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留学择校的时候,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各大网站发布的大学排名有参考价值吗?

论坛 期权论坛 留学     
匿名知乎用户   2019-4-11 21:21   5255   5
本题已加入小社区圆桌  留学申请季,更多「留学」相关话题讨论欢迎关注。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21:44 发帖IP地址来自
刚好我几天前在专栏上写了类似的文章,应该能回答你的这个问题,我调整了一下顺序。先探讨了应该如何理性和科学的选择学校,然后是几个按照大学排名选校的误区和坑。请参考。
[h1]                       我通常建议学生按照以下操作顺序去选择自己的学校:[/h1]
1.明确自己的核心需求
2.确定国家
3.国家内部综合排名+专业排名结合去看
4.自己做研究
对于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学生,通常我会建议看以下几方面:学校的新生水平(SAT平均分、GPA等),毕业就业率、平均薪资和雇主评价。
而对于研究为导向的学生,则主要看师资力量、学术互评、教职员引文量这几个指标(具体见下文)。
但这些指标和统计数据,终归只是二手信息。对于选校如此重要的决定,你需要自己动手。
如何自己做研究呢?找往届毕业生聊天、去LinkedIn查毕业生流向,去网站查就业信息统计。总之,越是第一手的信息越珍贵,越是官方的数据越可靠,尽量不要去百度找一些二三手的信息或是过期的稿件。
毕竟,信息就是生产力。信息搜集和整理也是独立思考和求知的第一步。
表单一拉,各高校数据一览无余、高下立见。确实听上去,看排名是一个快速省事又轻松的方法。
但在这个时代,快速省事又轻松的方法,通常都不是什么好方法。雷军说过一句话我很认同,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花点时间,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多和过来人聊聊。不论是US News还是UK News,任何合格的大学,教学的首要目标都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思考能力的学生。而选择他们,正是你迈出的第一步。
[h1]                                         关于US News大学排名的误区[/h1]各位可能不知道的是,US News既非联邦或州政府、也不是官方监管机构、亦无政府部门背景,是个彻彻底底的「三无」机构,人家只不过是每年给各大学发问卷调查的媒体公司而已,其目的也只不过是给自己网站和杂志销售增加流量。
仔细想想:哈佛,耶鲁,哥伦比亚,普林斯顿,这些连我们爷爷奶奶辈大概都听过的学校,其实并不需要US News每年提醒我们他们排名很高。
而再往下看,你真的知道排名27的塔夫斯比排名31的波士顿学院和39的伦思勒理工好在哪里吗?
它的这项排名多年来也已经引起了美国教育界和社会学界的严厉声讨,并被称为:加剧教育不公平和大学恶性竞争机制的罪魁祸首。特别是排名较低的学校,会把所有的资源用在提高排名这件事情上,好吸引来更多的学生申请。
我知道很多家庭都会将类似的国外大学排名系统作为申请和选择学校的重要甚至是唯一参考。原因很简单,在国内,我们有教育部认可的211,985名单,还有被钦点的各项重点学科大学排名。
但很不同的是,目前所流行的国外大学排名体系,诸如英国QS、泰晤士报排名、US News等,则完全是媒体机构发起的民间行为,彼此排出来的结果也是南辕北辙。
比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在QS上排22,US News上排80。波士顿大学:QS上是89,US News上是32。
我如果是这些大学的招生办,估计都会被搞到人格分裂吧。
面对着这么多相差甚远互相矛盾的排名。你应该知道,如何避免以下的几个误区:
[h1]1 跨国家比较的误区[/h1]首先,把不同国家的几千所大学拿在一起比较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搞笑的事情,
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学校经济来源、培养目标,甚至是对排名的重视程度都完全不一样。这时候用全球统一的标准和权重去给他们排排坐,是个缺乏依据、极不科学的事情。
举个例子,我曾经给一位想读计算机研究生的同学强烈推荐申请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而最后家长却让他选择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原因是这所大学在英国QS上能排全球34名,而滑铁卢大学只排到了152名。
而只要你稍微做点研究,就会知道滑铁卢大学在整个北美的IT届都有很高的声誉,每年有大批量毕业生会直接去硅谷工作。而曼彻斯特大学毕业后,则首先面临英国严格管控的工签政策。我看到一个数据,2015年只有2.58%的在英中国留学生成功获得了PSW工作签证。
每100留学生中只有不到3人能够留在英国工作。想起来,我都会替这位学生捏一把汗。因为那QS排名的匆匆一瞥,他和硅谷很可能就这么擦肩而过了。
再举个例子,QS中的前100名:英国大学19个,德国只有5个,法国甚至只有2个。
英国的教育水平真的比德国和法国高这么多倍吗?当然不是。
仔细看看,QS中40%的权重都给到了全球学者的学术互评,20%给到了国际期刊论文引用量。
而学界的大部分主流影响期刊都是英文的,比如Nature, Science等。相比较而言德国法国这种非英语国家在发表文章上当然处于劣势。
但如果你以此为依据就判断德国海德堡大学(68)不如英国布里斯托大学(44),未免太过片面。要知道,海德堡大学可是诞生了31位诺贝尔奖得主,以及黑格尔、马克斯韦伯这种大神的地方。
而我们再看US News的排名:10%的权重给到了学校经济实力,5%给到了校友捐赠。而全世界除了美国以外,大部分国家的顶尖大学都是公立的,是国家统一拨款的。论经济实力和校友捐赠,他们可能连哈佛和耶鲁的零头都不到,排起来可以说是非常吃亏了。
这也解释了他们家的全球大学排名中,美国以53席的优势完全制霸的原因,人家有钱啊!这难道是在排财富100强企业吗?!
别说跨国比较了,美国不同州之间比较的意义都不大。因此美国学生通常对US News的排名很不屑,主要有几个原因:
1. 大多数美国人地区认同感强烈,不会在全国范围内选学校,而是更倾向选择自己州的州立大学系统下最好的学校,因为学费便宜、朋友多、离家近。所以,东海岸的学生很少去西海岸念书,南部的同学也不会因为北部常春藤多就拼命的挤,即便自己能进去。
2. 美国各地区的大学发展比较均衡,不会像中国大学在档次上那么分明。很多综合排名50名开外的学校在所在州或城市也一样拥有独领风骚的统治地位,并且很容易能找到几个全美顶尖的专业或专家。
3. 美国人更多对于学校的青睐不是来自排名,而是学校精神和家族传承,这点我们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因为我们的大学通常文化符号比较模糊,历史原因也没有形成传承。而美国一代接一代从来没停过,所以很多人都愿意选择父辈甚至爷爷辈去的学校,祖祖辈辈都是那个学校橄榄球队的死忠粉,家里客厅都挂着该校的校旗。这时候,你怎么会轻易的依据一个媒体公司的排名去做决定呢?
[h1]2 没有明确自己的核心需求[/h1]好了,不谈美国人,说回我们自己的故事。
我们一路中高考过来,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式,那便是:排名越高的学校就越好,越难进的学校就越好,但其实不是这样的。学校的综合排名高低,取决于很多变量。而这些变量,并不一定每个都对你有意义。
你的核心需求,应该永远只有一个,我在之前的文章《你有经历知识焦虑、知识囤积、知识瘫痪的三部曲吗?》中也提过,便是你的第一性原理。
你是想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还是想毕业后在当地找个好工作?是想最终移民?还是想建立优秀的同学人脉资源?是进入某一特定领域?亦或是回国拿一个名气大的学校作为敲门砖?
以上如果只能选一个,你会选什么?想好这个问题了,再去看排名,会更有意义的多。
怎么确定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从「我为什么要选择留学」开始,当你连续问自己五个为什么的时候,通常答案就都出来了。我自己的经验是,这个办法,适用于人生任何重大问题的抉择。
下面来拆借一下几个排名体系看看:
US News是通过7大主要指标加权来计算排名的,那么我们就来先看一下这些指标:
本科学术声誉:22.5%
毕业率和新生返校率:22.5%
师资力量:20%
新生水平:12.5%
经济实力:10%
毕业率表现:7.5%
校友捐赠:5%
如果你的首要目标是毕业后找到好工作,这些指数中并没有就业率或者雇主打分的选项。所以这时候,这项排名对你就没有参考意义。
而QS的指标加权分布如下:
学术互评:40%
师生比:20%
教职员引文量:20%
雇主评价:10%
国际生比例:5%
国际教职员比例:5%
同理,如果你的核心需求是学术成就,那么这份表单中的学术互评、教职员引文量的得分就对你最有参考意义,看综合排名只会被混淆视听。
希望大家都能进入理想中的大学,并且通过留学完成自己心中的跃迁。
关于任何留学、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相关的问题,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西蒙哥(iximengge)并提问,我会为大家义务解答。
3#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21:45 发帖IP地址来自
谢邀。
仍旧先安利自己的live:数学专业出国申请经验谈 。虽然我觉得这个问题下的大部分人应该不关心数学学术。。
出国留学是个很广泛的事情。从人数上来说,申请硕士然后打算毕业后找工作的人应该是大多数。如果你是打算在美国找工作,那么你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学术因素,还应当包括学校的地理位置、实习机会等等;在美国找工作,绝对不是学校牌子决定一切,你的实习经历也非常非常重要,很多硕士进来的第一年就开始找实习。当然,实习机会这些具体信息,网上并不好找,可能还得问往年的学长学姐——所以申请跟你的人脉也是有关系的。如果有什么学长学姐回校开留学宣讲会,记得索要联系方式,是,他/她不一定是在你的dream school/dream program读书,但是也许他/她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在呢?华人留学圈子其实不大的。
当然,能不能在美国(长期)工作,可能跟你的H1B签运也有关系,不过川普要对H1B签证改革,具体怎么改,现在还不太清楚。
如果你要回国内工作的话,那么可能学校牌子会更重要一些。而且国内还看重所谓的“第一学历”。宾大的话,这阵子恰好是秋招季,我看到有很多国内企业来宾大开招聘会,比如华为 京东 等等。不过鉴于他们不提供free food,我就没去凑热闹了,所以也不知道到底招了多少人,要求如何。
4#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21:46 发帖IP地址来自
在一开始我们刚进入中国市场,我跟中国家长和学生们打交道的时候,确实他们其中许多人都很重视学校的排名。当然,近几年我发现,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和学生们开始重视学生本身的兴趣所在,申请文理学院的中国人数增多就是一个很好的侧面反映。
在思考自己适合什么研究生学校的时候,我建议大家还是应该从“关注自我”“结合过去”这两点来选择。
就像我刚刚说到的,很多学生都会在读本科的某一时段决定去读研究生。很多学生会根据排名或者他们自认为哪个美国大学最好来选择研究生项目。有些学生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其实都不太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可能出国读研对他们来说是“人云亦云”,好像到了大三大四,就应该开始做准备的一件事。
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当我们处于21,22岁这个阶段的时候,我们的自我意识应该开始萌芽且觉醒了。本科选了这么多课,我们应该对自己喜欢什么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根据排名选择研究生项目这当然是个很好的初始思路。但是,我更鼓励学生们去探索那些和他们的职业目标,即他们毕业后想从事的职业,所匹配的研究生项目。当然,也要考虑哪些能够在他们在校期间帮助他们实现个人学术目标的项目。
比如说,如果你想学政策规定,可能是教育政策,或地方政策,或国际贸易政策。当你在评估学校的时候,你要看看看 “这些学校里的哪几位老师在做这方面的研究?”“这些学校的学生在毕业后都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你需要根据你过去的工作经历或学习经历。你的研究经历(如果和你想要申请的项目可以对接的话)。你的在学校参加的课外活动或毕业后在社区里参加的社区服务。来评估你是否适合这个项目,看看的你的经历是否符合该项目的价值观和目的。


如果你有很棒的GRE成绩和本科GPA,但你并不适合这个项目,不了解这个项目需要什么样的学生,你是不会被录取的。很多学生会选择申请哈佛,哥伦比亚,或者其他顶尖美国高校的项目,但并不仔细评估他们是否适合这个项目。


然而招生官们做的事情就是去评估你是否适合这个项目。所以,如果你需要确保你在过去做的所有事情都和这个项目所匹配,也和这个项目培养后的职业方向匹配。(划重点)


如果你参加了一个项目,但你想找一个和这个项目的校友们所从事的职业完全不相关的工作,你也不太可能通过这个项目得到对你今后职业发展有帮助的收获。


所以,在评估你需要申请的项目,甚至在被录取后选择去哪个项目的时候:
仔细想想你今后想做什么?你为什么想读研究生?


5#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21:47 发帖IP地址来自
受邀成为本次圆桌留学申请季的嘉宾。
这里是第一答。


当你已经开始直面选校的问题,你的科研、GPA、GRE、TOEFL等硬件条件基本上已经确定。在申请过程中,你还能改变的选校、套磁、文书。
到底要申请什么学校?就是你要面对的第一个疑惑?
其实,并不是。


我认为,非常重要(但很多人会忽略)的一点是——择校最重要最优先的环节不是去了解学校,而是去理解自己的需求。


当你把自己的需求、逻辑想清捋顺了,那个时候选校的答案就接近呼之欲出了。那个时候你可以清楚看到大学排名、专业排名、地理位置等在自己心中的分量。
深刻理解自己的需求才是择校过程中你要面对最重要的挑战。


A)你为什么要留学?需求有哪些?
B)你的条件(个人实力、家庭经济实力)足够把自己送去大约哪些类型的项目(国家、公立/私立大学、Master/PhD)?
你需要在A的指引下,在B的约束下,去寻找自己的目标学校。


把你的需求一一罗列,并排出确切的优先顺序。然后,正交化地按需求1需求2需求3去选择。(正交化:当你考虑需求a时,就彻底忽略优先级比需求a低的需求。不要让低优先的需求干扰优先需求。)
比如,读Master找工作可能会选的一种顺序是,工作出路>专业排名>学校排名>地理位置(大城市?安全?)>XXX>XXX。
(你可以在其他回答获取你在意的需求点。当然你也可能只是想去某个城市和某个人团聚。)


当你把A想得越明确,当你能勇敢承认自己的优先需求就是和大多数人不一样,
你在留学中获取的先机就越多,越容易得到自己满意的结果。


(比如,因为一些个人因素,我留学时就打定主意要选择有许多大学和大量工作机会的大都会。于是候选学校就出现在,日本东京,美国的波士顿等,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其中东京最接近我喜欢的城市,且可直飞回家。语言成绩,我只有GRE、TOEFL,但恰好每个城市的top学校都接受G、T申请。这种对大都会强迫式的需求很少见,而且大多数人会先选国家。
很多学校我不去看,所以我很快找到了自己满意的目标学校。在很多人还在犹豫的时候,我已经套到了目标院校的教授。在我还没来得及提交一些学校的材料时,东京大学最快给了我录取。
在我的情况中,大学排名几乎没用,我自己就知道这几个大都会的学校各是是什么水平的。)


那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化身搜索引擎,开始搜索信息并排出自己的选校list。
这也是技巧活,可以选择和好朋友一起搜集信息。


还需要说的一点是,你的需求优先顺序完全可能在申请过程中有稍许变动。比如两个优先级接近的需求顺序发生的变动,你变得更在意学校排名而不是工作出路。没关系,根据你有的信息重新排出选校list。规则要明确,但是选校结果完全可以有所变动。
最后,快到填表、寄材料的deadline时,那些选校list上反复出现的学校,别错过就好。


理解自己的需求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好处就是,你明白所有的学校对你都是不完美的,你也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菜。
比如说,你喜欢川菜。那就很容易,A校是五花肉,你嫌它肥,那么你就自己找一点青椒、豆豉把留学生活做成回锅肉。B校是条鱼,别担心,沸腾鱼一样有滋有味。
要把自己的留学生活做成什么菜,是你需要在漫长留学生活当中完成的任务。要不,怎么选食材都是白搭。


暂且如此。
希望有帮助。
6#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21:48 发帖IP地址来自
啊这个问题有好多想跟大家讲的,先列一个提纲出来:
1. 研究生择校和本科择校有什么不同;
2. 排名依据比排名本身更有参考价值;
3. 择校时总是被忽略的一环:我的需求;
4. 老调重弹:匹配性的问题
如果说的简单粗暴一点,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再到博士生的择校,着眼点是从学校/学院到专业到导师,越走越窄、越走越集中这样一个趋势。这是由不同学习阶段的目的和属性决定的。
在本科学习阶段,教学是非常大的一部分,教学和教学相关的服务水平直接影响了本科生的学习体验。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情况也有,但是占比很少。据我这两年参与本科教学的经验来看,研究生部和本科部在运行上原来有如此大的不同。本科部的核心在本科教学办公室(负责教学),和 student support office(负责学生工作,这个我不知道该怎么翻译)。
在教学办公室主要负责教学工作的组织和协调,把学生分配到不同的 tutorial group,教学时间表的安排,助教和学生之间的接洽,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都是通过教学办公室这样一个枢纽。在教学办公室里面工作的行政人员,每天要应对大量的突发情况(学生请假,助教调课,时间表冲突,教室 overbook 等等),处理应接不暇的教学任务(课程表发布,期中期末作业收发,考试时间表发布,通知助教参加作业/试卷批改),以及协调学校其他部门配合本科的教学工作(student support office,管理助教的办公室,管理 personal tutor 的办公室,负责订教室、批预算、给助教发工资的学校办公室等等)。他们除了跟上课的教授、讲师打交道,还需要跟当助教的博士生打交道,更要跟本科生群体打交道:这样繁杂的工作不仅需要学校的本科部已经有一套运行良好的机制,还需要大机器上的每个零部件,也就是具体执行每项工作的行政人员和教学秘书都有着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丰富的经验。
这样看来,至少在本科阶段,一所大学的办学经验,学校层面的经费待遇,已经整体的学校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习体验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学习体验之外,本科生活有很大一部分是跟学生组织紧密相关的,各种学生自治机构,同龄人互助机制(peer support),文体娱乐活动、创新实践机遇、艺术创作体验、国际交流氛围,对于本科生们拓展学习体验,丰富课余生活,提升综合素质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活动,就我这些年在国内外高校的体验来看,是非常不一样的。我认为,我所经历的英国学校的学生组织和学生工作机制是比较优越的,学校引导+学生主导的模式。在我看来,学校引导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学校层面的行政和技术人员能够以非常专业的视角来看待和处理学生工作中交流、沟通、协调和协作,不仅学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极大的成长,学校在相关方面的工作经验也能够大幅提升。这样看来,学校层面对待学生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处理具体事务的专业程度,决定了这方面体验的优劣。综合排名靠前的学校,或者说所谓名气比较大的名校,在这方面的实力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到了研究生阶段,伴随着从学习向研究转变的趋势,学校的工作重心也相对应地发生转移。首先,隔行如隔山,这就意味着以前在学校层面开展的活动需要逐步转移到学院,甚至学系层面。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比较关键,第一个是学院和学系之间的交流,第二个是不同学院之间的交流。为什么我没说学校和学院之间的交流呢?因为学校和学院之间的交流大多涉及行政,人事和资金(比较少)方面的事务,牵扯到具体教学和科研的少而又少,所以具体到每个研究生来说影响不大。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上了一年学连自己的学生代表是谁都不太清楚。不过这个例子举的不恰当,因为学生代表的服务水平也会影响到研究生的学习体验,不过这种自下而上的交流通常需要过一段时间,甚至是过很长一段时间才会生效,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比较常见的情况。
学院和学系之间交流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校际活动,资金项目,国际会议,出版交流,学术竞赛活动基本上都是先传达到学院层面的。如果学院的科研秘书或者教务秘书对业务比较熟悉,平时和老师们的交流又比较多的话,比较好的情况就是能够实现重要信息的无缝链接。这种时效性在某些学科,比如说 informatics,data sciences 会显得特别重要。
学院之间的交流也很重要呢,现在的研究,特别是我所在的社会科学领域(我相信自然科学方面只会更甚)跨学科的课题和项目很容易硕果累累,大家现在越来注重在学科交叉处找回答本学科元问题的突破点。我很喜欢爱丁堡大学的原因之一,我也经常跟身边的人提,那就是跨学科的交流特别特别特别丰富。我在的学院是 The School of Philosophy, Psychology and Language Sciences,这个建制很妙,因为语言科学和心理学这种侧重行为实验的学科联系是最为紧密。我自己所在的领域就是心理语言学,平时两个学系近得跟一个系似的,导师之间的合作研究,指导学生,课题组合在一起开会,reading group 更是来回串门不亦乐乎。当然了,这其中肯定有很多教职工在个人层面上的努力,但是这种氛围的培养离不开院系的大力支持,和理解包容。
这样一通解释下来,大家可能就明白为什么到了研究生阶段,学校层面上的操作可能就离我们比较远了,而需要朝夕相处的则是院系的行政、人事和教务方面的工作人员。他们对业务的熟悉程度,与他们和本学院科研团队的配合程度,直接影响着每一个研究生项目的运转效率和效果。
接下来来回答第二个问题,怎么看排名的问题。其实我的小节题目就可以概括我在这一部分想跟大家讨论的主要问题:排名的绝对值跟排名的相对值相比,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首先了,看研究生排名如果到 QS 上看当然是 by subject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 2017 比较有价值;第二点是很多人容易忽视的,我在这里就详细讲一讲:世界排名其实不如地区和国家排名来的有参考价值。
这一点其实是我在各个地方参加国际会议发现的,有相当一部分让我拍大腿的好的研究、新的研究,研究者的院校有的时候乍一听上去好像不太有名气的样子: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Helsinki,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Université Paris-Sorbonne (Paris IV), Universitt Potsdam, University of Alberta。以上学校有这样两个共同点:
  • 语言学院或者心理学院有学界大牛坐镇;
  • 当选择学科的全球排名时不甚靠前,但是如果具体到地区(比如说北美)或者国家排名(比如说德国),统统是这个地区/国家排名前十的院校。
这里先贴一个免责声明,其实这些学校我之前在开会读论文做研究的时候都有所耳闻,也都是很好的大学。把他们贴出来并不是说他们不好,而是说淹没在众多牛校中好像不是那么出众,但其实研究做的非常不错。大概可以理解为:小众牛院(所)。这里「不太出名」并不是说参考国际名声,而是在国内这些学校好像说出来都没人听过的样子。赫尔辛基大学在欧洲这一片的名声是非常响亮的,但是放到国内就… 我说的是这个意思啦,评论中如果有相关的评论/质疑我就不单独回复了。
免责声明贴完再回到正题上。我特别想讲一下第二点,为什么国家/地区排名很重要,原因在于资源分配的路径。大家想一下,再大的基金会(funding agency),也是以地区为单位的,比如说欧盟范围内的学术经费(这就是为什么英国脱欧对学界冲击那么大,我的二导就是因为脱欧才跟着老公回荷兰的),再比如说苏格兰的 SGSSS(Scotland Graduate Schools of Social Sciences),以及英国的 AHRC(Art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我基本上想不到有哪个基金会是以全球或者大洲为单位的。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就明白了,地方的钱流到那里,主要看高校对地方的影响力,和对地方社区的贡献。按照西方民主国家的运作制度,再挖深一点就是选民的票投到哪里的问题。科研基金听上去好像是一个虚无的社会主体给学者们「免费的午餐」,其实不然。这个虚无的社会主体是不存在的,真正的主体是纳税人的代表,也就是各个地方的委员会 Council。不管是学者群体(主要指学院和学校领导层)还是委员会参与决策制定的成员,最终要取悦的都是本地区的选民。钱从哪里来,钱从金主那里来;钱到那里去,钱以金主的意志为意志,科研经费也是这样的呀。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们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跨国家、地区合作,都是自带经费的。你凑一半,我凑一半,最后合在一起发表论文,脚注里面密密麻麻地感谢三四个基金会的资金支持。这就说到了刚刚提到的第一点:大牛坐镇。大牛不仅能够带动学校相关领域的研究,他们本人的资源号召力也是非常大的。
最后说个不是题外话的题外话,有时候学弟学妹问我应该去哪里读博,我一般都不带问学校的,我直接问你跟谁做研究,组里都有谁,通过组内成员基本上可以估量院所的科研实力和地区排名,根据导师本人的研究成果和号召力来判断今后的四年研究生能够有怎样的发展。如果组里的成员都很优秀,导师哪怕名望小一点都不要紧。今后的路,还是要靠同龄人相互扶持一起走的,同龄人的影响太大太重要了。
我觉得到我们这一代人,还是比较委屈着自己长大的。资源很有限,周围优秀的竞争者又那么多,以至于我们特别容易养成一个饥不择食的习惯。反正只有冲到最前面才有可能获得一点点资源,那么管他合不合胃口,先吃到再说咯。
这跟我们平时选拔人才的机制也有一定的关系,那么多应征者,挑最优秀的总是没错,管它有多匹配呢,最有才华、资质最硬的人一定会做得最好。
说了这么多,都在说绝对值,供求双方在这个有些畸形的市场环境下都养成了不太科学的思维惯性:看问题不长远;看问题不全面。这两个大帽子一扣上不得了,但是我一时也想不到更具体的词汇,且听我慢慢说怎么个不长远和不全面吧。
长远来看,如果选择一个名校自己不喜欢的学科,一年两年可能忍得了,如果是本硕连读,或者是一读读个五六年的博士,那这几千个日夜怎么熬?
全面地看,资质最硬的人可能有比较高的起点,但是所谓能者多劳,用人单位又怎么知道对方对这个位置投入了多大的时间和精力呢?
短期来看,能者可能在任务的初期能够以比较高的质量完成,但是能者如果在这个职位上没有足够的挑战,相当的提升的空间,或者是他之前的合作对象比现在的要资深很多(这就是 overqualified 过度胜任现象),进而工作动力不足,产生卷带情绪怎么办?
片面来看,自己选择的名校名声响亮,硬件齐备,但是因为自己的不契合,跟周围同学/同事和导师的关系受到影响,负面影响从工作再慢慢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谓的提高又从而来呢。
短期地忽视自己的需求,或者只看一点而不看全面地做出影响人生今后五年和十年的选择,无论怎么讲,都是十分不明智的。(完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27300
帖子:5460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