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有人在论坛上吐槽,说上证指数10年前就是2600多点,现在还是2600多点,为什么这10年中国GDP涨了这么多,A股一点没涨?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提问的人隐含了一个逻辑,就是股市应该和GDP以相近的速度上涨。这个逻辑听起来非常有道理,GDP增速代表经济发展的快慢,而经济的主体就是公司,股市也是经济的晴雨表,那GDP上涨,股市不就也应该上涨么? 但如果我们去研究其他国家的GDP和股市表现,就会发现情况完全不是这样。 下面图里面是中国、美国、巴西近10年来gdp的增长情况。为了对比,我把2008年的GDP都折算为1,到了2017年末,中国的名义GDP是2.59,美国是1.32,巴西是2.11。显然,在这10年里,中国的GDP增速遥遥领先,美国差不多只有中国的一半。 那股市的表现呢?下面图里面分别是中国、美国、巴西主要股指的10年表现,中国是沪深300,美国是标普500,巴西是圣保罗BOVESPA。我同样把2008年的股指点位都折算为1,到了今天(2018年9月12日),中国是1.76,美国是3.20,巴西是1.99。 股票的表现,竟然完全是和GDP增速的排名反过来的,难道GDP增长越慢的国家,股票的表现反而越好吗!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投资幻觉,即认为投资增长好的地区、行业、公司,在未来能够赚更多的钱。虽然这个幻觉非常符合直觉认知,但却与事实偏离甚远。 道理很简单,当我们去买一个期望未来上涨的东西时,不仅要关注它未来表现如何,还要看我们当前要付出多少成本。市场对于看起来发展更好的地区、行业、公司,也会要求更高的价格,这种价格已经包含了未来的成长预期,所以并不一定买入增长好的就能赚到钱。 想要赚到更多钱,不能买那些预期有高成长的,而是要买那些在将来会表现超过市场预期的,无论它本身增长是快是慢,只要超过了之前的预期,投资就会产生更好的回报,这点无论在选择地区、行业还是公司上,都一样适用。 比如在选股票的时候,我们常常会陷入成长股陷阱:看到一家公司有连续的业绩增长,也被市场认可,认为前景非常好,就大胆买入。但是这时候,这家公司往往已经被市场给出了很高的估值,一旦未来增长不能实现(低于预期),股价就会崩塌。 在昨天的文章里,我跟大家分享了一些选股的指标,无论是PE、ROE、毛利率,还是净利润增速,单看这些指标的高低,再看10年后股票的表现,都会发现没有什么相关性。很多小伙伴不理解,那这个意思是说这些指标都没用了么?其实不是,之所以没有什么相关性,是因为市场相对有效,这些信息已经反映在了当前的价格中,这个时候看指标买,和随机买,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所以不能简单按照这些指标来选股,这些指标只能作为了解企业情况的窥探入口。 回到说过去十年美股的表现。2008年末,美国正逢次贷危机,股市大幅跳水下跌。这时候市场的预期非常糟糕,大投行和银行会不会接连破产,美国金融体系会不会崩塌?当充斥着这种恐慌的担忧时,市场估值非常低。随后,美联储采取了量化宽松的的积极措施,美国市场转向稳定,开始复苏反转,这种康复的速度,超过了危机中那些恐慌的预期,因此在危机中买入股票的人,才能取得超额的回报。所以,之所以在过去10年美国能跑赢中国,并不是因为GDP,而是因为08年的时候美股更便宜。 如果我们换一个开始年份,就会发现不同的结论。比如从2005年算起,以2005年末的点位为1,那么到现在沪深300已经涨到了3.47,而标普500只有2.31,圣保罗BOVESPA只有2.23。看,如果在中国市场估值低、境外市场估值高的时候买,中国股市也能跑赢。 所以,无论是选地区、选行业还是选公司,不能光看前景,还得看当下的估值,在买卖中,价格永远是最重要的因素。 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也值得思考。既然我文末的估值表格显示,A股已经很便宜,估值水平和2008年底部相当了,那么为什么这10年里,名义GDP增长到了2.59倍,而沪深300只增长到了1.76倍呢?估值因素已经剔除了,为什么股市还是跑不赢GDP? 从总体来看,我国GDP的增速变化,和企业利润增速的变化基本具有相似的变化关系,按道理来说,剔除估值因素,只考虑业绩增长因素,确实股票表现应该和GDP更接近。这里有几个原因: 一是沪深300只代表大盘蓝筹股,不代表所有A股。如果我们选用代表所有A股的中证全指来看,这10年来中证全指的增长倍数是2.02,要高于沪深300。 二是上面只计算指数,没有包括分红,低估了上市公司的表现,如果包括扣税后的分红再投资,那么中证全指的增长倍数是2.26,要是除去红利税之后还会更高一些。 三是GDP的统计口径本身就和企业利润增速有差别。 这样来看,其实过去10年股票市场的表现和GDP的增长还算基本相符,期间估值变化不大,增长基本依赖于企业的盈利。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我们文末表格的结果,也就是目前的估值,差不多回到了2008年的低位啦。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韭菜投资学,里面还有语音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