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上明显偏向唯物主义合适么?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啥名字   2018-9-20 02:07   381805   8
这是我第一次问问题,可能有些不足,见谅。我是名高二学生,最近在学哲学,但我们教科书上的偏向非常明显,按它的原话来说|唯物主义从本质上是正确的,而唯心主义从本质上是错误的。我书其实读的也不多,但我多少有点偏向客观唯心主义,也许在更高的地方,有双眼睛看着我们。当然我对这两种主义也不是很清楚,难道世界上的学者已经达成共识,唯物主义才是正确的?如果还在争论,那教科书向我们灌输这种思想合适么?
分享到 :
0 人收藏

8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韩东晖  1级新秀 | 2018-9-20 02:07:02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认为中学哲学教育问题并不在于支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而在于:
1、教条主义,把哲学教育当作意识形态灌输的一种,从而失去了哲学的反思、批判、包容、求真的特点。
2、把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的、实际上非常思辨、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变成立场问题(以前叫哲学的党性问题),一定要分个对错、高下,同时对唯物主义的解释仍然停留在朴素唯物主义阶段,对唯心主义的指控则比较肤浅。
3、哲学教育一定要抛开物质-意识、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这种开篇方式,而用更加丰富、相对简明的主题和问题调动学生的兴趣。有一种很错误的认识:所谓哲学基本问题(假定我们承认有这种问题),物质和意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中的简单问题、起点问题,其实大谬不然,它们是最复杂的问题之一。适合立场灌输,但不适合哲学教育。
3#
荒谬的一个  1级新秀 | 2018-9-20 02:07:03 发帖IP地址来自
高票诸位的回答和讨论很是精彩,我基本都给点上了赞同,但觉得是缺少了什么,或者说偏离了什么。仔细想来,才发现这不仅仅是一个哲学教育的问题,更重要和关键的是,这是一个基本教育的问题、一个社会问题,当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各位精彩的回答主要是针对于问题描述的前半部分,
但各位在自己擅长的学术上讨论了太多,而忘记了问题的主身。
教科书上明显偏向唯物主义合适么?
对于问题的解决程度上,我更倾向于欣赏一个不起眼的用户 @周亦琛的回答:
合适。
与其让你们混混沌沌不知道三观会长成什么样,不如给你们统一一个错不到哪去的三观。反正你们想自己塑造的会自己塑造,不想塑造的,那么这也够了。
还有韩东燃最后说的一段:
灌输唯物主义没有错,因为唯物主义的思维模式更加简洁直接,对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意义,而唯心主义则引入了客观世界以外的变量,对于有能力驾驭它的人来说,的确是可以驰骋于一个人为建构的思维游戏之中;而对于高中生而言,则有可能使得他们陷入错误的思维模式之中。
相比于各位的学术讨论,这个回答才是回答了问题。相比之下,韩东晖老师只是最后说道:
适合立场灌输,但不适合哲学教育。
@黑色笔记本 提到
洗脑未必是坏事,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都会给民众洗脑,因为大多数民众没有能力分辨哪种选择是最好的,因此需要被引导,这也是洗脑的积极意义。
当然跑偏也是知乎的习俗之一…………
我想从与 @周亦琛相近的观点,展开来论述一下这个问题。
先放回答:
教科书上明显偏向唯物主义,合适,绝对合适。

我将分为三个方面来阐述
1.我国人口结构及教育需求。
2.我国教科书的唯物主义反对了什么。
3.哲学教育的难度,与义务教育的普及性。


1.我国人口结构及教育需求。
按人口总数受教育程度划分,小学以上文化占总人口的88.53%,初中以上文化占总人口的61.75%,高中以上文化占总人口的22.96%,大学以上文化占总人口的8.93%。各种教育程度的人口,具有大学(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占总人口的8.93%,每10万人受大学教育的人口8,93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7,985,979人,占14.03%;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9,656,445人,占38.79%;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8,764,003人,占总人口的26.78%。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54,656,573人,占总人口的4.08%,文盲率(文盲人口占15岁以上人口比重)4.89%。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马建堂介绍,中国的文盲率从2000年的6.72%下降到去年的4.08%,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为8930人。

“这非常形象地体现了我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进步,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马建堂说。

来源:中国居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
各位,和我一起来念一句话:我们不是这个国家的主体。


我们不是这个国家的主体,哲学教育也不是我国教育的主体(其实我国是没有哲学教育的)。我国的教育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技术的传承、共识的传播。
技术的传承不用太多说明,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共识的传播”。一方面,从我们接受教育开始就被传播例如“地球是圆的”,“地球绕着太阳转,月亮绕着地球转”等等已经毋庸置疑的共识。另一方面,在一些不那么“毋庸置疑”的问题上,我们要不要达成共识呢?肯定是需要的。但是,这些问题其实人类还没有确切的答案怎么办?我国以无神论立国,党性上信仰唯物主义,在我们国家宣扬无神论与唯物主义,并没有什么道义和伦理上的不妥。并且,我国官方并不迫害、仇视任何有宗教信仰的人群。
与国外相比,参见
西欧宗教教育对我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7期
国外宗教与教育关系的法律制度--《世界宗教文化》2003年02期
试论德国现代宗教教育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论美国宗教教育对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7期
宗教教育与传播方式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西方宗教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伦理学研究》2003年02期
我国的唯物主义教育一点都不过分。
并且,就我个人看来,无神论与唯物主义,是更优秀的世界观。
无神论与唯物主义教育,不知道比宗教教育高到哪里去了!
从另一方面来说,大部分个人接受教育的原因是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而不是寻找42的意义。也就是说,在当前环境,大部分人来说,哲学教育并不是必须的教育,大部分人并没有哲学教育的需求。在这种条件下,笼统的(粗暴的)输入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以达到社会的普遍共识,是很正常,也是很正确的普通教育思路。

2.我国教科书的唯物主义反对了什么。
有一种流传甚广的哀叹是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人没有大一统的宗教信仰,但是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一点很清楚。但在中国的传统人文内涵中,尤其是山区农村,神秘主义流产甚广。甚至,我与一位事业略有小成的研究生学长谈话时候,他也表示:“虽然他不信宗教,但他相信冥冥中有人所不能抗拒的力量拨弄着世界”。具体问他这是怎么一回事,他又含糊其辞,不能表达出来。宗教信仰自由,思想自由,这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过于强烈的神秘主义是一种迷信,会导致很多问题。Encarta百科全书上对“迷信”的定义是:非理性地相信某种行为或仪规具有神奇的效力。
“迷信”的含义更多的倾向于“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我们来看看这种神秘主义迷信的具体化后果,可以分为三个大块,生活习惯、迷信活动、解决方案。
生活习惯
包括很多俗成的或根据谐音等演变来的禁忌和顾忌,随意找一些例如:

从事导游行业的人,在途中忌说酒店鬼故事,此举会犯酒店神灵,令团员真的遇鬼。

从事护士专业的人,在病人面前忌除帽,因看上去像丧服,在院永不除帽,当病人弥留时(翻白眼那刻),护士不要与病人四目相对,会缘分未了,下世必重逢,看额头就好。

从事赌场生意的人,忌小孩入内,每个赌场的布局都有风水之说,例:拉斯维加斯里面养了好多鬼仔,拍熄赌客身上得三把火,没了火就没了运气,小朋友入赌场掉下的玩具会吸引鬼仔,鬼仔也怕哭声和童子尿,但如果你想用这方法赢钱就大错特错喽!

当然这些都是扯淡的,用一些不知道怎么想出来的东西来增加神秘感和重要感,以达到维护某大师或某理论的目的。

迷信活动
参加一些奇怪、神秘,实质上都是一部分人在其中作梗,欺骗其他人的活动。例如求神拜佛、跳大神、求子求财等等。这些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民俗文化,但是绝大部分的活动,是某些人收敛钱财的欺诈行为。例如
7对夫妻利用封建迷信诈骗 众多受骗者不知已受骗
女子迷信“狐仙”去上香 带俩女儿和家中存款“人间蒸发”
文昌灾民自救重建家园 老汉破迷信“鬼节”修房屋
更有甚者,例如
台湾一母亲迷信灵修 强迫11岁女儿当性奴
四川两妇女因迷信“全能神”丧命 揭秘其控制信徒手段
数不胜数。

解决方案
当生活中出现问题,例如生病、事业不顺等等,不从生活和事实中寻找原因与解决方案,而是将希望寄托在一些虚幻的迷信上。例如我老家就有过某神婆用酒精给人洗头驱鬼致死的案件。
再例如
妇女迷信“全能神” 生病拒医致丧命
女子回婆家养伤 连续两天被迷信婆婆朝脸上吐水
等等。

那这些和课本中的唯物主义有什么关系?
显然,一个唯物主义者是不会迷信的,也不会相信超自然的力量。生病的时候会去医院,而不是去驱鬼。

@韩东晖 老师提到我们的唯物主义中有教条主义的倾向。但是,教条主义的唯物主义显然比教条主义的神秘主义更有利于人和社会的发展。而教条主义并不是那么好打败的……二者权其优,我们建造一个全民生病看医生的社会,显然比全民生病跳大神的社会更好。
教科书上的唯物主义,尽管是教条的、很大程度上不正确的,但正是这种唯物主义的传播,使得农村、山区的人也知道在生病的时候去医院(尽管有可能是在跳完大神之后……)

3.哲学教育的难度,与义务教育的普及性。
关于哲学教育的难度,突然发现 @黑色笔记本哲学普及,有无前景?该如何做是好?中已经讲的很好了。
4#
91corn  3级会员 | 2018-9-20 02:07:04 发帖IP地址来自
得看是什么教科书。

首先,完全无立场的教科书是很难找到的。毕竟作者也有自己的观点,他写东西免不了会受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的影响。

然后,如果是哲学教科书,那么“明显”的偏向唯物主义是不合适的。

但问题是,你的教科书不是哲学的教科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它当然得偏向唯物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唯物主义的。。。不偏向唯物主义,反而就不是一本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了,因为那样就不能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观点了啊。
5#
acel rovsion  5级知名 | 2018-9-20 02:07:05 发帖IP地址来自

谢邀。。。

本来另一个答案还没更新完,我先来聊一聊这个问题吧。


1,我不认为这本教材的设置是不合理的,因为这门课叫思想政治(or思想品德),它更多作为的是一个普及性的思考读物,而不是一本完全的哲学入门教材,故而其中将一些既定见解或论断不加完整论述的加入到整个阐述中,这是普及性读物常见的行为,因为普及性读物的作用更多是浅显地叙说一些具体问题的知识或者将某些有共识的价值观论点,而普及性读物就是在此基础上初步为你拼造一个基本的思维语境,而不是提供你完整的思考,就如同果壳网的科普文一样。而思想政治的课程,首先从一些琐碎问题,包括心态,礼仪,行为方式出发,开始进行阐述,以建立学生一个基本朴素伦理观,阐述一些基本的文明礼貌,然后阐述这些文明礼貌涉及到的相关法律和背后的价值观基础。在这之后,慢慢对于我朝的共识伦理观开始,开始立足于朴素唯物论的方式,来论述我国道德品质的历史语境,然后在这些价值观背后的一些元思考,再开始介绍我们的政治制度,慢慢从价值观具体到政治学理论层面,开始系统地阐述我们国家的机制。在这之后,我们开始了解这些机制内蕴的经济学常识,以及介绍我国广泛采用的政治经济学范式,以及思考一些简单的经济学问题,然后我们在扩展到马克思主义本身,而这里的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做过很多削减,甚至将某些讨论性的观点直接和盘托出,故而我认为把它定义为“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朴素唯物论”比较合适。。


而当我们了解一些朴素唯物论的立场基点以后,我们可以结合具体案例来建构一套自己的朴素唯物论的初级方法论,而本书引导你建立的就是基于历史语境的初级历史唯物论。而在这一切建立以后,你就可以对于历史学的一些相关性分析做出强大的解释力,利于你理解中学历史中事件分析和阶级论分析。。


故而,作为一本普及性读物,这本书是起到了很大的学习作用的,故而谓之“教条主义”,显然是不妥的,毕竟他的成书思维就是仅仅以编撰普及性读物的思维方式去做的。


而真正涉及教条主义的东西是这门课的教学方法是欠妥的,因为老师引导学生建立一些初级思维范式的方法是生硬地记忆某些既定的观点和论断,并没有去考察这些观点&论断的历史语境和逻辑方式,最多做一些很朴素的阐述,然后将这些既定结论记忆下来拼凑一个初级方法论,来带入到具体问题的分析之中。这类教学方法确实是涉嫌“教条主义”,因为他确实达不到本课的普及性效果,而且由于我们大学也并非开展全方位的哲学导论教育,故而这一段对于学生思想语境的塑造就显得非常生硬和零碎。但是就本书而言,我认为问题并不大。。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争确实是哲学终极问题的重大争论之一,但是在所有命题上都采取这类立场划分实际上是欠妥的。

而从古典时期到近代哲学这段思想历程中,idea和matter的界定也并非建立同一个范式下,比如柏拉图的idea更多的是感性世界外一类实存的理念,而这个理念是物的物本身和物系列的本征的加总。而柏拉图将理念摆在第一性,高于物质之上的存在,更多是预设了一类可以佐以物认识必要性,并真实存在的一类一般理念,此为物的涵义,故而严格而言理念论并非是完全与物质世界对立的存在。


故而,古典时期的第一性之争虽然广泛存在,但是在哲学论述上并非是将两类完全割裂并对立来讨论,古典哲学的范式中,更多强调客观世界所有总因的完备统一体。


而我们所说的“第一性之争”更多得是近代哲学(即理性主义到德国古典哲学再到马克思主义这段时期)中争端,此处的idea是指从属于认识主体(即人本位认知)的一类观念。而此处对于matter的定义更多是传统形而上学的定义,即人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且为表现载体并为客观发展规律所约束,在经验世界中的属性体现为运动和变化。


这段时间就是第一性之争开始争锋相对起来。


而在马克思之后的大量学派中,并没有完全延续这类争端,在很多学派中并不预设第一性的讨论,甚至在其范式中第一性的分割是毫无意义的,比如很多人并不认为存在物质和意识对立统一的实在界线,比如很多人认为过分引用物质和意识作为元问题的规范基点是欠妥的事情,他们有自己角度的规范基点。。


故而,你大可不必要情绪性在所有命题上都延续“唯心/唯物”这种二元分法的站队,更何况,就题主的描述而言,题主质疑朴素唯物论的立场更多是情绪性地认为朴素唯物论过于“武断”,而转向你所谓的“客观唯心”,这种世界观的建构方法实际上有些自High的意思在里面。。。



3,思想政治如果不用普及性读物的标准去考虑,而是把它考虑成哲学入门读物的话,确实是不合格的。倒不是因为他输出了什么意识形态,而是他合盘托出了一个建立在朴素世界观上的认识论,并没有附上比较完备的论述,就直接叫学生记忆性的接受。这种方式,作为普及性读物是可以的,但是作为哲学入门确实欠妥。一个最佳的例子就在于,很多人对于高中教材理论的反感在于认为其武断而单一,并与意识形态有关;而很多人对于高中教材理论的认同,在于其解释力貌似很强大。这两类都是应激性的反应,甚至有些情绪化在里面,都不是哲学思辨后的结果。而如果我来做一个哲学入门读物的话,我更多的是以比较吸引人的具体命题来展开哲学讨论,而不是直接扔一套东西给初学者。。。



以上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物的-

6#
匿名用户   | 2018-9-20 02:07:06 发帖IP地址来自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7#
加菲熊  2级吧友 | 2018-9-20 02:07:08 发帖IP地址来自

先插一句,本熊很欣赏题主说的“第一次问问题,可能有些不足。”如今的小朋友问问题越来越不讲究,好在还有题主这样的小朋友有礼貌有教养。


既然是小朋友,就聊点老少咸宜的话题吧。如果你们在成长过程中过于关注对错,那除了教科书以外,最好不要碰哲学,否则你的价值观会越来越紊乱。在我们当下的社会环境里,能教人变聪明的东西不多,但能把人教成傻b的学问比比皆是。


唯物主义,如果我没记错,说的就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矛盾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他喵哪是唯物主义?这是和尚念经。


我认为,假设知乎上有一万个不怀好意的成年人正尝试着向大家解释什么是“哲学”,同样就会冒出一万个不怀好意的成年人,捍卫高中政治课本的正确性。虽然他们高中政治学得并不好。本熊的意思是,高中政治课本那点东西根本不能称之为“哲学”。

可有的同学说,觉得课本里说的有道理……可是本熊觉得吧,有道理的知识往往没什么用。

有一种东西叫做“政治正确”,或“价值正确”,没什么哲学价值,但却在未成年群体里大行其道。很抱歉,在你们学会什么是政治之前,就学会了政治正确。

反之,政治不正确、一味标新立异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我们要鄙夷的是这种“正确-不正确”的体系,这其实框住了你的思维,使你原来越傻。


好,聪明的小朋友其实已经意识到本熊在说什么了。没错,教书上的唯物主义,其实就是一种政治正确;而唯心主义,当然也就扮演了政治不正确了。因此,你信唯物也好,信唯心也好,都没什么意义。

想学明白唯物主义,请参考唯物主义哲学家的理论。想学明白唯心主义,请参考正儿八经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的理论。教科书这两种都不是,因为写高中教材的根本不是哲学家,甚至连学者都不是,也就遑论唯物唯心了。


因此,教科书偏向唯物主义,很合适。因为它本就是教科书,它偏向的不是唯物主义,而是装作在偏向唯物主义。


其实哲学史上也有很多哲学家讲究灌输别人,他们的理想没有比教科书编写者高明到哪里去。但作为学生,我们为什么会去主动找东西灌输自己?这不是蛇精病吗?其实事实就是这样。本熊不是学心理的,解释不清楚为什么。但本熊知道,人是缺乏安全感的动物。明确的知识总归可以给人安全感,给人信念。

但哲学却不是这样。真正的哲学时常不给人明确的方向,或什么具体有用的知识,而是击垮你自以为是的那种方向感和信念。所以哲学学深了,是容易抑郁、有自杀倾向的。


那么你们就和哲学无缘了吗?也不是这样。还有一种学习法本熊推荐给你们,就是与任何知识保持悬置的心理距离。你一边学它,一边怀疑它,甚至可以怀疑自己。一边成为蛇精病,高考拿取高分,一边痛骂自己是蛇精病。不要觉得这很荒唐,很多高考状元的内心其实都是这样矛盾的。


进入哲学式的思辨,可能确实很乏味、很枯燥。什么都得自己来,真不如学一些心灵鸡汤,毕竟鸡汤是现成的、别人给你准备好的。爱思考的人不一定学习特别好,爱哲学的人也不见得就能讲出唯物和唯心区别是什么。甚至,热爱哲学的人都不一定热爱看书。

但正如philosophy的原意一样,爱哲学的人一定会爱智慧,或至少原意成为智者。


如此一来,像我们“爱智慧”之人普遍有个毛病,就是喜欢把一个小问题无限放大,上纲上线。谈恋爱要是也这样,恐怕就麻烦了。可是,谈恋爱作为一门学问,比哲学难学得多。到了本熊这个年龄段,周围已经充斥着这狗那狗,这丝那丝。很多哲学博士回家过年都要心虚,因为他们能搞定康德、黑格尔,却搞不定自家的七姑八姨。


所以,尽量早熟一些。这个社会需要你们早熟。如果没搞懂唯物是什么,那就不要老想着这事儿,你还有很多其他东西可以学。



PS.高票答主是我上本科时的哲学教师。如果喜欢比较正统的回答可以移步。

关于唯心主义,送小朋友们一句两句唯心主义哲学家的金句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我思之处我不在,我于我不思之处而在。 ”——雅克·拉康

(很抱歉我还没翻到这句话的法语原文,感谢PhD@Inesy的法语补充,法语原文你们直接看回复吧 ( ̄ε  ̄) )

8#
董慧鑫  2级吧友 | 2018-9-20 02:07:10 发帖IP地址来自
教科书这样讲没什么问题。

这本教材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学生对哲学的兴趣,所以不能把它当成哲学的入门书籍或简本。

虽然简单粗暴,但是教材的功能并不在于全面。关于一件事情存在多个观点时,把所有的观点都灌输给初高中的学生是不恰当的。

打个比方,初高中的书中对于什么是权利、什么是法律,都给出了非常直接肯定的定义。

但是到了大学,翻开书,关于权利会给你讲8种以上的不同定义,关于法律,会给你讲无数不同流派的定义和设计。

后者无疑是题主更喜欢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是不适合写进高中生的教材的。高中是要参加标准化考试的,教材的内容应该简约而直接,反映到试卷上可以通过简单打分的方式测试出学生在记忆、分析、理解方面的基本能力。

我对初高中教材唯一的怨念是,它并没有告诉你,这种观点是中国的共识,学界还存在不同观点的交锋。但是,这其实无伤大雅。因为教科书并没有拦着你去看其它读物来补充知识,当你应付高中考试之余有能力有兴趣去学习建构一个更完整的哲学观时,你大可以四处找书来读。

而对于一个不看课外读物、企图从教科书中获取全部知识的人来说,教科书里的价值观对于学习和生活来说,已经是一种最优选项了。
9#
悠铀  4级常客 | 2018-9-20 02:07:11 发帖IP地址来自

据我观察,几十年的教育下来,到老年还能保持彻底的唯物主义的人屈指可数

所以,也没啥需要纠结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