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以后到底要不要回国呢?

论坛 期权论坛 留学     
匿名知乎用户   2019-4-11 21:32   5304   5
高中时候就在澳洲读的高中,大学选择了一所世界排名200-300的大学,知名度不高,现在本科快要毕业了,纠结是否应该选择回国。 所学专业是市场营销和金融的双专业。
想回国的原因基本归于以下几点
1.想抓住网络营销疯狂发展的这个时机,想去拼一拼试试看
2.家里老人岁数大了,从小爷爷奶奶带大的,现在这样一年见一次面实在有些放心不下了
3.家里厂子出了一些问题,平时也需要一个可靠的人回去帮忙
4.有一点小关系,但是可靠度不一定高
5.感觉国内机会比较多,而且现在签证没以前难办了,如果回国两三年混得很差可以考虑继续出国读研究生。
6.澳洲现在身份不好拿,如果想要拿身份要被政府牵着走好几年,还不一定能拿的到身份,怕到时候回国太晚了。
(LZ 国内坐标是二线省会城市)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32:28 发帖IP地址来自
本文由AdmitWrite留学平台专业导师 Pepperdine University 宦学长 提供
要不要回国?在国外工作?还是国内?
这一切其实都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本篇文章我也是站在“工作与选择”这个角度来写的,希望看完大家有所收获吧。
[h2]我的背景[/h2]Bachelor: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Business Administration),GPA3.0
Master:
Pepperdine University  (Finance),GPA3.8
TOEFL:
第一次:80分左右,2012年
第二次:104(阅读满分),2013年底左右
GRE:
154+168+3.5




本文旨在结合个人背景,对自己的职业选择决策过程进行复盘,尽量提炼总结方法论,尽量产生一些尽量普世的方法。
[h2]个人相关背景介绍: [/h2]Pepperdine Master in Applied Finance, 15年毕业,毕业后在洛杉矶工作。
第一份工作在混合动力车公司做financial analyst,第二份工作在汽车金融公司做business analyst。
18年6月回国,现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行业分析师。


[h1]1. 任何职业决策必须根植于一点: 对自己的认知[/h1]决策过程必须有起点,然后进行信息的收集,再根据掌握的信息进行符合逻辑的分析和推断。而对于个人职业选择,起点必然是对自己的认知。具体说来,就是探索自己对职业和生活的期望,然后判断优先级。
如何深入对于自己的认知: 有条件成本不高的情况下可以多尝试,否则在尽量获取信息以及锻炼自身思维能力的同时,可以进行简单的思想测试。比如“我是否愿意一辈子做这样的工作?如果不愿意,哪一部分不愿意?”
就自己而言,现阶段更在意的是职业上的意义和发展,而生活的安逸优先级较低,美国的生活虽然很符合个人的期望,但是职业上并不符合,且根据掌握信息和经验,也较难在短期有明显改善,所以选择尝试国内机会。
[h1]2. 惯常的决策权衡点: 投入,产出,概率[/h1]相对明确自己的优先级,下一步就是权衡各个选择。通常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 投入,产出和概率。
投入: 任何选择都涉及成本,金钱时间是基本的,更主要是机会成本。比如我一旦离开美国,身份失效,以后再回来就不容易了。
产出: 选择可达成的结果,是否符合预期。比如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ok的待遇,多彩的生活。
概率: 有多大可能预期的产出会产生预期的结果,或产生更坏的结果。比如大概率可以找到满意的工作或者确定可以有精彩的生活。
这一环节的难点在于对概率的估计,我知道我离开美国需要付出的代价,知道我想要的产出,但是有多大可能有预期的产出是需要谨慎的调研和权衡的。
[h1]3. 如何提升估计概率的准确性: [/h1]3.1 获取尽量多的信息。信息的多体现在信息的量和获取信息途径的多样性。信息的源头难免具有bias,可能因为本身信息有误,可能因为叙述者的主观因素,可能因为传达方式。而扩大样本量通常是简单有效的减小误差的方式。简单举例,对于国内的工资水平,不同城市,不同行业,不同公司,不同职能,不同候选人都可能产生较大差异,从多样渠道获取再结合自身经验才能得出符合自身情况的范围。
3.2 区分信息,观点和感受,尤其留意观点和感受背后的隐藏信息和逻辑。
举例: “国内公司的同事各种勾心斗角,办公室政治严重,我贼后悔回国了,你可千万别回来啊!”
这句话在我看来并没有透露任何信息,因为信息具有客观属性,但勾心斗角,办公室政治在定义不明晰的情况下,主观性较强。
“贼后悔回国”侧重感受,“你可千万别回来”侧重观点。
这段话本身其实不能提供任何有价值的参考,但可以作为一个考察方向和深入了解的切入点。具体来说,尽量去除主观性的部分以获取相对客观的描述,譬如可以细问勾心斗角的具体体现,这种现象的普及程度。同时,在咨询其他行业公司的来源时,参考下对方关于这一问题的经历。最后结合所有信息进行准确度和严重程度的判断,以及对预期产出的影响,再根据自身的优先级进行决策。
再举个例子:“国内公司待遇可差了,我不建议你回来。” 句子本身没有参考的点,尤其“差”是比较概念,在不清楚对方参照系的情况下更无参考意义。但是可以针对具体哪方面的待遇,以及具体多低进行一个扩展追问。可能的情况是,对方在美国10w美元年薪,在国内拿50w人民币,所以说差,但决策人或许在美国只有5w。同时,“不建议回国”这个建议,在不了解背后支点和逻辑的情况下也毫无意义。一种可能是,决策人并不是因为薪资待遇而考虑回国,更多是在意国内的社交圈或者家庭,如此基于薪资待遇提供的建议便没有采纳必要。
[h1]4. 明确最差可能性[/h1]这是个偏保守的策略,笔者做选择前均明确最差的可能情况,并且能接受这种可能性的发生,尽管正常情况最差可能几乎不会发生。
[h1]5. 想做就做[/h1]部分人做决策或许不会进行相对完整的决策流程,全凭感觉。笔者对这种作法没有倾向,但希望能保证两个前提: 1.尽量不因为决定的后果麻烦他人;2.确保履行好对家人的义务。
[h1]6. 个人思路[/h1]首先,我明确自己的优先级是找一份自己相对喜欢,相对有前景的工作,而生活上的安逸退居其次;其次,基于自身背景,尝试和观察,在美国短期内较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和公司,相比较而言,国内的机会更多,职责发展也更加满意;再者,从多人处对于国内待遇,文化,生活环境进行了了解,大致确定可以接受,与个人的优先级不形成冲突;最后,我是在确定了国内一个较为满意的offer后辞职并准备回国的,同时投递面试过程也确实比在美国顺利很多,大致确定了此时回国不会产生不能接受的最差结果。
[h1]7. 技术上的经验分享 (techniques)[/h1]笔者主要投互联网公司的分析职位,因为尝试了金融和咨询没有效果,推测是背景偏弱且经历不相关,而互联网对相关经验要求不严且待遇较好。
互联网公司主要在“猎聘” app上投递。bat有去官网,因为这三家公司猎聘上回复率较低。投递初期基本有5%-10%的电话沟通比例。绝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都有过沟通和面试,包括batjtmd。
猎聘上挺多猎头,聊一聊可以了解下行业大体情况,也可以提供一些求职建议(again,注意信息多样性,尤其牢记猎头的利益相关)。
大部分公司面试三轮,最后一轮跟HR谈薪资,基本是走形式。面试内容偏behavior和experience based,少量case。
内推方面只有京东找过,不过京东拿到的面试都是自己投的部门。
面试失败原因推测: 大部分是行业经验不够,技术不强,部分是回答问题没答在面试官的点上。
导师背景
香港中文大学本科,Pepperdine金融硕士,在美国有二至三年工作经验,作为FinancialAnalyst和Business Analyst。
现在字节跳动(估值750亿美元,全球第二大独角兽公司,仅次于蚂蚁金服)的数据分析部门做行业竞品分析工作,也负责相关数据分析和市场调研。
本文来自AdmitWrite留学平台专栏——【海外名校申请经验】,专栏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申请经历,就读体验,专业前景,就业分析等。想看更多的申请经历以及就读体验,欢迎关注~
海外名校申请经验
3#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32:29 发帖IP地址来自
你和我情况基本一致,但我现在还是没选择回国,而且因为回不回去我经常和父母闹的不愉快。我来说说我为什么不回去吧,我看看和我一起出来又回去的同学们,他们在北上广的薪水让我实在接受不了,可以这么说,我赚得不但数字比他们多,而且货币单位还不一样,在没有确定有一份胜过我目前工作的薪水条件之前,我很难选择回去。我在这边还有几套房产需要还房贷,所以薪水真的是最重要的条件不是吗。其他什么情怀也很重要,但肯定没生存重要。国内父母给我安排的工作再高大上,不也得看工资单吗……
        未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准,走一步算一步吧,再说不入籍回去,要想回去稳定发展我这绿卡肯定是保不住了,当然小社区上很多大哥大姐不屑澳洲绿卡嘛,估计他们任何投资移民都可以做。我不一样,这么大功夫弄好说不要就不要,我做不到。
        你看我的理由都这么庸俗,欢迎拍砖。
4#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32:30 发帖IP地址来自
做决定时,把所有借口都扔在一边,你就会知道答案了。

Pro & Con 我都列举5个最常用的借口:
留下党
1, 国内已经没有留恋了
2,TG太黑暗,环境太复杂
3,国内环境差
4,这边更公平
5,付出了这么多留学的成本,我得弄个PR不然这趟国白出了

回国党
1,父母年纪大了,我得回国陪他们
2,国内现在发展的也很好,机会很多
3,我从出来就没想过要留下
4,国内更好玩
5,男/女朋友在国内

各位看自己中了几枪?
5#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32:31 发帖IP地址来自
回国吧,要有心理落差,因为国内找工作985,211秒掉各种海归(少数大牛校除外),人家还有实习,还有师兄师弟,还有导师,你啥都没有。
6#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32:32 发帖IP地址来自
不请自来。多有叨扰,请见谅。
看了问题觉得题主好像已经有了想法和答案,只是想寻找一些认同。
自己回答的动机也只是因为看到了"市场营销"的关键字,而且第一个原因就稍微迟疑了。题主用了疯狂来形容,反而起到很贴切呢,因为无法表现对错,也不能显示持续的程度,对于网络营销的认知,可能是由于发展的太过迅速,还没来得及反应和闹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和到底该怎么使用,就已经奋不顾身的投入到这个世界了。因为跟课题有关,就多说了几句。可能当题主开始了marketing的实践,会有更多的体会也说不定。市场状况和机会是不是究竟像预期,最好不要有过多期待,以免达不到而太过失望。
嘛,多说无益。
关于老人,确实不在身边就会面临这样的问题,父母,长辈,曾经熟识的朋友和环境,都要进行取舍。只不过价值在任何时候都是你自己决定,同样责任和代价也要自己承担。有句话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好像就是这么回事儿。但在某些程度上可以平衡或者转化,有些时候又完全无能为力。
归根结底,如果题主已经能列出这么多理由,私以为就算已经有了判断,那么有多大可能因为参考其他人的建议而改变呢。不敢妄言。
再多说一句,学校排名,私以为没嘛用。毕竟只有内化了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才能最终体现自己的收获和价值。
以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27300
帖子:5460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