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9日:
不知不觉这个答案放在这里已经快3年,S小姐在北京继续经营她的企业,我也即将完成法国的学业回上海工作,三年里应该也有一两批人已经完成英国留学了?希望大家一切安好 :)
======================================================================
我的好朋友S小姐2011年-2012年在英国KCL留学,参加了英国当地的慈善组织,回来中国开了分支机构,并且整合英国的资源带回来创业。回国后她写了一些文章,经她同意,我复制粘贴在这里希望对题主有帮助!
(一)选择伦敦
对于一个留学生来说,伦敦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际大都市,充满着无数可能性和机会。对于留学生来说,除了学校和专业,学校所在地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我选择伦敦而不是英国其他城市留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这里你可以轻易地遇见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参加不计其数的文化盛事,参观几乎是伸手可及的国际知名艺术画廊和博物馆。其实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一个出生在偏远地方的小孩,和一个出生在伦敦的小孩,即使教科书一样,家庭环境差不多,我们也有足够理由相信后者更具有商业触觉、更有时尚品味、更具有多元思维的视角。因为耳濡目染的积淀,会渗入到我们的骨子、气质、谈吐和思维,最后成为那个我们想要成为的自己。我选择的留学生活,就应该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全沉浸式学习,让我固有的思维方式受到最大程度上的冲击,以此真正地开拓我的视野、历练我的心态、造就我多元的思维方式。
我很庆幸我选择了伦敦,这里国际化的环境对留学生非常包容,我们可以很快地适应这里的生活节奏。伦敦是一个富有生机和韵味的城市,在这里你可以培养或者满足学术、商业和文化的兴趣,你可以充分地做你的自己而不用担心被其他人指手画脚。在这样一个包容的、多元的社会里,我们只需要做回自己,发现更好的自己。相比于欧洲其他城市,伦敦可谓是治安相当好的。跟巴黎这个华丽丽的时尚之都比起来,伦敦更加厚重、包容和多元。这里的人已经习惯了“外来客”,甚至可以说各种绚烂的文化在伦敦交织,已经形成了伦敦无与伦比的文化内涵。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可以再做一次选择,我希望能够在伦敦留学的生活再久一点,再久一点…
(二)融入伦敦
如果你曾经留学过,你就会发现与本地英国人和外国人交际的重要性,因为我们迫切需要提高我们的语言、培养多元思维和相互交流文化信息。这样一来,我们才会不至于被排斥,或者在文化上被无形地隔离。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只跟中国人打交道,那会是什么样呢?首先是最直接的结果,我们不敢开口说英语。中国人和中国人之间,如果用英语交流会很尴尬的。但是我们留学的其中一个目的难道不是为了说更好的英语吗?我们常常看见一些学生出国回来后,英语反而变差了。因为出国回来后,身边人对海归的英语期望会变高,但是实际上海归的英语却没有提升,这时海归就会羞于启齿说英语,形成恶性循环。
其次,如果我们不主动结交更多的外国人,我们会错过挑战自己原有思维模式的机会,从而错过了自己超越和自我实现的良机。由于我们囿于自己的“华人小圈子”,我们不敢逾越“雷池”一步,只呆在自己的舒服圈,我们变得越来越胆小。我留学期间,在伦敦发生了暴乱,而且地点就在我住的地方不远处。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中国学生第一个反应就是英国政府为什么不马上出来“维稳”。外国学生则讨论这种现象发生的本质原因以及以后可以如何从根本上挽救局面。当我和一群中国学生讨论的时候,我明显发现,群体思维带来了极大程度的妥协,大家都不敢放开来讨论。对此,我觉得很遗憾。
结识本地和外国朋友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能够迅速地获得有效信息,从而为决策提供关键性的参考和帮助。这一点太重要了。有多少人个朋友,就有多少条门道。这对于在国外生存和发展都非常重要。举两个例子。我刚来伦敦的时候,英语不算很好,但是我很渴望提高英语。于是我请教身边的本地和外国朋友。他们给我提供了很多信息和参考意见,比如争取和创造每个结识新朋友的机会,以提高自己对英国文化的融入度;比如积极参加不同朋友的邀约,去BBQ,远足,参加生日派对,广结朋友;比如尝试深度的Homestay项目,通过全沉浸式的英语语言项目来提高英语。我衷心感谢所有对我提出宝贵建议的朋友们,Felix,Jaime, Izabela, Peter, Ruth, Holly etc.
我在社交圈的选择,使我有宝贵的机会学习到不同的文化,交换不同的想法,享用不同的食物,聆听不一样的音乐和感受异域的舞蹈。当你真正地成为这里文化的一份子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在语言能力,文化理解力和社交能力上有着多么巨大的飞跃。因此我强烈推荐我身边的朋友充分利用一切的机会去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结交来自不同民族的朋友。
(三)在伦敦做义工
我为什么想到要去做国际义工?
在英国读了2个月的语言课程,我发现我的社交网络一直都困在中国人的圈子里。遇到一些疑问,想请教别人,却苦于信息源只有中国的朋友和网络途径。这与我对留学的期望大相径庭。King’s的语言课程不错,只是课堂上是教授应试技巧,下课后则是和自己的同胞说国语,我认为对真正的语言提高帮助有限。那时候我认为我迫切需要提高我的语言水平、培养多元思维和扩大我的社交圈。有多少人个朋友,就有多少条门道。这对于在国外生存和发展都非常重要。有了本地的英国朋友,我们才会不至于被排斥,或者在文化上被无形地隔离;我们还能够迅速地获得有效信息,从而为决策提供关键性的参考和帮助;我们还可以学习到不同的文化,交换不同的想法,享受不同的食物、音乐、舞蹈,总而言之可以尽最大可能开阔我们的视野和思维。这是我最为看重的。我心底里认为,语言水平和文化理解里、社交能力同样重要,前者是工具,后两者则是你良好人际关系和人生机遇的保证。
我的实际行动
于是,在英国安顿好之后,我马上开始搜索伦敦地区的慈善和志愿者机构。我能想到的是咨询学校的studentcenter,还有就是通过邮编(postcode)在网上查询所在地社区有没有合适的慈善机构和志愿机构。与此同时,我也向我的一位本地朋友请教。事实证明,人脉和圈子提供的信息更有效,通过他,我拿到了一位伦敦本地慈善机构的创始人和现任总监的联系方式。
在我一年的志愿者生活里,我有幸遇到影响我最大的人——SMartNetwork(社会边缘人群艺术组织)的创始人海梅(Jaime)。他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着天然的热情,而让我留下深刻印象以及赋予我灵感的是SMart如何帮助重建徘徊在社会边缘的破碎心灵的生活。对于我来说,有机会成为其中一名积极的志愿者,创造一些有意义并且正面的东西,这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荣幸。我不仅在帮助别人,而且我还在开拓我的视野,扩展我在伦敦的社交圈。
在英国和回国后的巨大收获
这一年里,我一边攻读研究生课程,一边做志愿者。可以这么说,SMart的志愿者工作使我的留学生活更加精彩和充实。我醉心于布置流浪艺术家的画展,流连在大大小小的工作坊,组织SMart成员的聚会,参与制作影响力深远的SMart艺术杂志,分享了多次来自政府和社会对SMart的表彰,结识了一帮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志愿者。
在英国期间,我就和SMart的总监海梅提过,邀请他到我的家乡,广东来做慈善访问的想法。我们可爱的国际志愿者们并没有觉得我说的话是天荒夜谈,而是鼓舞我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前行。经过将近一年的筹备,我们成功邀请SMart的总监,著名特殊教育家Jaime Bautista(海梅.包蒂斯塔)来广佛开展首个特殊儿童艺术夏令营、英广佛融合教育研讨会、并为广州少年宫的60多位老师们进行培训。期间受到广泛的媒体报道,包括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佛山日报、新快报等专题报道,以及大量的网络转载。
在我前后两年的志愿工作中,我得到最大的收获就是我拥有众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朋友,葡萄牙、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德国、哥伦比亚、智利、波兰、捷克和英国等等。志愿工作和结交朋友已经成为我的日常生活一部分,我不仅认识到拥有不同专业、国籍和文化背景的有趣的人,还和他们中间的一些人成为挚友。在关键时刻,他们总是给及我前进的无穷动力和无条件地支持我!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要当国际志愿者?我会这样回答:为了更好地融入国外的生活,为了回国后更好地创造和搭建文化交流的桥梁。
(四)口语的进步
我刚到伦敦的时候,被安排在学校的residentialhall,里面很多中国学生,当然也有其他国家的学生。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吃早餐的时候,中国学生就爱选择坐在本国学生旁边,常常地一张饭桌,坐的全是中国人。有些时候,中国学生在用中文小声说,大声笑,我留意到旁边的外国人会很不是滋味,因为插不上话。久而久之,中国人只跟中国人玩,其他国家的人也不会邀请中国学生。每次上课的时候也一样,很多中国学生一定要跟中国学生一起走路,才会觉得有安全感;上课要坐在一起;课堂分组讨论也是如此。我分析,原因就是我们很多学生内心深处对自己语言水平的不自信,以及我们内敛的民族性格造成的。
但是,既然出国了,就应该乐意感受各种文化冲击,并且尽最大努力融入本土文化。于是,我决心逃离。我首先是搬离学校,消除中国人的圈子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认为呆久了这个“舒服圈”,我会变得更封闭,更害怕和外国人打交道。我不想成为那样的自己。与此同时,我参加了一个伦敦当地的慈善机构SMart Network,总监海梅(Jaime)把他的一个专门做深度homestay语言文化项目的英语老师介绍了给我。首先老师先帮我诊断我的语言水平,然后根据我的需求来设置课程。我的要求是希望一个月的课程能为我最大程度适应英国生活而做好铺垫,因此我希望能够提高听力和口语的流利程度;希望了解英国人的俚语、民族心理、思维方式。
我内心里非常感谢这个月的课程,老师不仅在知识上为我讲解英国和欧洲大陆在衣食住行、语言、民族心理、性情方面的差异,而且更重要的是为我真正地了解和融入英国做了极其重要的准备。老师带领着我去看电影、看歌剧、听古典音乐、到郊外远足、去朋友家烧烤、去酒吧喝酒、邀请朋友到家里一起玩等等,让我真正全沉浸在真实的英国世界里,使我的英国水平,尤其是说英语的自信心极大的提高。
(五)回国创业
渴望融入
我本科就读于WHU(避嫌隐去),毕业后到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攻读研究生。当时的我对于探索异国文化,非常兴奋,甚至是迫不及待想要认识当地人。
相信你也可以想象,在一个像伦敦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对于本地英国人来说,多一个外国人不多,少一个外国人不少,简直是没区别。作为一名留学生,在课程上,你身边尽是外国学生;在宿舍,交往的人基本是中国学生,这样以来,确实就非常少机会能够接触到本地英国人了。
但是我内心十分渴望更多地了解英国的文化,了解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更为重要的是我必须提高我的英语和对英语思维、文化的理解力。于是,我开始寻找机会去实现这个对于我的留学生活来说十分重要的目标,相信这也是大多数学生的目标。我想大家总不至于希望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房间里观看中文综艺节目,或者只跟中国人一起玩,又或者仅仅通过书本知识来了解这个国家把?我确信,我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全沉浸的英国语言环境,语言提高、文化体验、英语思维,缺一不可。
关键转折
我很有幸地通过一个本地的英国朋友认识到SMartNetwork(社会边缘人群艺术组织)的创始人和现任总监海梅(Jaime Bautista)。他的人格魅力、处世的价值观、悲天悯人的博爱情怀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下定决心加入SMart Network,希望能创造一点东西。这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份高尚的事业,还因为它能够使我有机会结交来自不同国家的有趣的人,通过他们来了解各种文化。同时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英语的机会,促使我更好地融入伦敦的文化。
我在SMart的志愿者经历非常地美好,每每怀念起来,内心总是充满感动和感激。这段宝贵的经历使我快速地融入了英国文化,在我孤独无助的时候,志愿者们会向我伸出援手。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此同时,我开始意识到大多数留学生渴望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并且融入当地的英国文化,无奈现实和理想之间横亘着一条鸿沟。慢慢地,我产生了为中国学生搭建融入英国语言文化环境的桥梁的想法。
我把我的想法和SMart的总监海梅说了,他很支持我,因为他觉得帮助留学生融入英国的学术、文化和社交环境,与本地人一起生活、交往,这件事情本身是非常有价值的。于是,他马上把我介绍给他的朋友,一个专门做深度homestay语言文化项目的英语老师。这个深度homestay语言项目,就是通过在英国老师家生活和学习,给学生提供1对1的语言水平诊断、提高方案、创造与当地人社交的机会、组织文化旅程等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和对英国文化的理解。
亲身尝试
我立刻被这个主意所吸引,于是我上了四周的课程。在这四周里,我的口语得到极大的提升,值得一提的是我对英国人的幽默和文化的理解上升了一个台阶。例如我知道如何谈论天气,如何调侃英国人和欧洲人,英国人对下午茶的态度,英国人上洗手间,不会说“the toilet”而是说“the loo”等等。通过这个课程,我明白到,只有在真实地道的英国环境里,和专业的英语老师一起生活和学习,我的语言水平和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才能被激发。
留学期间,我被这些独特的、有价值的文化体验所深深吸引,并且收获巨大,成为SMart的志愿者、经历深度的homestay、结交了一群来自世界各地和英国本地的朋友等等。我在想,有没有可能有这样一个深度定制的语言文化项目,可以让学生置身于全沉浸的环境,来提升语言,提高自己的综合适应能力,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呢?带着种种的疑问,我参与了课程的设计,和有着近20年英语教学经验的语言老师Raymond一起合作,结合中国学生的需求,推出全沉浸的语言文化项目。
顺理成章地,回国后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成立了SS(回避广告嫌疑隐去),希望通过全沉浸的语言文化课程,为中国的青年搭建一个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SS对我来说,寓意“To see, to soar”,年轻的一代,难道不应该勇敢地去看看这个世界,为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吗? 答毕。 |