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以概之: 养老金缺口正成塌方式增长 ,原因是制度缺陷;同时,将养老交给国家与市场才是关键;让现职工和年轻人去接盘只会拖死整个养老基金。
养老金缺口有多大? 从21世纪初,有关“养老金入不敷出再难长久”的言论便已甚嚣尘上,时至今日,中国养老金真的存在缺口吗?若有,这个缺口有多大?国家审计署审计长胡泽君在十三大常委会上给出了答案。 在2013年之前,各地方借着经济高速发展的东风,不仅能轻松维持养老金的收支平衡,甚至每年都能攒下不少的“养老盈余”。但随着经济转型期的迫近与全球贸易的萎靡,河北、黑龙江、宁夏三省于14年率先出现了当期养老金收不抵支 的现象。
(经济下行让黑龙江无力用财政调度来弥补缺口,为此中央只能向该省发放补贴243.1亿元 用于应急) 所谓千里大坝溃于蚁穴,养老金缺口一旦成型便再难弥合。2015年,养老金入不敷出的省份增至6个;内蒙古也于16年出现资金缺口。截至目前,我国有十余省当期养老金收不抵支,黑龙江在吃完440.8亿元老本后只能靠中央拨款来维持发放养老金。 而据审计署的抽查结果,6省60个市里有45个当期缺口达460.55亿元,其中有32个市通过挪用财政资金、失业保险金甚至向银行贷款的方式,来弥补养老金缺口。这还只抽查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地区,足见在西、北部地区,养老金入不敷出、坐吃山空 的现象正逐步恶化且有向全国扩散的趋势。
按时发放养老金事关社会稳定与政府信誉,故哪怕缺口日渐扩大,各地方政府也只能咬牙“借钱养老” ,同时,中央政府也在加强宏观调控,调动东、南部的资金结余来填补缺口。同时还鼓励各省将养老基金用于金融投资,以获取盈利。 然而即便如此,养老金规模逐步萎缩的趋势仍难以扭转,据推算,全国的养老金结余在2057年将被彻底吃空,且在2088年将产生1454481亿的养老金赤字!
(尽管我国计划用延迟退休作为缓冲,但就要到来的退休潮仍将严重加大养老金的支付压力) 按理说,所有参保人定时缴费并在退休后逐步拿回原属于自己的钱,就像定时存钱给银行,是不可能会出现“资金凭空蒸发” 的现象。但为何养老基金不但没有产生盈利,反而开始收不抵支、日渐萎缩? 主要原因在于,我们不愿放弃任何一人 。
历史的锅,谁来背? 其实在1997年以前,我国并没有明确规定养老金的筹资渠道,更没有设立专门的银行账户用于接收或发放养老金。它就如政府的隐性债务,既不会专项纳入年度报表、也不会制定养老基金的运作方式。 但随着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国于1997年开始明确养老保险制度:企业与职工定期将部分工资转入社会统筹账户和职工个人养老账户中,待职工退休后从特定账户中领取养老金。但养老制度的确立也产生了一问题:那些97年之前、没有个人账户的职工怎么办?
对此国家规定:无论以前是否缴费、缴了多少,改革后这些职工的个人账户都视同缴费,所有费用都由社会统筹账户来支付!也就是说,如果你工作了10年且没缴过费,改革后,社会养老基金将垫钱帮你补齐这10年的养老保险! 这种一心一意为人民 的做法固然暖心,但也使得许多职工上缴的养老保险金,都被转移到已退休的“老人”和没有个人账户的“中人”身上。由此导致个人账户出现巨大的资金缺口,现有职工账户上看似资金充裕,实际上早已亏空严重,这便是“空账” 现象。
(13年个人账户的账面额为35109亿元,但实际仅有4154亿元,“空账”运行30955亿元 ) 随时间推移,日渐增多的退休职工带来的财政压力也在增大。尽管知道这么做是饮鸩止渴,但处境艰难的地方政府还是只能不断地挪用现职工的养老保险,来给那些“老人”、“中人”发放养老金。 这一“空账”隐患即是历史欠账与制度设计不合理造成的,也是导致养老金缺口“塌方式扩大”的主要原因。换句话说,唯有处理好“空账”问题,才能从根本上缓和甚至解决养老金问题! 我国自1997年便高度关注空账问题,但至今仍未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至15年底,个人账户“空账”规模已达4.7万亿元,且雪球还在越滚越大) 当然,锅不能全赖在“空账”上,小编再粗略谈几个原因:1.都是长寿惹的祸... 其实在当年设计养老保险制度时,我们根据国人平均寿命将养老金计发年数定为10年,即大家退休后基本领10年养老金就差不多要上天了。且在2005年,国家根据70.5岁的预期平均寿命标准,将养老金计发年数调整为11.58年并沿用至今。 但让愚蠢的地球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中国的经济与民生发展实在太快了 ,到2015年,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已达76.34岁! 这导致大量“长寿退休职工”实际领取的养老金高于计划发放的数额,进而造成养老金支付缺口。
2.老龄少子 这一原因其实很好懂:退休的老人多了,需要支付的养老金也就水涨船高;而少子化导致新增劳动力太少,缴纳的保险金甚至不够养老支出的部分。由此一升一降之间,便自然会形成个人账户的资金缺口。老龄少子趋势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养老金支付压力的不断增大 ,而老龄化问题小编就不再赘述了,各位可参阅文章《多生好省?再多“单身税”也阻挡不了老龄化!》
(我国养老金的支出规模在逐年扩大,据预测,全国养老保险资金总需求在2050年将占GDP 的7.2% ) 3.傲娇的公务员和企业 所谓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国情(粤语朗诵效果更佳),在我国机关事业单位与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前,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职工是不用缴纳养老保险的 ,而且他们在退休后还能按80%的退休金替代率领取养老金! 更“令人发指”的是,在部分地区,无需缴费的公务员所领取的养老金甚至远高于缴了费的城镇职工! 而这笔用于“赡养”公务员的巨大养老开支,也是造成养老金缺口的重要原因。
此外,大量中小企业少缴、漏缴养老金的现象也十分严重。仅从2013年河南省的审计结果来看,光中小企业欠缴的养老保险金就累计32.4亿元。
那么问题来了,我国养老金缺口将呈何种趋势?我们该如何解决养老金问题?
结合《未来:“机器换人”换来了失业?》 、《过去:地方“举债换发展”换来“定时炸弹”》 及《多生好省?再多“单身税”也阻挡不了老龄化!》 ,我们不难得出一结论:中低端劳动力大批失业、少子化 使养老保险收入降低;地方债务 难以为继、人口老龄 势不可挡将导致养老支出上升、财政压力骤增。 因此,在养老金收支失衡、财政困难加大的情况下,若我们不采取断然行动、有计划地对养老制度进行改良,那么养老金缺口将逐步扩大乃至动摇整个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该怎么做?小编按照短期止损、中期改良、长期盈利三个时间段分别制定了短中长三策,或许尚显幼稚,望和大家共同讨论:1.短期止损 从当前趋势看,各省已相继出现养老金入不敷出的问题,且逐步扩大的养老困境将极大动摇民众对养老体系乃至政府的信心。因此短期内我们要做的不是寻求养老体系变革,而是如何止损,并通过开源节流的方式为改良体系赢得更多时间。 首当其冲便是“空账”问题,由于信息不透明不对等,我们至今对各省空账规模、支付养老金的隐性筹资渠道、个人账户资金被挪用情况等都没有一个透彻明晰的了解。小编认为这尤其不利于中央在全国养老体系与资金调度上的统筹规划,试问自己都两眼一抓瞎,又怎能带领国家走出黑暗?
(磨刀不误砍柴工,审查各省养老金、查明并坐实空账、统筹规划全国养老体系是前期准备) 之后便是开源节流,我们先说节流,如何在短期内减少养老金支出?延长退休时间、实行养老保险阶梯标准。 据研究,60岁中国老人平均余寿16年,其中有13年仍处活跃期,剩下3年才是需要社会照顾的依赖期(指身体健康的平均预期),也就是许多退休老人其实有意愿、也有能力在岗位上发挥余热。
(然而面对人均寿命与老年人身体素质的提高,我国退休年龄仍固守1951年制定的标准不变:男性60岁、女性55岁退休) 不仅陈旧的法定退休年龄将老年人排斥在正规的就业市场之外,为了减少下岗率和失业率,我国甚至有许多地方单位强制或鼓励职工提前退休。这导致国内实际平均退休年龄在53岁左右 ,特别是东北地区,许多人40多岁就提前退休了。 按规定,缴费满15年并退休的老年人可以领取养老金直到死亡,而大量老人提前退休则无疑给养老金支付带来了巨大压力。而我们现有的退休制度却限制了老年人这一人力与社会资源的开发, 并人为地加重了社会应对老龄化的负担。
(我国有500多万离退休科技人员,其中70%尚能发挥余热。而据测算,我国退休年龄每延迟1年,能缓解养老金缺口近200亿元! ) 因此参照欧美国家推迟劳动力退休年龄的做法,小编认为有选择性地在金融、医疗、IT等脑力劳动业推行延迟退休制度,是缓解养老金压力的有效措施。通过对延迟退休者增发养老金、对提前退休者减低养老金的方式抑制提前退休、鼓励更多老年人延迟退休 。 再说开源,大学教育的普及让民众受教育时间不断延长,工作时间则不断压缩。因此我们除了延迟退休外,还可以建立大学生养老金补缴制度 ,学生就业后可以自愿补缴 自己在读书期间没有缴纳的保险金,从而提高自己的缴纳年限、增加社会养老金收入。
(当前养老制度是基本金+工作时缴纳的保险金,即缴纳年限越长、缴费越多,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也就越多) 当然,短期的开源节流是治标不治本 的应急之策,中长期的改良才是根本。2.中期改良 小编认为制度问题造成的养老金缺口应该由国家来填补。用于填补缺口的资金可以通过调用尚有结余的大省养老金、发行养老债券甚至出售一些非关键的国有股份来筹集。总之,“老人”、“中人”欠下的养老保险是无底洞,让现职工去接盘只会拖死整个养老基金! 此外,在前期坐实个人账户后,中央应组建或委托专业机构来对养老基金实行市场化运作 ,利用市场经济手段消除官僚运作高成本低效率的缺陷。同时,养老金市场化也能提高透明度,增强民众对社会养老体系的信心和支持。
再者,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征收后主要还是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尽管风险低已操作,但长期来看收益率极低、甚至还没有货币贬值的速度快。长此以往就出现“养老金越缴越贬值” 的现象,因此我们还应改变传统的养老金运行模式,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将部分养老金投入资本市场实现二次增值 。 以及,我们还可以仿效日本,向保险公司开放部分养老保险市场 ,比如专门针对老年护理的护理保险,老年人在需要辅助护理时有投保公司来支付其护理费用,而非由医保来负担。如此既可减轻政府的资金压力,又能借民营资本的高效性提升公共养老的投资收益。
小编在《多生好省?再多“单身税”也阻挡不了老龄化!》 曾提过失能老人面临的问题,但从部分失能到重度失能之间是有一个过渡期的。若老人刚患病就能及时用保险金获得相应的市场化医疗服务,刹住“小病成大病”的趋势,则老人不用担心“一病累全家”,且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资金压力也将减小。 如今每3个劳动力能赡养1个退休人口,但到2050年,1个劳动力就要赡养1个甚至更多的退休老人。小编认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再适用,将养老交给国家与市场、减轻年轻人的负担 ,才是提振消费市场、促进人口生育、消除社会焦虑的关键所在。
(简而言之,国家保障基础民生、市场提升养老效益,让劳动力轻装上阵 )3.长期盈利 马克思认为,机器能承担多数重复的体力、智力劳动,从而为人类赢得更多时间与精力去从事其他行业。然而当前趋势却是:资本家通过“机器换人”提高生产率、降低人工成本,被替代的产业职工受限于教育水平而找不到新工作。由此将导致贫富两极分化 更加严重,而职工收入的降低也将减少养老金的收入。 为此,韩国在去年8月宣布了全球首个“机器人税” :通过限制对企业机器人的税收优惠政策来确保企业雇佣更多人。今年2月,欧盟也提出把涉及工业、医疗、娱乐等领域的机器人视为纳税主体 ,向机器人征税,可惜迫于跨国企业的施压,这份提案暂时被否决了。
(据查,每千名工人中增1个机器人,就业率会降低近0.34%,工资增长率减少近0.5%) 小编认为若不采取措施对机器换人的现象进行调控,则会造成“生产总收入增加、被取代的劳动力收入却锐减”的情况。而机器其实只是资本家掌握的生产工具,故向机器人征税本质上是向拥有机器人的高收入群体征税 ,用意在于缓解越发悬殊的收入差距、弥补职工失业造成的经济损失。 就像我国针对车辆船舶征收的车船税,小编认为我们可以对用于工业生产的机器人征收类似车船税这样的增值税。同时根据企业的机器替代程度采取阶梯式征税制度 ,即替代程度越高,征收的机器人税率也相应提高。此外也要提高企业对失业职工的补偿标准 ,以增加企业解雇成本、保障职工权益。
(对“机器换人”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也应适当限制,毕竟资本家通过开除员工、增加机器人来扩大生产,还能获得税收优惠,这对雇员来说是极不公平的) 因此小编认为,我们可以向机器人征税用于培训或弥补被机器替代的劳动力,从而帮助失业职工更快掌握新的生产技能,同时也可拿这笔税款来填补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上的缺口。换句话说,“机器人税”或是未来社会养老的重要资金来源 。 当然,开征“机器人税”是基于机器人在生产中被普遍使用的情况,如韩国征税的背景便是其工人与机器人占比达18:1的高使用密度 。而毫无疑问,目前我国还远未到这种程度,匆忙开征机器税只会打击市场积极性,遏制生产机械化、智能化的脚步。因此,我国加征机器税是长期才需要考虑的事情。
综上,我们不但要及时遏制“空账” 带来的亏损、发挥老人就业 的经济效益,还要充分利用养老金市场化 的高效与透明性,逐步缓解养老金日渐恶化的亏损情况。甚至在较为长远的未来,将其扭亏为盈,从而建立起更牢固的社会基本保障体系。我们每个人都终将老去 ,探讨如何应对老龄化、如何完善社会养老,其实就是在探讨我们自己的未来。相比余热不减、效益犹存的社会群体,又有谁愿意被当成拖累社会、人人避之唯恐的包袱呢?
(农村老人担心拖累家庭、自觉无用、尊严尽丧甚至选择自杀的情况,真可谓国人之耻、社会之耻 )尊重老人,善待老人,方可为人; 正视老人,善用老人,方成大国。 以上。
回答选自文章《现在:养老金缺口,谁来填? 》 更多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浮世兿語” 其实在最开始,小编想讨论的便是社会老龄化问题,想要纠正一些观点之类的。 但到后来,发现老龄化涉及到许多社会因素, 就不自觉地想用“三问中国”来分别讲述中国的三大隐患:过去——地方债务 ;现在——养老金 ;未来——失业潮 ; 那么,故事讲完了,望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