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某疑似悉尼大学留学生的某些言论?

论坛 期权论坛 留学     
匿名知乎用户   2019-4-11 21:46   4692   5
弄得我一头雾水…







顺便想知道悉尼大学的HD的含金量到底是什么水平,我心里没概念…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46:20 发帖IP地址来自
打脸楼上某个“打醒英国精英”的真不很知名。
当看见他牛大的不同国籍教员的数量的reference来自牛津官网,而教员总数的reference却来自维基百科,我便推理:明明可以顺手甚至已经在牛津官网找到(按照官网设计逻辑,先显示教员总数再显示细化统计后的不同性别/国籍的教员总数)的数据,却偏偏绕了一大圈去维基百科找数据,极有可能运用了信息不对等的手法
这是某些悉尼大学吹惯用的伎俩。以前他们贴出两张Alevel录取图证明悉尼大学录取标准比墨尔本大学高,后来被打脸一个是英国alevel,一个是新加坡alevel!
顺着这个思路,我先是找到了维基百科牛津academic staff 的reference,是来自牛津大学14/15的统计报告。

原来牛大的staff分为好多种,academic只是其中一项,也就是他口中以及维基百科中的1791。
那么其中的澳洲国籍的朋友到底有多少?我直接在牛津官网搜索“Australia”,便找到了:

于是我发现了这个悉尼大学吹所说的在牛大官网上找到的来源。
那么这个Academic staff究竟指代的是那个只有1835人的Academic staff吗(2017年,官网的最新数据,不再用2015年的/维基的1791人,顺便吐槽一下悉尼大学吹reference引用不同造成的笑果之一便是来自官网澳国staff的数量是更新过后的,但是它用于算比率的来自维基的旧官网的staff总数却是几年前的)?往下翻,噢,看到了:

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teaching,还有research staff。也就是说这164人分布在Academic staff 与Research staff这两块里。

这是牛津大学2017年的数据。两者加起来一共6813人。就算只把这164位牛人分到这两项里,占比也才约2.4%。
更何况还不清楚对于Academic的定义。如果164位也包括从事academic-related的工作的前辈,那么在>6813的情况下,这2.4%也会被稀释。
总之,>=6813,
3#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46:21 发帖IP地址来自
哇现在吹自己学校已经这么不讲基本法了吗?!
要是悉尼大学比牛腱牛逼,那为啥还要说“教过我的老师有很多从牛腱毕业的…”
不应该是“剑桥教书的里面很多都是悉尼大学毕业的” 这样才显得悉尼大学牛逼啊!
下次按上面这句吹吧 显得比较厉害,文案看到了记一下啊,不收费。
4#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46:22 发帖IP地址来自
小社区上传闻吊打UC伯克利+UC系列合体的悉尼大学(还有墨尔本大学)的生源,其实我们可以对标美国公立旗舰偏下的大学例如MSU, PSU,UCI。当然,我这里说的是本科的生源,研究生/博士那是另一个世界。
这些学校的特点是:
中国人占比很高。要知道,美国大学本科的申请是有很多门道。我见过的就有:
美高找人代考SAT和toefl,一边飞着叶子一边打着气,花了钱找中介帮忙包装,或者去社区大学之后转学到州立旗舰大学。另外很多国内高中读不下去的,家里会选择送孩子出国去美国读高中。美高申请的话那就和国内高中申请不是一个pool了。同样的水平在美高锻炼一下可以申请到UIUC/NEU, 直接从国内申请可能就是MSU。
澳洲的话中国学生只需要考高考Atar到一定的百分比就可以(澳洲的高考难度大概就是一个正常的中国学生突击一年不到就可以考93%+)。或者国内来澳洲读预科1-2年,然后靠预科成绩去大学。
这样的本科质量造成的结果就是:
生源参差不齐,整个分布的variance很大很大,好好学可以有很不错的出路(大学的平台是非常不错的,资源也很可以,见过几个medal-top1来斯坦福/哈佛读博的),好好玩也很开心(网红富二代很多,没什么压力,混日子的同学也很多。在澳洲毕业了卖奶粉/做代购/搞移民留学中介/卖房子/做贷款,或者读个硕士回国)。
这样的生源有什么问题呢?问题就是一个人在本科的时段,接触到优秀的人的机会大幅降低。而本科时候一个学生最需要的其实不是一个学校的科研质量有多牛逼,而是周围的环境/周围的同学对你的影响。竞争的压力和看世界的眼光会在这个阶段塑造你,拓展你的视野,帮助你找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周围无数成功(阶段性-达成目标)的例子可以激励自己去奋斗。不幸的是,由于本科的生源的问题,你接触到优秀的人的机会不多,反而会被周围人懒散的状态拖累,开始质疑自己,或者局限在目前的舒适圈。
当然,在澳洲的地理 / 就业市场/经济形势 / 教育资源的劣势导致了他们的差距被美国公立大U大幅度甩开。
也就是说一个人打气蹦迪开跑车在美国毕业能申请到哥大SPS或者统计,在澳洲的结局最后是洗洗睡,做代购 / 卖奶粉。当然澳洲队和北美队在贵圈吐槽君的刺激战场上比分还是不相上下的。
我想说的其实就是,如果你想变得优秀,为自己去拼搏,一定要去美国大U, 尽管那些学校在世界排名上没有澳洲的学校高,但是你的在那边会更好的看到自己未来想走的路是什么样。
------------------------------------ 小说的分割线---------------------------------------
接下来我来给你讲两个故事典型的美澳留学生的故事:
故事1,澳洲typical留学生的日常:
小A出身于国内省会城市某中产阶层,条件还不错,从小到大成绩不温不火,一路靠着家里还算不错的条件上着省城里前十的高中。由于自己也不是那么有拼劲+最后觉得高中太累/考一本略难/要有国际视野种种原因,父母决定送他/她去留学。
随后来到澳洲墨尔本读预科并在一年后已优异(数学课教你解方程xy)的成绩录取墨尔本大学。父母都很开心,毕竟世界排名top34,说出去真有面子。
上了大学选了个商科,作业也不多考试也少,平时就到处尝试着不同的高档餐厅,墨尔本的花式brunch,假期去斐济 / 黄金海岸体验着海滩酒店。到了期末前的一周加了补习班的微信开始找每门课的补习班,希望能混考突击混个pass。
在凌晨的图书馆学习,被自己熬夜的那种努力所感动(瞬间有一种凌晨三点半的哈佛图书馆的感觉,你见过凌晨三点的洛杉矶吗?),马上来上一张自拍 / 书桌 / 电脑 / 一堆复习资料,pyq配上“超辛苦呢”,坐标定位墨尔本giblin图书馆。
三年时光飞逝,一转眼小A莫名其妙毕业了,pyq来上一张盛大的毕业典礼照片合集,与各路小姐姐小哥哥“学霸”手捧鲜花,争奇斗艳。毕业后小A靠着自己还过得去的成绩(70+ / 100 平均分)申上了墨尔本大学的金融硕士,看着国内211 / 985来的同学,听别人说申请超级激烈,几万人申请,倍感骄傲。
本科偶尔碰到几个top2的交换生,或是现在看到班里有top2的同学,瞬间感觉自己已经是top2水平。再加上这几个top2吊车尾(估计top2当时也是混进去的)偶有犯蠢,大家似乎觉得国内本科清北不过尔尔。最让小A引以为豪的就是补习班公众号里宣传的“挂科率40%”,瞬间在300人的大教室里找到了精英小众selective的感脚。
硕士学的本科也都学的差不多了,小A继续晃荡晃荡之前两年的生活。期间小A也考虑过拿绿卡,毕竟身边的朋友都在准备语言,考翻译什么的。澳洲的生活一如既往,越来越像国内,火锅店 / 奶茶店 / ktv / 外卖越来越丰富,很多同学还去留学机构 / 补习机构 / 房地产销售机构实习。
两年后,小A硕士毕业,看了看澳洲的工作岗位不是要绿卡就是简历投出去石沉大海,卖奶粉做代购又配不上自己pyq高富帅 / 白富美的形象。回国靠着自己的学校头衔以及家里在省会的关系找了个四大会计事务所 / 金融投资公司 / 券商的工作,开始搬砖,每天出差在外地 / 画ppt / 做excel。


故事2,typical美本:
小Z来自某一线城市中产偏上家庭,从小学习也就那样吧,就读江浙沪某国际高中,专门为出国留学做准备。
之后申请美国大学,SAT,toefl分数惨不忍睹,也想过找人代考,但最后还是一看价格,5000刀买答案,又不知道靠不靠谱还是放弃了。之后靠着老外代写的文书申请到了一水的公立大学。看着自己的offer还是有些后悔,隔壁的小B靠着代考成绩去了UCLA享受加州阳光,自己却要带在寒冷的中部某村。
来到大农村后,小Z开启蹦迪模式,飞往edm,偷偷买酒在宿舍party,ktv起飞,一千个中国人的校园充满了生机。认识一群网红,还没到mid-term break就已经离开这个鬼地方,来到周边的海岛 / 加州开始在ins上晒起自己躺在酒店无边泳池的比基尼照。
平时作业考试和同学一起完成,也算是有在学点东西。四年本科毕业后申请美国研究生,找了个中介花了几万刀申请上了哥大SPS硕士,爸妈可开心了女儿上了常春藤倍有面子。终于可以离开农村去大城市啦,曼哈顿的生活真是美好,到处都是打卡点。米其林,旁边就是法拉盛中餐。
小Z来到了纽约,在课堂里经常看到一些ins网红,平时不来上课,到了考试才出现。生活也趋于平淡,稳定,曾经那些夜夜笙歌的日子已经过去了,现在pyq喊着老年生活的开启,只剩下一副岁月静好的模样。一年(你别问我为什么一年就能毕业,9个月的都有)后硕士毕业了,小Z在纽约挂靠了下签证OPT便开始找工作。NY工作机会还是挺多的,不久后便找到一份还行的助理工作留了下来。每年继续着十几万刀的消费,过得好不自在。
故事3,美本的优势:
小H出生在某沿海省份非省会一线城市,入读该省top3高中,之后前往美国读本科。小H生性腼腆,并没有和蹦迪圈选手混在一起。在某中部大U开启了自己本科生活,靠着转学机制在大二转到了另一所更有牌面的玉米地。美国本科的优势凸显了出来,接触着优秀的同学,学姐学长,一个个毕业了去了top10读master或者毕业就找到了在美国的投行/咨询/四大会计/trading的工作。努力的目标在大三大四就已经定型,小H的目标就是成为一个data scientist。
毕业后靠着自己3.8+的gpa(数学+统计)申上了top10的顶级私立大学cs硕士。cs的各种工程课一下子把小H从理科生打到了地里去,这些个系统/底层语言对一个理科生有多痛苦,没人能理解。
硕士期间,小H认识了一堆国内985本科的顶尖工科生转转业来到cs,来到美国找一份sde(软件工程师,俗称码农)的工作。每天接触到的就是“一亩三分地”,“leetcode”,“刷题”,“加大米”,“面经”,“内推”。在紧张的课程间隙,还要在linkedin上寻觅各种校友求人帮忙内推工作,外加算法题。
c++/c/java?不存在,小H坚持实用python 100年。一套套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在简历上整了起来。却没想到,业界根本就不care这些模型,人家只需要一个regression。
时光飞逝,两年的项目一眨眼就过去了。看着周围同学全部在毕业前找到了工作,一个个在湾区丰硕的包裹,13w+底薪/各种股票/签字费,平均16w左右的总包裹,小H急了。data science这个泡沫行业在几年的时间里一点点膨胀到最后,小公司不需要很fancy的模型,而大公司招人也不多,还很需要PhD。
幸运的是,在这个就业机会遍地开花的土地上,小H凭借自己数学本科+cs硕士的背景,在quant trading公司上拿下无数面试。最终成全一家量化投资基金,入职交易员,年薪13w,也算是达成自己的目标。
人脉/周围优秀的人才/机会,大大推进了一个人的成长。

5#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46:23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原来在墨尔本读书的时候,我记得单科H1(相当于悉尼的HD)的比例应该是7.5%,所以如果你所有学科平均HD的话,那肯定是凤毛麟角了。
但不同大学有不同的评价系统,你不能简单的换算一下然后就说悉尼大学HD等于北美PhD全奖,这是两个概念啊。
就好比你在河北高考,700分,很牛逼没错吧,但没人保证你能上清华啊……毕竟人家要704。
6#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46:24 发帖IP地址来自
澳洲本科在读,虽然不在悉尼大学,但是可以分享一下感受。
HD在澳洲相当于其他国家和香港地区大学评级的A。这种评级相当于成绩达到总分的90%+。和国内不一样,大学成绩一般是累计的。参与、期中、平时作业、小组活动、期末等等各项占权重不同,各项打分后得到总分给出评级。买的话,一般来说是做不到的,即使作业请代写,基本上都是只可以得到中上水平的评价,HD的确是最顶尖学生才会有的。
怎么拿到HD呢,首先逃课是不可能的因为有的课会计participation,甚至会计算active,这种比较主观的就只有课上多发言,课下多提问,不然一学期教授连你是谁都不知道。然后作业抄是不可能的,被查到cheating轻则挂科重则遣返。不仅要做还要保证得分率。有的科目一周一篇两千字(ノ_。),意味着一周至少15篇文献是要看的,复制粘贴是不可能的,就是观点也是要求转述的。人家可以查相似率的,目前见过最高允许给的12%。被查到抄袭,轻则没分重则挂科不管哪一个HD都没有了。考试的话,给的reading大篇大篇的看,recording一遍一遍的听,之前我学校有给每个学科的guide,一周三小时的课时,学校建议课后学习时间包括作业至少是课时的三倍_(`」 ∠)__ 。一学期三到四门课,按学校建议,其实除了日常生活之外,基本都是应该在学习的了。小组作业基本每门课都有,标配论文加演讲,商科学生不是设计一条流水线从商品到目标客户各种分析,就是模拟一家店计算一年的盈利给出建议,总之就是分分钟上市的赶脚。到了演讲,基本就是不论天气都得一身正装,奔波于教室和复印机图书馆之间,复印机一宕机直接想给它跪下。而且不要说考试周,考试周前一月就是大部分小组作业最终演示的时候。相当于刚忙完小组作业,就要开始考final。多少人为了小组作业不得已放轻复习。压力大到,基本每逢期末胖十斤。而且还不计,遇到猪队友和抱大腿的咸鱼一个人solo全组任务,真的分分钟想杀同学。
就这样经历所有问题并且成功解决的大佬才配得上HD,一般一门课也就凤毛麟角,有的课还有规定只有百分之多少的人可以拿HD。而且题主的图片里面说的是HD average,鉴于HD是最高等级,所以要拿到average,一定要求每科都要是HD的。这种大佬,我目前只认识四个还不同级,还包括一只这个学期飘了,下个学期就跪了的。一般见到他们,我都是表面上顶礼膜拜,内心里暗骂变态_(:з」∠)_
再说一般澳洲大学宽进严出,要是没有高要求那里来的好声誉。悉尼大学基本在所有大学排行榜上都可以在前二十,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总之不管在哪,要做到顶尖都是很难的,更别说是在本来的精英群里面想要做到顶尖,那绝对不是想着我要努力就能成功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27300
帖子:5460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