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起共享单车爆发式发展,很多朋友不看好,理由是中国人的素质配不上。新闻披露的许多例子都在佐证这点。许多单车被偷盗、破坏、抛弃,令人心疼,共享单车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很多人的丑陋。 很多人就说,共享单车是伪需求,假风口,大泡末,单单这些破坏损失成本就很惊人,迟早要破产。于是有人主张政策干预,以免泡沫越吹越大,浪费社会财富。 顾客素质低下,因而起疑,主张干预,这种声音并不是第一次出现。 1980年代中国的城市第一次出现超市这种新模式。当时很多人就起疑:中国人的物质生活还很匮乏,超市只设收银员,没有售货员,只凭顾客的道德良心,任由他们在琳琅满目的商品面前挑拣,这不诱人作贼嘛!超市不符合中国国情,迟早倒闭;超市孳生小偷,使坏人猖獗,不利于道德重建。 这个质疑有没道理呢?也许有正确的部分吧。在物质尚未脱贫,道德有若荒野的年代,搞开放式购物,成本很高,挑战也大。因此,早期超市的商品价格比商店贵得多。超市多雇员工,像盯贼一样盯顾客。超市门口还有专人查小票,这种情形今天很多地方依然存在。 幸好,超市其他方面的优势很快就体现出来。商品繁多,随意挑选,不用排队,不看售货员脸色,这可比传统柜台爽得多。随着顾客增加,规模效应体现出来,价格也一降再降。今天还有人怀疑超市模式的合理性吗? 很多人以为,有了监控摄像头,超市模式才行得通。事实上超市诞生在1930年代的美国,那时根本没有摄像头。超市进入中国,在防范小偷方面,商家能做的也很少。他们只是判断,诚实守信的顾客带来利益,也许会覆盖坏人带来的损失,那就不妨一试。直到今天,超市的摄像头密布,商家也没有完全解决小偷问题。偷盗损失作为一项成本,已经被考虑进来。只要偷盗损失不超出一定阈值,这档生意就能做下去,并且还能越做越大。 超市小偷这样的破坏性力量,在人类生活中永远存在。商人做生意,会比其他人提前预料,即便失察,他们也会积极解决。 早期英美一些商店向顾客承诺,购买高档商品后可以无条件退货,引来一众宵小恶意退单。商家们为此发明黑名单制度,互相提醒,拒绝与坏人做生意。互联网时代,淘宝商家在防范坏人方面,更是智计无穷。滴滴打车兴起之初,对司机大量补贴,一些司机刷单骗补,滴滴公司很快采取技术反制。魔道相争,商家为了减少损失,一定会想方设法解决。 面对未知世界的风险,商人敢做生意,一定是看到人性中光明善良的一面;面对人性中肮脏阴暗的东西,他们会敢于解决。对消费者而言,当诚实守信能带来持续收益,做坏事的成本越来越高,自然会趋善远恶,并且形成习惯。商业就是这样不断提升道德。 当今民众的道德水平和三十年前相比,有云泥之别。无人看护的单车占领大街小巷,做这生意的傻瓜还在想赚钱,恐怕这是三十年的人们做梦都不敢想的吧。这些提高,并不靠严刑峻罚和道德说教,它完全是交易发达,商业繁荣的结果。 最后说一下,我反对干预共享单车,不是说我认定它一定成功。商业瞬息万变,谁能说得准。我只是主张:共享单车面临困境,就让公司解决好了。他们会想办法的。 能解决最好,公司赚钱,消费者获益,城市民众的道德水平,也一定会上升到新台阶。如果共享单车失败,只能说投资人看走眼,为错误的判断买单。担心浪费社会财富,那是胡说八道。根本也没有什么社会财富,有的只是私人财富。他们花钱买到教训,避免后人再犯错,也算不幸中的幸事。市场经济从来不乏这样的冒险和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