁路是一条从北京通往西北关口张家口的计划线路,但按照《中俄密约》,所有在关外的铁路都应该由俄国修建,但同时,清国又和英国约定,从北京出发的大量铁路应承包于英国——这样一来,列强狗咬狗,清政府一咬牙——你以为老哥我真的没有人才么?
  • 这位大神大家应该都清楚了,就是著名的留美幼童,耶鲁大学毕业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先生——难度极高的京张铁路在大清苟延残喘的时候,被奇迹般的修建成功。
这次事件极大振奋了仍然包含希望的中国民众,至此四川、湖北一带的商人甚至农民,都开始大量支持清政府修建从“成汉铁路(成都到武汉)”——清政府一看我这么厉害啊,愉快的答应了,于是派詹天佑为督办,主修粤汉、成汉二路——
  • ——这件事导致闹得很欢的革命党“气焰”都软下去不少。
没想到,倒霉催的清政府为了财政,开始乱玩期货炒股,最后被席卷全球的“橡胶风暴”赔了个吊蛋精光,彻底没钱的清政府用一件极度丧良心的事情,敲响了自己最后的丧钟——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借款,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划下,向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订立借款修路合同——把已经答应官商合办的粤汉铁路、成汉铁路收归国有。
至此,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在四川炸开了,清政府无奈,只能派遣武昌的军队前去镇压
这之后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空虚的武昌爆发起义,各省随后连锁独立加入“民国”,大清朝Game over。
[h1]5,多难兴国,未来可期[/h1]民国建立后,以武汉为枢纽的铁路仍继续修建,但以当时中国的能力,完全无法修建横跨宽阔长江的大桥,所以从北京到达汉口的铁路,只能渡船进入武昌,再南下广州。
这样一个看似麻烦的事却成就了武汉,让它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商业集散地——要不是成汉铁路民国一直没修出来,那么从汉阳到达成都的这条铁路,可就算把武汉三镇彻底于全国连在一起了。
不过,这也不耽误民国政府,尤其是孙中山一直认为——武汉是最适合成为中国首都的城市,甚至以后可以和纽约伦敦媲美的等级。
1927年,国民政府开始在汉口办公,并正式把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为“京兆区”并定名“武汉”,可以说“武汉”的正式出现,就是作为首都开始的。
然而不久后,国民政府就发生了“宁汉合流”,南京(江宁)政府同武汉政府达成和解,成立新的南京政府,但武汉作为华中第一大城市的情况仍没改变。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新中国之后,并未对武汉这个重要城市有过定都的想法呢?
我们到了这里,就可以再回顾下这个文章了——
所谓首都、尤其是统一王朝的首都,其奥义从来便不在于“天下正中”——而在于调节全国的平衡——任何一个成功的大一统王朝的,其中原核心区的安定,一般是最先保证的。
大一统国家的关键矛盾,往往位于边疆地带,而任何政权的首都驻军往往最大、其次则是重要的边防驻军,那么如果能将这两类合二为一,即可大大节省财政;同时,如果将首都定于最接近边疆的核心区,也可大大调整全国的经济平衡。
那么“通衢”呢?其实都有个要命的麻烦——无险可守、后方不足,所以历史上“邺城”(邯郸临漳县)、“开封”等都,一个彻底消失于历史,一个只能靠岁币才可勉强维持生活这样子,最后2年被打到了江南。
补充:评论区有说南宋的临安(杭州)不在“古都三角”内的,来和我一起读“临、安”,“临时安在”你的明白?再想想南宋是不是把自己定义为金朝附属国,宋高宗完颜构被吓得阳痿之后已经和大金叫爸爸了?
所以——带着防盗门的大仓库,却一出门就是CBD,往往才是首都的最好选择。
  • 那么我们来看下几个首都定都的特点——
比如我们说过的西安定都,它处于最西部的关中小谷地,东边隔着狭窄的崤山山谷通往中原——自给自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图 西安所处的渭河谷地。但是西安的后方实在是太狭小了,尤其随着经济重心走向东部、南部移动,唐代西安都城成为绝唱,这里也连“接近中原的边缘地带”都不算了,只能作为西北副中心存在。
而南京定都的原因,我们也讲过——
  • 它位于长江入口的三角洲,土地肥沃、水源充足。
  • 南京是“江南”最靠北的城市,乃是中原和东南的关键枢纽。
但是南京的致命劣势也很简单,那就是它的后方实在是太小了,东面又是无险可守的大海——一旦被攻破长江或突破海防,狭小的后方难以支撑自己,所以南京一般都大多为南朝之都或短暂定都。

图 古都三角,可以观察西安、南京的位置。而北京,则是这三个顶点里最为特殊的存在,它一方面是中原的边缘区,本质上却也是河北的一部分,面向广阔的中原内地,没有防御威胁的同时,又有便利的京杭运河以及后来京沪线铁路网的物资补给——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政治中心的北移在中国几乎是同时的。
而北京的背后,就更不一般了——

图 北京的背后。北京背靠的燕山山系,乃是是东北、华北、蒙古三大模块的交界处,第一个把北京纳入都城的乃是东北的契丹辽国,随后半壁江山的金朝、大一统的元、清中,四个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而明朝定都的原因,我们也说了——化边防财政同首都财政为一体,可大大节约明朝的统治成本。
所以可以看出,定都北京的政权,本质上早就无论“南方北方”,而是放眼东北、蒙古、西北这几个面积几乎可以媲美整个汉地的巨大区块——是从“汉民族国家”到“中华民族国家”的本质不同。
而在海防上,也很明显了,辽宁辽东、山东胶东两个半岛拱卫的渤海是一个内海,只要你不是水到大清那个程度,攻入天津乃至北京实在是太难了——知道为啥头两个航母叫“辽宁舰”、“山东舰”了吧。
说到这里,湖北、尤其是武汉为何几乎没有过大型王朝的首都就很明确了:
  • 早期的中国,南方经济远弱于北方,按照现代视角把湖北看为“天下中心”,是穿越了。
  • “九省通衢”更准确的历史定位并非首都,乃是“乱世诸侯手里的肥肉、逐鹿的秀场”——安定四方者才可问鼎中原,问鼎中原者心已在四方之外。
  • 不稳定的河道和洪涝,是定都的天然大敌。早期的黄河流域的腹地都难以定都,更别说降雨量更高的江汉平原了——“武汉”这个城市在相当长时间,都是并不存在的。
  • 武汉的崛起,是自然的馈赠加上人为的建设,以及汉地南北的平衡。
  • 只是,现代的中国已经不仅仅是“汉地”的中国了。
关于湖北、武汉的东西,我大致能穿线的就都写在这里了。
  • 如果我下一次再碰这里,除了冒出啥大新闻,可能就是我去武汉吃吃吃了。
不经过炼狱难以真正重生,不放酸豆角的热干面都是异端。
3#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2:33:07 发帖IP地址来自
定都武汉是嫌自己国祚太长了吗……
长江上游的益州可以来锤你,而且人家是顺流而下,锤的很开森。
北边的中原可以来锤你,只要襄阳一丢,武汉当场去世。
江东虽然锤你不太方便,但还是可以锤你啊,玩玩白衣渡江啥的。
所以你穿越成了一个武汉的军阀,一睁眼发现北边是曹操,西边是刘备,东边是孙权,你还打个毛线,
如果运气更差点的话,北边是忽必烈,西边是张献忠,东边是朱元璋,南边的两广云贵保不准还有人想捅你ass……


4#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2:33:08 发帖IP地址来自
这么多发言,就没人说道点子上呢?
武汉的地理位置,在古代,怎么会可能优越?
武汉每年都发大水,每年都大面积被淹,没人知道吗?
武汉三镇,被长江和汉江分开,以前根本没有能力建大桥,没人知道吗?
在这建都城,是怕自己国家太稳定了吧?
城南,城东,城北,城西,还得划船……
城墙,简直没办法建……
好几个缺口,怎么防?敌人直接从上游坐船飘下来就进城了……
冷兵器时代,看地势,选这么差的的地方当首都,这个皇帝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5#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2:33:09 发帖IP地址来自
             你所说的地理优势其实恰恰是武汉的劣势了,真是因为武汉处在两条水流量极大的河的交汇处,港汊和湖泊沼泽极多,水灾频发,很不适合居住(开玩笑~千湖之城的名号不是白来的)所以最开始的时候就没有形成一个大的聚居地!!!而开始的时候同样处在华中平原的荆州被统治者选定,此后千余年,武汉都处在荆州的强大阴影下了。。。。
       荆州在武汉的上游,其实它的地理位置和洛阳真的很像,它处于中国地理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交界处,西部是夔门,北部有山脉,南部就是长江了,而东部有啥⊙⊙???   无所谓,因为当楚国最初定都这里的时候,西部和南部基本都是没有威胁的,最开始所谓的国其实就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是,荆州在云梦泽的上游,避免了潮湿和那些武汉最初的麻烦,比起武汉,当然是荆州更加宜居喽。。。
         而正是由于荆州成为楚国都城,大大的聚集了人口,也大大的促进了城市建设,而且还在离武汉不远的上游,即便是武汉早就发展起来了,估计也不会有统治者在武汉定都!
        整个东周时期,荆州大部分时间都是楚国都城,而西汉时期都是作为诸侯国国都和郡治,东汉时武汉慢慢发展起来了,在末年成为江夏郡时,荆州已经是州治了,是刘表领内和襄樊一样的重要都市,而江夏的建立更有可能是抵抗江东势力的据点。
       三国中期,荆州是作为刘备的根据地,同时也是四川政权挺进中原不能丢掉的一座城市,结果。。。
        西晋之后,东晋和南朝当然也不会选武汉了,南京作为吴国都城,有人口有税收。
但此时武汉已经成为拱卫南京的长江中部城市了,叫做郢州。当然它和荆州还是比不了的,无论是王敦,桓温还是姓萧的那帮人,只有镇守荆州才有能力跟南京抗衡。即使是后来的草台班子西梁和萧铣也都是在荆州建都。
     其实在建都方面,武汉的竞争力不强,它夹在荆州和南京之间,被夹得死死的~~~
      唐朝之后又是大分裂了,荆州作为南平都城,长沙是马楚都城,南京是南唐的,杭州是吴越的都城。其实杭州成为都城是从这时发轫的,南宋选杭州为行在,那是因为淮南和江左的行政和正规军基本被冲破了,而杭州作为吴越的都城,在宋时也是大港口,有其基础在。
       其实很有代表性的是南昌和武汉的对比,毕竟长江中游所谓的铁三角嘛
        后周时,眼看淮南要失守,没有淮南为屏障的南京就。。。。        当时南唐中主选择了迁都,都城是南昌,就是所谓的南都了。因为武汉有着来自江陵的威胁,而且没有襄樊的武汉才是真正的无险可守了


          总之,小的割据政权,只占领长江中游,它更有可能选择荆州,南昌。而大一点的割据政权或者南朝这样的国家,都是选南京
6#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2:33:10 发帖IP地址来自
这个问题可以非常简单易懂地说明,武汉的前身武昌府和汉阳府,
武昌(鄂州)的地位实际上是岳飞驻军后慢慢凸显,在元朝成为了湖广的政治中心才真正的建立起来的。
建立起来的原因古书说得很清楚,就是经济偏向东南后自然而然的一种选择。
而其他古都在成为省一级的中心城市已经非常久了,比如洛阳在周朝是就是成周(周朝的国都之一)。而河南省的名字就来自于洛阳。洛阳是实打实的千年古都+省中心。
武汉在中古之前连省中心城市都不是,那就更不可能成为国都。
所以中古之前不必考虑武汉。考虑荆州作为国都的可能性都大于武昌。
中古之后,从元朝开始,武汉最有可能登顶的时候就是陈友谅,陈友谅打败朱元璋,鄂中鄂东有可能直隶,武汉有一定可能成为国都。但也不全部。
清朝中后期以来,武昌府的地位随着湖南湖北在地方诸侯势力中迅猛发展,党羽遍布南方各省,势力庞大。
作为两湖的政治中心,武昌府的地位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汉阳府分出的夏口厅成为了新的租界——汉口租界。在通商贸易就占据了一个先机,隐然是内陆的商贸中心。
政治+经济的双重中心地位才有今天的武汉市的地位。
所以武汉市的地位最高的时候应该是民国和建国初的中南局中心城市时期。
这其实还有一个长江水患治理的原因在里面。
建国初长江的大工程就是荆江大堤,保卫武汉。
整个湖北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在三峡没有修建的时候,鄂中鄂东都有水患危险。
当年黄石鄂州等地(明清属于武昌府)的国企干部每年都有个职责就是去填筑堤坝防讯。三峡修建起来才逐渐好起来。
这是工业社会,农业社会的水患能怎么样了?
水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36515
帖子:27303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