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在国外读书的前辈,你最想对即将留学的人和刚刚开始留学的人说什么呢?

论坛 期权论坛 留学     
匿名知乎用户   2019-4-12 00:47   11104   10
我下个月就要去墨尔本读书了,心里乱糟糟的。想听听各位前辈的经验和教训



这是我来墨尔本之前一个月提的问题,感谢大家的回复。我现在已经来了一个月了,但仍然想虚心向各位前辈请教。感谢

05/10/2016更新
今天是我来墨尔本的一周年。从刚提出这个问题时的恐慌,到初来乍到的新鲜,再到慢慢的把自己妥帖安放,然后到现在的习惯又平常。
感谢这么多答案给了最初的我方向,现在的我也已经到了有些许经验可谈的时候了。
希望我们都能用这宝贵的留学生涯,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最灿烂的痕迹。
还有很多关注这个问题的人,就像几年前即将踏出国门的我们。欢迎大家继续来答题,用我们的经验给那些孩子们打亮一点点光。
分享到 :
0 人收藏

10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47:53 发帖IP地址来自
永远不要忘了你出国是读书的,不是买买买,不是搞代购,不是学厨师,不是和有车的朋友每天出去浪发一堆朋友圈。你可以周末做做自己想吃的菜,和朋友出去看那个电影,在床上赖到中午,看剧看到半夜。但永远不要忘了你是上学,和国内一样,要有计划,要写作业,要准备考试,weekday要有weekday的样子。要静得下心来
3#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47:54 发帖IP地址来自
出来快十年了,回头再看的话,我希望能告诉即将出国的学生们以下四点:
[h1]1 恶魔哪里都有[/h1]首先,在美英加澳等主流西方国家的人际关系里,大部分的人的社交模型是很正派的浅交和很困难的深交。什么意思呢?
就是大家表面工作和漂亮话都做得很好。在你面前肯定尊重你,时不时地称赞你,没事开开玩笑,一起吃喝玩乐,这都没问题。
凡事也绝对保持政治正确(P.C.),肯定不会在你面前发布一些不当的种族言论。偶尔还会邀请你吃吃火锅喝喝奶茶啥的,一切看上去都挺美。
所以,我们很容易会自行美化对他们的认知,忽视缺点放大优点, 把他们描绘成有教养、尊重他人、习惯良好,真诚善良等等。
“是啊,西方人和我们本来就不同啊,有这样那样的分歧都是很正常的,可他还陪我一起去吃辣条喝bubble tea呢。” 我们能伟大而高尚的做到“求同存异“。
杀害李舒意的这个男友是个性格暴躁,嗜枪如命,毫无技能的高中毕业退伍军人。试问一下,如果在中国,他们可能在一起吗?为什么换个国度,一切就都变了呢?
我自己亲身就有经历。曾经在一个公司里,我和几个白人同事关系还不错,初期大家相处都是嘻嘻哈哈一点问题没有。
结果其中一个同事,后来被发现有严重的酗酒问题,会在公司楼梯间里藏很多啤酒上班时间偷喝。而另一个还有赌博问题,欠了很多债务,时常谎称去见客户实际上跑去赌场烂赌。而这些若不是公司介入,我是很难发现的。我和他们此前还时常一起去吃午餐,长达一年多。
所以你要清楚这一点。仅仅是表面上的nice to you并不代表他们就可以得到你无条件的信任。他们私底下有什么立场或倾向, 有什么不良嗜好,甚至归属于什么组织信什么教,你很可能一无所知。
坏人不分肤色,垃圾不分种族。人群中的控制狂、暴力狂、偏激者们要比你想象的要难分辨得多。
几乎所有留学生被害案件的始作俑者,都是身边的这些熟人。
这是第一点,我希望大家都能心明眼亮。肤色国籍和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半毛钱关系都没有,选择深交之前,记得翻他们的老底。
这里提供一些我能想到的背调的办法,不少是基于身边朋友的经验。他们告诉我这些都不会花超过你一小时的时间,但可能会得到令你难以相信的结果:
去他们的Facebook, Twitter看看。这是最简单直接的第一步,人们在社交媒体上通常更敢于表达自我,也会更真实。
他们住在什么区域?是平静安稳的中产社区,市中心的高层公寓,还是治安混乱犯罪率高的街区?
自称上过某某学校,在某某公司工作,是某某专业人士的(律师、会计师等),网上能否找到这些相关信息?(Facebook, LinkedIn, 公司网站,行业网站等)
如果你去过他/她家(不要一个人去),是否留意到很多类似银行账单/催债公司的邮件?大量夜店,色情刊物等印刷品?大麻或是其他drug的痕迹?
最后,如果有必要,美国有一些付费的背景调查公司,你只需要提供对方的名字,电话,年龄就都能查。比如Instantcheckmate.com, beenverified.com等等。

[h1]2 遇到种族歧视怎么办?[/h1]1. “Did everyone hear that?” (引入吃瓜群众型)
如果有人在公共场合对你发出了种族歧视的言论,你可以避免正面和他冲突,转而把周遭人的注意力引导过来。毕竟理亏,这时候不管是谁都会很难招架得住,吃瓜群众的压力就把他们压垮了,比如你可以这样说:
Did everybody hear that? Did everybody hear that? He just called me a chink! How small of a man you are to say something like that?!
大家都听到了吗?大家都听到了吗?这位男士刚才居然叫我Chink! (对中国人的蔑称),你是有多渺小啊才会说出这种言论?!
Everyone looks here, this man just called ma a chink! I think you are really embarrassing yourself here. Are you a racist?
大家麻烦看过来,这位男士刚才居然叫我Chink! 我觉得你简直是自取其辱啊。你是种族主义者吗?
Did everybody hear that? this man just called ma a chink! Is that the kind of language we would approve here?
大家麻烦看过来,这位男士刚才居然叫我Chink! 你们觉得这是你们会赞同使用的语言吗?

通常这种情况如果你默不作声的话,周遭的人可能也会默不作声,因为种族言论是非常敏感的话题,没事儿的话谁也不想去触碰。

但是如果你大声的说出来,周遭一定有人会站出来声援,就算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政治正确。这个时候那个racist只会像过街老鼠一般灰头土脸。你根本不需要和他/她有任何正面的接触。
2 “I feel sorry for you bro” 怜悯同情型

大多数的种族言论,其实都是当事人对社会不满的一种投射,一种无处发泄的情绪的绝望表达。他们大多来自社会弱势群体或是黑白颠倒的熊孩子,其他本地人也不敢欺负,只好把对自己的怒气和失望撒在外国人身上。
这是他们内心的伤疤和弱点,一般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厚道一点,毕竟人艰不拆。但既然人家先惹事儿了,我们为何不利用这一点呢?比如:
You know it’s always people like you, I feel really sorry for you, your life must be really messed up to make comments like that.
你知道吗,为什么总是你这类人? 我真的替你觉得惋惜。你的人生该是有多糟糕才会去说出那样的话?
I feel really bad for you, life must be so hard on you so that you have to cross that line, it’s kinda pathetic.
我真的替你觉得可惜啊,人生该有多艰难你才会去跨国那条线,感觉挺可悲的。
Oh man, life is harsh on your huh? You must have literally nothing left other than what you are born with, feel sorry bro.
Oh man, 生活很艰难是吧?你一定其他已经一无所有了才会拿种族去说事儿吧?真的很抱歉bro.

像太极一样以柔克刚,借力打力才是最高境界。说完这些话的时候可能对方已经蹲在地上痛哭了,这时候你只需要过去拍拍肩膀微笑着说everything is gonna be alright就可以优雅的离开了。
3. “Why did you say that? ”反问人生型
种族言论说出来的瞬间,人家多半就后悔了。人设已崩的时候你倒不如和他们谈谈人生,几个问题一问对方就只有男人沉默女人流泪了。
\ Why did you say something that? Did you not realize this is a country founded by immigrants?
你为什么会说这种话呢?难道没有意识到这个国家正是由移民建立起来的吗? How much tax did you pay to this country last year? I bet my contribution was greater than yours.
你去年给这个国家交了多少税?我打赌我对这个国家的贡献要比你大。
Oh you misunderstood, I am only here in your country for fun and to spend some money. So you’ve never been to another country? That’s too bad.
Oh你误会了,我只是来你的国家玩耍和消费的。原来你都从来没去过别的国家玩过吗?那真的太遗憾了。
Do you expect me to give you a history lesson? I could but I won’t, because it’s just a waste of my time, not worth it.
你是希望我给你上一节历史课吗?我倒是可以但我真的不想在你身上浪费时间,真的不值得。

[h1]3 要有情怀,也要重现实[/h1]年代变了,留学不再是单纯为了改善生活或为国效力。这几年很多各种渠道找到我的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都或多或少洋溢了各类情怀。最常见的有:名校情结、美国梦情结、移民的情结、心无杂念做学术的情结、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情结等等。
这无可厚非,以梦为马,赋予自我行为重要的意义,是驾驭生活的重要态度。但如果陷得太深,把情怀变成了执念,它很可能就会在未来给你带来灾难。
我不止一次在美国和加拿大遇到工作不如意的博士生们,聊到各自的留学生涯,他们的回答释怀中透着无奈:“我当初来这里就两个目的,拿到绿卡,然后专心搞科研。现在发现,绿卡是拿到了,但是博士后还在一轮一轮的做,没有公司愿意要我,科研的路现在看起来也只不过是个幻想的乌托邦。”
我还有一位关系很好的朋友,复旦本科毕业以后同时获得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金融工程硕士的职位,我当时是建议他去多伦多大学,因为相对就业更好。而他没有想清楚,最后还是怀着执着的美国梦选择了UCLA. 然而毕业后发现国际学生拿着OPT完全没有机会找到对口工作,于是又被迫匆匆回国,加入了浩浩荡荡的应届生求职大军,最后勉勉强强进到了四大,和很多国内本科/研究生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线。
类似的还有非名校不去的情结。我曾经给一位想读计算机的同学强烈推荐申请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而最后家长却让他选择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原因是这所大学在英国QS上能排全球34名,而滑铁卢大学只排到了152名。而只要你做点研究,就会知道滑铁卢大学在整个北美的IT届都有很高的声誉,每年有大批量毕业生会直接去硅谷工作。而曼彻斯特大学毕业后,则首先面临英国严格管控的工签政策。每100留学生中只有不到3人能够留在英国工作。想起来,我都会替这位学生捏一把汗。因为那虚无缥缈的名校情结,他和硅谷很可能就这么擦肩而过了。
个人的情怀和梦想,如果不能凝结到整个社会的分工体系中去,再大的幻想都只是个美好的泡沫。 将下半生的前途,都压在这样一个幻想之上,注定是一个风险极高的赌博。
罗曼·罗兰也说过:缺乏理想的现实主义是毫无意义的,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是没有生命的,就是这个道理。

[h1]4 留学只是起点,不是目的[/h1]所以我从来不会鼓励每个人盲目的出国念书,甚至是为了逃避国内的教育而去留学。一个在自己国家读书都觉得不适应的学生,我很难想象到一个陌生的国家后问题会迎刃而解。
你如果从来没有选过小班的研讨课,参加过出国的夏令营,也没有参与交换生项目,甚至没有用英文做过独立的论文和课题研究,又如何能判断自己更适合海外的教育模式呢?
你需要的是多体验,多搜集信息,让理想落地。可以找过来人聊天,去学校网站研究,努力看清自己所选择的路的前方形势,了解自己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在哪里,清楚自己做什么事情会比别人有优势,知道将来谁会愿意为你的才华和时间买单。
这些都想清楚,你便不会在选校和选专业上一头雾水毫无头绪,在写PS (个人陈述)的时候无从下笔。
这些对于自我的定位和认知,在你出国前可以是模糊的,有偏差的,这都没关系。实际上随着学习和生活经历的不断深入,他们一定会不断的被调整和纠偏。但如果你压根不去想,两眼一抹黑就上了飞机,那无异于避重就轻,自欺欺人。
而如果你连学校的申请要求都找不到,相关表格也不会填,我觉得你可能还未达到留学生的起码能力标准:即信息收集和获取,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这些软性的技能,才是决定留学之路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我反复和一些学生说,留学不是目的,而只是开始,是人生跃迁的第一步。这一步即使让你踏上跳板了,也不代表你最后就能一跃而起。
实际上,中国留学生在海外面临的挑战不一而足:从语言劣势,到社交尴尬,从文化差异,到各类偏见。在学校的时候,你还是交钱的主,加上圈子小且单纯,这些问题可能都不太凸显。而如果进入了社会,到了实习/求职阶段,需要让别人给你钱的时候,才会发现一切都难上加难。人家凭啥要找一个文化不通、沟通有障碍的外国人呢?
所以90%的留学生毕业后在当地找工作都会以失败告终,刚踏上跳板就摔了个跟头,最开始的各类美好想象被逐渐打回原形。所以,想着通过留学本身就能顺利走向人生巅峰的,未免太天真乐观了。
长期来看,对于个人增值的最好办法,无疑是在职场中证明自己,不断提高溢价。而不是通过获取“留学生”这样一个简单粗暴的标签。
最后,如果大家对于留学申请或者个人定位有问题,也可以和我咨询。欢迎关注公众号或添加我个人微信(注明来自小社区),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good luck.
4#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47:55 发帖IP地址来自
留学生的朋友圈大多非常光鲜,充满着美食,旅游,自拍...

然而留学生承载着父母家庭的希望独自来到另一个国家,也有着难以言说的另一面,异国环境,学业压力,对毕业前景的担忧,孤独感,有的同学可能还会有一定的经济压力...
在初到另一个国家,异域文化带来的新鲜感帮你轻松度过最初的一个月,在初步适应环境之后,不可避免地会有种孤独迷惘感。那么作为已经经历过这些阶段的学姐,给大家一些比较中肯的建议:

1. 重中之重依旧是你的学业
既然是留学,不是跟着旅行团和购物团出门“到此一游”,你的首要任务还是学习。刚开始来国外,对于全英文的听课与写作可能需要一个适应期,但是相信自己,多尝试和本地人做课上的交流,(就算口语很烂)也要认真在课上说出自己对于任何课题的疑惑与想法。
这里说的重视学业并不是说要重视GPA,而是学好你的专业知识,拓展你的专业能力,思考你的职业规划。国外大学的图书馆和网上文献的资源都非常强大,这些是很值得充分利用的资源。在这段时间给自己充电,这将让你留学归国后感到受益良多。

2. 与父母保持联系
远在他国,不要只是在缺钱的时候找爸妈。在国外,你开始学着买菜烧饭,打理生活的琐碎和点滴,想必更能理解父母的辛苦。定期联系爸妈,告诉他们你的生活,交流一些问题,甚至请教家传菜谱,都是很好的交流方式。在让爸妈放心的同时,你也会感到来自家庭的支撑。
3. 锻炼好厨艺
拿起厨具为自己准备三餐几乎是留学生的必备技能。国外没有外卖快递淘宝,天天吃西餐也可能不大满足你的中国胃,大多数情况下自己做饭是最经济又舒适的选择。自己做菜之后,你会不知不觉地计划菜谱,周末跨着包去超市购物,学习一些攻略,做出一道既好看又美味的菜,都是很有成就感幸福感的事情o(* ̄▽ ̄*)o

made by学姐以及朋友们4. 自律,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因为业余时间完全自己安排,不会有人干涉或者监督你的个人生活,有的同学可能会作息混乱+被deadline操控。基本上开学的时候,老师就会把这学期的assessment和论文题目给你,做好学习计划,调整好生活作息,会让你有更好的状态面对学业上的挑战。
5. 练好英语,灵活利用身边的环境
来到国外,不练好英语回国总是有点羞愧。虽然说做到native等级的英语很困难,但是你要意识到你正身处最适合学习语言的地方。感受异国文化,包括了解当地习俗和交友,都能够丰富你的留学经历。

5. 体验与交友
在休息的时间,不妨多出去走一走感受不同的事物。旅行,健身,潜水,滑雪,泡吧,再交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都将丰富你的生活并赶走孤独感。不过这一点似乎不用过于强调,大家完成的都很好~(≧3≦)⌒☆
6. 理财
手机上很多记账小软件,是很好的小法宝。通过记账你将逐渐懂得掌控你的花销,也不会透支你的生活费。经济上有点压力或者想攒点钱的盆友们可以适当兼职,学校也会提供机会让你找到专业相关的实习。不过记住赚钱不是留学的主旋律啦~
7. 遇到困难,请依赖一下你身边的人!!!
跟本文开始说的一样,很多同学承受着不同的心理压力,在异国的情况下,思维可能更容易走近死胡同。遇到困难的时候,记住父母最期望的不是你的学业,而是你安全健康。心情不好或者遇到门槛,可以多去依赖一下周边的朋友,或者联系国内的亲人朋友,不要一个人独自承受压力。学校配有的心理辅导中心也是一个可以寻求帮助的地方。
最后最后,学姐提醒大家都能珍惜这异国的几年生活,相信这段经历将给你的人生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提升。
那么就,祝即将出行的大家,一路顺风,留学愉快,国外见啦~~(*^▽^*)~~


5#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47:56 发帖IP地址来自
永远永远,不要变成这样的人。




政商学,都在最顶尖的机构,本应该是人类社会的栋梁之材,公然发表这样的言论。
而且这种人不在少数。
什么样的人才配留学,什么样的人不配呢,什么样的人才配做人呢。
---
先说点题外话吧,
我从小生长在一线大城市,过着不能说锦衣玉食,但至少吃饱穿暖的生活。这是一个什么世界呢?
一个别人对你的善意和你的家庭背景成正比的世界。国外也是如此。
我2011年来到加拿大,不是因为成绩好,不是因为有志向,只是为了离开(隐私原因删除)。
你看,留学的原因多种多样。
起初我租住在一个廉价的独栋屋房间里,一个月包吃780刀(更正,之前记错了),和我一同住的学生是什么人呢?
相对来说,穷人。
生活习惯差,翘课,意志不坚定,做事半途而废,脏乱,熬夜打游戏。
罕见的一个坚持去上学的男生,他身高一米七出头,佝偻着身子,很瘦。眼镜常年是歪着的,松垮的短袖上衣既不合身,也从来都穿不正,裤子不够长。脚上套着不再是白色的白棉袜,一双灰色的旅游鞋。说起话来呆呆傻傻的,眼里直勾勾的没有神。
我怎么能和这些人一样呢?没有过任何多余的交流,我很快搬离了那里,一步一步改善着自己的生活,花销也越来越高,但这对我家里来说还算不上什么太大的负担。直到现在我一个人租下了一个一居室的公寓,地下三层停放着我的爱车。
那段时间我在想什么呢,远离穷人,脏,臭,没有礼貌,不懂尊重他人。从行为和物质上用一切办法和他们划清界限。我每天洗澡,穿干净的衣服,整理好头发抬头挺胸的走路。住的地方都是令我满意的邻居。你看我有着多好的生活习惯,我光彩照人,我成绩不错,我和别人不一样。
我为什么可以“优秀”?因为我有资本。居住条件不佳,搬走就好;出行不便,买车喽。我从小生活在高标准的环境里,生活习惯是自然而然的。
但一些人呢?你的一个习惯,对他们来说都是闻所未闻;你的理所当然,都是他们逃不开的命运枷锁。还记得什么时候,我曾不屑于不如我的一切,我对社会达尔文主义深信不疑;我曾在北京的房价问题上声称一等生活只有一等能力者才配享有。
又回到配不配这个问题上,那时候的我,大概率是混蛋。

一不小心使自己身处更“上层”的圈子,自己被映照的一无是处的感觉,没有过吗?
没日没夜的打游戏,逃避现实,抱怨社会的不公平,没有过吗?
用花钱购物来填充空洞的自己,无限的虚无,没有过吗?
有过,都有过。
自己体会过的痛苦,还不能让你去理解别人哪怕一丁点的无奈?圈子之上就没有圈子了吗?为什么自愿的成为了这个鄙视链中的一环?
被贫穷压垮的人,被家庭压垮的人,被困在名为出身的牢笼里的人。能挺住并走出来的,太少了。

我时常会想起那时候那个瘦瘦的男生,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进到他的房间,
脏乱,透着一股馊味。还记得他指着桌上的电脑,跟我说为了他出国,家里亲戚一起出钱买的。
我一看,一台旧的不行的苹果。
一墙之隔的房间里,放着我当年款的十八寸外星人。

什么是自身条件,自身条件是可以封杀你眼界的东西,同样是让你不瞎却看不清这世界的东西。
有点小钱就可以谈谁不配了吗,
同样的,分数高就可以谈谁不配了吗,
建国不足百年,这么着急划分下等人了。
金钱,家境,分数,读书,音乐,运动,一切的一切都成了可以用来把人划分三六九等的手段。
“本硕博,不用花一分钱“
说到底还是钱。成绩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看得见摸得着。多好
优越感来了吧,和别人不同了吧,把那些人的留学生涯斥为毫无意义,把他们划为牺牲品,理直气壮。

然而我看只是摸到了天花板,撞到了头。小孩子一样愤愤的哭闹罢了,不同的是还夹杂了怨气,戾气,
回过头看见一些因为家里有点小钱就能和当年自己一样出国留学的人内心接受不了了,
所以我们才是“真正的留学生”,那些人不是“真正的留学生”。

掌权者,社会主流人士,捧他们,以他们为榜样。用他们来为自己背书,是对自己的观点底气不足吗,以后要不要挂上世界TOP几,行业前几名,哪个哪个大学的教授,实验室,哪个大公司的项目。
进入到优秀的团体,本应该是让人高兴的,然而走出了国门,却没能让一些人开眼看世界。还是以自己的小世界为中心。

现在时常想起我的爷爷,北京城郊地头里的农民,抗日战争时期加入共产党,建国后没多久就因病去世。父亲白手起家十几岁下海经商,赶上经济开放的浪潮。这才有了我和我身处的环境。
渐渐的看得多了,我才真切的感觉到自己是幸运的,以前别人问起我会说北京的,
现在我还会说我的祖辈是城郊小村庄的农民,我是农民家的儿子。

一个出身,就决定了多少血泪和无奈,甚至可能让你不曾知道那些不论好的坏的,你不会看见的世界。

留学生朋友们,希望你们多读书,读文学,读历史,读正在发生的一切。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轨迹,在你不了解情况的时候不要轻易对这个人下懒惰,不上进,loser的断言,毕竟你看到的,只是这一个人的万分之一,如果你不喜欢,离开就好。

尽量平等看待每一个人,还有如果有可能的话,去拼命提升英语。


你来到了更大的世界,
希望你看见更大的世界,
但愿你内心装下,更大的世界。






-----------------2017/06/21.分割线,以上为原答案-------------
极端精英主义分子在哪里都有很多,我只是挑出来一个刚好看到,有代表意义的个体作为例子。至于是否要对当事人进行口诛笔伐不是这个回答的初衷。
这位当事人,不是我悬河之辩慷慨激昂驳倒了你的观点。是在这个网络小圈子里,你的说辞站在了绝大多数人的对立面。所以评论区的朋友我感谢你们的支持,也唯恐承蒙大家错爱。毕竟和大多数人站在一起并不难,难的是当大多数人错了的时候,还能坚定自己的立场。
6#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47:57 发帖IP地址来自
2017.4.24更新
最近收到许多私信,因为种种原因不接受任何形式转载,谢谢大家。
如果有在未经许可下擅自转载,也希望有朋友告诉我,谢谢大家。 有关留学的问题都可以私信问我,乐意给大家解答疑惑。
愿大家都有美好的一天~


以下为原答案:
潜伏小社区很久,一直都是观望状态,也许是因为平时太忙,无法冷静下来好好回答一个问题,所以总是作罢。
现在是加州时间凌晨两点,忽然就想写点什么。

在旁人看来无比辉煌荣耀的留学之路,其实无比漫长和艰难。

我记得我在美国第一次深深感觉到孤独的时候,是我从Walmart买到八十刀的自行车,骑回8mi以外的住家。那会我刚到美国,一切路牌都陌生,在国内从来不会骑自行车的我在google map的导航下驶进一条又一条的小路。天色越来越暗,看不清路又没有灯的我,在没有控制好刹车的情况下撞到了树上。
那一刻我觉得我是回不了家了。于是我下意识地打开messenger,用试探性的语气询问我住家的另一个国际学生,南美洲的男孩子,能不能开车来接我回家。然后我得到了一句简单的“None of my business.”

于是我在树下坐了很久,看着那条连路灯都没有的小路,和我八十刀买来的自行车,拍拍身上的灰,又一个人吭哧吭哧地把自行车踩回了家。

那一个晚上,我感到无比孤独。po主,这是我想告诉你的第一件事,理解孤独,适应孤独。
你会在异国他乡,找到新的朋友,新的交友圈子,而每个人都过的匆匆,有时候也来去匆匆,要时刻记得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唯有自己内心强大,享受孤独,才能帮助你真的理解到世间冷暖。


其次,我希望你知道,不论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自己想要的。我从来不认为,留学的意义在于拿到高的GPA 换得一份好工作。你需要在留学生涯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也许你选择了旅行来开阔眼界,也许你选择了4.0的gpa来获得光明的前途,也许你选择了尽力融入外国人的圈子夸大自己的交际圈......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选择,但是不要去放弃,不要被迷惑。

你会看到有那么多家境平平的留学生们,每天都在拼了命学习,却还有那么多纨绔子弟,每天豪车美女,代课一把把地找。留学的一大意义,在于你发现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人,不同的生活方式。进入了不一样的圈子,你的人生也会从此改变。也许一群学霸带着你每天钻研,也许一群富二代带着你每天花红酒绿,也许你只是平凡留学生中的一个。
我只是要提醒你,不要忘记自己为什么留学。工作?那就保住gpa,多多参与实习项目。文化?那就多多加入外国人的圈子,融入他们。回国高薪?那就踏踏实实学习,本本分分把知识学学好。

很重要的一点,量力而行。这四个字很轻,做起来很重。常常体恤父母,因为有些父母真的是花了一辈子的积蓄,只为了让孩子看看外面的世界。
“量力而行”意味着,买你应该买的东西,做你应该做的事情。
听起来很简单?

而你其实还是会动摇,当你看到身边的朋友们都是好车,看到那些奢侈品的logo如此显眼,你摸摸口袋里的钱,想着能不能黑五的时候捞几个包包。
是 我知道你有钱。但是这个假设建立在,你的支出大于你应有水准的时候。

花钱的时候,多想想父母,想想他们在国内会不会舍得买这么贵的东西。想想父母赚钱的时候是不是那么容易。想想你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件东西。然后很多问题,就此迎刃而解了。

量力而行,你出国从来都不是为了攀比炫富招摇,珍惜父母的付出,也但愿你给的了他们回报。

第四 不要去轻易评判他人 别人的私生活 性生活 和谁在一起 劈了谁的腿 都不关你事 你无权干涉 插嘴别人的生活
因为他和你可能有不一样的生活环境 教育背景 家庭氛围
所以 管住自己的嘴

先写到这里...早上起来再更新...


2015.11.22更新
第一次回答小社区,谢谢大家的评论和赞同。
我其实很想说

留学这条路很孤独,有的时候也会觉得很无助,这些都是正常而不可避免的。

学会聆听自己内心的想法
学会坚守自己的底线
学会体谅在国内辛苦的父母
学会如何人际交往

留学带给你的 不仅仅是更丰富的知识 更宽广的眼界
它更让你了解 不一样的人生态度 同样被值得肯定和赞同的价值观

所以
写在最后吧

“留学这条路上,永远都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了自己为什么出发。”
7#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47:58 发帖IP地址来自
1. 每个人都会在离开自己的舒适区时经历一段痛苦的孤独的过程,想念家乡和家人,尝试一切方法去留住国内的朋友,甚至质疑出国的目的,不要放弃,这是成长的过程
2. 移民不是目的,不要因为这个放弃自己的追求和理想
3. 黄赌毒每一个都可以送你进万丈深渊,万劫不复
4. 好好计划自己的未来,有个人生目标,有个十年目标,再把目标一个一个的分成小目标去实现
5. 不要总把自己和身边的中国人比来获得优越感,要和身边优秀的本地人去比
6. 努力学习,成绩很重要,你所付出的每一个挑灯夜读,锲而不舍的夜晚都会在未来用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回报给你
7. 英语极其重要,特别是去英语国家留学,英语说得好是应该的,这是底线,不是加成
9. 正视歧视,少抱怨,用实力去克服它
10. 不要因为上了国外的名校排名高一点就看不起上国内名校的,留学生有几个能够拍着胸脯能考上北大清华?
11. 不卑不亢,比起别人家的孩子,他们在你的位置上不一定做的有你好,同时你在他们位置上也不一定做的比你差
12. 记账,分析收支,了解自己的消费习惯,调整自己的消费习惯,钱是父母一分分钱赚的,不是天上掉的,该花的钱花,不该花的钱不花,学会自己积累财富,而不是消费上一代的财富
13. 一定要削尖了头去和比自己优秀的人混,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这样每天才会受优秀的力量影响
14. 经常给爸爸妈妈打电话,他们是最关心你的人,也是天塌下来也会支持你保护你的人
15. 有预算多出去走走,没预算多读读书,万卷书万里路,得二幸也,得一足也
16. 其实我没有写第8条
8#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47:59 发帖IP地址来自
1. 同龄人(不限于同校)是最好的比较和学习对象。如果认识与你相同专业,并在国内或其他国家顶尖高校读书的朋友,要多关注他们的动态(学习,实习,参与的活动等等)。他们将来都可能成为行业里的佼佼者,要尽可能与他们看齐。不要满足于在自己学校内取得的成就,也不要过分研究企业巨鳄的成功经历或致富理念,与你年龄差越大的人,其成功经验于你越不奏效。

2. 在你所学的专业里,有的人可能因为曾接触过相关知识和训练而完虐你。但这并不代表几年后你依然会被完虐。因此,不要总对自己说“他以前学过,所以比我强是理所当然的”。要向这样的人学习,并且尝试竞争。“比学赶帮超”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不要因为对方的起跑线在你前面,就干脆连“比”都不愿意“比”。

3. GPA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PA是万万不能的。GPA的重要程度高于一切娱乐活动,不能次于社交和学校组织工作,但没有重要到能够区分你和其他人孰强孰弱的程度。因此万万不要忽视GPA,但也不要从自己出色的GPA里找寻优越感。

4. 若经济不紧张,不要抱着赚钱的想法参与“多层式直销”或“代理代购”等活动。想在校内赚钱的话,首选与专业相关的“学术”岗位。例如TA,grader,research assistant或tutor。这些校内职位往往收入不低,占用时间有限,可谓学有所惠,惠及所学。

5. 找实习要趁早做准备,不要等到其他人都拿到offer了再想自己该怎么写简历,简历要尽早请专业人士过目修改。另外,参加自己感兴趣,并且适合自己能力和领域的企业info session以及networking即可。把自己的日程填满info session,networking,职业规划辅导,校友经验谈等活动,不代表你的实力能变强,不代表你能找到好工作。

6. 买的东西要物尽其用。买了全套锅碗瓢盆就要坚持做饭,买了网球拍就要坚持打球,买了健身卡就要坚持锻炼,订了英文杂志就要经常阅览。在实施大额消费前要做好预算,包括旅游,年度购物,生日宴会等等。学生的消费水平因人而异,但不能总是打水漂。

7. 不要抱着“成为通才”的想法同时参与3个及以上的学生组织(包括兄弟会,学生会,社团,公益组织等等)。从任何领域而言,你都不需要那么多学生组织的经历来衬托自己的优秀。

8. 不要一味相信还在校读书的学长的经验。他们的有些经验尚未成熟,也许能让你逞一时威风,但对于你长久的发展可能仅有事倍功半的作用。答主还在校读书,因此不要轻信这篇答案的内容。
9#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48:00 发帖IP地址来自
留学这件事,来之前请把对美好的那一面期望值降到最低,把最累最不舒心的那一面预想到最糟糕。这样做是为了减少你的心理落差。此答案尤其针对赴美留学的同学。

没出国之前,你对留学的所有印象可能都来源于美剧、朋友圈里在美国留学的人发的各种关于好吃的好玩的图片或者视频。
尤其是在纽约这样的大城市,值得逛、值得尝试的新鲜事物实在是太多了,于是你可能对这里充满了期待,但这些期待中,很多都是“不切实际”的,毕竟人们总是把最美好、拿得出手的一面展现到社交媒体上,可也就是这些社交媒体上的内容,很可能“过分地”拉高了你对这座城市,甚至“留学本身”的期待。

留学的本质,说到底是“寄身于陌生环境,在不熟悉的文化语境中完成生活、社交、学习等全方位领域的一切未知的挑战”。而这个过程中,你会遇到太多可能是看十遍《老友记》、《绯闻女孩》也完全想不到的 culture shock 。

首先要说说美国人的效率。
一个字,低;两个字,很低;三个字,非常低。

我刚来的时候,就因为“办理银行卡”这样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整整被耗费了一个半月的精力。
你的卡会莫名其妙被return,需要你一次次亲自跑去银行询问,但是如果你当天没有预约,对不起,今天办不了,没办法给你登录银行系统看一看到底是什么原因,你必须重新预约一个时间,下次再来。节假日,美国不上班。双休日,美国人不加班。
于是我的卡在被两次无理由return、平均每周跑一次银行但都不能当面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已经过去了一个月。最后一次重新申请,终于是收到了,而这件事的解决,最终是花了一个半月,其间换了两家分行(最终我去了总行,因为相对来讲总行的工作人员效率更高些),四个银行业务manager才得以告终的。

再说课堂上的低效率

每次和老美一组 group project,都非常地心累了。
该好好讨论的时候他们永远都在讲废话,不切入正题。而约好的meeting时间,他们也很可能不准时出现,你在电话这头急的以为是自己记错了时间,他们过完双休日才轻描淡写短信你说“不好意思,上次忘记打电话了”。
而同样的group project,如果组内都是亚洲人或者都是中国人,基本上是一两个小时就可以讨论完的。
老美很珍惜自己的私人时间,连写邮件都是忽略所有敬语和客套话直接切入主题的,但这不代表他们把这节约下来的时间用到了什么“重要的事情”上,很可能只是在追剧。
但是浪费起别人的时间来,无论是教授还是同学,都是挺好意思的。(当然也不是每一个老美都这样,但是就我接触下来看,守时的老美比例不高)低效且双标,说的就是这些人。

生活上的不易。

对留学生来说最头疼的可能就是要在handle紧张课业的同时为了压缩生活成本还要自己买菜、切菜洗菜、做饭了,还要变着花样别把自己给吃腻了,真的很不容易。
我来纽约之前是连胡萝卜丝都不会切的,毕竟国内有饿了么这样的神器,什么买不到呢。但是来了纽约,发现外面的饭菜,一贵,二难吃,三不健康(米其林餐厅不在讨论范围内)。
于是迫于生活压力,在一周内学会了简单的炒菜、炖菜,两个月后已经练就了没有帮手做一桌完全不重样的菜只要一个小时的功力。也在考虑了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的情况下,半个月内就摸清了曼哈顿哪里买菜性价比最高,哪家超市打折力度和频率最高。
嗯,就这些技能吧,以后回国过年是够可以秀一把了,但是我付出的代价是无数次的烫伤手、冒着寒风去买菜、生病了也要自己爬起来做饭等等心酸。

再说说城市本身给人的感觉吧。

美国别的城市我暂时不做评论,但是纽约真的是个挺冷漠的城市。
我刚来纽约的时候,从三个街区远之外搬床垫,累的气喘吁吁,几乎快要瘫倒在路上,但是路过我的几波人前前后后能有几十个,没有一个停下来主动帮忙的。
纽约客大概都习惯了走路带风的节奏,他们的注意力很精贵,很少会回头看你一眼。
刚来纽约的时候经常被地下和街头的艺人惊艳到,怎么可以唱得这么好呢!但是纽约人就一副见多了的样子,完全不会多看一眼。
地铁上有黑人小哥对着你跳“钢管舞”,他们也不见得抬起头来,根本当小哥是隐形的。
纽约客的注意力是稀缺资源,要在这样一座多样化的城市里靠出格的行为博得路人“回眸”,可能裸奔都不够,还要再多努力些。
如果你在期待像《老友记》里那些主角们之间的温情,我只能说,你想多了。

说了那么多让人心累的部分,也来说说留学值得期待的部分吧。

首先,如果你想要挑战自己,那么让自己沉浸到异国的环境中,和不同种族的人合作、讨论学术、做项目,的确会让你的英语(尤其是口语)进步飞速的,当然前提是你不只跟中国人抱团。
其次,美国的文化确实有很多值得体验的地方,比如说他们的游行啊、各种大型活动的 volunteer啊,都可以去体验,看看当地人对什么感兴趣,他们的工作状态又是怎样的。
另外美国很多地方景色都很不错,假期到处走走旅行是个不错的选择(空气也不错,所以户外跑步体验真的不错)

最后想说一些建议

在经济压力尚在可控范围内,就真的不要去做代购了。
这个事情费心费力而且也赚不到太多钱,记住你来留学是为了学习一些真本事、为了完整你的世界观的。有这个时间,哪怕多去博物馆逛逛、多去做一些unpaid实习或者volunteer也好,学点在国内接触不到或者很难接触到的东西。
另外,吃喝玩乐当然是必须的,劳逸结合嘛,但是不要把你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到“约约约、吃吃吃、P图、发社交软件”上,这和你在国内做的事情,又有什么差别呢?最后,多和不同的人交流,每个国家都有nice的人,也都有不讲道理的人,还是要少贴文化标签,只有亲身接触过每个地方最棒的和最差劲的人,才能不带任何标签地去客观看待问题,真正地做到“完整世界观”。

最后的最后,一定要注意安全。

人多的地方避免去扎堆,参加大型集会一定要多留个心眼。(曼哈顿又发生恐怖事件了,离我上课的地方并不远,而当天就是万圣节游行,美国的大型节假日总是不太平)。地铁上遇到性骚扰的、没有理由就开始谩骂你的人,也是不少的,不要逃避,我的经验是,呵斥回去,他们反而会走开,但你一旦流露出害怕的神情,这些人反而会来劲。
最近一直在关注江歌的事情,希望大家出门在外真的一切一切注意谨慎!特别是女孩子!!!
祝出国读书的孩子们~一切顺利,平安康健~

留学方面的问题可以私信我们咨询,我们将尽力解答。
我们创建了一个关于国外名校申请的经历分享的专栏:
国外名校申请经验我们会在该专栏持续更新海外各大名校的申请经验,棕榈大道的 3000+ 导师原创干货分享,如果你也想留学,或者正在申请,那么快来关注吧。
你要走的路,学姐学长们替你探过啦!

查看我们的更多精彩干货回答吧~
真 | 纯干货:
如何自学达到雅思7?
推荐信如何寻找合适的推荐人?
GMAT考700分很难吗?
10#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48:01 发帖IP地址来自
关于学习:


1. 学习> 睡眠 > 派对 (这边有个段子:study more than you sleep, sleep more than you party, and party whenever you can.)
2. 没有人会管你了,你可以选择堕落,而且第一次自己一个人,真的很容易就堕落了。我的方法是,发现自己颓废时提醒自己必须先抓住一个东西,来确保自己随时有压力。
3. 这里鱼龙更混杂,一个班里会有pass就好,也会有非要dean‘s list 不可,你的圈子会变成是你的底线。
4. 你会发现名师讲堂不一定光鲜亮丽,有的教授很无聊,有些时候甚至会觉得上课简直就是浪费时间。这时候要记住,大学最重要的课程绝不仅仅是你的专业,更重要的是如何对自己负责,不管是学业还是未来。

关于社交:

1. 远离家乡,亲人和老朋友,会觉得特别的孤独。不要因为寂寞孤独就交不好的朋友,染上不好的习惯,也不要因为寂寞就见到个稍微投缘的,就一股脑的倾倒全部,谈互相伤害的恋爱。要学会欣赏和喜欢孤独,毕竟大部分成长都是在孤独中悄悄发生的。
2. 要记得,你现在身在国外,不要只跟中国人打交道,不然你出来干嘛。多认识些不同国家的朋友,你会发现世界真的很大。
3. 外国人很多生活习惯和作风跟我们不一样,不要因为想要融入而去做你不想做的事,也不要因为他人的不同而指手画脚做论断。做自己,同样的,不要妨碍别人做自己
4. 如果有室友记得寝室不是你自己的家,室友朋友都不是你的爸妈,没有人有义务照顾你,帮助你。要对一切帮助怀有感激,同时,不要剥削他人的善良。

关于生活:

1. 把自怜自哀都扔掉吧,自己跑宜家,装家具,自己做饭洗衣倒垃圾,自己生病吃药,这些本来就是生活,别再矫情,把自己想的多么独立强大,或者多么可怜孤独。
2. 注意安全,不该去的地方别去,不该透露的信息别透露,不该太熟的人,别太熟。
3. 如果题主还没走,我想建议多跟爸妈学学自己喜欢吃的家常菜,这在你以后的生活中,别提有多重要。对社交也有好处。
4. 住好一点吧,吃好一点吧,对自己也好一点吧。自己也要学会经营自己的生活啊。不要把反正四年后就走了,反正是租得,反正XXX当成借口,生活是好是坏是讲究都需要自己把关了,所以为什么不好一点。

关于课外:

1. 你的专业不是你的全部。大学本科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开拓视野。去看看世界,去学学兴趣,去challenge 自己的世界观吧。
2. 一个人很容易堕落,我再说一遍。找个自己的兴趣,一种运动也好,一种乐器,好好的用这四年玩好它。不为别的,就为了生活平衡,健康。
3. 跳出自己的comfort zone吧,不然永远没法成长。参加学校活动之外,去找你们学校最知名的导师说话,去酒吧跟陌生人搭讪聊天,都要试一试。
4. 就算你不自信,你的语言不好,没关系,假装一段时间,就真的变得好了。(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11#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48:02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在英国呆了四年了,当年2+2来,从本硕到现在的博,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刚开始,是充满新奇,然后略有些惶恐,想着尝试各种没有试过的东西,我觉得这是好事,生活最宝贵的除了长时间积累下的经验就是对新鲜事物的体验。
但无论如何莫忘初心,记得你为何来到这里。我性格不算很外向,刚开始英语很蹩脚,就越怕与人交流,记得第一年Christmas那周,除了和家人视频几乎没有说过几句话,因为朋友少,室友们都回家过节了。所以尽量拓展朋友圈,这也将是你未来的人脉资源,多个朋友多条路。但是切忌,不要和自己不在一个消费水平线上的人交朋友,比自己消费水平高很多的可以是点头之交,但如果想深交,你会很痛苦,心里会不平衡,这是人之常情,其实没必要,爹妈把我们送出来不容易,对得起他们,对得起自己就好,不要让虚荣心蒙蔽了自己。
重中之重,自然是学习,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千万不要翘课,因为那会上瘾,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你去了哪怕有时候会玩手机,也会听到学到一点东西。刚开始,有的课可能有些吃力,找advisor沟通,只要自己肯花时间,肯定搞得定。
还有没事儿不要死宅,周末约朋友去博物馆,艺术馆逛逛,假期出去逛逛,哪怕只是去周边的城市转一圈也好。生活如果一尘不变,就如一潭死水,你越宅就越怕出门,有空换个城市换种心情,生活该有些情趣。
除了念书,最可怕的可能就是孤独感,那么你一定得有或者试着去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打球,踢球,健身,这些不仅能让你认识更多的朋友,而且对身体,规律生活都大有裨益。另外,学一门乐器也可以让你在party上结交更多朋友。另外,记得读点书,个人感觉读书比看剧会带来多得多的充实感,是排解所谓孤独感最好的方式。不要忘了每日浏览国内和国际新闻,不要呆了几年就好像与世隔绝了,回国不适应了。
其实我觉得以前会很浮躁,呆的越久反而越能够专注做一件事,而且孤独感也越来越少。早些年爱跟朋友吐槽,如今更喜欢聆听,自己的事儿没人问起,基本就烂在心里就好,人得慢慢学会忍耐和担当。
如果遇到合适的,谈个恋爱吧,但是尽量不要约炮,因为你会发现你所在城市,留学生圈子真的很小,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何必弄得名声扫地呢?找个partner没事儿一起泡图书馆,做饭,假日在约上几个朋友一起出去旅游,生活就自然丰富多彩了。
如果有信仰,每周去教堂做礼拜,跟local聊聊天,你会发现很多人都很nice,你心情也会很平静(我不信教,但是之前室友信就去过几次本地教会,周日早晨的阳光洒进教堂,跟人聊聊生活感悟,那感觉真的很棒)
出国肯定能改变人的眼界,让你换个角度看待这个世界,心怀也会更广阔,习惯并乐意接受孤独感会让你变得更坚韧,只要你不忘初心,留学几年的生活绝对称得上是人生的财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27300
帖子:5460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