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被殖民者统治过的个别地方为何成为现在最发达的地方?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王小峰   2018-9-21 00:56   809948   10

像香港、澳门这都是被外国人强行割占的地方,按理说这里的人民应该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但是现在看看,反而是这些地方是中国最发达的地方。

让许多人产生:“殖民过的地方更发达”的感觉。

让许多人觉得:“如果中国有更多的地方被殖民了就好了的”观点。

这是什么原因呢?

分享到 :
0 人收藏

10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匿名用户   | 2018-9-21 00:56:48 发帖IP地址来自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3#
古青  4级常客 | 2018-9-21 00:56:49 发帖IP地址来自
这个结论有点倒因为果了。

香港,澳门,包括以前曾作为殖民地的青岛,大连,遍布租界的上海等地,它们本身就是因为地理位置优越,靠着大海,适合作为远洋贸易的据点,所以才被列强选为殖民地,以此来进行货物输出和输入。 而拥有这样的地理条件,就算没有殖民的历史,在中国国门打开,加入世界分工体系之后,最先发展起来的也一定是这些地方。 不然当时列强为何偏爱这些地方,而不跑去青海贵州之类的地方弄几个租界呢? 香港的原因还更为特殊一点,知乎很多大神早就分析过了,它还占了本身是中国封闭时期和世界经济唯一的联系管道的天大便宜。

所以年轻人还是要多读书,多学习一个,如果被殖民过就能经济发达,你叫印度和非洲的人们情何以堪?
4#
Creamy络  5级知名 | 2018-9-21 00:56:50 发帖IP地址来自
知乎也完蛋了,连殖民都开始一群一群的洗,还没一个人能说到点上,愣是叫精神殖黑了半边天。

@诸葛事后 点名挂你这个 “自由思考分子”。

民族资本主义的优势是廉价劳动力,在和洋货的竞争中不断壮大自己。
说的轻飘飘的啊,“廉价劳动力” “竞争”,你愿意被廉价劳动么?现在把你搞破产,逼你黑心工厂里500一月干活,为了民族资本主义做贡献,你乐意么?

事实上,殖民者是这样让你 “自由竞争” 的。
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者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大肆拐、掳华工赴南洋、美洲等地转卖,鹤山人称之为“卖猪仔”。分两类:
契约工,即订约卖身3年、5年或10年;
赊单工,即出国船费由招工者先垫付,欠帐者在国外须受雇主控制,直至还清债款及利息。19世纪50年代,广东许多口岸设有“猪仔”馆,华工出国前集中于馆内,丧失自由,备受虐待,常有被折磨至死或自杀者。鹤山早期许多华侨出国也是被当作“卖猪仔”出去的。出国约需2~5个月航程,华工被囚禁于船舱,生活条件极端恶劣,死亡率高达30~50%。故此种船有“浮动地狱”之称。在海外庄园、矿山中,华工过着非人生活,死亡率高达40~70%。

葡萄牙人贩子马丁内兹把她们塞入长约9英尺(约2.7米)左右,宽不过6英尺(约1.8米)的小船舱。排泄物、呕吐物充溢其间,恶臭令人窒息,女孩子们浑身肮脏。为防止船舱透出恶臭气味,人贩子全然不管这些女孩子的死活,竟把船舱间的缝隙封堵起来。

船舱顶很低,孩子们连伸开腿坐下的地方都没有,只能蜷缩着挤在一起。她们的身上生了癣疥、脓疮,加上满身跳蚤,痒痛难熬,一个个蓬头垢面,面如死灰,痛苦地呻吟着。就是这样,还免不了被毒打折磨。


够自由吧?

大清手工业是烂,是落后,落后至少还能维持生计。是个国家都得用贸易壁垒保护本土产业你知道不?不这么搞,产业给挤跨,让那些破产手工业者怎么活?
大清封建,他们就不是人?活的穷,活的落后,就有原罪?得被你们文明老爷活活逼成猪仔还要感恩戴德是不是?


洋布、洋纱、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没列强打进来,清朝自然灭亡/转为英国的立宪制,的确会晚一段。但是列强殖民到底给了大清一点他们的工业技术没有?给自强发展的日本揍成啥样了?殖民地体系把被殖民国老百姓逼成猪仔,随意杀害,这也是转型阵痛是不是?


租界仅仅是国家主权的耻辱。经济上却是自由港的作用。

2月,日商内外棉纱厂第八厂推纱间发现一名童工尸首,胸部受重伤十余处,系被纱厂日籍管理员用铁棍殴打死亡,工人们目睹惨状,群情大愤,全体罢工。后经上海总商会出面调停,日厂主答允不打骂工人,同时每两周发放工资一次,工人即恢复工作。5月间日本各纱厂以男工屡起风潮,竟将男工尽行开除,换为女工,这一来引起22家工厂的大罢工。由上海各团体调停,以改良工人待遇,发还储金为条件恢复工作,不料内外棉纱厂第八厂又开除工人数十名,工人不服,推举代表顾正红等八人向厂主交涉,在交涉中发生争执,日人突开枪击毙顾正红,其余七人受伤,受伤工人向公共租界工部局请求援助,工部局不仅不予以公平处理,反而控以扰乱治安罪名,这一来群情更为愤激。

5月30日学生联合会分派多队在租界内游行讲演,当天下午,一部分学生在南京路被捕,其余学生及群众共千余人,徒手随至捕房门口,要求释放被捕者,英捕头爱伏生竟下令开枪向群众射击,当场死学生四人,重伤30人,租界当局更调集军队,宣布戒严,任意枪击,上海的大学校竟遭封闭,这就是“五卅惨案”。惨案发生后全国震动,北京学生第二天即响应,全国各大都市学生也先后罢课,风起云涌,进行反帝国主义示威运动,民意沸腾。

你倒是学资本主义国家搞个自由罢工个试试啊?
不是殖民者的非人虐待,谁吃饱撑的搞镰刀锤子运动?谁吃饱了撑的去反帝反封?知道那时候文盲率多高,大学生多值钱吗?但是进步学生们还是冒着生命危险去抗争,可见殖民者残暴成了什么样子!忘得真快啊?

主权是什么玩意,你知道么?
没有主权,租界里洋大人怎么对待你,你有脸说不么?


原题里用“殖民统治”等屈辱性词汇挑动爱国愤青的神经,哪里还会有客观的讨论?!

我来给你个精神二等公民客观客观!

租界设立之初,本只是专供外人居住的“居留地”,且不允许华洋杂居。若该原则自始至终被严格执行,则租界内只有外人居住,无论其自治之权如何扩大,租界也不至于成为近代民族屈辱的标志。但因太平天国之乱,大批中国难民涌入上海租界,外人亦能趁机谋取暴利,华洋分居的界限遂被打破;华人长期占上海租界人口95%以上的局面也随之形成。

我就来告诉你为什么殖民地会那么发达。因为洋大人租界建的那么豪华,工业建筑那么上档次,本来不是打算给你住的,是给洋大人繁殖用的。
白人是想建立美国,但是不是印第安人的美国,印第安人跑出来精美也得乖乖滚进保留地。
怪就怪清政府被殖民的白银外流,被迫重税逼出太平天国。

大石桥市虎石沟万人坑,位于大石桥市百寨乡虎石沟。那里是日本军国主义和伪满洲国时期杀害中国劳苦人民的集葬墓地。日伪时期,这里是“日满矿业开发株式会社”的一个作坊场。1934年,营口第二监狱在这里设立刑务署,将在押的“政治”押到这里刑讯和从事重体力劳动。1945年3月,设在高庄屯的“矫正辅导院”,也将搜捕来的“浮浪者”(即无正当职业者)押到此地服劳役,每天都有人死亡。据当年被活着抛进万人坑,后来又逃出来的幸存者说,当时有很多人是活着被扔进万人坑的。
给你用的是猪仔馆,满洲国的万人坑。
你个吃米都成经济犯的二等公民,想跪,也轮不到你舔。

租界是指两个国家议订租地或租界章程后,在其中一国的领土上为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的另一国设立的合法的外国人居住地(土地国有化)。

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么?意思是怎么处置你,洋大人说了算。

公共租界华人所住房屋,工部局规定每百两租银须捐税十两,洋人所住房屋则是每百两捐税八两;法租界公董局则规定,华人房捐标准为每年8%,洋人房捐标准则只有0.5%。因征税权落入外人之手,其他如赌捐、妓捐、船捐等各种税目,其标准均由租界当局任意制定,华、洋之间的不平等,俯拾皆是。

老老实实的交二等公民税吧。
现在TG维持一点国际形象,就满嘴喊一等二等的,你知道什么才叫二等公民吗,要不要穿越回去尝尝滋味?再罢罢工尝尝文明的弹药?


就在百年前,甚至六七十年前,你的祖辈还可能在过人不如狗的殖民地日子。
为了不过这样生不如死的日子,成千上万的人在历史的黑暗里摸爬滚打,尝试尽了各种方法,就为了救这个摇摇欲坠的中华。

而今天,你轻飘飘的“爱国愤青”四个字,瞬间就站在了历史的前沿。
何其正确,何其伟大!
我们是愤青,你自由,你理性。
就当这百年来,为了一个能站起来的中国而牺牲的英雄烈士们的血,全白流了。

要不要再送你一块匾?
5#
吃完就饿  5级知名 | 2018-9-21 00:56:51 发帖IP地址来自
6#
Manolo  4级常客 | 2018-9-21 00:56:52 发帖IP地址来自
感谢 @Sean Liu列的文献,再列举一篇关于东北的研究,Mattingly(2015)。

撕逼预警。在我看来,假设我们大家都尊重事实,那么很多无谓的争吵都来自于扩大问题范围。严格按照题主的问题来的话,答案是肯定的。

再次强调,下面的这些命题全不相等,每两个中间都有很大的距离,不能一路往下推!研究做出来结论边界在哪里就在哪里。最后,每一个命题前面都要加上一句话:控制其它条件。什么地理啊人口啊之类的,肯定都要控制的。

目前,被殖民的地方经济发展状况要更好。

被殖民的地方经济发展状况要更好。

被殖民的地方状况更好。

被殖民有好处。

应该寻求被殖民。

每两个之间都有鸿沟,绝对不能模糊!这个回答只针对第一个问题,如果用数学来说,应该要解释的是E[GDP_{now} |1_{colonized} ]>E[GDP_{now} |1_{uncolonized} ]

现在可以开始介绍Mattingly的研究了。他选取的区域没有那么引人注意,但绝对是相对好做的。伪满洲国在内蒙古境内有一段边界,如下所示。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结合雷达数据库(SRTM, Shuttle Radar Topological Mission),可以精确构造出殖民地边界以及边界两侧10、20、30、40公里每一村镇的数据集,包含人口、GDP、卫生设施、中学教育率,等等。利用卫星数据还可以得到各区域内的灯光指数,这是地方经济状况的良好指标。关于灯光数据的良好性质,可以参见Henderson, Storeygard和Weil(2012)以及Chen和Nordhuas(2012)。Pinkovskiy和Sala-i-Martin在2015年发表的研究说明了结合使用人均GDP和灯光数据是最优的。


首先是比较被殖民之前两边的状况有没有差异,从描述性统计来看,差别不大,被殖民一侧的状况还要差一些,教育机构明显更少,收入也低一些。



接下来是看两边自然条件有没有显著差别。由于这部分地区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尤其是在1940年代),作者考虑了以下变量:土地平整程度、年降水量、土壤质量和矿产资源,发现界限两侧没有显著差别。中间这条实线代表了每个距离上曾被殖民区域对应变量减去未曾被殖民区域变量的均值,越靠近0说明差别越小,大于0说明殖民区域要好一些,小于0说明未曾被殖民区域要好一些。像第一张图就说明了边界附近被殖民区域自然条件比较差,但越往外差距越小,到了距离边界50公里处,反而是未被殖民的区域要好一些了。两条虚线可以理解为95%水平上的置信区间,如果包含0说明不能拒绝0假设。



既然两边的自然条件比较类似,是否隶属伪满洲国就可以看做一个准实验。接下来就是正常的估计套路了,直接给估计结果,图表含义和以上类似。前四张图分别代表中学教育率、卫生设施数量、政府机构的大小和人口普查记录的收入数据,最后两张图展示了边界两侧的民族比例差异。可以看到殖民地一侧的情况要更好一些,在一部分距离水平上显著。民族比例差异不显著。



接下来,作者用断点回归做了稳健性检验,得到的结果是类似的,也通过了安慰剂检验。图表按照类似的方法理解。此处加入了新指标灯光指数,和人均GDP得到了类似的结果。最后,作者排除了解放后的政策差异导致这部分差别的可能。因为选定的这部分边界和历史上长期实行的行政区划并不重合,犬牙交错,而解放后实行的又是层层分解的计划经济,大体在同一行政区划保持一致。所以,解放后政策如何不会影响研究作为准实验的性质。作者用数据检查了这一说法,发现解放后的政策实际上还削弱了被殖民区域的优势。




因此,在作者选定的区域内,题主的猜想是正确的。被殖民过的区域,在2000年,有着更好的教育医疗水平和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这不能推出我前面列举的其它结论中的任何其他结论。至于为什么,很可能是因为殖民政府对乡村地区施行了更强力的控制,并兴建了更多的医疗设施和学校。

最后再做一点其它讨论。对经济学有了解的人应该都会知道AJR的经典文章,结论是殖民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通过好/坏制度来传导的。类似的观点在通俗读物Why Nations Failed里也有反映。很多答主提到地理问题,也有很多答主提到制度问题,但很少提到具体的研究。这一块两篇经典的研究是Banerjee和Iyer(2002)以及Dell(2009)。前一研究考虑的传导制度是英国殖民政府在印度殖民地推行的土地改革制度,后来因为1857年印度人民的大反抗(Sepoy Mutiny)而中止,主要内容是破除原来印度地区通行的领主制度(the landlord institution)。进行了改革的地方今天整体比较富庶,因为在1960年代的绿色科技浪潮中,这部分地区贫富差距比较小,农民生产积极性特别高。而保留了领主制度的地区对技术的反应就比较迟缓。此外,领主控制区社会公共品的供给也相对不足。Dell的文章主要考虑的是西班牙殖民政府利用印加帝国原有的劳役征发制度米塔(Mita)剥削劳动力的后果,发现对经济具有长期的不良影响。这些研究都充分地控制了地理因素,也从细节上为AJR做了脚注,说明即使殖民宗主国更先进,殖民地也未必能学到这些制度(也可能能学到)。Bruhn和Gallego用整个美洲17国345地区的数据,做出来发现关键在于殖民前人口密度和是否有规模经济。如果密度低,没有规模经济,那么剥削就比较轻,制度的好处可能会更大。



一些细节的话题争议也很大。以被殖民最严重的非洲为例,Grier发现:结合1950-1991年数据来看,被殖民越久的国家,独立后发展水平反而越高,其中原因是更多的教育设施和更高的教育水平,这是支持题主观点的。但是,Price用索洛模型来做,发现如果不是被殖民,非洲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可以减少30%。这又和题主观点背道而驰。Englehart则主张关键在于殖民前和殖民后制度的差异,越大可能说明当下经济越好,这是条件地支持题主的观点。这几项研究都没有Mattingly的干净,很难服众。更硬的结论需要更好的数据和更精巧的设计。

最后,再次说明,不要连锁往下推命题,一个也推不出来的。虽然没有可靠的研究来论断最后几个问题,但我是坚决反对殖民的。未来可能存在的些许繁荣绝对不能抹杀历史上存在过的巨大苦难,这一点应该是比较广泛的共识。

参考文献:

Acemoglu D K, Robinson J, Johnson S. The colonial origins of comparative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 91(5): 1369-1401.

Banerjee A, Iyer L. History,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the legacy of colonial land tenure systems in India[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5, 95(4): 1190-1213.

Banerjee A, Iyer L, Somanathan R. History, social divisions, and public goods in rural india[J].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2005, 3(2‐3): 639-647.

Bruhn M, Gallego F A. Good, bad, and ugly colonial activities: do they matter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12, 94(2): 433-461.

Chen X, Nordhaus W D. Using luminosity data as a proxy for economic statistic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1, 108(21): 8589-8594.

Dell M. The persistent effects of Peru's mining mita[J]. Econometrica, 2010, 78(6): 1863-1903.

Englebert P. Pre-colonial institutions, post-colonial stat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ropical Africa[J]. 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 2000, 53(1): 7-36.

Grier R M. Colonial legacies and economic growth[J]. Public Choice, 1999, 98(3-4): 317-335.

Henderson J V, Storeygard A, Weil D N. A bright idea for measuring economic growth[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1, 101(3): 194.

Mattingly D C. Colonial Legacies and State Institutions in China Evidence From a Natural Experiment[J].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2015: 0010414015600465.

Pinkovskiy M, Sala-i-Martin X. Lights, Camera,... Income!: Estimating Poverty Using National Accounts, Survey Means, and Lights[R].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Forthcoming.

Price G N. 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section of Nonindustrial Countries: Does Colonial Heritage Matter for Africa?[J].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3, 7: 478-495.
7#
李正清  3级会员 | 2018-9-21 00:56:53 发帖IP地址来自
帝国主义照顾中国,题主满意否?首先发达如何定义,其次要分析这些地区几十年的政治经济环境等等方面因素。而不是面对结果随意找个你喜欢的原因!
8#
tensorspace  5级知名 | 2018-9-21 00:56:54 发帖IP地址来自
哈尔滨以头抢地:说好的东方小巴黎呢?说好的犹太人乐园呢?说好的老外比中国人多呢?说好的东北金融中心呢?现在咋混成副省级城市倒数第一这穷样了呢?一句话,都怪zf!
总之一个城市的发展,不光要看zf管理,还要考虑历史进程。对于落后国家而言,殖民统治确实能够带来先进的科技和社会制度,但是在后殖民时代,怎么发展还是得靠自己。哈尔滨,上海,还有香港可以算是这个光谱上从左到右的三个点。三个城市都是得益于新的交通线的建立得以获得大量的外来人口和资本。但是在殖民地的光环退却以后,三个城市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地位决定了自身日后的发展。哈尔滨虽然一度发达,但是在苏联革命和中共建政以后,哈尔滨繁荣的基础其实已经没有了。没有了旧俄罗斯资本的支持,哈尔滨能依靠的就是东北一隅的人口资源,而且还得跟其他几个东北城市竞争。而上海和香港可以依赖整个中国的市场和人口
9#
君临  4级常客 | 2018-9-21 00:56:55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们将时间上溯至300年前,大清康乾盛世年间,中国最发达的地方是哪里呢?
毫无疑问,是江南。
自六朝以来,江南就因为少战乱、宜农桑的地理环境而得以逐渐繁荣,无论地形、气候、人口、教育、文化、历史积累,都是经济发展的上上之选。
尤其是明清以来,逐渐繁衍,攀科技树,形成了丝织业的三大中心:江宁(南京)、苏州、杭州。若是没有那天崩地裂的百年乱世,依靠自我进化,宁苏杭必然还会,而且将一直是中国的顶级城市。
对于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而言,港口并非是必然的经济中心,比如英法德意,最大的港口是利物浦、马赛、汉堡、热那亚,而他们的经济中心却是伦敦、巴黎、慕尼黑和米兰。

然而,英国人来了。
1840年,南京条约,两个核心内容:割让香港岛,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口岸。
那时的香港只是一个小渔村,人烟冷清,英国人画的这个圈并没有邓老爷子那么神奇,马上就让香港崛起。
真正得益的其实是广州。以地理论,广州虽然是岭南中心,但是也正因为自古为化外之地,不至影响中原稳定大局,才得以被钦定为官方的唯一对外贸易口岸,相当于彼时的经济特区。
一个远离中原富庶之地的口岸,经商的传统对象主要是葡萄牙、荷兰、阿拉伯人,贩卖些茶叶陶瓷什么的,贸易规模有限,小康可以,想挑战宁苏杭可就难了。
然而英国人来了,他们以香港为据点,溯江而上,在广州扎根。他们想做全中国的市场,而当时的五个通商口岸中,包括上海,普遍只是刚刚开埠的小地方,只有广州比较繁华。他们不只带来了鸦片,还带来了工业品、开工厂的方法和技术,带来了基督教和革命思想。
此后的半个世纪,中国的第一代民营工业大半诞生在广州周边,火柴厂、纺织厂繁盛一时,从洪秀全、康梁维新,到孙文革命,几乎主宰了半部近代史。

江南三宝为此黯然神伤。
幸运的是,江南毕竟是天赐之地,随着英国人的生意越做越大,最终发现,最大的市场还是在江南,于是重心开始北上。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割台湾,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大口岸。民国建立,定都南京,宁苏杭再次重回巅峰。
只是,幸福实在太短暂了,duang的一声,又变天了。
北洋政府成立,政治中心挪到了北京。袁世凯的发迹地,天津,迅速崛起为新的一线城市。
如果要建设一座北方大港,孙文在建国方略中认为,天津塘沽常年被淤泥困扰,水浅,隆冬易结冰,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在地形上而言,至少塘沽至秦皇岛的中点(曹妃甸)、营口、海州(连云港),都要理想的多。
但那又怎样呢?英国人从海上而来,经此登陆杀入北京,直线距离最短。1860年《北京条约》后强行开埠,迅速繁荣,此后更引入西式军事装备,协助袁世凯小站练兵,号令天下。
就这样,整个1910年代的风骚,都被天津抢了去。

江南三宝再次心塞。
唉,其实也没有关系嘛,作为中华之风水宝地,人力终究不可违。待北洋倒台,经济的重心,还会回来的。
只是这一次,江南的重心,却已悄悄转移,上海的时代来临了。
上海滩,顾名思义,其实并不是一个优良港口所在。至少建国方略认为,杭州湾的地形条件要更加理想。但是没有关系,英国人看中了这里,半个世纪的经营下来,终成远东第一大城市。
你说,没有英国人在这里建立的生意网络,上海可能会有这番作为吗?我看悬。依靠着港口优势,上海终究会比往日重要,但是是否能取代南京、杭州的角色呢?
我只知道,今天上海最重要的远洋港口,不在长江口,而是位于杭州湾的洋山港。

正当江南三宝独自憔悴之时,更令人眩晕的故事接踵而来。
新中国建立了,大半的工业投资扔向了东北。为什么是东北呢?关外苦寒之地,同样远离人口密集的中原。比起宁苏杭要差远了好吗?
原因只有一个。因为那里曾经是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人在二三十年间发展起来了整个近代中国最先进的铁路网络和工矿业基地。重工业的地基已经打好,总比另起炉灶的要强。沈阳、长春、哈尔滨的地位,轻而易举的就超过了宁苏杭,跃升为新的一线工业中心。
另一边厢,南方偏远的台湾和香港以自由贸易和吸引外资,迅速工业化。以地理论而言,台湾和香港,同样要比江南差太远了。没有内陆腹地,没有庞大的市场,没有受教育的高素质人口。即使是号称中国门户的香港,在经济腾飞的七十年代,其实也是靠玩具、制衣加工发展起来的,李嘉诚那时还是远近驰名的塑料花大王呢。
而在那个闭关锁国的年代,宁苏杭就像被关在闺房的千金小姐,纵有万种风情,也无人得识,只能望着窗外的四小龙展翅翱翔,暗自垂泪。

宁苏杭的迷惘其实并不孤独。
清末七十年,成为租界或被殖民过的城市,有天津、上海、香港、澳门、广州、厦门、青岛、威海、大连、烟台、宁波、福州等一大堆。被临幸过的沿海港口,不管原来是渔村,还是郊县,最后都成了一方重镇。
孙文建国方略,考察过适宜建设深水良港的地方,有曹妃甸、洋山港、广州、营口、连云港、福州、钦州。没有得到过洋人眷顾的港口,璞玉终究还是璞玉,花开花落无人知。
为什么会这样呢?究竟地理重要,还是被殖民的历史重要?
其实都不是。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提升,而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
在传统的工业文明诞生地,比如欧洲,历史的积淀更加重要,因为政治、文化、教育互相激励,迸发科技的创新,所以最繁华的经济中心都在内地。
而在欧洲以外,都是学生,都是技术的接受者。哪个地方更自由开放,更愿意积极吸收西方的技术和资金,哪里就率先走向繁华。通常来说,他们大多是港口,租界和殖民地。

殖民地并不一定繁华,比如非洲、印度。
不是殖民地也不一定发展不起来,比如深圳、温州。
地理终究是重要的,但是开放和学习无疑才是科技进步的第一要旨。
10#
林风  4级常客 | 2018-9-21 00:56:56 发帖IP地址来自
11#
慧航  5级知名 | 2018-9-21 00:56:57 发帖IP地址来自
评论区争论颇多,不一个个回答,挑几个典型。

1、这个答案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答:驳斥单纯的『地理决定论』,指出除了地理决定论,还有更多其他的可能性。

2、这个答案认为殖民地通知过的地方是现在最发达的地方,原因是什么?

答:不知道。很多因素,但不是单纯地理就能决定的。

3、本文由没有什么结论?

答:没有,仅仅是提出可能性。仔细看全文,我提出的可能的解释都是打问号的,我不知道,但是文献中有过讨论,是不是能够放在中国的这些殖民地上进行考察,我不知道。但是这些都是『地理决定论』之外的其他解释。

4、宁波比上海地理位置好

答:相对而言,在大型船舶发展的今天,深水港有重要意义,而上海的深水港建在了舟山。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正是上海地理位置相比于宁波劣势的一个表现。「好」和「坏」是多方面的,不要一棍子打死。而且,本身这个论断我也是打问号的,似乎我并没有言之凿凿的说宁波港口比上海好。

5、下水道是什么鬼?

答:仅仅是举个殖民时期残余的基础设施的例子。

6、武汉的经济发展跟武汉大学的关系?

答: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发展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渠道,虽然在武汉的例子上,我并不知道影响有多大,所以我在文章中还是打了问号。

7、你没任何结论写答案干啥?

答:谁说写答案一定要写结论的。

8、你这是掉书袋!

答:我可以不掉书袋,你如果给我三年时间,给我提供每年不少于20w的年薪以及配套的研究条件,我兴许可以给你一个严谨的回答。

9、你写本文的逻辑又是啥?

答:地理、文化、制度等因素相互影响,对经济发展有非常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可以说地理的重要性,但是如果想要排除殖民地因为其他渠道而促进经济发展,只讲地理方面的原因,而不给出证据证明其他渠道对经济发展没有影响,是不够的。这样的回答是武断的。

10、那你写这个答案是为啥?

答:驳斥那些自以为是的、自己不多读书还劝别人多读书的中二少年。

================================================

这个问题可以邀请专门做发展经济学、经济史学的人来回答,我是来慢慢看知乎一众外行大V强行装逼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

纯学术的paper可以不看,毕竟不能要求外行看paper,但是至少与这个问题相关的几本畅销书,比如《Why nations fail》、《Guns germs and steel》、《A Farewell to Alms: A Brief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World》总应该翻翻看看再过来答题吧?

很多人从地理位置的角度说事,的确是个很好的解释。实际上,这点非常正确,这也是“地理决定论”的典型观点。

然而,你们知道经济发展理论除了地理决定论,还有制度决定论文化决定论么?

上面列举的三本书里面,《Guns germs and steel》可以算是地理决定论,《Why nations fail》是制度决定论,而《A Farewell to Alms: A Brief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World》则是文化决定论。

更麻烦的事情是,以上三派相互争论,在学术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

诚然,地理非常重要,但是地理重要就能排除其他因素的重要性么?

比如制度。虽然改革开放之后,全国的制度趋同,跟殖民地没有啥直接关系,但是,从1949年到1978年,三十年的时间,能改变很多,很多事情也不能改变。比如金融,Acemoglu在《Why nations fail》里面比较过美国与墨西哥殖民地时期的金融制度,得出了金融制度的差异是导致美国、墨西哥后来发展大相径庭的一个重要原因。想一下上海,在新中国的发展历史上,上海的金融业绩都走在全国最为重要的位置。为什么呢?因为上海从殖民地时期就是金融重镇,比如著名的汇丰银行(HSBC),S就是上海。殖民地时期留下的金融观念是不是促进上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比如Acemoglu在他最有名的文章《The colonial origins of comparative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里面,就提出了如下的逻辑框架:
殖民地通过影响当地制度影响了今天的经济发展,其使用的工具变量策略使得因果识别变为可能,最终证明非洲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很大程度上是殖民地时期的不同制度造成的。所以现在中国前殖民地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多少是由于殖民地时期的制度造成的?你有什么证据可以说明在中国不存在这种影响呢?

再比如文化。上海的契约精神一直被夸赞,这与当时上海成为殖民地,并与国外经商应该是密不可分的。你能排除这些文化因素也可能导致经济发展的差别么?

返回头来,地理决定论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靠谱。

比如,地理决定论的一个很大的论点是上海处于长江口,地理位置非常优越。这点在殖民地时期可以解释为什么挑选上海作为五口通商之一,但是你要注意啊,上海是没有天然的深水港的啊,你知道上海的洋山深水港建在哪里了么?按照地理决定论,是不是有深水港条件的宁波更有优势呢?

上海现在的GDP中,到底有多少是港口支撑的,有多少是金融服务业支撑的呢?

当然,这三个决定论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比如上海如果没有得天独厚的位置,就不可能第一批开埠;不能第一批开埠,就没有后来的文化、制度的发展。但是使用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否认其他渠道,这逻辑似乎也太好了点。

再比如,温州,历来就是穷山恶水啊!地理位置上,真是太差了。但是,温州现在却很富有。为什么?可能就是因为穷山恶水,激励了温州的企业家精神。所以地理条件好和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还真不一定呢。

这还不算殖民统治者带来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之类其他条件呢。青岛的下水道,山东的胶济线,都跟殖民地时期修的。你可能觉着这些基础设施新中国也会修,但是不要忘了经济学有个词叫做“路径依赖”。这个效应有多强,看看城市与瀑布之间的关系就知道了。还有各个地方有多少殖民地时期留下的大学?这些大学对殖民地地区的人力资本积累又有多大的提高?如果没有了“学大汉武立国”等一众高校,武汉的经济到底能比现在差多少?

经济发展的因素实在非常复杂,并不是单纯地理、制度、文化就能解决的了的。地理重要,但不是全部。殖民地可以从文化和制度上影响经济发展。单纯从地理因素否认殖民地的其他影响,基本是naive的想法。经济学是一门需要严谨证据的科学,哪里是谁都能来拍脑袋胡扯淡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