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级出国留学什么感觉?

论坛 期权论坛 留学     
匿名小社区用户   2019-4-11 21:12   19202   40
我家里准备让我出国留学。我知道很多出国的都是很有钱的家庭。我个人家庭没有那么富裕。所以很害怕会差距太大。精神上会有一些困难。所以想询问一下谢谢
分享到 :
0 人收藏

40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小社区de用户  10级大牛 | 2019-4-11 21:12:50 发帖IP地址来自
中产贫民窟的小助手来回答一波:
身边非常豪的童鞋肯定不少。名牌不下身,飞机只坐头等舱,房产各处有。
家庭不太富裕的也比你想象的多。悉尼只住200刀以下的房子,天天带饭去学校,放学还打几份工。
有人的地方就有差异。但是身处同一个校园,同一个国家,赶同一个作业,是我们留学生最大的共同点呀!
中产阶级是什么概念?有钱是指银行存款达到了多少?


在澳洲读了快一年书,我最大的精神困难,就是自叹不如,不如那些成绩好上天,英语溜得飞起的童鞋。
金钱的差距在校园内被削弱了压力等级,毕竟学霸的大腿是最宝贵的


读书好在哪里都是最能挺的起腰板的一批人。
在中国是,在澳洲也是 ( _)
---------------------------------------------------------------------------------------------再来补充一下最近的感受
之前说的是中产阶级做学生时的努力,现在有感一下拿了PR这帮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的努力。
目前拿了PR的一帮朋友,基本在28-30岁左右,也是刚刚生活稳定下来,组建了家庭,也买了房子。
大家基本都是中产阶级家庭,悉尼房子还是蛮贵的。一般都是两家各拿个100多万人民币帮着付个首付,然后小两口自己慢慢还贷款。
在悉尼的话,小两口还房贷的压力还是挺大的。毕竟事业也都刚刚起步,在澳洲这个地方想赚大钱基本是不太可能的。
工资水平也就是不高不低,不靠父母日子当然过得下去,但紧巴巴是常态
其实100多万人民币在国内的一般二线城市,大概就可以全款买一套房子然后小两口舒舒服服过日子
但我们会看到,拿了PR选择留下的人真的很努力在生活。
他们有的人会一周无休,原本就有周一到周五的全职工作
周末还再去找一份工作,甚至礼品店10刀一个小时的钱也去赚
重点是,他们家庭条件也都不错,因为走到现在至少家里都花了将近200万吧
中产阶级家庭出来的孩子真的蛮懂事的
并没有因为自己家里有点小钱就怎么怎么样
其实他们可以不那么辛苦,但真的能选择去这样做并且真的能做到的时候
我的感叹还是 比你有钱还比你努力
这可能就是留学带给我们眼界的问题
你见过比自己强的还在努力 就会摆清自己的位置
---------------------------------------------------------------------------------------------很多人在评论里揪着说一百多万买房的事情
我知道国内 房价刚刚涨了一波 可能100多万现在确实困难了
我要说的重点不是100万还是200万买房的事情
而是人家有这个钱还依然很努力
连10刀一个小时的钱都要尽力去赚
3#
小社区de用户  10级大牛 | 2019-4-11 21:12:51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来强答一波,我家在我出国之前还算是中产阶级,然后随后几年家里破产,完全没了收入。差点没完成学业(因为没钱交学费)!家里也困难,我也没毕业,当时很绝望。之后就各种打工,各种借钱,弄到学费,我这才算是毕业了!想想如果不是家里的困境逼迫我。我估计也不会拼劲全力的努力去学习和工作。 现在工作3年了,虽难债务还没还完,但是我还是很开心的。 有的时候,人就是把钱看太重了,我们有吃有喝就当知足。不要让钱成为我们的拖累,要开心过好每一天!!!
4#
小社区de用户  10级大牛 | 2019-4-11 21:12:52 发帖IP地址来自
有时候会有些……emm…自卑
比如看到别人去social的时候的装备全是Gi—chy阿小香家啊古家啊巴黎世家啊blablabla,全身上下充斥着精致的时候
或是大家一起去city,别穿着各种各样的潮牌手上拎着大包小包的鞋包衣服化妆品,而我手上的牛皮纸袋子里只有两块肥皂的时候
羡慕之余就是淡淡的难受,但我深知现在他们并不适合我(毕竟是父母的钱)。
曾经觉得出国以为着解放,自由和轻松,但现在却知道,无论在哪人都是要努力的,而且还要承担加倍的心理压力。每天努力的理解不同的语言使精神透支,桌上的三明治永远是凉的,想家了也最多开开老坛酸菜,还要整天面对一群蜜汁优越的人。放假回国以为会很感动,但面对的只会是铺天盖地的家庭教育和家长自以为是的激将法。让我亲手把自己最想保护的事物扔掉,留下淡淡的“这是为了你好”。
经历一系列的事情,有时甚至自己一个人躺在床上眼泪会自己流出来。
虽说不一定能回本,但出国的确为是开阔了我的视野和增强了我的独立能力。
人生第一次自己做衣服——————————




为他拍的最后一张照片,希望他在我看不到的地方能够好好的。
————————————————————
谢谢大家的支持3
希望大家也会好好的呢

中文社要表演了哎_(`」 ∠)_
。。。。。。。。。。。。。。。。。。。。
  统一回答一下
  答主坐标土澳,目前在猫本读高中
(半张脸的照片居然被熟人认出来了还十几个人同时找我,小社区真小 )
我要这匿名有何用( ゜-゜ )
———————————————————
8.11
第一次写回答居然破千了(  ω  )
收到了来自很多陌生人的鼓励真的非常感谢  ♀
大家都要非常非常的努力成为优秀的人
还有
我真的不是男人 也没有那么无聊去捏造故事 有人之常情但也在努力进步来为自己负责
放一张半岛的粉粉云
天凉多雨,Mel的朋友们要照顾好自己呀

————————————————————
8.17
今天
情!
人!
节!
祝大家做人不缺爱 做爱不缺人!!!

https://www.zhihu.com/video/1013892546069504000
穿着窗帘去social蹦得超级开心!!!
5#
小社区de用户  10级大牛 | 2019-4-11 21:12:53 发帖IP地址来自
大三2+2联合培养来的美国,毕业了可以拿两个学校的毕业证,感觉省了钱国内又可以有朋友。每年学费加生活费35万,家里是没什么负担。之后读了研究生,一直学食品也在食品行业工作,现在快第四年了。
吃饭
我觉得我属于比较节省的吧,国内上大学的时候一个月大概花2000块。后来刚来美国的时候,一直忍不住要换算成人民币,记得我的第一餐是3刀的pizza,第一顿晚饭吃的美式的Pork Rib, 吃了20多刀超心痛。吃的很省,一周大概3次食堂 (12刀左右,每次吃好饱),其余尽量都和朋友一起做饭,聚餐也比较多,窝在客厅看电影。本科时候没买车,每次去超市都坐学校的校巴,拎一大堆菜回来,周末班次比较少,都掐点车快到了才出门。也会打Uber和朋友去附件的中超和Walmart买够两周的菜回来。第二年开始没那么节约了,下馆子点外卖开始多了,最常吃粤菜香港餐馆,喜欢吃popeyes, bonchon的炸鸡,经常吃韩国菜豆腐锅,偶尔吃吃小肥羊,有时吃steak,不过还是挺省的。后来发现本科毕业居然还有8000刀开心到不行。
等到去康奈尔读Master的时候,感觉对物价就没有那么敏感了,去的超市也从Walmart,Target, Tops慢慢转到了Walgmans, Whole foods类似的其他超市。比较关注吃的品质,经常会试试新的产品,没试过的食材。和朋友也经常会出去约饭, collegetown约个午饭晚饭什么的,又便宜又快,再点个功夫茶哈哈。也会去commons试试餐馆,吐吐槽什么的。但是也很喜欢一群人轮流请去家里吃大餐。暑假开车去摘摘草莓,春秋去走trails, 冬天去滑雪。

游玩
庆幸本科学校离纽约挺近,大巴一小时,往返15刀,偶尔去纽约玩一天,万圣节感恩节看看游行,逛逛博物馆,购购物什么的。暑假就回国,寒假省下机票钱出去玩哈哈。到美国的第一个寒假,和朋友们一起去墨西哥自由行,大概花了1500刀吧,三个女生家庭条件也都差不多,所以可以省的我们就省,该玩还是好好玩,去了坎昆住了all inclusive, 白天去乐园去看古迹,晚上就泡在海里泳池里;也去了墨西哥城,真的是宝藏城市,住的Airbnb超级小清新,玩的很棒,不过回来就吃土了哈哈。寒假之后我拿到了驾照,偶尔就租个小车去outlet买东西,后来搬家的时候也租车去Ikea抗家具回来。春假就没钱出去浪了,去了近的华盛顿费城和普林斯顿。第二个寒假去了佛州,从奥兰多玩到Key West也非常爽,不过那年冬天巨冷,根本没法下水,超可惜,但是奥兰多真的好玩啊!
后来研究生期间和室友自驾去了多伦多,原则依旧是能省则省,该玩就玩哈哈,租的Airbnb超棒。还和朋友坐火车去过芝加哥等等。感觉呆久了,就习惯了这边的消费水平了。
我觉得买了车之后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可以去很多想去的地方,平时休闲娱乐的去处也多了,方便不少,这边油价很便宜,我也买的是经济实用的日系车。

住宿
第一年强制住的学校里的Apartment,两室一厅一卫一厨,四个人一个apartment,具体价格忘记了,大概一个月是1300吧,门口有Gym,有校巴,去食堂和教学楼都只要5分钟。后来搬出去住,五个人合租一个house,月租550,感觉超级便宜,而且可以走路上学20分钟,门口有校巴和警察局哈哈,安全有保障。 去康村之后住了三人的House,月租只要610,包水电网,大便宜,就是比较旧。要开车去学校的健身房,门口校巴。再后来搬来纽约附近工作,房租1400,不包水电网,但是带健身房,T T 。不介意的话我觉得还是尽量合租吧,多一个人也可以说说话哈。
购物
在国内没有用过大牌护肤品,都是韩妆the face shop这种级别的。来美国后去超市买了开架的口红彩妆,Covergirls, 露华浓,美宝莲之类的;2个月后买了第一支大牌口红吧,阿玛尼记得是,后来等黑五开始就一发不可收拾了,特别是和国内价格对比之后。天天刷Dealmoon, 北美烧钱快报 (误)。 后来丝芙兰买到了VIBR,护肤品化妆品也基本是欧美系的了:科颜氏,Origins,兰蔻,YSL, Dior, Tom Ford, Becca, 倩碧, 雅诗兰黛,Anastasia,还有最近比较火的Rihanna的和CT。
来美国的时候带了超级多衣服,鞋子,后来其实很多都不穿了,(还有一个原因是胖了),刚开始买衣服也超级省,只买100刀以下的衣服,等打折,常见的一些牌子就是:American Eagle, hollister, HM, ZARA, Urban outfitters之类的吧,那时候迷恋美式休闲哈哈。后来价格没什么敏感了就开始买买别的试试:Madewell, & other stories, Club Monica, free people,偶尔 theory。最大的变化是爱上了优衣库吧,觉得超级实用好穿,有段时间疯狂跟着博主买买买。从难以理解买加鹅到自己也有一件(真香)。包的话呢就还是停留在Furla,Tory burch, Marc J这种,实在舍不得买包。找到工作的时候特别想买Gucci,也不是说家庭条件不允许,就是觉得自己的生活水平还不到买奢侈品的时候吧。喜欢去woodburry买买看看哈哈。

学习
刚来的时候特别紧张,从小虽然也不怕英语但是真正用的时候太少了。至今记得特别囧的一件事情,新学期自我介绍,我本来想说自己很喜欢中餐,欢迎来我家吃饭的,结果把Cuisine说成了Cushion,T T. 其他同学应该觉得我很奇怪把,居然喜欢做坐垫... 口语不好,上课也有点吃力,因为不会点餐所以有些餐厅甚至Subway都不敢去,要么就一通乱指。 当时最大的挑战是一节叫做General Microbiology的课,老师讲很快,大课人也很多,知识点比较密集,厚厚的一本书,不过也是熬过来了,没想到后面还有食品微生物,哭了。做完实验后写实验报告也是很有考验,7-8页左右的报告经常前一晚写到晚上1-2点,然后赶紧跑去campus center打印出来。记得当初还犯了一个大错,其中一个实验报告在网上查到了资料,同一个实验,写得也非常好,我当初也就脑子一抽很多句子没改就搬过来了,结果交上去之后查重高达54%,被TA叫去谈话,说我可能是不小心就犯了剽窃的错了,还好没有直接挂科,而是让我拿回去重写,现在真的超级感谢,努力学习,后来拿了A。我们学校是要求上写作课的,从EAD到expository writing,折磨了我好久,天天看文章找Connection, 然后照着要求的格式一句一句“填上去”。被老师表扬肯定是开心,但是背后都是和同学讨论找论点和去writing center找tutor的小艰辛。现在想来真的还蛮开心的,遇到的老师也很好。最后一个学期自己也去做Tutor了,感觉小有成就,在美国赚的第一笔钱。
后来准备申请研究生,就暑假提前回来做实验,也还蛮开心的,晚上周末和朋友做做饭,白天去实验室,下午去健身房。后来上课就没什么压力了,偶尔也开开小差什么的,至今逃过2节课,毕业时候因为0.01个学分之差没有拿到summa cum laude至今是一个痛。 研究生期间课程比较flexible,主要是做实验和上课,第一学期当了食品化学实验课的TA,也选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课。好多人都选了品酒,我酒量不好容易酒精过敏就没选。
美国大学环境真的好啊,我觉得我特别享受他们大大的草坪和旧旧古老的教学楼,特别是图书馆,当初也是因为open house的时候Cornell 的campus visit太吸引我了,实验楼设施超级好,楼下就有我们的Dairy bar (推荐咖啡味,不过挺甜的).


男朋友也是康奈尔的,他们还在NYC 的罗斯福岛待了一个学期,感觉超级棒,楼很新,景色超美的。我节假日就往那边跑哈哈,村里也是真的无聊。

工作
毕业之前我在百事实习过,后来研究生毕业了正式找工作,期间在纽约待了大概3个月吧,我觉得我们专业找工作还是挺难的,食品公司大都很穷,别说sponsorship了连工作的都很少给外国人。我现在工作的地方我就没有见到一个国际生。还是CS金融好啊,我找工作的时候我男朋友换工作,结果一个月就找到了,而且工资超好给sponsor,选专业还是真的重要,不过也怪我太喜欢食品了。在学校的时候career center帮助也挺多,就改改简历啊mock interview之类的,平时会有讲座,不过我觉得还是靠个人,多通过各种活动认识人多些connection,海投回报率太低了。多社交多学习,多些经历。
爸妈也挺支持我出国,他们也不期望回本啊什么的,就是走出去多看看,我姐姐大我六岁,之前去英国留学,所以他们觉得我也应该出去走走。每次回国都会给他们带好多东西,去年妈妈来美国玩也很开心,开始理解我想在这边工作试试看的想法。我觉得出国也是挺正确的选择哈哈。
以上就是一些小心得,希望对大家有些作用。
6#
小社区de用户  10级大牛 | 2019-4-11 21:12:54 发帖IP地址来自
建议题主把“中产阶级”去掉。
有钱人太多了,真·普通人杠不起。
什么时候我国的中产阶级比英美的中产阶级还牛逼200%了???不是地域怎么怎么样,北上广深真的不能代表国家整体情况。大西北的中产阶级和上海的中产阶级还真不一样。那有啥好说的?
都是给别人打工的,都是无产阶级。

———————————————蜜汁分割线


本科出国,坐标大洋洲
家在西南省会,父母都是事业单位的,年入不超过30w。但妈妈会做些投资,家里有四套房产和一些基金,为了留学卖了一套大的房子,其他都留着作后备不能动(这年头一病回到解放前)。整个本科下来大概要115w,生活完全只在“刚刚够”的线上(所在城市的物价让我非常无语,特别是蔬果),到现在一次酒吧都没去过,吃饭也几乎只在homestay家、带饭。在手机上下了个记账软件记录支出,花的时候感觉不多,月底记账的时候心在滴血。
我的留学生活其实应该比国内大学生更枯燥:家、车站、学校占据了我百分之九十九的时间,除了和外国同学一起瞎聊天,唯一的个人娱乐就是一周一次的吃鸡(还要是presentation做完的前提下)
有开超跑、一天换一个包的中国同学,但大部分都挺普通的,反而是一些东南亚国家来的同学看上去更土豪一些。
成绩本来可以读英美更好的名校 但因为经济问题放弃了。但依旧很感谢父母。因为他们的同事知道我出国后的反应都是“你怎么会舍得?”。
他们真的是义无反顾地支持我,我妈妈甚至已经决定要从现在攒钱供我读美硕,60w。
压力非常大,对于我所在的家庭,这不是投资,而是赌博,现在就要认真规划好以后的生活,毕竟学金融的最怕就是和很多人脉更广、能力更强的人竞争。

唯一的感觉就是“不能失败”。无论是学业还是事业。
7#
小社区de用户  10级大牛 | 2019-4-11 21:12:55 发帖IP地址来自
本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今年刚到英国读UFP 学费三万八千镑 加上中介费不到四万(熟人介绍)初到英国就感觉到了来自中国人同学深深的恶意。本人一个月顶破天花费300镑 一天三顿饭学校吃 不喜欢潮牌 不喜欢奢侈品 整间宿舍给人一种贫穷的感觉 就一台华硕的电脑 一个刚买的gopro hero7比较值钱了……衣服清一色的耐克 外出就那几件衣服 内衣内裤在优衣库买的。然而我的同学让我看到了什么叫富二代,列举其中几个人;每周五都去伦敦 车票就30镑 加花钱买衣服吃饭喝酒 去嗨差不多一周就是3000镑?!卧槽这个数字是我想都不敢想的。然而我感觉他们每天基本上不学习 吃喝玩乐 谈论别人的穿着 生活 很没用礼貌。反正就是留学过的其实不那么好,我这种家里条件一般的叫留学 别人那叫生活……不一样的
8#
小社区de用户  10级大牛 | 2019-4-11 21:12:56 发帖IP地址来自
给小伙伴打个鸡血,我用30w读完美国两年的top研究生课程的!美国学校提供的赚钱机会很多的,就看你能不能自己挖掘~
具体说说我在美国如何生存的,第一学期过去,的确是自费的,但是美国学校好就好在,他会给学生很多带薪科研的机会,以及学校的兼职,你如果拿到学院的research assistant,就可以全年免学费,并且每个月拿工资,我当时是一千多刀吧,在村里已经够吃喝了。还有助教,teaching assistant,还有很多研究机构,招兼职研究学生,以小时付费。所以在我们这批研究生,不管中国印度美国,大家几乎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这些收入,自己赚生活费也好,免学费也好,都不用很向父母拿钱。所以两年下来,除了第一学期问父母要钱,后期的学费生活费我都自理了,当然偶尔那点钱每个假期出去长长见识,买买东西,生活还是很惬意的。
我身边的同学,穿着都非常朴素,有时候我都不好意思穿好看一点,久而久之就越来越‘土’哈哈哈。大家花钱都不会很乱花,都很懂事知道父母的钱也来之不易。会有有钱人,但是看看跑车就过吧,真的有钱人多了,反正也不是你的。
说说我的出国过程
我的家境普通,在十八线城市算是中产?高考考的不是很好,本科去了浙江一个二本学校,内心还是要强吧,大一开始就默默想着要出国,当时觉得这是我唯一可以改变命运的一条路。家里情况是,很一般,出国之前那几年家庭收入有所变好,一年有四十万+,会有一些积蓄,但是那是没有买养老房的情况下,小县城房间1w5。爸妈生活很简朴,从来没有要买名牌,车也是中等水平,不考虑房子的情况下在十八线城市生活算是比较悠闲。
在我大一提出我想要出国的想法的时候,我父母先是反对的,我知道他们在考虑花销的问题,会不会要几百万啥的,但是其实吧,就算你出国全花父母的钱,学费加生活费,在美国农村,60w左右两年是够了的,当然这是比较紧巴巴的水平,假期可能不能经常出去玩,要经常自己做饭(因为外面吃饭加上小费真的好贵),也不能很开心的买买买。
我当时是下定决心的,父母答应我去英国一年的研究生项目,接下去就是准备雅思,我英语说好不好说差不差,就是四六级很早就过了,但是哑巴英语对于雅思还是很吃亏,当时了解了一些线下的培训机构,一次培训就要三四万啊啥的那种,我很羡慕其他同学父母能够送小孩去上这些班,然后小孩子也没有心理负担,雅思也一次次考。我不行,我总觉得我不能给爸妈添加太多负担,毕竟考一次雅思就一千七(当时价格),然后我就上网找,四门分别评价最好的老师,然后报他们的班,买好书什么的,就这样一点点准备。考雅思那会是最苦的,听完课,就自己跑到空教室练习,早上七点就到教室门口练习口语,然后是阅读,写作,去食堂吃饭都抱着手机看bbc什么的看文章。经过两三个月的魔鬼准备,我第一次就拿到7!口语就有7,真的好好兴奋,毕竟我是传统中国教育出来的孩子,口语一窍不通!(具体的备考细节我当时还写了两篇经验,需要的话请在下面留言,我可以po出来)
查分的时候的确手是抖的,让室友帮我点开,然后一看成绩,哇的开心大叫,然后赶紧跟爸妈打电话说我过关啦!可能是我的坚持打动了他们,接着爸妈就开始了态度的改变,说,那个听说美国的教育比较好,可以看看美国的学校,然后我就开始了美国申请的程序,为了省钱,也是自己准备的GRE,自己给自己做的申请材料,没有找机构,最后申请到了自己的dream school!(具体申请流程有需要也可以留言,我可以更新!)
到美国后,身边的都是北大清华浙大同济的同学,感受的确不一样,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习的必要性,也耐得下性子经常熬夜到很晚做project。然后美国的教育的确做得很纯粹,在本科大学,听课更像是一种形式,你在下面玩手机考试前恶补就行,但是这里的课,上课是没有人玩手机的,还有学生会提很多启发性的问题来讨论。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思维模式,是不是太应试了。我越来越觉得自己配不上这里,因为那些学霸们散发出学术的主动性的时候,惭愧啊!让我感受到学术真正应该有的沉淀样子。
刚刚毕业,爸妈也来美国参加了我的毕业典礼,在毕业典礼上,一个个学生都会被叫到名字,上台拨穗和从院长那里领过毕业证书。瞬间觉得自己的努力都有被重视的感觉哈哈哈,美国家长更甚,当喊到他儿子的名字,爸爸大叫“That's my son!” 全场鼓掌,都能体会到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的自豪感。我爸妈的思想更是因为这一次旅行而改变,他们从完全觉得留学是浪费钱,到现在感受到教育的价值,我觉得这是我用努力一点点感化他们。
留学值吗?花的钱能赚回来吗?说实话,钱的方面,不一定赚的回来,但是我的思想,我学习到的知识,态度,都得到了完全不一样的洗礼。
哈哈哈感觉我是不是跑题了


-------------------------------6.22 更新分割线------------------------------------------
感谢大家的支持,最近忙着毕业搬家什么好累,就没有很及时上传帖子啦~恩关于我的私人信息我还是不太想透露,反正你能感受到我的正能量就行对不对哈哈哈!我是工科,然后申请到的是我们专业排名第二的学校,第一我没敢申请(觉得自己肯定没希望),最后收到好几所不错学校的offer,最后选择了自己最喜欢滴~下面这些po鸡汤和雅思经验均来自14年,现在老师也好,考试内容也好,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化,我不做相关推荐,大家自己合理选择就好~希望能从我的文字里获得力量呀!那我就很开心嘞!
1)主题:我走过的烤鸭路
     日期:雅思出分前的一天晚上(2014)
      内容:心灵鸡汤
ps:这是我一路走来想要分享的点点滴滴,我知道总有一个你很需要我的建议和鼓励,千言万语,我的总结是,坚持(捷径永远是充满荆棘和坎坷的)
大约再过12小时就要出分了,想想考试也已经过去快半个月了,至今都还不太愿意想起那段苦逼的备考时光。其实,无疑就两种心情,smile or cry,虽然不论结果如何,晚上都会和真爱一起粗去浪。现在心情当然是,紧张。。。晚上躺着脑子里浮现好多好多,自己已经YY了无数次出分的时候自己的各种表情,捂脸激动还是默默叹气,亦或是仰天长叹,被室友白眼神经病,因为对很多人来说,不过就是一个普通星期五。。
首先还是先给烤鸭或者任何正在为自己目标苦逼奋斗的人一些共勉,或者鸡血吧。上次考完试写了一篇随想,就有人跟我说,看来我的字有打鸡血的感觉,说实话,我的内心是高兴的,因为我的经历会给别人一些正能量或者走下去的动力,瞬间觉得自己如果能分享自己出国每一步的心路历程以及奋斗史(虽然不一定很成功),我也觉得值得了。我的目标,一早就很明确,大一就开始各种找出国资料,当时心里是充满各种幻想啊,现在回忆起来也是不忍直视,想到能和外国帅哥老师一起上课啊神码的,还有一起去各种不同的party乱七八糟,反正就是各种期待,对所有出国的事情行动力都特别高,想要了解每一个出国细节,其实,大一,我没有为出国做任何有实质性意义的事情,但是就是那股劲儿,的确给了我很大的正能量,包括参加一些活动,社团,绩点云云。
大二刚开学,就忙着找中介了,我不得不承认,我真的是太雷厉风行了,不过现在看来也不是一个不理智的决定,因为中介姐姐很早就告诉我应该怎样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让你的CV能有不同的地方,当然,这也早就了我忙的飞起来的大二生活,相对于我自己来讲,大二一年,出国这个目标还是给我带来了正能量,虽然有时候让我感到很累。
大二暑假,我就知道自己是无法逃避出国必须面对的一关,英语。刚开始很有劲头啊,各种当当新华书库不停的买书,雅思剑桥真题还任性的花巨资买正版,乱七八糟的辅导书真的花了我上千块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买书的时候各种爽,两本书无法取舍,那就都买了,好开心,好像买了书英语就能自动提高一样,说实话,最后没有一本书翻完的,一是没时间,二是不知道哪里下手,苦了我寒暑假一袋袋书的运啊。(对于我这种在家自制力不高的人,自学真的挺痛苦的)
因为暑假数模的原因,英语又被我扔一边了,其实心里很着急,因为一拖再拖不是个好主意,所以我立马大致给自己定了一个deadline,估摸着国赛结束,给自己多少时间复习的计划,我就这样报名了1122的考试,我会告诉你,deadline真的是一个神奇的东西。
那段时间,压力真的很大,一是数模不断给我的打击,二是考试时间的不断逼近,我不只一次的质问自己,别人都在家里享受暑假的时候,你这么拼命,到底值不值得?说实话,没有一个人付出是不想着回报的,或多或少,起码能给自己一个鼓励,但是,那段时间,出国真的成了我心里很大一个心理负担,失眠神马的,家常便饭拉。
数模一结束,是9月中旬,还有一个半月考试,我选择了最便捷的学习手段,报班,雅思机构很多,老师也各种各样,但是我的原则就是要口碑好的,所以听说读写我全报了,别问我价格,肉痛~听力和写作是暑假数模放假期间上的,当时真的是第一次接触雅思啊!听力section2能错5个的人也是我!!但是上课好吃就在于符合我们中国学生的特性,老师讲起来比自己看更容易消化,起码我更喜欢这样,但是课后还是要做大量的练习,所以雅思两门课一起上的生活,基本也就和暑假说bye-bye了。如果说这样已经恐怖的话,十月中旬开始的阅读课和口语课真的是虐到极限,阅读我之前抱着神经病的心态一点没看,口语也从没张过口,总觉得上课万能(这里我要纠正一个误区,师傅领进门,修行还是靠个人)那段时间我真的是从早起开始就塞耳机补课,上课在做翻译,走路扒拉扒拉练习,晚上小伙伴看见我在环宇外面读书的举个手!!真的是哭着说作业我来不及!!!高强度的练习能力提高的很快(快到我自己都惊讶)但是负能量,压力也不知不觉上来了,还有一个月不到就考试,来得及吗?
那段时间最搞笑的是我妈,听说我的目标是7分,她淡定的说准备打钱给我二战补课+考试了!!心里其实很不甘心,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自己。。
#我不知道行不行#
这是很多人会问自己的一句话,还有一次朵朵跑过来跟我说她要转考,因为他觉得一个多月的时间来不及复习,还问某些地方考官是不是容易给高分,哪些月份是不是好考。也许是有那么些规律,但是我只想说,没有实力的强大,一切都是空谈,其实这涉及到你对自己计划制定的准确性,如果的确不合理,可以改,但是deadline中所能爆发的潜力真的是你无法估计的,我权她,迎头而上~刚看到她说说,夜已深,还在电脑前奋笔疾书,亲,你要相信,你的付出是一定会有回报的!我的建议是deadline一旦定下来,剩下的应该是自己规划好每天每周需要做的事情,有计划的做会让你很有成就感!
#所谓的毅力哪里来?#
可以说,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开始准备我的出国,真的只是第一步,我已经走的如此艰辛,每天晚上一闭眼就是各种单词短语,早上起来就是听力单词,生活很单调,真的需要下很大决心。每次我检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找一些雅思小伙伴的小文章来看或者一些励志的话,真的很受用,让我自己能感觉到我是在为自己的未来奋斗,而且全国有无数的同学和我一样,每天和我过着一样的生活,虽然彼此互不相识,这样一想,我就马上会有动力。还有一个小窍门克服拖延症,就是立马去做,比如说今天很不想看书,但是又不得不看,那不要管自己的想法,立马找个合适的地方翻开书,逼自己开始看,慢慢身体会进入状态。还有就是做事,最好给自己设定一个deadline,这真的是第一生产力,人的潜能大部分都是它给激发出来的,给自己的生活做个plan,应该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没有目标,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办?#
很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不知道做什么,我其实觉得挺荒唐也挺悲哀的,因为如果连一件想做的事情到没有,那也真的是。。目标没有大小之分,哪怕只是想过六级,卖衣服,过一个美好的一天,我觉得都这么大个人了,总有点自己的想法吧,看看那些通过小买卖发家的富豪们,比较一下彼此的区别,他们只是时刻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罢了。当然,我们也不是说想要当富豪什么的,我只是觉得时刻有一个目标的指引,自己的生活更加的有规划,做事更有方向性,也许就有了所谓的意义。
这次成功,皆大欢喜,失败,肯定是我不够努力,更扎实的英语基础对于我日后的学习绝对是只有益处的,这就是我总结的失败的意义。每一个正在为自己努力的人,小徐同学和你们共勉!


2)主题:Rachel童鞋首战7分口语篇
      日期:雅思出分后
      内容:经验干货
先说说口语,我之前以为自己的口语只有6的!!因为我是首战,也不知道自己的口语水平究竟在什么位置,但是从大一开始,我就看各种美剧,老友记啊,破产姐妹,夏洛克什么的,可能就是天生喜欢他们的口音,我会可以模仿他们的发音,大一大二的时候就买BBC播音的书,每天早上就拿着手机放录音,他说一句我说一句,一个早上就这么练,让我摆脱了难听的中国式口音。我觉得发音是我高分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其次就是我对于雅思口语的准备,说实话撑死只有二十来天,但是这也不代表雅思口语很简单,考了n多次也没有上6。。首先口语我报了钱多多的白金班和顾家北的词伙班串讲班,多叔比较侧重于p1和p2的训练,老顾则比较侧重p3的逻辑,他的词伙我真的是视为宝贝捧在手心啊!!我觉得他们俩在口语方面很互补的原因是,多叔注重的是口语的正常交流,就是让你如何开口说(你上了他的课就会发现我们的哑巴口语开口说其实没有那么难),接着,老顾的词伙班和串讲班注重的是问题的观点和逻辑,再加上一些加分的两点词组,换成中文来说,你能和大家聊聊家常,又能合适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还不时蹦出几个成语!分数能不高吗?
还有不要妄想上了老师的班就万事大吉,还是那句话,开口练永远都是最重要的,刚开始练的那几天,我真的想死啊!!怎么能说的这么不流利,断断续续坑坑洼洼,早上7点到教室,拿起手机和雅思哥人人网上打印好的题卡,在教室外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没课的前提下)但是要给自己耐心,这三四个小时很可能只够你练3、4个话题,而且今天练熟了明天再复习很可能就生疏了,所以习惯自己的慢节奏,但是要慢慢加大强度,每天都复习一下昨天的话题,不断给自己大脑塞东西,潜意识里有的东西方到用时就会出来的!还有很重要的事情就是积累,考前一个月我的娱乐方式只有BBC和economist啊我去,各种文章词伙,好的都用手机pad拍下来,吃饭看,走路看,上课(大三狗专业课)看,睡前看,然后p1最好用自己的想法说,因为那才是你本能的反应,那段时间脑子真的很不舒服,一闭眼全是发音单词搭配,但是记住,告诉自己,很多拿高分的人都不是偶然,每个大神都走过你现在走的路!!
我的复习方法,后面听完多叔和老顾的课,记得先把所有的题库整理出来(雅思每年的1,4,9月口语换题,雅思哥微博里会有题库,去复制整理就好),打印出来后,如果你是新烤鸭,请不要惊奇,大概会花你数十页的打印纸!!可想而知题量有多大(这里还有一个省钱小窍门,学校打印都有2毛一张,淘宝打印只要6分一张,所以淘宝就算加上邮费还可以省下n多钱的!!),然后就是开始练,多叔会给p1,p2的模板,但是不要盲目背,因为那不一定适合你,如果考场上考官发现你背,后果很严重。。。我借鉴的是他的思路,起码我开始有东西说了,有的话题觉得有的词伙可以用,就记在旁边,复习看的时候也比较方便,各种which从句,虚拟语气,完成时什么的,上6.5必备啊(记得模考的时候多叔说我一直在用简单句,后面我说话会很刻意让自己加which!!考试的时候我也做到了)。P3老顾会给思路和词伙,但是p3的特点是考官会随意问,我考试的时候基本问题都是我没有遇到过的,但是凭借着平时的阅读量和信息词伙积累,给出自己的观点(可能没有解释很清楚,因为考官追问了why,但是我真的觉得考官认真在听我讲,我也很努力在跟他交流)我觉得自己的p3说的比p2好太多!!
还有就是小伙伴的陪练,考前十几天,我真的万念俱灰,一点也看不进书,感觉口语每天花这么多时间练最后可能还是死的很惨!!那时候,我就到了瓶颈期,给闺蜜打了一通电话聊聊,然后突发奇想,是不是可以找一个小伙伴一起练习,然后就在各种烤鸭群大吼寻找口语小伙伴,我找了俩A和B,然后每天约定各自每天彼此法三四个p1话题,两个p2话题,手机qq录音,就这样起到了预习和巩固的作用,在考前一周,我们还在YY上开了频道模拟考试场景给彼此提问,虽然这对你的实力没有太大的好处,但是你对考试和考官的模拟场景会有熟悉,对你正常水平的发挥是真真有好处的!!
总结:p1适合自己的说话思维
      p2多练,wiki百科的资料多用用!
      p3多练+词伙积累

听力在我刚开始接触雅思的时候就报了王勇老师的课,听力本来我也弱(其实我没有一科是强的。。。)刚开始老师给我们放剑桥真题的时候,s2我能错5、6个啊,每次看大家都错1、2个的我真的是无地自容啊,但是我的强大之处在于,我很擅长安慰自己,因为没有谁天生听力就好的,我一直坚信的就是,只要我努力,没什么事是我做不到的!!每次沮丧的时候请大声说给自己听。
这里王勇老师八月听力班的课我是第一个报名的~当时觉得能找到这么好的老师可兴奋了。上完王粑粑的课,其实说实话,没有觉得那种很惊讶的听力实力的提高,其实后面自己想想,真正的提高应该在于自己的积累和领悟,毕竟学生基础和接受能力都有所不同,所以还是很乖的按照老师的teach五步法进行训练的。但是暑假在家我的行动力真的很弱,所以完成的质量其实还是有打折扣的(你们千万不要学我!)但是默默的默默地,听力我从错一片到少错一两个一两个,最后真的有练出点感觉,听力班结束,6.5左右的水平。但是精听和跟读真的很重要,剑桥的真题一定要好好利用,张开嘴巴读的同时你会发现嘴巴会慢慢习惯这样的语速和语调,耳朵也在嘴巴说的同时慢慢适应这种语调语速。
其实如果你想要听力短时间有很大提高,我觉得除了花钱去做那些所谓的预测(其实我一直不相信那些坑爹的听力预测班,花钱不说,这么大的题库全命中的概率是多少?哪位老师能做到这样?),没有别的捷径了,要做到玩转听力,真正需要做的还是一点点练耳朵,让我们能适应真题的语速和一些单词的反应!老师书里整理的答案词是绝对不能放过的,暑假到临考,我一共听了两遍,每次听的时候尽量不看书,让自己能尽快反应单词的意思,这是听力最基本的反射阶段。
还有当你听力一个个单词听懂了之后,整个长难句很可能没反应过来什么意思(我经常出现这些问题,单词都听得懂,连起来说就跟不上了),这还是需要我们先适应英语里的句子表达,长难句的表达形式跟中文是完全不一样的(大施的阅读课有讲),所以平时在阅读的时候我们的眼睛和耳朵最好还是要先适应这些后置的句型。其实这点我做的也不是很好,这个中英思维的转换时需要我们练一段时间的,包括现在有空我还是会听BBC或者podcast练耳朵,不是为考试,就是为以后出国能适应的快一点。
听力技巧只是一个助推剂,在粑粑的课上都有讲的很清楚,如何排除选项,如何过渡下一题,一些细节注意事项,在后期的剑桥模拟中运用也真的是帮助自己补了硬伤(具体的方法详见王勇听力书和王老师的qq群)。
其实我想强调的还是基础的训练,不论你考什么托福雅思四六级听力,只要你都听懂,什么题型难得到你?首先还是强调书面英语要过关(也就是听力材料的文本你起码要看得懂,有了这样的水平才可以进行听力,个人认为big bang这样水平的美剧文本我都看不懂,听力已经超出我的能力了)然后就是耳朵的适应阶段,平时消遣我用的是BBC或者BBC learning english,还有ellen show乱七八糟的,尽量不看字幕,让大脑快速反应,当然这是训练首段,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消遣”,因为真的很费脑!这样的方式不完全用了快三年,现在听力也才考个7,所以不要太贪心或者灰心说没有效果,很多积累都是慢慢来的,水到渠成!
我知道一个励志的例子,也是我膜拜的偶像,大学时期,每天早上7点就拿着收音机(他们那个年代)听美国之声,从听不懂这样一点点过来,人家大年初四就回校准备英语考试,每天6点起12点睡!试问那天整体说自己基础不好英语怎么也过不了的同学们,你们有过这般努力吗?请竭尽全力后,再对自己说对不起!!所以不要再问别人听力不好怎么办了,能解决问题的只有你自己,听力不好,那就多听啊!各种真题资料网络资源,只要你想练,早起吃饭路上你可以听,睡前可以听个podcast再入睡,一点点的积累你终会成为一个不寻常于他人的你!


3)主题:第一次GRE失败的总结
日期:2015
内容:鸡汤
今天我妈问我,为什么一定要考320。我说了句,因为那是好学校的标准。她又问,310也可以申了吧。我说,既然做了就做到自己的最好吧!她回了句,我尊重你。
今天考完知道成绩,跟阿姨聊了几句,她问我有没有跟我妈讲。我说,讲了,但是感觉也没意义,他们能为我做的还有什么呢。她说,也对。
70天从0到现在,我注重自己的心态,可能一不小心变的太乐观,甚至对自己过分自信,寒假开始学习的状态回不来,隐隐的问题好多好多,我却选择视而不见,心安理得。其实我就是一个这样的孩子,忽上忽下,挫折会激励我,安逸可以毁了我。
有危机感是从上周的模考之后,整个人仿佛被巴掌扇醒,才意识到自己有“多么差”!!一个星期的补救,呵呵,你懂的。
一个人的战役,很茫然。大家考研还可以一起交流心得,而我,有时候想问个问题,都发现身边没人。甚至连自己的学习方法,都不知道对不对,最可怕的,就是做无用功。
最清楚的莫过于我自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终于半年之后,我又可以回到最初的状态,以一个失败者的姿态,尽自己百分百的努力,去做一件事了。
无数次脑子里冒出想法,别要求那么高了吧,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吧,gre考不出英国不是还有这么多学校可以念吗!但是,已经走到这一步,再咬咬牙吧
接下来,一个全新的准备阶段,制定计划,期末,交流准备等等
小伙伴说的很好,脚踏实地,别tm怀疑人生


4)主题:GRE终于过啦
日期:2015
内容:干货+鸡汤
趁着终于放下所有考试担子,好好来写一篇总结.
从去年九月下旬开始,开始了雅思的征程,到今年十月,终于获得了GRE的理想成绩,中间太多坎坷,太多忐忑,无数次想放弃,但是到今天看到结果,之前所有吃的苦,真的已经不算什么了。
如果说雅思还有一点英语老本可以啃,GRE真的是虐到我不行。清晰记得今年二月底刚开学,报了五月底的考试准备屠G,买了三千和助记,开始啃单词这座大山,那时候很冷,C107这种没有空调的教室一个人都没有,只有我一个人冻得直跺脚在教室里背单词,不敢去有暖气的教室怕自己困影响记忆力,然后一遍,两遍,三遍的看单词,每一天都会有新的绝望因为这些晦涩难懂的词真的是记不住,随着考试的时间越来越近,我练基本单词都没记熟,更不要说看阅读和三百道作文题库,数学了。每个学期都有乱七八糟的琐事,我只能尽量能推就推,课也随便糊弄一下,一心想着考出来。可能是没有尝过失败的滋味,也可能是自己时间安排的不合理,最后考试没有很理想,那时候的感觉很无助,感觉自己好笨,不知道怎么努力,不知道如何拿高分,对自己还没信心,反正就是一提到GRE就是满脸的无奈。第一次考试,八十天的准备,可能只是把我领入门而已。
随后就是被期末考试,实习,暑期交流的事情所充斥,本来想让自己利用碎片时间温习gre,却发现自己越来越没有动力去学习,其实还是恐惧失败。九月韩国回来,又在家玩了半个月,我爸妈问我10月份考试怎么都不看书,我懒起来真的没办法...9.15回学校,正式开始冲击10.17的考试,一个月,不管怎么样,硬着头皮上吧。在学校呆了几天,五天左右复习了单词,因为有底子所以背起来还算快,但是不久发现和室友的作息和不太来,自己休息不好,犹豫了很久,决定搬书回家复习(那是个24h wifi)的地方。在家本来想八点看书到晚上九点,但是事实是九点看到下午就已经很不错了,国庆还被拉着出去野炊,所以有效学习时间也很少。但是,可能是因为积累,我对于题目渐渐有了感觉,正确率比以前要高,真的要感谢上学期这么拼命的练习,真的是“不是不到,时候未到”,这次准备也让我知道,效率是多么重要,不要让自己过劳学习。ps 偷懒这种事情就不要学我了
反正就算是到上考场的前一分钟,我还是忐忑会不会考的很烂,我会不会死很惨之类扒拉扒拉,考出来也只能说真的是运气好...要我说,这个月准备真的没有雅思这么拼命,但是因为是二战有基础,所以结果不算差
基本准备乱七八糟考试一年了,终于在今天结束,带着比较满意的结果,要开始申请的步伐。真的身心都很疲惫,也真的没有刚开始如此的有激情,可能这是每一个奋斗的人都要经历的吧。
曾经我认为是一个没有任何闪光点的人,但是就是一股倔劲,让自己一步步走过来了。很多人说好厉害好厉害,其实我只是干了一件事,坚持。看着C107教室人来来去去,我却一直坚守在那,心里想想觉得挺自豪的,我开始看书的时候你们还不知道在哪呢。
最后想跟奋斗的你们说加油加油,阳光总在风雨后这种口号真的不是随便说说的,以后你会感谢曾经努力的自己!


5)美国申请!finally!!!
















9#
小社区de用户  10级大牛 | 2019-4-11 21:12:57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不知道中产阶级指的是有多中产,在出国留学的人里的中产和国内标准的中产还是有点不同。我的定义就是交学费不费力,20/30刀一顿饭吃起来不心疼,想出去旅游不要求住的有多奢华但是还是可以想走就走,想买车也可以买安全经济的比较新的车。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只要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多跟学霸混是基本感受不到差别的。根据我的观察,至少在美国,学校越好,越不需要担心无法跟周围的同学融入。在我读书的学校,绝大多数学生都在认真学习,努力找工作,大家没有时间天天出去玩买东西,无论家庭有多富有。每天讨论的话题也都是学习、工作、八卦,只有偶尔会讨论最近哪里在打折。车也不是人人都有,大多数人买车都挺低调的。出去旅游大家也都想着办法省机票钱拼酒店。如果说有差别,应该就是穿名牌VS非名牌,长途旅行头等舱VS经济舱,合租VS自己住,普通餐厅VS米其林。没有人会因为你不够有钱而不愿意跟你做朋友,而如果你成绩很好,大家都想跟你抱大腿的。
10#
小社区de用户  10级大牛 | 2019-4-11 21:12:58 发帖IP地址来自
谢不邀。
跟题主相比,恐怕我的精神压力会更大,因为不是“家里准备让我出国留学”,而是在当年我自作主张放弃了到手的本科直研名额,也没有做简历找工作,只是怀揣着对英文的喜爱和想见识世界的“幼稚”想法,在大三的暑假,跟爸妈说出了决定赴美留学的决定。
跟大多数出国留学同学的家庭相比,我的家境可能连“中产”都未必算得上:我的故乡是东北某能源型城市,父母都是当地国企的职工,且一干就是大半辈子,父亲是典型的“老黄牛”,对职级不争不抢,也从不擅长于和领导的之间的“互动”。那个夏天他48岁,月薪依然在5000上下。母亲的收入稍高,因为她是单位的“小组长”,每个月能美滋滋地拿到额外的“组长奖金”——300多块。
而拼了大半辈子换来的“高级工程师”的职称,也仅仅是在年终奖和某些补贴上一笔“象征性”地慷慨,跟“留学”、“美国”这样的字眼真的显得格格不入。
这可能是我整个求学生涯中做的最任性的一个决定了吧。
由于我定位在申请硕士,而美国硕士的几乎是很难拿到学校的funding的,因此,绝大多数的中国赴美攻读硕士的同学都是自费,也就是family sponsor。
我记得非常清楚,在我告知父母留学决定的那天,家里的气氛一直有点压抑,爸爸把本来约好的饭局都推掉了,妈妈跑了几趟银行,似乎是在评估家里的经济实力能否支撑我的梦想。我一个人始终待在我的房间里,呆呆地对着电脑。
晚上,妈妈走进我的房间,坐在床边跟我说:“姑娘,钱的事儿不用愁,爸妈有钱,够你去美国留学的,这东西我们也不懂,接下来的路只能靠你自己了。”
现在想想,当时的我可能还没有足够意识到这句话的含义,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
后来,当我开始真正准备留学之路的时候,我才发现,留学所需的“花费”,并不是从你踏上美国土地开始的,而是在那一刻就已经开始“烧钱”了。
托福GRE动辄上千的报名费,培训班的课程费,学习资料费...每一项都花费不菲,但每一项,爸妈都给予了无条件的支持。
在这期间,我没有找中介,一个是不相信如此高昂的费用能给我带来与之匹配的东西,更为重要的是我从不愿意把自己的前途用金钱衡量,把它交给一位素不相识的,可能连google都不会用的陌生人。


4个多月,从一脸懵逼到DIY拿到7所录取,我真的是听着周华健的《风雨无阻》,提着种种千辛万苦,在向明天要一些美满和幸福啊~


事实上,比申请过程的花费更为触动我的,是到了美国之后。


你会发现,你的那些同龄人们,可以住上千刀每个月的studio,落地就买了几万刀的大SUV,周末自驾游,假期全美飞,坐商务舱,租小跑车,住高档酒店,品网红美食。这不是偶像剧,也不是朋友圈,而是你的同学,前一秒还跟你坐在一个教室里上课,后一秒已经订好了NBA比赛的前排座位,买了飞往夏威夷海滩的机票,并且开车前往shopping mall(绝不会是奥特莱斯)为即将到来的休闲时光购置衣物。
而下课后,我要坐公交车去最近的华人超市,买接下来几天做饭的食材。
童鞋,你一定要对这样的差距习以为常。
在美期间,几乎所有的消费我都会用汇率算算,包括去吃麦当劳,一个巨无霸套餐竟然要$7.86,因此我每次都会默默选择McChicken Meal(最便宜的麦香鸡套餐,只要3刀多)。


在这样的背景下,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变得很疯狂,我几乎不接受自己的任何“失败”和“不如人”——可以说这是一种十分典型的逆向自卑表现,那段时间,我开始对“有钱的同学”嗤之以鼻,他们的许多平常行为都可能会被我视为“炫富”。
有一次,我爸妈的同学,如今是上市公司老板的叔叔到美国参加活动,顺路去看我。他请我吃了我一直不舍得去的餐馆,晚饭后,他亲自开车带我兜风。
“咋样啊,在美国学习和生活感觉如何?同学们都好不好?”叔叔问我。
不出意外,我的“逆向自卑”占据了思维的主导,开始疯狂地吐槽周围的,被我视作“富二代”的同学们。
我不知道我说了多久,叔叔一句话也没有插,始终安静地听着。
在我讲完后,他对我说了一段我至今受用的话:


“孩子,你必须承认,在当今世界,财富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最直接的量化手段。你可能只是看到了富二代同学们的花天酒地,但是没有看到他们奋斗到深夜的勤勤恳恳,更看不到的是他们父辈创业的艰辛困苦。美国文化不是有一句don't judge吗,说的没错。对你而言,你应该做的不是盲目自卑怨天尤人,你应该开放心态,接受差距,正视身边的人和事,尽最大的努力去在你这一代实现阶层变迁。”


我和这位上市公司老板叔叔的对话,发生在西雅图的深夜,是一个最容易引人哀怨,也是最容易引人思考和奋进的时间点。
这段话点醒了我。
对于我这样的“工薪阶层”留学生来说,比起无尽的担心、自卑和焦虑,也许接受家庭条件上的差距,正视这些富二代同学们的闪光点,然后让自己告别固有的“贫穷思维”,告别懒惰,行动起来去疯狂吸收西方先进的知识和观点,认真体验这从未有过的生活环境,再或者,试图去参与一下这令人激动的生活方式,岂不是更好?
那天之后,叔叔办完事儿回国,我去机场送他,他过安检门之前跟我说,希望以后能看到我的改变。


仇富不是什么好事儿,其实盲目地去跟自己无法触碰的阶层比较毫无意义。世界之多元远超我们的想象,所以能够让自己和自己的家庭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那么日复一日,“阶层变迁”不敢说,生活向好是一定会的。注意,是“日复一日”,不要浪费每一天。
所以题主,差距不是一天两天产生的,弥补差距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留学生活中,你会遇到非常多的有钱人,更不要提“美本”和“美高”们了。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生活在这个幸运的信息时代,只要思想先不要被碾压,身体不要懒惰,总会“条条大路奔小康”的。


我现在已经从美国研究生毕业,生活在上海。进过大公司,买了小房子,创立了自己的小事业,也许财务自由正在路上?我不知道。我从来没想过去一夜暴富,但我从来没放弃思维段位和知识体系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你努力的背后,一定要有一个充满爱的家。


不要犹豫出国留学这件事情,只要你正确地对待它,它对你一生的影响将会是巨大的。
扎心了老铁,一下子洋洋洒洒打了这么多字,祝你留学顺利!
11#
小社区de用户  10级大牛 | 2019-4-11 21:12:59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爸妈是分别是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千禧年左右,这个行业非常赚钱,我们家02年就有了私家车,当时家里也算是有点钱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的呢?我也不知道。房子开始限购开始?应该是更早?反正整个产业似乎不如之前那么好了。
幸好我爸妈在刚工作那会儿就买了房,而且地段还不错。后来赶上了房价大涨,不然我现在是没有机会留学读书的。
爸妈对我并没有要隐瞒他们收入的意思,我记得我小学高年级的时候,他们把工资条随手放在茶几上,我就拿来叠星星。当时我随便看了眼,我爸是5000我妈是6000。他们不太会理财,基本上工资多少就是多少了,因为是国企,年底的奖金也就很普通。他们不跟我哭穷,也不在我面前假装很有底气,毕竟我们家的情况我一直都挺清楚的。(现在家里年收入是30多w rmb(不吹不黑,这应该是国内的中产了吧
初中毕业的时候,我爸妈和我聊天,问我愿不愿意本科出国留学,如果想的话,高中就去读国内的私立外国语学校。当时我其实并不清楚自己要什么。现在说的好听,当时只是想逃避高考。中考考的其实还不错,轻轻松松进了私立高中的好班。一开始心态很崩,因为身边很多同学都是直升,英语都很好。外教上课,我会跟不上,作业也做不好,压力非常大。另外我也很难和身边的同学玩到一起。我自己本身也有问题,但还有部分原因就是她们聊的潮牌和奢侈品我真的加入不了…其实我的同学们人都挺好,她们也不是故意炫富或者什么。只不过是,对他们来说很平常的东西,对我来说太贵了…
高二努力之后成绩变好了,毕竟是学生时代,成绩好了之后 我心态也好了不少。虽然还是聊不上潮牌和奢侈品的话题,但是我还是交到了很棒的朋友。其实我也不算自卑吧,自己胡思乱想也是有的,但是没有因此一蹶不振或者怎么样。说实话,不知道是家里教育的原因还是什么,我对奢侈品并没有什么兴趣,是真的审美上没法完全理解。也有我觉得好看的单品,但是算上性价比之后,我就觉得没有很想要。一定要说嫉妒有钱人的话,我可能更羡慕他们可以更没有顾忌的出去旅游,可以大口吃车厘子和榴莲。
高三的时候,我们学校有成人仪式,家长们都来报告厅。每个家庭去台上合照,父母送子女成人礼物。我爸送了我一套挺精美的色卡书签,我挺喜欢。多数家长送的还是小物件,首饰啊电子设备什么的。也有别的家长送车钥匙的,最夸张的是有个同学家长送了套房 (回家送不好吗,在台上这样感觉怪怪的)
我现在就读于California College of the Arts,动画专业。来之前我爸妈跟我交过底,本科的学费都给我准备好了,研究生我要是想读我自己贷款。所以我其实从来没有想过爸妈会给我买房之类的,我觉得他们送我来留学已经很不容易了,虽然没有到砸锅卖铁的地步,但是也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出出来的一笔钱。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退路的人,毕竟家里也给不了我更多了,我也不希望再从爸妈那拿更多。高中之后我就有开始在培训机构做助教之类的事情,赚不了多少,但是多多少少能让我好受一点。现在身边的大学同学不少都是家里有家族企业的,“不好好读大学就要回去继承家族企业”的那种。(幸好我没什么好继承的
我现在在湾区,一个月衣食住行加起来一直控在1000刀以下,身边很多同学光是房租都不止这个价 。不过我过得挺开心的,省钱是有魔力的,省的很有成就感hhh。其实自己做饭能省好多钱啊,另外我不怎么打Uber,四十分钟之内都能走,再远的话 一张5刀的oneday pass也能坐公交去。另外我暂时不养车,不养宠物,奢侈品我没兴趣。每年打折还是会买好几件优衣库和h&m的衣服。原本还会买vans和keds的板鞋,现在发现回力其实也很好穿,都是国内带两双回力来美国穿。平时买菜和蛋会走去离家更远的trader joes,因为比safeway便宜,但是肉是要在safeway买的,因为safeway打折的时候肉很划算。每次这种鸡毛蒜皮的省钱,省下来我就是由衷的开心~平均一周叫一次外卖或者出去吃一次,也很开心~一般是去吃中餐或者拉面或者炸鸡!(虽然我从来没吃过米其林,但是看照片什么的,感觉分量好小,吃不过瘾吧 主要是我舌头也不挑剔,那么好的食材估计我也吃不出区别 太暴殄天物了


啊,反正穷有穷的过法,富有富的过法,有时候羡慕归羡慕,谁也别嫉妒谁,大家都可以很开心。毕竟题主是中产阶级家庭,吃饱穿暖总没问题,娱乐的方式很多,刷刷微博小社区又省钱又开心,去购物花钱也可以开心。只要学费付的起,自己争气规定年数内毕业,其实也不用很多额外的钱。


我2017秋季入学,现在已经大三啦,因为之前考过ap,后来修过国内的暑校,所以跳了一学期~(嘻嘻嘻 给家里省钱啦~(虽然平时自己做饭,但是也没耽误学习,gpa目前3.8几


压力肯定也是有的,毕竟我是“没有退路的人”嘛~实习肯定得自己找,家里拖不上关系。其实很怕自己做不好,辜负爸妈送我出来读书。我也怕,毕业七八年都挣不会留学这几年的钱。


但是总得来说,我还没后悔,希望以后也不会后悔,希望爸妈也不会后悔送我出来读本科。


语文真的很久没学了,写的零零散散的hh






————分割————
没想到这条回答居然成为了我小社区上点赞最多的一条,谢谢评论里的鼓励。
最近在做Junior Project,很快就due了,压力有点大,悄咪咪放其中一小段在这(溜了

https://www.zhihu.com/video/1093518755841249280
12#
小社区de用户  10级大牛 | 2019-4-11 21:13:00 发帖IP地址来自
家庭年收入10w的无产,感觉大概就是父母攒了大半辈子的钱给拿着花掉了,硕士加博士林林总总花了家里70多w吧,如果没奖学金没工资的话加起来可能得花170w左右。周围人,自我感觉上来说,大部分比我有钱,一部分跟我差不多,少数比我家条件差一点。 生活方面,大家都差不多,有钱的也没几个特别挥霍,条件差的也没太多真的除了上学就是打工(存在是存在的)。 见过的最有钱的一个,很低调(如果不是熟后来都不知道他有钱),英航的高级会员,汇丰的白金会员,以前都是头等舱,后来会员降级只能商务舱这种……见过最拼的一个,一个水金融专业的,每天雷打不动中餐馆打工4~6小时,然后周末做代购,假期也不出去玩,我觉得可能她的学费生活费都是自己挣的…… 我自己呢,硕士期间有点挥霍,一年出去玩了两次回了趟国,平时一搞跟朋友约着出去吃饭,偶尔自己做,总的花了35w左右吧,后来读博一个人就没去太远,假期自己转转,回国次数变多了,因为实在太无聊,家里压力还是蛮大的,但是总体还行,毕竟当初是准备卖房子供我读博来着……,现在至少不用了……






这里可能有朋友想为什么能花这么多,奖学金什么呢?


我拿我自己和周围的同学例子而言(我以前的高中同学还算优秀,世界各地都有去), 本科情况我不熟,但是应该99%是自费,不过我见过有本科全奖的,一种是UK这边早就拿了UK永居(也就是从小在UK读书,虽然还是中国国籍), 成绩很好的,一种是跟我们一样,但是特别优秀,然后全奖(我认识一个,高中从国内出来读英国一所私校(全奖),然后毕业之后读了现在的本科(全奖)),这种名额可能一年一个学校就1个到3个


然后硕士生奖学金,可能大家如果没出国之前,经常听自己周围的七大姑八大姨说谁谁谁的孩子全奖留学,读本科读硕士,我想说,大概率是他们吹牛 (我妈也是这么对外说我的,然而我没有)。就英美澳这三个国家而言(这三国家我同学最多),硕士是有奖学金的,而且申请难度不是特别大,但是这种奖学金类似于补助,学费减免,一般默认减免10%~30%,比如我读硕士期间拿了一个3000磅的奖学金,学费当时是1W8,我就只用交1W5 (磅),我妈于是对外吹牛说我拿的全奖,不懂的人可能就信了。
至于我硕士期间35W怎么花的。 其实我总体可能花了有40W(自己打零工挣了点算5W吧,应该没这么多,硕士期间还是很忙,没时间,自己也懒)
我那会汇率是10.2 (后来几年最低点到过8.1,现在涨回接近9),我学费减免后算15W,
当时租金是一个月480多磅,算上bill,一个月560~600吧, 然后日常生活开销一个月500-600。 然后刚刚过来那会,办材料,办公交卡,买各种必需品,家具,用具,零零散散用了2000多磅。
后续回国一趟 500多磅,出去旅游的化基本就是一天100磅的节奏。 整体算下来差不多了。
而且我个人爱好,除了打游戏就是吃东西……打游戏开销不是特别大,但是各处找吃的也是个不小的开销。


总之,那会汇率10的时候,我这个算是中等水平里面比较少的,肯定不算节约,节约的话非伦敦地区可能一年只花个25W。。。


现在汇率跌了,但是学费涨了(很多学校每年学费上浮5%),然后很多地方物价租金上涨,所以实际可能也差不多。


至于博士期间,我刚刚读博那会老板给的项目funding还没开始,所以前半年相当于自费,然后项目开始之后,前1年半大概相当于是项目funding能够cover学费跟一部分生活费,剩下的我助教监考打工,然后可能偶尔找家里要1W 2W, 也能抵,然后第二年年底老板跟我把工资涨了,就能全cover住了。
实际上博士期间,如果不算各种挣的钱,真的开销跟硕士是差不多的,(1年35~40W RMB),而且本身因为拿了funding,所以花钱其实相比硕士更加的漂了……比如在吃上的开销,虽然大部分时间我还是自己做,但是碰到很好很贵的餐馆我都倾向于去试一次而不是直接放弃……(当然就这一次,不会第二次……)。


然后各个国家的硕士留学费用 (欧洲其他国家不算,我不知道), 根据我的了解。


美国》澳洲》=英国伦敦》英国》香港/日本/新加坡


物价方面英国是最高的,但是美澳是两年 (其他基本一年,日本例外,研究生制度比较特殊),而且学费方面美国是最贵的。
最后,值不值。
我的答案是: 对我来说很值
我本科就是个普通211,最近名声还不太好(某叫XX大学),我读本科期间,学长学姐毕业找工作,能进华为或者北汽这类企业,他们就非常高兴,我当时觉得如果仅仅是这样可能这辈子就注定了,于是出来了,然后我在这边的硕士同学,毕业回去基本都是北上广的大型合资或者是外资企业,或者有的进了一些创业型的私企积累经验开拓职路,总之眼界跟本科是两个档次,而且我那会有个顾虑就是如果我本科毕业出来工作,做的很好,以后想升职,本科文凭肯定是个掣肘,还得修个在职研究生之类的,所以就出国读研来说,我是毫不犹豫的。 (就含金量而言,我自我感觉我们学校我们这个专业的研究生文凭,大致相当于国内水平比较不错的985研究生的同专业研究生学历,相比清北上交这种肯定要差不少,但是优势就是见识不一样,然后节约2年时间,时间可不是能用钱换来了)。


后面读博的话,我自己的意愿占了30%,家里的鼓励60%,最后10%可能是一种倔强吧,虽然成为不了自己小时候崇拜的那群人,但是也不想成为小时候不喜欢的那群人




说说英国博士奖学金的申请问题吧,有几个朋友私信我了。


我了解的情况是: 商科文科管理类,比较难, 要么是自己之前有比较牛的论文(国际顶级期刊等),老板很愿意亲力亲为帮你找学校要钱,这类专业很少有说有项目funding的,其次就是导师背景厉害,自己也厉害,那么可以尝试申请CSC的全额奖学金(名额不多竞争激烈),所以总体来说不算太乐观,但也不是没希望。平时可以代代课,监考,改卷子改作业挣点生活费(学校一般会考虑这些专业的情况,所以代课改作业类的工资要比其他专业高)


工程 类: 相对容易一点,虽然现在相比起黄金时期的10~13年差点,但是基本上如果老板手上有大项目(约为全额奖学金,我拿的这种),或者小项目(hourly paid 或者以半年一年为单位的RA 合同,可以cover 生活费)。


理科(物理,化学等):这类其实跟工程类差不多,区别是工程类项目有很多是跟company合作的项目,理科很多是跟研究机构或者政府合作的研究性项目,有专门的奖学金名额,符合要求申请即可,难度相对也不是那么大。


纯理论(数学,理论物理这种), 这就看你的 能力及老板的能力了,整体跟商科文科的情况类似。


最后有个很重要的点要提的是,申请学校时,可以关注下该学校是否与CSC有长期合作(官网一般有说,csc或者学校官网),如果有,CSC一般会每年分配给这类学校固定的全奖以及半奖名额,然后由学校自行分配,限定部分专业(比如我们学校,包含大多数理工科以及少数的经济类),如果学校有这种,申请CSC全奖就方便很多。 CSC还有一个是生活费,那个申请的前期是你已经拿到学校的免学费funding,才能申请,一般来说能拿到免学费funding的如果不是毕业一定想回国好像大家也没去申,这个看个人。
英国申请跟读博都没有特别难,总体我觉得是读跟毕业比美国简单,但是可能奖学金比美国难。


硕士奖学金申请,这个其实很随意,大家自己去学校官网查就行了,一般就是你拿到offer之后就可以去官网了解,首先肯定是跟雅思还有成绩有点关系,然后我觉得看运气。 我当初是大概7月份的时候,在学校官网提交了一份studentship application form,然后就中奖了(没错,我把它看成是中奖)。 我们那年好像是总共100多人,而且个别学生拿了多个奖学金(加起来可能可以到9000磅),具体不记得了,这个大家可以尽量试试(如果学校有),中了很好,没中也无所谓。


13#
小社区de用户  10级大牛 | 2019-4-11 21:13:01 发帖IP地址来自
这问题简直为我量身定做的啊!
我就是典型中产家庭出国,基本标志为,
1. 读得起公立,读不起私立
2. 买得起普通牌子,买不起奢侈品
3. 生活费是够用和刚刚够用


美本。
每学期基本交完学费,剩下的钱就刚刚好是房租和饭钱。根本买不起什么贵的护肤品化妆品,衣服也就敢买买hm的打折商品。吃不起学校的饭堂,因为动不动就十美金起步,大概六七十人民币的样子。


我来之前,我妈给我办了一张信用卡副卡,我在美国消费她可以在国内还。她让我带过来用。但是三年半过去了,我一次都没用过。因为想到我在这里消费一次,她就要还“六倍多的钱”(汇率大概一美元等于六块多人民币)就不忍心用。所以每学期都按开学家里给的生活费,安排好每个月的花销。记得有一个学期结束,卡里只有几块钱了,在机场都不敢买吃的哈哈。


虽然安排好花销,还是可以好好过的,但是会过得比较憋屈一点,因为你手头没有闲钱可以给你买买买,假期也没办法去旅游。所以!!!我刚来一个学期之后,就立马申请了学校的饭堂工作。国际生一周可以工作20小时,所以我一般都是工作20小时每周。因为不想影响学习,所以我打工时间都安排在星期五和周末。有时候一天就工作10小时。饭堂的工作真的又累,又大味道,福利为0。每工作5小时才有一次半小时的休息,全程站着。但是即使这样,我也因为想要工资而坚持了一年半,直到我换了另一份棒棒的工作!


后来申请到了另一份工作,是注册周带新生的。每个大学秋季开学前都会有个orientation,就是注册周(因为是入学前的一周的时间)。就是带新生逛校园,介绍校园,各种帮助新生的一份工作。这份工作要求我平时也要参加培训,要开会,要做活动,但是!!!不是体力活!没有味道!可以坐着!工资还高!哇,但是申请到了觉得一切都明亮了。因为在饭堂打工的时候,我就在想,以后一定要找到主要靠脑力劳动的工作!


再后来,我有一门课的论文被教授选做范文。那个教授问我,有没有兴趣做英语辅导员。学校里有专门帮助国际学生的地方,英语辅导员就是帮助他们修改作文作业的语法啊,提供阅读考试和其它学术建议这样。我当然做啊!!!这份工作真的爽,因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工作的小小办公室。而且没有人要辅导的时候,还可以自习。期末还有专门的地方可以复习,不用去图书馆抢位置。

中间那个挂中国结的就是我工作的房间噢!再再后来,我做了Research Assistant(科研小助手?),就是跟教授做做研究和“打打杂”。这个就听起来比较高级哈哈哈哈haha哈哈哈哈ha。


要说什么感觉就是,一开始会觉得很孤独但是后来会发现很充实。孤独是因为,生活费的上限限制了我不能跟朋友经常出去吃饭玩之类的。但是同时,我把这个时间用在了别的地方,最开始收获的是金钱,后来收获的更多是经历。


2018又快结束了,虽然我对自己还是不满意,也差很多人一大截,但是仍然感谢过去努力去改变的自己。新的一年,我们一起加油呐!!


----2019分割线----


新年咯!新年快乐各位!


回馈大伙儿的东西来啦!!特地去写了一篇文章,详细分享了我每份工作的工作内容,申请方式和收获。第一篇公众号文章捏!谢谢大家的支持!!有问题可以私信和在后台问我捏,放假鸟我真的很有空哈哈!!
留学生月入5000的正确打开方式?
14#
小社区de用户  10级大牛 | 2019-4-11 21:13:02 发帖IP地址来自
很幸福,比在国内过得开心。
(因为终于可以经济独立随便浪了)


我家应该勉强算中产了……说实话父母年收入到底多少我是不清楚的,估计30-50w之间?
但这和我也没啥关系。我出国的时候父母给了我15w rmb应急钱,至今一分没动。我也希望这是我父母给我的最后一笔钱。
我拿全奖,而我的奖学金足以支持我租不错的房子,每个月旅游。因为是自己赚的钱,花起来感觉比在国内花爸妈钱的时候不知道好多少。
如果奖学金到期,我仍旧没有满意的工作或者合同的话,我可能会和小伙伴们申一个startup拿经费。我们已经在龟速策划着这个plan b了。
我的家庭并不让我觉得自卑,相反我很为他们骄傲。他们的经济能力让我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决定出国,而不用担心他们会觉得很有压力(兜不住我),也可以让我没有顾忌地月光,尽情享受生活。


至于高档公寓,我住不起啊,可我也不太需要;奢侈品,我也买不起,但我也不需要。
我和我的朋友们就是去入场费8块钱的club,能不要脸地喝着水蹦哒一晚上,分着抽一根烟喝一杯酒就很开心,穿着快销,吃麦当劳还用优惠卷的逗比。
当大家都花着自己赚来的钱的时候,家庭背景,也不过是个背景而已。
15#
小社区de用户  10级大牛 | 2019-4-11 21:13:03 发帖IP地址来自
2018.12.14更新
一学期过去,更新一下,今天在小社区上看到了个问题,在国外,中国人爱欺负中国人,引起深思,结合自身经历,谈谈感受。
首先是肯定的,亲身经历,如同前文所说,被地域歧视,一二线城市的人看不起三四线城市的人。这学期可以说是我最抑郁的一个学期,本以为遇到地域歧视的问题可以一笑了之,但我发现自己并没有这么强大。曾被某985 211的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女生当着众人面说河南人太脏,还用英文给班里老外解释河南偷井盖,坏人多,导致班里的同学问我中国是不是也有hierarchy,苦笑,没有,她应该只是开玩笑。后来我和老外们关系搞得非常好,经常会被拉着去参加各种social活动,又被有些人称为舔狗,就会跟着老外玩儿。很无奈,现在对于参加国人的社交活动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不想不愿意不敢。有时候会怀疑是不是自己把国人想的太坏,是,是想的有些坏了,但经历太多,恐惧不自信的根已经落下。我可以很自信的和老外用不流利的英语说话交流,却没有自信用自己的母语去和国人交流,是不是很可笑?曾被指责总是和外国人混在一起,不团结中国同学,试问,怎么团结,被嘲讽被取笑让你们开心就是团结吗?不懂。
牢骚发完,再次回归主题,留学感觉,暂时的感觉还是收获很大,但现在我不会像几个月前强烈推荐,想要出国的朋友请细想以下问题:
除去经济问题,自己的内心是否强大到战胜孤独和偏见?(有钱人忽视即可,因为钱确实是万能的)
说的太极端,肯定有人喷,评论区开放,大家随意
————————————————————
2018.9.16更新
跟着老师跑到波多黎各转了一圈,分享一波图片



















————————————————————
2018.7.22更新,前几天跑到Las Vegas居然碰到了德罗赞,应该去问问转会后啥心情。

月神镇楼?

————————————————————
看了其他答主的回答,如果20万是脱贫,那我们家水平是还未脱贫。


回到正题,我是建筑专业的学生,大四在某建筑公司实习过一阵,实在忍受不了国内建筑设计院的环境,尤其是国内甲方对建筑师的不尊重,思想落后等因素,所以心生出国的想法。我的父母都是工薪阶级,也没有怎么出去过,在我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也是比较震惊的,毕竟这是以前从来从来没有考虑过的事情。当时我说服我父母的理由,是我想趁我年轻,出去见见世面,不想一辈子都窝在设计院里画图,当一个Cad dog. 我知道出国留学很花钱,我也没有想过真的父母会同意,所以提出后也就没再多想,直到一星期后父母说,如果我真的想出国,他们哪怕卖房子借钱,也会支持我,但是,有没有出国这个本事,那就靠你自己了。由于真的没想过他们会答应,所以还是比较震惊的。然后就是开始准备托福和作品集。说出来也不怕笑话,第一次托福我就考了48,周围人都劝我报班学,但学费贵啊,所以就自己啃,最终考了90+,够出国了。
噢,在决定出国前,好多朋友劝我别出国了,有这钱买车付房子首付多好,我的观念是,房子车啥时候都能买,但20多岁出国留学经历也就这一次,真到工作挣钱了,你也没那个精力出国了。
一切准备就绪,出国前找房子,贵的好的当然住不起了,只能租个一般的,条件差点,但我本来就不咋挑,所以还好。找室友时,又因为本人是河南的,地域黑嘛,聊了几个知道我是河南的直接就把我微信删了(这是真实发生的)。后来我索性不找室友了,谁住进来无所谓。
出国前很多学生喜欢结伴坐飞机,毕竟怕出意外,鉴于找房子时不愉快的经历,我决定一个人出发。父母和我坐火车,带着三个箱子和一个背包,到了北京,然后转地铁到了机场,虽有对父母的不舍,看着父母发白的头发,难受,但也坚定了出国的目的,好好学习(虽然俗套,但是是当时真实想法).
到了旧金山,因为前个航班延误,导致第二班没赶上,无助,硬着头皮与前台交流,幸运的得到了一张免费的机票。
到了目的地,晚上八点,当地学生会把我送到了附近的一个宾馆,第二天,由于租的公寓出了点小问题,暂时无法入住,借住在当地一对台湾夫妇的家中(真的感谢他们,那时候我是真的没有地方落脚,住宾馆太贵,我和他们是微信上认识的,也就聊过一次,当他们得知我有困难时二话不说让我住在他们家,白天他们上班,我就在他们家上上网啥的,真的太感谢他们了).
后来公寓忙完,入住,要去学校打第二针疫苗和办学生卡,在打疫苗的时候,排队,到我了,由于确实看不太懂那个表格,可能在填表格时耽误了一些时间,这时候排在我后面的一个中国学生,就跑到前面催我让我快点别耽误时间,我和他之间隔着个老美,我说我不太懂,他说看不懂还来干啥,然后嘲笑着回到后面,当时是又气又无奈,没办法,通过这两次事我就更不太愿意和国人学生交流了。
后来进了班,包括我在内一共三个国人,说老实话我们三个关系挺好的,只是价值观不同,简称另俩人为A和B,A家庭条件好,所以很多在我看来很麻烦的事在她眼里不值的一提,比如买东西。提到着第一反应就是开车去,但我们家没能力负担,即使在美国车很便宜,我说我没车,她说那就买啊,当然她的语气里没有别的意思,只是单纯的给我建议,但对我来说还是很困难的。B家庭也不错,年龄比我大,阅历比我深,在我实在需要帮助时也会毫无保留的给我帮助,总体来说很感谢她俩,帮我度过了适应期。
周末的话,有钱的人会开车各处跑,买买买,我就经常泡在学校图书馆,因为确实没地方去,也就导致偶尔会被老美同学调侃,为啥老跑到图书馆,我只能表面乐呵呵,心里一把辛酸泪。但也因此,带给我不少好处,比如成绩好等等。至于吃饭,一般自己做,偶尔吃个快餐,付小费那种餐厅一学期去不了几次。
一学期结束,同学该回国的回国,该出去旅游的旅游,我还是经常去学校,毕竟图书馆随便呆,我也没地方去,机票虽然稍微便宜,但还是要花钱,没办法,还是老实呆在学校的,遇到学院图书馆锁门不能进,那就真的懵逼了,走在路上不知道自己干啥。一直盼望的假期反而成了一个噩梦。
经历了第一个学期,第二学期更加如鱼得水,小组合作,由于自己成绩比较好,老美同学也就比较依赖我(说白了是他们太懒),没事会给我买点心啤酒,预防我对他们发火,虽然我还是会说他们。
第二学期结束,又到了暑假,寒假一个月,暑假三个月,想想暑假机票贵,放弃,找了当地一家事务所实习,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收入。虽然因为外国人身份在找实习期间遇到挫折,但也认识了许多人,找到了许多Connection.后来参加美国建筑师协会举办的活动,从一开始没人搭理我到后来有人跑过来和我聊天,感觉自己跨越了一大步。
挣了工资,有了点钱,付了房租,终于可以出去看看,站在雪山下,细想这一年,自己成长了很多,为自己感到高兴。
说了这么多,只是还原一个普通家庭学生出国的真实体验,你要问我啥感觉,简单来说,辛酸,空虚,无助,然后就是坚强,自信,虽然生活质量还是不能与那些富裕家庭相比,但我可以说我现在的生活费是我自己挣的,感觉嘛,很不错。






16#
小社区de用户  10级大牛 | 2019-4-11 21:13:04 发帖IP地址来自
更新
评论区包括私信有很多同学说我的经历鼓励了他们留学,如果能鼓励到别人我真的很开心。
但是不代表我支持家里条件真的不好以我经历计算成本,然后要出国的。
说到底出国只是万千道路中的一种,家里条件如果真的不好出国一定要好好考虑。
我是运气好,所以免除奖学金之类的拿到手,在我校,留学生只有10分之2的人手上有奖学金,包括国费来的。我今年奖学金结束之后,来年未必还能申请到。
其他留学生也有修士期间只拿到学费半免的。
而且我住寮,学校住寮的留学生只有两三个,其他人都是一个月平均2000的住在外面。
打算留学的话,计算成本,请不要把学费免除和奖学金住寮计算在内。
这样下来的话,不在东京一个月生活费也要6000+,学费国立一年3万多。
这样算下来,如果家里能承受,就来。奖学金和免除真的是不稳定因素。而且每个月拿父母的钱真的非常难受。
没有提的是,坚持留学的时候,姑姑私下和我说,爸妈不同意的话,她出钱给我,工作之后还给她。
所以,我希望我鼓励的是,来日本留学后,努力不靠家里人的学生,而不是以此贴子为根据勉强父母的同学,共勉。


刚才才翻回答
原来中产定义为百万年收入???
我家是贫困户,不好意思,强答了。。


()(д╬)(¤ω¤)( ˊˋ )


我来安慰你一下吧。
我家庭甚至连中产都比不上。
我爹是国企员工,一个月+奖金到手4000左右,一年+年终奖约7万。
我妈自己做小生意,一个月6000~8000浮动,一年收入约八九万。
这还是近几年发展好的了,我高中那会家里一年也就10万不到的收入。
我妈因为对不动产的渴望,即使已经有两个房子了。出国前一年,又在我妈娘家拿了地,拿了几乎所有的积蓄盖了房,又因为各种各样的缘故,换了一辆十几万的车。
我决定出国的时候太过突然,当时家里存款只有1万左右。我当时完全不知道家里已经没有钱了。
我妈反对我的原因的确主要是不想我出国。也有钱的原因,在她眼里,我出国铁定是要花20万以上的,她拿不出那么多钱,她以为我要她卖房子。
我当时听说没有钱的时候,还在准备申请材料中,默默地把申请清单中保底的私立学校都划掉了,然后坚持出国。
的确一开始想过找中介,四万左右,后来了解多了发现中介坑死人不偿命事实证明我DIY的学校的确更好。
我最终还是出国了。
我当时是带着非常渺茫的希望在申请学校的,坚持去好学校,家里经济困难,我本科也不那么好,申不上预科,语言学校这条路也读不起。。。。等等。
但是我没有放弃。
我也成功了。
申请上之后,我就拼命挣钱。我妈看到我申请上好学校了,也拼命挣钱,我爸也省吃俭用。
办签证存的12万保证金是家里亲戚借的。
我不知道未来怎么样,只能硬着头皮走。
我刚来日本的时候,身上一共带了4万。8000是我自己打工存的钱【其实存了1万2左右,自己买了一台笔记本,原来的笔记本用了4年】,剩下三万是那半年我爸妈省给我的。
预科的半年没有任何减免,只能老老实实交学费。乱七八糟交下来,身上就1万多,于是就吃最便宜的菜,拼命申请学校的宿舍,刷信用卡,然后我爸妈挣一个月还上一个月的钱。
半年大概花了五六万【包括最初的4万】。
我用这半年,拼命学习,拼命练口语,去上很多课,一边刷教授们好感一边用最快速度一次通过校内考,不然再拖半年又是几万【比我早来的留学生读了2年依然考不上的,读了一年考不上回家的都有,所以特别害怕】。也努力刷政府协会的好感,刷学务的好感。
正式考上以后,立刻申请了学校的学费免除和入学金免除。学费全免没有问题,入学金一万六半免【用奖学金填了】。然后申请我之前刷好感那个政府协会,先拿到了学校的推荐书,又凭着脸熟有好感度面试成功pk掉其他留学生选手们拿到了奖学金,能够解决生活费的额度。
图1入学金半免通知
图2学费全免通知








为了不影响学习,我没有打工,和教授谈了一下,除了我教授的TA,还通过教授帮忙接了另一个教授的实验TA,每个月拿900左右。
至此,我的留学生生涯,基本只花了父母预科那半年的钱,以及之后零碎的话平均一个月400左右。
也成为了比我想像中更优秀的人。
所以,比起从考虑家庭是否中产,或者拼命花时间打工,我觉得从学校拿钱真的又来钱又能学习又不费时间。


共勉。
17#
小社区de用户  10级大牛 | 2019-4-11 21:13:05 发帖IP地址来自
给个专业报告:
作为

一个穷人


有的时候
也会很好奇~


有钱人到底是怎样为所欲为
毕竟贫穷限制我的想象力







而且
说不定
他们的某些决策
颇具前瞻和参考性
围观党不怕事大


正好看到了这样两个报告:


《2016中国高净值人群出国需求与趋势白皮书》
由中信银行和胡润百富联合出品











2016年3月-7月,胡润百富与中信银行私人银行在全国共22个省或直辖市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有近800位拥有海外经历的高净值人士接受访问,他们平均拥有6800万元总资产,平均年龄41岁。调查结果显示这类人群的海外经历比较丰富,他们最大的五个出国需求依次为海外旅游、海外子女教育、海外金融投资、海外置业和海外移民,四成人拥有三种及以上海外经历,而且资产等级越高,海外经历越丰富。
以及


《2016中国留学趋势特别报告》
由中信银行和胡润百富联合出品









所以
让我们先


围观有钱人




高净值人群
这里指的是
个人资产在一千万元以上的中国富豪




子女出国 留学目的地


美国第一64.7%、英国第二18.5%、澳大利亚第三11.2%
各类大学榜单前100,美国大学基本就占了一半
美国成为最受青睐的留学目的地也不足为怪









而52.1%的高净值人群会选择在大学的时候送子女留学
高中、研究生去留学的也有不少~





留学专业选择


商科基本占了一半~







最受青睐的旅游目的地


出国旅游
占高净值人群出国需求的最首列


去过最多的国家依旧是美国~







航空公司偏好


八成的人会选择国航~







海外投资的主要目的


据说。。。
80%的人最主要的目的是规避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
外汇存款是高净值人群
海外金融投资配置中最普遍的产品


移民置业目的地


美国绝对是
中国高净值人群海外置业最喜爱的国家
选择率高达66%。
其他位列前五名的国家依次是
澳大利亚(14%)、加拿大(10%)、英国(5%)和日本(4%)














*学区房依旧是最爱啊







2016年留学趋势报告给出了
中国留学生的整体情况


英国留学整体情况又是如何?


有关于我们的事




数据比较早
依旧有一定的参考性


英国留学人数


这里的签证指的是
长期留学签证
(即Tier 4 签证,不包括短期学生访问类别签证)



*截至2015 年第三季度(Q3),英国共向中国学生发放了67,303 份
这意味着什么呢?
英国留学的人多~


2014/15 学年,
在英国高等教育机构就读
的中国学生总人数为89,540 人
英国高等教育统计署(HESA) 于2016 年1 月发布
的Statistical First Release 224 显示


不过,相比较留美人数
也不算什么了~






*根据美国《门户开放报告2015》(Open Doors 2015)显示,
2014/15学年, 留美的中国学生人数已达304,040 人


哪里同胞最多


85%的英国留学生都待在英格兰。









利物浦、曼彻斯特、诺丁汉的同胞最多~

羡慕这些同学~







专业选择


过了这么些年,也没什么大的变化,
商科依旧是最热门的专业








英国International Unit 发布的2013/14 学年的中国学生专业分布。


总体来看,
读商科的比例最高,
87,895 人中
超过4 万人(无精确的官方数字)选择了商科
其次是STEM 专业,约有2 万人
选择艺术和人文类专业的学生超过1.5 万
不到5,000 人选择社会学
临床专业的学生非常少







当然,
毕竟在全球大学中,
在商科方面表现最佳的是伦敦商学院
排名第二的是哈佛大学;
排在第三位的是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法国分校。


英国留学费用


是的,今天我们又谈到了费用,
我们之前谈到过,
大学本科一年的留学费用大概在20~25万之间,
已经很贵了吧?


可是私立高中的留学成本更贵~
平均每年的花费高达3.2 万英镑,
即约30 万人民币!
高中比大学还贵~真没想到~





撇开高中不谈,
相比较美国大学,

英国大学学费还是便宜一丢丢~
美国大学对每名国际学生
每年收取的学费平均介于4~5 万美元
(人民币约为26~33 万)之间


这或许
也算的上一件比较值得安慰的事了~




最后



附上
*2017年主流投资移民对比表





点击放大查看


以及
*高净值人群top10省份







希望大家
早日致富


PS:
关注微信公众号EasyGPA学园【easygpaschool】,
回复【论文资料】,直接领取Essay论文写作学习资料,祝大家留学顺利哦


18#
小社区de用户  10级大牛 | 2019-4-11 21:13:06 发帖IP地址来自
坐标加国
父母医生 都很辛苦
我不是北上广深这种大城市出身的 安徽省W市 家庭条件一般吧 父母略有一点小积蓄 今年申请季的时候录了UofT的engineering science和滑铁卢的数学coop 纠结了一番最后决定去loo的math coop了
UofT的engsci确实挺好 可是势必要读研深造 说实话科研这种东西 不是那种大富大贵的家庭搞不起 曾经我的梦想也是当科学家啊什么的 去engsci的Aero造飞机 biomedical研究生物医学什么的 都太令人向往了吧
后来才发现 一旦走上学术的道路 要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都不计其数 我不敢想象如果我去了UofT engsci 面对那些家底远远比我雄厚的同学 是否能有足够的自信 足够的勇气去和他们竞争
去美国读研 且不说能不能申请到奖学金 但是住宿费生活费都已经让人望而却步
还有就是 我麻麻认识两口子 也都是医生 儿子在美国杜克读本科 美国学费高昂 父母每天拼命赚钱 现在儿子大三了 父亲查出来劳累过度患了淋巴癌…真的太可怕了
于是开开心心的去loo啦 毕竟loo的math也不比UofT差哈哈 而且大学期间还可以通过带薪实习赚点钱~
作为一个女孩子 我也不怎么喜欢穿戴啊什么的 到了大学我觉得每周去超市买点水果酸奶什么的就可以啦 花销也不是特别大的
等我去了loo之后再更新~
希望在loo能不负父母对我的一番期望。
19#
小社区de用户  10级大牛 | 2019-4-11 21:13:07 发帖IP地址来自
有钱的只是中国(大陆!)学生吧。
我们接的其他国家的申请,包括新马华人,以及港澳台的学生,大多数还是要很仔细计算学费/生活费以及将来工资之间的投入产出比的。他们往往成绩够上八大,为了省学费,回去稍微差一点的大学,或者给奖学金的学校。
至于南美、印度、东欧和泰国的学生就更夸张了,不仅省钱,还倒赚回来往家寄(当然他们大多读特便宜那种“野鸡”)学费一星期一星期交的都大有人在。
还是那句话,除了世界首富和世界首穷大家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国内是这样,澳洲也一样。题主要是觉得和富二代混一块有压力,大可多抱抱local学霸的大腿,其他国家的,港澳台的也行。
20#
小社区de用户  10级大牛 | 2019-4-11 21:13:08 发帖IP地址来自
在加国读高三。
明明有上多大的成绩了,但不准备去因为太贵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听到同学说xxx买了一辆玛莎拉蒂,我第一反应是买那模型干啥??
同学穿的奢侈品牌子我甚至没见过(
点个外卖恨不得找十个人来摊运费好吗。而且宵夜万年不变的麦当劳,因为便宜啊!!
uber基本不一个人打,凑齐四个人才敢叫车 地铁和公车才是我的好盆友
同学都在穿Gucci的最新款我还在穿优衣库!
听说毕业了宿舍押金能退500刀 开心了一晚上!
出门吃的最多的是拉面啊中餐这样 因为根本吃不起西餐好吗(除了西式快餐哈)
......诶越说越感觉自己不像中产留学生 像贫民窟留学生
打扰了......


————
记录一下当代贫困留学生在劳动节真实普通一天


7:50起床 来不及在食堂吃早饭了 外带了两根面包干在坐车上吃
8:10坐上校车 因为网络延迟 舍友没收到我“我在第二辆车上”的消息 蹦跶去了另一辆  短暂的异地了(
8:25左右到学校了 第一节课微积分 讲了早在国内高中学过的求导公式
不懂几点钟颠吧颠吧去物理课教室上物理 讲了早已在国内学过的欧姆定律和库伦力
今天我们从lunch2换成lunch1了 一下物理课就呼朋引伴奔去食堂了
11:00左右吧吃饭 今天是土豆丝(只能用勺子吃)、凉粉炒肉末 (凉粉被热炒)、排骨(大庆油田)、麻辣香锅(荤的都被前面人捞完了 阿姨还不加菜)
我不得不在此处吐槽我们的学校!!你既然只给我们准备勺子就别做土豆丝啊你切块好不好!!!勺子挖土豆丝 加拿大仅此一家
吃完饭去上General Science(我看就是生物和营养的结合)
最后一节上ENG 剪这周要due的广告 加bgm 再看一会《灿烂千阳》写一个reading log
15:25下课了 同学打Uber回宿舍顺便把我顺回去了 不要我emt转账 微信转账也不要  一会给她送点小零食过去吧()
然后现在我搁寝室里吃火鸡面呢
(咖喱味的火鸡面好好吃!!!强推!!)

今日开销:0刀(...........


好了这就是我贫穷的一天了


谢谢评论里的大家!!!!!我今天收到滑铁卢的环境院和数学院offer啦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
最近有点忙 可能过几天再集中回复一下评论 再次感谢旁友们谢谢大家一直的鼓励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
21#
小社区de用户  10级大牛 | 2019-4-11 21:13:09 发帖IP地址来自
更新:
我觉得题主的重点应该是“中产阶级”和“留学“。
所以我答了HK留学,应该不算强答。
而且我在正文强调了“不是出国”,可还有人根本没仔细看就来喷。
如果脏了你的眼睛就别看,我脾气大心眼小,会先举报你,再删你的评论,再拉黑你。
就这样。


**以下原回答**


贫穷的感觉。



我这绝对不算小社区定义的中产阶级,是三线小城市的中产阶级,大概。
哦,不止我,还有我室友……


1
在小社区关注我比较久的人都知道,我是自个儿挣钱去HK留学的。(不是出国,我得强调下!)
还因为穷,在15W一年的专业和11W一年的专业中选择了后者……
交完学费和房租后,我带着刚换的一万港币现金(全身上下就只有这点儿钱了!),埋怨着不到一个月从79飙到了87的港币汇率,拖着个小到只能装下几件夏装的行李箱,只身来到了香港。


2
好巧,我室友跟我一样诶!
……只不过她拖着3个行李箱、2个行军包来的。


3
去罗湖接她的时候,我拎箱子拎得腰都要闪了。


4
我们住在粉岭——港中文的学生大多都住在这儿,还有大围——但粉岭比较便宜。
打个比方,大围一个单人间一般都要6000+港币,上七千的大有人在,而粉岭一个单间一般只要四千左右。
我和我室友是最穷的那种,我们住双人间,每人3060HKD/月。
ps这个双人间是『大房』,大房只有不到6个平米。我们总共50平米的房子,住了五个人。


5
在找房子的时候,我就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凡是家里掏钱留学的,都一定要住单人间,贵点也没关系,住得舒服就好。
但是自己掏钱留学的呢,比如我和我室友这种,就是住得越便宜越好——双人间当然是可以的,客厅也不介意。


6
老说『我室友』太麻烦,还是用简称吧,简称『喵喵』。
喵喵之前在银行工作了两年,攒够了钱才来念的书。她们商科生,学费是我们文科生的两倍多。
跟我一样,交了学费后一夜回归赤贫……
她比我晚两天到港,听我说这儿啥啥都贵,连夜去超市采购了一堆生活必需品背了过来,其中一个大箱子里装满了方便面……
——后来我们才知道,香港就方便面最便宜!(捂脸


7
我们在家楼下吃一顿饭,平均要五十块。
在学校吃一顿,平均也要三十块。
为了省钱,我决定顿顿都去学校吃。
但喵喵撸起袖子对我说:晴夕,我们做饭吧!
我:???


8
我这辈子都学不会(也不肯学)的就是做饭。
毕竟我是曾经炸过电饭煲的女人……
而且香港的做饭成本也没低到哪里去。毕竟超市里两个水蜜桃标价39,日本进口的桃更是标价99!(你没看错!就两个桃儿!齐天大圣在这儿也得破产啊!)
蔬菜也贵到不行,一盒小白菜二十几块钱,四根黄瓜标价38……
还有那什么有机玉米,一根18块。
凡是带『有机』俩字的,根本不要需要看价格标签,别碰就对了。


9
但喵喵是个用心观察生活的女人。
她发现,晚上6点之后去逛超市,就会打折。特别是熟食和肉类,没法放置,打折得特别厉害,基本上半价。
蔬菜虽然贵,但只要别挑有机的,多找找特价的,也不算特别贵。
这样子买菜,可以把成本降到最低。


10
好的,现在问题来了。
我问喵喵:“你会做饭不?”
喵喵(理直气壮):“不会!”
但她立刻接着道:“我去学!”


11
说干就干。喵喵一边打电话给她妈,一边搜起了菜谱,开始学做饭了。
还购置了电饭煲,调味品,葱姜蒜……
好了,我要开始放图了。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每一道菜”,都是她“第一次做”的,童叟无欺。

炒豇豆,洋葱炒肉片,红烧鸡,卤鸭子
可乐鸡翅,贼好吃
昨晚刚出锅的整只焖鸡,酱料都是她自个儿调的最好吃的是萝卜烧牛肉,没有图是因为还没来得及拍就被我们瓜分干净了。
还有没来得及吃的蒸鱼,太鲜了!


12
我一边被她投喂着,一边感叹:“喵喵啊,你就是个被南京大学耽误的厨子啊!你当年要是没去读南大,跑去做厨师,搞不好现在已经成为米其林三星的主厨了!”
喵喵志得意满,“谦虚”道:“天赋、天赋。”
我们计算了一下,哪怕算上水电费,我们每人每顿饭的平均开销只有8港币。
是的,你没看错,每顿8港币/人。


13
从此以后,我们就过上了“你做饭来我洗碗”的日子。
我跟她讲了互联网圈产品经理和程序员相爱相杀的故事,鉴于我之前在产品岗,她便自封“程序员”,让我给她“提需求”。
之后每次要出去采购,她就对我喊:“来提需求啦!今天产品有什么新需求呀?”
对,萝卜烧牛腩的需求就是我给她提的。在这之前她一直觉得牛腩都是和土豆一块儿烧的。
我跟她科普道:“网易的食堂里,萝卜烧牛腩特别好吃,但要去网易大厦碰运气才能吃到;腾讯的食堂贼难吃,但萝卜烧牛腩是腾讯食堂难得不错的菜哦!”
做完这道菜后,她美滋滋地问我:“吾与网易主厨孰美?”
我称赞道:“你美你美!菜也美,人也美!”


14
反正她现在也不怕失业了,大不了去BAT当厨子么。
腾讯食堂那么难吃,彼可取而代之矣!


15
喵喵是个强大的女人,她的强大不仅体现在厨艺速成上。
在见到她之前,我对她的印象是她朋友圈里发的那个微胖的女孩子。
见到后,我惊了惊:这么小巧一只美少女!


16
后来我才知道,她三个月不到瘦了20斤。
少吃+严格控糖+锻炼。
来港之前,她刚回南京大学跑了校庆的小马拉松。
我问她:“你干嘛要减肥啊?”
她捧着杯子,悠悠地道:“哎,因为要见个相亲对象……”
“你才多大就要去相亲啊?”
“我93年的诶,也25啦!该相亲了!”
“后来相成了吗?”
“没。”喵喵摇头,“他学历没我高,挣得也没我多。”
“哪个学校的啊?”
“x航的。”
“……”


17
我依稀记得我当年是想过考x航的。
原因两个。
1.x京离家近。
2.(小声)x航男女比例7:1,方便找男朋友……


18
这么想想,我和喵喵不该来读中大,该去科大的。
毕竟中大男女比例接近2:8……接近的意思是男生大概只有百分之十几。
这么多年了,中大一直是我女神校来着。
——来了后才发现,什么女神校,这就是个女校啊!


19
扯远了。
我一直觉得,能在身材管理上对自己下得了手的女人,都是非常厉害的女人。
有非常好的自控能力和规划能力,才能做到“说瘦就瘦”。


20
叨叨这么多,看似和“中产阶级出国留学什么感觉”无关,但实际上我觉得,这就是我们最真实的生活。
在衣食住行上尽可能节约,但也不将就。
努力念书,努力挣钱,努力运动。
保持着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每一天的新生活。
不上课的时候,喵喵都泡在图书馆复习CPA,我游完泳后会走路下山去伍何曼原楼找她,一起自习一会儿,再回家吃饭。
希望她今年10月份可以顺顺利利地通过考试,朝着年薪百万的金融大神进发!
当不成金融大神也没事,咱还可以去当大厨嘛!

22#
小社区de用户  10级大牛 | 2019-4-11 21:13:10 发帖IP地址来自
本人男,家里连中产都算不上,08年出国之后3年多读书搞签证加前期生活费总共用了家里35万人民币,目的地澳洲,当时汇率6到7之间徘徊。12年起再也没从家里拿钱。

10年前从广州出来澳洲,高中即将毕业,家里有一套房子,父亲失业,母亲年收入6万左右,为了我出国和碰上08年股灾当时家里出手了另外两套房子,卖了80万左右,现在回头看那两套房子至少300万了。

Anyway,出来之后读的高中,住亲戚家,所以房租不多100一周包吃而且,但是一个月只有100澳币生活费,学费12000澳币一年,一年之后高中读完找了个兼职就马上搬出来住了因为不想寄人篱下看人脸色,高中毕业想读大学,结果家里说已经没钱了,当时大学学费好几万澳币一年。只能去大专,而且为了移民读了个酒店管理。

后面发生的故事可以写太多,简单点说就是除了学费,生活费都要靠自己赚,家里没有钱寄给我,为了生存很多低端体力工作都做过,从洗厕所到洗碗到服务员啥的,最惨的时候一周不是吃方便面就是吃福建炒面,租房子从来都是群租房,房租最贵的没超过120澳币一周,最便宜的80一周的也住过。因为没钱,从来没去旅游过,第一次回国等了5年时间才存够钱,回到国内机场的时候想跪下亲吻祖国大地。

后来毕业以后靠做厨师雇主担保留了下来。然后移民以后转行做了sales,现在在银行。已经组建了家庭,有了孩子,还在供一套房子。


前面说了,12年后家里没有提供任何资金上的帮助包括买房子和我结婚的时候也没给亲家聘礼钱,因为我家里的状况比10年前更差,父亲仍旧失业,靠奶奶家支援,母亲几年前着了传销的道现在还没走出来,继续投资各种不靠谱的项目(就是网上那种投资一点钱然后宣称回报几十倍的那些)把家里唯一的房子都卖了然后还欠了一屁股债,身上根本没什么现金,值得一提的是那卖掉的房子100多万卖的现在至少也有400多万.所以我在想如果我不出国,家里那三套房子也许就不会卖了,家里真能算个小中产。


跑题了有点,总结一下我作为一个曾经的伪中产出国最大的感觉就是看着身边的同学就算不是富二代但是他们花钱不用束手束脚心里自然会产生自卑感。我还记得我刚来这边的时候,有一天很渴,看到超市的矿泉水2澳币一瓶折算人民币14元,心塞,就没买了。然后有一次读语言班的同学聚会,大家买午餐,我发现最便宜的一个汉堡套餐都要10澳币,我摸着口袋里仅有的10澳币想了想就和他们说:

“你们吃吧,我在家吃了东西才来的."
23#
小社区de用户  10级大牛 | 2019-4-11 21:13:11 发帖IP地址来自
还能是啥感觉?两个字
[h1]穷呗[/h1]我家里是做文玩生意的,勉强温饱,年景好的时候一年能挣几十万的那种。
不过非常蛋疼的是,留学的第二年家里发生了巨变,只能勉强给哦交个学费,剩下全要靠打工。
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开局一把刀,装备全靠打
从检入奢容易,从奢入检难哟。
在东京地区勉强能活下去,一年至少要7w人民币。
差不多需要每天至少打工3-4个小时,其实很多人觉得不就打打工么?有什么的?
关键你不止要打工,还要上课,查资料,准备备考,所以留给睡眠的时间只有4-5个小时。
在这个前提上,你还要扭曲一个生理现象,就是不能生病。
什么???感冒发烧了???
那你下个月房租咋弄?靠偷靠抢么?
你知道发烧39.7,还要坚持去拉面馆刷碗是种怎样的体验么?
不知道吧?
是的,我知道。

https://www.zhihu.com/video/1046089531425701888
记得有天给报社送报纸,那时候是东京一年最冷的几天。
刚下完雪地上特别滑,我骑电动车扛着20公斤报纸要送。
转弯的时候路太滑,摔在地上,脚脖子被摔破了,报纸也全脏了。
为了饭钱,一瘸一拐的回到车上,再回报社取报纸。
最后还被报社老板凶了一早上,好说歹说才不扣我钱,又给了我一堆报纸,让我中午前一定要送到,要不就别干了。
我一边哭着一边瘸着腿去送报纸。
日本老人有很早起床的,看我鼻涕一把泪一把的,收了报纸后还给了我碗味增汤,让我进家里坐一坐,缓一缓。
我笑着鞠躬拒绝了,心里才觉得暖和了一点。


其实在日本的经历现在回头看来,也都是有苦有甜的。
在东京住的那几年,我租房子的房东是个特别可爱的老太太和老爷爷。
老人家房间装修是自己设计的,很有品味。
每次周末我在家不打工,学习啃书,他们都会来找我唠唠,给我带小礼物。
经常和我念叨说她孩子大了有工作了,一直也不早点找对象成个家。
还想撮合我和她女儿=    =
一直都觉得,在异国他乡的日本,房东爷爷奶奶给了我很多关怀和温暖。

给房东爷爷奶奶拍的照片,很有感觉,拍摄地在镰仓每天打工完已是深夜,很喜欢吃门口的推车拉面。
就像火影忍者的那种。

一碗拉面很便宜,差不多只要800日元。

日语好了一些的时候经常和煮面的老师傅闲聊。

他已经年过七旬了,却一点都看不出来。

经常和我显摆自己年轻时候获得过拉面大赏。





喜欢的朋友点个赞~本答案会持续更新,我会慢慢更新些我的留学的故事~
24#
小社区de用户  10级大牛 | 2019-4-11 21:13:12 发帖IP地址来自
眼含热泪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次出国留学时,是家里人七凑八凑,凑了二十六万,当时父母想帮,但有心无力。虽然也就是八九年前,但那时与现在真的天差地别,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讯极其发达,即便相隔万水千山,也仿佛感觉家人朋友就在身边,而那时智能手机刚刚起步,加之时差七小时,出国多少有点离乡背井,和过去一刀两断的感觉。
[h1]一,艰辛往事[/h1]我记得,在我本科毕业前一年,国务院感到国内物价增速过快,给大学生发过就餐补助,每月八十元,一共发了四个月。当时食堂里米饭是两角一两,纯素菜六角,荤素菜一块五,每月发八十块钱,基本等同一个月有十天是国家请吃饭。但到了国外后,食堂最便宜的一份饭是6.5英镑,按当时的汇率,约合人民币60块,放在今天,60块其实也还好,但在那时,真的感觉贵到无法想象,在我一年八个月的学习中,我只在食堂吃过一次饭。我们那个专业中国学生比较多,而且以江浙人居多,总体来说,中国女生,特别是江浙女生,对物价敏感度较低,她们用餐时,多数不太考虑价格,不吃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吃不惯,如果下课早,女生经常三三俩俩就坐火车去伦敦吃饭了。而中国男生,基本都继承了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多数都是早上自己带饭,中午加热下,下午放学回家再做第二天的。我大致也是这样,周末采购一次,然后每天自己做点,但我和班上多数同学不太一样,我除了要上专业课,还要学西班牙语,参加球队训练,背包里要装球衣球鞋,而且我们校区间距离很远,要坐火车,所以中午带饭不是很方面,当时我们学院门口有个Poundland(一英镑超市),这个超市里主要卖一些小百货,文具,日化一类的东西,但也有一些食品,例如最简单的火腿三明治,我去了几次之后就发现,这个店有个规律,就是它每天中午十一点五十左右,会给临保的三明治打折,降到半价。

说到里,大家可能很难相信,其实绝大多数英国人真的不富裕,大学生里,家庭条件好的,一周零花钱也就100镑,条件差的,40镑。所以三明治一降价,几分钟就会被抢光,为了能抢到打折三明治,我必须没下课就先遛,抢到之后,真的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但三明治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它比较凉,吃几次还行,老吃就容易胃不舒服,后来我就发现了一种经济实惠,而且总吃也不会胃疼的食品,匹萨。

只找到了一张在Flat加热匹萨的照片这个匹萨不是多米诺或必胜客里卖的那种匹萨,而是超市里卖的匹萨。我刚去英国时,就问过我的老师,英国超市档次是怎么划分的,老师说Sainsbury≥Tesco>Iceland。Iceland(冰陆)顾名思义,它就是一个专业卖冷冻食品的超市,Sainsbury和Tesco里面卖两镑的匹萨,它只卖一镑。我基本每周末会买五个匹萨,然后上学时包里装一个,到学校就放冰箱里,等中午一热当午饭。中午匹萨对付了,晚饭还是要自己做,当时出了我们学校大门不远,就有一个华人超市,里面有各种调料食材,这里多说一句,英国超市里是有大米卖的,但那个大米基本都是印度大米,只能做炒饭或咖哩饭,不能直接下饭吃,下饭的米只有中国超市有卖,在英国出售的中国大米,质量确实比国内的好很多,但价格也贵,最便宜的也要16英镑十公斤,贵的二三十英镑的都有,只有一种大米非常便宜,就是碎米,其实在国内挺少见到碎米这种东西,但英国还挺多,我当时想,反正大米最后也是要被粉碎的,现在它帮你粉碎好了,价格还便宜,也算是一举两得。但要付款时,老板就问我,你买碎米干嘛?我说吃呀。他说碎米都是餐厅买去做雪饼和米粉的,我从没见过有学生买这个。在我一再坚持下,老板最终同意我买一袋回去尝尝,但事实就是,碎米这个东西真的非常难吃,也就煮粥还可以。
说完了主食,再说说菜。我当时因为英语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多数时间都是待在图书馆学习,有时回到寝室就很晚了,也懒得弄什么菜,思来想去,我发现最经济实惠且快捷的下饭菜,就是中国超市里卖的红油笋和香辣金针菇,当时一袋的价格是0.4英镑,拌一拌,就算是晚饭了。有意思的是,后来我回国后,我爸说他有一个朋友和他儿子想见见我,叫高X孝,是金大洲的老板,我听到金大洲三个字后,真是感觉暮然回首,往事历历在目。

永生难忘金大洲[h1]二,人性光辉[/h1]我们当时图书馆主馆12点关门,主馆外的夜读室是24小时,我通常都是十二点出图书馆,往寝室走。回寝室时,会路过Tesco超市,通常这个点Tesco里的蔬菜和水果都会打折,我就会选一些还能看的过去的蔬菜水果,补充点维生素。蔬菜水果和三明治不太一样,临保的三明治会变得很干,但是从外观上看不出来,感觉都是一样的,吃起来有差别,蔬菜水果正相反,临保的蔬菜水果(英国小超市的水果是切好的),会变得很水,样子和新鲜的差异很大,但吃起来其实没区别。因为我总买临保的蔬菜水果放公共冰箱里,久而久之,就被我同flat的台湾女生(下图白外套)发现了,她从小养尊处优,看到这水了吧唧水果,就一个字,扔!但她扔完之后会买相仿的新鲜水果放回我冰箱那层,这事真是让我异常感动。除此之外,还有下图那位赤裸上身的希腊小伙,他是一位我异常钦佩的人才,有一天我俩在厨房做饭,他说英国的锅太厚,煎鸡蛋还行,不适合做空心粉,说完他就回房间了,等再出来,背了一个双肩包,说他要回家取下锅,我当时以后自己听错了。结果第二天他真从希腊取了一口锅回来,看他兴高采烈从包里掏出锅的样子,我感觉自己突然明白了生活究竟是什么,似乎我们的过去那只叫活着,不叫生活。和台湾女生一样,他也发现我每次做饭好像只有饭,没有菜,但他又不好意思直接问我,可能在他们从小的教育里,东亚人都是顾及面子的,所以他后来每次做空心粉就故意做很多,然后在锅旁边放一个小纸片,上面写Please Share(请分享)。再后来,穿紫红色外套的北京女生也发觉我的生活方式有点给祖国抹黑,便想了一个更精准的扶贫策略,就是每次吃饭给我打包一些,刚好她们姐妹淘完,我也该从图书馆回来了。现在想想,当年真有点吃百家饭的感觉。

[h1]三,历遍穷通[/h1]我去英国时带了26万,按理说一年应该够了,但因为我英文成绩不够,前期读了两个月语言课,花了差不多四万,加上十一万的学费,六万的住宿费,还有五万可以用于生活。但因为我基础实在是过于薄弱,一年没毕业,需要延期一个学期,大概四五个月的时间,这就让我很头疼,因为当时自己只剩2000多镑了,学校宿舍一个月就是380镑,肯定是住不起了,只能搬了,但是往哪搬呢?我先把身边的朋友问了一圈,大家提供了很多信息,但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贵!而且英国租房基本都是一年合同,短期只能转,这种转的合同,要押好几个月,我当时跑遍南安普顿所有的中介,只有一间屋子能符合自己的预算和合同要求,那个屋子就在波及斯路往印巴超市那个方向走,那是我这一生中,第一次见到一个屋子里,高低床三面都是紧贴着墙的.......你进屋以后都没办法坐上床,只能钻进去。而且小都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那个建筑很大,但里面好像没有人住,地上一层灰,而且走道里有一股强烈的福尔马林的味道,中介人员把门打开都没介绍,转身就出去了,让我自己看。等我出来,他捂着鼻子对我说:“你要租吗?我觉得这房子不是很理想。”

当时没有拍照,大概就类似这个样子,比这个更窄一些就当我走投无路的时候,天下雨了,而且还是那种瓢泼大雨,我只好站在Age Uk(旧货店)门前的屋檐下躲雨,这时来了三个小伙,一个黑人,一个印度裔,一个越南人,躲雨的同时,在谈论去哪找housemate(室友),我听后直愣愣看着他们仨,他们以为我有病,看我们干嘛。几分钟后雨停了,他们带我去马路对面把合同签了,签完的那一刹那,我脑海里只有两个字,天意!这就是天意啊!后来我回国找工作,人家原则上不接受一年硕士,我说我上了一年半,人家一看毕业证,果然写着2010.09-2012.3,我再次觉得,虽然感觉苦,但一切都是天意啊!多年过去再回忆这些往事,真的觉得恍如隔世。

先写到这,更多内容可以看。
毛宁:英国篇 - 自由在落日中 (一)毛宁:英国篇 - 自由在落日中 (二)毛宁:英国篇 - 自由在落日中 (三)毛宁:英国篇 - 自由在落日中 (完结篇)
25#
小社区de用户  10级大牛 | 2019-4-11 21:13:13 发帖IP地址来自
为什么一提『留学』就省略了好多应该有的定语呢……『留学』一定要有钱才能留么?
  • 既然没有限定高中或者本科,基本上博士留学都是赚钱的,英式体系的研究型硕士MPhil也是赚钱的,干嘛要关心家里又没有钱?在瑞士读个博士的工资够养一家人在国内活了
  • 说得好像留学非得去那种生活成本很高学费也很高的地方似的,比如美帝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可是很多国家根本没有学费啊,比如欧陆的无数多国家,有学费的也基本上是象征性的学费,公立学校一年几百上千欧,根本都不比国内的学校贵太多,压根不至于给『中产家庭』造成什么夸张的经济负担
  • 欧陆的国家还普遍允许你边读书边打工,以欧洲这么高的最低时新标准,自己养活自己完全没问题
  • 何况很多国家生活成本其实也没有比国内高。比如德国西班牙什么的,比深圳生活成本低多了。食堂吃饭普遍也有学生折扣。
  • 当然住宿肯定要比国内的四人间宿舍贵,但是也没有四人间宿舍条件这么恶劣啊。在德国无数城市两三百欧能住一个带厨房、浴缸的单人studio了,丹麦学生宿舍价格连外面1/3价格都不到,你在国内一线二线城市试试……


ps,贵国又不是纺锤型社会哪有什么中产阶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2000
帖子:400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