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选股策略:回归公司价值本源,追求优质股Alpha收益
对公司质量的研究,一直以来是股票投资的重中之重。正如有人用大法官波特·斯图尔特的名言“I Know It When I See It”来形容之,质量策略的投资逻辑非常合理且直白,扎根于公司的基本面信息,从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经营稳定性等公司的本质属性出发,自下而上对公司进行多维度的刻画,从而挑选出质地优良、运营稳健、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优质公司并持有股票,从而在公司的发展中持续获益。一言以蔽之,质量策略的核心目的在于甄选出真正的“好”公司。
相比其他策略的相对明确的度量方式,质量策略拥有多维度、多指标的特点,在定义上非常自由,因而尚无公认的统一框架。早在2004年,GMO的创始人Jeremy Grantham在公司白皮书The Case for Quality——The Danger of Junk中阐述了“高质量”的公司标准,即高盈利、盈利稳定以及低负债率,这一框架为MSCI的质量系列指数所沿用;Joel Greenblatt则在Little Book that Beats the Market(2005)一书中阐述了资本生产效率(ROIC)的重要性;在相对较新的研究中(What Is Quality?,2019),Hsu,Kalesnik和Kose等人将质量因子归纳为以下指标:盈利能力、盈利稳定性、资本结构、质量成长、会计质量、派息与摊薄以及公司投资水平。
学界和投资界对高质量投资的有效性做过长期的实证。作为中金质量ETF三因子策略的基础,GMO公司在2004年的白皮书中展示了三个质量因子的长期跟踪结果,验证了因子存在明显的Alpha收益,为后来的MSCI质量系列指数提供了理论支持;Asness,Frazzini与Pedersen(Quality Minus Junk,2013)等人基于盈利、成长性、安全性和派息水平等维度构造的QMJ质量因子组合,在美国股市中获得长期的高收益;而在Buffett’s Alpha(2013)一文中,他们对伯克希尔·哈撒韦旗下资产进行分析,发现QMJ因子在资产中有很高的因子载荷,并有效解释了较大比重的超额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