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教宗格里高利七世?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1024   2021-5-14 21:22   5323   5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1:22:35 发帖IP地址来自
格雷高里七世,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在他的一生当中,罗马教会从一个在列王夹缝中求生的小派系,开始成长为整个欧洲的精神领袖。黑暗时代的蒙昧与混沌逐渐消退,而格雷高里七世抓住了这一潮流,成功的将教会的权威植入到了西欧封建社会的每个关节。
对于教会而言,11世纪意味着什么?首先,随着克吕尼运动的蓬勃开展,修道院树立了更加严明的纪律。这些纪律不仅整饬了修道院的风纪,也使得修道院被纳入到严格的教会管制之下,构成教会权力增长的一大物质基础。
其次,这种强调纪律和信仰正统的运动也强化了教会的思想控制,强迫异端放弃主张、处死异端逐渐盛行起来。通过论辩与教皇训谕,罗马教会开始将自己的影响扩散到整个西欧。
第三点也同克吕尼运动有关。当时流传着一个故事:魔鬼在海岛上诅咒克吕尼修道院长奥迪隆,因为克吕尼修道院的祷告会把人的灵魂从魔鬼那里解救出来。奥迪隆在听说此事后,开始组织修士为死者祷告,这一举动逐渐成为常例。伴随着“拯救灵魂”的祷告,同样用以“拯救灵魂”的赎罪券也在此时开始销售。教会藉此将聚敛之手伸向了普通百姓,同时也让教会的拯救深入人心。
也就是说,在11世纪,教会的组织结构、思想控制、经济基础都得到了增强与拓展。而与此同时,原本控制着教职任免权的德意志皇帝却走上了下坡路。亨利三世时期,皇帝对教会依然拥有完整的控制权,但皇权对意大利的控制却开始松动。亨利三世的妹妹、托斯卡纳女公爵同他为敌,在被诱至皇庭囚禁后,其女玛蒂尔达继位,同事也继承了母亲的反旗。这位女君主受格雷高里七世影响甚深,在后来宣布将自己的领土赠与了教廷,从而令皇帝在意大利的统治合法性遭到了根本性的动摇。这是后话。
而与此同时,罗马也主动尝试摆脱皇帝的统治。亨利三世死后,继位的亨利四世年轻力弱,格雷高里(此时叫做希尔德布兰)策划成立了红衣主教团,不经请示便选举了亚历山大二世为教皇,将教皇任免权从皇帝手中抽走。凭借当地势力的支持,亚历山大二世驱逐了皇帝任命的教皇,罗马从此逐渐脱离皇权的控制,并试图将这种关系翻转过来。1073年,以往控制着教职任免的皇帝,破天荒的竟然收到了教廷的指示,命令他来到罗马接受审判。这道命令发出后不久,亚历山大二世去世,希尔德布兰当选为教皇,即格雷高里七世。他先是向皇帝表忠心,在自己位置稳固后,便立刻下令,对从俗人手中接受圣职的人员处以绝罚。这道命令针对的,正是以往在皇帝(及其他世俗国王)掌握教职任免权的情况下建构起来的教会体制。打击面虽大,但其一,格雷高里在意大利得到玛蒂尔达的支持,地位稳固,可以保证自身安全;其二,由于他同皇帝作对,而收获了众多德意志反骨仔的支持,足够牵制住皇帝。因此这道谕令并非乱开地图炮,而是一次精心筹划的“风险投资”。
亨利四世在这种情况下召开宗教会议,宣布罢免教皇。只是德意志战事方酣,这道命令得不到军队的执行,徒然落格雷高里以口实,引来了更大的波澜。格雷高里七世在接到使节的通知后,立即宣布解除亨利四世的统治权。教皇直接罢免皇帝,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在这道命令的支持下,德意志诸侯欢欣鼓舞,气势大增,而亨利四世则势穷运蹇,被围困在斯培伊尔。在这一绝境下,亨利四世采取了一次大胆行动,主动前往意大利,寻求教皇的宽恕,这便是著名的卡诺莎之辱。格雷高里七世在此时大获全胜,皇权此后即便在腓特烈二世时期势有复炽,但也不再能控制教会了。
不过,卡诺莎之行,终究使格雷高里免除了绝罚。这对于德意志叛军来说如同釜底抽薪,复活的亨利四世在此后逐渐将局势扳了回来,并最终反攻罗马,实现复仇。不久之后,格雷高里七世于1085年病死。
以此为断点,格雷高里七世似乎是失败的。但由他掀起的潮流却没能倒转,亨利四世虽然坐稳了皇位,最终却祸起萧墙。其子亨利在乌尔班二世的鼓动下,起兵囚禁了亨利四世,老皇帝在逃脱后成了孤家寡人,死在列日。此后,对罗马威胁最大的德意志皇帝在内战当中焦头烂额,意大利北部城邦的兴起,则成为了抵挡皇帝的有力屏障。至于其他国家,卡斯提尔、阿拉贡还在收复失地,法国则为了反抗共同的威胁——德国皇帝,而选择站在教皇一边。至于更远处的匈牙利等国,其世俗君主同教皇没有严重的政治斗争,只得坐视教会将自己的统治体系植入到当地社会当中。教皇们借这一有利局势大肆扩展自己的势力:在法国,教皇开始让教士们从平民手中征收银两;在西班牙和匈牙利,格雷高里大胆的宣称教会对这些领土的最高所有权。也就是说,格雷高里七世的努力消除了教廷最大的政治威胁,将教权高于王权的理念发扬光大,并将教会的权威扩散到整个西欧,使教会开始了大范围的财政聚敛。在这方面,他无疑是中世纪教权——皇权斗争中的关键性人物,也是扭转局势的人物。
借用布鲁斯·雪莱的语言:“格雷高里及其权力继承人代表了对于基督徒来说不可置疑的两个原则:1.就人的忠诚来说,属灵忠诚优先于世俗忠诚;2.人的家庭只有在基督里面,只有顺从于神的律法才能找到真正的团结。”在这一层面上,格雷高里七世的影响力已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政治、经济范围,而深刻的改变了中世纪的思想文化。他的执着、强势与野心,秉承了克吕尼运动的精神,立志于使教权独立于皇权,从而使教会从世俗权力下解脱出来。讽刺的是,这一解脱虽然大获成功,但“独立于世俗”的教会却在不断演变中愈发接近于世俗机构,其堕落、腐化在300年后广受抨击,最终激起了路德、加尔文掀起的宗教改革运动。这一运动,尤以加尔文为首,则再度强调“宗教的去世俗化”,以“信仰得救”的方式,重新划定了宗教与世俗的界限。克吕尼的改革理念还施彼身,在加尔文身上,我们隐约可以看到格雷高里七世严苛、谨慎而充满宗教热诚的影子,沿着哲罗姆、奥古斯丁等先辈的足迹,完成了又一次历史循环。
3#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1:22:36 发帖IP地址来自
怎么说呢,每次遇到这种评价的问题时,总感觉不好回答

不幸的是,我就像是上面回答中所批评的人那样,认为格列高利七世是在追求一个神权帝国。但我并无污蔑之意。而且必须加以说明的是,神权帝国并不排斥世俗帝国,因为教皇毕竟还是一个精神领袖。

要说格列高利七世的话,我觉得他身上兼具了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精神。

理想主义:虽然抬高教权的思想由来已久,但是格列高利很可能是第一位完全要求教权压倒王权的教皇(存疑),只是很可惜,他的这种理想最后也没能实现。
实际上,教权的至高也代表一个欧洲统一宗教国家的主张,也就是说基督教世界完全或者基本统一,而且是统一在以教皇为中心,以主教和牧师为官僚体系的政权之下。这就是格列高利的理想,不容许世俗权力参与宗教事务,这其实也是历代教皇的理想,只不过这种理想的色彩在这位教皇身上更加明显。

现实手段:很明显,光坐在教廷里宣布这种主张是不会有用的,所以格列高利七世使用了两种手段。
一:整顿教廷内部,我们都知道格列高利七世是克吕尼改革派教皇,他着力于治理教廷腐败现象,而且向各个教区委派钦差,这真的很像查理大帝的作风。格里高利根据教会成员职责的不同将他们分成了3类:一类是指导者或者说是上级,教会中位置较高者;第二类是神职人员、修士;第三类是已婚者或俗人。这种划分考虑的主要不是等级上的区别,而是根据教会中不同群体的职能。
二:我们熟知的教权与王权之争,1075年,格利哥里七世发布了《教皇敕令》:

“1、罗马教会是上帝以一己之力建立的。
“2、只有罗马主教当被称为普世的。
“3、只有他拥有罢黜和恢复主教职位的权力。
“4、他的使节——尽管品秩较低——在公会议上凌驾于所有主教,并且可以判罚罢黜其职。
“5、教皇有权在当事者不在场的情况下罢黜主教。
“6、诸教众不得与受到教皇绝罚者同处一屋。
“7、只有他可以合法地根据时代的需要制定新法律、召集新的会议、任命教士团团长;并且,此外,分立富裕的主教区及合并贫穷的主教区。
“8、只有他可以使用帝国的象征物。
“9、只有教皇,诸君主当吻其足。
“10、只有他的名字应当在各教堂中被称诵。
“11、教皇之称谓专属于他。
“12、他可以废黜皇帝。
“13、如有需要,他可以在各教区间调动主教。
“14、他有权按自己的喜好任命各堂教士。
“15、受他任命之人可以主持其他教堂的工作,但品秩不得降低;同时,此类人员不得从任何主教处接受任何更高级别的职位。
“16、没有他的命令,任何宗教会议都不得被称为普世。
“17、未经他的许可,一切宗教会议决议或书籍都不得被认作教规。
“18、任何人都无权撤销由他作出的处罚;只有他自己,可以撤销处罚决定。
“19、没有人有权对他实施审判。
“20、对于已向教皇提出上诉的人,任何人都不得作出判罚。
“21、各教堂之重大事件须提交罗马教皇处理。
“22、罗马教会从未犯过错误,并且由圣经证明,将永无谬误。
“23、罗马教皇,只要其任职符合教规,即凭着圣彼得之圣德而成为圣徒;圣·恩诺丢,帕维亚主教,可以为证,众多教父亦表示同意。此条见于教皇圣·塞马乔之教令。
“24、由他的命令和同意,下级教士可以合法地提起控诉。
“25、他可以不经宗教会议罢黜或恢复主教的职位。
“26、任何人如不能同罗马教会保持一致,则不能被认为是天主教徒。
“27、教皇有权解除臣民对于不义的主人所作的效忠宣誓。”

之后和亨利四世的恩怨大家都知道了,我也不愿多说,毕竟是一场悲剧。


最后,有两句话,很适合这位教皇

理想输给了现实

一个格列高利倒下了,千千万万个英诺森三世站起来

哦,对了,谢邀
4#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1:22:37 发帖IP地址来自
作为天主教徒,当然给你天主教角度的评价。以下引自梵蒂冈电台播出的内容

历史上,只有少数的几个人,他们的名字会在人们心中唤起异常矛盾的情绪。如果,要给他们的人格下断语实在不容易,教宗额我略七世,他就是这些少数人物中的一个。十九世纪的格利哥罗维认为,以拿破仑和额我略七世来比较,拿破仑不过是个野蛮人罢了!格利哥罗维认为额我略七世是一个魔术家,他会用不可见的魅力使全世界吃惊,圣教会将额我略七世祝圣,列入圣人行列,每年五月25日来庆祝他的瞻礼日。有些人认为他是一位政治型的教宗,而非宗教型的教宗,可见额我略七世给他同时代的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的好友圣彼德达弥盎,曾经诙谐的称他是“神圣的撒旦”,意思是额我略七世是一位卓而不群、夙夜匪懈的人物。他身材矮小,敏捷劳碌,充满着勇气与活力,啃蚀着他的灵魂的,是一种要光荣天主的热忱,他什么都能干,但必须有目的,他的信札,几乎全都保留下来,使我们得到有关他教宗生涯的史料,他的大部份信函是致各地的总主教、主教的,也有给各隐修院院长的,另外他也和欧洲王公们通信,甚至还与摩洛哥的阿拉伯君王通信,在内容上,不只是礼尚往来的信函,其中还有许多论及教会权益,道德进步,买卖圣圣物,与开除教籍等主题。想要了解额我略七世与亨利四世之间,政教上的冲突,必先认识额我略七世的一般活动,现代史学家对“卡诺撒”一事的描绘琳漓尽致,使人以为那是额我略七世的全部的教宗生活,其实他一生的工作,并不在抑制亨利四世,相反的他常常避免和皇帝冲突。

额我略七世初任教宗时,并没有新的计划,他仅仅承继利奥九世以后的教会革新工作。教士道德生活的重整,教会从世俗力量获求解放,在额我略七世当选教宗以前,这两项运动的主要部份已经完成,各教宗对革新的理想都已经有了共识,教会能重新尊奉圣统制与牧灵的职权,要归功于还没有当选教宗的希尔德布朗,我们可以说,希尔德布朗的成就超过了以后成为教宗的额我略七世。

额我略的政治思想曾经引起学者的激辩,有人认为他企图建立一个以教宗为中心的神权帝国。从额我略七世本人以及他的支持者的作品看来,我们得不到这种极端的结论,虽然额我略七世曾明显的说明教宗对西班牙、匈牙利、丹麦、波兰和阿布利亚等地的主权,但是,这主权是封建主权,因为西班牙、匈牙利、丹麦、波兰、阿布利亚等地方,至少在教会的立场来说,它们是教廷的附庸国,更有力的反证是,在冲突期间,连最反对额我略的人也没有指控他有取代王权,建立神权的野心。
本质上,额我略七世的政治思想是根据杰来西的“双权论”,教会有统治人的灵魂的权力,而所谓人,则包括帝王公侯在内,有关灵魂之事,教宗有绝对权,帝王犯了罪,也该受社会的制裁,所以,开除教籍,罢免皇帝等,都在教宗的权力范围之内,可是,像这类的极端措施,很容易被解释为神权帝国,额我略七世之被诬蔑,原因就在这里。

对于卡诺莎事件的评价
而教宗这时候,可以说是陷于进退维谷,两难的境界中而不知所措。身为神长的他,不应该拒绝为忏悔者赦罪,可是,他洞察了亨利的内心,怀疑这个昨天还暴戾恣睢,今天又如此谦卑、唯唯诺诺的人的真诚,对亨利的悔过未尝不深具戒心,但是,若不赦免他,实在有违宗教领袖的精神,而且,舆论对他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开始有了微词。最后,他司铎神职的责任感占了上风,赦免了亨利,撤销了对亨利所下开除教籍的禁令,亨利也答应宣誓服从教宗。额我略以政治家的眼光及以后的事实证明了,他自己已经铸下了大错,在《致日尔曼公侯》的信函中,表露了他内心的惶恐。有的历史家批评他做宗教家有余,当政治家则不足。在宗教和社会的两大压力下,教宗虽然看透了亨利的苦肉计,而额我略似乎舍宽仁之外,也别无他途了。“卡诺撒事件”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至少在表面上,“政权”已经完全向“教权”屈服,可是许多历史家却认为亨利才是真正的胜利者,以后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政治的诡计遮掩不了额我略的伟大精神,虽然明知自投罗网,却不能出卖自己的信仰和原则,额我略在卡诺撒事件中,证明了他是一个宗教家,而不是某些历史家所说的“一个想要统治基督教共和国的野心家”。教宗额我略七世,圣教会在他去逝以后,将他列入圣品,加人了天上圣人的行列。
最后的评价
一年以后,含恨而死,他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爱正义,憎恨罪恶,因此流亡而死!”一位处约不屈,处顺不骄,始终为争取教会的权利而奋斗的伟大教宗,就这样去逝了!从世俗的眼光看来,好像被武力征服,其实真是胜利者,他那清除教会积弊的努力终将结果,他的信念也终将实现。他争取到教会选择自己的领袖人物的自由,也巩固了神职人员的独身制。
Dilexi iustitiam et odivi iniquitatem propterea morior in exilio.

在天圣额我略七世教宗,为我等祈。
5#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1:22:38 发帖IP地址来自
岂不日兮,一日五级
6#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1:22:39 发帖IP地址来自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封建社会与西欧的中世纪是很黑暗的,但后人把这种现象的出现全都归咎于儒家学说与基督教会,这是相当错误的。我倒是觉得,当礼崩乐坏,世道昏黑,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时,最坚定的对抗封建皇帝的淫威的人,在中国必是儒生(比如黄宗羲),在西方必是教士(比如格里高利七世)。他们的力量不来自刀枪剑戟,却来自出淤泥而不染的心灵。他们是那个蒙昧昏睡的时代里清醒的一群人,因为他们有知识,有修养,有明确的是非观。当这世界遍生荆棘时,他们敏感的心灵会最先被刺痛。他们热爱美德,憎恨丑恶,以高尚为荣,以堕落为耻。他们紧紧跟随着古代圣人的脚步,对完美的概念总是心存向往。他们是每个民族仰望星空的那群人。
       为了保卫自己心中的净土,为了毕生坚定的理念,他们可以守死善道,可以放弃生命换来更有意义的生命。就是在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明朝,多少读书人宁愿忍受严刑拷打,宁愿像罪犯一样死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良心顺从统治者无理的要求。当然这样的人到底还是少数,当这个世界被阴霾笼罩,大部分人为了生存,都只得放弃自己的信仰,变得如墙头草一般,让自己的智慧成为统治者使用的工具。所以,中外的封建社会之所以黑暗,不是因为儒家学说与基督教不好,而是因为思想界完全为统治者服务,读书明理的人全都沦为了统治者的奴隶。而统治者不希望出现强大的精神领袖摆脱他的控制,他希望百姓愚昧无知,麻木不仁,不思进取,有种种可被他利用的丑恶欲望。这也是俗人授职下教会腐败的原因。
      主教叙任权之争
        关于主教叙任权之争,我觉得格里高利在这场争斗中是完全正义的,思想界必须从统治者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局面才能被挽救。格里高利上台之后,施行了许多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的政策,严禁圣职买卖,取缔俗人授职,罢免由权贵任命的神职人员,任用了许多出身贫寒却有真才实学、品德高尚的人做为思想的引领者。再说亨利四世,就人性角度来看,他的确不是什么正人君子。在他即位之初,皇位未稳时,他对格里高利的改革表示肯定,从而骗取了教廷的支持。等到他平定了四方叛乱,皇位坐稳,便背信弃义,发兵意大利,想把思想界重新掌控在自己手中。格里高利任命的米兰主教并没有过错,亨利却将他罢免,并让自己的亲信取代他的位置,并无视格里高利的警告。在神职人员的任用方面,亨利当然是外行,他什么也不懂,他只知道任人唯亲,从而扩大自己的权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封建君主都是自私自利的,就算是唐太宗或君士坦丁也好不到哪去。
       教皇敕令
     也许是亨利的做法让格里高利对世俗君王充满失望。他颁布了教皇敕令,想把教权凌驾于皇权之上。有人说他是个独裁者,可独裁也得分谁来独裁吧。与自私的封建君主不同,格里高利是一个精神领袖,要知道任何一个称职的精神领袖,其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思想境界都要比一般的世俗统治者高出千百倍呢!西欧中世纪焚毁了许多书籍,但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却被保留了下来。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就主张由哲学王即近乎完美的圣贤来做国家的君主,而这位君主必须摈弃一切杂念,以追求真理为唯一的欲望,且能够为真理代言。这不是与中世纪的神职很像吗?我不知道格里高利有没有受到过《理想国》的影响,但他的教皇敕令与柏拉图的主张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柏拉图想象中的哲学王真的在历史上出现过,那便是格里高利七世了。可惜他也最终失败,没能将理想国变成现实。
   绝罚皇帝
教皇敕令对亨利造成了威胁,于是亨利决定废黜格里高利七世,他召开帝国大会,诬陷格里高利派人刺杀他(典型的恶人先告状,反而是在平安夜格里高利举行弥撒时,曾被亨利的亲信在教堂劫持),会议决定罢免格里高利。格里高利也不让步,立即将亨利逐出教会,并废黜他的皇位,向四方诸侯召示了他的罪行,并解除臣民对他的效忠。我个人认为,格里高利没有做错,因为以亨利的人品与行为来看,他根本就不配做基督徒,更不配做一国之君。只有好皇帝才配的上臣民的尊敬,臣民没必要对无道的君主效忠。
卡诺萨事件
试想亨利若为政以德,诸侯怎么会得了个借口就起来造反呢?试想他若施行仁政,刚刚摆平的地区又怎么会再度起义呢?卡诺萨堡下,莽莽雪原中,亨利的演技十分动人,以至于本来站在格里高利这边的卡诺萨女爵和国子监修道院院长都开始为他求情了。按道理来讲神长不应该拒绝信徒的忏悔,但问题是亨利肯定不是真忏悔,而是苦肉计,这就让格里高利特别为难。格里高利完全可以不理会亨利,因为亨利已经众叛亲离,走投无路了,况且在绝罚令下达之前,他已警告过亨利多次。但是亨利穿着囚衣,赤着脚站在寒风中,假如他的心再硬下去,他还配做天道的代理人吗?为了取得胜利而违反仁义之道,这在上帝看来真的是正确的吗?鸿门宴上项羽放走了刘邦,注定了项羽的失败。卡诺萨堡下格里高利宽恕了亨利,同样注定了他的失败。在权力角逐中,倘若你坚守道义有所不为,而你的对手不择手段无所不为,你岂不是完败吗?
英雄末路
      在是非圈中做个好人是需要代价的,没过几年亨利卷土重来,格里高利最终失败,曾经风光无限的他被迫流亡,最后孤独的死在异国他乡。“我热爱正义,憎恨罪恶,所以流亡而死。”这或许就是古今中外那些在黑暗中守死善道的人们的共同心声吧。当然,暂时取得胜利的亨利最后也没得好下场,上天给过他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他却没有珍惜,最后被自己的儿子背叛,也算是应了那句“凡动刀的,必死于刀下”吧。
评价
假如死亡是悲惨的,那么每个人的一生都是悲剧,正是因为死亡并不意味着终结,每个人的人生才有丰富的意义。格里高利虽然没能够实现他的理想,但他的精神的光辉却会为无数后继者照明道路。面对强大的皇权,他从不畏惧,面对污浊的社会,他逆流而上。他的自信,勇气,谋略,高洁,热诚,他的狂傲,独断,城府,严苛,野心,他的优点与缺点相伴而生,可贵的是他在皇族权贵面前狂傲不减,他有清醒的头脑来专行独断,他胸有城府却不愿多用诡诈,他对自己比对别人还要严苛,他把野心的目标定在了天下大同。所以后人将他封圣,是极其公正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36515
帖子:27303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