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报道让笔者想起2019年公司(盛立科技)曾经也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研究利用低地球轨道卫星建立低延迟的长距离通信链路的可能性,甚至联系过几家卫星设计公司来研究可行性。该技术初看起来很直观也容易理解,但是真正深入研究才发现其实也有不少挑战,比如要保证芝加哥和上海之间有可靠连续的链路,并且保证芝加哥和上海的上空随时有至少一颗卫星可以连接,需要至少几十颗低地球轨道卫星建立的星座,如何优化卫星星座以及卫星的位置,直接影响到最终链路的延迟。在卫星的设计和选择上也会面临成本和性能的平衡问题,越小的卫星制造和发射成本越低,但是卫星的信号发射功率就会越小,卫星与卫星之间能够实现中继的距离就越短,从而需要更多的卫星,也会引入额外的延迟,而更大、发射功率更强的卫星也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建立这样一个连接芝加哥与上海的卫星星座,大概需要千万美金级别的投资(报道中提到的初创公司Azuries Space Mission Studios也称他们设计的一个111颗卫星的星座大概需要1亿5500万美金),而这仅仅是卫星设计、制造和发射的成本,这样的低地球轨道卫星设计使用寿命往往只有5年左右,因此维护一个这样的卫星星座成本也是很高的。
其实这样的一个全新的市场还是有很多机会的,像SpaceX和Amazon这样的公司会着重于支持覆盖全球的通信网络,他们更在意的是覆盖的范围以及网络带宽,这就给一些更小的公司机会,去建立一些超低延迟的卫星通信网络,他们不需要覆盖全球,而只需要连接主要的金融中心,比如芝加哥、伦敦、东京和上海。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交易员对延迟的极致追求,还会带来什么样的技术创新吧! 从广义上来说,高频低延迟交易对技术的追求类似汽车界的赛车对技术的追求,肯定会领先大众市场一步,但慢慢地,这些一开始在赛车上的技术都会在一般车辆上得到应用,从而带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提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