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这个问题有好多想跟大家讲的,先列一个提纲出来:
1. 研究生择校和本科择校有什么不同;
2. 排名依据比排名本身更有参考价值;
3. 择校时总是被忽略的一环:我的需求;
4. 老调重弹:匹配性的问题
如果说的简单粗暴一点,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再到博士生的择校,着眼点是从学校/学院到专业到导师,越走越窄、越走越集中这样一个趋势。这是由不同学习阶段的目的和属性决定的。
在本科学习阶段,教学是非常大的一部分,教学和教学相关的服务水平直接影响了本科生的学习体验。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情况也有,但是占比很少。据我这两年参与本科教学的经验来看,研究生部和本科部在运行上原来有如此大的不同。本科部的核心在本科教学办公室(负责教学),和 student support office(负责学生工作,这个我不知道该怎么翻译)。
在教学办公室主要负责教学工作的组织和协调,把学生分配到不同的 tutorial group,教学时间表的安排,助教和学生之间的接洽,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都是通过教学办公室这样一个枢纽。在教学办公室里面工作的行政人员,每天要应对大量的突发情况(学生请假,助教调课,时间表冲突,教室 overbook 等等),处理应接不暇的教学任务(课程表发布,期中期末作业收发,考试时间表发布,通知助教参加作业/试卷批改),以及协调学校其他部门配合本科的教学工作(student support office,管理助教的办公室,管理 personal tutor 的办公室,负责订教室、批预算、给助教发工资的学校办公室等等)。他们除了跟上课的教授、讲师打交道,还需要跟当助教的博士生打交道,更要跟本科生群体打交道:这样繁杂的工作不仅需要学校的本科部已经有一套运行良好的机制,还需要大机器上的每个零部件,也就是具体执行每项工作的行政人员和教学秘书都有着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丰富的经验。
这样看来,至少在本科阶段,一所大学的办学经验,学校层面的经费待遇,已经整体的学校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习体验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学习体验之外,本科生活有很大一部分是跟学生组织紧密相关的,各种学生自治机构,同龄人互助机制(peer support),文体娱乐活动、创新实践机遇、艺术创作体验、国际交流氛围,对于本科生们拓展学习体验,丰富课余生活,提升综合素质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活动,就我这些年在国内外高校的体验来看,是非常不一样的。我认为,我所经历的英国学校的学生组织和学生工作机制是比较优越的,学校引导+学生主导的模式。在我看来,学校引导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学校层面的行政和技术人员能够以非常专业的视角来看待和处理学生工作中交流、沟通、协调和协作,不仅学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极大的成长,学校在相关方面的工作经验也能够大幅提升。这样看来,学校层面对待学生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处理具体事务的专业程度,决定了这方面体验的优劣。综合排名靠前的学校,或者说所谓名气比较大的名校,在这方面的实力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到了研究生阶段,伴随着从学习向研究转变的趋势,学校的工作重心也相对应地发生转移。首先,隔行如隔山,这就意味着以前在学校层面开展的活动需要逐步转移到学院,甚至学系层面。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比较关键,第一个是学院和学系之间的交流,第二个是不同学院之间的交流。为什么我没说学校和学院之间的交流呢?因为学校和学院之间的交流大多涉及行政,人事和资金(比较少)方面的事务,牵扯到具体教学和科研的少而又少,所以具体到每个研究生来说影响不大。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上了一年学连自己的学生代表是谁都不太清楚。不过这个例子举的不恰当,因为学生代表的服务水平也会影响到研究生的学习体验,不过这种自下而上的交流通常需要过一段时间,甚至是过很长一段时间才会生效,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比较常见的情况。
学院和学系之间交流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校际活动,资金项目,国际会议,出版交流,学术竞赛活动基本上都是先传达到学院层面的。如果学院的科研秘书或者教务秘书对业务比较熟悉,平时和老师们的交流又比较多的话,比较好的情况就是能够实现重要信息的无缝链接。这种时效性在某些学科,比如说 informatics,data sciences 会显得特别重要。
学院之间的交流也很重要呢,现在的研究,特别是我所在的社会科学领域(我相信自然科学方面只会更甚)跨学科的课题和项目很容易硕果累累,大家现在越来注重在学科交叉处找回答本学科元问题的突破点。我很喜欢爱丁堡大学的原因之一,我也经常跟身边的人提,那就是跨学科的交流特别特别特别丰富。我在的学院是 The School of Philosophy, Psychology and Language Sciences,这个建制很妙,因为语言科学和心理学这种侧重行为实验的学科联系是最为紧密。我自己所在的领域就是心理语言学,平时两个学系近得跟一个系似的,导师之间的合作研究,指导学生,课题组合在一起开会,reading group 更是来回串门不亦乐乎。当然了,这其中肯定有很多教职工在个人层面上的努力,但是这种氛围的培养离不开院系的大力支持,和理解包容。
这样一通解释下来,大家可能就明白为什么到了研究生阶段,学校层面上的操作可能就离我们比较远了,而需要朝夕相处的则是院系的行政、人事和教务方面的工作人员。他们对业务的熟悉程度,与他们和本学院科研团队的配合程度,直接影响着每一个研究生项目的运转效率和效果。
接下来来回答第二个问题,怎么看排名的问题。其实我的小节题目就可以概括我在这一部分想跟大家讨论的主要问题:排名的绝对值跟排名的相对值相比,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首先了,看研究生排名如果到 QS 上看当然是 by subject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 2017 比较有价值;第二点是很多人容易忽视的,我在这里就详细讲一讲:世界排名其实不如地区和国家排名来的有参考价值。
这一点其实是我在各个地方参加国际会议发现的,有相当一部分让我拍大腿的好的研究、新的研究,研究者的院校有的时候乍一听上去好像不太有名气的样子: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Helsinki,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Université Paris-Sorbonne (Paris IV), Universitt Potsdam, University of Alberta。以上学校有这样两个共同点:
- 语言学院或者心理学院有学界大牛坐镇;
- 当选择学科的全球排名时不甚靠前,但是如果具体到地区(比如说北美)或者国家排名(比如说德国),统统是这个地区/国家排名前十的院校。
这里先贴一个免责声明,其实这些学校我之前在开会读论文做研究的时候都有所耳闻,也都是很好的大学。把他们贴出来并不是说他们不好,而是说淹没在众多牛校中好像不是那么出众,但其实研究做的非常不错。大概可以理解为:小众牛院(所)。这里「不太出名」并不是说参考国际名声,而是在国内这些学校好像说出来都没人听过的样子。赫尔辛基大学在欧洲这一片的名声是非常响亮的,但是放到国内就… 我说的是这个意思啦,评论中如果有相关的评论/质疑我就不单独回复了。
免责声明贴完再回到正题上。我特别想讲一下第二点,为什么国家/地区排名很重要,原因在于资源分配的路径。大家想一下,再大的基金会(funding agency),也是以地区为单位的,比如说欧盟范围内的学术经费(这就是为什么英国脱欧对学界冲击那么大,我的二导就是因为脱欧才跟着老公回荷兰的),再比如说苏格兰的 SGSSS(Scotland Graduate Schools of Social Sciences),以及英国的 AHRC(Art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我基本上想不到有哪个基金会是以全球或者大洲为单位的。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就明白了,地方的钱流到那里,主要看高校对地方的影响力,和对地方社区的贡献。按照西方民主国家的运作制度,再挖深一点就是选民的票投到哪里的问题。科研基金听上去好像是一个虚无的社会主体给学者们「免费的午餐」,其实不然。这个虚无的社会主体是不存在的,真正的主体是纳税人的代表,也就是各个地方的委员会 Council。不管是学者群体(主要指学院和学校领导层)还是委员会参与决策制定的成员,最终要取悦的都是本地区的选民。钱从哪里来,钱从金主那里来;钱到那里去,钱以金主的意志为意志,科研经费也是这样的呀。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们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跨国家、地区合作,都是自带经费的。你凑一半,我凑一半,最后合在一起发表论文,脚注里面密密麻麻地感谢三四个基金会的资金支持。这就说到了刚刚提到的第一点:大牛坐镇。大牛不仅能够带动学校相关领域的研究,他们本人的资源号召力也是非常大的。
最后说个不是题外话的题外话,有时候学弟学妹问我应该去哪里读博,我一般都不带问学校的,我直接问你跟谁做研究,组里都有谁,通过组内成员基本上可以估量院所的科研实力和地区排名,根据导师本人的研究成果和号召力来判断今后的四年研究生能够有怎样的发展。如果组里的成员都很优秀,导师哪怕名望小一点都不要紧。今后的路,还是要靠同龄人相互扶持一起走的,同龄人的影响太大太重要了。
我觉得到我们这一代人,还是比较委屈着自己长大的。资源很有限,周围优秀的竞争者又那么多,以至于我们特别容易养成一个饥不择食的习惯。反正只有冲到最前面才有可能获得一点点资源,那么管他合不合胃口,先吃到再说咯。
这跟我们平时选拔人才的机制也有一定的关系,那么多应征者,挑最优秀的总是没错,管它有多匹配呢,最有才华、资质最硬的人一定会做得最好。
说了这么多,都在说绝对值,供求双方在这个有些畸形的市场环境下都养成了不太科学的思维惯性:看问题不长远;看问题不全面。这两个大帽子一扣上不得了,但是我一时也想不到更具体的词汇,且听我慢慢说怎么个不长远和不全面吧。
长远来看,如果选择一个名校自己不喜欢的学科,一年两年可能忍得了,如果是本硕连读,或者是一读读个五六年的博士,那这几千个日夜怎么熬?
全面地看,资质最硬的人可能有比较高的起点,但是所谓能者多劳,用人单位又怎么知道对方对这个位置投入了多大的时间和精力呢?
短期来看,能者可能在任务的初期能够以比较高的质量完成,但是能者如果在这个职位上没有足够的挑战,相当的提升的空间,或者是他之前的合作对象比现在的要资深很多(这就是 overqualified 过度胜任现象),进而工作动力不足,产生卷带情绪怎么办?
片面来看,自己选择的名校名声响亮,硬件齐备,但是因为自己的不契合,跟周围同学/同事和导师的关系受到影响,负面影响从工作再慢慢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谓的提高又从而来呢。
短期地忽视自己的需求,或者只看一点而不看全面地做出影响人生今后五年和十年的选择,无论怎么讲,都是十分不明智的。(完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