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过程中,哪些事情潜移默化改变了你?

论坛 期权论坛 留学     
匿名知乎用户   2019-4-12 00:26   6583   10
留学确实是一件能让自己快速成长的。以为自己不会变,但是潜移默化还是变了很多。
有哪些事潜移默化改变了你?有哪些事特别想忘却忘不了?

我在俄罗斯留学五年,现在已经回国工作。
今天看到一篇专栏文章,(何不翻出你的记忆,也许正是别人寻找的信息 - 小社区 Live - 小社区专栏)突然意识到有必要记录一下以前的生活,也想听听大家都有哪些故事。
分享到 :
0 人收藏

10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26:54 发帖IP地址来自
从十一年级来美国上学,已经快六年了。这段经历给我带来最大的影响是:无论如何今后要把自己喜欢的事当事业。

可能这件事对有些人来说很自然而然,对我却相当于一次觉醒。

出国以前,我都生活在一个大家“讨厌工作”的世界。父母家人经常抱怨工作枯燥,认识的长辈也没有谁是热爱自己做的事情的。于是从小我就认为,大概工作本身就是一件不让人开心的事情吧。

这种认知其实很恐怖。它让我觉得做任何事都没有动力,让我觉得学什么都无所谓,让我觉得人是可以没有任何喜欢的东西的。在那时,我并不觉得这种人生是无望的,反而觉得人生可能就是这样。

后来我高中出国,住进寄宿家庭。寄宿家庭是一位奶奶,Donna,60岁,在当地小学做老师。那两年是我人生最重要的改变发生的时候。

Donna是我见过最热情的人,而且精力充沛,每天蹦蹦跳跳,和我在国内见过的老奶奶不太一样。每天放学后Donna接我回家,在车上就会开始讲她今天在学校又怎么和小朋友斗智斗勇。有时候她会主动带家人有事的小朋友回家,替家长照看一会。晚饭时我们一起分享各自白天发生的事,然后一起收拾碗筷。我上楼写作业,她在楼下接着研究明天的安排。

她太热爱她的工作了,以至于每天沉浸在其中也不觉得累。谈起她的工作时她满脸自豪,就像在做着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也是因为热爱,她把工作完成的比谁都好。学校里的小朋友们都最喜欢她。所以这形成一个美好的循环:做着爱做的事情,完成得很棒,受到鼓励,更加热爱。

Donna带给我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开始觉得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是理所当然的,做不了自己喜欢的事情是悲哀的。于是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有意地去试各种不同的事情,有意地留意自己喜欢什么。大学选择了自己那时认为喜欢的专业,很开心地过了两年,后来发掘出新的兴趣点,现在又在努力向新目标靠近中。对我来说发现兴趣追求兴趣本身就很令人兴奋。

除了Donna,大学里的经历也让我坚定了这种认知。上大学后接触的人开始多了起来,当然最多的是教授和同学们。几乎很少有例外,教授们谈论起自己的工作都充满激情,手舞足蹈,不论是做教学还是研究。有时学长学姐回学校做演讲,都会分享他们有如何热爱自己的工作,曾经为了找到自己热爱的工作走了哪些弯路。

所以现在的我仍在不断试错的路上,而且从不觉得气馁,因为知道自己在越来越靠近那条“向别人谈起自己在做的事情时可以手舞足蹈”的路。
3#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26:55 发帖IP地址来自
被邀请了很久  一直不知道该如何总结概括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答案
简单分外表和内在来说吧  也是帮自己梳理一下自己的成长
外表
1. 对自己黑色长发格外爱惜
2. 不再嫌弃自己的小眼睛
3. 变胖。。。。出国前是168  48公斤还觉得自己有点胖的神经病
4. 服饰简洁清爽
5. 厨艺一流
6. 守时(也不造为毛觉得这个是外表相关的)
7. 习惯早起听bbc news
8. 习惯出门喷香水

内在
1. 自私(体现在不愿意关心任何人的生活和八卦 以及自己想吃什么不吃什么直接说)
2. 独立 (反感那种一起牵手去上厕所的feel)
3. 对于不公平不满意的对待,敢于直接怼(来成都第一周出去玩遇到个美领馆的工作人员,各种负能量各种不满意中国然后已婚居然还想泡我,直接怼,骂哭他,哼!)
4. 英语变得挺厉害的算不算内在哦
5. 喜欢逛各种博物馆和展览
6. 胆子变得很大 (去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害怕呢)
7. 尊重绝大部分人的想法并不妄加评论干涉
8. 更加喜欢中国传统文化 更能体会传统文化的美
4#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26:56 发帖IP地址来自
老美:ヽ( ^^) For here or to go?我答:No, just for myself. (ω)老美:_老美:ヽ( ^^) For here or to go?我答:To go! ╰(*°▽°*)╯老美:(ω)
老美:ヽ( ^^) How are you?我答:Fine. Thank you! And you? (ω)老美:_老美:ヽ( ^^) How are you?我答:How are you? (ω) (谁尼玛知道为啥还可以问回去...)老美:(ω)
老美:ヽ( ^^) How do you want your steak cooked?我答:One hundred percent. / Fully cooked (ω)  
5#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26:57 发帖IP地址来自
越来越能勇敢的爱国,专治各种不服和轻视
6#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26:58 发帖IP地址来自
想不到写篇答案也会有人来嘲讽.
不喜欢可以不看,觉得不好又想评论,就说写的不好
但是嘲讽答主的人我真的理解不了,现实中是受到了怎样的伤害,才会在网上去嘲讽别人?
对于恶意嘲讽,我只能说:是不是我的答案触碰到了你那脆弱的心灵?自卑了过来找存在感了?





11.07更新一波:在最下。

---------元答案--------------


"而你却不是日本人!”一个俄罗斯妹子这么跟我说到。


坐标东京,和同龄人相比我的经历很丰富,所以酒吧里面一堆人都喜欢围着我,听我讲我经历的事情。

我和这个俄罗斯妹子是在六本木认识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那年大二,带客户去六本木逛夜店,叫了一帮狐朋狗友撑场面,也就这么认识了她。

不知道为何,她似乎对我很感兴趣,对,是感兴趣,不是喜欢我。

说她是妹子其实只是口头上说,其实她比我大了不知道多少岁。

经常找我喝酒,可惜我喝不了多少,过敏。

有一次她拿着葡萄酒杯,晃动着葡萄酒暧昧的看着我:

“在我们俄国,不能喝酒的男人都是骗子”

于是我连喝5杯龙舌兰,表忠心,她笑得很开心。

看过我另一个答案(一个人能无耻到什么地步? - 岛国物语的回答)的朋友应该都知道,经历了那么多人和事,我的脾气相当好。

一直被称作好好先生。

只有挚友(日本人,和我一样喜哲学)了解我,如此评价:

“你不带面具的时候,真可怕”

高二,国内有个哥们儿,大年三十和家里吵架,凌晨两点一个电话,我就去找他了,陪他一个通宵。

不为别的,为的是:兄弟 这两个字。

来到日本后,感情这东西,越来越淡。

日本人有个习惯:就算我讨厌你,我也可以让你以为我喜欢你。

去过日本的人应该注意到,你从下机的那一刻,就会有一位女性工作人员给你鞠躬。

面带微笑,一个一个鞠躬,然后便利店、商场、公园,哪怕是陌生人,不小心挡了你的路都会点头微笑说抱歉。

生活在这地方,我越来越不像国内的好好先生,不是反向变坏,而是“好”的变本加厉。

我不再会出现感情上面的麻烦,我对任何人都可以给予:我喜欢你 的错觉。

和一堆人出去玩儿,半夜,大街上。

突然被警察检查身份,除了我之外,包括日本人都被要求出示证件。(没带证件在日本很严重)

我全程保持微笑没有任何异处,警察单独跟我说,这么晚注意安全。

而我是那群人里唯一忘带证件的。

也只有我知道,在“好”的外表下,我内心越来越冷漠。

有一个大阪朋友跟我说:

“你越来越像东京人了” (在大阪,东京=微笑下的冷漠)


俄罗斯妹子又约了我一次喝酒。

这次她说了她的故事。

她学习很不好,母亲带着她找了一个又一个男人,也换了很多父亲。

本来叛逆的她就开始变坏,也只不过是想引起母亲的注意。

一切都是为了爱吧。

直到她沾染上了毒品。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本来大学毕业应该有更好未来的她。

因为毒品,耽误了些许年。

耽误的,还有青春。

她说完她的故事,拿着葡萄酒杯转过头来和我说:

“我并没有把你当做朋友,因为你从来没把我当做朋友。”

“是朋友“我继续和蔼可亲人畜无害的微笑脸。

“不,对你来说我只是你认识的人(知り合い),感情问题一概暧昧,出来玩儿倒是随叫随到。”

”很正常吧,因为这里是日本。”

“而你却不是日本人!”


我将这件事和挚友说了。

挚友说:

要不是口音问题,我一直以为你出身东京。”


每天睡几个小时外加亲人去世,我依旧能继续带着面具,哪怕面具掉了,我也只需要一秒就可以带上。

这是我前些日子的朋友圈:







那天喝着喝着我面无表情的哭了。

挚友斜眼看到,拿着威士忌说:

"マスクが、なくなった?" (面具消失了?)

"さぁ、俺のせい、じゃねーよね?" (谁知道呢,(面具这件事)我没有错吧?)

"東京へ、ようこそ" (欢迎来到东京)















完。


------11.07更新一波------
有评论说为什么生活在日本的人都喜欢微笑很礼貌,其实原因在于没有日本人希望自己做错。
例如社会学家将日本称之为:耻的文化,也就是这么一个观点,日本人认为一件事很可耻的话,就不回去做,但是也不会反省为什么可耻。你在日本做错事了,不代表你一个人做错事,连带的是你整个人生甚至家族名誉。例如,日本是亚洲犯罪率最低的国家,死刑虽然有,也只是名存实亡,实际上实施死刑十分艰难,但是杀人犯还是很少,为什么?因为杀人这件事的代价太大。在日本的杀人犯,承担责任的不只是犯罪者,还有他的整个家族,所有人都会知道这个家族的人杀了人,这个家族就会受到歧视,据我知道的就是犯罪者的家族,都会改名字或者移居海外。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东京这座巨大的机器工厂,所有人都面带微笑,却感到骨子里的冷。

挚友经常跟我这么形容他自己是机器人,对感情上没有任何牵挂。但是我知道他有一颗善心,每次我需要帮助,在日本的华人圈中没人帮我的情况下,他都会尽他所能来帮我。

所以我认为,机器人也一样有一颗心。(不要从物理学角度分析,谢谢。)
7#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26:59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来说些吧
1. 短发 香水 正装 头发打立起来 国内曾经长发披肩的我(大学四年一直留长发 走的是摇滚青年的路线)出国前才剪了 澳中生活久了以后喜欢短发 感觉越短越精神 尤其是打了发蜡 香水也是感觉喷了之后舒服很多 虽然不喷也没异味 正装是觉得经常开会 或者平时生活正装会很受鬼佬尊重
2. 尊重别人 自信 自尊 幽默
来澳洲以后 打过几份工 学会了从内心深处尊重别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low和high 没必要分三六九等 更多的是看对方的心 我喜欢自信的人 对每一个不尊重别人的人我都深深的鄙视 尤其在政府 大家都非常互相尊重 为人之本吧
3. 注意个人空间
回国的时候就不太习惯 排队的时候人挤人 我在银行窗口办事的时候别的大妈就挤到我身边看着我输密码 在国外排队也要给人让出空间来 国内感觉让人窒息
4. 开车的时候主动礼让对方
在澳洲开车大部分时候是开开心心 心情愉快的 互让礼让 打手势以示感谢 感觉心情特愉快 司机和司机也在交流 有次回国我开车的时候被我妈骂 说你这么开车永远走不动 一定要往前冲 国内是谁占上位置谁优先走 像你这样国内别开车 结果一天后我就像土匪一样开起来了
5. 努力工作 不要浪费一分一秒 如果没有事情做 就想办法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千万不要摸鱼
澳洲是个认实力的地方 有实力的人哪里都受尊重 哪里都被当个宝 然而技术一直在进步 不进则退 所以一直要学习
6. 记住自己中国人的身份
努力学英文 努力提高自己 遇到鬼佬就给他们讲述中国的文化 宣传中国的强大 也解释一些他们认为不可思议的事情 解释国情 虽然自己已经入了澳籍 但我一直强调我是一个中国人 也一直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 要知道IT界的中国人一般就是一个褒义词标签 表示你聪明 勤劳 能干
7. 动手能力强
自从买了自己的房子 尤其买了另一套投资房以后 房子修修补补 好多工作要做 找鬼佬太贵又麻烦 还要请假什么的 (大部分鬼佬休周末) 就干脆自己干 我现在掌握了很多技能 光各种工具都买了超过人民币10万以上 甚至买了水泥搅拌机(因为租更贵) 什么割草机 打边机 电锯 电钻之类的小玩具就更别说了 全套装备都有 完事不求人 上能装天线补房顶的瓦间 下能通下水道种菜 外能搭几十平米的凉棚 内能粉刷所有墙壁 我的宗旨是 只要不需要证(比如电工活) 男人能干的我都能干
8. 健身
自从毕业后开始健身之后 一直没有脱离过 现在也争取每天上班午休的时候去练一个小时 不练就得病 而且人壮硕起来以后 从来没有被人找过茬 到哪都说和我一起有安全感
9.烹饪高手
来了澳洲 多年生活经验总结 饭就在那里 好吃难吃你自己决定 几年下来 烹饪手艺狂增 什么面条 大盘鸡 羊肉串 各种蒸炒全能 没什么做不了的 现在出去吃都不如自己在家做得好 当然烤鸭驴肉火烧回国还是没够的
8#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27:00 发帖IP地址来自
“从九龙塘到港岛就是我爱香港的最佳距离”

留学带给我最大的改变有两点:
一,这世界上大部分的事情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同时也没有想象中的简单,唯一的方法就是行动。这句话也算是像“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一样的众人皆知的真理,但是很少有人真正贯彻。
二,真的相信了这世界上一万个人就有一万种活法。最让人羡慕的人,是知道最能让自己活得快乐的人生是怎么样的,然后心无旁骛的为之一步一步前行。

其实现在回想起2015年的八月份底,香港流光飞火的夏日,好似是很久远的事情了。可能因为留学的这次经历改变我许多想法。
我的本科学校并不好,这一直是我比较没有自信的原因。这件事就好比肠炎一样,如果被刺激了,还是会有疼痛感。所以决定继续读书,去一个好的大学,拿一个更高的学位。之所以选择香港,完全是出于一种迷妹的心态。中学时代对Beyond(香港的一个传奇乐队,相信大家都知道)蜜汁迷恋,所以一直对香港有特殊的情怀。
申请前很担心,主要还是因为本科学校不好,每天游荡在学校里面,周身被怨气围绕。准备雅思期间,听说一起复习的小伙伴又比我多刷了三套题,于是晚上睡觉感觉躺的也不是床而是砧板了。后来慢慢才悟出来,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节奏和方法,不必看其他人,自己的节奏把握准就好。申请期间,每天拉各种朋友聊人生结束时,终于还是忍不住弱弱的问出那句祥林嫂式的话:你觉得我能拿到offer吗?
现在想起来,与其到处聊这种没有任何建设性价值的天,还不如干些实事。比如,再刷一刷英语成绩。  后来研究生final期间,三周时间,一万字的paper,两门课的期末presentation,拍摄一部微电影,期间教授还组织去港岛参观了film archive,看了香港历史上第一部电影。从开始做事,抓狂流泪的无措到顶着眩晕的脑袋,做视频后期到沉迷不能自拔。曾经认为自己绝对完成不了的事,居然发现是自己的真爱,不得不说是场奇遇。
这就是为什么一定要行动,行动的收获不一定是你最初想要的(是的,因为我们群演一般的演技,我们的电影并没有得奖)。但可能是最惊喜也是对你来说最有价值的。有时候想想,大多数的失败,也可能是命运帮你做了一个自动筛选。
记得几乎每个老师在第一堂课之前都会说:你们会觉得这一年很快,快到没时间反应,不管你们毕业后会干什么,读博,工作甚至回内地结婚,Please just enjoy。这也是为什么我太爱我的学校,我太爱我的老师们。纯粹的求知欲,单纯的敞开灵魂去接受知识,感知世界。这才是我理解的高等教育。让一个人更像人。也正是这样的观点,让我欣赏所有活的恣意的人生。
无论是,高考数学满分,父亲是建筑学教授,自己却不愿听从家里安排,大学偷偷换到HR专业,第二个master学位读金融的学霸高富帅;还是五十多岁,穿着盘扣唐装特别像清代腐败地主实则博学到惊人,幽默到天天想被他叫去面对面批改essay的责任感爆棚的美国教授;还是非洲长大,在美国读物理却又发现自己并不是只爱物理,需要理清思路而休学的西藏女神;抑或是最能和我谈音乐和艺术,丢开家族企业,决意周游世界,当得了架子鼓手,做得了DJ的西班牙足球教练。他们有的也许要站在世界金融中心的那份体面;有的也许要能一边工作一边可以随时换生活环境的自由;有的也许因为一定要寻找到自己的最爱而因此陷入迷失,还需要寻找;而有的也许已经很博学,希望去启发年轻人。无论什么目标,什么状态,在我眼中他们都是最认真对待生命的人。
人生有很多可能,并不是我们从小被灌输的那一种才是正确的,唯一的人生轨迹。在开始之前,认清自己是最要的,问问你自己真正能让你喜欢并且甘愿投入一生,不被他人意志左右的事情是什么。我认为申请的过程是人生中很难得的深入解剖自己的机会。当你决定去做一件事情时,请你想想你来的路,以及你现在脚下的路,再和内心的你交流一下,真正适合你的路是哪一条。而留学出去看看这个世界,也许就是这条属于你的路的起点。

本次回答来自棕榈 Xingyu
9#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27:01 发帖IP地址来自
谢邀,第四年在英国,刚从大雨中逃脱成功。关注了几天了但是都没下决心来答,直到昨天晚上去学长姐家吃饭,骑了半个小时的夜路回到家才意识到,什么是对我改变最大的。


道不同,不相为谋。


潜台词是,学会一个人生活;不怕和人闹翻;自娱自乐但是不幽居。
我去年很长一段时间没想明白,以为学会一个人过就是要深居简出,其实不然。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对我最大的意义在于,如果不是一个世界,一个精神层次,一个利益阶级的人,不来往也是没有关系的。但不代表,我不尝试去来往。留学的环境缩小了交际圈,并且各个交际圈之间的缝隙也更大,更让学生时代人际交往的短暂性暴露无遗。我们比国内大学的学生更忙(相对而言),自由行动时间也更长(英国是单人宿舍),能说话的人更少,自由的限度却也更广。

回想这些年来有好多人都不再联系了呢:
有些朋友渐行渐远,不代表对方不喜欢你了,只是因为环境使然。从高中一起来同一所大学的朋友,曾经是两年的室友,然而现在几乎再也见不到了。

有些朋友闹了矛盾,但是再去辩解没有意义,那就顺其自然。曾经有个维持了两年的小圈子,终究因为大家都太忙碌不再聚会,退群的时候也没有特别强烈的感觉,只是因为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我实在没有那个心力当牵头人,把大家重新聚在一起。

有的人呢,则是很早之前因为感情问题得罪过,记恨了我很久。gap year归来,仍然孜孜不倦在外面说我从前的事情。两年了啊,该放下了吧。这样的人,不来往是应当的。

还有些学生会里的人,想做的事情不一样,目标不一样,可以获得的利益不一样。我曾经困扰过很久,觉得于心不忍,不愿意离开或者放弃某些东西。但实不相瞒,纠缠的状态让我很无奈。然而,想做的事情还是要去做的呀,如果被人际关系绊倒,至少在我大学期间,我会很后悔的。

那些断掉联系的人里,不完全都是因为恩怨,百分之八九十都是默默地,你就突然看不到他们了。四年里曾经也讨厌过一些同学,但现在看来,不过是一时没想通罢了。我不赞成和人大吵,反目,以前脾气还暴躁的时候确实有过这样的行径,我也承认有我的过错。我也不赞成突然的疏离,不回微信不理不睬,没来由的冷漠显得自己太过武断。我希望的是,当你终于发现这个人不能再做朋友时,那就放掉好了。

有同学说我太绝情,但我的立场是,如果走的路不一样了,那么退出彼此的视线不妨是件好事。我不再害怕与人断掉联系,无论是直白的,还是隐晦的。但这都不代表我不与人来往。相反,清除掉不必要的人以后,我会更愿意认识新的人。大四开学一个多月,每周都会遇见不一样的人,也都会觉得自己身边的圈子持续refresh。

对啊,实际上对很多人来说,我也是那个不必要的人了。日子过得那么快,理所当然。

------------------------

昨晚问学姐说,我以前辣么多黑历史,该怎么办啊
学姐一拍大腿,还能怎么办?!黑历史一直都在啊,但是我依然活的好好的。我就是个怪人啊,怎么着。

啊哈,毕竟留学生,尤其是像我一样性格太过敏感的人大抵都有黑历史。可是否认过去又能怎样?掉进过深渊里的人,才知道里面是什么样子,也才知道外面有多好。总而言之,做人不能委屈自己,也不能伤害他人。在这两者之间,我不介意做一个怪人。

这个事情比较私人啦,小社区上写写就可以了,我不太想通过公众号的方式传播出去,还请大家尊重我这一点小期待,非常感谢!!
10#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27:02 发帖IP地址来自
看问题的视角,在另一种文化下生活过就会发现别人看世界的眼光可能和你完全不一样。

本来想当然的东西,本来你觉得理所应当的东西(things I've taken for granted),可能在另一种文化下被颠覆。比如对个人空间的概念,比如饮食习惯。但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塑造来说,接触不同文化下的不同设定会让一个人的思维和视角更开阔。尤其在美国一个非常多元的社会,多种文化的冲击,容易让人对周围的一切都变得很包容和习以为常。

都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从语言上来讲,不同文化下的人讲话的出发点不一样,逻辑连接和跳跃不一样,表达幽默的方式不一样。为什么用中文的思维怎么也讲不好地道的美语,用美国的思维讲不好中文。就比如我的美国同事每天上午一见到我就问“你怎么样?”我只能很别扭地用“我很好”来回答他的美式中文。

另外英文的日常对话中其实特别多的反讽(sarcasm)和自嘲。反讽在英文里讲大家会觉得很幽默,但如果翻译成中文的话基本很难理解,而且很容易听上去像一种挖苦的语气。很多英语里的幽默翻译成中文会变成一种无厘头的冷笑话。据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一个同事的办公桌对着三四个显示器,我的另一个美国同事看到就打趣道:“我觉得这个地方和这个地方可以再放两个显示器。”而这个笑点在中国文化下就会奇怪的,但其实他想表达的是:“哇,你的办公桌上也太多显示器了吧!”和美国同事呆久了,我觉得自己也久而久之地很喜欢自嘲,甚至在中文中也用反讽。
11#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27:03 发帖IP地址来自
今年是在荷兰的第三年。

1. 习惯跟路上的陌生人say hi,因为路人也会这么做。
2. 会在进电梯的时候跟人say hi,出去的时候say goodbye
3. 在公共场合给人留门,为此假期回国的时候特别不习惯,因为没有人领会我留门的意思也没有人给我留门。
4. 垃圾分类
5. 开车爱踩地板油
6. 习惯用烘干机,没有烘干机简直过不下去
7. 提前做计划
8. 喜欢上使用Agenda,并且很多时候对于重要的事情会要求要约者发一个Meeting invitation给我9. 手机设置邮箱,邮件成了非常重要的联系方式
10. 习惯于收发纸信,每天回家前开信箱
11. 车里常备购物袋,因为买袋子是要钱的
12. 习惯于周末商店营业时间不一样
13. 习惯于一件日常用品的价格是一位数,两位数的东西算贵的(回国之后看到各种49.99,59.99的东西会觉得贵)
14. 开手动挡的车子
15. 自己加油,以至于回国的时候开车也会下车想自己操作

好像偏题了。这些事情是被潜移默化改变的结果。想到什么再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27300
帖子:5460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