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都是怎么进入 Quant 这一行业的?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Adrian WANG   2018-9-22 11:44   377608   16
分享到 :
0 人收藏

16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董可人  4级常客 | 2018-9-22 11:44:08 发帖IP地址来自
这道题目答起来有点怪,我入行时间不长就几年而已,答这题感觉好像在回顾人生似的(汗)。

我本科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毕业以后,对于写程序这个行当有很高的热情。也曾经度过了几年努(zhou)力(fu)工(ye)作(chu),醉(pi)生(yu)梦(ben)死(ming)的生活。

说远了。毕业后的几年,我做过不少纯码农的工作。像是写软件,做网站等。当时做的比较多的是在一家叫 TopCoder 的网站上参加编程比赛。也许有熟悉的朋友知道,这家公司组织的算法比赛很有名气,早些年也承包过 Google 的比赛。但我对算法本身的兴趣很少,当时主要是参加另一种形式的软件开发比赛,从模块的开发,设计,到整个软件的整合都做过不少。这种比赛的奖金也比较多,并且隔三差五还组织世界范围内的比赛,决赛就在美国找个旅游城市进(chi)行(he)对(wan)决(le)。所以那段时间我的生活压力不大,有时候就会开始思考未来进而怀疑人生什么的。后来我厌倦了那种空虚的生活,就找了个机会到英国来搞交易这一行啦。

又说远了。真实的情况是,在写了几年程序之后,我对软件业和互联网行业的确感到有点厌倦。因为当时我个人觉得技术研发这个角色在这个行业有点尴尬。首先是进入门槛太低,开源软件不说,技术文档也是网上随手可得,任何人只要肯花时间都能入门。而具体的工作做多了又实在感觉有点重复,无非是从一种语言换到另一种语言,从一个框架换到另一个框架。其次,即便技术本身仍然存在挑战性,一个项目的成败,关键点往往又并非技术能力,可能是一个新颖的时尚功能,或者是交互设计,又或者是市场推广。总之,情况变得复杂以后,技术人员的地位相当微妙。事实上,大家后来也都见证了,“只差一个程序员”的段子是如何流行起来的。

需要注意,我这样说,是完全主观的个人感受。事实上,当时(世纪初的第一个十年)可以说是码农行业的黄金十年,Google 的大潮刚起,短短数年内又有了 Facebook 的崛起,之后又有 Twitter,iOS,Android之类层出不穷各种热点,对于程序员来说机会是非常多的。但是当时就我个人而言,对这种极速变化的世界是不太喜欢的。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你刚学会 Java 有人就开始鼓吹 .Net,学会 .Net 发现大家都在赶 PHP 或者 RoR,等你扑过去,发现热点已经变成 iOS 了。技术的变更还不是最致命的,要命的是产品的形式也在飘忽不定,上学的时候大家明明还在钻研操作系统,毕业以后已经是搜索引擎的天下,还没等你深入学习,热点又变成了社交网络。我对这种变来变去的世界实在是厌倦极了,而且关键是,等到社交网络大行其道以后,我已经彻底搞不清楚花如此大力气只是为了多卖几个广告这种业务到底是在做什么。

(互联网行业的朋友息怒,以上仅为当年的浅薄看法,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与此同时,大家知道到了07年,中国股市过山车,08年,美帝闹金融危机。这些事情使我开始关心一些金融方面的信息。对于当时在互联网大潮里淹的喘不过气的我来说,Quant 这个行业目标相当的单纯,无非是用数学和编程技术进行交易,交易的方法虽然千变万化,但是业务的核心形式是不变的。这意味着在这行业内积累的经验,生命周期会比较长,不至于两三年就换了江山。而且,这种集金融,数学,计算机等多种学科于一身的工作,对于沉迷于技术世界的人来说本身就有特别的吸引力。那种感觉,就像是山穷水尽之时,你突然发现眼前有座巨大的金矿,不动心是不可能的。

兴趣转变以后,接下来的事情对于我来说就比较简单,只是如何寻找入行的机会而已。老实说当时我觉得自己编程的底子不错,写程序的工作都能做得来,这本身是个很大的优势。而且长期搞比赛,抗压能力得到很大锻炼,我想做一些难度高一点的工作应该问题不大。后来机缘巧合,先是经同学介绍,去了香港一家大学里面做助研,跟那里的一些金融机构合作了一些项目。结束以后,又正巧看到英国一家公司和利物浦大学合作了一个 PhD 项目,因为我已经有些经验,就申请到了这个项目。读 PhD 期间,因为项目本身的公司背景,就自然入行了。

我这个答案写得略长,写完看仍然是一种回顾人生的感觉,这绝非我所愿。可以看出,这些年在职业发展上我其实很随性,没有按照什么固定的套路去走。这一方面有性格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学时选择了喜欢的专业,毕业后也按照自己的兴趣做喜欢的工作,因为工作时可以保持愉快,所以在职业发展的问题上没有感到困扰。这是为什么在之前的一些回答中,我始终强调选择职业应该以兴趣为优先。

当然,此间也自有辛酸往事,我并无意轻描淡写刻意隐瞒,只是那的确与心路无关,所以就不提了。
3#
腾天  6级职业 | 2018-9-22 11:44:09 发帖IP地址来自
本人计算机背景,医疗图像方向博士。最后一年去一家博彩公司打工,发现写个定价模型和策略可以帮公司赚很多钱,所以毕业以后就开始找这方面的工作了。

第一份工被骑士资本录取,遇到一群巴黎高师的猛人,学了不少东西。老大跳槽组里人心散,之后又跳槽到瑞银。在那里遇到个好老板和好同事,觉得自己很幸运。可惜瑞银虽然外汇大但银行规模小,所以后来到现在的公司也算如鱼得水了。

工作中觉得知识都是可以学的,但读书时候培养的,对事儿爱钻研爱较真的精神很重要,是矿工的立足之本。

最后安利一个我的live
理工生如何进投行交易部门
4#
何波  3级会员 | 2018-9-22 11:44:10 发帖IP地址来自
谢 @韦昌明 邀请
我毕业之后,其实一直是从事程序员的工作,是一个证券软件公司的CTO,2011年底忽悠了91手机助手的CEO 胡泽民和我们一起成立了一个从事移动证券的移动互联网公司,我做了个小股东和兼任了总经理,正春风得意的打算做移动互联网风头上的猪。然后,2012年初,我一个大学同班同学从美国回来,说:哥们,我想在国内成立一个科技型对冲基金,就缺一个写代码的。。。
ps:其实我同学编程水平很强拉,他在美国是读的计算机博士,我决定走这个方向是因为我觉得这是技术和投资最完美的结合,也是能最大化体现技术价值的方向。另外,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马太效应太严重,相对来说,对冲基金行业会好很多。
5#
TraderJay\'s  3级会员 | 2018-9-22 11:44:11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个人背景是很曲折的,记个流水账把。

电信本科 07年家里炒股亏了100多w 那可是07年的100多万啊。于是开始关注金融。本来大学准备出国申请电信cs的也改成了向金融工程准备。

09-10 一边申请研究生一边无薪水熬夜做美股交易员,很多高才生可能不知道这个,其实就是人肉版的高频交易。也算是我最初接触到交易的启蒙吧。那个时候训练的纪律让我做主观交易的时候止损能够手起刀落毫不手软。这一行高人隐退,出现了很多屌丝翻身的大牛,后来又有不少杀入a股日内,那是后话。

10-11 哥大念书,系主任就是写My life as a quant的Derman,所以理所应当的以当quant为目标。于是自学C++,暑期实习在一家做金融模型的卖方,用C++和quantlib 写了一个以飞机引擎为标的的ABS的违约计算模型以及定价模型。 现在看来这不就是国内很火的融资租赁吗。

11-13 毕业,找工作。12年正逢欧债危机,各大银行纷纷裁员收缩招聘渠道。倒在花旗量化研究的终面上。后来有2个offer,一家纽约初创的HFT愿意招我过去,但是得从无薪实习开始。另外一家是60多个亿美金的FOF,做风控经理。犹豫很久因为经济压力选择了后者,在这家基金呆了接近2年。负责监控10几个投资组合的风险。 有CTA的,有价值投资的,有市场中性的,有债券的,也有MBS的。 其中不乏耳熟能详的知名基金,比如做MBS的Ellington,global macro的Hayman以及做CTA的Winton。 用VBA,SQL, Bloomberg完成了一套多标的风控的计算,分析,展示,归因的系统。并能对接Barra做风险分析。现在看来,当时做的东西对比国内的FOF还是非常超前的。这段经历也让我熟悉了市场上大多数对赌工具以及大部分基金的投资路数。

13-15年 猎头联系我说,某投资银行的Program Trading Desk需要一个strategist。对我而言能够做策略又能够去投行的sales & trading部门感受一下,何乐而不为呢。于是跑过去做了快2年, 寻找股指套利,成分股套利的机会,算是事件驱动的子类吧。 虽然没有book但是title也变成了trader,坐在几百人的交易大厅里,对着4个屏幕也着实让我新鲜了一把。感触比较深的是,为了精确估计成分股流通盘变动以及想关交易机会,人肉看标普1500公司的SEC报表去校准流通股计算方式。 最后做出来的结果被同事和客户评价精度超越了很多竞争对手。 这也是第一次感受到细节的魅力,很多时候策略大方向大家都知道,但是细节下的功夫决定了最后的结果。比起其他人直接从bloomberg,factset拉数据出来,我下的是笨功夫自己看财报一点点核准数据。但就这一点,就把别人比下去了。

15年是个转折点,同时有多个猎头推荐的职位拿到offer,一家是某外资贸易商国内分店,希望招一个量化背景的人过来当trader。 另外一家是美国街上的另一家投行,许以绿卡排期+薪水提高30%挖我过去,继续做index相关。回国意味着薪水对折,放弃稳定的生活以及舒适的环境。 不过另外一方面,在美国待了多年,这边的金融行业给我的感觉是精二专。每人只负责一个细小的子类,如果在这边我可以预见我的发展道路,守着一个狭小的策略做下去,然而3~5年后才有机会有自己的book。 但是因为策略太精而狭窄,只能成为一个portfolio的补充,单个策略不足以支撑一个投资组合。特别是volker rule以后,投资银行自营业务收缩的很厉害,掣肘越来越多。 对我而言,梦想是成为一个顶尖的投资管理人,两相比较,看着国内量化同行发展如火如荼心动之下就回去了。

16年 回国第一家公司的发生的事情,以及管理层内部之间的各种宫斗,我就不细做表述了。可以说的是,虽然公司挑选人才的背景有做宏观的,有做量化的,最后都被逼着去做平衡表画ppt了,即使这样交易上也没有自主权,各方面的干涉非常多。离我预期中的道路也越来越远。 同时期被招兵买马进来的6个交易员,在大半年的时间里已经离开了3个。 我也辗转到一家基金从头开始撸策略了。

回首过去的路,在交易的路上,我走的还是挺坎坷的。好在我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一直走在前进的路上。 如果说对后来人有什么经验教训,可能就是多和人交流吧,我是一个不太擅长和人交流的人,下班喜欢自己在家看看书打打游戏。以前一直的信条是只要自己有实力,就肯定会发光。之前的工作也都是直接投简历或者被猎头挖的。 但事实证明,要做到资源有效配置,还是得认识人减少信息不对称,这样更容易找到一个契合且对口的团队战斗,如果我早领悟这点,也许要少浪费几年的时间,少踩几个坑:)
6#
老豚晕糖  2级吧友 | 2018-9-22 11:44:12 发帖IP地址来自
师兄们指引前行~~

早在读小本的时候,本系(USTC物理)老师会在课内段子时间插一些鼓舞士气的故事,比如本系毕业的牛叉师兄们除了造原子弹弹茶叶蛋,除了在粒子加速器里研究研究宇宙的起源,还有一堆在华尔街挣钱的。还有个段子是街内电梯里两中国人见面都是用合肥话打招呼的(太拉仇恨了.....)。后来慢慢验证了这个段子虽然夸张,但是师兄们在Quant转行成功的比例真的很高(以致于看文献看到作者华裔会带出个习惯查查作者的毕业学校,因为很有可能遇到师兄-_-)。前人成功之路即说明市场有需求。


博士毕业考虑是否转行的时候发现Quant这行和物理研究真的太像了,而且在国内是处女地,会有很大空间可作为。然后,碰到大摩来学校招Model相关的Quant项目,关于未来的发展就渐渐明了(后来大摩那年砍了这块招人计划)。毕竟大摩有过当时神秘又赚钱的PDT部门,所以大摩关于Quant的要求和打法也是比较正经学术的(比如不会歧视PhD们......)。

但是就像这行业所有过去不代表未来的模式一样,那些令大摩名声大噪的统计套利遇到的批评声越来越多(高频交易的兄弟们,你们看批评的声音从来都是与赚钱能力成正比的,表担心)。前人的路必须遍历。然而入行这么多年,我觉得最有价值(赚钱)的研究都是和市场逐力后被逼出来的。自己的路只能依靠自己来走。真知出于实践。

++++++++++++A,B面的分割线++++++++++++

以上是事情表象的A面,同时还有更另一面的真相B面。

(很多物理专业的在读研究生来问我转行的事情,怎么答复呢,心绪繁杂很纠结。)

当时我的状态是:如果没决定转行,那么在原方向(某校的量子信息量子计算专业一直很努力,物理口人才者众经费数量传奇)也能有口饭吃,如果一切顺利,副教授教授这条路,在三十出头差不多能实现。

每个自主选择物理立志科研的人来看,这都是种背叛。你占用了优秀师资科研资源,物理思维方式重塑了你,然后还在最黄金出成果的阶段转行去做轻松(虽然事实证明不算轻松,但还是比科研容易出成果)赚钱的事情,这不公平阿,你的情操呢,为科学的奉献精神呢?
我无言以对。

我的希望是每块适合科研的料子都能肩负众望不辱使命地实现这片蓝图。所以,我从不想主劝本实验室的师弟师妹们转行。

那么转行做Quant这样一件毫无比较优势的事情我为什么还要去做呢?可能,更多是不(No)甘(Zuo)现(No)状(Die)吧。可以参考这条:为什么说 Quant 的工作内容和物理研究很相似?都有何相似之处?

选择做物理的人总是有矢志不渝的初心及出世的节操,转行做其他的(尤其是高收益的行业)一直是被诟病的。但我相信“英雄莫论出身”。时不时看看同实验室的师弟师妹们,都已教授副教授加身,学术研究硕果累累,赞叹之余还是脚踏实地摆正心态吧。未来,只能做得比更好还要出色,才会给所有过去的选择一个合理的交代。
7#
蹦得儿  4级常客 | 2018-9-22 11:44:14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读书时候正是quant最火爆的时候。新毕业生就有机会成为quant trader。师兄有一个一毕业就有几十万刀,据说管了5000万刀也不知道真的假的。所以早早立志去做这个。看shreve john hull willey后来是看论文复制论文,狂学编程。没成想毕业了这一行没落了。以前的师兄据说去了一个什么咨询公司还不是一家指数型的基金公司。大家都转行了。我也犹豫着要不要转行,中间各种曲折,各种心酸。我非常佩服的一位前辈大佬 做了20年利率衍生品,华尔街第一大投行的利率quant,据说打算去新加坡教书。。。。虽然后来没去。。。但当时算是彻底死心,开始看编程,准备去面IT公司。有的时候回头翻一翻那些implied vol,觉得真的挺有意思。还有那么多奇思妙想,那么多天才的心血,还有我自己多少年的苦读。不知道为什么这么有用的东西怎么就没人用了。。。人不能老是想着理想,总还要脚踏实地,总还要吃饭。一万个舍不得也得转行。就在新公司发来offer不久,突然有家公司招我去做利率的quant。虽然感觉这个行业日薄西山,但突然之间有种豪情从心中升起。奉献给这个我觉得非常有意义非常有创造力的行业,无论它是不是赚大钱,无论它在别人眼里看起来 如何。后来又开始接手外汇。再后来,突然quant改变了,整个行业改变了。。。quant变成了高大上的代名词。quant经常自比文艺复兴基金。做回归,分析信用卡还款习惯的,也叫quant。一切用数学用编程哪怕用excel的也叫quant。还起了名字叫Q quant和P quant。给几个财务因子基本面因子排序的变成了量化策略里面最火爆的策略叫alpha策略。。。。再后来,有很多新人问我怎么才能进入quant这一行。您是如何高瞻远瞩的发现了这一行的远大前景。

补一段话吧。很多人入行都像我一样是因为觉得赚钱。可最后大部分时候发现其实这个看法很可能是错误的。或者这个行业的赚钱点和你想的完全不一样。而且没有人入一个行业之后感叹,我在的行业可真赚钱啊。主要还是喜欢 努力学习 准备好了必要条件 进来做做看看。如果努力了还是没进去 就转行吧,不是你不行是行业不行。像我一样没转走,那就说明你爱这个行业不是因为钱,那么多没前途的行业里 你做的也很开心,也有机会爬起来。
8#
匿名用户   | 2018-9-22 11:44:16 发帖IP地址来自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9#
levquant  4级常客 | 2018-9-22 11:44:17 发帖IP地址来自
High-Energy 唯象学的Ph.D , 觉得实验数据来的太慢了,继续下去能力有限,遂决定转行,毕业之前做了两份Finance的实习,然后直接就做quant了。
10#
乔半仙  3级会员 | 2018-9-22 11:44:18 发帖IP地址来自
从本科开始读天体物理一直读到博士毕业, 干了一年名义上的博后, 一看找教职遥遥无期, 日子苦逼, 就转行了
11#
匿名用户   | 2018-9-22 11:44:19 发帖IP地址来自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2#
匿名用户   | 2018-9-22 11:44:20 发帖IP地址来自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3#
bryant2016  2级吧友 | 2018-9-22 11:44:21 发帖IP地址来自

先占个坑,忙完这几天,也写个工科男转行的故事。

-----2017-11-09----------

如果quant 也分天赋党和后天努力党的话,我那一定属于后者,而且是特别努力的那种。


大学选专业的时候脑袋进水,选了个母校唯一进入世界前十的专业。(刚才看了一下,几年之内,排名就掉到18名了。)毕业后就傻眼了,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待遇低,上升渠道狭窄。但我一点都气馁,努力学习,拼命工作了两年后,发现跟当初进投行的同学的差距越来越大。


当时我就不明白了,我明明更聪明,成绩更好,工作也更努力。为什么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就因为我干了土木,他们干了投行?那这个行业是怎么了?这个社会是怎么了?我花了几个月去寻找答案,终于有一天开了窍:如果不能改变这个世界,那就去适应这个世界吧。后来我就去隔壁学校读了金融工程的硕士。


然后最难的一步就来了,怎么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虽然后来机缘巧合做了quant, 但当时并不确定一定能找到quant的工作,也不敢只追求一方面的机会。当时我基本上把能了解到的,还感点兴趣的工作都试了一遍。现在回头看看自己的总结,当时投的工作有记录的有400条,有follow up的80多个,面试20多个,最后拿到4,5个offer。 整个过程简直是身心的折磨。但也因此对金融行业有了个大致的了解。


最后讲讲怎么拿到现在这个offer的。早在3年前,我就开始在quantopian 上面搞自己的策略。所以在面试的时候,还是有不少东西跟面试官讲,而且在一个策略的细节上跟他争论了一个小时。另外我虽然在MFE的时候没有学machine learning, 但我老婆是统计的PHD。 为了能给老婆提供一点点微薄的帮助,我也不得不读了很多统计的paper, 写过一些algorithm。


题主想做quant的话,我相信数学能力和编程能力都不会差到哪去。人生最重要的是选择和机遇,与题主共勉。

14#
Lucy  4级常客 | 2018-9-22 11:44:22 发帖IP地址来自
本人国内某著名研究院CS毕业,主攻人工智能方向,经朋友介绍去了一家初创对冲基金公司做量化研究,老板刚回国,在华尔街近20年,某国际投行董事经理级别。刚开始策略开发基本在老板指导下进行,算比较幸运,少走很多弯路,也学到很多,但节奏非常快,压力很大~
15#
yi lau  3级会员 | 2018-9-22 11:44:23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圈地圈累了,地产行业到头了,战略性转行,解散了自己的小公司。把期货这门烧钱的爱好当未来要赚钱的机会方向,就误打误撞搞了点低端的程序化交易,然后慢慢揣摩,发现量化与程序化不是一回事,后来又发现除了形式不太一样,其实所谓做量化的都很一般,不怎么具备暴利盈利能力?放低姿态,整点复合策略组,协方差矩阵,年化搞个三四十点,够了。
16#
匿名用户   | 2018-9-22 11:44:24 发帖IP地址来自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7#
照骗  1级新秀 | 2018-9-22 11:44:26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是自以为是 看着钱多的份上进了 结果可想而知了 一把年纪根本嫁不出去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2528
帖子:97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