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学生如何看待中国留学生群体?

论坛 期权论坛 留学     
匿名知乎用户   2019-4-11 21:48   15862   40
分享到 :
0 人收藏

40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48:11 发帖IP地址来自
就说一点吧
我们曾在新生见面party上和一帮外国人斗舞
老师说我们这一帮是他见过最放得开的中国学生
没错 新时代的留学生正在为自己树立一个崭新的印象。
3#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48:12 发帖IP地址来自
说两个我出国前不知道的。

中国人特别擅长修东西,安装东西之类。- 屋子里两个五大三粗的男人和我一个中国小女子,家里机械工的活全都是我干的,智利汉子在旁边啧啧称奇。

中国人无米不欢。- 来这边以后才发现外国人很少吃米。后来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Stereotype的图片集,是世界各地的人自黑怎么洗澡的。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一组图。


没有get到的小伙伴去看一下系列吧
25 Ridiculously stereotypical memes reveal how different people take showers - 9GAG

------ 12.20 今天和同事讨论明天秘密圣诞老人活动写标签的问题发现的 ------

中国人写英文的字体很特别很统一。

都是泪啊简直邪教!
而常见的外国人的手写:



白白胖胖的!

------ 12.22 突然有感而发 ------
大家也不要盲目地去看各个答主的回答。人们的年龄不同,教育水平不同,所以背景差异是很大的。
比如说我上大学的时候,总是看到网上有新疆学生吐槽内地的同学如何不懂新疆,如何无知白痴充满偏见;但是我身边就几乎没有见过这样子的同学,因为学校好,大部分人的素质和包容的心态都摆在那儿。
所以说留学也是一样的。留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考到牛剑哈佛的学生,和考到野鸡大学的学生见到的外国人水平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各位想利用这个题目下的回答做一些对未来留学生活的心理准备,就一定要谨慎判断以后会遇到什么样的情况。
你要是考到美国一个村子里的高中,见到的人可能水平跟国内县城里的高中生差不多。你要是考到了大城市里一般的大学,见到的人可能水平跟国内大城市里的普通大学学生水平差不多。你要是考到了顶尖的大学,那见到的人可能就是北大学清华学生的水平了。这些不同层次的人对留学生的看法一定是有差异的。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留学的朋友们在跟他人讲述自己留学经历的时候,也一定不要太武断以至于误导别人。
4#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48:13 发帖IP地址来自
近期网上有个帖子《哥大统计学硕士名单中国学生占八成》非常火爆,引起无数嘲讽。Warald感觉很多人是作为外行看热闹,根本不明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系中国学生多的背后原因。我不晓得哥大或者哥大统计系的学生是否会回应。我在此发表评论,讲述我的观点。欢迎各位读者和新闻媒体转载。

        如果只说感慨感想,那太主观了,Warald一贯作风当然是结合数据来讲道理。

        一、不光哥大,所有美国大学的统计系都是被中国学生占据的。
        很多尚未踏出国门的同学可能没有直观的感受。其实Warald早就在博客里说过好多次:统计专业,中国人占据统治地位。
        “统治地位”是什么意思?就是你周围被中国人包围。美国统计系里,中国学生比例都会达到至少50-60%;参加JSM(统计领域规模最大的年会),乌压压的全是中国教授、中国学生;等你工作以后,无论去什么行业什么公司,做统计分析的同事们也基本都是中国人,大家甚至可以用中文开会。
        我们还是回到中国学生比例这个话题上。Warald从统计系最牛的学校看起,用数字给大家一个直观的感受。
        第一名是斯坦福大学,硕士生名单是多个年级的总和,名单里有116人。疑似中国人68,还有比如几个姓Leung(梁)估计是香港、台湾等地的同胞,我就没算进来。这样看来,斯坦福统计系超过50%的学生是中国人,算上港台同胞,达到了60%。
        第二名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该系主页学生名单显示,24个硕士生里面有13个名字应该是中国人,也超过了一半。
        第三名是哈佛大学,统计系页面显示,目前有26个硕士生,其中14个应该是中国人,依然超过一半。
        统计专业前三名的学校综合排名和专业排名都很好,代表了统计专业的顶峰,竞争最激烈、录取难度最大,他们都有超过半数的学生是中国人。你可以想象排名不如他们的系,中国人比例很可能会更高。
        第四名是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该系查询网页把各个年级的博士生、硕士生混在一起,95个人里面,有48个应该是中国人,另外还有四五人左右应该是华裔,乍一看也达到了一半。不过,Warald联系了在该系读硕士的一个留学服务客户,据他说,2014年入学的20个硕士生几乎全是中国人,那就是接近100%的全华班了。
        第五名是芝加哥大学,硕士学生名单显示,2014年有34个新生,中国人26人+华裔3人应该是29人,比例也超过了80%!
        往后数到排第十名的杜克大学,统计系硕士生一共有33个学生,其中23个中国人,比例为70%。
        哥伦比亚大学统计系在US News统计专业排名里是多少呢?只是二十名而已,跟这些学校相比,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
        以上所有学校的中国学生数目,是Warald根据名字来做的估算(中国人姓名容易辨认),具体数字可能不是很准确(个别香港台湾新加坡或者美国长大的ABC也可能被计算在内),但是大体意思很明显:美国大学的统计系,如果不招大量中国学生,根本就招不起学生来!
        二、哥大统计系水项目的背后是坚挺的就业率和多元化的人生选择
        没有人质疑哥大统计系教授的水平。大家往往诟病的是:学生多意味着教育质量差,随之而来的是就业率低、学生出路差 – 这才是中国学生关心的话题。
        关于哥大统计系水的说法,其实早在留学生群体里流传了好多年了,不是新鲜事。前段时间,正好是美国大学发放研究生院录取结果的时候,Warald写过一个文章《揭秘哥大统计系水校真像》告诉大家:该系就业率的确只有传说中的1/3,因为有1/3的学生家里有钱甚至有绿卡根本不在意找工作、有1/3的学生毕业后选择立刻回国对美国毫不留恋,剩下的1/3留在美国都找到工作了,所以,你也可以说“哥大统计系认真找工作的学生,就业率是100%”
        当然,我侧重整体评论,并没有给出具体数据。针对近期的新闻媒体报道,作为美国留学最高端的论坛,一亩三分地里当然有理性的声音,网友ianhezy发帖:《统计了那两张很火的哥大统计毕业名单,就业结果还挺感人》。
        根据他的统计,2011-2014年期间,哥大统计有200个中国学生,大约有60人没有LinkedIn账号或者信息极其简洁,这种情况下,可以默认他们对于在美国找工作毫无兴趣,因为想找工作的人,把LinkedIn账号做好是必须的 – 这个,也印证了Warald之前的观点:哥大统计系有1/3的学生根本就没打算在美国找工作。
        剩余的140人里,有99人(70%)找到了美国暑期实习;毕业后在美国找到工作的有69人,占了48.94%,正好是200人的1/3。这也再次印证了Warald之前文章里的观点:哥大统计系大约有1/3的学生找到工作 – 这部分学生赴美留学,目的就是留在美国工作,他们也如愿以偿。
        另外,2014年入学的学生,目前(2015年5月)只是读完两个学期而已,他们没到毕业求职季,等到他们在2015年底到2016年毕业后,就业率会继续提高。相信哥大统计系最终找到工作的人,会超过1/3。
        那剩下的1/3呢?人各有志,做什么的都有。有的人读博,也有些人不就业、直接创业去 – 再次引用我在《揭秘哥大统计系水校真像》里那句刺耳但是很实在的话:请不要以你的屌丝心态,来衡量有钱人的想法。哥大统计系很多学生不需要找份工作来谋生,人家(家庭经济条件好)可以有更自由的选择,请你不要把他们硬拖进来计算就业率。
        三、狂招中国学生的,不仅是哥大统计系,还有更狠的
        这些年来,美国的确有很多学校依靠中国留学生而大幅扩招。类似情况的还有CMU,该校是计算机领域的公认神校,学生就业出路很好。你知道CMU学计算机的学生有多少人吗?数目很难精确统计,但是Warald可以告诉你,各个学院的不同项目加起来,绝对远超1000人!有些项目,比如eBiz和MCDS,中国人也占据了80%以上,BIC这个新开了没几年的项目,有的年度甚至是全华班(100%的学生是中国人)。
        如果按照同样的思路,是不是要说:哎呀,妈呀,CMU居然有一千多人学计算机啊,这太水了!毕业后在美国能找到工作吗?CMU这是不顾声誉水招赚大家的学费啊?但是实际情况如何呢?就连课程设置最不理想、全华班的BIC就业率也是100%!人人都能在美国找到工作!
        在Warald看来,CMU计算机学院也好,哥伦比亚统计系也罢,他们的确招很多中国学生,但是只要学生毕业后有很高的就业率,那就是好事,因为学校和学生双赢。
        其实大家不用诟病哥大统计系如何,这个系就业情况比绝大多数统计系要好很多,因为学校名气大,纽约地区工作机会多,如果真的要找就业差的靶子,真心轮不到哥大。
        而且,理工科里也只有EE、CS、统计等少数几个工作就业率比较高,其他绝大多数专业,无论文理,国际学生整体就业率是很低的,都远不如哥大统计系。详情可以参考我写的文章《[美国就业Warald指数]数据分析各专业在美国找工作难易程度和工资水平》。
        可能有些人觉得,无论Warald你说啥,反正哥大招这么多中国人,我就是不爽!
        首先,哥大统计当然不如斯坦福、哈佛,如果你有其他几个学校的录取,应该干脆利落的拒掉哥大。有本事你就去,没人拦你。
        其次,我觉得这种“自恨”心理很可悲。众所周知,印度人在信息技术行业里占据统治地位。一看整个行业里全是同胞,印度人就乐了,大家你帮我我帮你,迅速爬上去,压的其他种族(尤其是吃苦耐劳的中国人)没有发展空间,结果呢,放眼整个硅谷、整个信息技术行业,印度人几乎把持所有大公司,微软CEO是印度人、谷歌手掌大权的劈柴哥也是印度人,中国人只能是底层的打工仔,做了苦力,功劳是印度老板的。
        现在中国人好不容易在统计领域里取得统治地位,某些人第一反应居然是:中国人太多了,不爽啊!对此,Warald很疑惑:难道你与其被印度人们联手活活压死,也不肯让中国人掌权?我觉得,我们应该鼓励中国人席卷美国,不光是统计系,最好是所有高薪、机会多的专业,全都被中国人占据,那最好了。我们这个种族在美国的利益,只能靠自己联合起来去争取,不能指望印度人或者美国白人去施舍。
        四、从哥大统计水校事件里,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首先,大赞一亩三分地网友ianhezy的做法:如果要了解一个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办法就是查看详细数据、进行理智的分析,而不是道听途说。也欢迎各位同学把自己的分析结果放到一亩三分地统计版和数据科学版里,版上有工业界的高手,可以跟你讨论,其实这也是动手做数据分析项目的好机会呢。
        另外,针对ianhezy做数据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些人LinkedIn信息看不到这个问题,我建议所有的中国学生都来加我的LinkedIn,我作为中间节点,这样,所有加了我的人就可以相互看到彼此的信息了。
        最后,可能有些人看到哥大统计系水校的帽子,觉得这个系很容易申请,甚至产生随便申就能中的错觉。不可否认,哥大的统计系招生数目多,录取难度比其他同档次名校要低,但是它的门槛依然高于大多数统计系,而且,相信今年申请过的同学都有感触:哥大统计比往年越来越难进了。对此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一亩三分地结果汇报版,那里有很多人不光汇报录取结果,还附带了背景信息,帖子下面往往还有信息量丰富的各种讨论。
        如果哪位要回击对Warald本文中的观点,欢迎提供数据。
        Warald (Email: iamxiaoning@gmail.com)博客: http://www.1point3acres.com微博:@Warald_一亩三分地
5#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48:14 发帖IP地址来自
看到这个问题想起了组里白人小哥的一句话:
我要是中国人就好了,我们这行中国人之间随便就能connect上互相抬一手……

我个人是觉得本科同学和phd同学/同事还是不一样的,前者可以敞开了装逼,后者最好保持一点神秘感,免得出莫名其妙的利害冲突的时候你不知道怎么处理。我phd期间就保持了这样体面的距离,不多说话(你们吐槽老板我微笑),不多social(喝酒不高兴去,打球我们互相嫌对方坑……)小忙能帮就帮,毕业的时候熊弟们对我的评价是“the cool guy”,大家还众筹送了我一个机械键盘,方便我的技术单身生活哈哈
6#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48:15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朋友跟我说:“Hey Ryan, you are the only poor Chinese I've ever met!"
.......给祖国丢脸了,对不起......






--------—————————
我朋友不是真的在说我不好啊,他是在调侃大多数华人都非常有钱啊。。。啊,喂!~不要这么严肃啊。。
——————————
再更新于2017年5月2日。没想到当时随便写的东西,一下能有这么多赞,今天没事,随便写点吧。
工作两年,前几天终于在奥克兰边远地区买了蜗居,大院子的小三房。
家里给了首付,我也从此背上了三十年的贷款。每周大概还700多刀,自己扛着压力不小。
我家庭不富裕,小时候爸妈也不是很和睦,但外婆奶奶都很疼我,我很知足,这样的出生应该已经算很好了。


老实说,到国外见过太多富裕家庭,二代之中出类拔萃的不在少数,一开始见了,总觉得为什么那些人为什么那么幸福,生活事业都有声有色,既羡慕,又自卑。但后来觉得,既然起点都不同,走的路又怎么可能完全一样呢,没必要用那么复杂的心态去看别人。
刚开始来国外,因为生活费不够,不得不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兼职,比如华人餐厅什么的。期间又遇到的问题各种各样,经常被气的想哭。有一次,看着自己银行卡里还剩7块钱,额度500的信用卡,已经被刷了487,又马上要交房租和还款日,只能跟朋友张嘴借钱。那种祈求别人的感觉真的很难受。
直到毕业有了收入,才敢把上学时候的这些事情跟家里说,一来是怕老妈之前担心,二来,一开始家里也不同意我出国,我自己也不想认怂。。。
好在,我现在很幸福,爸妈也很幸福。虽然我现在还没有女(男?)朋友,但我有一条特别乖的金毛,以及强壮的右手。。羞涩。。
一切的一切都在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
7#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48:16 发帖IP地址来自
目前在美高一读书,来这边两年吧。看了上面的回答,我觉得我念的一定是假书,上的是假学校。
[此处需要一个表情包,然而我并没有]
因为感觉生活和小社区完全不一样啊????





关于之前对之前一堆说抱团的解释_(:з)∠)_
其实哪个国家都有抱团的,黑人与黑人都经常抱团啊orz基本上你看见浪的都是黑人和西班牙裔。当然抱团也是有原因的,比如语言文化兴趣爱好啊。总觉得英文表现力不够强,当然也有可能是没那么熟练╮(╯▽╰)╭
所以和自个文化传统的人在一起总会感觉更加自在一点。
当然,也不是说你不能和美国人愉快玩在一起啊!比如我和我的美国好姬友,整天就是聊动漫聊画画,所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在一起挺好的,这关抱团有啥事?
[抱团委屈地哭了出来.jpg]
还有就是,我周围的中国妹子(别问我中国汉子,不知道)都认识一堆人,管他哪个国家的,至少都是互相见到会打个招呼,所以那些说美国人不想和中国人打交道的答案,都是错误滴!
……等会儿,我偏题了,别投没有帮助!我认真回答!认真回答!
在外国学生眼中,中国留学生,或者说是亚裔(你指望他们分得清中国韩国日本人嘛??),是学习很好很机智多才多艺的存在。
……至少高中学生是那么认为的啊!
举几个栗子!





栗子一.
某次科学小组上课讨论事情,我们一组四个人有两个人是亚裔(包括我),然后一起讨论成绩。
另外一个亚裔女孩子表示
:哎我估计这次考试考不好啊!
一个美籍西班牙裔男孩子表示
:哇你可是亚裔啊你咋可能考不好!
栗子二.
数学课上,我教导一个英国汉子(别问我怎么分辨的)解开一道数学题。
他:哇你好厉害啊!!你太聪明了!!
我:(谦虚)过奖过奖
另外一个姑娘:她是亚裔,当然厉害啦!
栗子三.
还是数学课上,我考完试,默默地掏出我的素描本画画。
还是那个英国汉子,他看见了,惊讶:
Σ(っ °Д °;)っ哇你好厉害啊你怎么能画得那么好!!
我:(微笑)谢谢夸奖呀!(*/ω\*)
周围人:哇你好棒啊!
亚裔男孩子A:哎,亚洲人有两种。一种像她(我)一样聪明又厉害,一种像我一样suck(辣鸡)
栗子四.
还是科学课上,我上节是美术课,就匆匆从地下室爬到三楼,没时间把我的素描本放回书包。然后老师不在,我就顺手画画。
亚裔姑娘A:哇你好厉害!!
亚裔姑娘B:哇让我看看!!(一会儿)哇你真是太厉害了!!我希望我也能画成这样。
亚裔姑娘A:我觉得我是唯一一个不会画画的亚裔QAQ
亚裔姑娘B:别担心!!我也不会画画qwq
栗子五.
最近我们学校有一个senior的画展,画画爱好者的我跑去看了一拳,惊艳到了。
然后定眼一看。
咦好多中国人啊……
对,看姓氏,中国姓氏还是很好看的……。
当然其实外国人还觉得中国留学生很害羞?不大讲话。
(其实我们一点都不害羞!很热情的!但是有时候觉得自己口音太重不大想讲话(对没错就是我))
但是我不想继续写了!就这样吧!嗯!~ o(* ̄▽ ̄*)o
--一点点题外话--
其实优秀的人真的是遍地是,感觉他们超级厉害,还来夸我,让我感觉有点不好意思啊……跪。
比如我前男神,学习好人还不错会拉大提琴人缘也很好运动很好在游泳部,然而我男神是最普遍的优秀的人了←
比如说我的好姬友A,人美善良学习好的上天画画好的上天人缘也要爆炸,我每天和她走在一起总是要看着她投向别人的怀抱打招呼(绝望痛苦)还会跳舞,曾经在我们学校几次演出中独自跳舞,上了学校报纸,结束后还有人朝她握手。
比如说我新认识的一个姑娘,IB Program的人,学习很好要上钢琴课小提琴课吉他课舞蹈课还会说两种语言并且还要babysit别人,据说周末只有五小时睡觉时间。
还有那种能够说五种语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我就不说了,哎,打击人。
--6.3更新--
小社区小透明第一次收到一百多赞也是非常惊慌,感谢大家的喜爱!么么啾(づ ̄ 3 ̄)づ
(虽然老早就突破一百了早该更新,然而懒癌得要死没更……qaq)
关于这种认为asian非常聪明到底是不是stereotype的问题,我在ESOL课上有提到过这个问题。答案当然是,是stereotype。
但是吧,其实每个种族都难免被别人label和有着奇怪的stereotype,比如认为非裔是rapper啊,西班牙裔学习成绩不好啊,white(这个该怎么称呼……??)就wealthy之类的。
所以这种stereotype就stereotype吧!如果有时候这种stereotype影响了我们自身,让我们发展被限制的话,我们也要大胆站出来告诉他们——不,不是你们想的那样的。(比如有些热你认为Asian没有leadership或者只会学习,都要站出来哒!)
至于评论区有人提到的男神为什么是前的问题……以后再慢慢讲吧x
--6.4更新--
感谢问题突破200(什么早就突破了只是我懒得更新而已(bu
非常惊讶发现再次更新居然基本是一年以后,这大概是个年更的回答了哈哈哈哈。
说一下最新发现吧,我认识的一位学拉丁文的很厉害的女孩子(是的我在用英文学拉丁文,学的挺不怎么样的),会说中文,在这边长大,但是有一半越南的血统好像。有一天我男朋友过来给我送打印的东西,我和她关系还不错,老师提到我男朋友给我送东西的时候就很好奇问我是谁呀。
然后我就告诉了她我男朋友的名字。
然后她跟我说了一个让我印象很深刻的话。
“xx?我知道他,他是为数不多……或者说是唯一那个敢说的人。他不像一些中国人,来了这边就只呆在自己一个小群体里面,不跟别人说话,也不好好学习。”
我觉得这个完美地反应了题目。由于答主已经出来ESOL啦!我就对我旁边的人进行了一些观察。
我最好的三个朋友里面,哪怕来这边最短时间的,也知道很多非中国人的朋友,就很厉害。但是也有部分人,每天中午吃饭就和朋友打牌(当然其他种族也有,并不单指中国人),不好好学习。我以前觉得全科目拿全A应该是必须的事情,结果他们觉得哇拿个全B就很厉害了,大部分都是A就是大哥了。
稍微有点打破我的认知!然后来这边六年五年的人啊去上个美国排名一百三十开外的大学都是常事,更有人去上个社区大学就心满意足了(并不是因为经济原因),甚至英文完全依靠别人。
当然,以上所有的事情不单指中国留学生那么一个群体,所有群体都有好好学习(比如我现在科学课刚从ESOL出来的西班牙裔男孩子,明年下定决心拿4门AP,我觉得就很厉害),也有不好好学习的(来这里三百年都不会讲英文的人),甚至还有某种贬低自己种族以求所谓外国学生中的接纳(当然其实歧视比较多哈哈)
然而,由于我们长得过于区别于他人(……)也因为,嗯,有些人只看坏的不看好的,导致了被标了一些特别的标签,比如以上大佬觉得的老抱团,之类的都属于这种不好的标签。
我个人认为是很难改的事情。但是我觉得大家应该清楚,无论种族年龄性别,都有坏人,也都有好人,觉得某一【种族】都很不好是不对的,但是因为对方的【行为】而产生疏远是可以的。
……我好像越来越偏题了!请求不要投没有帮助呜呜呜
欢迎大家去评论区和我说话话!mua!给你们爱心!




最后不要脸首答求赞(x
要是过个三百我就去隔壁回答说我和男朋友谈恋爱的事情!
8#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48:17 发帖IP地址来自
宿舍有一德国女生一直宣称自己是特别虔诚的基督徒,她问我是否信教,我说我是无神论无宗教信仰,她就问中国人是不是都信孔子。。。。我说孔子不是宗教,她又问难道这么多中国人没有信仰吗?我说人们可以各自选择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然后她带着特别鄙夷的语气问了一句,难道你心中没有一丁点信仰的东西?我被她问烦了,就说了句,我信党。 从此她不再找我谈这个问题了。。(⊙_⊙)。。。听说她还跟别的同学讲,在中国基督徒会被迫害。。。智障到处有
9#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48:18 发帖IP地址来自
hmmm

有次去德国朋友家做客,我们中国留学生主厨,吃好发现没别的玩了,只能和一群世界各地的人聊天,不过照样闹到很晚。

临走时主人解释说,以前碰到的中国留学生都特无聊,吃过饭就走,没想到我们这么能折腾,早知道就安排些其他活动了。

臆测一下,只能说新一代留学生正在冲击外国人对中国留学生的印象。
10#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48:19 发帖IP地址来自
在德国呆的第四年了,马上就要高考了,凭记忆来大概说一下吧,就说说我周围的德国学生对中国人的看法:

在我看来,总的来说德国人在与外国人交流的时候,很少会过于注意你是否是外国人(即便是样貌不同)总之你只要会说德语能好好跟大家相处,他们就不会很介意你的外国人身份。对中国学生的印象,在校内主要是数学物理方面的强势,这一点是学生与老师都印象深刻的。然后如果喜爱和德国人交流的话会特别受他们欢迎,他们对中国其实也有很多兴趣。然后,大部分出国的学生家庭条件都不错,加上中国游客的原因,中国学生自然也会带一个“富裕”的光环。由于中餐的广泛传播,他们也会对中餐感兴趣,也有“中国人做饭很好吃”的印象,我们的一个老师甚至直接送了同学一口锅(国内用的那种炒锅),说“如果你做饭就叫我来吃”。另外由于中国人的食谱很广,他们也会好奇我们吃什么不吃什么。不过我身边的同学好像非常纠结于“中国人吃不吃猫狗”,但是家里养马的同学也说自己吃过马肉而且很好吃。
作为外国学生,毕竟会比普通德国同学显眼一点,所以老师和同学会对学习努力、社交广泛、能力出色的同学有很强的印象,以至于毕业很多年都能记得,甚至专门邀请回来做交流。不过(我估计是由于国内外大学以前学习压力不同的原因)大部分中国学生打游戏非常凶,也有觉得中国学生网瘾大的。

抱团当然也有,但抱团是每国的学生都有的,毕竟语言能力会限制交流。(不过客观来说中国学生,或者说亚洲学生更好,与德国学生的交流确实相对其他学生要少一些,个人觉得是文化背景的原因,因为这里中韩学生更容易走的近,可能是因为儒教国家的原因吧)

以前还听说过,由于近年来中国留学生素质的提高,火车检票员都不会特意查中国学生的票。(也算是对中国留学生的一种褒扬吧。)

如果想得起来就再接着补充吧。
11#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48:20 发帖IP地址来自
看了前面很多评论 大部分都是西方国家的留学生 我虽在韩国留学 但感觉大部分留学生的状态都是很相似的
我在韩国本科四年 现研究生在读 差不多五年多的时间里 随着中国这些年的变化和两国关系的时远时近 在韩的中国留学生群体在韩国人眼中还是有很大变化的 问过一些韩国的大学同学及社会中人他们对中国留学生的看法:

1. 大概2010年来韩的中国留学生还是相对害羞内向的 基本比较清纯朴实 不善于化妆 交际 打眼一看就知道大概是中国人 而现在的在韩留学生 从性格 服装到化妆程度等 如果不开口说话 基本分不清谁是中国人谁是韩国人
2. 至于抱团 我觉得没什么好说的 当一个群体处于少数或相对弱势时都会抱团吧 不过我认为相比欧美国家 在韩的中国留学生是属于不怎么抱团的 (大概觉得离家近又都是亚洲人吧 不过中国人坑中国人的情况倒是经常有所耳闻)
3. 生意头脑 留学生很会利用自身资源赚钱 比如代购 旅游陪同 整形的医疗翻译等等 其次 如今在韩的留学生相对本国大学生比较rich 这个估计已经上升到全球性问题 不仅是中国观光客 就连中国留学生都相对比较有钱 这个从平时的花销就可以看到 韩国是属于消费比较高的国家了 尤其在饮食方面 (水果 肉类等)其次就是奢饰品 化妆品等等 虽然韩国人比较重视化妆和服装 但中国留学生平时的消费水平也是绝对不可小觑的


—— —— —— —— —— ——
想到随时添加:
4. 中国留学生“好吃” 至今为止在韩国五年多的时间里 算是接触过不少韩国人和中国人了 在韩国留学的期间 也住过各种地方 考试院 和别人同租 自己单住(one room)等 不可否认的是 中国留学生都是作为特别注重饮食 料理团体的存在
大概因为韩国吃的太惨 物价又高(尤其水果和肉类)韩国人除了去外面饭店外 自己弄东西吃的情况很少 实在饿了也是一包方便面或者加个米饭解决了 连个鸡蛋都不常有 但我们中国人就完全不同了 有时间的话会炒个西红柿鸡蛋 做个炒饭 没时间也会放上鸡蛋青菜做个面 就算男生 至少也会炒两菜 做个汤(这年头好像男生都比女生做饭好_)以至于每次做饭炒菜韩国人都是瞪大眼睛看着你 或者只要厨房飘香四溢的话 就知道肯定是中国人做过饭了… 其实中国人不管走到哪 “吃”还是非常重视的 注重营养均衡又有口感 韩国人的料理中很少有炒 更多的是炖/煮 所以中国留学生在韩国还是比较会吃会做的…

——————————
暂时想到这些 随时想到后再加
以上为亲身所闻 所感 若有异议 请随时提问 一起讨论 谢谢()
12#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48:21 发帖IP地址来自
这个题目我在土澳留学八年工作三年可以回答!
简单的说,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是有些被自动贴上的标签,包括数学好,爱抱团(从不和任何不是中国人的人打交道),英语不好,穿着打扮很“asian”,不爱运动,不爱做group work,等等(说到这里有人要出来跳了,先别急,让我慢慢解释)。

别的国家不说,就说咱们在大土澳的亲身经历。


高中
我刚来墨尔本的时候14岁。当时我们住的区是个老区,基本上都是本地人,新移民非常少。我就近上了一所公立女校,全校加起来也就20多个外国人,其中十几个华人(包括中国人,马来人,新加坡人,还有我国香港台湾的)其他的几个海外学生来自越南,匈牙利,马其顿等。我初中时特爱看欧美校园电影,所以特别想过电影里看的那种歪果仁学生的校园生活,从一开学就开始想和本地人交朋友。但是上了几天学,发现好难。首先,完全高估了自己的英语水平,老外说话听不懂。就算听懂了句子,也不知道他们在讲什么内容,因为平常生活方式,接触的社会,娱乐审美个方面都有太大的差别了(这是十一年前,现在应该好多了,毕竟有全球化的one direction,Justin Bieber,taylor swift等等在国内也很熟悉的名人话题可以聊)。所以没几天就和华人泡一起了。

慢慢地发现老外对中国留学生敬而远之,他们会主动和法国日本留学生聊天,虽然他们的英语更差,但是很少和中国人说话。早出国的同学们都知道,国外高中学生是很在乎自己是不是在一个cool的group里的,说白了也就是抱团。他们很少和他们觉得不cool的团体里的人交流,里面就不幸的包括了中国留学生(当然也包括其他本地的学生,性格怪的,喜欢搞IT的等等)。法国日本是土澳学生觉得高大上的国家,所以愿意接近那些留学生交换生(别骂我,他们真的这么觉得,就像很多咱们自己人觉得欧洲很高大上,印度很落后一样),当然这也不代表他们就能跟本地学生混熟了,新鲜劲过去了老外也就该干嘛干嘛了。因为中国人在高中里比较安静,基本上比较少参加体育活动,艺术节之类的活动,老外就觉得你们这些人不cool没意思。有个马来人经常参加活动,老外就愿意跟他们玩到一起,另一个马来人不参加活动,我到后来才知道,老外一直把她当中国人。这种奇怪的关系是双向的,老外觉得中国人不愿意和老外玩,中国人觉得老外都不和自己玩也不去搭理人家。很多老外根本没有和中国留学生接触之前就已经有了固定的印象。很多ABC,来的比较早的华人和其他地区华人都经常着急着和中国人撇清关系,包括有个英语奇差的香港人也是。

慢慢地我当时就有种莫名其妙的自卑心理,觉得因为是中国人所以被看不起。后来高二选课因为想搞设计,所以选了一堆没中国人选的课,法语,平面,当代艺术啥的,天天一个中国人和一票歪果仁一起上课。上着上着也就聊上了。突然发现,没那么难交流了,在这住了两年文化跟上了,英语好了,和老外有话题聊了,而且发现外国人一点都没有歧视中国人的意思,可能只是以前没机会聊。慢慢还开始一起吃饭图书馆party啥的。因为搞设计,作品在学校展出,突然又多了一票本地朋友。有几个歪果仁朋友说:哎呀你完全不是我想象的样子啊,不光数学好还挺逗比啊。


但是这个时候问题来了,我想带我的中国朋友和外国朋友一起玩耍,但是双方都不愿意。老外朋友对中国留学生的印象的改变只限于我一个人。而我的中国朋友因为我和本地人玩一起了,也不太愿意和我玩了。他们并不愿意去接触本地人,顺带着吧我也推走了。于是我就这么被推进了本地人的圈子完成了高中。


小总结:对中国留学生的印象是:抱团不爱交流,没意思,总之就是没啥存在感,歧视啥的倒是没有。






大学:
因为高中跟老外混了两年,思念英语突飞猛进,交流写文章啥啥零障碍。进大学的时候并没有上高中时那种忐忑的感觉。一开学就和本地人还有几个新加坡和马来的学生玩在一起了。当时和我同届的有几个中国留学生,都是刚来或者预科出来的。一起一节课下来发现留学生英语真的不行。因为我们是设计系,所以语言要求并不高但听不懂还是会影响上课。毕竟大家是同胞所以基本上一开学就相认了。但是后来一起上课的时候,留学生同学因为听不懂不停地问我问题,非常影响我听课。有两个同学还经常在课上老师讲课时说话吃东西,搞得老师很不满,学生也会悄悄给他们眼色。所以我有意识地开始在课上和她们保持距离,但是下课后还是一起玩的。


我当时横跨中外两圈,所以经常听到同一件事情的两面。又一次我一个留学生朋友和一个老外一起做group work,中国学生就想一开始把工作平均分,各做各的然后最后放一起,外国学生就想交作业前两周找一天,大家一起research然后一起完成。两个人谁都不愿意退让。中国学生觉得老外懒,老外觉得中国学生不合作。再加上中国留学生英语不好,很多时候以中文的表达方式说话比如说:“我要。。”“你应该。。”直接换成英文听起来比较没礼貌“i want..." "You must...", 而不是平常对话婉转的说法 “I would like to..." "Could you please..."。老外一听不高兴,结果对中国学生也很粗鲁,就这么杠上了。基本上大学里对中国学生的负面印象都是这么产生的。


反之,英语好的留学生,虽然生活学习审美习惯都很中国,没有什么老外对她有负面印象。虽然下课不一起玩,但是说起来都是觉得这人挺好的,认真,设计牛逼。还有更牛逼的一个学长,英语很差,但是设计特牛逼,不管中国人外国人,对他都是各种膜拜。其实有很多中国留学生和老外玩的很熟,形象很正面。但是这时候老外已经把你当朋友了,你的形象已经从“中国留学生”变成一哥们了,他已经不把你和留学生挂钩了。说中国学生负面的其实大部分没有正真认识了解一个留学生的。


当然也碰到过种族歧视,占语言优势婉转侮辱英语不好的留学生的。我听到的两次都毫不犹豫地帮同学顶回去。


小总结:大学里已经不像高中分圈子分的那么清了。学生比较成熟,见过世面视野宽广的人比较多。作为留学生,主要的软肋还是英文不好,特别是做group work影响他人的时候。英语好,作品牛逼,所有人都愿意跟你玩一起。当然这是我们设计小系,大系可能有所不同。听说中国学生找代写论文的很多,这是比较受反感的(没听说过别国学生搞这个)但是我自己没遇到过,可能设计系论文太冷门没人写。。


工作后:
简单说一下,毕竟不算留学生活了。实习公司和正式工作公司都一样。只要你业务牛逼,没人在乎你是哪里人。平常心对待所有人,以前感觉那些明显的界限现在都没有了。公司也有几个中国人,有的已经融入当地的社会,有的还是不太和人交流,但是根本没有人在乎。大家上班时完成工作,下班各回各家,谁是哪里人都没有关系。





再补一句关于抱团的,其实大多数我国人民还是很包容的。觉得人生地不熟的和自己的同胞抱团很正常,所以我们见到外国人在中国抱团觉得非常正常。但是很多西方人心理就不同了,(受教育程度越低的越是这样)总有一种西方人优越心理:你到了我们的地盘就得说我们的话,抱团不说英文你就是不想融入我们的社会。以本人愚见,改变大部分外国人这种想法很难,但是总可以从身边的人做起。不要很愤青地和他们讲道理,而是和他们自然的成为朋友,让他们发现他们对中国人的成见是有偏见的。其实很多老外接触到的中国人并不多。每当歪果仁和我说你和其他中国人不一样,有意思,会逗比啥的我就笑笑说,你肯定碰到的中国人不多吧,比我逗比的多了去了!偶尔碰到一些无知傻逼的问题时(比如说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太阳天打伞,你吃不吃狗肉之类的)就以开玩笑的方式解决,如果他们是聪明人,马上就知道自己问了傻逼的问题,如果是傻逼,那就根本不需要理论了。当然遇到负面问题,比如说污染,我也会很坦然的说,是,这些方面是有待进步。毕竟每个国家都有不足的地方。我经常时不时地会和朋友们讲讲中国的文化社会民生(那些新闻上看不到的东西)包括各地小吃,房地产,国内各种好玩的地方,教他们各种亲戚的称呼(国外亲戚称呼都很简单),教他们“傻逼”“牛逼”“逗比”“逼逼”的区别,现在整个办公室都会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ibi。最好消除隔阂的办法就是平常心对待,多交流。


第一次这么认真地答题,洋洋洒洒说了一堆废话。大家随意看看就好。
13#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48:22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高中校长(历史专业的硕士)给我写大学申请推荐信的时候有这么说:
“Charles(英文名,其实也是小社区的id)is not your normal Chinese student,他可能不擅长并且不喜欢理科,但他的写作以及对于古典、中世纪语言与历史的学习达到了一个高中生难以企及的水平。”
我跟他吃饭的时候他这么提过一句(我当然没看过他写下来的东西)。说实在的我有点失望,我做的一切就是为了改变这个中国学生数学物理天才、文科脑残的stereotype,证明Normal Chinese Student就是和我一样。
不过他和我兴趣上的同步率之高,我可以忽略掉这些。在此致敬这位治学认真、待人真诚,懂Scholastic Latin的校长。我离开高中的那一年(今年)也是他离开那个学校的一年,我们都“毕业”了。
14#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48:23 发帖IP地址来自
1. 脸盲
有一次在车上遇到之前上课的老美,上去打招呼, 他愣是瞪了我5秒钟才认出。大哥你瞎啊,我是那个带你homework飞的爸爸啊!
2. 数学好
大一上微积分的课比较简单,毕竟高中学过, 所以在他们眼中有种大神的感觉, 毕竟他们好多都是连3位数加减法没计算器活不了的人啊。
3. 抱团
这个确实是, 能和老美打成一片的我认识的中国留学生不超过3个。我父母还吐槽过毕业照为啥没有一个黄毛。气的我差点没去染成黄毛。
15#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48:24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的荷兰同学(William,男,二十多,博士同学):“ 中国人不爱说话,爱抱团儿,很神秘,那个某某和某某(俩中国同学),在一层楼里工作了四年,都没我说过一句话。大家集体活动也不去,吃饭聚餐也不参加。啊, 除了一个奇葩。” (这个中国奇葩就是我)。
我的苏里南同学(Gwen,女,三十多,硕士同学):“对中国同学的最大印象是,TM怎么俩中国人认识没多久,就住一块儿同居了。”(他们宿舍楼里不少中国来的本科生,听说是挺乱的。)
我的加纳同学(Alex,男,三十多,硕士同学):"做饭真好吃,每次都要舔盘。是吧,格洛利亚(Alex的老婆)。"(主要是受我的影响)。
我的西班牙同学(Maya,女, 二十多,硕士同学):“中国人说什么听不懂。抱团啥的,不和我们西班牙人一样么。你如果认识一个西班牙人,你就能认识学校里所有的西班牙人。”(说实话,自从认识她,我就认识了好多好多西班牙人)。
我们研究组的秘书(Gerda,四十多):“我有中国人识别困难症,你和那个谁谁谁怎么长一样。”(明显我比较帅,好么。)
我的荷兰同学(Jorbert,男,三十左右,和我一起非洲的生死之交):“中国人是不是和你一样矮 啊!” (我好歹175啊,你怎么不去看看坐我旁边的日本菲律宾同学,你才矮呢,你们全家都矮。。。好吧,算你高,195了不起啊,又没到两米,还是一个数量级的嘛。啊?你还有18?哦,那你先说。)
我的意大利同学(女,二十多,硕士同学):“中国学生都是土豪!” (这妹子有辆大众经典面包车,去荷兰上学就从都灵一路开到了我们学校,为了省钱。)
16#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48:25 发帖IP地址来自
以在UCLA UCSD MIT看到的情况,大部分留学生不善和白人交际,但有个特别现象,出柜的gay很快就能融入当地基友圈。
17#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48:26 发帖IP地址来自
“人在国外,别辜负家人的期望啊。”
“咱们X家,以后就靠你啦。”
你陪着笑,心里是数不尽的尴尬。
因为你可是美国留学生啊。

挥别父母后,你低头走到安检处,老练地把电脑和充电宝摆在传送带上,耐着性子等小哥哥在你身上前后摸了个遍。
你坐在候机室,回想假期的点点滴滴。你发现,除了在走关系的公司混实习以外,放假前立所有flag都成了过眼云烟。你叹了口气,只好例行发了一条朋友圈:“假期完美,开学愉快。”可你心里并不是这么想的。

这时广播发声了:旅客朋友们,由广州飞往旧金山的MLGB次航班现在开始登机了。此时你的邮箱又响了,你挤进了Waitlist了三个月的专业课。你内心一阵狂喜,随即立马退出邮箱,因为剩下的学校的newsfeed教授的syllabus课前的quiz和homework,你一封都不想看到。
你好不容易躺在了xx航空的头等舱里,发现坐你周围的都是你一轮的大叔大姨。你调整好了一个最舒服的姿势准备休息,结果被经济舱传来大人的走路声和小朋友的哭闹声吵醒。此时空姐发声了,广播里逼逼的都是你倒背如流的安全须知。你不禁叹了口气:苦逼的生活,又要开始了。

你犹豫了一下,点击了“提交”,系统弹出交易成功窗口。下一秒,叮一声,邮箱里出现了一张收据。你心头一紧,一笔巨款就这样消失了,这笔钱从出现在你卡上到消失,甚至不超过一周。
其实你有没有想过,每个学期那么多节课,你一个final week就能学完,那你交这笔学费来干嘛?
还没来得及想,跟你三节同课的基友就微你了:要不要吃宵夜?
正在减肥的你很想念in-n-out的味道,但手里的essay还有18分钟就要due了。你卯足了劲,在键盘上怼够了800字,好不容易按下了“submit”后,突然发现漏了一个超重要的reference。你心想:”5分又没了。”你算了算rubric,发现之前7次homework加起来才扣了3分,嗯还好,应该稳A。
你掏出手机,基友发了条有奶茶有炸鸡的朋友圈,配文“深夜放毒”,结果你毫不犹豫地盖上电脑,夹着人字拖就出门了。

餐厅里,基友问你Thanksgiving要不要跟他和他那UC Irvine的网红女友一起去Vegas浪。你知道他是交际花,但你还想劝劝他:大CA村的生活里不止party和网红,还有...还有黑五和ESCAPE。然而傲娇的你一个都瞧不上,因为你都快养不活自己了。
虽然你有一个人超Nice的老板,但在那个不到10平的图书馆前台打着时薪10刀的工还不够cover你每天去吃越南粉的钱呢,就跟做research的你一样,花了一个下午写material report,结果教授给你的salary还不够cover你手里的那杯美式,你抿了抿嘴,心想还不是为了那封goddamn recommendation letter么...
正当你打算婉拒基友爸爸的邀请时,身旁突然坐下了一群花衣皮裤的男男女女。基友的表情一下市侩了起来,你就知道那些是他在前天华人party上认识的酒肉朋友。尽管那群人里有一个蛮漂亮的女孩纸,但你还是识趣地掏出手机刷practice midterm,反正他们聊的也没你啥事儿。
你听见花衣皮裤们的话题无非就是约炮和流言,你会听见几个屡见不鲜的名字和几段比北美吐槽君还荒唐的八卦。你深知中国人圈里人言可畏,所以你叹了口气,后悔自己出门没有戴耳机。

你起身准备走,明天还有早8课呢。结果你一直默默留意的那个漂亮女孩纸突然跳了起来:“诶你是不是明早real analysis课的Jason啊?我跟你同课的Ivy啊!”
你小懵,因为你从来就没见她上过课,她是怎么知道你就是每节课提早半小时进来坐在第一排把教授问得语塞的中国学霸?
你还没回神,女孩就发起了攻势:“诶你家住哪?我开了车,待会送你回去?你project做得如何?我有些内容不太懂,明天能坐你旁边吗?”你大惊,虽然每天都有人问你这theorem咋证那loop咋写,但这么直接的,你还是第一次见。
不过也对,明早midterm嘛。你大腿一紧,好像明白了什么.....

原来同胞圈里,很多人每个学期只修了一门17学分的课,叫做Human Resource.
没办法,谁叫你是腿呢?
果不其然,早8的数学Midterm在刷刷的笔声和刷刷的目光中度过。结束后一团中国人在门口高谈阔论最难那题有多简单。你无意参与讨论,所以打算去买杯摩卡醒醒神,顺便准备一下下午的career fair。
在排星爸爸队时,你听见后面仨老美悲愤地讨伐Donald Trump有多sexist多racist。你摇摇头,无法理解美国人为啥动不动就游行,动不动就罢工。虽然你也蹭过RA的不少free pizza,但你还是没法融入美国人的生活。每当金发妹子们拖着长长的尾音说"That‘s sooooo good!", ”You are sooooo nice!", "Sounds soooooo coolllll!"的时候,你感觉自己12年的英语都白学了。

有人拍了拍你的肩膀,是那个女孩纸。互加微信后,一个路过的学妹挥挥手跟女孩纸打招呼:“部长好!”你心想:哦,原来是体系内的人啊。你很不解,为什么CSSA每次搞活动都要在朋友圈上刷屏。她却告诉你,为了春晚的节目编排,她已经连翘三天的课了。你心生可怜,却又对这个官僚气重的地方不屑一顾。
Career fair上,西装革履的你递出了18份resume,重播了23遍elevator pitch以及27遍leadership experience。两周后,你收到了Facebook和Amazon的interview invitation,一个月后,你因sponsorship的问题分别倒在了第二轮和最后一轮。基友安慰你不要灰心,谁叫你当初没考进target school呢。你红着眼问基友:难道他们就没问你sponsorship的事儿么?基友告诉你:哎呀我是US Citizen啊。

你叹了一口气,你用尽洪荒之力,有时还比不上别人的吹灰之力。
谁叫你是美国留学生呢?

Midterm出分了,抄你的人都比你考得好。
更气的是,朋友圈有人收到offer了,你一边评论"哈哈哈Cong!",一边心里骂着,妈的这个傻逼都能收到offer。
好像从某天开始,你每天都充满焦虑和无助,有时还会跟室友闹脾气,可天亮以后,你还是得装成如加州阳光般灿烂的样子。
时间太少,白天lecture晚上打工,回家还要赶12点的due;总犯困,总睡不醒,总觉得身体被掏空,project, midterm, interview, final整天挂嘴边。
不知不觉写paper又写到3点半,楼下的碗还没洗,你伸了个懒腰准备洗澡,看见了窗外零星的灯。你突然有些感动,拍照,发朋友圈,配文”又是一天三点半“。天亮后你又默默地把那条状态删了,生怕被人嫌你鸡汤。
你偶尔会找爹妈视频,会找基友诉苦,虽然家人一直跟你说没关系,但你觉得,每年30多万人民币,总不能两手空空地回去。
你知道自己是必须坚持到底的人。Midterm砸了可以再考,resume差了可以再改,钱花光了也可以再挣,可你要是放弃了,这四年就真没了,花花的学费也就真没了。

马云爸爸说过: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只有真正的英雄才能见到后天的太阳。
可能你还在赶due
可能你还在写paper
可能你还没收到你心仪的offer
可能你的experience还没能让HR为你抛出宝贵的sponsorship
可你还在美国
你的留美生涯还没结束
熬过明晚的寒冬,你才有机会改变命运
拿出点骨气
你可是美国留学生啊

-end-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不正常空间

http://weixin.qq.com/r/WjkgOO3E2rClralb92xI (二维码自动识别)
18#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48:27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们在国外老想着尊重别人的习惯,其实挺好。你看看国内那些留学生,我家住在高教园区,遇到各种各样的留学生也多。好多人大半夜的在街上瞎喊,遇上求助的,帮完了,很多连谢谢都不说。我觉得是不是我们中国人对外国人太友好了。他们到中国来,我们尊重他们的习惯,跟他们讲英语。我们去外国,还是一起讲英语。
19#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48:28 发帖IP地址来自
I’m not a foreign “student,” but a foreign teacher – and I certainly have some general observations about the 1,000-plus Chinese students I’ve taught over the years. Especially, in contrast with the students I’ve also taught in America, Europe and Africa. Some of these are positive observations, others negative. For starters, I’m truly impressed by the Chinese and their deep tradition of education, appreciation of knowledge and respect for teachers. In the classroom, then, I find it enormously gratifying to teach young Chinese, the majority of whom are not only smart and charming, but also enthusiastic and energetic to produce the kind of stories that I teach them to write, in English. That said, I also see greater pressure on my Chinese students, because of the huge competition for decent jobs, in the world’s most-populous nation and its second-largest economy. I also see greater frustration among my graduate students, because so few of them were given the chance, as undergraduates, to study the subjects that truly interested them. So, one thing I try to do with all my students is to help them identify the topics, or the fields, that would lead to more enjoyable work, and more satisfying lives, down the road.
我不是外国学生,但我是一名外籍教师,我对这些年来教过的1000多名中国学生有一些大致的看法。特别是与我在美国、欧洲和非洲任教的学生形成鲜明对照。其中一些是积极的观察,有些是负面的。首先,我对中国人和他们深厚的教育传统、对知识的欣赏和对老师的尊敬印象深刻。在课堂上,我发现年轻的中国人是非常令人欣慰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仅聪明而且有魅力,但也充满热情和精力去创作我教他们写的故事。也就是说,我也看到中国学生面临更大的压力,因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对体面工作的竞争非常激烈。我也看到了我的研究生们有更大的挫折,因为他们很少有机会像本科生那样,去研究那些真正感兴趣的学科。所以,我想和我所有的学生一起做的一件事就是帮助他们找出那些能让他们在工作中获得更愉快的工作和更令人满意的生活的话题或领域。
如何舒适自信的用英语和外国人交谈?英文写作六大技巧 English Writing
20#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48:29 发帖IP地址来自
其实过往中国人在国外建立的影响,本身我们是不需要太在意的,而更好地解决办法是主动地做些事情去给周围的外国同学留下了好的印象。其实在我的经历中,并没有受到老外的什么歧视(偶尔有些接触上不爽的地方),只是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了我们沟通的一些不便。我举几个真实的例子,皆具有代表性:
1、留学早期在日本(CMU项目的前4个月),班里一共十几个人,只有4个中国人,其余各个国家,韩国,老印,日本本土的都有,当每次考试我们4个中国人(大陆)都霸占了前四之后,他们难以望其项背。给他们的印象是 - 中国人读书牛逼;以至于后来他们作业前或者考试前都会来借答案和往届试卷看看,由此可见,抄作业或者借答案的现象不分国界和种族。
2、为了珍惜我来之不易的留学机会,每天自习到半夜12点50,然后做1:05分最后一班的JR电车回宿舍,而我们其他中国同学亦如此。所以他们的对中国留学人的印象则是 - 刻苦。
3、到后来,我们也有一些聚餐活动,野营活动,看到日本韩国还有台湾的同学都非常的礼貌和谦虚,而我的社交经验当时还有所欠缺。后来自我觉得我留给他们的印象会不会是 - 不善交际或者稍微有点不礼貌?
4、到了美国之后,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公司,我很多时候是侵入在华人的圈子里。这也是人一种寻求安全区域的潜意识吧。我们有共同的文化背景,我们有聊的来的东西,于是抱团的印象就产生了。这多少也造成了很多老外对我们中国留学生的影响 - 喜欢抱团扎堆,不够open(当然少数中国人除外)。
这里多啰嗦一句,如果各位在国外准备长呆或者工作的话,我个人倒是建议主动走出华人自己的圈子,多和老外交流与合作。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做得并不好。过了几年才慢慢意识到,当一个工程师做到了更高的级别,你代码能力的重要程度指数型下降而你的soft skill(除了编程能力之外的软实力) 则越来越重要。这时你的圈子和人脉(即使在公司里)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如果你对自己心气比较高,对一些抱负的话,一定要逼自己走入主流的圈子(也即白人圈子)。比如:“team lunch” 这种东西,我之前说过无数遍:不管他们是什么牛鬼蛇神,吃什么难吃的鸡鸭鱼和草,都是要去的:"it is mandatory."
bless~
21#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48:30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作为一位加拿大人来回答, 请大家原谅语法错误!谢谢!

我在加拿大上大学的时候,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已经很多,给我当朋友不少。从自己的角度要分享一下当时的感觉。

在我的大学中国留学生可以分成三种:

1. 富二代/官二代: 因为考不上中国好大学所以父母不得不给排到国外任何一个大学学习。付现金买高级车,捣乱,不努力,赌博,等。很少跟本地人互动,四年后英语口语一点进步都没有,hehehe

2. 真正的学生: 家不是特别有钱, 要出国学习的原因很多, 除了学习还有学习, 很少加入当地的活动,有的会买辆二手车,有的会买辆便宜的新车。平时会跟几个中国同学一起租个房子。

3. 优秀学生:  家可能没有足够的钱出国留学, 所以得申请国外各个地方的奖学金项目,并且一到目的地就会开始找临时工作机会。努力学习,经常跟本地人互动,经常和别的国家的留学生当室友。买不起车,所以只能靠公交。因为餐馆很贵,所以很快就会学会给自己做饭。这些人的口语进步是最快的,而且是最容易做朋友的。

这三种就是我一个人分成的,不知道别人怎么看。

Cheers!

Daniel
22#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48:31 发帖IP地址来自
从个人体会来说:他们眼中的我们也不是单一的一种群体。
有 一类中国留学生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是:开的豪车 一般只有当地中老年男人为了度过中年危机才去卖的。他们年纪很小,不遵守秩序,享受生活,消费阔绰,不咋学习,总是挂科重修。
另一类中国留学生是: 勤工俭学,无论成绩好坏,至少学习认真,缺乏社交活动。看上去不和本地人打交道,
也有一些野鸡学校的中国印度学生从来不上课,或者上课点名就走了。他们似乎一直在打工挣钱。学期末考试的时候叽叽喳喳交头接耳作弊通关。不过因为是野鸡学校,自然也不拦着。

世界不是单一的,是复杂的。每个族群都会不断分化出不同类别的群体。
23#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48:32 发帖IP地址来自
家人做饭好吃,导致从小就不喜欢下馆子。
出国前,母上怕在外吃不惯,紧急培训了三个月的厨艺,目的为了让我能随便作出几个菜活下去(对没看错,怕吃国外食物活不下去)
结果
1.毕业后留校做厨师,收入是室友之和。
2.各类party我必须到场,不少人不撩妹不理帅哥就闷头吃锅包肉和拔丝地瓜拔丝苹果(他们认为这是绝美的酸甜零食)
3.啪啪啪只为蹭周末食物(没错!就是猩猩与饲养员那个梗,只要你做的足够好吃)
4.不敢跟母上说我近况,否则肯定是一顿咆哮(老娘Xx供你XxXx,你竟然白学了,在外做厨子!Xxxxxxx省略3千字)
5.老爹非常爱国,偶尔会和我说在外学到先进技术要报效祖国,师夷长技以制夷。现在好好努力是为了祖国明日的强大。(你们脑补我当时羞愧的心情吧)

我现在在朋友圈里的名字就是饲养员(各语种都这么喊我)
24#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48:33 发帖IP地址来自
谢邀。

在外国学生眼里中国留学生大概是什么样的?

哈哈,看到这个标题,我就猜到肯定有答案会提到“爱抱团、勤奋学习、不爱运动、不爱社交、缺少批判能力”等等刻板印象。


然而,时代已经不同了。


上述那些cliché大多存在于90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纪初的留洋大学生中。那时留学生大多生活不易,出来就想踏踏实实学本事,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出国那么寥寥数年时间:社交、旅行、运动、networking、融入当地社会这些事情,机会成本太高,投资回报价值太低。

所以不值得,也没必要。

这就是为什么那时在洋人眼里,大多中国留学生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读书、做题、刷分、索然无趣。

而现在呢?

出国留学越来越普及和低龄化,留学生们身上不再背负着那样厚重的家庭、道德、价值包袱,自然就显得更加“浪漫自由”了。

Integration(融合)的第一步,是语言的娴熟运用。过去的中国,在语言的学习上是有所欠缺的。就拿英语来说,应试教育教会了语法,教会了写作,却缺乏了口语和听力的锻炼。父辈那一代,留学之路是艰难的,survive(谋生)尚且不易,何况用语言来和外国人插科打诨、花天酒地?

从需求出发。中国学生留洋的目的变得多样化,许多人追求在当地求职、扎根、移民。因此,文化融合、真实成为西方社会的一份子尤为重要。原来上一辈人无暇顾及的那些社交、旅行、运动、networking,在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价值,不再是留学的机会成本。


所以,现在在外国人眼里,中国人聪明勤奋是真的,热爱社交、生活和旅行,也是真的。



谢谢…
25#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48:34 发帖IP地址来自
抱团就是不自信?不合群?不能很好地与人交流?

不好意思,我只是觉得一群人挤在厨房里边喝边吹牛逼很无聊罢了。如果外国友人愿意来学习掼蛋麻将,愿意和我们探讨火锅的做法,愿意和我遨游欧服鱼塘,我也资瓷啊!

喜欢欧美文化的留学生大有人在,但更多的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诶。我犯得着为了甩掉抱团的帽子,干我不喜欢的事吗。。。这才叫不自信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27300
帖子:5460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