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论坛 期权论坛 工作     
匿名的论坛用户   2021-1-4 13:22   9289   10
看中国古代人物画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画出来的人可以说是有神韵在,但为什么就看着那么不真实呢?反观西方油画,画出来的人如此逼真简直可以媲美照片。这是为什么?我知道国画比较看重神韵和写意,但为什么就没有发展出一个流派注重写实的人物画呢?不过话说有些风景画花鸟画倒还蛮写实。
分享到 :
0 人收藏

10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热心的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1-1-4 13:22:48 发帖IP地址来自
先上图再说。明代的曾鲸曾波臣,擅长把西方写实技法融入中国绘画,甚至当时出现了以写实为特点的“波臣派”,题主不是要问流派么,这就是了。这个流派强调在凸显人物气质的时候丝毫不遮掩人物面貌的实际情况:


董其昌像,隐隐有种刻薄的感觉。在现实中看到这个人,你应该不会喜欢。
没记错的话这叫《王时敏小像》,仙风道骨。
明代企业家。虽然,有的“情况”可能太“实际”了一点:


我故意挑了那一拨红衣明代官吏肖像中最丑的几个,就是想表现当时这种画“写实”的程度——上面两位大人的相貌,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人物画没有发展出根深蒂固的写实流派,可能写实的画家都活不长。
补一句,这种流派当时的影响,不能完全相信美术史。我们知道历史是叙述的,从来都不是客观的。如果美术史家强调中国美学、中国画的意境、中国画笔墨韵味之类,这种流派在他的叙述里就不重要,甚至不会出现,这不代表这个流派当时影响小或者不火热。我们如果换一种眼光,中国美术史会是另一种样子。
在明代之前,非常写实的人物形象也不是没有,北宋李公麟《维摩演教图》之类,别人的回答里已经举了例子,我举一个其他画的局部作例子:

胡人与马,都是写实的。还有我很喜欢的这幅,元代画家王绎和倪瓒合画的《杨竹西小像》:

人物是王绎画的,景物是倪瓒画的。人物的用线沉静干练,景物的用线虬劲见肌理,整体构图也很好。再看人物细节:

面部寥寥几笔,不仅显示了解剖结构,也表现了悠然的神情,胡子用线虽多却纹丝不乱,仿佛多一笔多余少一笔缺失,而且把脸围起来,更突出杨竹西先生的神态。这个人物的脸部非常精彩,让我想起了达芬奇的那张自画像,虽然王绎比达芬奇早了一百多年。可以比较一下,异同之处:

这个“比较”里最神奇的是什么呢?假设两位画家能坐在一起,互相看看对方的画,互换工具,王绎用钢笔墨水,达芬奇用毛笔墨汁,纸也互换,练习几次,再画同样一个东西,会怎么样?我相信,王绎画的杨竹西会很像下面的达芬奇,而达芬奇画的自己会很像上面的杨竹西。永远不要低估高手的学习能力。
对王绎,再多说两句。首先,据说他喜欢观察别人谈笑举动,找到这个人的气质,然后才下笔。他自己说:"彼方叫啸谈话之间,本真性情发现,我则静而求之,默识于心,闭目如在目前,放笔如在笔底。"如果像杨竹西先生这种,他都是默画的,那么他对人物脸部解剖结构的了解,就非常非常惊人了。其次,古人说王绎或者曾鲸的画“貌似”或者“与真人毫发无差”的时候,是毫不吝啬地夸奖,是美滋滋地赞扬。不是说中国古人就是不喜欢把人画的像,写实的就是不好,非要把人脸画成冬瓜上割几道线,没那回事。
  再回到明代,说说两样东西。一个是壁画,位于北京石景山区的法海寺,保留到今天还这么好真不容易,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看:



上图仕女的脸还是传统画法,就像西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之初的那种千人一面的传统画法,但是她的手,已经在传统的基础上开始结合透视法了,尤其是举着花盆的那只手。上上图的童子,整个人基本都是符合透视的,也比较写实。
明代的第二个事,还是回到曾鲸。他曾经试图把欧洲的光线明暗关系转移到中国画里,比如这个“观音菩萨”。我们很少见到这样的观音菩萨,其实这是基督教圣母和观音菩萨观念的结合:

当然,以这幅画论,这种“融合”是失败的,脸和手的框架过于传统,对光影明暗的理解也欠深刻。但在这个失败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中西绘画的很多东西,在思维和工具和方法上,不仅有天然的不同,在历史上也有求同的努力。每种尝试都是可贵的,因为传统需要不断发展,固守不变并不一定值得骄傲。后来更成功的融合发生在20世纪更大规模的西学东渐过程之中,延续到了今天,这个就不论了,别人的答案里也有好多生动的很棒的例子。
人物画不很懂,只能说这么多。最后补几张写实的动物吧:
1.河蟹,元代 卫九鼎所绘。只能说宛如活物,而且感觉在爬行,高手。

2.宋代 黄荃的《写生珍禽图》:丝光椋鸟、鹡鸰、北红尾鸲、黄缘盒龟、中华乌龟等,又是宛如活物。注意右上角的天牛和正下方中华乌龟的透视,非常准确。
PS:黄缘盒龟,也就是黄缘闭壳龟,是中国土产的美丽龟龟,古代应该有不少,各种栖息地破坏,加上中国人太爱养和吃龟,现在搞得几乎灭绝,全安徽省野生的不知道有没有100只。我们还是要珍惜中华物种,不要让这幅画在将来被叫做《禽兽绝灭图》。

3.明代,边景昭,《三友百禽图》,一张名画,好像中小学美术课本里有。故意放在这里,跟上面黄荃的画比较一下,都是很写实的鸟类。很少有花鸟画家在一张画里画这么多鸟,而且种类也挺多,这画牛在这么多鸟这么多植物(看底下那一堆小麻雀!),没乱,厉害。我觉得论鸟类的种类和数量,这幅画就到头了,再多就不是花鸟画,是捕鸟画了。

4.宋代,无款,《落花游鱼图卷》:鲤鱼、鲫鱼、鳑鲏、黄颡鱼、河豚,生物特征都非常明显。

5.元代,赖庵,《藻鱼图》,波士顿博物馆藏,画的可能是翘嘴鲌(这鱼很凶猛,吃小鱼)。我很佩服这画,初看的时候绝对被震惊了,立意好,构图好,笔墨好。鱼类是很难画的,身体大多比较僵硬(当然,您要喜欢画黄鳝电鳗草绳恐龙什么的,另说),不容易出动态,不容易画活,当初的尼德兰画家也画鱼,但都是死鱼,感觉上也是死鱼,中国画里面有这么精彩的活鱼,我们应该舔一下嘴感觉这种鲜嫩的骄傲。


补一张赖庵的《鲶鱼图》,我觉得就是个黄颡鱼,脂鳍特明显。同样的,他为了画活,把僵硬的鱼身变成扭动的了。6.宋代,毛松《猿图》,很写实的一只猕猴,可能在想我的修指甲刀哪去了。

7.元代,陈琳,《溪凫图轴》,就是只公的绿头鸭,画得非常逼真,旁边题款已经明确夸了,虽然陈仲美先生是“戏作此图”,但是画得很好,“人皆不及也”。

8.宋代,李迪,《雉鸡枫鹰图轴》局部,相比捕猎的苍鹰,这个逃跑的雉鸡更写实。另外,野鸡见到鹰,不是飞起来逃跑(那等于送死)而是低头往草丛里钻(还是有活路的),也符合生物习性。画家细心观察生活,做到了动物表面和行为的双重逼真,佩服。

唠叨半天想说什么呢?论写实,总的来说肯定中国传统绘画不如欧洲绘画,但是我们的绘画传统也是复杂的,存在着多个面向,多种可能性,多种风格和手法,就像欧洲绘画传统一样,都是复杂的。可能看到的越多,越难以概括。最好的办法就是抛去陈见,一心看看画而已,看着看着,你可能会怀疑自己先前的想法,或者道听途说的结论。过去,我们的传统是坚不可破的壁垒,而现在我们当代人可能都是中国绘画伟大传统的入门生,所以有兴趣的话,就再往里走走。

PS:中国古代动物画里,有关写实的“鸡”,请参考这个回答。
莫予应:绘画史上有哪些杰出的画动物的画作和画家?
3#
热心的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1-1-4 13:22:49 发帖IP地址来自
多图预警

身为中国画人物专业的大三学生看到这个问题不得不答。

先上结论,再展开

中国古代人物画看起来不那么写实是有先天(用线造型的传统本质)和后天(宋代以后社会主流观念对造型能力忽视)两大原因组成的。


——————————————————————分割线—————————
第一部分

为什么说用线造型是中国画传统的本质?(看到这里肯定有一大波人跳脚——扯!淡!)

从工具上解释,毛笔,在纸上留下的痕迹,几乎都是线性的。(不服!说好的皴、擦、点、染呢!!??那么多效果你当没看见?)好吧,你自己试试看,画一群人,用勾线和皴擦点染五种方法哪个最快?必须是勾线啊,实用。

且不说后面四者都是依附于线条才成立的,历史向前推进,早在毛笔产生之前,原始社会的中国人削竹为笔,用竹尖在地上书写,看吧,线性观念其实那么早就进入了中国人的思维(当然,石刀刻的甲骨文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用线造型,或者说线造型,是中国画的传统本质,也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方绘画的最明显特征。

罗丹说,世界上不存在真实的线条。所以,中国画用线造型这事儿就已经决定了,不管再怎么努力,要想完完全全彻底的贴近现实,是行不通的。

但画画这事儿并不是越逼真就越好,与真实保持适当的远离,才是绘画的妙处所在。
用西方绘画举例

这是全力贴近真实的————写实主义的库尔贝(事无巨细完全按照看见的来哪怕很丑但只要真实一并画下来)(库尔贝是西方艺术史上最原原本本的写实主义,题主说的3D啊写实啊之类的以他为代表最合适不过了)

这是极力远离现实的————抽象大师康定斯基(我画的是啥你看不懂就对了)

这个是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并带有强烈的艺术家个人情绪的——梵高和席勒,我们可以统称为表现主义





作为参照,上几张中国古代的

梁楷,作为写意的代表

宋徽宗临唐代张萱《捣练图》,作为工笔的代表
(为什么选这两张下文再讲)

看出来了吗,中国古代人物画在面貌上和西方的表现主义最接近。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才可以探讨中国古代人物画为什么不够写实的问题。

第一部分总结:
毛笔工具带来的线性思维,对于中国画往写实方向走带来了障碍,而且不小;但聪明的古人索性反其道而行,利用线造型和平面化反而可以拓宽对人物的表现形式,这一点西方的艺术家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才意识到。
第二部分

为什么上面选那两张宋代的画作为代表?现在回答你
其实,中国古人的写实能力是有的,而且非常厉害。但是这一点体现最好的,不是绘画,而是雕塑。


兵马俑,秦代的水准。

说书俑,汉代的水准。
隋唐以前的绘画(壁画除外)均已失传的情况下,通过雕塑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古人的写实功底。而宋代绘画正是这种能力在古代绘画中体现最好的。
这山峰。。。

这螃蟹画的,够写实吧

谁说古人不懂解剖!!??



所以说,有造型能力的人画的变形才可以称之为变形,因为他有控制力;而没有造型能力的人的变形,只能叫画不准。
宋代画院里的都是一等一的高手,能跟他们相提并论的,功力自然不用多说,所以才在宋代的范围内找最好的画。
但是这种以宫廷画匠为主的模式在宋代之后走向没落,转而兴起的是文人士夫画。简言之就是我的职业是别的我不会画画我只是画着玩儿玩儿来抒发我的高尚情操。它的本意是只要画面感觉好了造型正不正确其实无所谓。

但在这我要强调的是,文人画的兴起阶段的形依旧是很美很考究的,只不过它们很古雅不似晚期的南宋院画那样艳浮罢了。


这个阶段人物画的最好的非赵孟頫莫属了。



随着文人画占领统治地位,造型能力和写实倾向逐渐为社会主流所排斥。但是造型能力的下降对山水花鸟画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对人物画来说却是致命的。(写到这里想起来为什么老师上课总是说造型是第一位的了)


烂画的图我不想贴


到最后中国画里人物出现的最多的样子是这样

没办法,说穿了就是已经不会画人物了,哀

我不怪你们我知道你们其实都是专职山水画家。。。

(陈老莲任伯年们我对不起你,你们画得很好可是实在没办法放进来讨论写实的问题啊)

第二部分总结:
宋代以后绘画观念的转变导致画家总体的造型能力下降,写实不能。。。
————————————就这样结束了?——————————
不!!还没有

上面说的是社会主流,下面是非主流部分

早在明嘉靖、万历年代(1522—1620年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十五世纪初叶至十六世纪前半叶)的绘画技法传入中国。文艺复兴艺术的两大经典法宝:古典艺术和新产生的透视技法,被利马窦等一批传教士带入皇朝,在南京等大都市传播开来。西洋肖像画的技法,引起了旅居京城的中国写真画家们的极大兴趣,他们在画作中,注入了一些西洋技艺,使传统肖像画在表现技巧上有所突破,这样的肖像画一经投入市场,立刻受到了王公贵族和时人的欢迎、青睐。



我承认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惊呆了,佚名高手哇    %>_
4#
热心的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1-1-4 13:22:50 发帖IP地址来自
谢邀。

尽量尝试说简单些。


其一:所谓写实与否,透视和光影效果是个很关键的部分。

而西方画重视透视与光影效果,是文艺复兴之后的事。
即:在没有透视及光影效果的时代,西方画也不写实。

公元前的埃及壁画:

公元后的拜占庭壁画:



对比一下:唐朝阎立本《历代帝王图》。

南唐的《韩熙载夜宴图》:


是不是可以这么说?
结论之一:文艺复兴之前,其实西画和中画的人物画,大家都差不多,因为透视和明暗对比不靠谱,所以,都不算太写实。










其二:中国也不是一开始就写意的。实际上,有一个时期,其实很重写实,尤其是宋朝画院,界画、花鸟,虽然谈不到透视光影,但都很写实重视细节。比如:宋朝的楼阁
但是:
宋朝之后,文人画流行,大家都爱玩山水写意,这就大大降低了工笔的地位;到明朝中后期,士大夫更懒得画工笔,大多笔墨文章,求写意淋漓去了。
那时节,画肖像的,太写实会被认为不摹古,且匠气。这是士大夫掌握作画话语权的直接结果。






而欧洲那边,在透视、明暗对比出现前,其实也不算写实。比如文艺复兴期间,博鲁盖尔这幅:

对比:



其实论”写实“,也不比《清明上河图》靠谱多少吧?博鲁盖尔这幅,都已经是《清明上河图》之后几百年的作品了。


但文艺复兴之后,一切慢慢变了。


比如,以下是画圣乔托的作品,文艺复兴前期。看着依然不算写实吧?不是他老人家型打得不准,或者构图不好,或者动作失真,主要是因为没有透视明暗对比凸显质感。






以下是拉斐尔师父吉兰达约的作品,好,但依然有些2D。


而看拉斐尔的这个,明显人体材质、开始当真了:


卡拉瓦乔是明暗对比的大师,17世纪初无数人学他:




而之后,北方画派(荷兰)对材质和光线又有了研究,比如伦勃朗


所以:透视、明暗效果和细部质感的成熟,使得西方画,是一个极其、极其、极其、极其漫长的过程。



而哪怕到了19世纪,古典油画已经在透视、结构、细部描绘方面大成后,还是有些问题。比如:

安格尔这幅《大宫女》天下知名,他自己是19世纪前期古典画派最重要的人物,一向讲究素描的精确、透视的到位。但注意这个姑娘的脊椎骨:明显长得不靠谱,违反人体基本事实了。
即是说,到19世纪,透视和明暗对比效果已经很出色到足以乱真了,但在细节方面,西方画依然有不写实的一面。


实际上,莫奈、雷诺阿、西斯莱这些印象派之所以造安格尔的反,就是因为“古典画派没有画出我们眼睛所见的东西”。即:“西方古典画派,还是不够写实。”










做总结了。
早期,大家都不用透视和明暗对比时,西画人物和国画人物,其实都不算写实。


中国自宋朝画院,重视写实过一段,但宋朝之后文人画盛行,也断了工笔匠们的念想。大家都开始刷写意+摹古了。


欧洲自文艺复兴之后,重视透视、明暗对比、细部描述,尤其是南方画派的人体构图和北方画派的细部勾勒都发展出来后,就制造出了足以乱真的3D效果。
但是,哪怕到了19世纪,透视和明暗技法已经普及,西画在构图方面依然不算写实(参考安格尔)。所以才会出现印象派和古典派的长期斗争。
一言以蔽之,公元前一千年,大家都差不多,甚至中国画还更写实些。
之后,欧洲人走了透视和细部,而中国画家走了写意的路数。
大致如此。

5#
热心的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1-1-4 13:22:51 发帖IP地址来自
咱从社会角度稍作解释,大家看看听听吧。
有不同观点欢迎交流。

第一,我们得承认,某种绘画形式是否写实,源于我们现代人自己对“写实”概念的理解。
我们这代人是从了解西画的写实概念中理解写实的,而绘画科学的应用是西画式写实概念的基础,比如光影结构透视解剖对比等。这些科学概念被引入艺术,是在社会基础科学得到长足进步后的结果。
我们只要对比中国与西方基础科学的发展状况,不难发现艺术观察科学中对解剖学有较高要求,而这主要来自医学的发展。西医与中医的区别我们现在都比较清楚,最主要的就是针对人体医学解剖的认识。用形而上理念看待,对人体解剖的理解被应用在艺术里,显然推动了艺用解剖学的发展,因此西方的绘画与雕塑逐渐走向“科学化”的写实。但中国的医学发展较少涉及解剖,对人体内部病理的诊断也主要来自对人体外部的观察而得出的推理,所以解剖学并没有在中国得到较大发展,这也会产生对艺用观察方面的限制,艺术领域对人体结构的理解主要依靠外部观察后推论出的结果来确定绘画时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意象式的线条
“三停五眼”等人物画结构基本规律,就是老祖宗们在当时的科学认识上总结出的艺术法则,其实非常管用。
艺用透视学也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产物。早期西方绘画中的透视也很初级。

第二,线条作为艺术表现方式,这基本就是由绘画材料决定。
中国特色的绘画工具主要以毛笔为主,特别是带有“锋”的毛笔。羊毫较软且蓄水量较多容易造成洇水,在宣纸上不宜长时间停留,狼毫较硬,但水分比羊毫更容易流失,所以使用中国的毛笔必须了解笔毫的特性,掌握毛笔中水分的多少,并合理控制下笔的速度和时间。至于画纸,我们现在看到一些保存很好的中国早期绘画作品,多还是绘画在绢、帛等织品上。织品和宣纸的吸水程度,也决定了绘画可以采用的绘制手段。中国传统绘画颜料是以水来调和。这都造成中国传统绘画不适宜产生色彩的笔触造型,而更适合用晕染、叠加等方式产生画面色彩的变化。工笔画是这种绘画方式的极端发展,可以绘制出非常精细的造型和色彩效果。

结合前面所说对人体结构的了解,中国画用线条造型、晕染敷色,且采用初级艺用透视,其实是这种艺术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花鸟画之所以可以画得很精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花鸟在绘制时基本属于放大绘制,艺术家可以对花鸟进行非常细致的观察。
但我们还是得说,这些花鸟画依旧是线条造型(写意和大写意是中国画晚期的结果),在线条的“控制”下要完全表达当今我们理解的写实概念中的结构、透视、解剖……,不可能。(学过速写的人应该能明白我为什么这么说。)
所以说线条更适合用来表达意象式造型。
我们现在理解的写实人物概念主要受西方油画的影响,是使用色块、笔触造型,与中国造型方法完全不同。
如果我们以当年处在那种科学认识基础上的老祖宗的眼光,以及他们对写实概念的理解,我们不会认为这些人物绘画作品不真实,相反,我们只会觉得这些画已经很逼真了,特别是在我们中国一直没有摄影术的情况下。

西方写实油画虽然发展势头很好,但一直不重视意境在画面中的运用。到十九世纪开始注重画面中的写意效果,并从东方艺术中(例如日本浮世绘)吸收了不少经验,逐渐学会意象化色彩、笔触的使用,画面开始脱离纯写实,逐渐带有写意效果。印象派就是一种色彩的意象造型艺术流派。

西方艺术界喜欢吸收新知识新经验倒是真的,这点确实是东方艺术的缺憾。
中国绘画明清时代也有不少人努力变法,在写意上走得更远,也受到过当时一些人的批评。当年吴冠中等前辈搞艺术的中西合璧,还有不少艺术界人士指责他们,想想还真滑稽。


不是说中国绘画没有发展出注重写实的流派,而是一直没有这个机会。
大家应该还记得,当年徐悲鸿等人留洋学艺归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动?之后中国整个文化艺术界又产生了怎样的变化?虽然接下来中国艺术界天翻地覆,但传承与变革的机会已遭腰斩,想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写实流派,并不容易。
当今中国画艺术界不是没有写实人物画艺术家,只是更多人选择走捷径。先出名再画画,结果画也画不成了。
再有,我们对当代的中国画作品了解还是太少,所以形成中国人物画都不够写实的观点。
其实现在很多小写意人物画、工笔人物画都开始运用了西方绘画的透视学、解剖学等艺用科学,这样的国画写实人物作品有不少。
或许,现在这个时代正是国画人物向写实流派发展的机会吧。
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不知道,就说没有啊!

各位朋友有贴图,俺就不上图了。
6#
热心的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1-1-4 13:22:52 发帖IP地址来自
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想回答全面得需要写本书才行。一个民族的艺术风格成型就跟人一样,得看基因和成长环境。
我们通过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油画看到了写实人物,从唐代仕女到明代僧佛看到了中国不那么写实的人物,然后就想从他们身上解读出为什么,这是挺荒谬的一件事,就好像你发现你和一个黑人小伙的肤色不一样,就开始在生活习惯上找原因,而忽略了我们从父母那继承下来的基因一样。要找到西方出现写实,而中国没出现的原因,就先得去找我们的基因。
西方艺术的基因源头是古希腊,中国艺术的基因源头可以说是先秦,这两个时代都是奠定双方文化思想基础的时代,也可以看作艺术的基因原点。
古希腊是城邦制和商品经济,古中国是宗族制和自然经济,这个由地理决定的社会形态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两者会向不同的角度发展。不同的社会出现不同的问题,促生不同的思想和哲学,古希腊的哲学更倾向于清晰,可测量和确定性;而先秦哲学更倾向于模糊,神秘和不确定性,也促生了对人的价值不同的判断。它们本身不存在优劣之分,面对不同的外部条件都是最佳选择。
古希腊重视个人,古中国重视社会。对于个人价值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到了美学,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古希腊艺术注重人的自然性,也就是形体外貌特征和内部结构;古中国艺术更注重人的社会性,也就是人的体态和衣着。说得再白一点,古希腊的艺术在歌颂自己的存在,你看那些年轻健美的身体,他们利用神来描述自己。在荷马史诗里,你可以看到神不是不可侵犯的,神不仅长得跟人差不多,身上还有一大堆人的毛病,并且被凡人击败或者戏耍也是常有的事。古希腊人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个人的价值。他们在艺术中努力的去留下人的痕迹,为了让这个痕迹更真实,他们去研究解剖,去用尺子测量五官的比例,去一次次的改进方法好让大理石看起来像活着一样。
古中国呢?我们在天地万物之间发现了自己的渺小,我们在用艺术去歌颂一种平衡。中国古代的神和我们长得都不一样,通常是人首蛇身,他们威力无穷,人是不可能和他们角力的。为了维护三角形的社会结构,先人和首领也被描绘成类似于神明的形象,但他们不能再长出蛇的身体,只能用服饰和动作来表明他们尊贵的身份。至于面孔和身体,当然是越没有指向性越好,如果长得太像某个人了,不就失去他的神性了吗。

                                  《伏羲女娲》武氏祠(约公元2世纪)画像石拓片

古希腊人在这条写实的路上走了很远,法由姆的墓葬画画的就像今天的照片一样,清晰地表明了死者是谁,但没人知道他具体是什么样的社会地位。汉代的墓葬画中也有大量的人物,他们长得都差不多,但服饰和动作说明着他们的身份。

                                                              法由姆遗像画

《洛神赋图》是我们比较早的人物绘画,你看到曹植出场时的动作了吗,他穿着宽袍双手展开,被仆从们搀扶着,那个动作我们今天看来非常不舒服,但也确实能够体现他的地位。没人知道曹植长成什么样,他长成什么样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知道在那么多人里面他就是曹植。

                                         《洛神赋图卷》(局部) 宋摹本
从思想角度转到艺术角度,这个问题同样有探讨价值。古希腊最高级的艺术不是雕刻,而是悲剧,古中国最高级的艺术也不是绘画而是诗歌。雕刻绘画这些视觉艺术都是他们的反映而已。悲剧是具象的,诗歌是抽象的。那么他们反映出来的视觉艺术也一定会具有这样的特性,西方艺术更加具象,好模仿悲剧的力量,中国艺术更加抽象,来模仿诗歌的性征。
在希腊化时期,有一个雕像叫拉奥孔,说的是一个祭祀因为拆穿木马计的阴谋,被神派巨蟒缠绕而死。这个雕像非常成功,就是因为它清晰地叙述了这个故事,还体现了拉奥孔被巨蟒缠身时的痛苦,视觉效果非常强烈,最大程度地去模仿了悲剧。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家们重新发现了古希腊文化,并且努力的把它复活。乔托画的圣经故事惹人落泪;达芬奇画的《最后的晚餐》戏剧性的构图陈述了那一刻的慌乱,以及每一个角色的身份;卡拉瓦乔所有的作品都像戏剧的海报一样充满张力。戏剧要让人感同身受,就不能缺乏真实感,为了这个真实感,画家们必须研究解剖,透视,明暗和色彩。这是文艺复兴艺术的原发动力,也是古希腊哲学向后发展的一个必然。但我们不能搞反了,是渴望促进了研发,而不是研发带来了渴望。先有古希腊,才有的文艺复兴。

                                                               《拉奥孔》

卡拉瓦乔 《圣保罗的皈依》(公元17世纪)
古中国的例子,我们还用《洛神赋图》。因为他本身就来自于曹植的一首长诗(也可以说成抒情散文)。曹植的文字极为华丽,想象力天马行空,想把他的语言演变成画面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比如描绘洛神的样子: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你能想象出如何用画笔描绘这种形象吗?反正我是想不出来,因为他本身就超越了具象,只存在在曹植的思绪风暴里。

                                                 洛神赋图卷(局部) 宋摹本
那顾恺之怎么去描绘曹植的思绪风暴呢?实话实说,他并没有什么办法,只能在画面上无奈的把文字重新写了一遍。这不是中国艺术家无能,把这个情况交给达芬奇他也只能是双手一摊。后世的艺术家们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人物绘画就是无法支撑诗歌那么宏大的世界,于是就彻底把类似的风暴留给了诗歌自己,让绘画做他最擅长的事,而人物画就让他延续传统,做一个绘画界边缘的小学科。
诗歌不是注重意境吗,那意境绘画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山水画,眼中的山水和心中的天地。所以从画家们意识到这件事以后,就再也没有向人物绘画投入太多的精力。相比西方从中世纪到新古典主义这期间人物画的变化,中国从秦汉画像砖到明代仕女画,人物画确实变化不大,直到受到西方写实艺术的影响之后,人物画才有的大的突破。不过同时,西方艺术家也发现自己坚持了几百年的写实艺术居然如此庸俗不堪,而东方艺术中的诗意和表现性是如此的高级,于是一大批新艺术家站起来反抗学院派(就是人物画的优秀传承),从而印象派和现代艺术开始了。
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出写实的人物画,从基因上,我们对人的认识就是从属于社会和自然的;从成长环境上,我们的艺术更注重的是他的诗性,而人物画因为缺乏足够的表现力而适当的被牺牲了。以上。
7#
热心的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1-1-4 13:22:53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觉得某些回答的某些部分是很有误导性的。比如 @张佳玮 拿一副古埃及的壁画和唐代画比,那可是公元前 1000 年以前的作品,而且这种画风至少公元前 3000 年以前就定型了,再说并不一定埃及就能代表西方,埃及没有写实绘画(其实罗马化还是有的)不代表希腊罗马没有。比如 @沈临枫 拿兵马俑当作写实的证据,未免有些太没说服力了。话说在前头,底下举一些例子(来自维基百科)。
那尔迈石板(复制品),Facsimile of the Narmer Palette, c. 公元前 3100 年(距今 5100 年),跟那种画一个风格。

跟埃及人比也可以。。可以比雕塑,比如拿木乃伊的面具嘛,或者古埃及也有雕塑。
第四王朝的法老和王后,King Menkaura (Mycerinus) and queen, Egyptian, Old Kingdom, Dynasty 4, reign of Menkaura, 公元前 2490–2472 年(距今约 4500 年)

兵马俑,公元前 246 年至公元前 208 年(距今约 2300 年,还不如别人距公元元年时间久

书吏凯伊(The Seated Scribe),约公元前 2500 年(4500 年前)

The Seated Scribe村长像,Statue of Sheikh el-Balad Representing Ka-aper,约公元前 2500 年(4500 年前)

到了古希腊时代,已经日臻成熟:
驾马车人青铜像,Charioteer of Delphi, 公元前 478 或 474 年

之后的古典时代、希腊化时代、罗马时代, 已经发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了:
拉皮斯人和半人马,Lapith fighting a centaur. South Metope 27, Parthenon, 公元前 447–433 年:


The Pergamene style of the Hellenistic period, from the Pergamon Altar, early 2nd century:


拉奥孔,Hagesandros, Athenedoros, and Polydoros, 公元前一世纪:

奥古斯都像,Augustus of Prima Porta, 公元一世纪:

太多了根本贴不完。。我们再回头来看看兵马俑:
兵马俑,公元前 246 年至公元前 208 年(……)

还有人说三星堆铜像?比如这个?
青铜人头,约公元前 14 世纪:

这难道不是满满的石器时代风格吗?公元前 14 世纪的艺术巅峰应该是啥样的?如下:
(当然它都不如一千年前,也就是公元前 24 世纪的作品写实,遑论 14 世纪了……)
娜芙蒂蒂胸像,Nefertiti Bust, 公元前 1345 年(距今约 3300 年):

同期两河的雕塑也一点不差啊
Burney Relief / Queen of the Night, 公元前 1800-1750 年(距今约 3750 年):

有没有很像这个:
菩萨木像,Wood Bodhisattva, Song Dynasty (公元 960-1279 年,公元后哦

再来看绘画。庞贝古城发现的绘画无疑是最有价值的:
《伊苏斯之战》 ,公元1831年从庞贝古城遗址发现的镶嵌画,据考证是描绘伊苏斯之战,根据公元前4世纪希腊画家菲罗克西诺斯的同名壁画复制而成,从中可见希腊绘画发展情况。原画是应雅典统治者卡山德的要求创作,作于公元前310年。


《提奥尼索斯秘仪》:

《有桃子的静物》,公元50年

《采花少女》,约前15-公元60年

公元 79 年,庞贝毁灭于火山喷发,这些画就被埋藏了,可见创作年代早于 79 年。为什么非得拿拜占庭壁画说事呢。。
还有罗马化埃及的法尤姆肖像:
《奈奥夫妇》,公元1世纪

《络腮胡子青年》,公元2世纪

再来看看中国画:
人物御龙帛画战国(前 5 世纪~前 221 年)

龙凤仕女图,战国(前 5 世纪~前 221 年):

女史箴图(局部),(传)顾恺之(345–406):

孔子像,(传)吴道子(约 685 年-758 年):

大概就是这样。各位自己评判。
以上是一些例子。下面讲讲问题本身。(慢慢填坑……)
首先,我认为和作画材料有关。最初的中国画是帛画,而环地中海的是壁画。
但是这不能解释雕塑的问题。
6 月 27 日更新:
但是也许雕塑也和材料有关。西方的雕塑刻在金属或者石头上,而我们的兵马俑却是陶器。并不能说中国没有石雕,然而石雕的大部份,例如著名的大佛像等,是印度传入的;进一步追溯,实际上是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希腊文化的一角。
想到这里,我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中国没有产生写实的画作或者雕塑,究竟是因为中国是特例,还是西方是特例?就好象现代科学一样,并不是没有产生现代科学的中国显得特殊,而是产生了现代科学的欧洲显得特殊,因为其他文明同样没有产生现代科学。那么,其他文明究竟有没有产生写实的艺术呢?
世界上的文明说多也不多,说少也不少。各种各样的文明是很多,看现在的民族有多少就知道了。然而其中很多文明互相影响非常之深,比如环地中海的诸多文明,特别是人类文明开初的两河、埃及、希腊,互相影响之处不计其数。多亏了除了世界岛还有新大陆,美洲的文明早期几乎完全隔绝于旧世界,这为我们探究写实艺术的问题留下了一个口子。
那么美洲艺术是怎样的呢?它们有多么写实呢?
8#
热心的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1-1-4 13:22:54 发帖IP地址来自
试答。
首先,中国人物画的魅力和追求的境界在于线条和气韵。线条的粗细变化和走向可以塑造怒目金刚,也可以塑造慈心菩萨。而且细节度非常高,这点不亚于西方古典人物画。


左图为现代临摹,线条的差别显而易见。 图片来源:豆瓣一片关于 中国书画的帖子。


但是中国人物和花鸟画,画面显得特别平面、无纵深(导致不真实)。我认为,原因有两点。
  • 一是因为中国画并不系统地运用透视术,整幅画面经常会有好几个灭点或者轴侧图像(家具大多是轴侧),造成不真实的感觉。
  • 二是因为中国画对光影变化的表现是很主观的,而不是像西方古典科学客观地表现光感。画家根据自己的观察或想象,通过笔墨的浓淡来表达空间远近或者光影变化。(这在山水画中很明显,并且效果非常好)在工笔人物、花鸟画中,为了表达细节,笔下的浓淡变化就更少了,这样就造成画中人物体积感很差,虽然细节到位了,但是没有真实感。

宋徽宗的《摹捣练图卷》,前段时间上博展览看了原作,非常非常细致。。。那发丝。。那衣服纹样。。



看宋钦宗仁怀朱皇后像 和 拉斐尔的《披纱巾的少女》 就能明显看出体积感的差异。
(不过个人认为帝后人物像大多匠气十足,艺术价值不高。。作为中国人物画的例子拿来和拉菲尔比其实不太公平,中国人物画追求的境界也不在力求真实这一点上)
而工笔花鸟画,因为表现对象比较小,虽没有体积感,看上去仍然比较真实,但仔细看还是非常二维的。

宋徽宗的 《桃鸠图》


补充:真不很知名。。提到的画材的确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宣纸或者绢布都不是可以反复覆盖、慢慢涂抹的画材,中国画颜料也很难在纸上混色,所以要画光下那种明暗深浅颜色跨度都很大、渐变还要柔和的肤色非常难。表现在画上就是中国人物画一般都是白描勾线再填色(平面化的感觉),因为中国画颜料很难不勾边直接互相交接——而油画可以柔和地从浅色过渡到深色,让画面中的形体边线彻底消失。
9#
热心的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1-1-4 13:22:55 发帖IP地址来自
作为一个画了很多年油画和国画的人,可以负责任的说 —— 材料是决定性因素。材料决定技法,技法决定审美。这三者虽然会互相影响,但宏观来说,基本是这个顺序。
为什么中国造宣纸和墨,西方产生油画,则和地理条件有关。
还有一个原因是绘画的作用,西方绘画大量用在传播宗教上--如教堂壁画,因为平民识字少,因此很需要易懂的视觉冲击。虽然中国的寺庙也有大量壁画,但相比起绘画来说,我们发展较多的是印刷术。
此外,在发明大规模生产的颜料之前,西方画家个个都要自己制造颜料,相当于个个都是化学家,因此是相当专业的工种。我国画家则很早就和文人身份结合在一起,绘画观念上很先进,但是。。。不看重写实。
10#
热心的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1-1-4 13:22:56 发帖IP地址来自
古代中国,能被画肖像画是身份的象征。绘画的出发点很少是写实,例如帝王肖像画看起来都很魁梧,这是为了显示其地位。并且,若注意观察的话,一幅画中若同时绘有主人和佣人,主人明显大于佣人,二者的身材差距是极大的。
11#
热心的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1-1-4 13:22:57 发帖IP地址来自
宋苏轼有言:‘ 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
这样的思想对于文人绘画影响很大。求深意,而非形似。 某种程度上,这个思想跟现代艺术很相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3118703
帖子:623848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