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留学生能真正融入日本的社会吗?

论坛 期权论坛 留学     
匿名知乎用户   2019-4-11 23:02   4937   10
不是说放弃自己原来的。至少是能结交日本朋友日本圈子,能一起出去玩,能聊天没有什么障碍的交流,工作时也不要被区别对待。至少和他们本国人交流时可以忘记自己是老外
分享到 :
0 人收藏

10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3:02:10 发帖IP地址来自
承认自己就是外国人,明白正因为是外国人所以才具有某些优势,正因为是外国人才能做到你们做不到的事是最重要的。并不单单是举手投足言谈举止都要变得和这个国家的人一样才叫融入,能够求同存异也是融入的一种表现。
3#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3:02:11 发帖IP地址来自
这个国家连很多日本人都融入不了。
更别说是外国人了。
当然如果是白人,那只是“豁免权”,
而并不能算是融入。

从来没想过自己能达到所谓融入的状态,
但是照样可以生活得很舒适。对我来说这样反而心态更轻松。

比如:
在日本,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比如垃圾分分好,讲话小声点,手机设置成震动...等等,养成习惯了就跟洗脸刷牙一样。
偶尔有些社会潜规则不知道,那总结一下第二次知道了就行了。如果有那种特别较真的日本人,跟你说“这里是日本...”啥啥啥的东西,我这个人可能“游士”的气场比较强大,一般白他一眼。
只要你不打扰到别人,你不care我,我也不care你,其实日本有自己的生活还是很舒适的,因为他们日本人自己也是这样的。
所以就安安心心当一个外国人,没什么不好的。福利待遇跟日本人差不多,找工作也许更好找。但是天花板会更低。
更重要的是:你多一条选择,混不下去了你拍拍屁股回国,或者把日本当跳板去其他国家啊。
比起日本人,心理状态更自由一点。
读大学到现在工作这几年下来,我体悟到一件事:
有选择毕竟是很奢侈的事儿。因为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其实是没有选择的。
所以你以为,为什么那么多日本人自杀?
同样也适用于国内:比如什么烂学校烂专业烂导师,还是要硬着头皮读完
(我当年可是退学出国的,这种选择的机会,既要感谢自己的争取,也要感谢家人的支持)
我这个人内心是比较“自由主义”的。对于集体主义的那套东西天生比较排斥。
从今以后我可能就是一个“游士”,游走在两国之间。我根本不可能成为两国统治阶级的一员,也不会主动合作,但是两国的“肉食者”既会打压我,也会拉拢我。
我享受这种感觉。
不论在中国日本,看不惯的,笑骂两句。但是我不做带路党。我希望中日两国都发展得好,这符合我的基本利益。
从唯物主义者的角度看,东亚民族的集体主义倾向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民族不是没有原因的:

东亚怪兽房间,自古以来地少人多的农业社会,即便进入高度工业文明,也有大量封建残余。
在日的朋友曾问我:日本人那么集体主义,高度纪律性,但是人与人之间关系为什么那么淡呢?
我回答:
集体主义是为了生存(人多地少、资源匮乏、强敌环伺、工业后发)
个人主义是为了生活(你平时在公司都那么集体主义了,下了班还不放肆是要把人憋出病来吗?)
以上这些也适用于中国、韩国、朝鲜、以及华人主导的新加坡。
你以为中国很个人主义吗?
那是在个人生活层面,政治层面你看看,是不是我上面说的那样?
没有高度纪律性、组织性的民族,根本就不可能在东亚生存下去。会变成百越、夜郎、党项...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
存活下来的东亚民族,都是战斗民族。
战斗民族之间,都是很难融入的。
4#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3:02:12 发帖IP地址来自
谢苗。
首先声明本题不列数据,基本从自身经历,经验和想法出发,不喜欢和不愿相信的同学就不要勉强看了。
题主问题描述
不是说放弃自己原来的。至少是能结交日本朋友日本圈子,能一起出去玩,能聊天没有什么障碍的交流,工作时也不要被区别对待。至少和他们本国人交流时可以忘记自己是老外
我也赞同“融入”日本社会的正确姿势并不是放弃原来的自我。中国人和日本人还是有着很多本质区别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等都不同。在认清并接受彼此的不同的基础上愉快的待在一起,这就是我认为的融入。以我这个标准来说,虽然与人交往不一定那么轻松,但留学生还是可以融入日本社会的。

日本人很喜欢集体活动,学校里有各种社团,同好会可以参加,平时总会有人组织“飲み会”,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中国人和日本人一起出门玩,旅游,吃饭,参加活动啥的都很正常。我和我周围的留学生也经常和日本人一起玩。
进入社会之后我本来以为这样的机会会变少,不过我所在的公司有很多集体活动的机会,你不想参加的时候不要报名就行,想参加的时候别人绝对不会拒绝你,报名之后反悔不想去了也行,提前跟组织者说一声就行。只要你想,几乎每周都能参加一个活动。除此之外,部门的饮会,同期的饮会,打个高尔夫,看个球赛,私下关系好的人一起吃饭唱歌啥的,和日本人一起玩的机会太多太多了。

不过还是得说,和日本人做朋友跟和中国人做朋友的感觉还是不一样的。中国人很容易混熟,熟到乱七八糟啥都能聊,本来就因为在异乡,更容易有亲近感。而和日本人虽然也有少数什么都聊的朋友甚至前辈,但就是少了点那种“大家自己人,放宽心随便聊”的感觉(谈恋爱的除外),不过和关系好的日本人相处起来也挺轻松的。关系一般的日本人,聊起来就会谨慎一些,怕说了失礼的话,或者让对方对我的印象变坏。总之和中国人在一起的时候更容易暴露自己的属性,和日本人一起的时候我会刻意显得文静一点…

本来想贴点最近的图,但是图都在手机里,有点懒…口述一下吧,最近去同事家里开的拉面店吃了拉面,给另一个同事过了简单的生日,和一群日本小朋友去唱了卡拉OK,然后下下周公司有人组织狼人杀,我是第一次和日本人面杀,虽然他们的规则怪怪的,不过还蛮期待的~我比较不喜欢纯吃饭喝酒的那种应酬,大家一起玩点啥还是很开心的。

希望在日本的同学们也能找到合得来的日本朋友。
5#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3:02:13 发帖IP地址来自
完全可以。日本人讲情怀,感情用事。只要你能让他们喜欢你,即使你日语再烂,论文再水,工作能力一泡xx,接纳你什么的都不成问题。
2016年4月份入职,工作了半年因为加班强度大已经辞职了。不过我要说的是人际关系,体验不错。
我日语不算溜,不过我喜欢给同事讲笑话,到处串门,公司里的人基本都认识我。个人感觉他们是没把我当外人的。刚开始工作的时候,确实是能感受到他们对身为外国人的我的各种顾忌,后来跟他们混熟了就觉得日本人跟中国人没啥区别,很多方面的想法都是共通的。比如我感觉上头的人领导力不行,上司一个劲给你塞任务,没有轻重,没有规划(这也是我离职的原因)。跟同期们处了三个月后,如果他们也遇到这种胡来的工作安排,同期们就直接说「这个量绝对不行」「要给我安排这些工作毫无意义还不如辞了」「绝对不要加班」(不知道是不是我带的节奏……)。
我决意辞职后,去找那些受过照顾的大前辈啊同期们挨个促膝长谈。因为是裸辞,所以他们问我接下来去哪,我说去流浪…。一个大前辈跟我说,我自己在外面有公司,实在找不到工作就去我那。还有个同期跟我讲说,我一亲戚在 NTT Docomo,找不到工作我跟那亲戚说一声。挺感动。
还有我是技术职,搞数据分析的。自家有个搞文本挖掘的软件,有时候因为业务需要自己想知道里面具体是用什么算法,就直接找前辈问。他们也直接会告诉你。老板也还说过让我和在国外的研究者协力搞研发,不过我已经快辞职了。我觉得那些什么不让你接触核心技术的说法都是扯蛋。(当然可能因为是ベンチャー的关系,也谈不上有特别牛的技术)
不要在乎小钱,没事买点小零食(中华物产店的蒜香青豆啥的)给同事吃,还说这是台湾带来的土特产,他们可开心了哈哈哈哈哈哈。
6#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3:02:14 发帖IP地址来自
谢喵。
很多人误解了“融入”的含义。
融入不是“被同化,模仿,类似”。
而是“在这个社会找到自己的方式特有的立足之地”。

我认为后者是正确的在异国“融入”的方式,当然通过努力完全可以。
被区别对待没什么的,因为区别对待也有好的对待和不好的对待。找到自己的价值,追求好的区别对待(只有那个中国人能做到)就可以了。
7#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3:02:15 发帖IP地址来自
泻药

说到什么关系好才叫好,我也不知道什么标准,但是我觉得我可以吧,和日本人玩儿没有问题。顺便说我是高中毕业来的日本。

因为今年春天搬到隔壁城市工作,但是几乎每个月都从以前城市的朋友来找我玩,还时不时地跑来我家住,我家常年必备客用被子毯子。大学毕业好几年了,每年关系好的聚会都是我在组织。研究生期间在研究室被封为宴会部长,各种送别会纳凉会都是我组织我找地方,终于毕业了想着没事儿了,这不,下周工作单位组织欢送会,这活儿又交给我…

看能不能融入日本圈子的话,看参加婚礼是个典型的例子。日本人结婚不像中国人那样连街坊邻居都被叫去参加,这边是关系不好的话是不会被邀请的。有时候去了也要帮忙,担当受付,说白了就是收礼钱的活儿,还有表演节目,相比担当比较重的可能就是婚礼讲话吧,一般是叫上司或者关系最好的朋友。现在这个年龄正是结婚高峰期,参加婚礼的时候做过两次受付,还有担当过余兴表演还有新娘友人代表讲话,一年两三场婚礼份子钱还有每次的礼装费花得我肾疼(这下个月初还有一场…)。


被指定穿了旗袍参加朋友婚礼聚会,代表新娘友人讲话,被鼓掌的时候又高兴又不好意思

婚礼受付的,也就是咱们收礼钱的


反正,不用考虑那么多国情了政治历史原因的。正能量,热情,善良,诚恳,搞笑,犯贱,我觉得有这几点,不管在日本还是在中国,都能融进去的。
8#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3:02:16 发帖IP地址来自
这个问题实在是因人而异,留学生个体差异巨大,日本人个体差异也同样巨大,人和人关系通过相识,交往,共事才会深化,跟文化背景并没有绝对的关联性,强化语言能力和文化学习可以对融入起到一定辅助作用,但绝不是决定因素,个人认为主要还是看个体的社交能力,人品以及颜值!这是一个看脸的世界,在日本也一样!
9#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3:02:17 发帖IP地址来自
融入又有什么是不可以的呢,日本也分层次,我是见过中国同学天天和日本学生打成一片,日语说的日本人都不信他是中国人。后来就职去了一家大公司娶了日本老婆。这样算不算融入日本社会了?
想融入自然有融入的方法,但大多数人是觉得没必要融入,毕竟日本也有三教九流,也讲究君子之交淡如水,在日本有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比如我这样的。
10#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3:02:18 发帖IP地址来自


先说结论,可以融入。但比起是否国籍和语言的影响,我觉得更多取决于自己是否有敞开心扉跟对方交流的意愿,以及双方的共情能力。

我在日本,上面的照片是跟我住在同一个房子的小伙伴们,除了我、一个美国人、一个澳洲人以外,其余都是日本人。那天是那个美国人和一个日本人的结婚Party。

我知道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包括汉字)、职业、老家在哪、选择住在share-house的原因、梦想和感情观等等。



晚上下班回家,我们围坐在厨房的长桌边,一边喝酒,一边倾听大家最近的见闻,交换想法。

说说房子里的人

M的老家在青森,当了大半辈子家庭主妇的她,一直有个梦想--开一家专门面向主妇的按摩院(正经的)。于是在她最小的儿子考上了大学以后,她只身跑到横滨来上课,学按摩手法。我问过她为什么会想开面向主妇的按摩院,她说其实做家务很耗费体力,经常一天下来腰酸背痛,而且丈夫上班,小孩上学,找不到说话的人就很容易积累压力。一边帮她们按摩一边陪她们聊天,能给她们舒缓身心压力,又能顺便赚钱,一次过满足三个愿望,何乐而不为。

A是个归国子女,6岁的时候去了美国,一直念完大学才回来日本。她当初学的是声乐,同时又弹得一首好吉他跟钢琴。得益于她出众的音乐能力,我们每次Party,都办得有声有色。(家里一个月大概办三四次主题party,比如万圣节派对,中华料理派对等等)她回来日本以后,在我们的share-house附近的教会幼儿园找了份工作,另外还在教会领唱,还开过音乐会。关于她的故事还有很多,总之是一个有趣的人。

T 本科毕业以后进入了一个商社工作,已经干了三年,最近在考虑辞职回老家当公务员。然后我们是房子里唯一的单身汉子,年龄也比较接近,所以针对感情问题,我们经常交(bao)流(tuan)看(qu)法(nuan)。
比如:
我“N跟S老在大厅一边看电视一边秀恩爱,好想烧”。T“我懂你。”(拍拍我肩膀)
T“喂喂,这周末有一个交流会,要不要一起去?说不定能认识可爱的妹子哦!” 我“就我那渣日语,而且我还是一个穷苦留学生,还是算了吧。”
后来T找到了女朋友,然后我变成了家里唯一的单身狗。
还好,他们一起两周就分手了。()

故事还有很多,比如来自德国的海洋科学家B、分分合合七年终成眷属的美国人N和S等等。 但故事本身不是重点,要交朋友,我觉得无关乎国籍,语言只要能基本交流就可以了,关键是对人的好奇心以及共情的能力。有好奇心,自然会想知道对方的事情,有交流的欲望,会去倾听。有共情能力,就很容易能体会对方的感受,对方在你身上获得认同感,自然愿意跟你聊天。

在日常交往上,日本人跟其他国家的人最不一样的地方是TA们比较害羞、怕生,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比较强。所以要跟TA们交朋友,自己要勇敢迈出第一步,拉近距离的同时不要给TA们压力。总之要主动、倾听、真诚。

-------------------------------------------
最后贴些照片



我和T的合照(万圣节Party)


这是今年元旦凌晨,我们一起驱车到神奈川的海岸边,燃起篝火,在寒冷中等待2015年第一天的日出。





每次跟小伙伴分别之前,我都会跟他们拍张合照,然后打印两份,一份给TA,一份自己留着。互相在照片后面写上寄语,然后再交换。(上面那张管鲍之交是跟T的合照,不知道这成语他上哪查的╮(╯_╰)╭ )

最后,留学生居无定所的特性决定了很难跟当地人保持长久的交往。可能今天在学校遇到一个新朋友,感觉聊得很好,你们交换了联系方式,你沉浸在交到好朋友的喜悦中。过了几个月,你毕业了,回国了,考到别的城市的别的大学去了,或者到其他城市上班去了。你们的联系越来越少,你们再无交集。我们可以做的只有在相遇时珍惜这种缘分,有机会跟对方交流时认真倾听并保持好奇心,之后的发展并不是你我能够控制的。所谓“一期一会”。

希望各位在日本能够不忘初心,愉快地度过每一天( ` )
11#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3:02:19 发帖IP地址来自
谢邀。基本上同意@苏菲的答案。如果上过异文化的课程就很容易明白,不要说国际化进展迅猛的现代社会,哪怕就是古时候开始,就仅仅在现在中国版图的范围内,也分那么多国家,每个国家也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就像现在的56民族。
你说的很多,融入不代表放弃自己原有的,像苏菲说的,有自己的生存模式。
异文化间简单来说分为三个类型。同化,分离,融入。
融入指什么?不像在某条巴西街上那样生活在日本十几年还是只会几句打招呼的日语,你要愿意说当地语言,也就是愿意与当地人交流。
我在日本的开始五年也没有朋友,没和日本人出去过,我以为一直会是这样,偶尔认为是朋友的日本人也会莫名没了联系。
外界常说日本人不打开心扉有距离感。那么我们呢?真的打开了吗?或者说会不会打的太开?
在我们担心被当地人当外国人区别对待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想一想,我们又何尝不把当地人也当作外国人对待着?都是一样的。
因为本来对于彼此来说都是外国人啊。
语言无障碍其实不难,但是毫无障碍在我看来不太可能,就像你跟在中国生活了十几年的外国人聊葫芦娃,他也未必知道啊?不知道就问嘛,有兴趣就了解嘛,没兴趣就说句,“那是个什么鬼”嘛,没什么大不了的。
现在我和同事出去喝酒聊天已经成为常事,说到两国文化差异,同事们总说,我已经是日本人了,也就是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至少在工作上已经不再把我当外国人了。但一起上班的其它中国人还依然是他们眼里典型的中国人。
我观察讨论思考,我想,
融入,就是一种尊重和适应。
我很反对带着戾气去某一个国家。譬如有很多人来日本但事实上他们讨厌日本,来了之后各种抱怨,整个人50米以内都充满负面磁场,根本没意义。讨厌就不要来。来了就去尊重,理解和适应。这是分离到融入,同化那就是“信仰”也一样了。
意大利人可能因为一场足球赛就请假不上班,日本人会因为大家都很忙不敢到点下班。这是不同的文化,你不能用意大利的标准在日本生活,也没必要用日本的标准衡量意大利。
先尊重再试着了解,然后看能否适应。在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融入的过程,可能会有孤独,矛盾,迷茫,怀疑,否定,但是一定在某个时刻会闪出一个出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27300
帖子:5460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