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界,有许多重要的发现,都是无心插柳之举。 有个人,什么都没做,就发表了重要论文,还顺便获了个诺贝尔奖。 还有个人,为了反对宇宙大爆炸,发奋研究,结果更加证明了这一理论的合理性。
当年,天文界整出宇宙大爆炸后,核物理学家就跑来蹭热点,伽莫夫三人组蹭出了新高度, 完善了大爆炸宇宙论。
天文学的热点当然不止宇宙起源这一个,当时还有很多令人头疼的问题,比如:
恒星为啥会发光?
除了氢和氦,其他元素是咋来的?……
本着蹭热点就要大家一起蹭的初心,伽莫夫掀起的这一波潮流,吸引了许多核物理学家加入了战局。
恰好这些问题都需要用到核物理学家的知识,他们手起刀落,就直接把恒星和元素的问题都解决了。
下面,我们来讲讲科学家研究恒星的那些事。
1. 恒星的壮年
在众多蹭热点的核物理学家中,有一个人深得「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精髓,啥也没干,就混到了著名论文的作者的名头,他就是:
汉斯·贝特
伽莫夫的同事
理工钢铁直男
蹭热点小能手
话说伽莫夫带着学生阿尔菲写了一篇知名论文,署名的时候,他们就发现:
于是,他们盯上了办公室同事贝特,毫不犹豫地把贝特的名字加到了论文上。
这篇论文就是大爆炸宇宙论的奠基之作,江湖人称 αβγ论文,它居然还是在愚人节那天发表的。
这篇论文解决了宇宙诞生早期氢元素和氦元素的起源问题。
别人都是主动蹭热点,小贝是直接被热点蹭,堪称热点界的一股清流。
小贝是个有骨气的人,决心要凭自己的真本事说话,他接过了伽莫夫丢来的接力棒,继续探索。
当时的天文学家已经猜到,恒星是靠核聚变反应来发光发热的。
但谁也没法说清楚是哪些核反应,于是,大家开了个会,一起交流交流想法。
没承想,会上没解决的问题,贝特在回家的火车上来了灵感,一顿饭的工夫给解决了。
他这回解出了大质量恒星的燃烧机制,大概的意思就是:在碳、氮、氧的帮助下,氢原子核抱团成氦原子核。
贝特提出的这个原理叫碳氮氧循环。
这里的碳、氮、氧起到了类似于催化剂的作用,反应前后没有明显的数量变化。
碳氮氧循环也叫贝特-魏茨泽克循环,是因为贝特和魏茨泽克两人分别独立提出了这个循环。
作为一个有追求的科学家,小贝解决了大质量恒星的问题,当然也不会放过小质量恒星的问题。这不,他紧接着就提出了解决方案。
这种 4 个氢原子核也发扬精神,不靠外援靠本事,凑成 1 个氦核的理论,被称为质子-质子链反应,这也是太阳燃烧的主要方式。
伽莫夫、阿尔菲和小贝没有真的合作过,但他们的理论都解释了氦元素的起源,贝特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而小贝等人的研究也告诉我们,恒星壮年的时候,是靠着「烧」氢来发光发热的,氢烧完后的「渣」就是氦。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氢烧完了,恒星会咋样?
2. 恒星的晚年
这就要请出另一位热点界的扛把子,宇宙大爆炸和恒星的热点,他一个没落下,而且喜欢跟大家反着来,堪称科学界的一盏「明灯」。
霍伊尔
霍金曾经的偶像
反向助攻的高手
一个喜欢唱反调却总是跑调的人
我们说,爱因斯坦提出静态宇宙的看法。
后来,伽莫夫等人完善了大爆炸宇宙论。
霍伊尔甚至为了嘲讽伽莫夫等人的理论,在广播节目中专门给对手的理论起了个名字。
霍伊尔提出的 Big Bang 就是「大爆炸」的意思,他取的这个名字简直是既生动又形象。
多亏了霍伊尔的这次宣传,大爆炸这个理论一下子就火了,后来这个名字也逐渐被科学家们接受和认可,霍伊尔也因为这件事成为科学界反向助攻之王。
「Big Bang」一词出现之前,这个理论的名字对大众一点儿也不友好,知道这个理论的人很少,但是之后……你懂的。
这一次的失败让霍伊尔很是伤感,如果你以为霍伊尔是那种轻言放弃的人,那你就错了,因为他的一生——
为了更加严谨地推进反对活动,霍伊尔憋了个大招,他想从元素的角度来进行反击。
当时大爆炸理论还无法解释除了氢和氦以外的元素是如何产生的。
霍伊尔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霍伊尔提出,恒星能不能自动造元素,主要还是跟恒星的质量有关,如果质量跟得上,恒星就会自动升级核反应创造元素。
每升一级,元素周期表就能向后推进一点。
只是当时的科学家把二级核反应拆开了看,发现核反应前后质量不相等,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于是得出结论:
恒星的整个核反应链条,在碳这里掉链子了,核反应进行不下去,这就出了大问题。
但霍伊尔是一根筋,「炼丹炉」都整出来了,他不可能允许自己在碳这里摔跟头。
于是,霍伊尔再次开启脑洞,据说他是这样说服自己的:
顺着这个思路,一波计算后,他就去找了帮手:威廉·富勒。
对于这种不靠谱的事,富勒的内心也是拒绝的,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