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货币演化史,从商品货币到信用货币的演化,货币自身的价值属性不断向交易的便利性妥协。然而,带着降低交易成本之使命而降生的货币,反而成了增加交易成本的源头之一。这集中体现在国际经济和金融交易活动中。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美元”体系——在便利交易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经济和金融的结构性失衡。至今,“特里芬难题”仍未解决。美国不仅是最重要的国际货币发行国,也是安全资产的最重要供给者,这必然对应着经常账户的逆差。那么,数字货币能否解决,或者在多大程度上缓解全球经济、金融和货币体系造成的失衡问题?中国央行率先发行数字货币(DC/EP, Digital Currency/Electronic Payment),能否成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捷径”?
著名金融史学家金德尔博格(Kindleberg)说:“货币就像语言,(全球)只要一种就够了”,但信用货币天然就是主权国家的表征。货币的价值,是一种主观价值,国家信用是这种主观价值的来源。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共识,美国语言哲学家John R .Searle 将其称作“集体意向性”(collective intentionality,韦森,2004)。为了凝聚这种共识,Libra也只能建立在这种共识之上,即100%建立在超高流动性的抵押品之上。这类似于与当初银行券的发行,也是以100%金属货币作抵押而获得流动性,和作为价值表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