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2010 年来很多海外留学的中国人已经拿到绿卡了却又纷纷回中国发展?

论坛 期权论坛 留学     
匿名知乎用户   2019-4-12 00:28   5489   10
分享到 :
0 人收藏

10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28:04 发帖IP地址来自
只说我所知道的这类人的原因:

拿绿卡是为了遇到某些情况时候多一层有效的保护伞;回国发展是因为觉得中国发展机会更多。所以,这两个选择完全不矛盾。

后者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前者体现了中国现阶段依然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法制建设方面的问题。
3#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28:05 发帖IP地址来自
每个人情况不同。我只代表我和老婆,不代表其他出国人员。
湾区flag,每人第一年工资十来k,股票两百k左右,
第一年签字费和搬家费二三十k。每年10%左右的奖金。
基本属于湾区平均水准吧,湾区一抓一大把。
我们打算过两年内回国。为什么呢?
一方面是为了情怀,一方面是为了野心。

情怀就是对这片土地和亲人的感情。
好山好水好无聊,太脏太乱太好吃。
这完全是个人选择,不足为外人道,也不涉道德。

野心是想要更进一步。
鸡汤导师李开复说过一段话,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你应该选什么样的道路呢?闭眼想象一个有你的世界和一个没你的世界,你做什么才让它们最不同?那就是你要做的事情。
我和老婆常常讨论我们在哪里更可能获得更多资源和实现更大的价值。
结论常常是中国。

有答案说,在中国更需要street smart,在美国更需要book smart。
说得对,但不完全对。
在中国,你的整个职业生涯都需要street smart,没有工作是不需要“关系”的。
但在美国,不需要搞关系就能享受中产阶级的生活。
比如我们俩,工作第一年就妥妥的美国中产了。
但下一步呢?

在美国住得越久越知道美国是个嘴炮国家。
嘴炮对Upper class来说可是必备技能。
你要是个码农,既没有惊世骇俗的技术,又不会bullshit,那你多半就安逸的当一辈子码农了。
那么问题来了,bullshit本领哪家强?A. 美国人, B. 印度人, C. 中国人。

并不是说嘴炮不好,其实我也是个嘴巴选手。只是英文嘴炮确实非我所长。
让我做presentation,打游戏用英语骂人,日常交流,那还是相当流利。
在我们组,我的presentation是不错的,即使比起部分native。
但要真跟优秀的native比,那我就是个渣渣。
人家随便在party上和人狂侃,午餐的时候抓个不认识的同事热聊,
把没什么内容的工作用英语讲得高大上。
我力所不及,也没有在这方面发愤图强的野心。
非要花时间跟别人比他们从生下来就在练习的东西,难道你真没有别的地方可以变得更好了么?

如果国内的政策资金环境不错,为何不考虑回去呢?
至于国内的黑暗面,我也不是没体会过。
亲戚多在国内,朋友圈各种正负能量此起彼伏。
不过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28:06 发帖IP地址来自
拿了绿卡就有回美国的退路了,回国来干才能安心,想走就走想留就留。“很多回国发展的人都是拿到绿卡的”和“很多拿到绿卡的人都回国发展了”是差异很大的两个描述。
5#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28:07 发帖IP地址来自
转一篇南周的文吧:

“对裸商而言,把家人送走,是为了后代有更好的教育以及财富安全;自己不走,是因为国外很难找到每年15%利润的生意,但是在中国能。”

南方周末 - 裸商:在国内赚钱,去国外安家
6#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28:08 发帖IP地址来自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连夜赶科场。
7#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28:09 发帖IP地址来自
蟹妖。。

好多高人回答了啊。。。突然有人邀请我回答这个老问题,压力好大。。。

随便说几句好了。。

其实很简单。。

第一,就像前排的人说的,回国与绿卡的关系是为了回国,留条后路,拿个绿卡。。然后两边跑两边爽。。有机会就回国发展,创业失败还能回到万恶的资本主义温柔乡。。(好吧,美国也许并不那么温柔,但澳洲应该算是。。)

但政府不是傻瓜。。你绿卡拿得这么没诚意,你家里人知道么?反正政府是知道的。。
所以目前,澳大利亚的绿卡制度多了一个额外的condition。。

即,拿到绿卡后,每五年必须在澳洲境内至少住满两年,否则绿卡将取消。。


这个的意思就是,要么好好呆着,要么滚回你的国家去。。

对于像我这样5年回国加起来不足一年的人,这一条就是没有任何效力的,我在线添个表,最快第二天就能发下一个5年签证。。

但是对于题主所说的那些拿了绿卡要回国的人,这就是个紧箍咒。。

于是"聪明"的中国人就有了如上边某个答主一样的所谓“双国籍”。。入澳洲国籍,然后通过一些诡异的方法来在两国之间往来(我有特殊的护照使用技巧!)


第二,为什么要回去,我认为 @conanca 答案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国外具备良好的环境和基础设施,而国内有创业的机会和一夜暴富的可能。

所以我从来鼓励和赞同回国的孩子们,他们有激情,有抱负,有关系网(如 @唐小开之前跟我说的,他家在上海,所以选择回国。若是二三线,也就留在墨尔本了)。

这三条缺一不可。。比如我,就比较缺乏激情。。恩。。。

第三,回去的人真的多么?如果问的是美国,顶楼的几个大拿已经阐述的很清楚了,以美国的环境,的确可能有很多人拿了绿卡然后回国发展。。

但在澳洲,我可以负责的告诉题主。。好少啊。。。。。


除了我在第二条里说的那种人(如小开)以外,再就是已经拿了绿卡的投资移民,由于生意还在国内,所以会回国打理(如我父亲)。。而“双国籍”党实际上是钻空子,是有风险的,是灰色的。。

所以再没有第三种拿了绿卡以后回国的人了。。。更多更多的是,百般想留下却没有办法留下的人黯然回国。。。前两种加起来的人,估计还没有拿不到绿卡回国的人的百分之一多吧。。。
8#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28:10 发帖IP地址来自
以前,国外的精英和吊丝 比 国内的精英和吊丝都过的爽,所以国内精英宁愿出去做吊丝也不回来。

现在,国外的精英比国内的精英过得爽,国外的吊丝比国内的吊丝过得爽,但是国内的精英比国外的吊丝过得爽了。
所以在国外做吊丝的华人,纷纷回国希望做精英。

如果有一天,国内的吊丝差不多和国外的吊丝过得一样,就没什么人要出国了,离乡背井需要成本的。
9#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28:11 发帖IP地址来自
留学只是留学,目的终归是今后的发展,说白了就是找个好工作。在国外的好工作也罢,在国内的好工作也罢,我们追求的,至少是不会饿死。

    不管在哪里发展都有风险,也都有机遇。这一点美国中国日本都一样。中国的高机遇换来的是高风险;国外低风险但是也不会有很大机遇。

    所以,不管在哪里发展,终究是一场机遇和风险的赌博。赌对了,就变成张朝阳;赌错了——赌错了的都死了,没什么人会去关心他们。

    然后说到绿卡。绿卡是什么?是退路,是底牌。是一个“即使在国内一无所有了,仍然不会死“的底牌。

    一直到我22岁大学毕业为止,我的退路都是父母。他们是勤劳,善良,光荣,正直的基层劳动者,是我的英雄。我的父亲曾经对我说过,“孩子,你要是在外面过的不开心,就回家来,我还能养你。就是去蹬个三轮车也还能蹬好几年。“所以我一直到大学毕业,都抱的是回家乡工作的主意。
    大学毕业之后我出国留学。虽然有奖学金,但的确不够。于是我的父母更加努力地工作,节省,攒钱寄给我。每次在跟我通电话连视频的时候,都嘱咐我要吃好,然后说他们吃得也好,让我不用担心。但我知道,我花光了他们所有的积蓄。

    我观念的转变,就是70码那个事情。朋友走好。从那件事情开始,我逐渐地意识到,虽然国内机遇可能更高,但我赌不起了。一直到现在,我的父亲还是在说“孩子,不行了就回家,你妈和我养你“,但我自己心里清楚,如果我真的回去并且赌输了,结果只能是把一家都拖死。爹妈仍然是我的英雄,但随着他们年龄的增大,他们已经不再是我的底牌。

    我出来之后也遇到过一些人,家里给他开好了公司,等他混到文凭(没错,硕士论文基本就是我给他做的),回国就有公司等他接管。但跟我比较要好的,是高中有一些非常优秀,家境和我差不多的同学,他们现在活跃在世界科学的前沿。跟他们聊起来的时候,大部分人表现出了想在国外定居,至少要拿到绿卡的样子。原因和我一样,我们现在没有底牌,不敢赌。

    啊,貌似跑题了。说回到主题。拿到绿卡之后回国的人,是因为拿到了绿卡这张底牌。在一场永远不会输掉本钱的赌博里,高回报势必会吸引大量的赌徒。

    而朋友,我也希望您能理解我们这些赌不起的人。
10#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28:12 发帖IP地址来自
坐标英国。留学,工作,生活在伦敦已经8年了,早就拿了永居。最近一直在思考要不要回去。起因近几年陆陆续续有伙伴们回国发展,尤其是最近一个好友也决定回去,让我觉得非常失落。在国外的人都理解有一个固定的可靠的温馨的朋友圈是多么的重要。可是在国外人员流动如此频繁,让维持固定的圈子可能性很小。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父母。第一代独生子女们的父母都老了,逐渐开始经常出入医院,需要身边有人照顾。而我们在国外隔着欧亚大陆,如何去照顾?英国不是移民国家,意味着父母不能在这里养老,享受医疗。我相信每一个在海外的同龄人都被这个问题困扰着,焦虑着。最近回国航班上遇见一个80年的女孩,在英国做着不错的工作,但是她每个月都需要回国一趟照顾病重的母亲。她说她父亲已经去世了,独生子女,母亲在医院。她这里也有家庭和孩子,还要上班,为了照顾母亲疲于奔命。看到她,就是看到这个无解的题,自己经常逃避的题目强迫出现在眼前。怎么办?所以很多人只好选择回去。没有兄弟姐妹怎么办?谁来照顾世界上最爱我们的双亲呢?

其二,事业没有上升空间,很多人都是上班,拿paycheck而已。毕竟作为一个外国人,并不是你努力了就可以进入主流社会,掌握话语权,有个好事业。而我们国内的同学,朋友和亲戚们已经完成了累积阶段,开始逐渐掌握了话语权。进入了核心社会。比较起来,我们很失落。这里工作轻松,人际关系简单。但没有什么大展宏图的机会。很多人都是边缘化的。我们的弱项就是社交,small talk,在开会时站起来讲一堆华丽,冠冕堂皇而没有任何屁用的话。毕竟他们是从小就开始small talk,如何说一些高大上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废话。。。。。而且国外的好工作其实也是靠关系,人脉。而我们外国人只能在网络求职。国内我的朋友们开始做了法官,主治医师,教育局领导,校长等等。。。。。我深陷平庸的泥潭。这种对比让我非常痛苦。开始怀疑自己在异国他乡的意义。

第三 是那种冷清和孤独。因为人员流动频繁,你无法固定朋友圈。你很难有相识10年以上的朋友,你没有发小,没有表姐妹,堂姐妹,同学,没有姨妈,姑姑,叔叔,舅舅。。。。你只有自己和自己的小家庭。有的人可能满意这种相依为命的家庭。但是我觉得让人窒息。看到家族群里大家热热闹闹的开车出游,打麻将,聚会。我觉得自己非常的孤独。和本地人的交往都是止于:今天天气呵呵呵阶段。年轻人的交往主要是:pub喝酒,夜店。而我们到了这个年龄已经不喜欢这种方式了。除了各种爱好俱乐部,同事,老乡群。海外华人的社交生活其实很单调。

第四,天气太差了。英国365天几乎250天都是阴天下雨。是世界上抑郁症高发国。这已经让我厌倦了。总之英国的总体基调就是冷,阴。我开始越来越不觉得可以在这里终老了。

最近,最好的朋友决定回国了。我也开始把回去发展的事情提上议程。曾经我疯狂喜欢旅行,在玩过40多个国家后,开始觉得其实生老病死都在一个地方也没什么不好。我开始希望陪着父母,经常参加亲戚们的聚会。说些家长里短。这让我觉得非常的舒服。毕竟在国外的关系结构太单一了。也许我回国后,又会被七大姑,八大姨烦到不行。可能这就是人性吧。总是过分美化没有的生活。
11#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28:13 发帖IP地址来自
一百种人有一百种活法,其他人回中国,他们理由我不懂。但作为一个移民美国,最后又定居中国的人,我想说说我的“美国往事”。权当供诸位消遣娱乐也好,借鉴也罢。 这段话,都是对在那片生活过的岁月的缅怀。既写给你们,亦写给他们,更写给自己。

    在美国生活将近5年后, 2013年春天,我回了中国。 回国后我常常在想,有些人或许就是靠一股傻头傻脑的冲劲在活着吧。很不幸,我就是“这有些”人之一。
看到讨论中的各位,即使是说着在硅谷赚十万年薪, 开破车,住烂房的所谓落魄人士, 我想说,你们真的不差了,真的。
    他, 1991年去的美国。 2008年冬天, 我在纽约肯尼迪机场第一次见到这个苍老,微微佝偻的男人。这人是我父亲,我们对彼此都很生疏。那一年,我24岁了,在中国有一个女友。那一年,他险些与母亲离婚,在美国独自生活了17年。
    不像留学,或靠技术移民获得绿卡的精英们, 我只是一个普通移民,没有特长,外形普通,一溜人群里就自动隐身,遇见黑人要绕道走的那种。要家世没家世,要能力没能力, 就连一纸文凭也是载着大专毕业。 就这样,我背着拿不出手的家底,挥别挚爱,只身来到人们口中的美利坚。
你们说硅谷的房子烂。我说,唐人街的日租房倒还行。 大概有5平米吧?一张板床千人躺,半点空间难插针。且不说空气闷窒,也不说满屋的臭虫, 蟑螂,就住客的复杂都是你无法想象的。曾经有一户租客,吸毒死在房内。过了一个冬天,尸体被发现时几乎全部蜡化了。 这样的环境,我父亲住了15年。我幸福一点,为迎接我来美国,父亲和姐姐在皇后区租了别墅的一层。不到60平方,一家四口人倒也够住。
     因为没有车,我和母亲,姐姐三人,每周必须推着小车走数千米去一家华人超市买菜。 一次买够一周的量,囤在冰箱。母亲说她喜欢冬天, 因为外头冷, 买了鱼肉即使花一个小时走回家,也不至于坏掉,唯独下雪天叫人讨厌。
确实,下雪的日子时常伴随着结冰,路面滑的很。 如果又刚巧碰到要去超市的日子,那便叫人头疼万分。我们曾试过买了整车的食物,在回家的坡道上一个打滑,人,雪,菜,滚了一地。然后三个人默默地在雪地上,把肉呀,菜呀,一件一件捡回,再默默地走回家。

    我也曾相信,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迟。 也曾想过,或许半工半读,自费上学,辛苦个几年便能当个独立摄影师,融入这个社会也只是时间问题。直到有一天,母亲坐在床沿说:“这个月的生活费没了, 咱们买不了菜了。” 我刚睡醒,楞了几秒, 回答她:“我去表姐店里上班,明天就去。” 那一夜,父亲已两周未归,我听见母亲房间传来的抽泣声,滴滴答答。 时间, 看来我TM还真玩不过你。

    表姐的店是一家日餐馆,在新泽西, 搭车要个把小时。进店的第一天,我剃了胡子,收起单反,穿上制服,自那之后便很少再碰相机。 总算是明白,有些东西即使在你手里,也未必是你的。
餐馆的生活,单调的很。 早上10点起床, 晚上10点收工。开始的那段日子,回到住处往往是躺下便昏睡过去。待习惯后,也懂得自我调节时间了。 每天夜里是越来越迟睡觉,早上则愈加地恋床。
固定的合作伙伴, 脱节的作息时间, 一成不变的生活节奏,这样的环境里,人确实会在无限渴望中失去社交的欲望。
     在我走后不久,母亲和姐姐也搬出了皇后区的房子,去了大姐那远在印第安纳的家。与父亲间的对话也愈加地少了,纽约开始变得陌生而阴冷。  朋友离的很远, 爱人离的很远, 亲人也离的很远,我站在世界最繁华的路口,凝望人来人往的荒凉,荣耀属于他们,与我无关。
    你是幸运的,我常常这么告诫自己。 即使遥隔万里,数年只见那么寥寥几面。 她依然信守当年幼稚的承诺,等着一个看似毫无前途的人回归。 我不知道她哪来那么坚定的信心,我更不知道我会有同样的巨大的勇气。在她许下婚约的一刻,归国的念想成了一扇隐约透光的门,在我心中悄悄开启。
     于是乎,我坚持下来。从北到南,再自南而北,奔波于纽约,新泽西, 佛州, 宾州之间,经历过各式的餐馆,各样的人,见过各处风光,听过各种人生。从一个服务生,转变成一名合格的餐馆经理。一个月3500美元的收入,尽管还生活在底层,但至少是在底层的上游。于此同时,家里的条件也渐渐好转。或许我继续做下去,以后也能开家小店,母亲也能过上衣食无忧的安稳生活。总不至于要在几个姐姐,表姐家辗转流浪。
       就像leon对Mathilda说的,生活一直都是操蛋的。如果拿我自己和生活比,哪个比较操蛋,那我一定会选自己。 2013年的春天, 我觉得我要回国了。得知这个决定后,家族人人都站出来反对。对于回中国,说实话,我也没有一点底都。自己也做了具体分析,结论并不乐观。要说海归,我没有文凭。要说投资,我没有资产。 人生阅历是挺独特,可那不能当饭吃。五年的社会脱节要补回来啊,谈何容易?自问又不是金子,发不出丁点光芒,走在14亿人群中,我依然是个渺小的我。 要说有多爱这个国家?有时我连家的概念都搞不清楚,更遑论爱国这么宏大的视角。 我只是觉得那儿有个人在等我, 我想回到她身边,过正常人的生活,有一个正常的家,仅此而已。简单,冲动,且自私。
      母亲了解我的性格,我也清楚她的无奈。我们在电话两头默默无语,记得她常说来美国多年,却一次未曾旅游过。 最后我说:“妈,我陪你去旅游一趟吧。” 虽然无以补偿, 但能做的大概也只有这些了。
     2013年4月, 与当年来到纽约一般,我再次回到肯尼迪机场。 只是这次些许不同,母亲没来送机,姐姐也不在,孤身一人,我站在候机大厅。百感交集的滋味最难体会,它像数不清的蔓藤顺着血管蜿蜒,抱紧动脉,缠住心脏,直至大脑缺氧,窒息弥漫。
    16个小时的飞机上,我做了无数个梦, 记住的只有一个。 到我真正清醒时,我的妻子已站在眼前。她笑着,跳跃着,像一个乐坏的孩子。 我揽着她,感觉将一个世界紧抱在怀里。一颗还悬在3万英尺的心,终于安稳降落。 嗯, 我回来了。
至于那个梦,我现在依稀记得。 一个平实的梦, 我站在新泽西住所的后花园,一位少年站立眼前。 他递过一双鞋说道:"hey,大叔,要开始跑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27300
帖子:5460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