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你有一笔定期存款于1994年8月到期,那么无论利息如何,你都将额外获得每年4.27%的补贴--一年期即为4.27%,三年期即为4.27 X 3 =12.81%。这样的做法,其实就是给定期存款和国债来「定向加息」。国债327到期为1995年6月30日,但在兑付时按照7月的贴补率来计算(图中已用红圈标出),每年13.01%,公布日期是1995年6月13日,比财政部下发《1995年到期国债还本付息办法》的时间滞后1个月。而12.92%的这一具体数字,是基于统计局1995年4月的统计数字--除非中经开一方穿越到了几个月后,否则他们是怎么得知这一数字呢?再说说「利息补贴」。与保值贴补不同,利息补贴是摆在明面上的金融政策:当国家上调法定利息时,会对当时已经存在的定期存款以及国债进行「拉平」的操作:把利息拉到升值后同样的水准。但是这种操作就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了:例如你有一笔5年期的定期存款,开始于2008年5月1日。但是到了2010年10月20日,国家开始上调定期存款利息,那么你的加息如何计算呢?是从开始存款的日期便开始增加,还是从利息上调日开始增加?或是从某个时间点开始算?在国债327事件中,利息补贴从何时计算,怎么计算其实也是各方争论,乃至兵戎相见的最大问题。
图:贷款基准利率
说完了这些,我们回到当年,对国债产品进行估值。国债产品的价格,按照上面所说,应当分为三部分:(A) 国债产品的票面价值(本金+票面利息)(B) 升息补贴导致的利息增加部分(C) 保值贴补的增加部分。理论上,任何时候的国债期货产品的市场价格,都应该等于或趋近于 A+B+C。其中,A部分是已经确定的,而B和C,都是市场各方存在分歧的。下面来算算,在不同的时期,国债327到底值多少钱?国债327的票面价值= 100 + 9.5% X 3 X 100 = 128.5 元,1995年1月1日,央行宣布上调利息。从上面的利率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国债327在发行时,利率是9.5%(发行有一个过程,发行前应该是参照了当时3-5年存款利率即1991年时确定的利率),但几乎在发行同期的定期存款实际已经调整到了10.80%,国债利率在当时就已经低于定期存款了。而在95年年初调息后,三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更是到达了12.96%,超过国债接近3.5%,因此市场上便开始传言国债的利息会被拉平至存款利率。否则的话,持有国债的投资者将会大量转移至定期存款,发生提前挤兑国债的现象。按照传言(或说是预期)升息后的国债327价格= 100 + 12.96% X 3 X 100 = 138.88 元 (这是按照最高升息计算)或者= 100 + 10.8 X 56 / 365 + 9 X 321 / 365 + 12.24 X (174+365) / 365 + 12.96 X 179 / 365 = 134.00 元(这是拉平同期定期存款利息进行的调整,算是最低预期)同时,由于1995年2月时,统计局和央行公布了当年1-3月份的保值贴补率数值:从9.84 到11.87不等,所以国债期货市场上也对国债327到期时获得的保值贴补率有预期:这三个月的平均值,接近10.7%左右。据此,根据以上分析,对于当时327国债的估值,应当是如下的范围:最大值:138.88 + 10.7 =149.58 元,最小值:134.00 + 10.7 =144.70 元。最终国债327的兑付价格,财政部下发的1995年3号公告写明了计算方法,由于贴补率不确定,直到6月13日才算真正确定
图:财政部1995年3号公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