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打工的孩纸都有故事】兼职原因无非有二,一为体验,二是缺钱。于我而言,最初的动机绝对是缺钱。彼时刚来英国,因为一些不可描述的原因,我在第一个月就背上了一笔沉重的债务,于是便走上了负债少女打工的苦情剧情。自己心里当然明白,如果告诉家人自己的处境,让他们再换一些镑,他们一定会同意。可是我心里的内疚大过了一切,遂暗暗决定自己承担结果,对于当时的窘境一句不提。于是一面对着家人满口保证“不用担心,我钱很足够”,一面借钱周转,最后自己还偷偷划拉了个Excel表,框每周预算,列大项开支。这一划下来,感觉自己这日子过得太苦兮兮。实习难找,代购太烦,打工何尝不是好主意?于是便有了打工的念头。从生活体验来说,兼职也算是个很好的方式。毕竟国内来念书的留学生,英文水平和文化背景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在歪果仁圈子里能谈笑风生当真是少数,大多数还是半只脚在华人圈子里面打转。一面呆在象牙塔,一面活在一个半真空的文化隔膜里,不管是和老外聊天扯皮互相寒暄,“嘿,你是哪个国家的”,还是旅游吃饭买买买,都是体验当地生活的一种方式;打工亦如是。如果对于自己的职业提升和简历增色没有那么迫切的愿望,那么打工是个不错的契机,既可以更近距离体验当地生活,也能真实观察当地人的生活状态。
于是乎,我便这么下了结论,打工这事,有用,也有趣。当下地,我着手开始找兼职机会。
【如何寻找兼职】不用担心,和实习相比,兼职真的容易得多。找准哪里有工作机会很重要。虽然像Subway、路边咖啡厅之类的歪果仁店也招人,但是英文没到熟记菜单酒水单的话,中超中餐馆纪念品店就是展示你中文八级的最好场所。我在爱丁堡念书,就拿爱丁堡举个栗子,爱宝小城因为它的美而成为苏格兰相当著名的旅游城市,所以除了中餐馆,还有为数众多的苏格兰羊绒围巾商店。他们都在张开怀抱呼唤着中文八级、英文尚可,兼职工资低廉的中国学生兼职,需求是大把大把,有的外放些,直接在店门口张贴告示;有的内敛些,没在店门口写明白,不过如果你勇敢走进去,挑一个长得最像店长的人,或者找个长得就一脸像会中文的亚裔,用你流利的中式英语询问“Do you have some part-time jobs?”这个时候你的找兼职之路就成功了一半。接下来如果对方用流利中文和你对话,那么请完美展示你的中文八级水平,问明白工作职责、时间、酬劳,同时也好好介绍自己。如果店家没有详细回复也没关系,留个联系方式,指不定哪天店里缺人就喊上你了。对了,这个过程最好带上英文版的CV。学长学姐也是重要资源,憋看他们这一年的朋友圈都在吃喝玩乐欧洲列国游,其实兼职过的实习过的也是大有人在。我刚开始找兼职的时候,又没方向又担心自己找不到,CV写着写着就开始啃零食,躺在厨房沙发葛优瘫状给学姐发消息,“你知道怎么找兼职吗?”叮——学姐秒回,“其实吧,你要找兼职,我可以给你介绍个。”彼时葛优瘫的我瞬间坐起,拇指带着点雀跃上下灵活移动:“要要要!”于是我的兼职就这么飞快地找到了。
【打工见闻】选择餐厅打工,多多少少有点出于我作为一个吃货的私心,何况还有自助可以吃。之前一直是站在顾客的上帝视角,只顾着环顾四周,点评灯光、食物、服务,顺便吃饭聊天拍照和美图,如今站在一个服务人员的角度,立场变了,想法真是完全不同。餐厅离景点比较远,所以全是当地食客,至今没有见过中国人。老外太多的结果是,容易彻底懵逼。说真的,其实我的主要工作职责很简单,就是收盘子和擦桌子。因为是一家自助餐厅,所以客人吃完后换盘子清盘子的速度很快,要保证桌子上没有空盘子,同时空盘子送给后厨后可以最快速度洗干净回收利用。客人离开后,桌子需要很快整理干净,准备好迎接下一桌客人。老板很nice地教导说,你要记住不同台号,在客人进门前正确引导。在不同桌字中间不停的打圈,看看客人有没有吃完的空下的盘子。还有比如西式的就餐礼仪,刀叉交叉是没有吃完,如果平行摆放则是吃完了。不过有时客人也不会按照礼仪摆放,所以具体怎样,还需要自己多多观察,不确定时候则询问顾客。还教我用怎样特别的技巧可以一手拿尽量多的盘子叉子同时不打滑,我就亲眼看见一个在餐厅工作时间很长的前辈,连收五桌,盘子上面叠盘子,甜品碟上面放甜品碟,满满当当将近20个杯杯盘盘,中间还有十几个刀叉勺子,稳稳不滑落,另一只手也不闲着,指间扣着好几个玻璃杯。一拿一放间,也能看出内家功夫。同时还有很多小细节,比如刚刚高温消毒过的盘子要放在冷的盘子下面,这样可以保证先拿给客人的盘子是冷的。这些有趣的餐厅工作细节,如果不是真实的工作过,我想我自己也不会注意。
当然啦,以上是一些在餐厅工作的普适性的经验,在英国的餐厅打工,总也是有些独特的尴尬。最让人害怕的就是酒水单。因为是自助餐厅,所以少了很多点菜上菜的困扰,但是客人总归是要来杯喝的。不是每个人都会点可乐这种简单好记的饮料,Gin还是Lager,还有一堆名字绕口的巴拉巴拉。每次点到酒水的时刻,我总是非常紧张。还有一些临时起意的要求。比如一次,我在收走盘子的时候,一个女士对我说:“One more straw”,不知道是紧张还是她真的太小声,我却听成了“One other straw”。于是原本应该是再给一根吸管,结果我却当着她的面把吸管拿走,又换上了一根新的吸管。她愣住了,我没有反应过来,那个场面真是别提有多尴尬。感谢好心的前辈在我后面,赶忙道歉又递上新的吸管,到最后她还是教导我,并没有责怪我。
【有趣的人】不管是老板,还是和我一起工作的前辈,大家都在一块工作特别愉快。老板人很绅士却总是装得很毒舌,一方面又很严谨龟毛;大M总是酷酷的,偶尔多说几句话都觉得是冷酷温柔杀;小M是个特别sweet和勤劳的人,超贴心,对科技和新事情还充满好奇心;之前遇到一个超级神奇的台湾女生,工作能力强,思维还能转得很快;也有精通中文英文马来文和粤语的超美的阿姨,就像教自己孩子一样,温柔耐心教我做事,帮我收拾摊子。
大概这些,才是在异国他乡兼职最大的收获吧。感受华人的真实生活和工作,尽管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却活出了同样善良和认真的姿态。
========我是更新的分割线=======之前还会觉得奇怪,餐厅这波人明明都是这么有才的人啊。且不说大老板是二代移民,从小成绩优秀会说法语的爱大工程系毕业的尖子生;之后碰见的兼职女生也是在台湾大学本有教职,拿全奖来这里念生物学博士还提前了一年毕业;人超好的马来阿姨精通马来语英语中文粤语。任意挑出一个,可不比我这个英文磕磕巴巴的一年小硕来得厉害?他们为什么在这么一家没有那么精致华丽的餐厅从事着看上去不那么体面的工作呢?这个问题在初始常常困扰着我,后来干着干着,倒也觉得顺理成章。
开中餐馆或许已经成为了海外华人创业的“政治正确”。在《生活大爆炸》里面谢耳朵打开中餐外卖盒子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他聊着天,吃着美国人以为源自纯正中国风味然而在中国却没有人知道是什么的幸运签饼。植根中华,中餐已经随着那些登上船舶的中国人远渡重洋,用恰到好处的味道的中庸、价格的中庸、装扮的中庸站稳脚跟,为当地华人贴上第一道标签。中餐馆早已开宗立派,在西方餐饮体系中开辟出一套功法。老外热爱中餐的原因往往是因为量大价优还有外卖,不管是酸甜番茄味的糖醋排骨还是甜滋滋的宫保鸡丁,改良后中餐充分发扬了就地取材随机应变的属性。而开办中餐馆或许就是华人最正确、最不用动脑、最恰当的生计方式。我越来越发现,为了打破文化语言的天花板,常常需要付出一些代价,这种代价或许是接受对自己的某些低估。那些中餐馆里的服务生老板,可能都已经是某知名大学的博士或者硕士了。如今中餐馆早已遍地开花,时间再往前反推,回到海外中餐馆插旗扩张的黄金十年,弃文从商的动机或许可以让人更容易理解。
国外待久了,价值评判都会变得不那么焦虑。有次在青旅碰见一个姑娘,问她说“你工作是为什么?”她果断回答“为了挣钱玩啊。”在这里,工作更多的又重回到工作本身,工作是挣钱工具、是漫长休憩之后的另一种休憩,而无关地位体面了。见过快乐的的国外年轻人,工作的时候开开心心,出去玩的时候也开开心心,仿佛生命中没什么值得忧虑的事。去海滩要把自己晒成健康的小麦色,假期结束见到同事朋友,定能收割一大片起伏的艳羡。可是,计较工作的体面和收入,这不是中国人思维习惯的错。毕竟在内地生活要担心计划的东西太多,再乐天的人也多多少少变得焦虑,时时刻刻希望以高储蓄来抗衡或许发生的一切未知。在国外尤其是福利较为完善的国家,教育医疗不用担心,租房市场非常成熟,居民制度而非户籍制度,加上遗产税制度和“父母的钱是父母的不是我的”的思维观念,不为攒钱崇拜消费的心理不足为奇。尽管这样也存在弊端,生活往往越过越平静,最后变成只在自己阶层水域的游泳。
难说取舍,有人选择留在海外,只为日日剪草遛狗烧饭逛超市健身和自己的邻居见面说你好,只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一个双母语的成长的环境;有人喜欢热闹,回国吃着串喝着酒侃着大山却也大口大口吸着霾看着节节攀升的房价叹着气。个人选择而已。
作为一个3+1到London读final year又兼职打工的人,我觉得可以说两句,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仅供参考。我是accounting and finance专业,课程相较于其他商科专业来说还是比较多的,每周四天的课,每天三到四小时不等,几乎每节课都有作业,隔三差五有report和essay要写。我在一家中餐馆打工,身边也有不少朋友去干个兼职,绝大多数都在中餐馆,因为中国老板利用廉价劳动力,也就是黑工。老外参观对语言、身份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工资也相对较高,大多是在英国最低工资标准上(貌似是6.7+)。中餐馆找工作较简单,大概4.5-6.5 per hour之间。根据课业繁忙程度,我个人每周只干三或四个晚上,一百多镑的进账,我觉得生活费是够了,偶尔还可以出去玩玩啥的,真要是加把劲多吃点苦,住宿费也挣回来也不是没有可能。个人建议,还是要以学业为重,剩下的就量力而行,学有余力不妨找个part time,也能多些和老外交流的机会,体验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