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马里兰大学中国留学生杨舒平争议性毕业演讲?她的演讲是否存在问题?

论坛 期权论坛 留学     
匿名知乎用户   2019-4-12 00:12   5635   10
题主在北美留学生日报微信公众号看到此条消息,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y8VZPCHgErXftxZDY96TAg
分享到 :
0 人收藏

10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12:13 发帖IP地址来自
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投名状文化。

旧时上山当土匪,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和不背叛,就先随便杀个人,将人头献上,表示自己也有命案在身,不能报官,不会背叛。

有时候我们会遇上这样一类人,他们每次结交的新朋友的时候,为了迅速与新势力拉近关系,会吐槽甚至中伤以前的老朋友,就像某些帮会的纹身,某些官员间的贪腐那样,这么做能表明立场与忠心的同时也往往能让新势力快速高效地完成对新成员的筛选。

说句实话,我们在日常聊天中也会黑一黑自己的家乡,什么骑马上学啦什么考试比射箭啦,但是没有谁会把这些玩笑上升到毕业演讲中去。

这些演讲内容,在这么一个场合下发生,小姑娘心里门儿清着呢。
3#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12:14 发帖IP地址来自
作为(伪)哲学家,我照例还是会从一些稀奇古怪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首先有一句话我觉得蛮好玩的:
I could challenge a statement made by my instructor. I could even rate my professors online.
“我们甚至能在网上给我们的教授评教呢!”

不知道在国内上过大学的看到这句话是什么感觉,我反正是一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
所以我们大中(山)大(学)不评教不给看成绩简直民主楷模,中国第一,不接受反驳(笑)。
But nothing prepared me for the culture shock I experienced when I watched a university production of the play— Twilight: Los Angeles.Twilight is a play by Anna Deavere Smith about the 1992 Los Angeles Riots The riots followed acquittal of four Los Angeles police officers in the videotaped arrest and beating of Rodney King. For six days, the city was in chaos as citizens took to the streets. In Twilight, the student actors were openly talking about racism, sexism and politics.I was shocked, I never saw such topic could be discussed openly.
我非常怀疑美国人听到这种东西时候的感受,我估计应该和你去跟德国人说“哇!你们德国人太民主,太自由啦!居然可以公开谈论纳粹在二战时候犯下的滔天罪行,什么屠杀犹太人啊……”
我猜想德国人心里应该会降下一万条黑线吧?也许美国人人种不同(其实好像并没有),不会不爽也未必可知(笑)。
Democracy and freedom are the fresh air that is worth fighting for.Freedom is oxygen. Freedom is passion. Freedom is love.And as a French philosopher Jean Paul Sartre once said: freedom is a choice, our future is dependent on the choices we make today and tomorrow.
同学啊,您这里提到的几个“自由”的意思都是不一样啊亲!你要去争取的自由是“能够做出选择的可能性”,即一种不被强迫的状态,萨特那个自由说的是你做出的选择,一个是“潜能”(而这个到底是说给美国人听的还是?你让美国人去fight for这个?EXM?),一个是“现实”,这两件事根本不一样!所以这句萨特的话放在这里根本毫无逻辑。浓浓的高考硬掰风!!举个例子来说,这最后一大串的呼告听上去就像——“让我们为争取GLBT群体的平等权利而做斗争!所以勇敢地和你的同性爱人**吧!勇敢地同时和男朋友女朋友**吧!”——“蛤?”
还有,自由什么时候成了“激情”,成了“爱”了?只要堆砌一下意象就好了吗——“啊,美利坚!你甜美的空气就像我们家乡的过桥米线,总让我想起高中教室里沉默不语的同学们”?而且上面的正文到底哪里表现出来这是激情和爱?只能说,它是“本真的激情和爱得以释放的前提”吧?

所以解析完她的讲稿之后我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一个“毕业生演讲”要去歌颂什么美国的空气和美国的民主自由了——因为看来在论文写作和学术训练方面,或许这位学生并没有学到太多吧。
4#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12:15 发帖IP地址来自
谢邀。

不提是否爱国的话题了。我的看法:整个演讲的逻辑和手法,糟得让人尴尬,而且有刻奇媚俗之嫌。更进一步:选择这个演讲的人——类似的演讲应该由马里兰大学的那位华裔校长甚或委员会决定吧?——品位实在不高明。我还怀疑,演讲者对萨特有误解。许多人会念叨说,她陈述的问题确实存在,所以这么说是有价值的。很遗憾,类似的便宜话,是个人都会说。而且因为她有相当幅度地夸张失实,导致她的陈述并无实际价值。这就像,我如果说“重庆人大多爱吃辣,无锡人吃口特别甜,吃多了可能对身体不好”,这算客观陈述,说不定还有劝谏之功;如果我说“重庆人顿顿离不开辣椒,无锡人连馄饨汤里都要放一勺糖”,这就属于夸大事实,导致本身言论无说服力。俗称“黑都没黑到点上”。演讲中除了包含夸张失实的叙述,还有些奇怪的句子,简直让人尴尬。如“空气是甜的”、“如果在故乡不戴口罩我可能生病”,这种还属于撒娇型歌颂。但像是“一到达拉斯机场因为空气太好我就摘下了口罩”这种叙述法,颇有些为了制造戏剧冲突反差而刻意造作之嫌。类似于有人写文章,“我在成都发现了三合泥,不由得大吃一惊:啊!四川人吃的不都是辣的吗?!”——这种故作夸张,小学生作文比较爱用。至于“呼吸到新鲜空气,我感受到了自由。”从新鲜空气扯到言论自由,感觉像是为了蹭热点而蹭呢……
所以说选择这个演讲的人或者委员会品位糟糕,是因为……举个例子吧。我在巴黎读书,随堂做过一个课题,关于CSR即企业社会责任。有位华人同学做了个案例,嘲弄了国内某著名无良搜索引擎。估计是材料不足,她就将这个话题直接扯到国内的许多原生问题上。课上做演讲做到一半时,她被法国教授中止了。教授说了一段话,大意是:我觉得您这么做,有刻奇媚俗Kitsch的嫌疑。可能您觉得我是法国人,对中国有许多成见,于是想利用一些我对中国的成见来渲染您的课题,但是您只渲染了情绪,并没有相应的论据来支撑。我觉得这样做,是刻意迎合他人对中国的偏见,是种花招,很不严谨。在一个有点品位的地方,做这种刻奇媚俗,用情绪煽动和扭曲夸张,来代替实际论据的发言,实在不算高明。而赞许这种演讲,很容易显得眼界不高、耳根子软、还没文化、偏听偏信,甚至没怎么看过世界。
比如,您在一个没受过教育的上海老阿姨面前,大谈自己的苏北人邻居多糟糕,老阿姨可能听得击节叫好。但稍微有点涵养的年轻上海人,大概会觉得:啥呀。比如,您去跟一个从没出过台湾的新竹老大爷,说中国大陆普遍吃不上茶叶蛋,那位大爷可能听得很过瘾。但如果您跟一个住在巴黎的台湾人说,中国大陆吃不上茶叶蛋,人家会瞪眼:“你不要鸡掰!巴黎春天跟老佛爷都要被你们包掉了好不好!”
为了讨好他人,将一种被妖魔化的刻板印象,刻意渲染,刻奇媚俗,拉一踩一,不仅不算聪明,还有点不要脸——这是针对演讲者的。将这种刻奇媚俗当了真,挑出来示众,“哎看看,我们是救世主,刚捡到一个迷途羔羊来拯救呢”,这是花刺子模信使问题,只乐意听自己爱听的东西——这是针对马里兰大学毕业典礼委员会的。
我深知许多华裔出了国,会走两个极端。要么格外爱本国,要么格外爱他国。两者其实都算为自己的立场和选择站台,也无可厚非。但这种站台一旦露出穷形极相来,很容易没面子。言论自由当然是好的,值得用一切方式歌颂。川普当选后,美国许多读书人尤其爱歌颂自由,以至于矫枉过正,却也无可厚非。好声好气地谈论中国的空气和言论自由问题,也是好的。我们就需要这个。
身为一个写字的,我也渴望言论自由——但不是这种尴尬的倡导法。
若为了歌颂自由,强行扯挂,不惜失实,就很容易适得其反了。比如,我可以吹嘘无锡的汤包是世上最好吃的。但如果在一群无锡老乡面前,信口雌黄说淮安的汤包简直有点苦,杭州的汤包有一个脸盆大,进而推论出无锡菜也比淮扬菜和杭州菜好很多,无锡人也比淮扬人与杭州人好得多……这样听上去,不仅自己蠢,还很侮辱听众的智商呢。
对了。演讲者为了显得有文化,谈论了半天言论自由后,演讲末尾还引了萨特的话,说:一如萨特所言,自由是一种选择。那,事实上,萨特一般的观点是:人从来是自由的,人可以自由做一切选择,只是要为自己的选择及可能引发的后果负责。我深觉演讲者应该是多少误解了萨特,但现在,她可以按照萨特的宗旨来:她有自由做这种演讲,只是她选择做这演讲并引用萨特的名言时,也已经选择了为可能的一切后果负责,所以现在就准备接受为自由负责吧——这才是萨特那句话的本义。
(重新整理了一下句子以求通顺。5月24日。)
5#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12:16 发帖IP地址来自
不客气地说一句,目前几乎所有回答都搞错重点,她说的是不是事实,跟我们在这想骂她并没有任何关系。挺她的人们无非就是说,她说的是实话。要是骂骂国家就是乳化了,那鲁迅最乳化。
这大概是鲁迅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其实不止鲁迅,从古至今,中国知识分子在“骂”上的技能点从来都是爆表,但没有人说他们乳化,大家都赞是铮铮傲骨。为啥?
因为包括鲁迅在内,他们都有一颗哀民生之多艰的心。你可以说这是知识分子在装逼,但有没有这颗心,是区分这个人的“骂”是侮辱还是关心的重要指标。
你脸上沾了鼻屎,提醒你,替你拿下来的,训斥你出门前好好洗脸的,都是关心你。
指着你疯狂嘲笑,急切跟外人分辨自己和你不是一路人的,那就是侮辱。
这个小姑娘是前者还是后者,各位从她的作态可以分辨出来。
她没有哀叹祖国不够好,没有期望祖国发展,只为了博得外人认同这一点虚荣心,就自以为聪明的把祖国踩在脚底,沾沾自喜。然而,这样就能改变她的国籍吗?这样就能获得尊重吗?
我觉得她不坏,她就是蠢。
空气和自由,这种陈词滥调并没有体现出她独特的思考,无非是再戳一次老美的g点罢了。
那么就希望她能靠这次演讲如愿以偿挤入西方社会拿到绿卡吧。
————————更新分割线————————
这答案说得很过激。评论我都看了,有人觉得我是擅自揣度他人,预设立场;也有人觉得我答案诛心,可悲可鄙。我接受大家的批评和指正。的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不是杨女士,我怎么知道她是好心还是恶意呢。我也只不过是从看她演讲的直觉和印象写下这个答案,认为她是有意在迎合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罢了。
作为一个留学生,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外国人对我国言论不自由的刻板印象是骂了一句就要被逮捕乃至枪决。这跟我们说的删帖查水表完全不是一个级别。而我也动不动被外国友人问这方面的问题,被他们当作被洗脑的愚民,被投之以同情或鄙夷的目光。这当然是不愉快的体验。
所以杨女士的发言,毫无疑问是加强了这种刻板印象。而对于外人来说,一个人和他的国度是联系在一起的。被杨女士夸张的刻板印象,对其他中国留学生生活造成的隐性影响,可以想见。除非我们像她一样“弃暗投明”,西方社会将更加难以容忍对祖国有着不同见解的中国人。
而这让我感觉不愉快,很麻烦。
对于持这样一种立场的我来说,杨女士的演讲跟指着我鼻子骂没什么两样。故而我写下了以上答案。
而评论区的各位有自己的立场和见解都是理所应当,完全没必要大动干戈打键盘官司。
当面对百人以上的听众时,自己的发言必然会遭到不同意见者的拍砖。我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不知杨女士做好准备没有。
6#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12:17 发帖IP地址来自
英语中有种说法叫“皈依者的狂热(Zeal of the converts)”, 历史上,各种教派的发展都可见到这种皈依者的狂热。基督教有著名的西班牙,它被从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光复后,立即变成最狂热的对外传教国,在迫害异端、打击新教徒上来得比其他国家更为积极。在伊斯兰教,则有阿拉伯帝国的武力扩张结束后,以新皈依的突厥人、波斯人为主的苏菲派传教士,以苦修者形象深入草原戈壁传教,其热情远非早期的阿拉伯人可比。 各种类型的皈依者狂热,多少带有急于抹去过去文化印记的动机。由于不是那么根红苗正,迫切需要证明自己对新身份的忠诚,而通过伤害旧身份来显示已经和其脱离关系正是一种常用的策略。 清朝入关之初并未强迫全体汉人剃发,但汉人孙之獬上疏:“陛下平定中国,万里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清廷遂采取“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极端政策,满足了孙之獬的夙愿。 离我们最近的历史记忆,是文革时代越是出身不好的人,往往越会在“自我改造”中表现得狂热偏执,甚至不惜与父母反目成仇。以决绝姿态告别过去以获得新身份,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文化投名状”。 对文化性的信徒来说,教徒身份是与生俱来的,这种未经思考和选择而获得的身份认同,自然不会在日常行为中体现出特殊性。而经过思考和选择的皈依者,在皈依过程中,必然会经历一番习俗、观念甚至理性的自我冲突——这个不断自我暗示的努力和挣扎,会使得他和具有与生俱来身份的人相比,有着更为坚韧和狂热的信念。
转自大象公会—— 皈依者的狂热
在我看来, 这位yang姓的女生显然陷入了“皈依者的狂热”或者叫“ 变节者的忠诚 ” 不能自拔,在一个成熟的社会中,每个人都会随着成长获得属于自己的社会定位,通过关系、学历、信仰、阅历、爱好等各种社会归属与社会链接,取得属于自己的社会身份,当一个外来户强烈渴望融入这个社会,取得对应的社会身份时,为了证明自己的虔诚和可靠,就会以激进而极端的态度和行为去迎合“社会主旋律”。尚若恰巧外来户原来所处的社会与想要融入的社会存在冲突,那么他们就会以将功赎罪的心态,全力认同想要融入社会的“价值观”,不遗余力的证明融入社会的正确性以求得新群体的认同。
这位yang姓女生发表的演讲毋庸置疑的存在问题,但“深感不安”就耐人寻味了。要么是因为她被曾经的社会环境(国内)所伤害,却又无力脱离,迷茫中抓住“救赎”的稻草,被未经深思和选择而妄图获得的身份认同冲昏了头脑;要么在她眼里,演讲是内心露骨轻蔑的自白,道歉是避免伤害的自我保护;当然也有可能,功利化的社会教她懂得如何利用资源,以明显的媚态去讨好马里兰大学,用“真诚”的懊悔来保留在她眼里尚有利用价值的社会属性。
然而无论如何,在一个公开的场合以极其低劣的水平发表缺乏足够依据的否定自己祖国的言论,不仅伤害了她的同胞,也会深深的伤害她的家人和自己,我不想猜测“耻辱感”是她蹩脚表现欲的根源,但希望她起码能有更真挚、更有智商的歉意,而不是“深感不安”、“吸取教训”的目的是“希望不要再有更多的解读,甚至人身攻击。”这种愚蠢的致歉不是洗白,而是加粗加黑好么?用官方套路的言语,后面还加上傲娇的“谢谢”,就好像在说“虽然我不觉得自己有错,但迫于无奈我还是得敷衍你们,既然我都道歉了,请你们自重。”优越的心态跃然字里行间……
最后,我如何看待,我觉得一个不成熟、不自知、被蒙蔽的人是有挽回的余地的,而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口出狂言是不值得原谅的。她想要别人宽容以待,首先要学会真诚待人。如果她只懂得利益,那么我可以告诉她,她并非什么知名异见人士,也无更大的影响力, 想用祖国换点前途,首先你得有足够的利用价值,否则总归逃不了被抛弃的下场。

know where they are well wherever the parents
补上一句,家门不幸……
7#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12:18 发帖IP地址来自
大抵贫穷落后到极点的地方,想要有所振作,一开始总要拿出点什么出来卖的。或者是便宜的劳动力,或者是地里的矿产,或者是环境。在你一无所有穷得裤子都穿不上的时候,又要保护动物,又要保护空气,又不肯出卖资源,又要保障劳动者五险一金,那对不起,没人会来投资,老实在地里玩泥巴吧。

中国的经济,就是这样一步步积累,一步步走到今天,商品超级丰富和廉价,生活超级便利,我们每个人都因此受益。这个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这是所有中国人的痛,每一口雾霾,都痛彻心扉。但没有这些代价,今天的中国就是大号的尼泊尔,不丹。蓝天白云,人民淳朴,看天吃饭,靠着白人旅游者指缝里掉的屑屑过日子。 或者像缅甸那些抗议水电站破坏生态的人,为了NGO的几个赏钱,走上街头,瘫痪一个又一个项目,他们永远不知道自己毁掉的是什么。

别着急说我在给雾霾洗地,我也痛恨雾霾。我的意思是,糟糕的空气,我们每个人都要一体承受,这是落后者生来的原罪!我们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只是句官样文章。实际上,我们只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好在积累已经完成,到了治理的时候了。

对于环境污染,我们要正视它,想办法改善它,督促政府解决它,但独独不要嘲笑它。当你徜徉在马里兰的清新空气里,要记得,你之所以能来这里,也和那糟糕的空气是分不开的。你的家庭因为经济的飞速发展而受益,能有条件让你出国留学。没有那些所谓的污染,你或许从小就围绕在父母卖旅游纪念品的小摊前,光着屁股向过往的外国游客讨钱。

这个演讲者和上世纪的河殇派一样,看到了别处的好,就开始厌憎自己出生的地方。为了取悦讨好白人,不惜一切代价和过往的自己划清界限,迎合偏见,迎合歧视。他们的观念里,对祖国侮辱得越深,别人就越看得起自己。他们从来不会想,别人家建设得好,我们一起努力,也可以这样,甚至可以超过他们。好在中国除了这些软骨头,从来也不缺那些真正的奋斗者。 希望她以后能踏踏实实地留在美国,永远别回来。中国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好,那种以侮辱和损害她来谋利的人,不配分享这种喜悦。如果她敢回来中国求食,我相信这段视频会让她无处容身。
8#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12:19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是4岁就离开昆明,但以身为昆明人云南人为豪,出国七年目前在美国工作的时差党。我从个人角度说说她错在哪里。
恕此回答不会引用具体的截图和例子,因为作者看了一次视频已经被恶心的够呛,不想再看第二次。

这里引用微博上一个朋友的话:
『有些人似乎觉得,只要是“真话”,就可以不分场合、不分方式、不分对象地说;只要是“事实”,就可以无视背后可能有的潜台词和引申含义。』
请注意,这里并不是部分公知美分人士所说的『家丑不可外扬』,这里讨论的是『说话的方式』。我们留学生常年生活在国外,我们知道西方对中国的敌意天然存在,什么样的话应该怎么说,说了可能会被他们解读成什么样,我们一清二楚。 杨同学在讨论中国的一些问题时,使用的语句,表达方式从任何角度来看都不当。
仅就空气质量一个方面来说,如果拿柴静关于雾霾的演讲做对比,她的描述显然更加全面客观。我依稀记得柴静也在自己的演讲里面提过美国,提到过孩子在美国生活一类的事情(细节可能记不清楚,抱歉),但她可没有用类似『the air is fresh and sweet』一类显然很浅薄无知的语句来描述和概括这一整个问题。
可能你们要说,这是一个毕业演讲,不是关于雾霾的演讲,blablabla。。那么,杨同学在毕业典礼这么重要的演讲上,既然要提起这个话题,就应当完整适当地去表达。她没有做到,并且这样的言论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会被怎么放大,我想一些同学心里是很清楚的。
我们作为留学生,从来不回避祖国存在的任何问题。我们中的很多人,也是曾经对祖国的一些方面有失望,然后想出来看看外面是什么样子的。出来以后,经过不断的体验,对比和学习,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想法,这很正常。但是,我且代表我个人对一切不为祖国着想为出发点发表此类言论的人致以鄙视。你可以批评,可以建议,但明眼人能看出来这样的批评和建议是否经过深刻的思考和总结,又是不是单纯的抱怨和抬杠,或甚至是反国家反民族,这两者有着事实上的不同。

批评和『批评』,建议和『建议』的区别,就看个人能不能理解了。
结尾引用一下百年前清朝留学生出国的宣言:
『此去西洋,应深知中国自强之记,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给看不懂大道理的人附上一位基友通俗易懂的解释----


9#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12:20 发帖IP地址来自
要是这位留学生是沈阳邯郸这样城市的,说五层口罩都还好,但你一个昆明的好意思说这个话,对不起,这次我们昆明人先骂
10#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12:21 发帖IP地址来自
她夸大,扭曲了事实。看报道此人叫Yang Shuping,她高中是昆明一中读的,这可是中国空气最好的五个城市之一,哪里需要带什么口罩?“中国的某些城市某些时间空气质量很差需要戴口罩“和“中国全国的空气质量很差都需要戴口罩否则会得病,即使是最好的地方也不例外“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实,某些人非要混为一谈,对其中的差别视而不见。前者很正常,大家都会接受,后者给人的感觉就是中国是个shithole。她无非就是为了迎合美国人的刻板印象博喝彩而已, 大概还不到种族歧视和辱华的程度。这种情况说实话,在留美中国人中还是并不少见的,靠贬低自己来获得认同感。只不过那些人比较聪明,知道自己以后可能还要在中国挣钱,所以不会公开这么说。
我觉得正常看待就行。之前跟一个印度同学聊过,他也很不爽很多印度人到了美国就批评印度。
不过她最好记住,任何公开发言都可能bite you back。一定要谨言慎行,尤其是公开场合。有可能几年后她想在中国发展事业的时候,这段话的视频就会被人拿出来让她吃不了兜着走。
---------------------------------------------------------------
当事人回应了。我只想说一句话:Don't let insincerity ruin your apology.
想有点诚意,她要加强措辞,并且中英文双语发表在自己的脸书上。毕竟,这个道歉也需要让外国人看到。没这个胆量,道歉就是不诚恳的,虚伪的。想两面的好处均沾,贬低中国迎合刻板印象,却又不愿意得罪自己原来的社会关系,没那么容易。(以后这种人越来越难混了。)
至于“我并没有贬低中国”之类的辩解是无力的,是不是故意贬低(夸大事实,甚至撒谎)嘲弄原视频摆在哪呢,大家可以自己去看。分享自己的留学体验就不要胡扯什么“在自己成长的城市不戴口罩就会生病之类的”鬼话。
关于言论自由:她有充分的言论自由,她的言论自由也得到了保障。我们只是从言语上批驳她,并没有威胁她或者剥夺她的任何自由。如果她将来回国,任何单位完全有权根据她过去的都言论做出雇佣与否的决定。你去美国发表一下micro-agression的言论,然后叫言论自由试试。说侵犯她言论自由的,先了解清楚言论自由的含义再说。
我也不太赞成大家随便揣测动机。很多时候,这些喜欢在美国贬低中国的人也不需要什么动机,就是习惯,随口就说了。这位杨同学更可能是把她平时随口说说的话用夸张的语气在毕业典礼上说了出来而已。她说反应“没有料到”可能也是真的,据说她平时主要和美国人在一起,可能真的不太知道中国留学生的看法和态度。
关于空气质量的回应:
昆明的空气质量在good和moderate之间浮动,无法推出

WHO认为,PM2.5年均浓度小于10微克每立方米是安全的。
超过这个数值,心脏病、肺癌死亡率会增加。
昆明2016年PM2.5年均浓度为28,从2008年以来年均浓度为34。
因此按WHO标准,昆明空气质量是“不安全的”。

的结论。
Air quality index
可见,只有空气达到了101-150这个量级,才是unhealthy to sensitive group,昆明的空气并非这个级别。
附杨同学的回应:
这次演讲带来的反响大大的出乎我的意料, 并深感不安。现申明及致歉如下:
  我深爱自己的祖国和家乡,为国家的繁荣发展深感自豪,也希望今后用自己在国外的所学弘扬中国文化,为国家做积极贡献。演讲只是分享自己的留学体验,完全没有对国家及家乡的否定或贬低之意, 在此深表歉意,并衷心希望大家给予谅解,今后会吸取教训。同时也希望不要再有更多的解读,甚至人身攻击。谢谢!
11#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12:22 发帖IP地址来自
今天是2017年5月22日
我,普通留学生,想说说个人对这件事的看法

一条大意是“女留学生毕业演讲:美国的空气都是甜的 当事人道歉”被推送至手机屏幕里。

等我下课再点开,已经成为了疯谈。评论里两极分化,支持的,和不支持的。

其实我并不是很很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也不好随意作论,我觉得我还是得自己点开视频看看。到底是怎么了。





开始,一切都好像正常的不能再正常。除了当事人的英语发音,我个人觉得过于注重模仿外国人口音有些虚假,并不太能接受。
慢慢的,感觉就不太对了。






嗯。先不说举这个例子是为了映射后面的民主自由还是什么东西。就表面来讲,我觉得夸大其词。

不说杨同学是昆明的还是怎样。你就说巧不巧?杨同学你五年前走出达拉斯航站楼的时候,四年前我恰好作为交换生奔赴了亚平宁半岛的发达国家。而那一年,我出生的城市在全国城市污染排名里倒数第二。地中海气候杨同学你觉得怎么样?是不是比你更应该感受到香甜清新、奇异奢华?可惜的是空气方面,在我到达的时候并没能有这么直观amazing的感受。

我想温室花朵的道理你应该能懂吧。温室里的花,如果直接移出来,面对突然改变的恶劣的自然环境,很快就会凋亡。但岩崖上的草啊,环境恶劣都能生长。环境一下子转好的时候对它是没有特别大的直观感受的。

别说你的国内生长环境能比我还糟糕,这一点我是不相信的。因为我在西北长大。而我的城市,兰州,本就是处于黄土高原西部,地势又四面环山,河流穿城而过。季节性的沙尘,再加上这种拥挤和城市发展带来的空气质量,那几年真的很糟糕。所以我,根本不相信你的昆明,能比那几年的兰州,还糟糕。

就是这样,兰州人民,也并不是终日与口罩为生,这不是作死,是因为,不论怎么说,一年里还是有风和日丽,天高云淡的日子的。不戴口罩,也不是就一定会生病。我不否认那种日子戴口罩会减少对于呼吸道的损害。但像你说的这种,昆明,不戴口罩,就会生病。我真的笑出了声。因为我啊,想到了某特定时间段内的小孩子们。因为流行,所以戴口罩。一天不戴,就会死。

说完了这一点,我要开始说一说别的了。因为啊总有些键盘侠,坐在电脑的那头,大门不出 二门不迈,抠着脚趾想当然的认为,世界的另一端,就是这样的。

所以他们觉得,你说出了事实,为什么要被群起而攻之?因为你戳了痛点。他们觉得,你为什么要道歉?大概是受到逼迫无法反抗。

于是又回到你所说的,这个自由民主,人权的问题上了。下图是之前截的,一位前辈的发言。不过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找不到了。


这篇文章呢,我就是写一下,作为留学生,我自己的观点,所以码了人名。内容我个人无法求证。

但说起来。我看完你的视频的感觉也是。气到嚎哭。

我现在,攻建筑学,依旧在所谓的发达国家。每天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这还都不够,因为你是黄种人啊!

等绿灯的时候本地人横穿马路你也不能横穿马路,不然你就会被冠上“不守规矩的中国人”的头衔;本地人乱扔垃圾不管脏乱差成什么样,你就算是没有注意,口袋里的纸巾掉在路上,都会被冠上“道德低下的中国人”;本地人出门不修边幅蓬头垢面,只要是头发毛躁点就会被冠上“不修边幅的中国人”这不是贴在你自己身上的标签,这是贴给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啊!!

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句话不太准,但我暂时想不到有什么话代替)也所谓“一张卷子一百分,你考了九十九,但人们大多不会在意你付出了多少努力去拿到那九十九分,而更会关注于你为什么缺了一分” 人本来就是更专注于挑别人的缺点的生物,何况西方一些无良黑媒,大概也会借势炒作。本就对中国了解甚少的西方,便会把这以偏概全当作是中国普遍的现状了。

我不求你能给添什么光,争什么气。我只求你别让我们这些万万千千想要改变西方这些人对我们、我们中国人、我们黄种人有着刻板错误印象的留学生/工作者的努力,别都白费了。

所以生气到嚎哭,我在想遭受过的白眼,吵过的辩论,和香港男生干过的架...这些都他妈是为了啥啊?为了啥???? 遭的这些也不敢和家里人说,并不想让家里人担心。同学什么的更不用说了,没有相似的经历说来也是满口废话,没有什么能感同身受的。千万心血,付之一“句”。

所以我不喜欢你那刻意的奇怪的英语音色和你每说完一个重要的点都要抬头观察下面人群脸色的发言状态。

我认为,人对一门语言的学习,最终是能学以致用,看实际操作的。

所以我之前为什么认为:我觉得你英语并没有学的很好。因为你但凡能在你发达国家随便找人说一说话,就大概不会作这样的演讲了。

而你说的,对于人权的讨论,政治的自由在去到美国大学前从不知道可以公开讨论。我也认为你的中文并没有学的多好。国内大概也不怎么与人相处和交流吧。何况举出清新空气的例子来引证铺垫自己的后续发言我觉得像个笑谈。

自己能力不足所以觉得这个没见过那个没见过,在外大概也不怎么关心时事政治和国内日复一日的变化吧。在外偶然见一次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所以觉得新奇和难以置信吧。

有人说“她只是个学生,对政治能了解多少”

我想说,我也是个学生。并且我认识的学弟学妹们里有些人,刚上高一就能通晓时事政治并对其作出精准的判断。那有人可能就要问了“那能说明什么问题?你认识你牛b呗。”

问的好,朋友,这不能说明什么大问题,这只能说明“技多不压身”而且抖机灵之前,还是需要一些文化的。

评论里有很多人估计也看不太懂视频里说了什么,但跟风也表现出对于国内各项不满:空气不满;限制Google不满;人权不满......等等一系列
在说我自己对这三点的看法之前,先有几个前提需要特殊标注出来

0.我国-发展中国家

1.我国国土面积9,634,057平方公里,领海约470万平方公里,美国国土面积9,629,091平方公里

2.我国人口数量13.6782亿人(2014),美国人口数量3.214亿(2015)

3.我国人口密度139.6人/平方公里,美国人口密度34人/平方公里

首先说空气,举个例子。英国,众所周知,现在也算是发达国家中领头军之一,但同时作为工业革命的先驱国家,当时在发展的进程中国土内也遭到了严重的污染,不止空气被煤烟污染,河流水体也经受不小的冲击。这件事我记得非常清楚,因为高中历史课本讲过,应该还有图。
但时过境迁,英国现今被称生态典范。这也就形成了世界范围内“先污染,后治理”这种典型模式。但你不要忘了。它现在已经过了发展期,而中国,正在这个工业化进程中。污染不可避免,但及时意识到并进行污染防治以及借鉴前人之经验并加以改进,我觉得,就是好的。

限制Google这很简单,因为地大物博人口稠密,有的人虽然看似长大成人但认知浅薄,很容易被别有心机的人误导,导致某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我觉得放在国情下看这个问题,没毛病。

人权。这事儿我觉得像朋友圈,越表现的淋漓尽致的东西可能反而是越缺乏的。不禁枪还谈什么人权?只是因为被怀疑,被讨厌,自己看不顺眼就无辜被打死的学生,留学生。他们的人权问题先解决一下好吗?

嗯,有人回复我“只有在大美帝还供奉着捧着不断滥夸自己的国家是不是就不是瞎jb胡扯了.....”

我想说“不是。但人想要在社会中受到尊重,自己先得尊重自己。”

毕竟,顶着一张黄种人的脸,你可爱的美帝人民看你的前几眼不会以为你是个美国人的。

以上

-----------
看到大家的评论好暖心啊!!!!
谢谢你们 比心
我会一直坚持好好努力的
感谢

顺便补一下:
我大兰州现今做了很多年的管控之后,也早脱离那个暗无不见天日、空气质量全国倒数第二、卫星上都看不到的位置了。除去春冬季受地理位置影响和地形限制的日子,一年中有很大部分时间都是天蓝云白,空气污染还有没有?有,而且需要做的还很多。但她确实一直在进步,而且单从这一点看来进步很大。这点是不能否认的。
一个远处西北的城都是这样,何况这个正在全速发展的泱泱大国。仅挑她还存在的问题却闭口不谈她付出的努力。这样的演讲未免太过以偏概全。
有人又说“有点脑子会自己思考的人都不会认为这就是中国的”。不,你错了,在某些媒体年复一年的偏见化报道下,资本国的一些人民,还真的是,一直活在梦里。我曾经和别人有个对话,具体说到我的家乡在中国属于西北内陆,“哦知道知道,遍地荒凉大工厂黑烟囱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27300
帖子:5460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