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光环淡化,你为何还要去留学?

论坛 期权论坛 留学     
匿名知乎用户   2019-4-12 00:24   9926   10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教育也同时迈上更高的台阶,越来越多国内高校也在逐渐迈进世界名校行列,本土高校毕业生竞争力明显增强。另外,国内就业环境不断向好,吸引了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与本土人才同台竞技。但海归—曾经的焦点人物,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吃香。在这样的趋势下,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数量仍然逐年攀升。那么,请问,海归光环淡化,竞争力逐渐变得与本土高校毕业生几乎无异的情况下,你为什么还要选择出国留学呢?
分享到 :
0 人收藏

10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24:59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在德国捡了半条命。
23岁那年膝盖长了很多肿瘤,大大小小密密麻麻,我已经瘸了。前后治了两年,各种专家会诊,他们都看不懂,开始是保守治疗,医院各种医疗设备我操作娴熟,最后有医科大学的博导,该领域最顶尖的专家帮我做了手术。肿瘤的位置比较复杂,又多,手术难度并不小,切开又发现了别的问题,医生经验丰富,手术很成功。
住院期间有24小时的护工,按铃就来,我一个人住院也没有什么问题,三餐自费一天10欧,专人送饭收餐具,连牙膏都给你挤好了送到病床前,护士姐姐放个小桶给你接着。术后有专业的康复师带着做康复。连拐杖都是保险公司报销的。
这所有两年多的治疗,保险公司都给报销了,自己一分钱都没出。德国骨科,运动医学都非常好,国内很多运动员都会去德国治疗。我学生保费一个月从开始的70多,到现在90多欧,就是因为在德国留学,有惊无险的度过了一劫。
如果我在国内,我家在贫困地区,医疗比较落后,手术难度不小,搞不好就要瘸一辈子了。更别说医疗费用,如果我没有去德国,我家里砸锅卖铁也凑不够治疗的费用,无法想象父母该有多大的压力。(关于家穷为什么去德国留学解释一下,公立大学免学费,生活费大部分靠自己打工)
可能有人会说国内不是也有医保吗?小社区上大部分可能都是医保覆盖人群,在贫困的农村地区如果是重病大病,医保的作用还是有限。所以看到轻松筹之类得了重病需要帮助的人,能帮我都会尽一点心意,我非常懂得家庭贫困还得了重病的人处境多么绝望。
我去留学最幸运的事情,就是德国的医疗系统,让我重新站起来正常生活,也让我的家庭不至于因为高昂的费用跌入深渊。尽管留学的生活有不为人知的艰辛,德国也有这样那样的社会问题,但是在我心里德国始终是第二故乡一样的存在(祖国母亲永远排第一不接受反驳),在我最无助的时候,让我免于厄运,重获新生。
3#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25:00 发帖IP地址来自
从来也没啥光环不光环的...
只要没有任何政策的改变,现在就没发生任何变化,
你为什么要出国?
我是个实在人,那些什么国外先进,开阔视野、人生观、世界观之类的话我就不说了。
我只说实在的...

干俺们这行,是会被倒逼的...


这两个基本就给各大科研院所做好了抄袭的模版...




现在的情况,已经是好很多了,前几年是最猖獗的时候;好像去年被谁那么一呼吁,有些学校就加上了「原则上」三个字,有些学校就懒一点,懒得改模版了...
这是学术圈的情况,都是为了混口饭吃...

我理解国家需要一批有国际化视野先进经验的人;但是在同样文章的情况下,甚至国内文章比国外情况更好的情况下,依然被海外经历卡死,这是很滑稽的;按照乃们的说法,国内更挫,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做出了比国外更好的成果,还不行?

非要说国外多好,那我觉得还是分领域吧...
不过对于父辈的有些人来说,好像真的挺羡慕国外的,
我还真见过那种看到别人家的娃出国就由衷地喃喃自语:
真好啊...真是啥都见识过了...真好....



小馆家已分类收藏:
硬货······软货······飚车······观点······其他
已推出科普(pi yao)专栏 『Yao(谣)』
欢迎热心作者投稿,欢迎感兴趣的读者关注它
4#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25:01 发帖IP地址来自
因为很多人从来就不是为了光环而留学的。

题主把出国留学说的太功利了。我本科在美国读的,读完硕士,现已回国工作,共六年。我高中时正是出国最热的时候,我们班共46人,最后只有19个参加了高考。这19里面估计至少有10个读研的时候也还是出国了。
在如此疯狂的浪潮下,当时身边已有明智的家长预见到在不久的未来(也就是现在),留学将不再是一件多么稀有或光辉的事----也就是题主所说的海归光环淡化。当时这个家长还过来劝我父母,说现在国内水准不比外面差。我当时的分数大约考北航类似的院校,虽比不上清华北大那种超一流,但也算可以了。我父母听后心生疑虑,但是他们向来尊重我的意见,问我要不要重新考虑出国的计划。
我也想了许久,对我来说,留在北京上大学绝对是最省事儿最简单的选择----不用背井离乡,不用考虑生活压力,不用拼命去融入一个语言文化跟中国大相径庭的社会----对于当时本来就对出国压力有些望而生畏的我来说,父母的询问无疑是突然帮我指出了一条独木桥旁的阳关大道,我当时差点儿就放弃出国了。
后来想了半天,我给我爸妈类似如下的理由:
留学出国好找工作,别人也看得起你。而且说不准以后能够定居美国呢。

当然这只是用来搪塞父母的鬼话,我自己都不信----我不是为了光环,更不是为了移民,甚至都不完全是为了学习----其实我想出国的理由很简单,甚至幼稚:

我想看看国外大学的宿舍,是不是真的像传说中的一样,只有两个人甚至一个人一间房?
我想试试,天天吃西餐的食堂,到底是好事儿还是坏事儿?
我想感受,美国的种族问题到底有多严重?
我想知道,美国人到底是怎么看大洋彼岸的我们?
我想求证,老师从小就给我们灌输的美国孩子多么独立,满18岁就会被家长扫地出门自力更生的事情,是真的么?

……当然还有更多完全无厘头的……

沃尔玛超市真有卖枪的?可以摸么?
美国人DOTA水平咋样?CS呢?他们的游戏用语又是怎样的?骂人么?开挂么?
现在的美式中餐店是不是还在使用老友记里经常出现的那种包装盒?
会不会碰上Sheldon一样的人?
中央公园动物园里是不是真的有企鹅?(懂者自懂哈哈)
当然我也想试试找一个美国女友,可惜一上大学就被我现在的女友了征服了哈哈,未曾有机会尝试~

说真的,别说“光环”了,就是“学习”这两个字,都没怎么在我的向往中出现。

(但是我本科物理数学双学位加经济副学位GPA3.9/4.0,研究生就读专业排名北美第一的院校,所以准备说我浪费父母钱不好好学习的人可以退下了……)

然而正因为我选择了出国,我才发现……

我才发现原来自己口语这么好哈哈(自夸一小下),和美国人混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开社团组乐队,美剧里的东西真的不远。
正因为选择出国,我才发现原来中美交通体系几乎完全一样,最大的不同就是见到停止标的时候美国人真的会停。当然了,还要小心高速路旁灌木丛里停着的警车。
在川普出现之前,美国人真的不关心政治。
游行原来只是他们眼中一种很普通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中文专业,然后感叹中文真TMD难学。也有一些顽固不化的老年人不得不尝试用新眼光看中国。
数学课看傻子,物理课望疯子,但是人文历史课程却很有趣----美国人确实擅长表达自己,不惧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这点和中国人很不一样。
在见识了一些美式民主的皮毛之后,才发现远不像国内鼓吹的那样优越。

也知道了一堆无厘头的东西……

美国小号冰激凌是中国的大号那么大,而大号简直大到不是给人吃的。
麦当劳为啥没有中国的好吃?肯德基为啥没有汉堡?(现在貌似有了)
为什么我说要burger营业员却非说这是个sandwich??我看你分明就是跟我大雄过不去啊。
美剧里说的晚上十点以后不要出门,可能会有危险,竟然是真的,很多地方都适用。
德州的司机真的会在车里放枪,简直瘆得慌。
加州人民就是比东海岸热情,然而我却并不适应……
西雅图竟然比想象中的暖和多了,黄石公园虽然叫公园,但是竟然需要开车玩儿一个星期。大瀑布怎么会是从加拿大看更好看?
华盛顿有两个机场,其中一个叫“杜勒斯”机场不叫“杜蕾斯”机场。
很多城市的地铁站可以说是破烂到一定境界了,怪不得那么多生存/恐怖游戏/电影都以地铁为主题。
不去美国,真不知道美国人民的饮食生活是在多么的水深火热之中。“中餐”,“泰餐”,“越餐”,真的必须要加引号。

也正是因为出国留学,让我有了很多独特的经历……

我曾给一个70岁老人教中文三年,他给我讲年轻时对中国的印象和现在的转变,我也从他身上学到什么叫真正的活到老学到老。
室友的父亲非常关注中国政治,每次去拜访他都会拿出一堆攒了许久的报纸剪贴,热切的想从我嘴里知道我对这些新闻的看法,里面有捧中国的,也有刻意抹黑的。
曾因为好奇报了“亚洲文学”课,想看看美国人怎么讲亚洲文学。老师带我们读了拉什迪的“羞耻”,看了萧丽红“千江有水千江月”,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等,虽然讲得很好,但是也让我发现美国人还是过于简单粗暴,对亚洲文化中细腻唯美的部分很难理解。
第一次被警察拦下是在佛罗里达,当时限速70我开98……好在女友提醒我不要下车,否则会被警察视为攻击前兆……罚了480美元,从此再也不敢超速10%以上。
宿舍联机打LOL,大家竟然是各自在自己房间里打,后来我告诉这帮美国傻子有一种概念叫网吧,于是……图书馆就沦陷了。
本科有一个学生自发的全校节日,叫Nudi-Green,类似狂欢节,参加此节日的要求是不能穿任何衣服,包括内衣内裤!!只能用纸箱,胶条,树叶之类的奇葩遮挡方式……我就想这是多饥渴的人想出来的……然而竟有超多美女参加,惹不起惹不起。
朋友的父亲第一次见到我,问我怎么用中文委婉的赞美别人的胸部,因为他办公室有很多中国女人,我就无语了,我告诉他你可以说“piao liang mi mi”……第二次见到他时他跟我说“cao ni ma”……
去墨西哥,本以为美国的邻居应该人人说英语,结果是西班牙语……第一次体会到了真正的异国他乡是什么滋味。满街全副武装的警察,散弹,MP5,M4,那都算标配。警察是以卡车为单位算的,让你觉得这地方……真TMD“安全”……
学到一种全新的快速学习英语高等词汇和正宗口语撕逼的方法----叫做“万智牌”。
从未被美国女生表白,却被男生表白……手动滑稽……
马里兰的法律不能在户外饮酒,这是多么奇葩的一条法律……后来一个以色列老师,不晓得这条法律,拿着个啤酒瓶乱晃被学生举报后扣在校警三天……于是课也不上了
某数学课的期末考试竟是“名侦探破案”,老师布置案发现场安排线索,根据线索到达下一个场地找新的线索,以此类推。每个线索都是一道数学题。破案成功的期末100,没成功的50……我愣是花了半个月跑了十多个场地才破案……
为了给成绩不好的同学找出路,高阶课有“万圣节”加分,万圣节那天你穿奇葩服装来上课,就加分……你不知道在一群公鸡,马男,蜘蛛侠以及皮卡丘的海洋里上课是一种什么感觉……当然最出戏的还是台上那个卖力讲着统计力学的“杰克船长”。
刚到美国第一个星期,差点儿被几个壮汉直接扔进河里……竟然是学校传统……简直了。
自学鸡尾酒,开了几次酒会,见识到了某些地方人民的恐怖酒量,比如北欧,俄罗斯等……所有酒水免费供应,但是大家都自愿给小费,可见小费文化多么根深蒂固。喝到后半夜他们已经看不清数字,只知道应该从钱包里拿出一张绿色的东西,我亲眼看着一张一张写着20的美刀被塞到小费桶里。
…………
和芬兰人学过摇滚,听过奥地利人吹牛吹上天,尝过德国人做的正宗德式香肠,也曾因英国学友的牛津腔而困惑,接触过极其开放的越南妹子(应该是个例),和菲律宾人组COC部落,帮助国人勾搭过日本妹子然后眼睁睁看着他失败,听过一个多米尼加人讲述自己如何拿到美德多三国籍的神奇故事,见识过某乌干达富豪如何一掷千金,某俄罗斯悍妇如何酒量力顶群雄,从一个婆罗门口中了解过种姓制度……等等等等
当然也有很多负面的经历,比如实习时因为是中国人被老板歧视故意使绊,还曾经因劝架被卷入种族冲突(具体请见:有哪个瞬间让你觉得部分美国人很愚蠢? - 笨熊和傻兔的回答 - 小社区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566499/answer/273010227),也曾遇到黑人小哥开车到我身边开窗掏枪直接开枪(好在是气枪而且没打中,气枪近距离也能伤人,把我外套打出个洞)

以上这些,真的只是冰山的一角的一角的一角……留学所带来的特殊经历,真的是其他人难以想象的。留学不是旅游,以上这些经历是需要你在国外踏踏实实的生活几年,才能遇到的----所以说真的,留学光环重要么?还是那句话,我从来没在乎过什么光环不光环,但是这些宝贵的经历和回忆我一定会像珍宝一样收藏起来。如果不是因为留学,我真的不会有这些经历。而这些经历对思维和行为模式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是不可多得。
就像我说的,光环不是留学的唯一目的。是因为好奇,因为向往,是因为想看看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想去印证那些道听途说的传言,想去结识那些风格迥异的“怪人”,是想去亲身体会读万卷书而行万里路的感觉。

也许,就是想看看,隔壁井底的青蛙看到的,到底是怎样不同的天空。
5#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25:02 发帖IP地址来自
谢邀。
我出国本来就不是为了什么光环的。要说光环,复旦本科的光环在国内完全够用。我出国是来学数学的——这里懒得跟小社区上一些不懂数学的人争论中国数学水平如何如何,我反正选择了用脚投票。
另外留学生里面相当一部分人就是以移民为目标的,你跟他们讲海归光环有什么意义呢?
6#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25:03 发帖IP地址来自
就算大家眼瞎看不到国内还有多少吸引海归的政策…………
就算大家都是富豪看不到国内外PhD收入的巨大差异…………
就算你是工作狂不在乎海内外对于PhD这种劳动者的制度上的身心保护的差异…………
就算你不承认国内外大部分高校目前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的普遍差距…………
国内大部分院校内部啥氛围、同僚什么水平、奇奇怪怪的事儿、莫名其妙地逼你学习这个伟人那个精神、股沟都上不了、今天说了句话明儿被小粉红们围攻就被开除了这些事儿有多少你心里没点数么

留学是为了『海归光环』么?别瞎了行么………………很多人就是选一个『正常』的地方老老实实安安静静地学点自己想学的东西、做做自己想做的研究而已。用脚投票知道么?如果要回国发展,也是为了钱、或者机会、或者家庭、或者单纯是因为胃而用脚投票而已。别yy太多别的事儿了…………
7#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25:04 发帖IP地址来自
在我选方向的时候我只喜欢做代数拓扑。
然而当时(2013年出国)中国国内一个能了解哪怕听说世界先进水平的做代数拓扑的教授都没有。整个领域落后世界前沿水平50年。
你说让我怎么办,手动微笑。
之所以加上当时两个字,是因为现在某位大师兄学成归国了,还有其他几位师兄师姐也在国内工作了。
要是没有留学生,中国在某些领域落后世界先进水平的时间,会从五十年变成更久。
8#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25:05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不需要任何光环和title。是骡子是马,遛一遛啥都知道。

拿出你的武器,展示你的勇气。你本来就不需要任何力量本身以外的东西来证明你自己。另外,我们特别需要,没有利益相关的人来认可么?并不需要啊。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人的力量和智慧,犹如刀剑的锋芒;真正的好剑,利剑,拔出来就有一股逼人的寒光。你需要弄一个花里胡哨的剑鞘么?其实并不需要。

我当年的成绩,保送博士,去北大或者清华肯定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虽然其实国内的学校我当时最喜欢的是上海交大还有香港科技大学。但是我也愿意不去拿“top2”这种光环。我也相信当年为了准备GRE,连续一个月每天睡觉不脱衣服只睡四个小时而且不关电脑;这种经历所培养的执行力足够我做好很多事情。这已经是一笔很大的财富了。

路其实都是人走出来的。你只要足够厉害,一定会有机会。并不需要这种哪种的title。我到目前还没有印名片的必要。不过我已经想好了。我以后印名片。就是很简单的姓名,办公室地址,电话和工作邮箱。不管以后做什么职位,title一律都写“工程师。”这是一个伟大的称呼。如我非常崇拜的陆军大师沙恩霍斯特爵士那样:只以成为一个勇敢、聪明、谨慎、严肃、绝不自私、绝不腐化的军人为荣。其他各种各样杂七杂八的东西什么的,一律都不写。
9#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25:06 发帖IP地址来自
在出国留学前,我的思维和影片前半段一致,在出国留学后,我的想法和影片后半段一致。
现在在退学创业,走上了一条与自己既定路线无关,没人探索,但却坚定走下去的路。
个人感觉国内的环境和教育教不出这样的心态和思维。
              
                                              https://www.zhihu.com/video/954319194787995648                          

这个是我正在做的项目:可以查看关于我们了解我们在做的事情。
我们希望能陪伴你成为世界顶尖的影像创作者
新境 - 通过影像发现更大的世界
10#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25:07 发帖IP地址来自
光环淡化的意思,是西太平洋大学不能在国内骗钱了,但MIT还是MIT,哈佛耶鲁还是哈佛耶鲁。

大家都知道因为教育产业化,某些国家的留学门槛是越来越低了,但是我还是见过不少人要花大价钱跑过去读硕士,甚至水MBA,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知道即使学位注水,但回国找工作还是比国内学校有优势。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一个朋友刚在英国某普通学校读了硕士,然后回国找工作,按她的话说,同样的工作岗位,和她一起拿到面试的都是国内985或强211硕士,而她本科学校(某211)的硕士,连面试资格都没有。


此外,我不知道见过多少家长跟我吹牛逼:我儿子读硕士/博士,X国!

而很多学生之所以会产生“留学生光环淡化”这样的困惑,则是因为他们大多是按部就班上学、考试、找工作的,读完中学读大学、读完大学读研究生,所以完全不了解社会,可能复读一两年都会认为自己“离经叛道”,对自己的社会定位认识不清。

其实受过高等教育且专业热门的年轻人,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受世界各国欢迎,换句话说,就是人才。

但是太多年轻人,却把自己当作负担:父母的负担,甚至拖了社会的后腿。

而实际上,你如果稍微了解一下中国公民整体的教育水平,或者到社会上和各行业各、阶层的人打打交道,就会发现你随便读个211985就足够成为大多数人眼中的“人才”了,如果再读个热门专业、进个高技术行业,别人甚至会对你敬畏三分,只能靠电视剧里的情节来猜测你的工作内容和环境,更别说远赴海外的留学生了。
11#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25:08 发帖IP地址来自
作为一个体会了中西方高等教育的人,我特别想替我女票回答这个问题。
女票本科的时候就读于国内的一所211,工科专业。成绩不算出类拔萃,但是也属于佼佼者,每年奖学金拿到手软。后来到了加拿大读书,在麦马这个工科强校里,继续读本专业的硕士。其实女票的课程并不算繁重,平均下来每学期只用修1门课,但是这学期女票选修了一门本科生的课(是的你没看错,本科生的课),本以为会很轻松,结果却大把大把的掉头发。
用女票的话说,她感觉国内学习的课程和加拿大学习的课程之间缺了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你不知道它是什么,你只是能感觉到中间缺了很重要的一块。在国内的时候,大一学微积分等基础课,大二学电工啊物化等拔高一点的课,大三大四才开始学专业课,然而无论时代怎么变,专业课的课本是不变的(我们大三有一门专业课的课本最后修订日期是98年!!!!)。等你读完大学之后,感觉什么都学了却又什么都没学。但是在麦马,本科一年级就已经在学我们大三才接触的东西了,而且他们没有固定的课本,教授们都是根据最新的论文啊期刊啊再带领他们接触这个世界,这个学科。而就女票上的那门课而言,虽然只是本科四年级的课程,但是要牵扯到量子力学和应用等等,这门课通过之后就具备了在Microsoft,联想这种公司里面做硬件模拟的基本水准,可是在国内这至少要读完研究生才能接触到。
如果以上是教育方式高效性和内容的差异,那留学带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接触的人。一个人去过多少地方,见过多少人决定了他思维的宽度和内心的包容度。如果你真的到过加拿大美国,在这里学习生活过,你就不会有狂热的反美情绪或狂热的西方崇拜。对女票来讲,她发现原来生活可以这么纯粹,她不用花大把的时间去上那些她认为水的课,不用去开各种会去写思想报告,她可以花一整天在办公室看文献写笔记,花一整天去观察记录她的实验结果,花一整天去攻克那门很难的课然后觉得巨有成就感。有时候看着她做题小脸拧成苦瓜,写完作业笑的跟一朵花一样拉着我打游戏我都觉得我要爱死她了。
总而言之,其实留学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一个结果,更多的是你体会了这个过程。我们都希望这么多年远离故乡,大把人民币可以给我们换来一个锦绣前程,但是没有什么是永久的,就算是马云也有意难平的时候吧,卡拉斯科也有一场比赛开九次中场球的时候。只要我们在留学这条路上走过,体会过,苦逼过,学会了接受,学会了孤独,学会了如何逆境生长,学会了自我审视和自我学习,就不会用值或者不值去评估我们的经历。不活到最后一刻,谁知道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27300
帖子:5460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