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有哪些疯狂的计划?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   2018-9-24 00:38   33690335   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分享到 :
0 人收藏

9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太空精酿  4级常客 | 2018-9-24 00:38:53 发帖IP地址来自

2018年更新一下,帕克马上要发射了,大家可以通过这个链接报名,让你的名字跟着它一起飞向太阳!

Parker Solar Probe - Send Your Name to the Sun


===========原文=============

美国人真要实现“登陆”太阳了!!!


曾经流行过一个著名的笑话:

A国领导人:我们要在2020年前让我国宇航员登陆太阳!

记者:太阳那么热,你们怎么去啊?

A国领导人:等天黑凉快了再去。

记者问B国领导人:你怎么看待他的这种说法?

B国领导人:他撒谎,太阳落山后根本就找不到了,还去哪儿登陆?


太阳系的真实体积大小比例图(距离未按比例),可以一窥太阳庞大的身躯 Wikipedia/NASA


太阳是太阳系绝对的核心,它自己就占去了太阳系所有质量的99.86%,更是太阳系内能量的源泉。如果地球被叫做人类的母亲,那么太阳就是人类的外祖母,只不过,这个外祖母已经46亿岁了。

在关注地球的其他亲兄弟(行星)、表兄弟(矮行星)、孩子们(卫星,小行星)、甚至远房亲戚(彗星)时,人类也一直在研究这个外祖母的秘密,毕竟她繁衍出了太阳系的全部。

帕克太阳探测器艺术效果图 NASA


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帕克太阳探测器(Parker Solar Probe)已经基本组装和测试完毕,等待2018年年中发射,这将实现人类最近距离观测太阳的一次。

要知道,太阳本质上是一个巨大的气体组成的气团,它们被引力束缚在一起成为一个球星的发光等离子体。它表面并不像地球一样拥有一个坚实的外壳,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着陆”。不过这个探测器将会飞到最近距离太阳仅仅600万公里的地方,相比而言太阳直径大约140万公里,这个距离已经非常接近了。

要知道,地球距离太阳1.5亿公里、仅仅获得了太阳辐射能量的22亿分之一,就有了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而帕克的这个行为是个什么概念呢?


这大概相当于当你在距离篝火1米的位置取暖已经有点热了,而帕克距离篝火是4厘米。。。。

4厘米大概就这几个字这么长

连全太阳系最牛的水星都距离40厘米远,所以帕克离这么近会特别热,特别热,特别热!比东京都热!帕克要面对比地球附近强520倍的太阳辐射,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温度要高至将近1400度!

1400度没概念?那你知道中餐大锅爆炒的温度大概是多少不?就那种还会锅上着火的。。。也就300度以内。。


所以它需要全身盖满一层由碳纤维制造而来的复合材料抵御强大的温度,这就是曾经大名鼎鼎的航天飞机曾经使用的材料。

航天飞机头部热防护材料 NASA


而且还得是头部那种最强的可以抵御最高1700摄氏度的那种。

光这些还不够,毕竟即便是特制仪器,还是需要降温到不超过160摄氏度。帕克的研制团队专门设计了一套水冷系统,是的你没看错,用的是水作为制冷剂

这种纯水在各个仪器间循环和散热,给仪器们降温冷却。考虑到帕克要经历常温(地球上发射时)、极冷(星际空间零下200多度)和极热的巨大温差变化,这套用水冷的系统中隐藏多少黑科技可想而知。

而至于能量来源嘛,太阳能,随便用,毕竟离太阳这么近,真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


还有另外一个极大的难度,如何停到太阳附近?


由于太阳引力的巨大作用,距离太阳越近引力加速导致飞行速度越快,距离太阳越远引力减速导致飞行速度越慢,但这产生了一个问题:飞向太阳的航天器根本“停不下来”,因为它们实在太快了相当于直接撞向了太阳的怀抱而毁灭。

也正因如此,对地球内侧行星水星和金星的探测难度其实很大,尤其是距离太阳最近的水星探测难度丝毫不低于探测最远的矮行星冥王星,人类历史上仅仅造访过两次、仅实现了一次绕飞。那么对于帕克如何停在距离太阳更近的轨道上就是难上加难了,否则就是一次自杀行动。

帕克的设计轨道 NASA


科学家给出的方案是借助引力拖车,通过大椭圆轨道不断飞掠金星。金星与地球体积相当引力也较大,在飞掠它时金星会极大影响帕克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通过反复飞掠巧妙设计轨道就可以使帕克避免撞入太阳。

从帕克从地球出发到连续七次飞掠金星调整轨道,这个过程要持续6年时间!

要知道帕克将会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快的飞行器,最高达到200千米/秒,远远超过曾经的记录保持者-德国的太阳神2号太阳探测器-当时它创造的记录是70千米/秒。

就这么说吧,人类最快的交通工具是民航客机,速度大约是250米/秒,帕克将比民航客机快800倍,从纽约到北京(12000公里左右)大概只需要1分钟时间。。

这个轨道控制难度和精细程度可想而知。


帕克的传奇还不止如此,它还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以活着的人类名字命名的航天器,像之前的卡西尼、麦哲伦、伽利略都是以历史上故去的名人命名的。

现年90岁的尤金·帕克依然在芝加哥大学任教 Wikipedia


这个人就是著名的美国天文学家尤金·帕克(Eugene N. Parker),在他90年的人生中(1927-),早在40岁时便评上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今人类有关太阳的研究成果几乎都与他息息相关,用获奖数字来评价他对人类做出的贡献都是无力的。


希望老爷子身体一切安好,在2018年亲眼目睹自己(帕克)飞向人类的外祖母!

在耄耋之年任性地疯狂一把!

3#
不睡觉假扮王祖贤  4级常客 | 2018-9-24 00:38:54 发帖IP地址来自

2000个工人花费了一年的时间,凿开美国阿勒格尼山脉,铺设一条825英里长的光纤管道就为了1毫秒。

股票价格每天都有很多时候处于异常状态,举个例子,有时候你可以将股指期货合约卖出比组成这个合约的股票总价更高的价格。为了抓紧这一机会赢利,在每个市场上你都必须反应“迅速”。

2009年夏天,2000多个工人不分昼夜的铺设一条从芝加哥南部数据中心,到新泽西北部股票交易市场的光缆。并且一直是秘密进行。

他们打通了沿途的高山,买下沿途的地,就连这2000个工人自己都不知道在做什么。他们以为这是政府的一项秘密工作。

从2007年开始华尔街开始用计算机取代人工进行交易处理,这时候开始交易的速度就取决于你网络速度,主流网络公司提供的网络速度很不稳定,今天是16毫秒明天就是17。当时现有最快的Verizon电信是14.65毫秒就可以完成一次订单传输。这一毫秒在股票交易市场上的价值不可估量。


斯皮维在仔细研究了芝加哥到新泽西的电缆路线后,在经过详细的计算后,他重新规划了一条管道铺设路线,比早前的电缆缩短了100英里。在发现了这一情况后,斯皮维立马开始动身组织人员开始秘密进行管道铺设工程。

08年的时候斯皮维找到建筑商,和他说明了自己要铺设一条网络管道,并且除了不可避免的弯路之外任何一条弯路都不能存在,哪怕是任何天然的屏障都要想尽办法解决。于是他们凿开了阿勒格尼山脉...

他说服了Jim Barksdale为了他这条自己估值超过3亿美金的电缆工程筹钱,他们创立了Spread Networks、Northeastern ITS、Job 8等空壳公司来秘密进行工程。

他们计算出一家华尔街银行利用这条线路,可以带来的现金与期货之间的简单套利就能达到200亿美元。

于是为了筹集资金他们找到200个愿意提前付款的高频交易员,支付了未来5年一共1400万美元的费用。这相当于当时电信线路的10倍价格,就这样他们集资到了28亿美元。当然这些人一开始是有所顾虑的,但是听过他们的计划和方案后全部都大声赞叹。

在经历了种种困难后,这条总长825英里的线路终于在2010年的7月竣工,他们把信号运输时间缩短到了13毫秒。


当时斯皮维去销售线路的时候,告诉对方分期付款是2000万美金,对方回去考虑后,却在下次谈判主动给出了4000万美金的报价,因为谁都不想这条线路落入别人手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不睡觉假扮古尔丹

该回答由本人整理精简内容。

来自于迈克尔·刘易斯《高频交易员》


4#
桃源君  2级吧友 | 2018-9-24 00:38:55 发帖IP地址来自

1967年,一支神秘的特种兵部队秘密进驻涪陵深山,开挖地下核工厂。这个核工厂需要能承受100万吨当量氢弹空中爆炸冲击,1000磅炸弹直接命中攻击,以及抵抗8级地震的破坏。

它便是代号为816,前后投入6万人,总投资达到7.4亿元人民币(折合现在一千多亿),规模堪比三峡大坝的816地下核工程,主要任务是生产原子弹的原料钚239,并作为我国第二套核反应堆,而随时进入战备生产状态。

816工程,位于今天重庆市涪陵区的白涛镇,滚滚乌江流经这个偏僻的小镇,而在小镇的乌江之畔的金子山内,挖出了一个世界最大的人工洞体: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总长20余公里,挖出的石方量达151万立方米;其最大洞室,高79.6米,相当于20多层楼,深入乌江江底30余米。

这个曾经国家级绝密工程,曾是全国投入最高、规模最大的工程,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所经历的艰难曲折,至今仍让人感到敬畏:

一、历史缘由

冷战时期,美苏争霸让全世界都陷入对“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恐慌中,在日益升级的核军备竞赛中,谁掌握了生产核武器的核心技术并拥有更多的核弹头,谁就掌握了“冷战”的主动权。

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自然产生了很多让今人感到疯狂的举动。而当时的中国,由于历史原因与美国一直是敌对状态,与前苏联关系也是时好时坏,长期处于在两个超级大国的核威慑阴影下。

上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急剧恶化,在中国参与援建的苏联专家被全部撤回,于是我们的军事工业对外几乎变得无秘密可言。

1964年8月4日,越南战争中,美国炸弹甚至落到了北部湾和海南岛。当时中央认为,工厂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于是发起了“三线建设”,“816工程”便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二、工程历程

1965年年初,核工业部选址勘测组们跑了云贵川的很多地方,最终将816工程定址在白涛镇,定址后,这个地名便从中国地图上消失了。选择这里的原因是白涛背靠乌江,水量充足,群山环绕,较为隐蔽。

1966年夏,周总理批准“816工程”正式上马,在当地人称为金子山的大山里开凿岩洞,修地下核工厂,建设原子能反应堆,主要生产钚239核燃料,为生产原子弹服务。

1967年该工程正式开工,前期由工程兵进行开凿打洞,8342部队2万多官兵昼夜施工,整整挖了8年,而前前后后参加工程建设约有6万多人,挖出的石方量达151万立方之多。

1975年后由816工厂建设队伍进行厂房建设,文革时期,这里流传着一个“造反派找到816厂里,要借颗原子弹用用”的段子,但重庆最厉害的武斗都未对816建设构成影响。

随后,中国与美国恢复外交关系,苏联实力逐渐削弱,世界核战争威胁进一步减小。而此时中国,开始全面实行改革开放,国家战略由国防优先,调整为经济建设优先。 816工程在此背景下,经历了缓建、复建的过程,最终彻底停建。

1981年4月,国务院确定816工程缓建;1981年10月,国务院又作出恢复816厂施工的批示,重启资金为2.25亿元人民币;1982年5月,产品已属长线,超出国家需要,816厂转为缓建项目;1984年6月,中央正式停建816项目。

2002年4月8日,国防科工委以科工密办(2002)14号文同意对816工程解密;2009年9月,816工程遗址被列入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4月24日,816洞体首次对公众开放。目前出于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洞体只是开放了其中一部分,并且只对国内游客开放。

三、工程规模
在重庆涪陵山高林密的大山下,隐匿着浩大的816工程,但从外貌看,乌江之畔的金子山除笔直高大的排风烟囱外,看不出任何工程的痕迹。

然而,这座海拔1100多米的山体,内部却有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总长20余公里的洞体。挖出的总石方量有151万立方米,如果将这些石渣筑成一米见方的石墙,可长达1500公里。

山体周围共有大小19个洞口,里面共有大小洞室18个,根据不同规划,人员出入口、汽车通行洞、排风洞、排水沟、仓库等应有尽有。洞里面共有大小洞室18个,道路、导洞、支洞和隧道等130多条,总长21公里。

工程平面图,结构及其复杂,未开发的地方还很多。进门后,一道长约400米的主隧道,可容纳两辆轿车并排通行。

沿路走去,各种岔道众多,如同迷宫。整个地下工程功能完备,出入口、汽车通行洞、排风洞、排水沟、仓库等应有尽有,就像一座地下城市。

其中,核洞内最大的洞室为反应堆主厂房,高达79.6米,侧墙开挖跨度为25.2米,拱顶跨度为31.2米,并深入乌江江底30余米,面积为1.3万平方米,相当于20多层楼高,大小与一个标准足球场相差无几,形成“洞中有楼、楼中有洞,洞中有河”的壮观场景。

整个反应堆主厂房共9层,核反应堆大厅位于8层,二三十米高的大厅内,依然保存了当年反应堆的支架,支架下密密麻麻的有1984个工艺管道。大厅四周的墙上布有两层钢制的走廊,乳白色油漆漆成的墙面依然闪闪发亮。

核反应堆大厅的底部,有一个圆形锅状的核反应池。该池子的上口直径在20米左右,深有5米,有负责正常生产的生产泵、负责调控温度的控制泵以及可对“失控”者及时制止的安全泵等。

为了方便游客参观浏览,加装了灯光,可以看到核反应堆的“锅底”,基本保存完好。洞内解说员告诉大家,这里未曾进行生产就停止,因此并没有核辐射。

在9层楼是主控制室,安放着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计算机机体,计算机控制台正对的4个直径约2米的圆形控制盘上,有一种黑科技的感觉。

核反应堆监控仪表,密密麻麻地排列在一起,内部通过复杂的电路结构与反应堆相连。

在主控室另一端的严密系统插销盘上,分序号标注2001个小孔,这些小孔一面同主控室内的计算机相连,一面同核反应堆内的2001个核反应孔相连。

816工程所有露在外面洞口处的铅门,都是由光电控制,只要核爆炸闪光一出现,一秒钟内铅门就会自动封闭。须知这是上世纪70年代的设计,中国自主研发出的这项技术,在当时堪称神奇。

洞体内四季恒温,常年温度25℃左右,其覆盖层厚度均在200余米以上,能承受8级地震的破坏,抗核打击。其工程建设,为我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816地工程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倾注了数万建设者的心血,是我们艰苦卓绝自力更生的印记。它有着当时最为先进的核技术,也是我们当时军工技术的巅峰之作,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值得我们致以最高的敬意。

----------------------分割线---------------------

看很多人留言咨询816地下核工厂的旅游情况和具体攻略,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涪陵本地的朋友,周边有什么好吃好玩的欢迎补充,考验咱们友谊的时刻到了^_^):

1)门票:

成人门票+观光电车,现场价:70元,携程价:65元

2)交通:

重庆北-涪陵北动车37分钟,涪陵北站出站下行,右手边上公交车站乘101路,至罗家花园下车,对面有个老车站广场,换乘中巴208C直达816核工程基地景区门口,耗时两个小时,参观结束原路返回。

自驾路线:重庆主城—G50S高速(沿江高速)—涪陵南—白涛街道(自驾约1小时)。

3)周边景点:

武陵峡漂流、金沙湾、洪海洋度假村

4)吃住问题:

最好还是在涪陵区或重庆主城区解决

5)最后补充一下景区开放部分的实景照片(前面的为了突出历史感,图片相对比较陈旧)

关注桃源君,关注更多精彩趣闻:

1)桃源君——中国有哪些鲜为人知的世界之最?

2)桃源君——你见过哪些逆天的工程造假手段?

3)桃源君——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失败的大型工程项目?

5#
海伦娜儿  1级新秀 | 2018-9-24 00:38:56 发帖IP地址来自
为了修建下水道,用千斤顶顶起一座城市!现在看来都会觉得很疯狂,但它就发生在1858年的芝加哥,那时还在用马车和蒸汽机,没有任何大型起重机。
(千斤顶顶起的酒店,施工期间照常营业)

芝加哥这个工程有三个特点,一是早,二是体量大,三是不扰民。整个工程持续了将近十年,由政府和市民联合出资。下水道修完后,芝加哥人们用千斤顶上瘾了,有人甚至把一些房子顶起来,就是想换个地址,成功地对一个完好的城市实行了重建。
(来都来了,把其它房子也挪挪吧)

疯狂的计划都有强烈的动机,芝加哥紧邻密歇根湖,由于地势低平,雨水无法自动排入湖中,每逢下雨地面就像沼泽一样。城里也没有靠谱的排污系统,人口聚集后产生的生活脏污被随意倾倒,恶劣的卫生状况导致伤寒、痢疾等传染病轮番肆虐,1854年爆发的一场霍乱,更是直接让6%的城市人口死亡。

但原本地势就低于水平面的芝加哥,怎样把水排到密歇根湖?城市已经建成了,怎样在建筑底下修水道(在泥泞的地表下挖洞不现实)?工程师Ellis S. Chesbrough给出了方案——用千斤顶把城市顶起来,修建更高的城市路面,在路面下修建下水道。

项目在1856年被认可,之后是持续数年轰轰烈烈的城市改造。人们将建筑挖离地基后,用千斤顶一点点撬起来,在下方建造新的支撑。1858年第一栋建筑被抬起,重达750吨,同年有50几栋如此量级甚至更大的建筑被抬升重建。最有代表性的,是千斤顶同时顶起一个长达98米的街区,被抬升重量达3万5千吨。整个工程只花了5天时间,期间街区居民正常工作生活,街上的小卖部正常营业。
(整排街区,包括写字楼,商店同时被抬起)

工程完成后,芝加哥的城市卫生水平到了一个新纪元。这样轰动性的工程举措,将下水道的重要性传播给每一个现代城市规划者,不少城市也纷纷开始着力修建下水道。

最后有个芝加哥抬升的小彩蛋。前面说过,这个项目是由政府和市民共同出资完成的,其中有个很坑的环节——居民必须自己负责自己家房子的抬升,不管是请工程队还是自己完成。于是部分穷苦的芝加哥人...(把门开到了二楼!)
6#
姥爷  1级新秀 | 2018-9-24 00:38:57 发帖IP地址来自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使用过氢气球炸弹,通过平流层漂洋过海袭击了美国本土。这个计划叫飞象计划。

  在1944年至1945年期间,日本曾制造了1万个氢气球炸弹,希望它们飘洋过海飞到美国本土爆炸。许多日本学校的孩子们都被发动起来制造用于攻击美国的氢气球。这种氢气球的直径约为10米,其最初的版本是用纸制作的,但很快制作材料就被绸缎取代。制作完成后,氢气球中被充满氢气,使其拥有足够的动力将重达15公斤的炸弹带上天空。除了炸弹外,氢气球还携带着燃烧弹,以及36个沙袋。

气球被释放后,能飞到1万米以上的高空,在风力的帮助下,最高飞行速度能达到每小时193公里。随着氢气慢慢泄漏,气球不断降低飞行高度,最终坠落。在1万个氢气球炸弹中,有1000个气球最终成功抵达目的地,剩下的气球有的在空中爆炸,有的坠落在海洋里。有些气球甚至最远抵达了堪萨斯州和得克萨斯州,还有些气球到了墨西哥和加拿大。

  在1945年之前,这种气球炸弹没有对美国民众的生命造成任何威胁。但是当年,一名妇女和5个孩子野餐时被这种炸弹炸死。

-----------

关于这个著名的飞象计划,还有几点有趣补充

1,计划实施那年干旱,越洋气球造成了不少森林大火,美国政府莫名其妙很久才发现,然后严密封锁消息,最后让日本人自觉徒劳无功,最后不了了之,以至于日本投降后仓库里还有许多没来得及放飞的气球。

2,最开始用纸糊气球,纸需要一种特殊工艺以增强柔韧:泡辣椒水。于是全日本辣椒变成战略物资。

3,@荆棘藻野钢花感谢,提供了又一段趣闻:45年太平洋上一艘驱逐舰错把冲日的金星当成了气球炸弹,炮轰数次,才发觉不对。

以上内容凭记忆敲出,不完善处请指出

7#
郑欣  3级会员 | 2018-9-24 00:38:58 发帖IP地址来自

震后唐山的重建,在当时人们眼中、尤其是外国人的眼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疯狂计划。




1976年7月28日凌晨、中国河北省唐山发生了7.8级大地震。当时有外媒说唐山这座城市恐怕要在地球上消失了。


震后,全市96%的住房倒塌,未塌的也损坏严重。自地震发生后,唐山人就栖身于帐篷、窝棚、简易房中,很多人在砖头压油毡的简易房里一住就达十年之久。

震后的唐山怎么办?是就此放弃,还是重新建设?重建的话是选择异地,还是原地重建?面对一片废墟,讨论、调研、清墟用了4年多时间,直到1980年,救灾任务基本结束,唐山正式开始重建。


当时国家困难,资金短缺,唐山的救灾和重建又没有任何外援。

是的,没有外援,除了当时肩负为北京直接供电的陡河发电厂是日本在震前便开始支援外,没有接受一分外援。

-----------------------------

关于陡河发电厂、插句题外话,当初参与援建陡河发电厂的三位日本技术人员也在震中遇难,震后第二天,日本外务省便准备发出药品、衣物、帐篷等物资。日本驻华大使向中国政府转达:一俟中国方面做好接受准备,就将发送。然而被中方谢绝。若干年后,日方在陡电厂区建了一个凭吊逝者,象征友好的樱花园。本人即为陡电子弟,家父曾提起此事,故过耳不忘。

而陡电建成后,曾经一度为中国最先进的发电厂,为首都北京供电数十年。

— — — — — — -

言归正题,唐山的重建资金来自于哪里呢?全部由国家无偿拨付?并非如此,当时实行“收支两条线”,即唐山市将当年财政4.5亿元全部上交国家,再由国家对唐山市重建拨款。

重建材料的采购,也由这笔资金支出:国家有计划地向唐钢采购,水泥也来自当地,沙子、石子等就地取材。

不过要注意,这部分建设资金只包括唐山市的重建需求。因为当时,中国还没确立地级市体系,唐山实行地委和市委平行,唐山地委负责唐山的各个县(1983年唐山地区撤销,秦皇岛和一部分县从唐山分离),市委则负责唐山市的管理。而开滦、唐钢等部属国有企业,由中央另外出资恢复重建。

如上所述,国务院最后批准下来的重建唐山(市区)资金,是依照唐山自己震前年度国民生产总值,按五年免缴国家财政的数额,留下来用于唐山的城市复建,实行了包干制。当时唐山每年应交国家财税约4个多亿,5年总数约合20几个亿。这点钱本来就紧张,后来由于人工材料涨价、回迁人口增多,尽管在建设规模、设计水平上做了大幅砍切,还是无论如何也不够用。这样,国家又同意延长一年,所以最后唐山复建总投资约20多亿元,全部是用唐山自己震后生产所创造的价值。那时候唐山人住在简易房里,仨人工作俩人干,抽出一人搞基建。唐山人的抗震精神,并不是一个口号、一句虚言。

后来中央也曾决定给唐山重建资金“涨”到30亿,而时任唐山市委书记郭耀臣回忆到:“(当时)国家确实有困难,我们能理解,要在现在啥事儿都没有了。所以我们把新区的热电单独先退出来,再改成25亿元,经过财政审批,最终确定为24.5亿元。”


而这次重建规模之大,也十分惊人。

震后十年间,唐山共建造了各类建筑2090万平方米,其中居民住宅为1218万平方米,共设计了168个居民住宅小区。

其中路北区59个小区,路南区32个小区,东矿区(今古冶区)58个小区,丰润新区(今丰润区)10个小区,开平区9个小区。

1981年,河北全省各地的机械化建筑队伍陆续开进唐山,城市重建全面开花。所有的居民住宅小区都以数字排列,如1号小区,因在陡河北岸,也叫河北1号小区、2号小区、3号小区。按此向后排列,如红旗楼、大城山楼、开滦水厂楼是7号小区,培仁里是13号小区,凤凰山南面的金星楼是23号小区,西面的山西北里是24号小区,市府前面的山西南里是25号小区。新华楼是29号小区,赵庄楼是41号小区,铁路楼是42号小区,河心台是70号小区,部西里是71号小区,钓鱼台北楼是78号小区等,当然其中不包括自建平房。

重建结束后,用数字命名的方式就不再使用了,而是用“xx里”来命名。不然今天唐山的新小区得排到几百号。

震后建设中,很多住宅楼因为资金不足,又不能甩下一部分人不管,实在没有办法,所以就降低了层高,压缩了空间,砍掉了许多公共设施,也没有做外装修。导致现在唐山还有不少红砖楼横在市中心、主干道上,看着好似建国初期的建筑,但其实才有三十多年历史。

现在看来,震后十年间建设的房子空间都比较狭小,没有大客厅,卫生间、厨房也不太适用。但是有一条,所有震后复建的房子,无论刚开始的“内浇外挂”——就是内结构承重墙水泥钢筋浇筑,外墙用预制钢筋水泥构件焊接浇筑,还是“内浇外砌”——因资金不足而把外墙改为砖砌,都可以称得上“万年牢”,绝对能够防御强烈度毁灭性大地震。因为当时第一刚刚死了24多万人,教训惨烈,心有余悸,对新房子不怕坚固。第二,当时的人们还不懂得掺假使坏,做豆腐渣工程骗人。

唐山震后集中建设的房子除了防震,还有一个好处:其楼层低,间距大,光照好,多位于市中心,人口密度小,管理费用低,这是现代城市非常稀缺的生态型居住环境。如果现在用于老人或小家庭居住,并且能加以改造,物业的绿化、美化搞得更好些,楼体外部做些装饰、包装,决不亚于如今盛推的花园洋房。


所以,上世纪香港凤凰卫视记者来唐山做节目非常羡慕地说,在唐山没有水泥森林,抬头就能看见蓝天白云,充分享受阳光,到处是绿色空间,这真是“因祸得福”啊。就是唐山自己和国家的对外宣传,在当时也以新唐山住宅区为骄傲的资本,彩印画册大量刊发。1990年,唐山市政府因灾后重建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联合国人居中心颁发的人居荣誉大奖,并至今引以为荣。

当然,现在唐山的蓝天白云已是不多见了。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由于盲目的追求老城区改造,也出现了水泥森林。

同时,凭着钢铁化工煤炭建材这四大支柱产业,唐山不仅从震后的一无所有走出,还在本世纪初重回河北省经济总量第一的宝座,当然代价就是空气指数的直线下降。


今年是2016年,是唐山大地震四十周年。古人云,四十而不惑,但唐山现在却在转型的档口困惑连连:空气污染仍然是老大难,环保力度仍需加强;经济下行、承担了近全国钢铁去产能一半任务等因素更是使这座城市压力倍增;

有位专家更直接放言唐山是中国十大最没前途的城市之一。而有些媒体不客观的报道,拼命唱衰唐山转型的希望曹妃甸,大搞舆论攻势。一时间,唐山的处境好似比震后还艰难。


但我相信,既然挺过了大地震,这座钢铁般坚强的凤凰城就不能再次涅盘吗?每个城市都有市鸟,唐山的市鸟就是凤凰。凤凰,总是要涅槃的。有人要唱衰唐山,那就唱衰去罢,怕听拉拉蛄叫还不种地了?


一张1976年的航拍唐山的彩色照片,图中为唐山市凤凰山和山脚下的工人文化宫,是震前老唐山保留下来为数不多的航拍图,彩色照。

而此时距唐山大地震的发生,仅有数月时间了。


唐山抗震纪念馆里有不少震前唐山的老照片展出。从中也能看得出来:虽然震前的唐山是一座以煤炭为主业重工业城市,但作为华北的经济重镇,英国人经营过大部分市区的河北第一城,仍然有着典雅出众,干净整洁的一面。在当时那个年代尤为出众。毫不夸张的讲,震前的唐山,是当时北方城建最好的城市之一。


然而1976年的季夏一夜后,一切都化为了废墟

登上凤凰山,低头看唐山:遍地简易房,砖头压油毡——父辈时代的顺口溜


省内的建筑队开赴唐山后,唐山变成了一个大工地。

“模拟城市”出现的新城市

为了提供避难场所,体育中心放在了城市的地理中心,唐山成为全国地级市中最早建设体育中心的城市之一

震后的唐山安装了一共16612盏路灯

远处的大城山(原名唐山)和烟囱是当时这座城市不多的“特色”景象。

一条林荫路分割开居住区和唐山机车厂(今中车唐车)等工业区,唐车也即唐山人口中的“南厂”,从1899年就小名南厂的他,震后则搬到唐山市区的最北端,真是造化弄人。

中国第一个机车制造厂因地震而搬至新家

照片中唯一一座高楼是唐山饭店,十五层,代表了当时唐山地区的五区十县。当然今天唐山是七区七县了,我觉得是不是相应降去一层?或者把昌黎、宝坻等割出去的县择出一个还给唐山?还能让赵丽蓉奶奶重新成为名正言顺的河北人,唐山人。

画面中最高建筑是华北煤炭医学院(今华北理工大学)的主楼。

震前唐山最高楼之一却安然挺过了唐山大地震,六层。当然,顶部的圆球是震后加上的。时至今日,他还矗立在建设路上

蜂蜜麻糖是唐山特产,大概起源与明万历年间,新新麻糖是1930年的老字号了,震后重建了新厂,直到今天还保持着照片中那个六角形包装。这玩意儿是蜂蜜做的,太甜,一次不能吃太多,我曾给各地同学都送过,唯有广东同学:甜吗?一般般啦~

可惜大世界冰糕再也吃不到了。

很多城市的人习惯用解放前,解放后等时间点来讲述城市史、家族史,而唐山人的时间点却被地震前、地震后分割。这里便是唐山震后的新市中心,小时候可喜欢坐那种手风琴似的铰链车,专挑车厢连接部那段站着。

上文中提到的陡电!当时全国最先进的电厂(进口了四台日立机组),直接担负为首都北京供电的任务。本人即为陡电子弟,不过算是个叛徒,从小上的是钢厂的小学和初中。。。


以下内容是2016年之后我添加的,算是附赠内容,虽然也是唐山重建史,但不是太扣题了。


百年风雨、老而弥坚、中国第一站——唐山站的历次重建


中国第一座火车站,唐山站旧貌

如果将照片中的唐山抠出,基本看不出这是在中国拍摄的老照片


1881年唐山站开始选址,这里是为中国铁路零起点、我国的铁路就是从这里延伸到祖国的大江南北。百年来,一条条铁路穿越了林海雪原,跨越了长江黄河,爬过了青藏高原 。


这会儿还没有正式版本号,Beta版本


1907年的唐山站,唐山站1.0


1966年的唐山站,站体在建国后进行改造,在这个年代又镌刻上了革命标语


1972年,一批美国记者获批来访中国,中央指定他们仅能参观十余个城市(现在看来有遮丑的嫌疑),其中华北地区只访问了京津唐三地,是故得以留下了这张珍贵的老唐山站彩照


1976年8月的唐山站,除了水塔任然耸立,一切化为废墟——对了,水塔现在还屹立于此,是老站为数不多的震前建筑了

1976年9月震后临建唐山站 ,值得一提的是,唐山站三字从此采用了毛体,其中唐山两字摘自毛主席题写的唐山劳动日报报头

1983年在原址新建唐山站站房,并一直保留至今——不过现在已经叫唐山南站了。而且令人不解的是毛体的唐山站三字此时被更改

然而老唐山站涉及到因压煤而造成的种种问题,最终迫使中国第一座火车站异地建设,史称“压煤改线”,图片是1994年11月在新址建成的唐山站 ,但老一辈唐山人时至今日也仍然不买账,称呼他为唐山西,西站。。。

站名唐山两个龙飞凤舞的大字又重新用回了毛体。


2006年7月战前广场装饰一新的唐山站

然而,由于当时没有料想到唐山经济会飞速增长。唐山站建设年代本并不久远,但设计规模不大的他却已经不堪重负;而随着津秦客专的建设,唐山迈入高铁时代,原有车站必须要进行改造;而唐山成功申办2016世界园艺博览会也需要一个拿的出手的城市门户。 2010年 ,唐山站进行全面改造。图片是2011年的临时唐山站

2013年,唐山站最新版本主体完工(唐山站7.0),总投资14亿元,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是全国地级市中建筑面积最大的火车站,设东西两个广场、两个进站口、两个售票厅,高架落客、高架候车。

崭新的唐山站从此告别了只有一面入口的时代,有了一东一西的两大战前广场(西广场外都是荒地村庄是因为震后规划要求唐山不跨铁路发展,这两年才打破旧规划有点建设,所以路过唐山的朋友请多包涵。。)

由于刘跨越时代的结束和钢铁产业不景气,唐山站的外观,指标都做了大幅度的砍削——一如上文中提到的城市重建方案。

7台16线的配置按唐山在建和规划高铁线路已经不够用了。唐山站就是这样饱受波折,老被低估。然而,这位一百二十多岁的老寿星,却是越发的老而弥坚,甚至都已经返老还童了。

唐山站,我们期待你的下一个一百二十年。


水印图片搜集自环渤海新闻网历年新闻中关于唐山站的照片,感谢环渤海新闻网提供珍贵的照片。虽然我有盗图的嫌疑,但是鉴于你网的微信公众号总是未经我允许就抄袭我文章,我借你一次图来宣传下唐山也不为过吧~o(^▽^)o


刚出生就遇劫的唐山主干道


1975年,唐山开始兴修一条新路为新的南北向道路,而由于该路附近有小区名为建设楼,所以定名建设路

震后这条路则被定为唐山市的南北向主干道,而75年人们无心之举而得名的他,正应了震后这座城的精神——建设。

震后的唐山,作为一个非省会三线地级市建设了世界最大的钢铁基地;建设了世界最大的卫生瓷和骨质瓷基地;建设了世界第七大,河北第一大港口;建设了华北最大、最强的轨道交通产业,石墨烯产业,工业机器人产业,矿山机械等产业

好了不吹牛b了。。老实回来上图

1976年的唐山建设路

1986年的唐山建设路

2006年的唐山建设路

2016年的唐山建设路


天际线与地标,建一栋百米楼在当时的唐山人眼里是个疯狂的计划


这张照片是唐山的抗震纪念碑广场全景,由唐山市地震局苏天民于1986年拍摄的作品,分段拍摄对接而成。

1986年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落成,唐山市政府与同年7月28日在此向世界宣布唐山震后重建成功。不过这个为了赶在地震十周年而宣布的“成功”,略带仓促。因为直到今天,唐山还有大量震后灾民自建的简易房存在——比如唐山交通大学旧址。

抗震纪念碑曾是唐山最高耸的建筑

上图为2012年的抗震纪念碑广场全景


1996年,唐山大地震二十周年,唐山开工建设高度111.4米的凤凰大厦,当时大家觉得这是个疯狂的计划。很多人说唐山怎么能建这么高的楼,外地人这么说,本地人更这么说

如今大家觉得就连它旁边高150米的新世界中心都矮死了,纷纷抱怨唐山的楼矮,什么时候唐山能来栋200+??

8#
空飞的MD-11  3级会员 | 2018-9-24 00:38:59 发帖IP地址来自
蒋介石的国光计划

1958点随着大跃进失败,蒋介石觉得物资匮乏肯定会引起大陆民众对于共产党的不满,意味着反攻大陆的最好时机,于是在1961年,国光计划办公室在蒋介石的授意下于台北成立
整个计划是这样的,50个师在夜晚的掩护下在汕头登陆,从背后攻打厦门,吸引解放军火力,配合国军从金门登陆,打下厦门以后以厦门作为桥头堡攻打全国,同时切断鹰厦铁路,阻断解放军的增援
但就算攻打下了厦门,后勤还是个大问题,当时为了国光计划蒋介石已经提高了25%的税,每人当时都得多交这笔“临时特别税”,但对于整个计划还是不够,对此蒋介石又很天真的想到了以战养战的计划,调用大陆物资进行战斗,对此当时的副总统陈诚非常直接地告诉蒋介石,大陆肯定会使用焦土政策,到时候只能投降
为了解决补给问题,蒋介石派蒋经国前往美国请求美援物资,并表示愿意出1万国军在大陆西南空降来截断解放军对北越的增援,结果美国看到这个计划吓的魂都要飞走了,美军顾问团开始充分发挥一个好会计的角色,天天清点物资并追查去向,直升机三天两头在国军头顶转圈监视它们去向,甚至在美台军演时每艘台湾战舰都被要求配备一名美军军官,以防蒋介石军演到一半突然宣布大反攻
美军的种种行为令蒋介石心冷,决定抛弃美国自己干,1964年中国在罗布泊引爆第一颗原子弹更令蒋介石决定要在大陆研发出有效投送力量前赶紧开始大反攻,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但是当时军中很多高阶军官都明白在大陆已经研发出原子弹以后,海峡两岸的军力差距已经增大到不可逆程度,国光计划已经被判了死刑
而真正令蒋介石明白这个计划不可能,却是在1965年
--------------------------------以下国军逗逼高能-----------------------------------------------
1965年国光计划系列演习开始加速,不演不要紧,演完各种出事
首先是滕海二号澎湖外海登陆战,模拟登陆汕头,首先不说当天因为天气不好,1200米的距离开了整整45分钟才开到的龟速,我们说说登陆战,登陆时国军四分之三的士兵晕船(。。。),登陆战第一件事下船吐(。。。)
接着在左营的外海,进行了第二次滩头登陆作战,这次没有士兵晕船的问题啦!但是在登陆时五辆两栖登陆载具被海浪给打翻了,导致了几十人淹死在载具内(。。。)是为国光演习第一惨案
6月17日,蒋介石前往陆军军官学校开会,预备发动反攻
8月6日凌晨,海军剑门、章江军舰执行“海啸一号”任务,预计运送身上穿着解放军制服的陆军人员在海南岛进行欺敌战术,而后再北上东山岛海域欲进行渗透以侦测登陆作战所需情报,并且由空军协力支援,但是船还在左营海域时就被解放军东海雷达站捕获(。。。),解放军派出了数艘鱼雷艇和护卫艇在东山岛伏击,击沉了剑门舰和章江舰,200多国军水兵殉职
11月14日,国军山海舰与临淮舰在乌坵南约十海里的海面,遭遇到解放军12艘快艇,经过三小时海战后,解放军一艘鱼雷艇被击伤,国军临淮舰中雷沉没,82名水兵殉职
----------------------------------------------------------------------------------------------------------
经历了这些事以后蒋介石总算是死了心,国光计划办公室1967年缩编为只有105人并编入国防部
1971年中华民国被从联合国驱逐,1972年国光计划办公室被正式关闭
----------------------------------------------------------------------------------------------------------
顺便提一下,当时被列为全台最高机密,连台湾民众都不知道的国光计划,在蒋介石在陆军军官学校开完会以后第二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就广播了登陆细节,军统这对内保密工作做的也是很好啊。。。
9#
鏡花水月  3级会员 | 2018-9-24 00:39:00 发帖IP地址来自
10#
佐天泪子亲卫队  3级会员 | 2018-9-24 00:39:02 发帖IP地址来自

前苏联为了提升里海水位而制订的几个计划,其中最著名的,实行过并且失败了的是建设堤坝封闭卡拉博加兹湾的计划。


卡拉博加兹湾在今土库曼斯坦境内,是里海的一部分,名字源于土库曼语:Garabogazkl Aylagy或Kara Boaz Gl,意为浩瀚的或黑色的峡湖,俄语:Кара-Богаз-Гол 英文:Kara-Bogaz-Gol Gulf或Zaliv Kara-Bogaz-Gol,也被翻译成卡拉博加兹戈尔湾、卡腊博加兹哥耳湾。(名字的问题感谢评论指正)


里海,世界上最大的湖,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属于海迹湖,历史上曾与黑海相连。长约1200公里,宽平均为320公里,有130多条河流注入,俄罗斯的母亲河伏尔加河,以及亚欧分界线乌拉尔河都注入里海。


黑海、里海以及更东面的咸海几千万年之前都曾是副特提斯海(Paratethys)的一部分,在一系列地质运动之中,里海和黑海之间的地壳隆起形成了高加索山脉,之后里海和黑海曾经数次相连又分离,直到1万年前才再次分开。

里海卫星图片
里海附近政区图
里海附近地形图





里海的水位一直是不稳定的,自1830年以来,大约在一个世纪内,里海的水位呈上升趋势;但进入1930年以来,里海的水位又开始下降,持续至1976年,里海若减小或消失,将会给中亚一代带来极其严重的生态灾难。


当时的科学家们认为,中亚地区气候干燥,里海水面蒸发剧烈,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里海的蒸发。


前苏联政府为了解决里海水位下降,曾经在70年代末提出过将西伯利亚的河水引入里海的“河水逆流计划”,这个计划遭到一些学者的反对,认为这样做会弄乱西伯利亚的中亚的生态系统,此外花费过于巨大,结果计划没有实现。


评论里有人问为何不把黑海和里海相连,这个可以看下下面的里海西部附近地形图,里海西边是著名的亚欧分界线---高加索山脉(看看上面里海卫星图,可以看到白色的雪山,实际上,欧洲第一高峰厄尔布鲁士峰就在高加索山脉,海拔5642米),南边是伊朗高原,直接穿过高加索地区连通黑海基本等于天方夜谭。


阿塞拜疆境内地势相对平坦有一条库拉河注入里海,然而再往西去的格鲁吉亚境内就是难以翻越的高山。


如果从里海西北方开凿运河连通到黑海北部(如下图的黄线所示),这个倒是可行,但是,这根本没必要,因为俄罗斯现有一条连通黑海和里海的运河(伏尔加-顿河运河,1952年竣工,如图中红线所示),黑海和里海事实上是连通的,修建新运河会缩短黑海到里海的时间,但根本无法把黑海的水引到里海。


为什么?


见下图,黄色为顿河,红色为伏尔加河,紫色为连接顿河和伏尔加河的伏尔加河-顿河运河,因为两条河存在着高度差,以及运河区所在的地势较高,所以这条短短几十公里长的运河上有十三道船闸,船只从伏尔加河进入顿河,要先在伏尔加河一侧通过九道船闸提升88m,然后在顿河一侧通过四道船闸降低44m进入顿河


也就是说,地图上看似平坦的高加索北方的俄罗斯地区,地势也是非常高的,用运河连通黑海和里海不难,但想让黑海的水自动流去里海,运河是没用的

顿河、伏尔加河、伏尔加河-顿河运河



另一些科学家则试图减少里海的蒸发量来减缓里海水位下降。


里海东部,有一片巨大的水域,被称作卡拉博加兹湾,它地球上面积最大的潟湖,被一条长约100公里、最窄不到1公里的沙石洲与里海主体分隔开,沙洲中部有一开口,通过很窄的水道与里海相连,开口内水道略有弯曲,长7公里左右。


卡拉博加兹湾与里海的位置
1955年的卡拉博加兹湾
连接里海与卡拉博加兹湾的水道


卡拉博加兹湾平均水深不过1米多,强烈的蒸发使得里海与卡拉博加兹湾的水面出现4m的落差,里海水以每秒200-300立方米(每年6-9立方千米)的流速进入卡拉博加兹湾,科学家们认为,这片巨大的水域大大增加了里海蒸发的面积,加快了里海水分蒸发的速度,是里海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于是他们计划通过建设堤坝隔开卡拉博加兹湾和里海,以减少里海水量减少的速度。


1977年在苏联部长会议上正式通过兴建大坝的决议,1980年开始动工,施工过程非常顺利,仅用了几个星期就把水道成功堵死,当年3月,工程即告完成。

封堵里海和卡拉博加兹湾之间的水道


因为封闭之后,卡拉博加兹湾水蒸发的速度远超预计,1980年封闭前卡拉博加兹湾面积为5,031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22米,到1983年面积仅为372平方公里,平均水深0.16米。1984年完全干涸。


但始料未及的是,卡拉博加兹湾的干涸带来了诸如盐风暴、里海盐度上升等许多生态灾难,还导致卡拉博加兹湾的盐厂停产。


更重要的是,大坝从正式兴建时起其意义就变得十分可疑,根据科学家们计算的结果,卡拉博加兹湾与里海分割之后,每年可以让里海水位少减少10cm,但1977年之后(此时堤坝尚未开始兴建),里海的水位便从下降转为上升,1978年水位上升7cm,1979年上升32cm,水位下降不再成为问题,水位过高反而成为里海沿岸地区的重大问题。


于是在卡拉博加兹湾干涸的当年,1984年9月,苏联政府在学者、科研机关、采盐工人的强烈要求下在堤坝上兴建引水装置,将里海的水引入卡拉博加兹湾。1992年6月,堤坝在水的冲力作用下破损,并最终被拆毁,里海湖水重新注入卡拉博加兹湾。


1972年和1987年的卡拉博加兹湾



1988年和2000年的卡拉博加兹湾




讽刺的是,堤坝是为了提高里海水位而兴建的,然而在计划通过,堤坝尚未兴建的1978年,水位就已经开始上升;堤坝拆毁,里海和卡拉博加兹湾再次相连之后,里海的水位并没有再次下降,而是依然上升,这两个事实证明,里海水位的变化与卡拉博加兹湾的蒸发毫无关系,封闭卡拉博加兹湾,以提高里海水位的计划从各个角度来说都是彻头彻尾的失败,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盐水湖,盐度高达35%,远超死海。


维基上如今的水道,左侧连通卡拉博加兹湾(道路右侧),道路左侧的水域连通里海


卡拉博加兹湾历年范围变化图


堤坝拆毁之后,里海水位继续上升,1994年上升幅度最大,该年的水位比1929年时高出了2米多,造成里海西北部的阿斯特拉罕州土地被减少十分之一。


阿斯特拉罕州人口大约有100万,其中有90%的居民居住在里海沿岸和伏尔加河三角洲地带。过去里海水位每年仅上升15厘米左右,而在1994年却超过了40厘米,而且事态越来越严重,使该州的许多人成了“水上生活者”,过着《鲁滨逊飘流记》般的生活。


伏尔加河口的阿斯特拉罕附近的湿地,拥有大片狭长的湖泊沼泽
伏尔加河口独特的地形
上图的局部


里海水位上升,受影响最大的是东、西、北的俄罗斯地区,当然南岸的伊朗也受到一定的牵连。如位于里海南岸的伊朗拉什特,那儿原是鱼子酱的生产基地,由于里海水位上升而被淹没,成了威尼斯式的城市。


里海水位上升持续到1996年,就在大家为里海水位过高而头疼的时候,里海水位又转为下降,从1996年到2015年,里海水位连续20年持续下降,大家又开始担心全球变暖造成里海水位下降的问题了。


很多科学家认为里海的水位是周期性的上升和下降的,然而时至今日,里海水位变化的原因依然是个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24326
精华:1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