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大家别再问我德国的xx专业好不好毕业了。就连我了解的斯大机械系的一些信息可能都是过时的,更别说其它大学的其它专业了。
看到一群人说不难毕业的。
我想说,幸存者。
接下来我先上报道,然后再评论。想来德国留学的朋友们,请谨慎考虑。An Universitten ist die Abbrecherquote mit 32 Prozent demnach etwas hher als an Fachhochschulen mit 27 Prozent. 这是一篇Spiegel,明镜周刊2017年的最新报告。大学肄业率为32%。Studenten mit Migrationshintergrund brechen ihr Studium der Studie zufolge überdurchschnittlich hufig ab: Im Bachelorstudium sind es 43 Prozent. 移民本科肄业率为43%。还能更惨么?Zeit《时代》杂志告诉我们,能。Vor vier Jahren ermittelte das Deutsche Zentrum für Hochschulforschung für den Ingenieur-Bachelor an Universitten eine Abbrecherquote von dramatischen 48 Prozent. 2016年的这篇报道指出,2012年,工科本科生肄业率高达48%。Die Bachelor-Abbrecherquote, die vor vier Jahren bei 19 Prozent lag, ist um fast die Hlfte gestiegen: auf 27 Prozent. 而当时的总肄业率只有19%。换言之,肄业率几乎是靠工科专业一肩承担的。试想,根据这份材料,如果工科大学生与其它专业大学生比例是1:1的话……那么其它专业大学生的肄业率是负数。工科生好自豪。
还能更惨么?不好意思,还真能。我们得了解一下肄业率是怎么算的。斯图加特时报 Stuttgarter Zeitung告诉我们:Aus der Auswertung ergibt sich, dass bei den Studienanfngern der Wintersemester 2008/9 bis 2010/11 der Schwund unter den Bachelorstudierenden zwar bei rund 40Prozent, die tatschliche Zahl der Abbrecher jedoch deutlich darunter lag. Sie habe sogar abgenommen, und zwar von 24,9 auf 21,9 Prozent. Der übrige Schwund erklre sich aus Hochschulwechslern (von 10,2 auf 7,3 Prozent) sowie aus Fachwechslern, deren Zahl ebenfalls gesunken sei (von 10,2 auf 7,2 Prozent). 斯图加特大学从08年9月到10年11月损失了40%的本科生。但是肄业率只有21.9%。为什么呢?因为只有“马丹我再也不想读大学了!”然后退学去工作的人,才叫“肄业”;“马丹这所大学好坑爹我要换所大学读”和“马丹这个专业太坑了我要换个专业读”的,都不叫肄业。数学系第一学期的离系率更是高达70%。
别笑。这些人或许没有肄业,但他们都白白浪费了短则半年长则两三年的青春(三年以后再转专业的基本上已经是个例了)。
然后我们来说说德国的留学质量。小社区上的答主大都声称,德国大学难毕业,是因为他们要求高,管得严,故而难毕业。然而在我看来,德国大学难毕业有以下一些原因:
- 由于经费不足,刻意只让少数学生通过考试。和国内的教学方法不同,德国的大学有时候,一门课不是以你掌握得多好以上就合格为目标的,而是以挂科率为目标来确定你是否合格的。什么意思呢?比如这门课的通过率只应该是30%,那么即使你学得再好,一不小心碰到你这一届一起考试的人太强了,不好意思,你比不过人家,你挂了。举个最近的,简单的例子。我今年9月份刚刚考完了自己硕士的最后一门考试。这次考试我的答卷率在50%以下。也别说我很学渣。考卷上整整50%的分数,上课以及课后资料上都没有提到过。换言之就算我答的题目全部对了,拿到的分数也不到卷面总分的50%。当时我非常绝望地认为自己肯定又挂了。这门考试一年才能考一次,不接受补考。我都不敢做最坏的思想准备。结果居然过了,而且评分还是2.7,约等于70分的意思。我没有去问为什么,我知道,我这次运气好,同考的考生比较渣。
- 出题难度没有固定标准,大小年很常见。以斯大2010年10月到2012年10月的5次内燃机考试为例。如果给我的考卷是2010年4月卷,我有八成把握能拿2.0以上的分数(百分制85分以上)。所有考过10年10月到12年4月卷的考生都会承认,这4次考试难得不得了,对外国学生而言尤其如此:增加了理解题的占分比,减少了计算题的占分比,而且计算题的题面长度从曾经的五六行猛增到一页多纸,你要在短短的考试时间内理解一个课内没学过的新内燃机结构并且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这台内燃机的运转过程。斯大的重考规则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本科学业中,最多有三次考第三次笔试(也就是第二次笔试重考)的机会。10年10月卷卷面上出现了错误,导致有道大题没法解。于是教授说明:如果10年10月和11年4月两次考试都挂了的人,算作挂一次。即使如此,连续四次的高难度卷也足以让很大一部分学生肄业/转专业了。我自己从10年10月第一次参考,12年4月心虚没敢去,据说仍然非常难。到12年10月,考卷难度据说是由于学生的登门抗议而大幅降低。12年10月卷,我一道大题由于临场脑子没转过来(最后两分钟的时候忽然转过来了TaT),白白损失了二三十分吧,考了个2.7,是我认识的所有考生中的最低分。这一门考试浪费了我两年半,当然大家可以说如果你两年半全力以赴地搞这门考试的话,再难的考试你也过了。没错我是抱着大小年的侥幸心理,没有十分努力,但说实话,只要是正常的考试难度,我早就过了。
- 很多课没有习题集,没有对考试难度的说明,踩到坑就算你倒霉。还是我本科阶段踩到的一个小坑。这里简单说一下就是。一门考试,除了讲义以外唯一的参考资料就是两份老试卷,每份卷子总分10分。其中有8分是重复的题目。换言之,两份卷子共有12分的考题。考前老师提到过,这门考试,机械系和汽车系的考试难度会比其它专业的要高,考试时间是其它专业的两倍。这是门相当不重要的小课,只计过没过不计分,50%得分算过。我粗略地背过了讲义,然后掌握了两套考题,确信无论考题怎么出,我应该能考20分。换言之,总分40分以内的考卷我都能过。一上考场,我立刻想扔笔走人:总分48分。最后做下来,我确实拿到了20分。于是愉快地又延毕一学期来考这门考试。
- 杀手课是真·杀手。还是以斯大为例子,机械专业的机械设计Konstruktionslehre,机电专业的机电Mechatronik,所谓的杀手课,就是大牛也不保证一定能过的课。普通学神一不小心也得补考也是常事。这种考试常年难。不过就我自己学机械设计的感受来说,其实我对这种课的印象还是比较好的。机械设计两次大考我挂过一次,分数还不错。平日里的画图练习对学生要求很严格,算是给机械系的学生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据我国内的大学同学(我在国内读过一年大学)说,国内的机械设计课远没有这边这么认真。
- 课程安排不当。这也属于一种坑,遇到了算你倒霉。我硕士学的机械专业,电机,控制两个方向。电机有一门必修实验课,每年开一次,报名窗口一个星期(早也不行,晚也不行,最好是在报名开始的头一个小时报),名额限定8人。斯大每年机械专业电机方向的都不止8个人,遑论还有电子系电机方向,XX系电机方向,必修这门课的人,以及各种想要选修这门课的人……这门课我报了两年,第一年我是没报上。第二年8个名额在报名开始的第一分钟内被抢空,学生纷纷写信到学院去投诉,学院最终把名额从8人开放到20人,并且要求必修这门课的学生拥有优先权。虽然这门课我报上了,但我估摸着还得有一些最后因为这门课而延毕的人。
- 在德国大学,除非你自己努力争取,或者特别优秀,并不会有导师帮你发表论文。学生论文通常是写好了就扔进学校的资料库里,对外或者不对外开放。这个不是难不难的问题了,不过作为一个还没发表过一篇论文的学渣,在国内同行面前还是挺抬不起头的。
写在最后:德国的大学不好读。而且这种“不好读”并不完全是因为教学质量高,有些甚至是因为教学质量差而导致的不好读。入坑需慎重。
尤其是比较难读的大学里比较难读的专业(比如工科排名靠前的几所大学的机械专业,化学专业,数学专业等等)。
个人履历:本科半玩半读了5年半,2.7毕业。硕士养了个娃,目前第8学期,毕业论文中。目前平均分2.6。留德已逾十年,身为学渣,不胜唏嘘。望学霸们轻拍。
转一条朋友圈。我斯大新出炉的一份成绩单。4.0是及格,5.0是挂科。
![]()
好吧。只挂了一个。不算特别狠,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