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私交不错的客户此前咨询我,是否该买一家三方财富平台推荐的FOF股权母基金,卖点之一就是子基金中有红杉、弘毅等知名私募股权机构,据说这些很牛的私募股权基金已经不向个人投资者开放了,只有通过FOF母基金形式才能参与。出于产品稀缺、机构知名、风险分散的考虑,她很看好这种模式,希望我支持她买。 我力劝她慎重选择,主要原因是私募股权基金这种期限长、风险高、运作不透明的产品,并不适合她目前的情况。我了解未来3-5年内,她有为即将成年的孩子在北京购房的计划,虽说财力强劲,但毕竟也是一大笔刚性支出。这笔钱适合做一些流动性还可以的产品,比如两年内底层资产不错的融资类信托,或者管理能力比较好的二级市场股票基金。我甚至跟她举例说了自己近期正在处理的一只私募股权基金到期清算时的纠纷,作为打消她念头的理由,但她当时最直接的反应是我所在机构的投资管理能力或风险管理能力太差,才会导致选择的私募基金投资失败,还跟我说如果是招行肯定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事实上,我所说的那只我行代销的私募股权基金,是国内一家非常大的知名机构,有优先劣后夹层设计,还有银行作为产品管理人列席投委会。五年运作下来本身投资的几个项目都还OK,流程整体也算规范;但毕竟投资是基于对未来的预期判断,谁都难免有看走眼的时候,再赶上最近几年这波不利的行情加上诸多解禁退出的限制,基金五年到期后业绩一般,且部分项目没有退出,所以目前在走延期清算流程。 在这过程中,即使身为半个圈内人,我深深感觉到散户投资人,尤其是通过银行和财富渠道购买LP份额的散户,在整个信息链条和分配链条方面,完全是处于食物链的最下端。整个市场给我的感觉是,十倍二十倍的GP满街跑,赚钱的LP一个没见过。 因为股权项目的不流动,估值和基金净值是非常主观的,而且不透明,所以在收费上基金会有很多的操作空间。尤其是一些结构性或夹层性质的私募股权基金,在扣除负担很重的各项管理费、托管费、所得税之后,实际到手的收益不过相当于信托理财产品收益,但实际承担了股权投资的风险,而且因为退出时间的延长,进一步降低了收益。 还有,认识的一些秉承长期价值投资、做得还不错的PE或VC,手里有好的投资项目,根本就不愿意跟银行或财富渠道合作拿资金。一方面是因为零售端资金成本高(需要给代销渠道费用和收益分成,通常佣金不低于3%),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零售端要求的投资资金期限太短,好的投资项目从投到退,至少是3-5年的周期,如果考虑采用IPO之外的并购退出方式,期限会更长。而一般零售渠道的产品,都不会太长。 所以现在银行和财富机构喜欢做私募股权的母基金,找一些名声已经做出来的股权管理人,让他们来分散去投资其他更小的股权基金,但是从股权投资的特征来看,如果FOF过于分散的话,虽然整体风险会降低,但收益也会大幅降低,甚至是接近于类固定收益的产品,而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代销渠道,还是母基金管理人,都会收取很高的管理费,且越是超额收益部分,收的比重越多 可惜,在目前所谓股权造富的神话鼓吹下,依然有很多人愿意选择股权投资产品。我在这举这个例子,不是想打谁的脸,也不是想说招行如何如何。既然是股权投资,销售过程里有没有风险揭示,产品说明里有没有明确保本保息条款,又何来违约一说呢?即使当初理财经理可能有不当表述或隐性担保,难道客户不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吗? 说到底还是既恐惧又贪婪,可是世上只有风险溢价一说,追求高收益必然会把自己暴露于更大的风险敞口之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