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HV计算方法十分简单,即某段时间内标的涨跌幅的标准差。这里有两个时间参数,其一是时间段的总长,与均线系统中的时间参数概念相同,常用有20、40、60、120日HV;其二就是涨跌幅计算的频率,习惯上采用每日收盘数据,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截取更高频的日内数据。 用收盘价对收盘价(Close to Close)计算得到的HV有明显的缺陷,就是无法显示盘中与隔夜跳空的波动,即使盘中有极端的A转或V转,开盘有巨幅的跳空,只要收于平盘,这些信息就都会被抹掉。长上下影线究竟能不能反映行情的实际波动呢?这就见仁见智了。当然,即使选择忽略这些信息也可以将其作为参考。可以采用Parkinson方法将日内振幅纳入计算,或加入开盘价计算出隔夜跳空波动,或直接用Garman and Klass方法将日内振幅与跳空全部纳入计算,当然还有其他更为细致的方法,这里不多做介绍,读者可以参考《Volatility Trading》(by Euan Sinclair)进一步学习。 IV的计算虽然涉及到BS模型,但实际操作也非常简便,只要将标的价格、到期时间、行权价等等参数逐一输入模型即可得到IV值。随着国内期权市场不断完善,能够支持IV计算的工具、软件层出不穷,不一定非要自行计算。当然,基于不同的参入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这取决于你的交易习惯,同时也取决于市场的认同,这些都需要在实际交易中不断摸索调整。 很多初学者都会被IV这个新概念吓到,觉得难以理解,但随着对期权交易了解的深入,你就会发现期权交易根本离不开IV。于我而言IV的最大作用是将各个行权价、各个月份期权合约价格标准化,使得它们之间有可比性。如果直接丢给你近月价值50元的Call与季月同一行权价200元的Call你很难直接分辨到底谁更值得买,但如果告知你近月合约的IV是16%而季月合约的IV是12%,通常情况下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季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